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辣木引种试种研究初报



全 文 :第 39卷 福建热作科技 Vol.39 No.4
第 4期 Fujia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ropical Crops 2014
1

辣木引种试种研究初报

林宗铿,张汉荣,陈振东
(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漳州 363001)

摘要:以三个辣木品种(系)为试材,分别进行催芽、育苗和定植,观测并研究不同催芽基质、不同育苗天数
和不同定植方式对辣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珍珠岩为基质,催芽效果最好;育苗 25天,苗高 30~40 cm
时最适宜定植;大营养袋种植方式生长速度优于大田种植;三个品种(系)在催芽和育苗阶段生长速度有差异,
定植后无差异。
关键词:辣木;引种试种;催芽;育苗;定植
中图分类号:S7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27—(2014)04—0001—04

辣木(Moringa spp.)又称为鼓槌树(drumstick tree)、牛奶树、洋椿树、马萝卜、嚤啰豆等,为辣
木科(Moringaceae)辣木属(Moringa Adans.)的热带、亚热带落叶木本蔬菜及油料植物,起源于印度
西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南麓[1-2]。辣木属共有 13个种,其中生长快、分布广,利用和研究最多的为多油辣
木(M. oleifera Lam.),现由印度园艺学家通过纯正遗传方式选育出两个高产的一年生辣木栽培品种
(PKM1和 PKM2),经济性状明显优于其他多年生品种[3]。
辣木全株都具有利用价值。叶片、果荚营养全面而丰富,是目前发现最好的植物蛋白,还含有丰富
的维生素 A、叶酸、泛酸、钙、铁、硒等,具有退热、消炎、排石、利尿、降压、止痛等功用[4-6]。根据
世界上辣木研究、开发的趋势和市场,可以开发为功能食品、饮水或废水处理剂和日用、化妆品原料等
多种类型的产品[7-9]。
世界上辣木种植广泛,非洲、阿拉伯半岛、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加勒比诸岛和南美洲等地都有种
植。印度为世界上最大的辣木生产国,栽培面积达 38000 hm2,每年生产约 100万~130万 t果荚,并出
口辣木绿色叶粉[2]。我国从上世纪 60年代初开始引种辣木,因只是做为药用植物引进,所以种植规模较
小。1998年以后,海南、云南、广东和福建等省以开发嫩叶和果荚为目的,大力发展辣木种植,目前栽
培面积已达 1670 hm2亩,开发出无公害辣木蔬菜、辣木养生茶、辣木点心和辣木胶囊等系列产品。2012
年 11 月,国家卫生部批准辣木叶为新资源食品,为辣木产业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另外,以干物质
为基础测量,辣木粗蛋白质水平为 23.0%~43.5%,粗纤维水平为 5.9%,符合优质蛋白质饲料的标准,
开发辣木饲料资源可弥补当今传统蛋白质饲料严重短缺的问题[10]。
笔者 2014年 7月从云南热作所引回三个辣木品种(系),进行了栽培试种研究,试图探索适用于我
省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辣木栽培模式,为大力发展辣木产业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就辣木催芽、育苗技
术和定植初期生长情况进行了观测和小结。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所引进的三个品种(系)分别为多油辣木(MO)、PKM1和云南热作所自选品系 Y1。
1.2 试验地情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试验地土壤为花岗岩风化而成的红壤,土层深厚,团粒结构良好,
有机质为 6.5 g/kg,碱解氮为 60.74 mg/kg,pH值 4.8。试验时间为 2014年 6月 25日~10月 25日,试验
期间气温较高,日最高温在 35℃左右,降水较少。
第 39卷 福建热作科技 Vol.39 No.4
第 4期 Fujia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ropical Crops 2014
2
1.3 试验方法
1.3.1 催芽
采用种子繁殖。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清水中 12 h,冲洗去翼膜后用 1000倍百菌清溶液浸泡 12 h,
取出催芽。催芽基质设珍珠岩、珍珠岩+红壤土(1:1)和蘑菇土+红壤土(1:1)三种,将辣木种子按深
度为 2 cm左右、间距 2 cm左右的规格,均匀播在盛有育苗基质的育苗盘中,每盘 80粒种子,淋水并
放在阴凉(26~27℃)的条件下催芽。
1.3.2 上袋
出芽后苗高 5 cm左右时,及时转移到营养袋进行壮苗培养。营养袋规格为 12 cm×12 cm,营养土为
红壤:蘑菇土=1:1。移苗后浇足定根水,移栽初期进行遮阳处理,10天左右撤去,缓苗后每周施叶面肥
一次,并视情况及时浇水保湿。
1.3.3 定植
当营养袋中的辣木苗长至高 40 cm左右时,进行移栽定植。定植分为田间定植和大营养袋定植两种
方式。田间定植方式为挖 30 cm深的穴,进行移植,株行距为 1m×2m;大营养袋规格为 50cm×50cm,
基质为红壤:蘑菇土=2:1,株行距为 1m×2m。定植后浇足定根水,缓苗后每隔 10天施肥浇水一次。
1.4 试验调查与数据分析
2014年 6月 25日开始催芽,7月 2日调查发芽情况(7天),上营养袋育苗,7月 22日第一次调查
小苗生长情况(上袋 20天),8月 6日第二次调查小苗生长情况(上袋 35天),并进行大田定植,10月
25日调查辣木小苗在大田中生长情况(定植后 80天)。调查发芽率时,每个品种(系)随机抽取 3盘,
3次重复;育苗和定植后的试验调查时,每品种(系)随机测量 10株,3次重复;试验数据采用方差分
析和 Duncan’s 多重比较进行差异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催芽基质及品种(系)对辣木发芽率的影响
在较高温度下(26~27℃),辣木种子浸泡两天后催芽,出芽较快,一般第三天开始出芽,到第七
天就发芽整齐了。不同基质对辣木发芽率的影响较为明显。从表 1可以看出,三个品种(系)均以珍珠
岩为基质时,发芽率较高,与珍珠岩+红壤、红壤+
蘑菇土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珍珠岩+红壤、红壤+
蘑菇土两个基质的发芽率差异不显著。从品种(系)
来看,多油辣木(MO)发芽率最高,达 86.5%,自
选品系 Y1次之(80.0%),PKM1最低(73.4%)。
2.2 不同育苗天数及品种(系)对辣木苗高和茎粗的影响
辣木苗上袋后生长迅速。从表 2 可以看出,
育苗天数影响辣木苗高及茎粗显著。多油辣木
(MO)育苗天数 20天时,平均苗高 32.53 cm、
茎粗 3.90 mm,育苗天数 35天时可长至平均苗高
60.65 cm、茎粗 6.33 mm。三个品种(系)中,
MO和 PKM1生长快,自选品系 Y1较慢,茎粗和
苗高均有显著差异,但MO与 PKM1差异不显著。MO和 PKM1两个品种培育 20天时,苗高达 30~40cm,
茎粗也达 4~5 mm,适合移栽定植;培育到 35天后,虽然茎粗增多,但苗高已达 60 cm左右,且主根
会突破营养袋,对移植不利。
表 1 不同催芽基质对辣木发芽率的影响(7天) (单位%)
基质类型 MO PKM1 Y1
珍珠岩 86.5a 73.4a 80.0a
珍珠岩+红壤 73.4b 68.5ab 69.3b
红壤+蘑菇土 75.1b 63.4b 73.8b
表 2 不同育苗天数及品种(系)对辣木苗高和茎粗的影响
品种
苗高(cm) 茎粗(mm)
20天 35天 20天 35天
MO 32.53AB 60.65a 3.90B 6.33a
PKM1 41.23A 59.33a 4.57A 5.56ab
Y1 29.23B 44.23b 3.61B 4.63b
第 39卷 福建热作科技 Vol.39 No.4
第 4期 Fujia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ropical Crops 2014
3
2.3 不同定植方式及品种(系)对辣木生长情况的影响
从表 3可以看出,不同定植方
式对各品种(系)的辣木生长影响
显著,大营养袋种植方式明显好于
大田种植,MO品种大田种植 80天
后,平均茎粗为 17.3 mm,大营养
袋种植 80天后,其平均茎粗达 30.2
mm,相差近 1 倍,其他两个品种
(系)均呈现这种状况(15.5/31.5、
15.5/29.4)。从表 3还可以看出,虽然在袋育苗时,自选品系 Y1在苗高和茎粗上都比另两个品种差,但
定植 80 天后,这种差异消失,可见其后期生长迅速。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品种(系)间的茎粗在不
同定植方式中都表现为差异不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3.1 辣木催芽技术
近几年辣木相关的研究较为集中。辣木催芽技术研究集中在温度[11]、药剂处理[12-15]、和基质筛选[11]
等方面。相关研究认为辣木种子的萌发最适宜温度为 20~25℃,种子在 25℃时发芽势最高,在这个温
度条件下,出苗集中,苗健壮,持续时间短,发芽率随温度的升高明显降低。本试验在盛夏季节进行育
苗,育苗室温达 26~27℃,但出芽迅速且整齐,出芽率高,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许多报道认为,适当
的药剂处理,可以促进辣木的发芽率,利用催芽灵、促根壮苗剂、KH2PO4、Ca2+、高锰酸钾、阿司匹林、
多菌灵等处理辣木种子,均达到了提高发芽率的效果。本试验采用百菌清 1000倍溶液处理辣木种子 12 h,
也达到较好的效果,试验过程中未发现有病害发生。有研究认为泥炭土+河沙为基质比单独使用泥炭土
或河沙效果好,本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珍珠岩进行催芽效果较好。珍珠岩保湿、透气性好,起苗不
会伤根且可重复利用,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辣木催芽基质。
3.2 辣木育苗技术
采用营养袋育苗,不仅管理方便、生长迅速,且起苗容易,不易伤根,运输方便。辣木为热带植物,
生长迅速,育苗天数对苗高和茎粗影响较大。本试验条件下,上袋培育 20 天左右就应及时移栽,超过
30天苗较高且主根已突破营养袋,对移植不利。
3.3 辣木定植技术
辣木定植分为大田种植和大棚种植两种方式。大棚移栽基质为人工调配,有机质含量高,辣木生长
迅速,与同期大田种植辣木相比,茎粗相差近一倍,优势明显,但后续生长量如何,有待于进一步的观
测。
3.4 辣木品种(系)间差异
本试验三个品种相比较,在发芽率和上营养袋育苗期间,云南热作所自选品系 Y1 明显不如辣木原
种(MO)和改良种 PKM1,但下地种植以后,Y1品系生长迅速,有后来赶上的趋势。最终的绿叶生长
量和果实收获如何,有待于进一步观测。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三十四卷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刘昌芬.神奇保健植物辣木及其栽培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
[3]陆斌,陈芳,张劲峰.印度的辣木生产和研究[J].世界农业,2005,10(总 318):32~35
表 3 不同定植方式及品种(系)对辣木茎粗的影响(80天)(单位:mm)
种植方式 品种 重复一 重复二 重复三 平均
大田种植 MO 17.2 16.8 18.0 17.3a
PKM1 14.7 14.5 17.3 15.5a
Y1 15.9 15.8 14.4 15.4a
大营养袋种植 MO 32.6 32.3 25.6 30.2a
PKM1 33.4 28.9 32.1 31.5a
Y1 28.2 31.4 28.5 29.4a
第 39卷 福建热作科技 Vol.39 No.4
第 4期 Fujia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ropical Crops 2014
4
[4]罗云霞,陆斌,石卓功.辣木的特性与价值及其在云南引种发展的景况[J].2006,35(4):137-140
[5]董小英,唐胜球.辣木的营养价值及生物学功能研究[J].广东饲料,2008,17(9):39-41
[6]段琼芬,李迅,陈思多,等.辣木营养价值的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9):12670-12672
[7]刘昌芬,李国华.辣木的研究现状及其开发前景[J].云南热作科技,2002,25(3):20-24
[8]张燕平,段琼芬,苏建荣.辣木的开发与利用[J].热带农业科学,2004,24(4):42-48
[9]林玲,何舒澜.辣木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3,25(11):60-63
[10]段琼芬,陈思多,马李一,等.开拓辣木饲料产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09,(1):10-12
[11]杜春花,陆斌,陈芳,等.辣木种子发芽试验及容器苗苗木分级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1):108-110
[12]周明强,刘清国,田大清,等.几种药剂处理对辣木出苗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714-5715,5738
[13]智顺,武新琴.不同药剂及基质对辣木出苗率的影响[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2):44-46
[14]孔令芳,宋雅迪,陈艳林.不同处理方法对辣木种子萌发及生长状况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12,11(4):48-49
[15]邱瑾,邓应钱,王铮敏,等.钙浸种对辣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三明学院学报,2007,24(2):189-1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