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dvances in Metabonom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全 文 :·综述与专论· 2013年第1期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进入 21 世纪,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食品与
能源等问题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人类想要
继续生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生物技术在战
胜这些挑战及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上发挥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代谢组学作为一种最新的组学技术之一,
其在功能基因组学、植物、食品、疾病诊断及微生
物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代谢组学也是
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其与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化学计量学、信息科学及生物科学密切相关[1、2]。
Fiehn 等[3]在 2000 年以拟南芥叶为模型的工作标志
着代谢组学已成为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代谢组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意
为 改 变 或 邻 近 的 ;而“nomos”, 意 为 规 则 或 规
律[4]。代谢组学最初定义为 :定量测量生命系统受
病理生理刺激或遗传修饰后多种代谢反应[5];而
收稿日期 :2012-07-0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060905),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21176105)
作者简介 :周秋香,女,检验技师,研究方向 :临床检验诊断 ;E-mail: 598143772@qq.com
通讯作者 :李汉广,男,研究方向 :微生物学 ;E-mail: lhg7886@sohu.com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周秋香1,2  余晓斌3  涂国全1  王强3  胡文军3  李汉广1,3
(1. 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昌 330045 ;2. 江西农业大学附属医院,南昌 330045 ;
3.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无锡 204122)
摘 要 :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研究生物体代谢物的变化来认识生命体的生理与生化状态,从而
找出其中隐藏的规律。对代谢组学的含义,研究任务进行介绍 ;综述代谢组学的产生和技术平台及其在植物、微生物、疾病诊断
及毒物学等领域的应用,并对代谢组学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评述。
关键词 : 代谢组学 核磁共振 系统生物学 蛋白组学 数据分析
Advances in Metabonom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Zhou Qiuxiang1,2 Yu Xiaobin3 Tu Guoquan1 Wang Qiang3 Hu Wenjun3 Li Hanguang1,3
(1. College of Bioscience and Engineering,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45 ;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45 ;3. School of Biotechnology,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
Abstract:  Metabonomics(or metabolomics)is an essential part of systems biology. Through the study of metabolic changes in
organisms, their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status can be known and the internal principle can be discovered. The meaning and research task
of metabonomics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Generation, technological platform of metabonomic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lants, microorganisms,
disease diagnosis and toxicology were summarized. A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challenges were also given.
Key words:  Metabonomic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ystems biology Proteomics Data analysis
更为常见的定义则为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 或
Metabonomics)[6,7]是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受到刺激
或扰动前后(如将某个特定的基因变异或环境变化
后)代谢产物图谱及其动态变化来研究生物体系的
代谢网络的一种技术,研究对象主要是相对分子质
量 1 000 以下的内源性小分子。
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其他组学
的研究目标的最大区别是其研究代谢组的变化。所
谓代谢组的变化是生物对环境、疾病,以及遗传变
异等压力因素影响的最终应答[8];与转录组学和
蛋白质组学等其他组学相比,代谢组学具有以下优
点[9]:(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微小变化会通过代谢
物得以体现与放大 ;(2)代谢组学的研究无需进行
全基因组测序与建立大量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的数据库 ;(3)代谢物的种类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3年第1期50
远少于基因和蛋白的数目 ;(4)通过对生物体液的
代谢物分析可了解机体系统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5)
因需测定的代谢物在不同生物体中都是类似的,所
以代谢组学采用的研究技术更为通用。通过代谢组
学研究既可以发现生物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扰动
后的不同应答,也可以区分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的表
型差异。因此,代谢组学成为系统生物学研究的重
要组成部分。
2 代谢组学研究技术
目前,代谢组学研究一般包括样品采集及预处
理、数据采集及预处理、多变量数据分析、目标物
识别和研究结果的解释与应用等步骤。代谢组学力
求分析生物体系(如体液和细胞)中的所有代谢产物,
所以整个过程中都强调尽可能多的保留和反映总的
代谢产物的信息[10]。因此,进行代谢组学研究的主
要挑战首先来自于如何满足对生物样品的高灵敏度、
高通量、非破坏、无偏性的要求,并减少基质背景
的干扰。
2.1 分析技术平台
与原有的各种组学技术中只分析特定类型的对
象不同,代谢组学所分析的对象种类繁多,浓度范
围分布广,性质差异大,要对它们进行无偏向的全
面分析,单靠一种分离分析手段难以胜任。目前,
在代谢组学中较为常见的分析手段有色谱、质谱、
磁共振、紫外吸收、放射性检测、库仑分析及红外
光谱等。由于没有一种分析手段能检测出所有种类
的化合物,所以一个好的、现实的代谢组学分析手
段应尽可能满足分析生物体系(如体液和细胞)中
的所有代谢产物这一要求,应根据样品的性质及研
究目的来选择并综合利用多种技术平台[11]。
迄今为止,在代谢组学研究技术中核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应用最早、最
为常见的技术之一[12],NMR 是一种基于具有自旋性
质的原子核在核外磁场作用下吸收射频辐射而产生
能跃迁的谱学技术。目前常用的有氢谱(1H-NMR)、
碳 谱(13C-NMR) 和 磷 谱(31P-NMR), 其 中 以 1H-
NMR 应用得最为广泛[13]。
NMR 技术对样品的需求量少、几乎不需要对
样品进行前处理。此外,当采用漫射编辑(Diffusion-
Editing)技术时,NMR 方法还能提供丰富的分子信
息,如代谢产物的结构、浓度、分子动力学及相互
作用等。此外,由于 NMR 的非破坏性、非侵入性,
特别是最近开发的魔角旋转(Magic angle spinning,
MAS) 磁 共 振、 磁 共 振 成 像(Magnetic rresonance
imaging,MRI) 和 活 体 磁 共 波 谱(Vivo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ocopy,MRS)等技术能够无创、整
体、快速地获得机体某一指定活体部位的 NMR 谱[14],
是现有代谢组学分析技术中唯一能用于活体和原位
研究的技术。
NMR 技术最大的不足在于灵敏度低、分辨率不
高,常常导致高丰度的分析物掩盖低丰度的分析物。
但最近随着更高强度的磁场(900 MHz)、低温冷却
探针和小容量微探针(60 μL)等技术的引入,其上
述缺点自然很快成为历史[15,47]。
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代谢组学研究技术是气
相色谱 - 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
try,GC-MS)[16,37]和液相色谱 - 质谱(Liquid Chrom-
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LC-MS)[17]。 前 者 适 宜
分析小分子、热稳定、易挥发、能气化的化合物 ;
而后者能分析更高极性、更高相对分子质量及热稳
定性差的化合物。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无需对非挥
发性代谢物进行化学衍生化处理。因此这两种技术
可以检测包括糖、糖醇、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
和芳胺,以及大量次级代谢物在内的数百种化学性
质不同的化合物。GC-MS 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
度 ;有可利用的质谱数据库,易于使用且较为经济。
特别是采用标准的电子轰击(Lectron Impact,EI)
模式后,其使用范围与重复性都得到相应地提高,
因此,与 GC-MS 相关技术的发展很快,如采用 GC-
GC-MS 技术通过增加单次分析可对普通一维色谱无
法分离的复杂样品起到较好的分离效果[18];利用二
级气相色谱与飞行时间质(GC-GC-TOF-MS)联用可
以进行高能量分析,其检测范围更广等[19]。但是,
GC 分离样品分子量范围有限,不能分离大分子物
质,同时无法分析热不稳定性和不能气化的代谢产
物。尽管衍生化预处理不仅费时而且过程会丢失某
些物质的信号,但将样品衍生化后再进行 GC 分离,
仍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2013年第1期 51周秋香等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2.2 后期数据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技术手段可产生海量的元数据
(Metadata),需要借助于生物信息学平台进行数据
的分析与解释。因此需要对元数据再经过一系列处
理,才能通过多元数学统计分析和化学计量学理论
对不同数据加以整合后从中有效挖掘出所需信息。
在代谢组学研究中,通常是从获得的代谢产物信息
中进行两类或多类的判别分类,一般采用无监督
(Unsupervised)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20]、非线性映射(Nonliner mapping,
NLM)[21]、 簇 类 分 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HCA)等[22]和有监督(Supervised)的偏最小二乘法 -
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llant analysis,
PLS-DA)[23], 人 工 神 经 元 网 络(Artificial neuronal
network,ANN)[24]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然而近年
来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方法
已逐渐应用于代谢组学后期数据的判别分析中[25],
其预测精度明显优于传统的 PLS-DA 方法。
3 代谢组学的应用
因为任何生理、病理及其他因素对生命系统的
微小扰动都会引起生物体代谢物的浓度或代谢流发
生变化,且大多数代谢途径不是孤立的存在,多重
代谢物的变化是会发生。因此,测量单个或仅仅少
数几个限定的代谢产物的价值非常有限,而代谢组
学则是从整体上关注代谢产物的变化,因此代谢组
学已成为一种成功的研究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分
子表型、功能基因组学、药物毒性、药物疗效,分
子病理学及疾病的诊断等领域。由于篇幅有限,本
文仅对其在毒物学、疾病诊断、微生物及植物中的
应用作简要介绍。
3.1 在毒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NMR 技术已广泛应
用于毒理学的研究,并且在药物毒性与环境影响方
面有大量的报道[26,27]。早期的工作主要是应用 1H-
NMR 技术分析哺乳动物的尿液与体液样本[28, 29]。
近年来,基于高分辨率的魔角旋转质谱(High rre-
solution magic angle sspinning,HRMAS)方法已发展
成能够原位、活体及活体原位研究样本,由此为在
分子水平及不同区间的组织病理学的结果提供可
能[30]。因此,代谢组学技术在药物研发及临床用药
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进行早期动物活体毒性
测试,为药物分子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帮助确定药
物的安全性生物标记物,研究临床用药的影响,由
此可建立一些定量的、普遍的、整体的专家预测系统,
为未来药物的发现和环境毒物学研究提供一种强有
力的工具。
Kleno 等[31]将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与代谢组
学结合起来研究肼类的肝脏毒性机制,并发现潜在
的生物标记物。Schnackenberg 等[32]通过研究一种
广泛应用于治疗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的药物 - 枸橼
酸他莫昔芬时发现,此种药物在能提升大鼠血脂和
血糖水平的同时,并且伴随着大鼠肝脏中甘氨酸和
丝氨酸水平降低,尽管不能确定此种影响是否与其
肝癌的发生有关。就目前而言,在疾病的治疗过程
中药物的毒性也许不可避免,但代谢组学技术在早
期发现药物的影响及其潜在的机制方面将会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Sun 等[24]通过进行儿茶酚氧位甲基移
位酶抑制剂在大鼠体内代谢轮廓分析,为药物的药
理、毒理研究提供依据。Ma 等[33]应用代谢组学的
方法分析大鼠尿液的变化来研究一种传统中药——
牵牛花种子的毒性。结果表明,当用药后在大鼠尿
液样本中 12 种代谢标志物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在大
鼠肾脏发生严重损伤前的第 2、6 和 10 周代谢组学
能清楚的区分模型组与对照组,而组织病理学只能
到第 10 周后才能加以区分。
3.2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在多数情况下,临床病症状态是通过表型特征
被认识,而病症的诊断则需要通过追踪和分析表型
的发展而定。但对大多数疾病而言,疾病的形成有
一个临床前的阶段,在此阶段扰动的生化物质经历
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此物质累积到一定的程度
疾病的症状便开始出现。但是当大多数疾病成为组
织病理学可见的程度时,其已经对人体组织、器官
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在疾病发展阶段或初期
一定有某些生化物质在蛋白质表达,特别是新陈代
谢水平发生变化 ;如果能捕获这些早期由疾病引起
的代谢产物,并对其进行分析,即代谢组学分析,
定能更好地帮助了解疾病形成原因及物质在机体内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3年第1期52
的代谢途径,起到辅助临床诊断的目的[18、 34]。
Wu 等[35]基于饮食、环境、生活方式的小样
本代谢组学研究,通过 HPLC/MS 技术,使得引起
动脉粥样硬化状态的原因变得较为清楚,并且使如
何防止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变得更为集中。
Shang 等[36]总结了基于 NMR 技术在肿瘤学中的应
用。Sabatine 等[37]基于 HPLC-MS/MS 技术,通过代
谢组学研究方法成功地进行心肌缺血的诊断,并且
通过代谢物功能与变化趋势分析揭示出枸椽酸代谢
途径异常在心肌缺血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Peng
等[38]基于 1H NMR 技术并结合多元数据分析方法,
研究家兔模型中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相关的主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标志物等代谢产物变化的
起始及发展,结果表明,除了公认的传统风险因素
外,确定了 13 个关键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生
物标志物。同时发现,磷酸胆碱和甜菜碱在家兔模
型中可以作为一种潜在有价值的早期动脉硬化的
预测因素。Li 等[39]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projection to latent
structure-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 比 较 健
康人与膝部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OA)病
人间组胺酸代谢物的变化,结果发现组胺酸新陈代
谢混乱与膝关节炎息息相关,代谢组学可以作为一
种全新的 OA 诊断方法。Liye 等[40]采用基于 NMR
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Poly-
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体内新陈代谢的变化,
分析了 PCOS 患者与对照组新陈代谢的差异,这些
显著的差异包括氨基酸代谢、肠道菌群、三羧酸循
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及脂肪酸代谢等,
结果发现在 PCOS 患者体内当 N-乙酰糖蛋白水平升
高时有轻微的慢性炎症的存在。这项研究也证明了
代谢组学是研究 PCOS 疾病的有效方法,由于代谢
组学能够提供代谢产物及内在代谢途径变化的信息,
因此代谢组学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疾病形成的原因及
机制,代谢组学将会成为一种新的疾病诊断及治疗
的方法。
3.3 在微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微生物广泛应用于发酵、环境修复及生物然料
等领域 ;而通过微生物代谢组学分析其内在的代谢
途径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微生物在这些领域的
应用。在微生物分类中,代谢谱分析方法(Metabolic
profiling,MP)逐渐成为一种高通量、快速、全面
的表型分类方法之一。采用代谢谱分析方法分类时,
可以通过检测胞外代谢物来加以鉴别。一般胞外代
谢物检测时需对其进行衍生化处理,然后进行薄层
层 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GC-MS 分
析或 HPLC-MS 分析,最后通过特征峰比对进行分
类[41]。Bundy 等[42] 采用 NMR 技术,分析代谢谱
成功地区分开实验室来源以及临床病理来源的不同
杆菌。
对发酵进行代谢调控需要检测大量的参数,利
用代谢组学研究工具可以实现代谢物的高通量、高
频率定量,并有助于揭示发酵过程的生化网络机制,
从而有利于理性进行代谢控制发酵[43]。Dalluge 等[44]
利用 LC-MS-MS 方法对发酵过程中的氨基酸进行了
监测,实现对整个发酵系统的快速监控 ;而接下来
的研究将考虑缩小氨基酸监测范围,通过分析发现
其中的一个子集可反映发酵的状态。
基因的功能往往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得以体现,
其最终的结果表现在生物的代谢水平及相关的最终
代谢产物上。作为一个整体的代谢产物的测量方法,
代谢组学是用来研究基因的功能及功能基因组学研
究的首选工具。Raamsdonk 等[45]通过在酵母中的共
反应分析基因突变的酿酒酵母的代谢组学的变化来
推断转入基因的功能。代谢组学有助于提高微生物
的基因改造水平,提升转基因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与
生物然料等领域的应用效率。
3.4 在植物领域中的应用
代谢组学提供了一种基于代谢物水平无偏见的
区分那些甚至会出现不明显表型的不同基因型。代
谢组学的很多成就都集中在植物的细胞代谢组学这
个相对独立的分支[46]。Hye 等[47]分析了基于 NMR
技术在植物代谢组学中的应用。Humphreys 等[48]研
究表明,尽管论证所有必须酶在体外的活性,而导
致木质素在体内形成的代谢途径的确切性质仍然是
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Fraser 等[49]通过 HPLC 法分
析表明,当番茄中表达细菌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时,
其体内 β-胡萝卜素、叶黄素和循环类胡萝卜素的含
2013年第1期 53周秋香等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量会增加。Atsushi 等[50]回顾了利用植物代谢组学
进行过量生产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的色氨酸的最新
进展。
随着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及后期数据处理方法的
进步,植物细胞代谢组学发展迅速,人们已经开始
有意识利用这一技术成果。很多生物技术类公司都
把代谢组学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他们的主要目
标是通过代谢组学的研究了解当植物受到环境压力
胁迫情况下其代谢途径与网络的变化及寻找植物代
谢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如植物的抗旱、耐寒、耐盐
咸等基因。然后利用基因工程等手段来改造植物的
基因,同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基因改变前后的代
谢产物进行分析,从而高效、迅速地把握相关植物
代谢途径的信息,为提高植物细胞工厂效率、了解
基因的功能及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提供服务。
4 展望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
近的十几年研究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际性的代
谢组学学会(metabolomicssociety.org)已经成立,该
学会的目标是促进代谢组学的研究。在欧盟、美国、
日本及其他许多国家的政府机构均为营养基因组学
和代谢组学研究项目提供了大量财政资助,我国也
在此领域开展了广泛研究[1]。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
(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完成,代谢组学成
为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热点,且发展迅速 ;在疾病
诊断、植物、微生物及功能基因组研究等领域中发
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发展
更为广谱的、原位、即时、通用的检测方法,真正
实现对生物样本内代谢物的无偏性、高通量、高灵
敏度的分析,以及代谢组学数据与其他组学(如基
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数据的综合与
整合。这将更有助于全面阐释各种细胞功能的分子
基础。
另一方面,目前代谢组学的中心任务是侧重于
寻找样本中相关特定组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将其
与对应的反应过程整合起来,使研究目标明确化。
因此,如何尽可能多的获取样本中的特质是今后要
解决的问题之一,代谢组学最终的目标是研究样本
中每一代谢组分,通过代谢网络、神经网络等途径
多角度、多层次、系统的研究隐藏在其中的内在规
律,现在的检测技术及方法离这一目标还很远。总之,
代谢组学研究存在着严峻的挑战。但相信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综合利用以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及
功能基因组学等为核心的系统生物学,将现代分析
技术及方法进一步综合与整合,通过高效的数据处
理手段及专家数据库的建立,代谢组学将在生命科
学的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Krastanov A. Metabolomics-the state of art[J]. Biotechnol and
Biotechnol, 2010, 24(1):1537-1543.
[2] Karl HO, Nelly A, Singh B, et al. Metabonomics classifies pathways
affected by bioacfive compound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classifica-
tion of NMR spectra of plant extracts[J]. Phytochemistry, 2003,
62 :971-985.
[3] Fiehn O. Metabolomics-the link between genotypes and phenot-
ypes[J]. Plant Mol Biol, 2002, 48(1-2):155-171.
[4] Lindon JC, Holmes E, Bolland ME, et al. Metabonomics technolog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drug safety asse-
ssment and disease diagnosis[J]. Biomarkers, 2004, 9(1):1-31.
[5] Nicholson JK, Lindon JC, Holmes E. “Metabonomics”:understanding
the metabolic responses of living systems to pathophysiological stim-
uli via multivariate statisst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NMR spectro-
scopic data[J]. Xenobiotica, 1999, 29(11):1181-1189.
[6] Vander GJ, Leegwater DC. Urine profile analysis by field desorption
mass spectrometry, a technique for detecring metabolites of xenobio-
tics. Application to 3, 5-dinitro-2-hydroxy toluene[J]. Biomed
Mass Spectrom, 1983, 10(1):1-4.
[7] Preeti B, Stephanie M, Moon KH, et al. PlantMetabolomics.org :A
Web Portal for Plant Metabolomics Experiments[J]. Plant Physiol,
2010, 152 :1807-1816.
[8] Dettmer K, Hammock BD. Metabolomics—A new exciting field
within the “omics” sciences[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4,
112(7):A396-A397.
[9] Taylor J, Buckingham MJ, Sadler PJ. Application of metabolomics
to plant genotype discrimination using statistics and machine lear-
ning[J]. Bioinforrnatics, 2002, 18 :241-248.
[10] Jan S. Application of NMR in plant metabolomics :Techniques,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3年第1期54
problems and prospects[J]. Phytochem Anal, 2010, 21 :14-21.
[11] Konstantina S, Lan D, Wilson, et al. HILIC-UPLC-MS for explo-
ratory urinary metabolic profiling in toxicological Studies[J].
Anal Chem, 2011, 83, 382-390.
[12] Oakman C, Tenoril C, Biganzoli L, et al. Uncovering the metabolo-
mic fingerprint of breast cancer[J]. Internationa Journal of Bioch-
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2010, 43(7):1010-1020.
[13] Ott KH, Aranibar 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metabonomics :
methods for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J]. Methods Mol
Biol, 2007, 358 :247-271.
[14] Rooney OM, Troke J, Nicholson JK, et al. High-resolution diffusion
and relaxation-edited magic angle spinning 1H NMR spectroscopy
of intact liver tissue[J]. Magn Reson Med, 2003, 50(5):925-
930.
[15] Wishanrt DS. Quantitative metabolomics using NMR[J]. Trends
and Chem, 2008, 27(3):228-237.
[16] Krone N, Hughes BA, Lavery GG, et al. Gas chromatogmphy/mass
spectrometry(GC/MS)remains a preeminent discovery tool in clin-
ical steroid investigations even in the era of fast liquid chromatogra-
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J]. J Steroid Bio-
chem Mol Biol, 2010, 121(3-5):496-504.
[17] Drexler DM, Reily MD, Shipkova PA. Advances in massspectrometry
applied to pharmaceutical metabolomics[J/OL]. Anal Bioanal
Chem, 2010, 399(8):2645-2653.
[18] Styczynski MP, Moxley JF, Tong LV, et al.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of conserved metabolites in GC/MS data for metabolomics and
biomarker discovery[J]. Anal Chem, 2007, 79(3):966-973.
[19] Liu L, Moxley JF, Tong LV, et al. Differences in metabolite profile
between blood plasma and serum[J]. Anal Biochem, 2010, 406
(2):105-112.
[20] Wei J, Xie GX, Zhou ZT, et al. Salivary metabolite signatures of
oral cancer and leukoplakia[J]. Int J Cancer, 2011, 129(9):
2207-2217.
[21] Holmes E, Antti H. Chemometric contributions to the evoluttion of
metabonomics mathematical solutions to characterising and interp-
reting complex biological NMR spectra[J]. Analyst, 2002, 27
(12):1549-1557.
[22] Keun HC, Bbels TMD, Bollard ME, et al. Geometric trajectory
analysis of metabolic responses to toxicity can define reatment
specific profiles[J]. Chem Res Toxicol, 2004, 17(5):579-
587.
[23] Wang C, Kong HW, Guan YF, et al. Plasma phospholipid metabolic
profiliing and biomarker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ased on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mass spectrometry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J]. Anal Chem, 2005, 77
(13):4108-4116.
[24] Sun JC, Von LS, Tungeln W,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metabolite
profiles of the catechol-O-methyl transferase inhibitor tolcapone
in rat urine using LC-MS-based metabonomics analysis[J].
Chromatorgraph B-Analyt Technol Biomed Life Sci, 2009, 877
(24):2557-2565.
[25] Trygg J, Holmes E, Lundstedt T. Chemometrics in metabonomi-
cs[J]. J Pmteome Res, 2007, 6(2):469-479.
[26] Lindon JC, Holmes E, Nicholson JK. Toxicological applicationssof
magnetic resonace[J]. Prog NMR Spectr, 2004, 45(1-2):109-
143.
[27] Bundy JG, Lenz EM, Bailey NJ, et al. Metabonomic assessment
of toxicity of 4-fluoroaniline, 3, 5-difluoroaniline and 2-fluoro-
4-methylaniline to the earthworm Eisenia veneta(Rosa):
identification of new endogenous biomarkers[J]. Environm
Toxicol Chem, 2002, 21(9):1966-1972.
[28] Nicholson JK, Timbrell JA, Higham DP, et al. Mercury and cadmium
nephrotoxic and the detection of abnomal urinary metabolites by pr-
oton NMR-spectroscopy[J]. Human Toxicol, 1984, 3(4):334-
335.
[29] Nicholson JK, Timbrell JA, Sadler PJ, et al. Proton NMR-spectra of
urine as indicators of renal damage-mercury-induced nephrotoxicity
in RATS[J]. Mol Pharmacol, 1985, 27(6):644-651.
[30] Stewart JD, Bolt HM. Metabolomics :biomarkers of diease and
drug toxicity[J]. Arch Toxicol, 2011, 85 :3-4.
[31] Kleno TG, Kiehr B, Baunsgaard D, et al. Combination of “omics”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s)of hydrazine-induced hep-
atotoxicity in rats and to identify potential biomarkers[J]. Biom-
arkers, 2004, 9(2):116-138.
[32] Schnackenberg L, Beger RD, Dragan Y, et al. NMR-based metabo-
nomic evaluation of livers from rats chronically treated with tamo-
xifen, mestranol and phenobarbital[J]. Metabolomics, 2005, 1
(10):87-94.
[33] Ma C, Bi K, Zhang M, et al. Toxicology effects of morning glory
seed in rat :a metabonomic method forprofiling of urine metabolic
2013年第1期 55周秋香等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changes[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0, 130(1):
134-142.
[34] Brindle JT, Antti H, Holmes E, et al. Rapid and noninvasive diag-
nosis of the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using
1H-NMR-based metabonomics[J]. Nat Med, 2002, 8(12):
1439-1444.
[35] Wu DJ, Zhu BJ, Wang XD. Metabonomics-based omics study and
atherosclero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Bioinformatics, 2011, 1 :
30.
[36] Shang Q, Xiang JF, Tang YL. NMR-based metabonomics :a useful
platform of oncology reseatch[J]. Bioanal Rev, 2010, 1 :117-
140.
[37] Sabatille MS, Liu E, Morrow DA, et al. Metabolomic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biomarkers of myocardial ischemia[J]. Cireulation,
2005 :112(25):3868-3875.
[38] Peng JB, Jia HM, Xu T, et al. A 1H NMR based metabonomics
approach to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a rabbit
model[J]. Process Biochemistry, 2011, 46(12):2240-2247.
[39] Li x, Yang SB, Qiu YP, et al. Urinary metabolomics as a potentially
novel diagnostic and stratification tool for knee osteoarthritis[J].
Metabolomics, 2010, 6 :109-118.
[40] Sun LY, Hu WH, Liu Q, et al. Metabonomics reveals plasma metab-
olic changes and inflammatory marker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atients[J]. J Proteome Res, 2012, 11(5):2937-2946.
[41] Arora DK. Fungal biotechnology in agricultura1, food and environ-
mental applications[M]. New York :Marcel Dekker, 2004 :19-
35.
[42] Bundy JG, Willey TL, Castell RS, et al. Discrimination of
pathogenic clinical isolates and laboratory strains of Bacillus cereus
by NMR-based metabolomic profiling[J]. FEMS Microbiol
Letters, 2005, 242(1):127-136.
[43] Buchholz A, Hurlebaus J, Wandrey C, et al. Metabolomies :
quantification of intracellular metabolite dynamics[J]. Biomol
Eng, 2002, 19 :5-15.
[44] Dalluge JJ, Smith S, Sanchez-Riera F, et al. Potential of fermentation
profiling via rapid measurement of amino acid metabolism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 Chromatography,
2004, 1043(1):3-7.
[45] Raamsdonk LM, Teusink B, Broadhurst D, et al. A Functional
genomics strategy that uses metabolome data to reveal the
phenotype of silent mutations[J]. Nat Biotechnol, 2011, 19(1):
45-50.
[46] Sumner LW, Mendes P, Dixon RA. Plant metabolomies :largescale
phytoehemistry in the functional genomics era[J]. Phytoche-
mistry, 2003, 62 :817-836.
[47] Hye KK, Young HC, Robert V, et al. NMR-based metabolomic
analysis of plants[J]. Nature Protocols, 2010, 5 :536-549.
[48] Humphreys JM, Chapple C. Rewriting the lignin roadmap.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J]. Biology, 2002, 5 :224-229.
[49] Fraser PD, Pinto MES, Holloway DE, et al.Applic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photodiode array detection
to the metabolic profiling of plant isoprenoids[J]. Plant Journal,
2000, 24(4):551-558.
[50] Atsushi I, Fumio M, Hisashi M, et al. Metabolomics for metaboli-
cally manipulated plants :effects of tryptophan overproduc-
tion[J]. Metabolomics, 2007, 3 :319-334.
(责任编辑 狄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