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irect Reprogramming of Somatic Cells into Neurons and Neural Stem Cells

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神经元和神经干细胞



全 文 :·综述与专论· 2015, 31(7):26-32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由于神经元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由神经退
行性疾病、神经遗传疾病和外伤导致的神经细胞
受损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疗。随着胚胎干细胞
(Embryonic stem cells,ESCs)体外分化和神经诱导
方法的建立,细胞替换治疗受损神经元的设想成为
可能。目前,ESCs 神经诱导方法多采用小分子化合
物诱导法、细胞因子诱导法及选择培养基诱导法[1-4]。
然而,利用 ESCs 诱导分化产生的神经元进行细胞替
换治疗存在异体排斥效应及伦理方面的问题[5]。为
此,人们一直努力探索体外产生神经元的新途径。
2006 年,Takahashi 和 Yamanaka[6]发现在小鼠
胚胎或成体成纤维细胞中过表达 Oct3/4、Sox2、Klf4
和 c-Myc 四种转录因子(下文简称为 iPSCs 重编程
因子组)能使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型多能干细
收稿日期 :2015-01-23
作者简介 :周桢宁,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多能干细胞诱导分化 ;E-mail :zhouatp@163.com
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神经元和神经干细胞
周桢宁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 200031)
摘 要 : 体细胞直接重编程是由已分化细胞类型不经过诱导型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中间阶段,
直接转换为另一种细胞类型的重编程过程。体细胞直接重编程避免了 iPSC 技术存在的重编程效率低下、引入致癌基因等多种缺陷,
并为细胞替换治疗和个性化医药研发设想贡献了新的实现途径。现代医学对于诸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遗传疾病和外伤导致的
神经细胞受损等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一直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治疗这些疾病提供了另一种治疗途径,因此
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神经细胞相关领域迅速成为研究热点。回顾了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型神经元(Induced neurons,iNs)和诱导
型神经干细胞(Induced neural stem cells,iNSCs)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 iNs 和 iNSCs 在临床应用上的各自优势、局限性及应用
前景。
关键词 : 诱导型神经元 ;诱导型神经干细胞 ;成纤维细胞 ;直接重编程 ;诱导转分化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5.07.037
Direct Reprogramming of Somatic Cells into Neurons and
Neural Stem Cells
Zhou Zhenning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anghai 200031)
Abstract: The direct reprogramming of somatic cells is a process that one differentiated cell type can be directly converted into another
kind of differentiated cell type,which bypasses the phase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 Compared with the iPSC technology,
the direct reprogramming of somatic cells has higher efficiency of reprogramming,and avoids introducing oncogenes.Modern medicine has no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nerve cell damage which due to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neurological genetic diseases and traumatism. Somatic cells
directly reprogramming into neural cells may provide another way to treat these diseases. Recently,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ectopic
expression of specific neural and pluripotent stem cell transcription factors can directly convert differentiated cells into induced neurons(iNs)
and induced neural stem cells(iNSCs). Here,we will review the most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omatic cells directly reprogramming into iNs
and iNSCs and als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iNs and iNSCs in future.
Key words: induced neurons ;induced neural stem cells ;fibroblasts ;direct reprogramming ; induced transdifferentiation
2015,31(7) 27周桢宁 :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神经元和神经干细胞
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时隔一年,
Takahashi 等[7]将相同的 4 种转录因子转入人成体
成纤维细胞中,成功实现了人成纤维细胞向 iPSCs
的转变。伴随着 iPSC 技术的诞生,体细胞命运重编
程已发展成为无论对于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工作都具
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一个新领域。
在基础研究和细胞替换治疗研究方面,iPSC 技
术与传统的 ESC 技术相比存在诸多优势。首先,由
于 iPSC 相关研究无需破坏早期胚胎,因此 iPSCs 的
应用避免了伦理问题。其次,iPSCs 具有个体唯一
的遗传信息。该特点使人们能通过制备病人自身的
iPSCs 来研究导致疾病的遗传变异,而不必通过建立
动物模型来研究疾病[8-10]。此外,利用病人自身的
iPSCs 进行细胞替代治疗不存在异体排斥问题。
虽然 iPSC 技术在再生医学领域仍颇具发展潜
力,但在深入研究过程中该技术逐步显现出诸如
iPSCs 转换效率低下、存在致瘤性风险等诸多应用局
限。基于 Takahashi 和 Yamanaka 的 iPSC 技术,科学
家们寻找到一种比现有 iPSC 技术更高效、更安全、
更快速的细胞重编程策略——体细胞直接重编程。
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也称为诱导转分化,即一种
已分化细胞类型直接转换为另一种已分化细胞类型
而不经过 iPSCs 阶段(图 1)。近年来,体细胞直接
重编程技术已被证明能快速,且高效地诱导产生诱
导型神经元(Induced neurons,iNs)和诱导型神经
干 细 胞(Induced neural stem cells,iNSCs)。Caiazzo
证明患有帕金森症病人的成纤维细胞能直接重编程
为 iNs[11],而无需先将病人的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
iPSCs,再将 iPSCs 分化为神经元[12]。在此,我们
将回顾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 iNs,以及 iNSCs 的最新
进展并探讨 iNs 和 iNSCs 在临床应用上的各自优势、
局限性及应用前景。
1 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神经元
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神经元是通过在体细胞中
强制表达特定重编程因子,介导细胞命运直接转换
的过程。整个重编程过程避开 iPSCs 阶段,细胞类
型之间的转换不涉及细胞分裂,并且在细胞类型转
换过程中不产生中间相[13](图 1)。目前,人们联
合使用诸如 Brn2 等神经源性转录因子、microRNA
(miRNA)以及包括 HDAC 抑制剂在内的化合物,已
经成功实现了诱导转分化,而且其效率远远高于体
细胞重编程为 iPSC 的效率。
⯵Ӫ⢩ᔲⲴiNSCs ੁ⾎㓿㓶㜎࠶ॆੁ⾎㓿㓶㜎࠶ॆ ⾎㓿㓶㜎 ⯮⯵⁑ර㦟⢙⹄ਁ⾎㓿ݳ ᱏᖒ㜦䍘㓶㜎 ቁケ㜦䍘㓶㜎㓶㜎ᴯᦒ⋫⯇⯵Ӫ⢩ᔲⲴiPSCsⴤ᧕䟽㕆〻iNSCs ⴤ᧕䟽㕆〻iNs䟽㕆փ〻㓶㜎 ⯵Ӫ
᭦䳶㓶㜎
第一种策略 :首先将体细胞重编程为 iPSCs,再将 iPSCs 分化成所需要的神经细胞(灰色箭头所示);第二种策略 :
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所需要的神经细胞(绿色箭头所示);第三种策略 :首先将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具有增殖能
力的 iNSCs,随后再将 iNSCs 分化为所需要的神经细胞(蓝色箭头所示)(颜色标识见电子版)
图 1 用于细胞替换治疗以及疾病模型研发的三种体细胞重编程为神经细胞策略[14]
2010 年初,Vierbuchen 等[13]发现使用携带多
种神经特异性转录因子的病毒载体感染小鼠皮肤成
纤维细胞,并在细胞中过表达这些因子就能实现小
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向 iNs 的诱导转分化。Vierbuchen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5,Vol.31,No.728
实验了多种转录调控因子组合并最终确定了能将小
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直接重编程为 iNs 的 3 种转录调
控因子——Brn2、Ascl1 和 Mytl1(下文简称为 BAM
因子)。这些 iNs 具有启动重复、连串动作电位的能
力并能在体外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形成有功能的突
触联接。当 iNs 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时,iNs 显示
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且大多数细胞是谷氨酸能神
经元(兴奋性神经元)。Vierbuchen 的研究意义在于:
(1)证明了不同类型的终末分化细胞之间能够实现
直接转换。(2)证明了像皮肤成纤维细胞等易于取
材的细胞能够被直接重编程为功能性神经元。这对
于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各种神经元亚型,优化体细
胞向神经元的诱导转分化方法等后续研究具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时隔一年,Marro[15]研究发现 BAM 因子不仅
能使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直接重编程为 iNs,还可以
使终末分化的肝实质细胞直接重编程为 iNs。然而,
在肝实质细胞中过表达 BAM 因子诱导转分化产生的
iNs 仍残留着少量源自供体细胞的表观遗传记忆[15]。
在 Vierbuchen 成功实现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诱
导转分化为 iNs 之后,多个研究团队就接连纷纷发
表各自的人 iNs 直接重编程方法[11,16-20](表 1)。这
其中除了 Pfisterer[17]在胚胎和新生人成纤维细胞中
过表达 BAM 因子即可重编程产生成熟人 iNs 之外,
其他各研究团队均需在完整或部分的 BAM 因子基础
上添加诸如 neuroD1/2 的神经特异性转录因子[18]或
miRNAs[16,19]才能实现人体细胞向 iNs 的诱导转分化。
此外,如果组合使用原有的人 iNs 重编程因子和神
经元亚型特异性转录因子,并在体细胞中过表达这
些转录因子,体细胞就能被直接重编程为多巴胺能
神经元[11,17]和运动神经元[20]等神经元亚型。
从表 1 中我们发现 iNs 重编程因子不仅局限于
转录因子,miRNAs 也能够参与体细胞向 iNs 的诱导
转分化。2010 年,Maisel 等[21]在比对人骨髓间充
表 1 人成纤维细胞直接重编程为诱导型神经元以及诱导型神经元亚型汇总
细胞类型 hiNs hiDAs hiMNs
初始细胞 新生 / 成体成纤维细胞 胚胎 / 新生成
纤维细胞
胚胎 / 新生成
纤维细胞
新生 / 成体成
纤维细胞
胚胎 / 成体成
纤维细胞
胚胎 / 新生
成纤维细胞
胚胎成纤
维细胞
重编程因子 Brn2
Myt1L
miR-124
Ascl1
Brn2
Myt1L
Ascl1
Brn2
Myt1L
NeuroD1
Ascl1
Myt1L
NeuroD2
miR-9/9*
miR-124
Ascl1
Lmx1a
Nurr1
Ascl1
Brn2
Myt1L
Lmx1a
Foxa2
Ascl1
Brn2
Myt1L
neuroD1
Lhx3
Hb9
Isl1
Ngn2
效率(%) 4-11 4 4 10 3-6 5-10 0.05
时间(周) 2-3 2 2-5 3 2-3 3-4 4-5
体内试验 / / / / / / /
疾病模型 / / / / PD / /
参考文献 16 17 18 19 11 17 20
hiNs :人诱导型神经元 ;hiDAs :人诱导型多巴胺能神经元 ;hiMNs :人诱导型运动神经元 ;PD :帕金森症
质 干 细 胞(bone-marrow-derived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和由 hMSCs 转换产生的类神经
干细胞(hMSCs-derived NSC-like cells,hmNSCs)的
转录物组后发现 miRNA-124a 在神经外胚层分化过
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这说明 miRNAs 可调控
目的基因的转录活性,从而影响细胞重编程和细胞
命运决定。在体细胞诱导转分化为神经元的过程中,
重编程转录因子通常起着转录激活的作用,而目前
已知的一些特定的 miRNAs 主要通过抑制多种基因
表达来促进诱导转分化过程。例如,2011 年,Yoo 等[19]
发 现 miR-124 和 miR-9/9* 协 同 促 进 体 细 胞 诱 导 转
分化为神经元,这两种 miRNAs 在成熟神经元中高
表达。如果在新生和成体人成纤维细胞中过表达
miR-9/9*、miR-124 并转入 Ascl1、Myt1l 和 NeuroD2
2015,31(7) 29周桢宁 :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神经元和神经干细胞
转录因子,就能实现高效地将人成纤维细胞重编
程为 iNs。同年,Ambasudhan 发现在体细胞转变为
iNs 的重编程过程中并非必须要转录因子 Ascl1 的参
与,只需在新生和成体人成纤维细胞中过表达 miR-
124、Brn2 和 Myt1l 三种因子就可使其诱导转分化为
iNs[16]。2013 年,Xue 等[22]在成纤维细胞中过表达
miRNA-124a,成功实现成纤维细胞向 iNs 的诱导转
化二无需使用携带外源基因的病毒载体感染细胞。
从上述研究成果中(表 1),我们可以归纳出一
些关于人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神经元的共同特点 :
(1)从转录因子转入体细胞开始计算,在一个较短
的时间内就能实现体细胞向神经元的诱导转分化(表
达各种神经元标志物),但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通
常需要几周时间)才能获得功能性成熟神经元。(2)
在直接重编程过程中不涉及细胞分裂。(3)当使用
胚胎或新生人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神经元时,其成
功重编程为人 iNs 的效率基本与小鼠体细胞直接重
编程为神经元的效率一致(4%-10%),但是成体人
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神经元的效率要比使用胚胎或
新生人体细胞直接重编程的效率低很多。(3)同样,
使用胚胎和新生人体细胞重编程产生的人 iNs,其生
长、成熟为功能性神经元的速度比成体体细胞重编
程产生的人 iNs 快很多。
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 iNs 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
快速、简便地重编程出神经元而无需通过 iPSC 途径
再分化为神经元。但是,由于 iNs 不能再增殖,该
特性使得一次直接重编程所获得的细胞量无法满足
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此外,相比具有分化潜能的
神经细胞,iNs 更难以在体外进行纯化和培养或向体
内移植。为了克服这些障碍,研究者们将目光投向
了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 iNSCs。
2 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神经干细胞
研究者们发现在体细胞中过表达 Oct3/4、Sox2、
Klf4 和 c-Myc 四种转录因子到最终获得 iPSCs 是一
个包含有多个细胞分化阶段的连续过程,在重编程
的最初阶段,体细胞被外源转录因子激活,进入不
稳定的、具有细胞命运可塑性的特殊状态。如果此
时给予这些命运未知的细胞适当的维持多能干细胞
生存及生长的环境条件,这些细胞就会被诱导成
iPSCs[23-26]。Kim 等[27]利用上述研究成果,在小鼠
成纤维细胞中短时过表达 iPSCs 重编程因子组(3-6
d)并在细胞进入不稳定状态的时候将其置于适合
神经干细胞(NSCs)生长的培养基中培养(8-9 d),
最终成功获得 iNSCs 而无需经过 iPSCs 阶段。这些
iNSCs 表达 NSCs 特异标志物 Sox1 和 Pax6 而且能在
体外自发分化为成熟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然而
使用该方法诱导产生的 iNSCs 在体外传代 3-5 次后
就丧失了自我更新能力,而且无法分化成少突胶质
细胞,这表明该方法诱导产生的 iNSCs 只具备部分
神经干细胞分化潜能。此外,iNSCs 在集落形成实
验中表现出巨大的不均一性。例如,一些细胞共表
达成神经细胞标志物 DCX 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标志物
TH,甚至有一小部分 iNSCs 呈多能性相关的干细胞
标志物 SSEA-1 阳性。此现象表明,虽然在整个重编
程过程中并没有检测到多能性干细胞的存在,但是
在体细胞中短时过表达 iPSCs 重编程因子仍有可能
使细胞经历一种不易察觉的多能性状态。再者,适
合 NSCs 生长的培养条件无法完全抑制非神经前体
细胞的形成,因为培养基中的生长因子能支持包括
神经干细胞在内的多种具有分化潜能细胞的生长和
增殖。
由于使用 Kim 重编程策略诱导产生的 iNSCs 存
在诸多局限,Their[28]和 Han[29]分别对 Kim 的重
编 程 方 法 进 行 了 改 进。Thier 基 于 野 生 型 NSCs 内
源表达 iPSCs 重编程因子组中的 3 种因子(c-Myc,
Klf4 和 Sox2)的发现,假设在成纤维细胞中过表达
上述三种转录因子,并控制 Oct4 短时表达有可能在
避免激活内源 Oct4 的前提下,将成纤维细胞直接重
编程为 iNSCs。为了研究该假设的可行性,Thier 利
用四环素依赖的慢病毒载体将编码 Oct4 的基因转入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
MEFs)中,并控制 Oct4 仅在重编程的最初 5 d 表达。
与此同时,携带有 c-Myc、Klf4,以及 Sox2 基因的
逆转录病毒感染细胞。诱导 19 d 后,成纤维细胞诱
导转分化为 iNSCs。该方法获得的 iNSCs 可在体外扩
增传代 50 代以上仍保持着和野生型 NSCs 相似的细
胞形态和生长速率。此外,iNSCs 在体外和体内环境
中均能分化产生星形胶质细胞(GFAP+)、少突胶质
细胞(O4+)以及神经元(Tuj1+、NeuN+、MAP2+),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5,Vol.31,No.730
该结果表明 iNSCs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Thier 在对
iNSCs 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 iNSCs 的基因
表达特征同野生型 NSCs 非常相似,并且外源基因
都已被沉默。然而,iNSCs 表达的某些基因与 MEFs
相似,而且这些基因在野生型 NSCs 中并不表达。
上述现象说明,虽然 MEFs 已完全被诱导转分化为
iNSCs,但是 iNSCs 仍然保留着某些供体细胞的表观
遗传记忆。Han 则组合使用多能干细胞和神经干细
胞的转录因子,即 Brn4/Pou3f4、Sox2、Klf4、c-Myc
和 E47/Tcf3 转录因子组成功地将小鼠成纤维细胞诱
导转分化为 iNSCs。该方法诱导产生的 iNSCs 具有
与野生型 NSCs 相似的细胞形态、自我更新能力及
基因表达特征。值得一提的是,iNSCs 可在体外扩
增传代 130 代以上而且移植到免疫抑制小鼠体内不
会形成畸胎瘤,这充分说明了使用该重编程方法获
得的 iNSCs 不含有多能干细胞。通过 Thier 以及 Han
的重编程方法获得的 iNSCs 均能在适当的体外培养
条件下分化产生多种具备自发启动动作电位并能形
成功能性突触联接的神经元亚型(GABA 能神经元、
谷氨酸能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
上述 3 种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 iNSCs 的方法均
涉及在体细胞中过表达致癌基因——c-Myc,这使
得 iNSCs 存在激活内源致癌基因继而诱发肿瘤的风
险。为了最大程度降低 iNSCs 的致瘤风险,Lujan
等[30]实验了多种转录因子组合并最终确定了 Sox2、
FoxG1 和 Brn2 转录因子组。在小鼠成纤维细胞中
过表达上述转录因子组能诱导转分化产生 iNSCs。
iNSCs 具有分化成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
质细胞的分化潜能,并且在经过多次传代后仍能分
化产生成熟神经元(Tuj-1+/MAP2+)。这项研究表明,
在体细胞中过表达合适的神经特异性转录因子组是
能实现体细胞向 iNSCs 诱导转分化而无需 iPSCs 重
编程因子的参与。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相比通
过体细胞过表达含有 c-Myc 的转录因子组诱导获得
的 iNSCs,该方法获得的 iNSCs,其致瘤风险被大大
降低了,不过 Lujan 的研究报告中并没有提及 iNSCs
能否在体内环境中分化产生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Ring 等[31] 进一步证明只需过表达 Sox2 一种
转录因子即可将小鼠或人成纤维细胞直接重编程
为 iNSCs。使用该重编程方法获得的人和鼠 iNSCs
均 表 达 Sox2、Nestin、Sox1 等 神 经 干 细 胞 标 志 物,
不 表 达 Oct4、Nanog 等 多 能 干 细 胞 相 关 基 因。 鼠
iNSCs 在体内具有存活能力并能分化成 NeuN+ 神经
元、GFAP+ 星形胶质细胞和 O4+ 少突胶质细胞。人
iNSCs 具备和野生型 NSCs 相似的细胞形态和自我更
新能力,且能在合适的体外诱导环境下分化成神经
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但由于 Ring 的
重编程策略依赖于逆转录病毒感染系统,因而该方
法无法解决外源基因整合到细胞基因组的问题。
3 展望
继 iPSCs 被发现之后,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 iNs
为重编程研究翻开了新的篇章。与体细胞重编程为
iPSCs 形成鲜明对比,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 iNs 是两
个已分化细胞系之间的直接转换,无需经过多能细
胞阶段,也不涉及细胞增殖。体细胞直接重编程 iNs
为细胞命运决定相关研究、药物研发和细胞替换治
疗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和应用方法。紧随 iNs 的研
究步伐,体细胞直接重编程成为 iNSCs 成为推动重
编程研究的又一动力。由于 iNSCs 能在体外扩增并
能进一步分化为多种神经系统细胞,因此 iNSCs 在
细胞替代治疗方面有多种优势。
然而,目前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 iNs 和 iNSCs
多采用病毒转染方法,而病毒载体的使用存在病毒
基因整合到初始细胞的基因组并导致细胞基因发生
变异的可能性,故而探索合适的非整合转染方法对
于 iNs 和 iNSCs 能否应用于临床起关键作用。近年
来,陆续报道了一些基于非整合转染系统的重编程
研究,这些转染系统包括非整合腺病毒[32]、基于
oriP/EBNA1 游离型载体[33]、piggyBac 转座系统[34]、
瞬时转染重编程质粒[35]、Cre 重组酶切除病毒[36]
以及重组蛋白[37,38]等,但是上述非整合转染系统
在实际应用中或多或少存在各种局限,DNA 转染方
法存在不可预知的基因突变风险,而重组蛋白则存
在重编程不完全或启动重编程进程不够灵敏的问题。
此外,相比病毒感染的重编程方法,某些技术显示
出非常低的重编程效率。
2010 年,Warren 等[39]证明在多种体细胞(如
胚胎和成体成纤维细胞)中导入合成的编码 iPSCs
重编程因子的 mRNA 能够实现体细胞向 iPSCs 的
2015,31(7) 31周桢宁 :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神经元和神经干细胞
高效诱导转分化。通过 mRNA 诱导转分化产生的
iPSCs 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表型和 hESCs 非常相
似,并且具备三胚层分化能力[39]。由于 mRNA 在
细胞内具有快速降解的特性,因此基于 mRNA 转染
系统的重编程方法比基于病毒感染系统的经典重编
程方法更为安全。我们据此推测该技术将来可以应
用于体细胞诱导转分化为 iNSCs 和 iNs。
在多个研究团队热衷于研发各种非整合重编程
方法的同时,另外一些研究团队正致力于研究使用
小分子化合物替代重编程因子中的部分转录因子,
来减少对使用病毒载体的依赖并提高重编程效率,
最终实现小分子化合物直接替代重编程因子并完全
摆脱对病毒载体的依赖。例如,已证明在重编程转
录调控因子组中加入 HDAC 抑制剂丙戊酸能提高重
编程效率[40,41]。Anokye-Danso 等[42]证明在成纤维
细胞中表达 miR302/367 簇的同时合并使用丙戊酸,
能介导 HDAC2 的抑制,最终大幅提高成纤维细胞
去分化的效率。
无论是使用合成 mRNAs、转录因子、小分子化
合物进行体细胞重编程还是运用非整合转基因系统
重编程细胞,所有这些细胞命运重编程的新方法都
是为了排除外源基因整合进入基因组的风险,以促
进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
综上所述,作为新兴技术,未来体细胞直接重
编程的研究重点可能转向提高重编程效率,开发适
合临床应用的重编程方法以及研发更安全的重编程
因子导入系统方面。为此,未来体细胞直接重编程
技术仍将是研究热点。
参 考 文 献
[1]Bain G, Kitchens D, Yao M, et al. Embryonic stem cells express
neuronal properties in vitro[J]. Dev Biol, 1995, 168 :342-357.
[2]Kawasaki H, Mizuseki K, Nishikawa S, et al. Induction of 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ns from ES cells by stromal cell-derived inducing
activity[J]. Neuron, 2000, 28(1):31-40.
[3]Lee SH, Lumelsky N, Studer L, et al. Efficient generation of midbrain
and hindbrain neurons from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J]. Nat
Biotechnol, 2000, 18(6):675-679.
[4]Okabe S, Forsberq-Nilsson K, Spiro AC, et al. Development of
neuronal precursor cells and functional postmitotic neurons from
embryonic stem cells in vitro[J]. Mech Dev, 1996, 59 :89-102.
[5]Cohen CB. Ethical and policy issues surrounding the donation of
cryopreserved and fresh embryos for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research[J]. Stem Cell Rev, 2009, 5(2):116-122.
[6]Takahashi K, Yamanaka S.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mouse embryonic and adult fibroblast cultures by defined
factors[J]. Cell, 2006, 126(4):663-676.
[7]Takahashi K, Tanabe K, Ohnuki M, et al.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adult human fibroblasts by defined factors[J].
Cell, 2007, 131(5):861-872.
[8]Park IH, Arora N, Huo H, et al. Disease-specific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J]. Cell, 2008, 134(5):877-886.
[9]Urbach A, Bar-Nur O, Daley GQ, et al. Differential modeling of
fragile X syndrome by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an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J]. Cell Stem Cell, 2010, 6(5):407-411.
[10]Marchetto MC, Carromeu C, Acab A, et al. A model for neural
development and treatment of Rett syndrome using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J]. Cell, 2010, 143(4):527-539.
[11]Caiazzo M, Dell’Anno MT, Dvoretskova E, et al. Direct generation
of functional dopaminergic neurons from mouse and human
fibroblasts[J]. Nature, 2011, 476 :224-227.
[12]Dimos JT, Rodolfa KT, Niakan KK, et al.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generated from patients with ALS can be differentiated into
motor neurons[J]. Science, 2008, 321(5893):1218-1221.
[13]Vierbuchen T, Ostermeier A, Pang ZP, et al. Direct conversion of
fibroblasts to functional neurons by defined factors[J]. Nature,
2010, 463 :1035-1041.
[14]Hermann A, Storch A. Induced neural stem cells(iNSCs)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J]. J Neural Transm, 2013, 120(Suppl
1):S19-S25.
[15]Marro S, Pang ZP, Yang N, et al. Direct lineage conversion of
terminally differentiated hepatocytes to functional neurons[J].
Cell Stem Cell, 2011, 9 :374-382.
[16]Ambasudhan R, Talantova M, Coleman R, et al. Direct
reprogramming of adult human fibroblasts to functional neurons
under defined conditions[J]. Cell Stem Cell, 2011, 9 :113-118.
[17]Pfisterer U, Kirkeby A, Torper O, et al. Direct conversion of human
fibroblasts to dopaminergic neuron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1, 108 :10343-10348.
[18]Pang ZP, Yang N, Vierbuchen T, et al. Induction of human neuronal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5,Vol.31,No.732
cells by defined transcription factors[J]. Nature, 2011, 476 :
220-223.
[19]Yoo AS, Sun AX, Li L, et al. MicroRNA-mediated conversion of
human fibroblasts to neurons[J]. Nature, 2011, 476 :228-231.
[20]Son EY, Ichida JK, Wainger BJ, et al. Conversion of mouse and
human fibroblasts into functional spinal motor neurons[J]. Cell
Stem Cell, 2011, 9 :205-218.
[21]Maisel M, Habisch HJ, Royer L, et al. Genome-wide expression
profiling and functional network analysis upon neuroectodermal
conversion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suggest HIF-1 and
miR-124a as important regulators[J]. Exp Cell Res, 2010, 316
(17):2760-2778.
[22] Xue Y, Ouyang K, Huang J, et al. Direct conversion of fibroblasts
to neurons by reprogramming PTB-regulated microRNA circuits[J].
Cell, 2013, 152(1-2):82-96.
[23]Brambrink T, Foreman R, Welstead GG, et al. Sequential
expression of pluripotency markers during direct reprogramming of
mouse somatic cells[J]. Cell Stem Cell, 2008, 27(2)151-159.
[24]Hanna J, Saha K, Pando B, et al. Direct cell reprogramming is a
stochastic process amenable to acceleration[J]. Nature, 2009,
462(7273)595-601.
[25]Stadtfeld M, Maherali N, Breault D. T, et al. Defining molecular
cornerstones during fibroblast to iPS cell reprogramming in
mouse[J]. Cell Stem Cell, 2008, 2(3)230-240.
[26]Stadtfeld M, Nagaya M, Utikal J, et al.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generated without viral integration[J]. Science, 2008b, 322
(5903)945-949.
[27]Kim J, Efe JA, Zhu S, et al. Direct reprogramming of mouse
fibroblasts to neural progenitor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1, 108(19)7838-7843.
[28]Thier M, Wörsdörfer P, Lakes YB, et al. Direct conversion of
fibroblasts into stably expandable neural stem cells[J]. Cell
Stem Cell, 2012, 10(4)473-479.
[29]Han DW, Tapia N, Hermann A, et al. Direct reprogramming of
fibroblasts into neural stem cells by defined factors[J]. Cell Stem
Cell, 2012, 10(4)465-472.
[30]Lujan E, Chanda S, Ahlenius H, et al. Direct conversion of mouse
fibroblasts to self-renewing, tripotent neural precursor cell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2, 109(7)2527-2532.
[31]Ring KL, Tong LM, Balestra ME, et al. Direct reprogramming of
mouse and human fibroblasts into multipotent neural stem cells
with a single factor[J]. Cell Stem Cell, 2012, 11(1)100-109.
[32]Stadtfeld M, Nagaya M, Utikal J, et al.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generated without viral integration[J]. Science, 2008, 322
(5903):945-949.
[33]Yu J, Hu K, Smuga-Otto K, et al.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ee of vector and transgene sequences[J]. Science, 2009,
324(5928):797-801.
[34]Kaji K, Norrby K, Paca A, et al. Virus-free induction of pluripotency
and subsequent excision of reprogramming factors[J]. Nature,
2009, 458(7239):771-775.
[35]Okita K, Nakagawa M, Hyenjong H, et al. Generation of mous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without viral vectors[J]. Science,
2008, 322(5903):949-953.
[36]Soldner F, Hockemeyer D, Beard C, et al.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derive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ee of viral
reprogramming factors[J]. Cell, 2009, 136(5):964-977.
[37]Zhou H, Wu S, Joo JY, et al. 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using recombinant proteins[J]. Cell Stem Cell, 2009, 4(5):
381-384.
[38]Kim D, Kim CH, Moon JI, et al. Generation of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by direct delivery of reprogramming
proteins[J]. Cell Stem Cell, 2009, 4(6):472-476.
[39]Warren L, Manos PD, Ahfeldt T, et al. Highly efficient
reprogramming to pluripotency and directe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cells with synthetic modified mRNA[J]. Cell Stem Cell,
2010, 7(5):618-630.
[40]Chen S, Zhang Q, Wu X, et al. Dedifferentiation of lineage-
committed cells by a small molecule[J]. J Am Chem Soc, 2004,
126(2):410-411.
[41]Huangfu D, Maehr R, Guo W, et al.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by defined factors is greatly improved by small-molecule
compounds[J]. Nat Biotechnol, 2008, 26(7):795-797.
[42]Anokye-Danso F, Trivedi CM, Juhr D, et al. Highly efficient
miRNA-mediated reprogramming of mouse and human somatic
cells to pluripotency[J]. Cell Stem Cell, 2011, 8(4):376-388.
(责任编辑 狄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