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rotein Fragment Complementation Assay(PCA)and the Applications

蛋白片段互补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全 文 :·技术与方法·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3年第2期
蛋白质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细胞活性
及功能的最终执行者。蛋白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决定着生物体的复杂程度。不同细胞在不同生理或
病理状态下所表达的蛋白质及其功能也不尽相同,
因此对蛋白质结构定位及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
究将为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提供直接的依据,也可
为疾病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迄今,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主要有酵母
双杂交技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及双分子荧光
互补技术等。新近发展起来的蛋白质片段互补分析
(protein fragment complementation assay,PCA) 技 术
因为可以在体内外动态地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而日
趋引人注目。PCA 是一种高灵敏度,可定量化的,
收稿日期 :2012-09-03
基金项目 :湖北省科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CDB10705)
作者简介 :张洁,女,硕士,研究方向 :分子药物,生物治疗技术 ;E-mail :zhangjie5229@163.com
通讯作者 :柳长柏,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分子药物,生物治疗 ;E-mail :cbliu@ctgu.Edu.cn
蛋白片段互补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张洁  柳长柏
(三峡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宜昌 443002)
摘 要 : 蛋白片段互补分析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蛋白质 -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新方法。典型的蛋白片段互补分析
技术已经成功地利用二氢叶酸还原酶,β- 内酰胺酶,绿色荧光蛋白以及荧光素酶片段互补进行胞内蛋白分子相互作用研究。这一
技术不仅可以动态、定位分析细胞内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绘制细胞内信号传导、蛋白质生物化学网络,还可以应用到蛋白质文库、
cDNA 文库和高通量药物筛选等。综述了蛋白片段互补分析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关键词 : 蛋白相互作用 蛋白片段互补分析 高通量药物筛选
Protein Fragment Complementation Assay(PCA)and the
Applications
Zhang Jie Liu Changbai
(The Institute of Molecular Biology,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443002)
Abstract:  Protein fragment complementation analysis (PCAs) is a recently developed new technique to assay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Typical PCA has been using dihydrofolate reductase, β-lactamase, GFP and luciferases to study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successfully. This
technology can not only analysis the localization of protein molecular interaction dynamically, draw intra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protein
biological chemical network, but also can be applied to protein library and high throughput new drug screening.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d
the concept, method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PCA.
Key words: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rotein fragment complementation assay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in drugg
高通量筛选方法,可动态地观察活细胞、器官、甚
至个体水平蛋白相互作用,被广泛地应用到药物递
送,化学遗传学,蛋白质组学等研究领域[1,2]。
1 PCA 原理
所谓 PCA 是指将某个功能蛋白切成两段(如 N
端和 C 端),分别与另外两种目标蛋白相连形成两个
融合蛋白。在一个反应体系中,两个目标蛋白的相
互作用使得两个功能蛋白质片段相互靠近,互补并
重建功能蛋白质的活性,通过检测功能蛋白质的活
性来判断目标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在 PCA 体系中,
功能蛋白的两个片段可以互补融合成报告蛋白(如
酶、荧光蛋白等)。只有两个目标蛋白发生了相互作
用,才能使报告蛋白的两个片段相互靠近,重新折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3年第2期68
叠恢复其天然结构,重构生物活性。图 1 以荧光蛋
白为例说明 PCA 原理。X、Y 和 Z 为研究目标蛋白,
N、C 为由报告蛋白的荧光蛋白切割形成的 N 端和 C
端片段。(1)目标蛋白 X 通过连接子与 N 片段相连,
目标蛋白 Y 通过连接子与 C 片段相连。如果 X 和 Y
不发生相互作用,则荧光蛋白不能重新折叠、重构
荧光生物活性;(2)目标蛋白 X 和 Z 可发生相互作用,
使 N 片段和 C 片段重新折叠重构荧光蛋白生物活性。
2.1 基于DHFR的PCA
DHFR 在真核细胞核苷酸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
用,催化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细胞缺失 DHFR
是致死性的,而成为极佳报告蛋白应用于 PCA 研
究。Remy 等[9]研究发现,DHFR-PCA 有两个层面
的检测方法 :(1)利用 DHFR 对细胞生存是必须的
特征,通过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来间接反映出两种
目标蛋白有无相互作用。其缺点是不能反映出目标
蛋白是何时发生作用,作用部位等动态过程 ;(2)
荧光标记的底物甲氨蝶呤只能与完整的 DHFR 作用
才能产生荧光,因而可以动态地反应目标蛋白相互
作用发生的时间、位置等。
2.2 基于β-lactamase的PCA
β-内酰胺酶是细菌产生的以 β-内酰胺类药物
为 底 物 的 水 解 酶。Galarneau 等[5] 使 用 TEM-1 型
β-lactamase 建立了 PCA,该亚型缺乏由 23 个氨基
酸组成的胞质分泌信号序列,不能分泌到胞质中。
TEM-1 型 β-lactamase 在真核生物中没有同源体,对
细胞没有毒性,故而 β-lactamase-PCA 被普遍用于在
真核细胞和没有本底表达的大部分真核生物个体中
的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β-lactamase-PCA 检测方法包括 :第一,以头孢
菌素类的衍生物头孢硝噻吩(nitrocefin)为底物,
用细胞裂解液进行比色测定,当底物发生水解时,
颜色会由黄色变成红色。由于 nitrocefin 不能透过细
胞膜,故只能检测细胞裂解液中的蛋白相互作用 ;
第二,用完整的细胞进行荧光分析,以 CCF2/AM 为
荧光底物,当 CCF2/AM 进入细胞膜,在胞内酯酶
的作用下释放内酰胺酶的底物 CCF2。CCF2 能够被
双重激发,在 409 nm 波长激发光下将能量传递给受
体发色基团,在 520 nm 波长处发绿色荧光。而当
CCF2 在 β-内酰胺酶作用下水解则使 2 个发色基团分
开。在相同激发光下,因发色基团离受体较远(>10
nm),供受体之间不能发生荧光能量共振,只能于
477 nm 波长处发出供体自身的蓝色荧光。检测细胞
内荧光定量,或运用荧光显微镜通过观察细胞内因
底物降解而发生蓝色荧光及其定位来判断 β-内酰胺
酶的两个片段是否因目标蛋白相互作用而互补,恢
复了完整的 β-内酰胺酶活性。
X Y
1
2
N C
X
Z
N C
X
Z
N C
X Y
N C
图 1 PCA 原理示意图
2 PCA 报告蛋白的选择
PCA 方法的特征是报告蛋白的互补片段不能自
发折叠,只有在目标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后,才促使
报告蛋白再折叠恢复生物活性。自发折叠将会导致
假阳性信号。报告蛋白互补片段的融合会影响互相
作用的蛋白以及检测其相互作用的能力。因此,第一,
对于任何一个报告蛋白来说,要确保最佳位点切割
不会损害其功能,可通过再折叠形成有功能的融合
蛋白 ;第二,需考虑报告蛋白的定位或者互补片段
的鉴定是否影响 PCA 试验结果[3]。
目前 PCA 所使用的报告蛋白包括二氢叶酸还原
酶[4](DHFR),β-内酰胺酶[5](β-lactamase),绿色
荧光蛋白(GFP),荧光素酶 Gaussia luciferases[6]、
Renilla luciferases[7]及 Cre 重组酶[8]等。其结构分
为两部分,单独表达时均无活性,可通过试验检测
到最佳切割位点,通过连接子(soft linker)与目标
蛋白连接。Remy 等[3]在目标蛋白和报告蛋白片段
之间使用连接子(Gly.Gly.Gly.Gly.Ser)n 发现,该连
接子具有很好的灵活性,能有效地使互补片段折叠
复性而不影响各个蛋白(片段)的相互作用。
2013年第2期 69张洁等 :蛋白片段互补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2.3 基于荧光蛋白的PCA
绿色荧光蛋白及其变种由于不需要任何底物或
者辅助因子就可以产生荧光,被广泛用作 PCA 的报
告蛋白,通过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光谱法等
可用 GFP-PCA,YFP-PCA 观察蛋白之间的相互作
用,活细胞内蛋白复合体的形成,还可应用到细胞
cDNA 文库的筛选等[10]。但是与具有酶活性的报告
蛋白相比,基于荧光蛋白的 PCA 不适合进行定量化
和动态研究,仅能作为定性研究。
2.4 基于荧光素酶的PCA
分泌型荧光素酶(Gaussia luciferase,Gluc)和
花虫型荧光素酶(Renilla luciferases,Rluc)均是从
海洋发光生物体中分离出来的荧光素酶。Gluc 是由
185 个、Rluc 是由 312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
分子,在有氧环境中,作用于底物腔肠素,在 480
nm 波长激发光下发蓝色荧光。Gluc 是一种分泌性
蛋白酶,可以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或实验动物体液,
对酶活性进行定量分析。
Michnick[11]于人源化 Gluc 第 93 位氨基酸进行
剪切形成 2 个片段,通过连接子连接目标蛋白,分
析了 TGF-β 信号通路中一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及药物处理对相关信号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Stefan 等[7]成功地运用 Rluc-PCA 技术研究了蛋白
激酶 A 在 G 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及药物处理对信号转导影响的定量分析。Gehl 等[12]
利用浮叶荧光素酶为报告蛋白的 PCA 方法实时定量
分析了钼元素辅因子生物合成蛋白 CNX6 和 CNX7,
实现了实时定量监测蛋白复合体的组装。
2.5 基于Cre重组酶的PCA
Cre 重组酶存在于大肠杆菌噬菌体 P1 中,由
343 个氨基酸组成 DNA 重组酶,可识别 Loxp 位点
等特异性序列而引起 DNA 重组。研究表明,切割后
的 Cre 重组酶片段允许其两个启动子调控 DNA 重组。
Hirrlinger 等[8] 设 计 了 Cre-ERT2-PCA 方 法,
ERT2 是 人 雌 二 醇 受 体,Cre-ERT2 是 将 Cre 融 合
到 ERT2 配 体 结 构 域。Cre-ERT2 对 他 莫 昔 芬 及 其
代谢产物 4-羟泰米芬(4-OHT)有高度敏感性,在
缺乏诱导剂他莫昔芬时,融合蛋白将被热激蛋白绑
定,在细胞浆中无法进入胞核。而加入他莫昔芬时,
Cre-ERT2 将从复合体中释放出来,进入细胞核切除
LoxP 位点之间的序列。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
于包含 Loxp 等位基因的模型小鼠诱导 DNA 重组。
3 PCA 的应用
3.1 筛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文库
Galarneau 等[10] 证 实 β-lactamase-PCA 提 供 了
一种筛选蛋白相互作用的模型,该模型对于信号和
本底表达的比例可达到 10∶1 到 250∶1,较其他的
PCA 效果灵敏。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作者检
测了一些已知的蛋白相互作用,包括同型二聚体的
亮氨酸拉链模型,Bad 和 Bcl2,PKB 以及底物 Bad。
研究表明,β-lactamase PCA 允许检测蛋白之间相互
作用,因为没有近似的本底表达导致酶的自发折叠。
具有简单性、灵敏性和稳固性的体外 β-lactamase
PCA 提供了一种大规模分析蛋白相互作用的有用的
方法。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策略可以提供相同的信
息,但是在大规模应用中需要小心地检测荧光染料
标记的蛋白表达水平 ;β-半乳糖苷酶亚基互补策略
分析有自发亚基组合导致有本底表达的干扰。
3.2 cDNA文库筛选
PCA 方法是一种高通量的蛋白质文库筛选方法,
该方法依赖于细胞依赖性蛋白的特殊功能的筛选。
首先是猎物蛋白和诱饵蛋白自然发生的相互作用,
通过在活细胞内监测 PCA 报告蛋白的再折叠。筛选
的重要的特点是相互作用可以直接被检测到,同时
PCA 片段不会干扰蛋白的靶向作用和修饰作用。继
而通过 PCA 检测到的蛋白相互作用能被代理剂扰乱,
如激素类或特殊的抑制剂[10]。
GFP-PCA 可以检测蛋白相互作用的亚细胞定
位,信号通路中的代理剂的影响。因此,依赖于
PCA 的筛选策略都会和一些直接的功能分析相结
合。研究者应用这一策略来鉴定丝/苏氨酸蛋白激酶
PKB/Akt 的新型的底物和调节物。该方法提供了鉴
定和确证任何细胞过程中蛋白的作用,识别酶的底
物和调节蛋白[11]。
3.3 绘制生物化学网络
生物化学的网络图可以通过研究活细胞内的蛋
白和蛋白之间动态的研究来绘制。通过 PCA 这种方
法可以绘制动态图以及鉴定在这个网络中可能出现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3年第2期70
的新的起某种作用的元件。该方法比传统的靶向药
物治疗提高了准确度。
Michnick 等[13]利用 DHFR-PCA 绘制了酪氨酸
激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发现,RTK 信号通路
网络与现有模型一致,同时还发现一些新型的相互
作用(35 个全长蛋白中有 14 个有效,其中有 5 个
是新发现的)。结果表明 PCA 策略可以完成一般基
因功能的确认及通路图的绘制,同时可以监测信号
通路中蛋白质的一些潜在的反应。该方法的一个大
规模的应用是连接一个特殊的药物在特异性的信号
通路途径中,监测药物的作用。Remy 等[14]设计的
GFP-PCA 的方法可以探测完整的活细胞内蛋白的相
互作用,不仅可以动态研究蛋白的相互作用,而且
可以研究在物理或者化学因子作用下的微干扰,并
设 计 了 Gluc-PCA 监 测 TGF-β 信 号 通 路 中 Smad 和
PKB 的表达情况。Michnick[15]使用 YFP-PCA 方法
研究 MAP 激酶介导的信号通路,绘制该通路中影响
因子,继而筛选一些药物和治疗靶点。Manderson 等[16]
用依赖于荧光素酶的 PCA 发现一种新的丝 / 苏氨酸
激酶 ElmI 在酵母转录因子 SBF 的失活中起很重要的
作用。Stefan[7]使用 Rluc-PCA 定量研究了 G 蛋白偶
联受体通路中的一些药物处理后的影响,绘制相关
作用网络,应用于药物筛选。
3.4 配受体相互作用及潜在治疗
配受体相互作用促进胞内信号转导,治疗因素
靶向细胞表面受体继而与配体结合。着重强调研究
配受体复合体在完整的细胞内和活体动物中完成对
正常的信号通路中疾病,药物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目前主要用的是荧光或放射性配体。发展成像分析
在生理条件下定量检测配受体复合体促进了对疾病
和加快药物递送的研究进展。
Luker 等[17]使用荧光素酶蛋白片段互补分析
定量的检测趋化因子配体 12(CXCL12)和趋化因
子受体 4,7(CXCR4,7)绑定情况。研究表明 :
小分子抑制剂 CXCR4 和 CXCR7 可以特异性的阻滞
CXCL12 在细胞内的结合,同时显示不同的趋化因
子抑制剂在与受体结合时动力学的不同。在小鼠乳
腺癌模型生物发光成像技术展示了 CXCL12-CXCR7
结合发生在转移性肿瘤中。Gluc-PCA 可以定量的分
析药物的靶向作用,允许实时定量的分析受体的靶
向性,其生成物在肿瘤生长和转移时效应。且该成
像系统可以应用于任何配受体结合的分析。
3.5 发现新型药物及高通量筛选药物
G 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是很重要的一类制药靶
点,用以研发新型药物,而激动剂诱导的第二信使
以及下游的蛋白激酶 A(PKA)是信号通路中的关
键影响因子。
Stefan 等[6]设计了 Rluc-PCA 研究发现相关信
号通路中的特异性药物。该方法可以实时定量的研
究某一特异的激动剂及拮抗剂对于细胞或小鼠的影
响。Löfdahl 等[18] 用 β-lactamase 筛 选 与 TNF-α 结
合的亲合体分子,用于高通量筛选药物治疗肿瘤。
Hashimoto 等[19]以单体的香菇珊瑚来源的绿色荧光
蛋白(mKG)为报告基因,在试管内使用 PCA 方
法高通量筛选蛋白相互作用抑制剂,完成了高通量
筛 选 药 物。 研 究 表 明, 在 TCF7/β-catenin,PAC1/
PAC2,PAC3同源二聚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抑制剂中,
氨硫脲(TB1)只是 PAC3 同源二聚体的抑制剂。
4 小结
PCA 技术是近几年研究蛋白相互作用的重要策
略之一,具有高灵敏性,可逆性,高通量筛选等一
系列的优势,同时报告蛋白提供了明确可行的检测
手段,包括荧光显微镜,酶和底物显色反应。PCA
可实时定量动态的反映出蛋白复合体的组装与解离
过程,应用于体内外的试验,且克服了双分子荧光
互补技术中荧光片段的自发互补及其不可逆性。而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及生物发光能量共振转移对
供体的发射光谱和受体激发光谱有一定的要求,因
此需要更精密的仪器,且操作复杂[20,21]。
PCA 技术在高通量药物筛选方面的应用是目前
关注的焦点,提高了药物治疗的靶向性,为研发新
药奠定了基础。但是 PCA 互补片段如何重新组合
并部分恢复其功能的结构基础还不是很清楚,这其
中涉及到蛋白的折叠和两个肽段之间精细的相互作
用。如果在以后的研究中克服因信号放大产生的假
阳性结果,以及外源蛋白过量表达对细胞产生毒害,
PCA 将会在生命科学及医药研究领域中得到更广泛
2013年第2期 71张洁等 :蛋白片段互补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Remy I, Michnick SW. Clonal selection and in vivo quantitation
of protein interactions with protein-fragment complementation
assay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9, 96(10):5394-5399.
[2] Villalobos V, Naik S, Piwnica-Worms D. Current state of imaging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 vivo with genetically encoded
reporters[J]. Annu Rev Biomed Eng, 2007, 9 :321-349.
[3] Remy I, Michnick SW. Application of protein-fragment complemen-
tation assays in cell biology[J]. Tech Insight, 2007, 42(2):137-
145.
[4] Shibasaki S, SakataK, Ishii J, et al. Development of a yeast protein
fragment complementation assay(PCA)system using dihydrofolate
reductase(DHFR)with specific additives[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8, 80(4):735-743.
[5] Galarneau A, Primeau M, Trudeau LE, et al. β-lactamase protein fra-
gment complementation assays as in vivo and in vitro sensors of pro-
tein-protein interactions[J]. Nat Biotechnol, 2002, 20(6):619-
622.
[6] Kim SB, Sato M, Tao H. Split Gaussia luciferase-based bioluminesc-
ence template for tracing protein dynamics in living cell[J]. Anal
Chem, 2009, 81(1):67-74.
[7] Stefan E, Aquin S, Berger N, et al. Quantification of dynamic protein
complexes using Renilla luciferase fragment complementation
applied to protein kinase A activities in vivo[J]. Pans, 2007, 104
(43):16916-16921.
[8] Hirrlinger J, Requardt RP, Winkler U, et al. Split-CreERT2 :
temporal control of DNA recombination mediated by split-Cre protein
fragment complementation[J]. PLoS One, 2009, 4(12):e8354.
[9] Remy I, Campbell-Valois FX, Michnick SW. Detection of 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s using a simple survival protein-fragment comp-
lementation assay based on the enzyme dihydrofolate reductase[J].
Nat Protoc, 2007, 2(9):2120-2125.
[10] Remy I, Michnick SW. A cDNA library functional screening strategy
based on fluorescent protein complementation assays to identify
novel components of signaling pathways[J]. Methods, 2004(32):
381-388.
[11] Remy I, Michnick SW. A highly sensitiv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assay based on Gaussia luciferase[J]. Nature Methoed, 2006, 3
(12):977-979.
[12] Gehl C, Kaufholdt D, Hamisch D,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ynamic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 planta by a floated-leaf
luciferase complementation imaging(FLuCI)assay using binary
Gateway vectors[J]. The Plant Journal, 2011, 67 :542-553.
[13] Remy I, Michnick SW. Visualization of biochemical networks in
living cells[J]. PNAS, 2001, 98(14):7678-7683.
[14] Michnick SW. Protein fragment co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biochemical network mapping[J].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003, 14 :610-617.
[15] Michnick SW, MacDonald ML, Westwick JK. Chemical genetic
strategies to delineate MAP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s using
protein-fragment complementation assays(PCA)[J]. Methods,
2006, 40 :287-293.
[16] Manderson EN, Malleshaiah M, Michnick SW. A novel genetic
screen implicates Elm1 in the inactivation of the yeast transcription
factor SBF[J]. PLoS ONE, 2008, 3(1):e1500.
[17] Luker KE, Mihalko LA, Schmidt BT, et al. In vivo imaging of ligand
receptor binding with Gaussia luciferase complementation[J].
Nat Med, 2012, 18(1):172-179.
[18] Löfdahl PA, Nord O, Janzon L, et al. Selection of TNF-α binding
affibody molecules using a β-lactamase protein fragment comple-
mentation assay[J]. N Biotechnol, 2009, 26(5):251-259.
[19] Hashimoto J, Watanabe T, Seki T, et al. Novel in vitro protein
fragment complementation assay applicable to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in a 1536-well format[J]. J Biomolecul Screen, 2009,
14(8):970-979.
[20] Michnick SW, Ear HP, Landry C, et al. A toolkit of protein-fragment
complementation assays for studying and dissecting large-scale and
dynamic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 living cells[J]. Methods
Enzymol, 2010, 470 :335-368.
[21] Kawakami S, Higuchi Y, Hashida M. Nonviral approaches for
targeted delivery of plasmid DNA and oligonucleotide[J]. J
Pharm Sci, 2008, 97(2):726-745.
(责任编辑 狄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