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1科技资讯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7 NO.33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高 新 技 术
蜘蛛香((ValerianajatamansiJones)又名马蹄
香、老虎七、印度缬草等,系败酱科缬草属植
物。其根茎及根入药,具有理气和中,散寒除
湿,活血消肿等功效,用于治疗脘腹胀痛,呕吐
泄泻,小儿疳积,风寒湿痹,脚气水肿,月经不
调,跌打损伤,疮疖等症[1]。近年来,该属植物
的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化学成分主要
含挥发油,环烯醚萜类,黄酮类等多种成分[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检测手段及方法的
日益成熟,对蜘蛛香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也日
趋增多,现就其最新进展作如下综述。
1 挥发油的分析方法
蜘蛛香挥发油的分析最早是在1980年,
王宗玉等[3]以水蒸气蒸馏提取得到精油,并依
次用5%Na2CO3和0.5%NaOH溶液除去酸和
酚,再以分馏和柱层分离、薄层层析、气相
色谱分析、红外光谱等方法联合进行分析鉴
定,共鉴定出8种成分。1994年明东升[4]等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首次从蜘蛛香根水
蒸气蒸馏后产物中鉴定出12种成分。2002
年余爱农等[5]用GC-MS鉴定出14种化合物,
并求得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
量。梁光义等[6]共检出68个峰及对应的质谱
峰,通过HPMSD化学工作站检索Nist98标准
质谱图库和WILEY275质谱图库,并结合有关
文献,确认了37种化学成分,并按峰面积归一
化法进行计算求得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
相对百分含量。2006年杨再波[7]等人采用同时
蒸馏萃取法提取挥发油,并以GC-MS进行分
析鉴定,共分离出72种成分,确认了61种化学
成分。并求得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
分含量,共计占挥发油总量的97.94%。
可见,同时蒸馏萃取/GC-MS分析挥发
油这种方法分离效率高,分辨能力强,灵敏度
高,分析速度快,是分析挥发油的较好方法。
2 萜类的分析方法
蜘蛛香中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主要包括缬草
素、乙酰缬草素、二氢缬草素等。由于缬草素
化学性质较活泼,在制备过程中受酸、碱、热
等剧烈条件影响,易发生断键、开环、异构化,
故环烯醚萜苷元多采用二氯甲烷提取法,而环
烯醚萜苷多采用甲醇提取法[8]。陈业高等[9]用
乙醇冷浸,提取物以硅胶拌样,依次用石油醚,
氯仿,丙酮和甲醇进行洗脱,减压浓缩后分别
得到石油醚、氯仿、丙酮和甲醇四部分,再分
别进行硅胶柱层析,sephadexLH-20柱层析
和制备薄层层析等方法分得 I V H D -
valtratevalerosidatebaldrinal等五个化合物,并
经波谱分析确定了它们的结构。
蜘蛛香中总缬草素和缬草烯酸的含量测定
方法主要有酸碱滴定法[10]、硝苯吡啶法[11]、
光电比色法[12]、电位滴定法[13][14]、双波长薄
层扫描法[15]、HPLC[16]等。
由于缬草素类化合物属环烯醚萜的三酯
类,在过量碱作用下,易水解生成三个有机酸
钠盐,然后用盐酸回滴剩余碱液,即可测得生
药中总缬草素的含量。但此法中提取物本身
的颜色会影响酚酞指示剂的指示终点,实验结
果偏差较大。1993年明东升等[13]改用电位滴
定法测定了蜘蛛香药材中总缬草素的含量,以
酸度计指示电位变化,一级微商法确定终点。
因该法不需指示剂确定终点,不受颜色、浑
浊影响,测定结果可靠。2006年丹[14]等人考
察了不同提取方法、提取溶剂对总缬草素含
量的影响,确定了药材的提取方法为:用二
氯甲烷经索氏提取至接近无色,然后用电位滴
定法测定总缬草素的含量。该法精密度高、
重复性好,可作为测定蜘蛛香中总缬草素含量
的一种方法。
陈[16]等采用RP-HPLC法,测定了蜘蛛香
中所含缬草素、二氢缬草素和乙酰缬草素的
含量。将蜘蛛香用95%乙醇超声提取,回收
溶剂所得浸膏上大孔树脂,并用70%乙醇冲
洗,洗脱液回收溶剂后得总缬草素。再将其
溶于甲醇中,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以乙
晴-水(40:60)作流动相,进行HPLC测定。
结果表明:HPLC法用于缬草素类成分的含量
测定,方法简单,精密度和稳定性好,回收率
高。
3 类的分析方法
蜘蛛香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主要是用
醇作溶剂,超声提取。石晋丽等人建立了缬
草属药用植物极性成分的HPLC的指纹图谱
及测定方法[17],该方法能使缬草属药用植物甲
醇提取物中的大部分化学成分得到较好分离,
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重复性和可行性。其后
用以乙腈-水(15∶85)作流动相,检测波长
280nm,测定了不同产地蜘蛛香中橙皮苷的含
量[1],平均回收率99.87%,RSD1.87%。该法
快速、简便、重现性好,且样品不易流失,
为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傅亮[18]等首次采用CE-ED,同时测定了
蜘蛛香根中山奈酚、芹菜素等五种主要生物
活性成分的含量,考察了运行缓冲液酸度、
浓度、分离电压、氧化电位和进样时间等实
验参数对分离、检测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
件下,以直径300μm的碳圆盘电极为工作电
极,检测电位为+950mV(vs.SCE),在
50mmol·L-1的硼砂缓冲溶液(pH9.23)中,
5种组分在23min内能完全分离。5种组分
在两个数量级的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测
下限(S/N=3)达1.7×10-4-1.8×10-5g·
m L- 1。该法简便、可靠、灵敏,是一种较
为先进的分析方法。
4 成分的分析方法
丁红[19][20]等利用TLC法定性鉴别了蜘蛛
香中含有β-谷甾醇,用薄层层析和紫外图谱
鉴定了蜘蛛香的根茎和根中含有棕榈酸,并分
别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蜘蛛香中β-谷甾
醇含量以及总酸性成分的含量。此外,傅亮用
CE-ED法同时测定了蜘蛛香根中绿原酸和咖
啡酸等的含量[18]。石晋丽等建立了缬草属药
用植物极性成分绿原酸的HPLC测定方法[17]。
5 结语
随着蜘蛛香更加广泛的开发,其化学成分
分析方法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寻
求快速、灵敏、高效的检测方法已成为广大
科研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石晋丽,刘勇,肖培根.HPLC法测定不同
产地蜘蛛香中橙皮苷的含量[J].中草药
2005,36(3):449-450.
[2] 陈磊,郑清明,郑汉臣等.蜘蛛香的研究进
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1):8-
11.
[3] 王宗玉,钮芳娣.马蹄香精油的化学成分研
究[J].云南植物研究,1980,2(1):59-60.
[4] 明东升,郭济贤,顺庆生等.四种缬草生药
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层析-质谱联用鉴
定[J].中成药1994.16(1):41-42.
[5] 余爱农,陶恩,邓齐福.蜘蛛香香气成分的
研究[J].香料香精化妆品.2002,6:14-15,
29.
[6] 梁光义,周颀,王道平等.贵州蜘蛛香挥发
性成分的GC-MS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2002,37(12):959.
[7] 杨再波,彭黔荣,杨敏.同时蒸馏萃取/
GC-MS法分析蜘蛛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74-75.
蜘蛛香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李蓉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动物药学系 江苏泰州 225300)
摘 要:本文综述了蜘蛛香主要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为蜘蛛香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蜘蛛香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534(2007)11(c)-0001-02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07.33.063
2科技资讯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7 NO.33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高 新 技 术
[8] 石晋丽,刘勇,肖培根.缬草属植物化学成
分与药理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3,18(6):231-239.
[9] 陈业高,于丽丽,张燕.马蹄香化学成分的
分离与鉴定[J].云南化工,2005,32(5):13-
16
[10] KonovalovaOA.Quantitativedetermin
ationoftotalvalepotriates[J].Khim-
FarmZh,1983,17(7):831.
[11] BraunR.Valeportriatesdeterminationw
iththeaidofnitribenzylpyridine
(NBPmethod)[J].DisohApoth-Ztg,
1983,125(50):2174.
[12] PopovDM.Qualitycontrolofvalerianprep
arationsbyphotocolorimetry[J].Khim-
1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史
高分子研究有两个重要侧面,其一是
“高分子科学”研究。它是高分子学术性基
础研究的侧面,体现了高分子研究的学术意
义,加深了人类对高分子的认识,促进了“高
分子材料”的创新发展。其二是“高分子
材料”研究,它是高分子应用研究的侧面,体
现了高分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应用价
值,它也是“高分子科学”研究价值的体现
和“高分子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虽然“高分子科学”的概念形成较晚,
但是“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发展却几乎
伴随了人类文明的全部历史。人类使用高分
子材料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大约是7千年前至19世纪
中叶),是被动地使用天然高分子材料阶段。
这一时期的高分子材料有,大漆及其制品、
蚕丝及织物、麻、棉、羊皮、羊毛、纸、
桐油等。
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中页到20世纪20年
代),是对天然高分子材料进行化学改性,从而
研制新材料阶段。在这阶段中,人类首次研
制出合成高分子材料(酚醛树脂)。这一时期
的高分子材料有,硫化橡胶,赛璐珞(硝基纤维
素脂)、硝基纤维素酯,人造丝、纤维素粘胶
丝、酚醛树脂清漆和电木等。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
人类大量研制新合成高分子材料阶段。在这
一阶段,“高分子科学”概念已经诞生,大批
高分子化学家投入到新聚合物的合成和新材
料开发的研究领域。从而导致了至今天仍有
重要意义的大批通用高分子材料的诞生。例
如,顺丁、丁苯、丁纳等合成橡胶的出现;
尼龙66、聚酯(PET)、聚丙烯腈等合成纤
维的出现;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
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酰亚胺、有机硅、
有机氟、杂环高分子等塑料和树脂的出现。
第四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人类
对高分子材料大普及、大扩展阶段。在这个
阶段,人类对上述聚合物的使用更加合理,聚
合物生产的价格更为低廉,从而使高分子材料
渗透到国民经济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使高
分子材料成为了人类社会继金属材料,无机材
料之后的第三大材料。
我国在人类文明史中,率先使用了天然高
分子材料(漆器、蚕丝、麻、棉、造纸、
桐油等),但对近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使用落
后于欧、美等国,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急起
直追。目前我国已是世界高分子材料生产和
消费大国之一。我国在合成高分子材料领域
做出的有国际影响的工作有:三元镍系顺丁橡
胶合成和稀土催化合成顺丁橡胶,异戊橡胶研
究,杜仲橡胶和反式聚异戊二烯橡胶研究,天
然大漆及漆酚酞耐腐蚀涂料研究等。
2 高分子材料成型的基本原理
高分子材料的性能不仅依赖于大分子的
化学和链结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
的形态。聚合物形态主要包括结晶、取向
等,多相聚合物还包括相形态(如球、片、
棒、纤维及共连续相等)。聚合物制品形态
主要是在加工过程中复杂的温度场与外力场
作用下原位形成的。
传统的高分子工业生产中,高分子材料的
制备和加工成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工艺过
程。制备过程主要是化学过程:单体、催
化剂及其他助剂通过反应釜或其他合成反应
器生成聚合物。聚合反应往往需要几小时甚
至数十小时,部分聚合反应还需要在高温、
高压或真空等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结束后
再分离、提纯、脱挥和造粒等后处理工序。制
备过程流程长、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增加
了制造成本。合成的聚合物再通过加工成型,
得到制品。一般采用挤塑、注塑、吹塑或压延
等成型工艺,设备投资大。此外,加工过程中,
聚合物需要再次熔融,增加了能耗。
高分子材料反应加工是将高分子材料的
合成和加工成型融为一体,赋予传统的加工设
备(如螺杆挤出机等)以合成反应器的功能。单
体、催化剂及其他助剂或需要进行化学改性
的聚合物由挤出机的加料口加入,在挤出机中
进行化学反应形成聚合物或经化学改性的新
型聚合物。同时,通过在挤出机头安装适当的
口模,直接得到相应的制品。反应加工具有反
应周期短(只需几分到十几分钟)、生产连续、
无需进行复杂的分离提纯和溶剂回收等后处
理过程、节约能源和资源、环境污染小等诸多
优点。
高分子反应加工分为两个部分:反应挤
出和反应注射成型。目前国内外研究与开发
的热点集中在反应挤出领域。高分子材料的
反应挤出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反应单
体、对话及核反应助剂直接引入螺杆挤出
FarmZh,1986,20(4):31.
[13] 明东升,郭济贤.缬草类生药中总缬草素
的含量测定[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3,
20(3):210.
[14] 肖丹,管永梅,边燕红.蜘蛛香药材中总缬
草素的含量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2006,
17(2):198-199.
[15] 崔亚君.七种缬草属植物中缬草三酯和乙
酰缬草三酯含量考察[J].西北药学杂志,
1999,14(4):152.
[16] 陈磊.三种缬草属植物的缬草素类含量种
间和种内比较[J].中药材,2002,25(4):
237.
[17] 石晋丽,刘勇,肖培根.缬草属药用植物极
性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中
药杂志.2005,30(6):426-429.
[18] 傅亮,楚清脆,黄宝康.毛细管电泳-电化
学检测法测定蜘蛛香中多元酚类化合物
[J].分析化学,2005,33(2):161-164.
[19] 丁红,明东升,米秀英等.蜘蛛香中β-谷
甾醇的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J].山西医学
院学报,1995,26(3):261-263.
[20] 丁红,明东升,岳海等.蜘蛛香中棕榈酸的
定性鉴别及总酸性成分的含量测定[J].山
西临床医药,1995,4(3):234.
高分子材料成型及其控制
金龙浩
(中冶京唐建设有限公司)
摘 要:本文叙述了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史和高分子材料成型的基本原理,以及高分子材料成型过程中的控制,并对高分子材料的发展
趋势作了阐述,对于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材料成型,控制
中图分类号:TQ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7)10(c)-0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