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贵州林业科技 1 8(3)4 5一 59 (19 9 0 )
贵州壳斗科植物区系地理的初步研究
贵州省林业学校 左 家 哺
一 、 引 言
壳斗科 (F g ae a a ce)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主要组成成分之一 。 全科 绝 大 多
数为乔木或小乔木 , 木材结构细 , 纹理直或斜 , 材质坚重 , 耐腐蚀 , 为建筑 、 家俱 、 车辆 、
矿柱 、 枕木甚至军工器械等优良用材 . 同时 , 树皮 、 壳斗均含丰富的单宁 , 可作为拷胶生产
的基本原料 ; 果实富含淀粉 , 为发展前途较大的木本粮食植物 ; 其树叶还可饲 养 柞 蚕 . 总
之 , 壳斗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 在林业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再者 , 壳斗科在
有花植物进化与发生系统研究中也有特殊的意义 。 因此 , 研究贵州壳斗科植物 区系地理无论
对于引种驯化 栽培等实践生产 , 还是对于贵州植物地理 、 区系起源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
二 、 基本特征及其相似性分析
壳斗科迄今有 9 属约 9 0 种 , 除热带非洲外 , 广布于新旧大陆尤其北半球的温带 、 亚 热
带和热带地区 , 除 N ot h of a g us 产于南美南部 、 澳大利亚东南部、 新西兰和新几内 亚 , 以 及
C hr ys ol eP is 产北美的加里福尼亚外 , 其余各属均产我 国 , 占总属数的 7 7 . 8肠 ; 约” o种 , 占
总种数的 3 . 6肠 , 几遍全国各省 ( 区 ) 。 从表 1看 出 , 多数属 、 种主要分布于秦巴山脉以南
至两广 , 自西藏到东南沿海 ( 含台湾 ) , 尤以云南 、 广西 、 广东 ( 含海南 ) 和贵州 四省 (区 )
最为集中 , 它们各自占全国种类的三分之一 以上 , 全世界没有任何地区属 种如 此 集 中 。 因
此 , 这些地区无疑是壳斗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 。
按照徐永椿 、 任宪威二教授对壳斗科分类系统的研究结果即 : 1 .水青冈亚 科 ( F a g io d一
e a e
)
,
l a
. 水青冈属 ( F a g u s ) ; 2 . 栗亚科 ( C a s t a n e o i d e a e ) , Z a . 栗属 ( C a s t a n e a ) 、 Z b .
拷属 ( C a s t a n o p s i s ) 、 Z e . 石栋属 ( L i t h o e a r p u s ) : 3 . 栋亚科 ( Q u e r e o i d e a e ) 、 3 a . 三棱
栋属 ( T r i g o n o b a l a n u s ) 、 3 b . 青冈栋属 ( C y e l o b a l a n o p s i s ) 、 3 e . 栋属 ( Q u e r e u s ) ( 注 `
黄成就 、 张永田二教授认为后二属合并成一属更合理 ) . 从表 1 看出 , 无论本科的原始代表
还是进化类型代表都是以云南 、 广西 、 广东 、 贵州等地为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递减 , 尤其北
部更为剧烈 。 据此 , 我们有理 由推测这些地区很可能是壳斗科的发源地 。
再根据 B r a -y C ur it s相异系数公式计算超过 50 种壳斗科植物的省 (区 )间的相异系数 Bj k 。
这里 , 以省 ( 区 ) 为实体 , 以属为性状 , 以某属某省 ( 区 ) 的种数为性状的原始 数 据 统 计
B jk
, 再换算成相似系数 S j k = 1 一 B jk , 其结果如表 2 .
从表 2 看出 , 云南 、 广东 、 广西 、 贵州四省 ( 区 ) 彼此结合非常紧密 , 仅云南与贵州稍
小些 , 但 比云南与其余省 ( 区 ) 都要大得多 . 此外 , 江西与福建亦结合紧密 , 因此 , 这四省
表 1全国各省 (区 )壳斗科植物属种的统计
窗公聋一二…到叫荆盆脚 一国引益…叠…孟圈叠一李一垦里一泛一一…一 }一…一 }一 }一 {一…一 {一…一…兰…二 }二 }兰一 墨 一一通一卜 !一 1二片 { .一 “ }二 卜 2一卜州一州 3目一卜 3阵一竺一一一一通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一 }一 !一…一…一…二…兰一止互一 遭一通一 }一 }一 }一…一 }一 }一 }一卜 -一…一…一 }二 }兰一勇 l旦一竺卫邑一阵 }一阵 {一卜 }一卜…一梦…二目兰件少一 一 -j -…二…二 }二…二…兰 }兰 {竺 }兰…兰 {竺 {兰 {竺 }兰
}属 数 } 1 1 1}2 {2 12 }2 }2】 2一 3! 4} 4} 6{ 6合 计 }— }— {— {一 }— {— }— }— }— {— {— {— }— 卜一 }种 数 … 2 1` 1” {9 {` 5】` 5 }` 2】` , ! ` 6 }“ 6 } 2 4 } 4 9 } 4 5 .令兮~尖乏 安 江 浙 江 福 台 广 广 四 主为白 云 西徽 苏 江 西 建 湾 东 西 川 贝 南 藏水 青 冈 属 2 3 2 1 1 2 5 州 2 1
3 2 2 2 1 3 3 3 3 3 5
栗 属 3 3 2 3 2 3 5 3 3 4 81 7 3 3 4 7 4 2 1 1 1 9 5 1 8
4 I 1 2 9 3 2 3 2 1 0拷 属 1 2 1 4 二 {1 2 14 5
6 7 6 6 3 2石 栋 属 2 5 4 3 1 0 17 9 1 15 1 1 6
8 1 4 1 4 6青 冈 栋 属 1 3 I 0 6 1 l 2 4 } 3 9
6 6 3 0 3 5栋 属 9 1 3 6 O 3 5 2 3 !二
6 6
{
:
三 棱 栋 属 6 4 7 0 10 4
{丽
1 8
合 计 属 数
数 ` 种 3 6 5 3
( 区 ) 比其它地区壳斗科植物如此相似很可能与其壳斗科历史植物地理联系甚至其起源 、 发
展与扩散有关 。
同时 , 以 B r a -y Cur it s公式计算贵州与邻近地区壳斗科植物相似系数结果为 : 与广 西 为
。 . 8 5 、 与广东为。 . 8 2 、 与福建为 .0 6 8 、 与湖南为 0 . 6 4 、与江西为。 . 63 、 与湖北为。 . 52 、 与四川
为。 . 49 、 与浙江为 。 . 4 7、 与西藏为。 . 43 。 由此看出 , 贵州壳斗科植物与广西比与云南的关系
要密切些 , 这一点在贵州含笑属 ( M主e h e l i a ) 、 润楠属 ( M a e h i l u s ) 称猴桃属 ( A e t i n i d s a ) 、
表 2超过 0 6种充斗科份物的省 (区 )间的相似性系教值
江西建福四川贵州广西广东云南
0
.
5 7 0
.
5 3 0
.
4 9
0
.
4 60
.
67 0
.
61
0
.
4 90
.
8 6 0
。
63
0
.
4 6 0
。
7 3 0
。
64
1 0
.
65 0
.
7 2
0
.
5 61 0
.
8 8
0
.
7 2 0
.
8 8 1
4乃 J
,土八O片`O
…nù0
尸0OU8od84
八O五O
.…0ùU一O9曰no行`,盛ù84nD6.…0ēUO
,ó口Jū`行了Og
1
9U8ū`54
…nù0八Ueo
南川西州东建广云贵四福江
械树科 ( A ce ar ce ae ) 等类群中有相同反映 . 作者曾经从古地理变迁 、 大陆漂移 、 有花植 物
起源等方面综合分析并认为 这些类群很可能起源于广西或由广西迁移扩散至我省或者还有
可能贵州南部 与广西 、 云南等地是它们的发源地带 。
三 、 地理分布概况与起源
迄今为止 , 贵州 已发现壳 斗科植物 6 属 I 4D 种 。 水青冈属 1 种 , 分布于北半球温带 至 亚
热带高 山地区 ; 我 国 6 种 , 产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 ; 我省产 3 种 , 零星散布于全境海
拔 80 。米到 2。。 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中 . 本属为典型的北温带成分 。 栗属 12 种 , 分布于 北 半
球温带至亚热带 , 与水青冈属一样` 为典型的北温带成分 ; 我国 3 种 , 除新强 、 青海外 , 各
地均有分布 ; 我省 3 种 , 分布于全省海拔 2 0 。。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 , 常 与马尾松 ( P i , u :
, a s s。 ” i a ” a )
、 白栋 (口 . f a b , i ) 、 杜鹃 ( R h o d o d e o d : o ” 5 1二 5 11 ) 等混 生在一起 . 拷属约 2 3 0
种 , 分布于亚洲热带至亚热带地区 ,为典型的印度一马来西亚成分 ; 我国 70 余种 ,产长江流域
以南各省 ( 区 ) , 以云南 、 广东 、 广西 、 贵州等省 ( 区 ) 分布密度最大 ; 我省 19 种 , 分布于
全省 20 。米至 1 5 0 0米之间的常绿阔叶林中 , 有些种类如小叶拷 ( C . ca 衬“ 八 匆 , sP f” IOS a) 、 拷
树 ( C . f盯g es i ) 、 罗浮拷 ( C . f ab ir ) 、 甜储拷 ( C . 四er i) 等作为优势种组成某些常绿阔叶
林 。 石栋属约 2 50 种 , 主产东南亚 、 南亚及东亚 ( 尤其南部 ) , 与拷属一样 , 为典型的 印 度
一马来西亚成分 ; 我国约 90 种 , 产于秦岭南坡以南广大地 区 , 尤以云南 、 广东 、 广西 、 贵州
四省 ( 区 ) 分布密度最大 ; 我省 32 种 , 广布于全省海拔 160 米至 2 0 0 0米之间的常绿阔叶林中,
尤其是包果石栋 ( L . e l“ s t o e a r P: s ) 、 硬斗石栋 ( L . h a , c e i ) 、 绵 石 栋 ( 石 . h e : , 9 1 ) 、 多穗
石栋 ( L .如今 , t a c彻 : s ) 、 圆锥石栋 ( L . 夕a ” f门 l a t “ s ) 和石栋 ( L . g l a b e , ) 等常常作为 优 势
种或重要的伴生种组成某些常绿阔叶林 。 青冈栋属约 1 50 种 , 分布于亚洲热带至亚热带地区 ,
与拷属和石栋属一样为典型的印度一马来西亚成分 ; 我国约 70 种 , 产于秦岭 、 淮河流域以南
广大地区 ; 我省 24 种 , 分布于全省 2 0 米至 2肋。米之间的常绿阔叶林 以及常绿落叶阔叶林中 ,
有些种类如细叶青冈 ( C . gr ac il 臼 ) 、多脉青冈 ( C . 二 : 州柳洲l’s ) 、 青冈 ( C . g l哪 ca ) 、 云山青
冈 ( C . : : 杏细 , ) 、 曼青冈 ( C . 。路耐。 , ) 、 小叶青冈 ( C . , 梦: 汪 ae 厂ol l’a ) 等还是重要的 优势
种或伴生树种 。 栋属约 30 种 , 除南极洲外 , 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 为典型的世界广布成分 ;
我国约 6 0种 , 除新疆 外 , 南北各地均产 ; 我省 23 种 , 全省从高海拔 ( 约 2 9 0 0米 ) 到 低 海 拔
( 约 1“ 米 ) 所有地区几乎都有生长 , 尤其是白栋 ( Q . f ab 行 ) 、 格栋 ( Q . al i en 。 ) 、 巴 东 栋
( 口 .改 g ler 勿撇 ) 和乌冈栋 ( O . P从 11, 、 。 玄d 。 : )等常常是落叶阔 叶林 或灌木的 重要组 成 成
分 , 还有麻栋 (口 . a c时 15 加 a ) 和栓皮栋 ( Q .做而 a .ib l枯 ) 在西 、 西南部或海拔 1 8 。。米 ( 有些
地区可在 1 4 0 。米 ) 的地区形成纯林或以它们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 。
从地理分布类型看 , 青冈栋属 、 拷属和石株属为岛状的连续分布 , 而水青冈属 、 栗属和
栋属为洲际间断分布 . 形成洲际间断分布的原因可以这样认为 , 在二叠纪时地球上的大陆联系
在一起 , 称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 , 至三叠纪时分为包括欧 、 亚 、 北美三洲所有大陆的劳亚古
陆或北方古陆 , 以及包括南美 、 非 、大洋 、 南极四洲所有大陆的冈瓦纳古陆或南方古陆 , 到白
至纪初时两大陆最后一处即非洲西北部与欧洲西南部 ( 西班牙 ) 已完全分开 。 由此形成了壳
斗科的间断分布 。 既然栋属是壳斗科中最进化类型的代表 , 并且它又是如此广布世界 ( 南极
洲除外 ) 。 再根据本文前面的二方面分析与推断 . 这样一来 , 有理 由认为 , 壳 斗科在白至纪
初之前就已分布于整个联合古陆 . 换句话说壳斗科起源于侏罗纪或更早 的亚洲热带地区 , 更
具体地说是我国的云南、 广西 、 广东 ( 含海南 ) 和贵州四省 ( 区 ) , 也可以说壳斗科在 “ 华
夏范围 ’ 滋生起源后 , 再向四周迁移 、 扩散到其它大陆 的 。
四 、 区系地理成分
根据贵州壳斗科 104 种植物地理分布的比较分析 , 并结合昊征槛教授的研究分别 归 纳 、
统计 , 划分成以下七种类型十种变型分别讨论 。
1
. 华夏成分 这类成分主要分布于华夏古陆 、 江南古陆 、 四川古陆 、 康滇古陆即秦岭以
南至两广 , 横断山脉至东南沿海 的广大地区 , 虽然有少数成分向此 四周扩展 , 但其分布中心
仍在此区 , 并且是这里滋生起源 的 , 故称为华夏植物区系成分 。 如水青冈 ( F . I。 ,: g i p o t`ol a -
t a )
、 板栗 ( c . , o l l f s s二 a ) 、 茅 栗 ( C . s e全。 i , f i ) 、 锥栗 ( C . h o n叨` ) 、 甜储拷 、 东南拷 ( C ·
沂耽训 da ) 、 拷树 、 罗浮拷 、 包果石栋 、 硬斗石栋 、 多穗石栋 、 石栋 、 木姜叶石栋 ( L . lI’t se f f。 -
肠a ) 、 大叶青冈 ( C . f改 s e耐 an a ) 、 青冈栋 、 细叶青冈 、 多脉青冈、 云 山青冈 、 曼青 冈 、 小
叶青冈 、 麻栋 、 栓皮栋 、 波罗栋 ( Q . d , t at 。 ) 、 白栋 、 榭栋 、 锐齿懈栋 (Q . al ”` 。 湘 , ac 卜
t e s酬 a t a ) 、 抱栋 ( Q . g l a : d: l i f o a ) 及其变种 ( v a r . 西, e , i Pe t i o l a t a ) 、 刺 叶栋 ( Q . s P i n o s a )
和合斗石栋 ( L . 昭 nb al an os ) 等 30 种 , 占省产总数 的28 . 8肠 . 这些种类多数广布全省 , 仅 少
数种类偶见于个别地区 .
2
. 华中成分 这类成分主要分布于秦巴山脉以南至南岭以北 , 东到九连山至庐山一带 ,
西止于川中至黔西 , 其 中心地带在江南古陆之范围 。 也可以说这类成分乃是这里 发 生 起 源
的 , 然后向东西南北四周扩展伸延 . 本类成分在贵州壳斗科中共计 20 种 , 占 省产总种 搽 的
1 9
.
2帕 , 其典型代表有米心水青冈 ( 夕 . 柳g lo f a n 。 ) 、 湖北拷 ( C . 旅。 Pe h e : s f s ) 、 四 川 石 栋
( L
.
P a ” i c “ l a t u s va r
. s z o c h “ a ” f e “ s )
、 绵石栋 、 批把叶石栋 ( L . 昨 i o b o t摺 o i d o s ) 、 星 毛 石
栋 ( L . p e t o l o t i i ) 、 Jl l黔石栋 ( L . f a , 9 1` ) 、 粗穗石栋 ( L . s夕i c a t u s ) 、 匙 叶 栋 ( Q . s乡a t h卜
于。 t a ) 、 岩栋 ( Q . a ` l o d o : t a ) 、 毛叶拼栋 ( 口. 南 a l a co t , i c几a ) 等 . 有些成分自华 中植物 地区
分布到滇黔桂植物地区 , 称此为华中一滇黔桂成分 , 如亮叶水青冈 ( F . l “ 。 i da ) 、 南川石标 ( L .
oT : ht 。 忧 i ) ; 有些成分则自华中分布到滇黔桂以至北部湾 , 称此为华中一滇黔桂一北部湾成
分 , 如峨嵋拷 ( C . p lat g ac an t h口 ) ; 有些种类则自华 中分布到云南高原甚至到横断山 脉 , 称
此为华中一云南高原一横断山脉成分 ,如 毛曼青冈 ( C . ga m bl ae an ) ; 有些成分则 自华中分布
到华南 , 称此为华中一华南成分 , 如圆锥石栋 、 褐叶青冈 ( C . st e , al d i四 a ) , 尖 叶 栋 ( Q .
。 、 、 Ph川 la ) 、 巴东栋和乌冈栋 。 这类成分在我省主要分布于黔西北 、 黔北和黔东北 。
3
. 华南成分 这类成分主要分布于闽南 、 浙南、 赣南、 湘南一带 以南至 两广 , 其中心地
带在华夏古陆之范围 . 它们在此间发生起源然后 向西 、 向北扩展 、渗透 , 我省壳斗科中的华南
成分就是沿南岭延伸而来的 , 共计 18 种 , 占省产总数的 1 7 . 3肠 , 典型代表有南岭拷 ( C . fo 卜
d i i )
、 鹿角拷 ( C . l a 二 o 。 : 11 ) 、 烟斗石栋 ( L . e o : n e o s ) 、 庵耳石栋 ( L . h a iP i n i f ) 、 贵州石
栋 ( L . e l i之a b e t h a e ) 、 美叶石栋 ( L . e a lO 全h刀11, s ) 、淋漓石株 ( L . o a i a n u s ) 、 三果石栋 ( L .
: e r n a r i e u Pu l u : )
、 岭南石栋 ( L . b: e v i c a : t: s ) 、 碟斗青冈 ( C . d i s c f f o : 二 15 ) 、 赤皮青冈 ( C .
g i l v a )
、 饭甄青冈 ( C . f l e : r万i ) 、 黄枝青冈 ( c . f“ l u i s e r i a c , s ) 等 ; 有些种类自华南分布到
华中 , 称此为华南一华中成分 , 如钩拷 ( C . t i bet an a ) ; 有些种类则 自华南分 布 到 滇 黔 桂
( 越 ) ( 即 中南半岛 ) , 称此为华南一滇黔桂成分 , 如刺拷 ( C . hgs t叮x ) 、 厚皮拷 ( C . hc 一
: 耐 i ) 、 梨耙石栋 ( L . sl’ 加 i co l al u二 ) 、 黛朔拷 ( C . il s a ) 等 。 这类成分多分布于我 省 东 南
邹 、 南部甚至西南部的某些地区 。
4
. 滇黔桂成分 这类成分主要分布于湘西南 、 黔东南、 黔南 、 黔西南 、 滇东南 、 桂 ( 全
部 ) 与中南半岛北部 , 其分布 中心在扬子江陆台的黔桂地台之范围 。 这些成分就是此间起源
发生 的 , 它们似乎有 比较特殊的生态要求 , 分布范围相对来说是比较窄的 , 诸多种类 ( 包括
其它科属的 ) 都仅在滇黔桂三地交界的 3 0 公里左右范围内分布 , 就 目前看来除古地理 因 素
影响外 , 很可能就是复杂 的地形地貌及较高的热量为主导影响因子 , 对此有待于进一步的研
究 。 在贵州壳斗科中滇黔桂成分计 17 种 , 占省产总数 的 16 . 3肠 , 典型代表有黔桂拷 ( C . f uc .
: , d a v a :
. e h i , k二 e i e n s i s ) 、 高山拷 ( C . d e l a v a万i ) 、 贵州拷 ( C . k , e f动 o o e n s f s ) 、 密脉石
栋 ( L . f o : d f a n u s ) 、 刺斗石栋 ( L . e c而i , o t h o l u s ) 、 华南石栋 ( L . f e n e s妙 a t u s ) 、 大 叶 石 栋
( L
. 二 e g a l o Ph万l l u s ) 、 亮果石栋 ( L . o i t i d i , xu ) 、 厚缘青冈 ( C . t h o ; e l i i ) 、 窄叶青 冈 ( C
a u g : s t f , f i )
、 栋子青冈 ( C . b l a k e i ) 、炭栋 ( Q . ut i l i s ) 等 ; 有些成分 自滇黔桂分布到华南 ,
称此为滇黔桂一华南成分 . 如桂林拷 ( C . c h矛, e n s f s ) 、 梨耙石栋 ( L . s i l v i c o l a : 封m ) 、 富 宁
栋 ( Q . 二扭 lo sa ) 、 毛叶青冈 ( C . k群 ir i ) ; 有些种类则自滇黔桂分布到华中 , 称此 为 滇 黔
桂一华 中成分 , 如云南波罗栋 ( Q . d e o t a t a v a r . o x , 10石a ) 。
5
.云南高原成分 这类成分主要分布于滇东南 、 滇东 、 滇中 、 黔西 、 黔中 (偏西部分 ) 、
桂西北 , 其分布中心地带在康滇古陆 的东南部及黔北古陆 . 它们在此发生起 源 其 典 型代表
有窄叶石栋 ( L . co 可 i盯: ) 、 黄 毛青冈 ( C . d el va 四 i ) , 它们系云贵两省植物区系重要 的 链
锁分子之一 ; 有些成分则自云南高原分布到华中 , 称此为云南高原一华中成分 , 如 小 叶 拷
( e
. 。 a : 20 5 1 1 , a :
.
s P` n : 10 5 4 ) 、 元江拷 ( C . o r t五a c a ” t五a ) . 这类成分仅有 4 种 . 占省 产 总
数的 3 . 8肠 。 它们是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区系与中国— 喜马拉雅森林植 区 系 的 联 结 成分 。
6
. 横断山脉成分 这类成分的分布中心 与起源都在我国的横断山脉地区 。 贵州壳斗科中
的横断山脉成分乃是沿黔北的乌蒙山系扩散而来的 , 共有 8 种 , 占省产总数的 7 . 7肠 。 典 型
代表仅有瓦山拷 ( C . c e r a t a c a o t几a ) 、 滇石栋 ( L . d e a l吞a t: s ) 、 滇青冈 ( C . g l a u c o i d e s ) 3
种 . 其余均系横断山脉一云南高原成分 , `如大叶栋 ( Q . g万厅 i t hl’ i ) 、 黄背栋 ( 口. P瀚肋 aS ) 、
灰背栋 ( 口. 5。 ” e : c e ” s ) 、 光叶高 ilJ 栋 ( Q . : e hd e : i a n a ) 、 Jl l滇高山栋 ( Q . a全u了f o l艺o i d e s ) 等 。
这类成分在我省主要分布于黔西 、 黔西北高原 .
7
. 贵州特有成分 这类成分仅产我省 , 无疑是我省发生起源的 , 共计 了种 , 占省产总数
的 6 . 7肠 . 如册亨石栋 ( L . e h e h e n g o n s`s ) 、 无鳞石栋 ( L . l e v i s ) 、 点果石栋 ( L . h u ” c 君f n u x s ) 、
柳叶青冈 ( c . g l a u c a f . s a l i c i f o l i a ) 、 贵州褐叶青冈 ( C . s t e留 a : d i a n a v a : . e : k i n g e n s i s ) 、
假粉背青冈 ( C . P s e u d o g l a u e a ) 、 贵州青冈 ( C . a , g万r o t: i c h a ) 等 。 它们主要分布于我 省 南
部及其两侧地区 .
从上述区系地理成分分析看出 , 一 贵州壳斗科植物区系成分非常复杂 , 多种成分交织在一
起 , 形成植物区系交汇 、 过渡地带 ; 同时 , 区系成分起源性质多样化 , 在总的看来 , 它们大
多数系本地发生 , 仅少部分为迁入 、 渗透成分 , 所有的成分可以说是均系华夏滋生起源 。
五 、 同邻近地区的关系及替代分布
根据贵州壳斗科 6 属 1 04 种的地理分布的统计 , 壳斗科植物中 , 与云南共有 6 属 69 种 ,
与广西共有 6 属 “ 种 , 与四川共有 6 属 59 种 , 与广东共有 6 属“ 种 , 与湖南共有 6 属 45 种 ,
与福建共有 6 属 43 种 , 与湖北共有 6 属 42 种 , 与江西共有 6 属 41 种 , 与浙江共有 6 属 3 种 ,
与西藏共有 5 属 25 种 . 由此表明贵州与邻近地区关系十分密切 , 尤其是云南 、 广西 、 广东 、
四川四省 ( 区 ) 共有种都占贵州总种数二分之一 以上 。
贵州壳 斗科植物中 , 由米心水青冈 、 四川石栋、 绵石栋 、 批把叶石栋 、 川黔石栋 、 粗穗
石栋 、 匙叶栋向南分布到我省 中部作为其南界 , 然后由黛葫拷 、 黔桂拷 、 密脉石栋 、 大叶石
栋、 炭栋等替代向南分布广西、 广东甚至中南半岛 , 它们构成了我省壳斗科植物地理分布的
南北替代 . 另外 , 有些种类如高山拷 、 元江拷 、 滇石栋 、 刺斗石栋 、 黄背栋等分布到我省中
至南部一带并以此作为东界 , 然后 由南岭拷 、 烟斗石栋 、 美叶石栋 、 饭毓青冈等替代向东分
布到湖南 、 广东 、 江西甚至福建 、 浙江 , 它们构成 了我省壳斗科植物地理 分 布 的 东 西 替
代 。
六 、 壳斗科植物在贵州各地的分布差异
贵州壳斗科植物在全省各地的分布情况是 : 南部 51 种 . 东南 43 种 , 西北部和北部各 3 8
种 , 东北部 36 种 , 西南部 35 种 , 中部32 种 , 由此表明它和称猴桃属 、 竹亚科 ( B a m b us io de -
ae ) 一样呈 “ J ” 字形分布 , 其原因除了古地理背景影响外 , 还与热量较其它地区异常 不 同
有关 。
参 考 文 献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