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菘蓝叶片不同部位靛蓝、靛玉红分布规律研究



全 文 :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6):74 ~ 76ActaAgriculturaeJiangxi
菘蓝叶片不同部位靛蓝 、靛玉红分布规律研究
唐晓清 ,王康才 ,解 芳
   收稿日期:2008-03-28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技术项目(BG2005316)。
作者简介:唐晓清(1970-),女 ,四川威远人,博士 ,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药用植物栽培与质量控制。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5)
摘 要:采用 HPLC法测定了二倍体与四倍体菘蓝叶片不同部位的靛蓝、靛玉红含量。研究表明 ,二倍体与四倍体菘蓝的
绿色叶片部分的靛蓝含量均为最高 ,分别为 13.3143、10.4343 mg/g, 与其余部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靛玉红含量也
以绿色叶片部位较高 ,分别为 1.8733、1.2095mg/g。
关键词:菘蓝;靛蓝;靛玉红;分布规律
中图分类号:Q949.7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08)06-0074-03
DistributingRegulationofIndigoandIndirubininDifferent
PartsofLeavesofIsatisindigoticaFort.
TANGXiao-qing, WANGKang-cai, XIEFang
(CollegeofHorticulture, 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 Nanjing210095, China)
Abstract:ContentsofindigoandindirubinindiferentpartsofleavesofdiploidandtetraploidfromIsatisindigoticaweredeter-
minedbyHPLC.Resultsshowedthatcontentsofindigoingreenleavesofdiploidandtetraploidwerethehighestandweredistinctly
diferent(P<0.01)fromthoseintheotherparts, whichwere13.3143mg/g, 10.4343 mg/g, respectively;thecontentsofindirubin
ofdiploidandtetraploidingreenleaveswerealsothehighest, whichwere1.8733 mg/g, 1.2095 mg/g, respectively.
Keywords:IsatisindigoticaFort.;Indigo;Indirubin;Distributingregulation
  常用中药大青叶(FoliumIsatidis)为十字花科植物
菘蓝(IsatisindigoticaFort.)的干燥叶[ 1] ,味苦 ,性寒 ,有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能。大青叶所含的吲哚类生物
碱为靛蓝(Indigo)、靛玉红(Indirubin),是大青叶中抑菌
的主要活性成分 ,尤其靛玉红是大青叶中治疗慢性粒细
胞白血病的有效成分之一 [ 2, 3] 。目前 , 《中国药典 》(一
部)2005版以靛玉红作为大青叶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
制指标 。作为大青叶中的两个同分异构体的靛蓝与靛玉
红 ,对于二者在菘蓝体内不同部位的分布 ,张汉明等对二
者的含量进行了分析 ,菘蓝的根中不含有靛玉红 ,芦头 、
叶柄和叶片中均含有靛蓝和靛玉红 [ 4] 。为了能全面了
解靛蓝与靛玉红在叶片不同部位的分布 ,本研究采用
HPLC法对菘蓝叶片的全叶、绿色叶片、主脉(全主脉、主
脉尖部 、主脉中部与主脉根部)等部位的靛蓝、靛玉红含
量进行分析 ,初步确定大青叶中靛蓝、靛玉红的主要分布
规律 ,从而为大青叶中靛蓝、靛玉红的生理代谢研究提供
一定的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LC-20AT高效液相色谱仪 ,紫外检
测器 , N2000色谱工作站。甲醇(色谱醇),氯仿(分析
醇),水(超纯水),靛蓝和靛玉红(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
定所 ,供含量测定用)。
1.2 材料 新鲜菘蓝叶片(二倍体与四倍体 ,于 2006
年 9月采自江苏省灌南县板蓝根基地 ,经笔者鉴定为菘
蓝 IsatisindigoticaFort.)。
1.3 方法
1.3.1 样品加工处理 将采集的新鲜菘蓝叶片按照不
同部位(图 1)置于 50 ℃烘箱内烘干至恒重 ,粉碎 ,过 60
目筛备用。
a.全叶 b.绿色叶片 c.全主脉 d.主脉尖部 e.主脉中部 f.主脉根部
图 1 菘蓝叶片的 6个部位
1.3.2 样品供试液制备 精密称取各样品粉末 0.25 g,
分别置于索氏提取器中 ,以氯仿加热回流提取至提取液
无色 。将提取液置于旋转蒸发器中 , 40 ℃回收氯仿至
干 ,残渣用甲醇分次溶解并定容至 100 mL容量瓶中 ,摇
匀。滤液经 0.45μm微孔滤膜过滤 ,取续滤液作为供试
品溶液。
1.3.3 标准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靛蓝 1.0mg、靛玉红
1.0 mg,用氯仿溶解 ,并用甲醇稀释、定容至 50 mL容量
瓶中 ,摇匀 ,微孔滤膜(0.45μm)滤过 ,备用。
1.3.4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精密吸取靛蓝和靛玉红对
照品的混合溶液 1、2、6、10、14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 ,
测定峰面积 ,分别以靛蓝和靛玉红峰面积为纵坐标(Y),
进样量为横坐标 (x),计算得回归方程 :Y靛蓝 =
6624.4x+478.13(r=0.9999)(n=5);Y靛玉红 =
68814x+5143.7(r=0.9999)(n=5)。结果表明靛蓝
在 0.02 ~ 0.28 μg,靛玉红在 0.02 ~ 0.28μg范围内与峰
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 HPLC色谱见图 2。
I为靛蓝, II为靛玉红
图 2 靛蓝与靛玉红的标准品(左)和菘蓝
样品(右)的 HPLC图
1.3.5 精密度试验 取靛蓝、靛玉红标准溶液 20 μL进
样 5次 ,求靛蓝 、靛玉红的精密度 。靛蓝峰面积的 RSD
=1.15%,靛玉红峰面积的 RSD =1.19%,表明仪器精
密度良好。
1.3.6 样品含量测定 精密吸取样品供试液各 20 μL
进样 ,按照 1.3.4项下计算靛蓝 、靛玉红的含量 。
1.3.7 方差分析 采用 DPS软件进行分析 ,方法采用
Duncan s新复极差测验的多重比较 。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叶片部位的靛蓝含量比较 二倍体菘蓝叶片
的不同部位的靛蓝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表 1),以绿色
叶片部分的靛蓝含量较高 ,为 13.3143±0.0958 mg/g,与
全主脉、主脉尖部、主脉中部和主脉根部均存在极显著差
异(p<0.01),叶片与全叶的靛蓝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
异(p>0.05)。主脉中含有一定量的靛蓝 ,其中以主脉
尖部靛蓝含量较高 ,主脉中部含量较低 ,而主脉根部未检
出靛蓝。四倍体菘蓝叶片不同部位靛蓝的分布规律与二
倍体菘蓝叶片的靛蓝分布规律相似 ,以绿色叶片部分的
靛蓝含量较高 ,其含量与全叶、全主脉、主脉尖部 、主脉中
部和主脉根部靛蓝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1)。主脉
部分以主脉中部位的靛蓝含量较高 ,为 0.2281mg/g。
表 1 菘蓝不同部位的靛蓝 、靛玉红含量及多重比较(SSR测验)(n=3)
样品 不同部位 靛蓝(mg/g)
差异显著性
5% 1%
靛玉红
(mg/g)
差异显著性
5% 1%
二倍体 全叶片 1.3143±0.0958 c C 0.6751±0.0101 b B
绿色叶片 13.3737±0.9894 a A 1.8733±0.0951 a A
全主脉 5.8268±0.6370 b B 0.3972±0.0082 c C
主脉尖部 1.0007±0.0440 c CD 0.6143±0.0288 b B
主脉中部 1.3421±0.0726 c C 0.2247±0.0465 d D
主脉根部 0.0000 d D 0.1970±0.0165 d D
四倍体 全叶片 4.2559±0.1286 a A 0.8496±0.0122 a A
绿色叶片 10.4343±0.146 b B 1.2095±0.0063 c C
全主脉 3.6635±0.0447 c C 0.2323±0.0019 d D
主脉尖部 1.2813±0.1342 e E 0.9621±0.0349 b B
主脉中部 2.8015±0.1231 d D 0.2281±0.0070 d D
主脉根部 0.0000 f F 0.0057±0.0005 e E
2.2 不同叶片部位的靛玉红含量比较 靛玉红含量分
析结果(表 1)显示 ,二倍体与四倍体菘蓝的靛玉红含量
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即以绿色的叶片部分含量较高 ,分别
为 1.8733、1.2095 mg/g,二倍体与四倍体的靛蓝含量由
高至低分别为叶片 >全叶 >主脉中部 >全主脉 >主脉尖
部 >主脉根部 ,叶片 >全叶 >全主脉 >主脉中部 >主脉
尖部 >主脉根部。差异显著性分析显示 ,二倍体与四倍
体的绿色叶片部分的靛玉红含量与其余部位的含量间均
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二倍体叶片各部位的靛玉红含量与四倍体的含量
间存在一定差异。二倍体的绿色叶片部分靛玉红含量高
于四倍体 ,而主脉部分(全主脉、主脉尖部和主脉中部)
的靛玉红含量则低于四倍体相应部位 ,含量最低的主脉
根部靛玉红含量二倍体则高于四倍体 ,四倍体的主脉根
部靛玉红含量极低 ,为 0.0021 mg/g,与二倍体主脉根部
间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2.3 二倍体与四倍体的靛蓝 、靛玉红含量差异 二倍体
与四倍体菘蓝叶片的不同部位的靛蓝含量存在一定的差
异(表 2),绿色叶片 、全叶和主脉中部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p<0.01),全主脉和主脉尖部存在显著差异 (p<
0.05)。靛玉红含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除主脉中部的
靛玉红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之外 ,其余部位间均存在极
75 6期            唐晓清等:菘蓝叶片不同部位靛蓝 、靛玉红分布规律研究
显著差异(p<0.01)。由此说明二倍体与四倍体菘蓝叶 片不同部位的靛蓝和靛玉红含量间存在一定差异。
表 2 二倍体与四倍体相应部位的靛蓝 、靛玉红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成分 样品 绿色叶片 全叶片 全主脉 主脉尖部 主脉中部 主脉根部
靛蓝 二倍体 aA bB aA aA aA -
四倍体 bB aA bA bA bB -
靛玉红 二倍体 aA bB aA bB aA aA
四倍体 bB aA bB aA aA bB
 注:-表示未检出 ,小写字母代表 5%水平,大写字母代表 1%水平。
3 讨论
靛蓝 、靛玉红作为菘蓝叶片的主要有效成分 ,具有
多种药理活性 ,其中靛玉红是 《中国药典 》中大青叶的质
量控制指标。在菘蓝叶片不同部位的分布存在一定规
律 ,即主要存在于绿色的叶片部位;而叶片主脉中也存在
一定量的靛蓝 、靛玉红 ,但是在叶脉的根部含量则较低;
叶脉主要由维管束构成 ,成束状贯穿在叶肉组织中 ,主脉
是贯穿于叶片中部的叶脉 ,起支持叶片和输导物质的作
用 ,其中检出了少量的靛蓝、靛玉红 ,也说明了主脉对靛
蓝 、靛玉红的疏导作用。此外由靛蓝、靛玉红的生物合成
途径[ 5 , 6]可知 ,菘蓝叶片中的靛蓝、靛玉红含量与叶片的
生长时期关系极为密切 ,但在叶片内主要在绿色的叶片
部分合成。本试验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该结论 。
菘蓝的人工四倍体于 1987年育成 [ 7] ,二倍体与四倍
体菘蓝的生物学特征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8] ,菘蓝染色体
的加倍带来了较大的果实 、宽大的叶片等生物学效应 ,即
四倍体菘蓝叶片叶色浓绿 ,叶片较二倍体叶片宽大 ,而叶
片的主脉部分相对较小 ,主脉尖部呈绿色。生药学研
究 [ 8]也表明 ,四倍体菘蓝与原二倍体菘蓝的根叶、生药性
状及组织特征均有显著差异。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叶
片主脉部分的靛蓝 、靛玉红含量均高于二倍体叶脉的相
应部位 。这是否与其叶脉呈绿色存在相关性尚需要进一
步研究证实 。
参考文献:
[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M].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 , 2005.16~ 17.
[ 2] FangJG, LiuYH, WangWQ, etal.Theanti-endo-toxic
efectofo-aminobenzoicacidfromRadixIsatidis[ J].Acta
PharmacolSin, 2005, 26(5):593 ~ 597.
[ 3] BarbaraCS, MirzaMH, BarbaraHK, etal.Transientinductionof
cytochromesP450 1A1and1B1 inMCF-7humanbreastcancer
celsbyindirubin[ J] .BiochemPharm, 2003, 66:2313.
[ 4] 张汉明 ,张戈 ,乔传卓.板蓝根和大青叶不同部位的靛蓝、靛
玉红含量测定及其部分成分的抗内毒素作用比较 [J].药学实
践杂志 , 2000, 18(5):374.
[ 5] 龚明贵 ,尉芹 ,马希汉.菘蓝有效成分合成积累动态与含量差
异性研究 [D] .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5.
[ 6] ThieryMaugard, EsteleEnaud, PatrickChoisy, etal.Identifica-
tionofanindigoprecursorfromleavesofIsatistinctoria(Woad)
[J].Photosynthesis, 2001, 58:897.
[ 7] 乔传卓 ,李红方.菘蓝四倍体高产品系试种报告 [ J].中药材 ,
1994, 17(12):3~ 6.
[ 8] 乔传卓 ,戴富宝 ,崔熙 ,等.两种倍性水平菘蓝的生药学研究
[J] .中草药 , 1995, 26(8):423 ~ 429.
(上接第 73页)
[ 2] ToldráF, FloresM, SanzY.Dry-curedhamflavour:enzymatic
generationandprocessinfluence[ J] .FoodChemistry, 1997, 59
(4):523~ 530.
[ 3] ToldráF.Proteolysisandlipolysisinflavourdevelopmentofdry
-curedmeatproducts[ J].MeatScience, 1998, 49:s101
~ s110.
[ 4] GandemerG.Lipidsinmuscleandadiposetissue, changesdur-
ingprocessingandsensorypropertiesofmeatproducts[ J] .Meat
Science, 2002, 62:309~ 321.
[ 5] TimónML, VentanasJ, CarapisoAI, etal.Subcutaneousand
intermuscularfatcharacterizationofdry-curedhams[ J] .Meat
Science, 2001, 58:85~ 91.
[ 6] Coutron-GambottiC, GandemerG.Lipolysisandoxidationin
subcutaneousadiposetissueduringdry-curdhamprocessing
[ J] .FoodChemistry, 1999, 64:95~ 101.
[ 7] 佘兴军 ,童群义.金华火腿加工过程中肌肉肌内脂的水解变
化研究 [ J]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05, 31(1):139~ 142.
[ 8] FolchJ, LeesM, StanleyGHS.Asimplemethodfortheisola-
tionandpurificationoftotallipidsofanimaltissues[ J] .Journal
ofBiologicalChemistry, 1957, 226:497~ 509.
[ 9] García-RegueiroJA, GibertJ, DíazI.Determinationofneutral
lipidsfromsubcutaneousfatofcuredhambycapilarygaschro-
matographyandliquidchromatography[ J].JournalofChroma-
tographyA, 1994, 667:225 ~ 233.
76 江 西 农 业 学 报                   2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