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德宏辣木高产栽培试验初报



全 文 :2015. 3 总第64期 55
德宏辣木高产栽培试验初报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材料
辣木品种为美国辣木种、攀枝花种、印度种、
缅甸种、泰国种5个种。据调查了解,这5个种均属
PKM1。
1.2 试验方法
1.2.1 育苗方法
2014年3—4月,将购买来的辣木种通过清水漂洗
除杂,放入40℃的温水+甲基托布津(使用方法按说
明)浸泡8~12h的催芽处理和杀菌处理后,移入预先
准备好的营养土杯中,再覆盖1~2cm的腐殖土或山脊
土。第一次淋透水,以后保持营养袋土壤湿润,直到
辣木出苗。根据出苗率调查,5个供试品种的出苗率
均在80%以上,最好的达91%。
1.2.2 育苗管理
辣木苗出土后生长迅速,长至2~5cm时,及时进
行炼苗,移除遮阳网。根据土壤湿润度及时补充水
分,同时喷施药剂,防治猝倒病和地下害虫。遇到
于学安1 岳发科2 冯二旺保3
(1德宏州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云南德宏 678400
2德宏州发展生物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云南德宏 678400
3芒市风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云南德宏 678407)
天气变化时,及时覆盖遮阳网和盖棚。待辣木苗长至
20~40cm,茎粗1.0cm,便进行移栽。
1.3 高产栽培试验
1.3.1 试验地块情况
海拔907m,水田,沙壤土,面积10亩。
1.3.2 移栽时间
移栽时间为5月。
1.4 试验设计
1.4.1 种植方式
起垄种植,墒高40cm,穴深30cm、宽30cm,每
穴底肥施0.5kg农家肥。
1.4.2 种植规格及种植密度
分别将辣木苗移植在株行距为0.7m×1.0m、1.0m×
1.0m、1.0m×1.2m、 1.0m×1.5m、1.0m×2.0m的试验
田块。试验种植密度分别为960株、666株、555株、
444株、333株。
1.5 管理技术
1.5.1 中耕除草
摘 要:辣木为白花菜目,辣木科,辣木属多年生热带落叶或常绿乔木,是集食品、
药品、保健品于一身的神奇树种,近年来正逐渐被我国人民群众熟悉和利用。目前,我国
辣木种植技术总体水平不高,辣木高产栽培技术亟需解决。虽然2014年8月22日云南农业大
学完成了辣木基因组精细图谱的绘制工作[1],但是我国的辣木种植技术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种植技术规程尚未形成。为此,探索辣木高产栽培技术是当前科技人员的首要任务,也是
今后我国大面积推广辣木种植的基础。本文通过德宏辣木高产栽培试验初报形式,与广大
辣木种植户和科技人员进行技术交流,以期共同提高辣木种植技术。
关键词:辣木;高产栽培试验;初报
试验研究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56 中国热带农业
当杂草长至20cm时,全田草量覆盖田块
率60%进行人工除草,并将杂草运出种植地块
外。在除草过程中禁用除草剂。除草次数以田
块发生情况而定。
1.5.2 施肥技术
当辣木长至100cm,每株追施一次复合肥,
每穴100g;开花期再追施一次,每穴100g,一
年共2次。
1.5.3 病虫害防治
在大田试验过程中发现,7—10月,易
发生枝条溃疡病和根腐病,防治方法用多菌灵
或甲基托布津喷雾;11月—翌年3月,易发生
红蜘蛛和蚜虫,防治方法用生物农药印楝素喷
雾。苗期地下害虫严重,主要虫害为丽金龟、
蟋蟀、地老虎等,防治方法使用地虫灵或其他
物理防治方法(人工捕杀)。
2 试验调查方法及调查结果
2.1 试验调查方法
试验采取棋盘式调查方法,每个品种调查
10株,每种种植密度调查10株。记录生长量:
生长速度、冠幅、茎粗增长速度,品种的植物
学特征,开花时间,产量调查及病虫害发生情
况等。调查时间:每月调查1次,从种植1个月
后开始,连续调查,直到开花结荚。
2.2 调查结果
2.2.1 植物学特性调查
2.2.1.1 美国种
植株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茎干绿色,
叶大,椭圆形;花白或乳白色;嫩梢绿色;荚
幼嫩绿色,成熟后褐色;成熟荚长30~50cm,
种粒饱满,平均每荚22~28粒,种子有3个纸
翼,平均千粒重325g。
2.2.1.2 印度种
植株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茎干绿色,叶中等大
小,椭圆形;花白或乳白色;嫩梢绿色;荚幼嫩绿色,成
熟后褐色;成熟荚长30~40cm,种粒饱满,平均每荚18~
25粒,平均千粒重285g。
2.2.1.3 泰国种
植株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茎干绿色,叶中等大
小,椭圆形;花白或乳白色;嫩梢绿色;荚幼嫩绿色,成
熟褐色;成熟荚长30~40cm,种粒饱满,平均每荚18~25
粒,平均千粒重265g。
2.2.1.4 缅甸种
植株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茎干绿色,叶小,椭圆
形;花白或乳白色;嫩梢紫红色;荚幼嫩紫红色,成熟后
褐色;成熟荚长30~40cm,种粒饱满,平均每荚18~25
粒,平均千粒重260g,抗根腐病能力强。
2.2.1.5 攀枝花种
植株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茎干绿色,叶中等大
小,椭圆形;花白或乳白色;嫩梢绿色;荚幼嫩绿色,成
熟后褐色;成熟荚长30~40cm,种粒饱满,平均每荚22
粒,平均千粒重275g。
2.2.2 生长量调查
生长量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生长量调查
品种 平均株高(cm) 生长速度(cm/d) 平均茎粗(cm) 茎粗速度(mm/d) 平均冠幅(m2) 冠幅速度(m2/d)
美国种 495 2.1 4.2 0.175 0.25 0.001
印度种 468 1.95 3.8 0.158 0.21 0.0009
泰国种 461 1.92 4.0 0.166 0.17 0.0007
缅甸种 471 1.96 3.6 0.15 0.14 0.0006
攀枝花种 483 2.01 3.9 0.16 0.17 0.0007
注:从5—12月,共8个月,240d的生长量;茎粗用游标卡尺测量;冠幅=东西长度×南北长度。
表2 平均亩产量调查 单位:kg
品种 种植密度(m×m) 0.7×1.0 1.0×1.0 1.0×1.2 1.0×1.5 1.0×2.0
美国种 1126 983 815 724 657
印度种 1060 912 789 678 613
泰国种 1002 857 643 607 574
缅甸种 926 823 579 555 529
攀枝花种 948 833 666 597 540
试验研究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2015. 3 总第64期 57
2.2.3 平均亩产量调查
平均亩产量见表2。
2.2.4 品种抗病性调查
2.2.4.1 美国种
抗病性强,耐高温,耐干旱,雨季发生根腐病和
枝条溃疡病,发病率43%。
2.2.4.2 印度种
抗病性强,耐高温,耐干旱,雨季发生根腐病和
枝条溃疡病,发病率48%。
2.2.4.3 泰国种
抗病性强,耐高温,耐干旱,雨季发生根腐病和
枝条溃疡病,发病率42%。
2.2.4.4 缅甸种
抗病性强,耐高温,耐干旱,雨季抗根腐病和枝
条溃疡病。
2.2.4.5 攀枝花种
抗病性强,耐高温,耐干旱,雨季发生根腐病和
枝条溃疡病,发病率50%。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植物学特性分析
美国种千粒重325g,种粒最大,且饱满;印
度种次之,千粒重285g;攀枝花种第三,千粒重
275g;泰国种第四,千粒重265g;缅甸种最轻,千
粒重260g。
3.2 生长量方面分析
从株高、平均生长速度、平均茎粗和平均冠幅4
个方面综合分析,美国种表现最好,印度种第二,泰
国种第三,攀枝花种第四,缅甸种最差。
3.3 平均亩产分析
在从相同的种植密度或规格下,第一年种植密
度较密的产量较高,密度较低的产量较低;从品种分
析,总体表现较好的依次为美国种、印度种、泰国
种、攀枝花种及缅甸种。
3.4 抗病性分析
从抗逆性、耐高温、耐旱、耐涝和抗病性5个方
面来看,缅甸种表现最好,枝条溃疡病和根腐病发病
最低;泰国种第二,美国种第三,印度种第四,攀枝
花种最差。
从千粒重、生长量、鲜叶平均亩产和抗病性4个
方面综合分析,美国种表现最好,印度种第二,泰国
种第三,攀枝花种第四,缅甸种最差。
4 讨论
4.1 种植密度
以采收鲜叶和嫩梢为目的的种植,因树型须矮
化,种植必须密植,种植密度建议不低于1000株/亩,
种植规格株行距为0.5m×1.0m,1300株。
以采收种子为目的的种植,虽然第一年开花结
荚,但因树冠小,产量不高,待第二年树冠形成后,
产量能大幅度增加。此时为保证高产,种植密度建
议200~333株/亩,种植规格株行距为1.0m×2.0m~
1.5m×2.0m。
4.2 品种选择
通过试验,从千粒重、生长量、鲜叶平均亩产和
抗病性4个方面综合分析,美国种和印度种的表现最
好,泰国种、攀枝花种、缅甸种表现一般。在推广
辣木种植中,建议使用美国种和印度种,泰国种、攀
枝花种、缅甸种可以结合种植的实际情况,酌情推广
种植。
4.3 种植环境
生长适宜温度1 8~3 2℃和年降水量8 0 0~
1800mm,无霜冻,静风或无大风的环境。适宜生产
条件是 pH值5~6.5、土层深厚70cm、地下水位低于
150cm和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土。适宜海拔<1000m,
坡度<25°[2]。
4.4 管理技术
4.4.1 种植时间
最好在3—6月完成种植。
4.4.2 苗期管理
一是补苗,除草,防治地下害虫和追施提苗
肥;二是定干,整形,防病,做好排水措施、追肥和
除草等。
参考文献
[1] 我公布世界首个辣木基因组图谱.人民网[EB/OL],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4-08/25/nw.
D110000renmrb_20140825_6-01.htm
[2] 刘昌芬.神奇保健植物辣木及其栽培技术[M].昆明:云南
科技出版社,2013
试验研究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