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细菌抗菌肽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全 文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综述与专论· 2008年第3期
收稿日期:2007-12-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0036)
作者简介:马文山(1982-),男,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E-mail:mawenshan123@163.com
通讯作者:廖富蘋,E-mail:fpliao@scau.edu.cn
抗菌肽(Antibacterialpeptide)又叫抗微生物肽
(Antimicrobialpeptide)、抗生素肽(Antibioticspeptide)。
抗菌肽是生物细胞特定基因编码产生的一类
小分子多肽,其生成和释放是机体炎症反应的组成
部分,是宿主防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分子屏
障。抗菌肽具有分子量低、水溶性好、热稳定、强碱
性和广谱抗菌等特点,愈来愈受到重视,研究已深
入到分子结构、作用机制等多个方面。
抗菌肽最初是 Boman从天蚕的免疫血淋巴中
纯化[1],而后又在哺乳动物、鸟类、植物以及细菌中
发现。时至今日,发现的抗菌肽大约有 800多种[2]。
微生物来源的抗菌肽是抗菌肽家族中的重要
一员,它能特异性杀死竞争菌而对宿主本身无害,
包括环形肽、糖肽和脂肽,如短杆菌肽、杆菌肽、多
黏菌素和乳酸链球菌肽等。如 Lantibiotic是革兰阳
性菌产生的抗菌肽,乳链菌肽 nisin是其中研究最
为清楚的 lantibiotic类抗菌肽。一些由真菌产生的
抗菌肽,如哌珀霉素类(peptaibol)抗菌肽,主要由木
霉属土壤真菌产生。
随着人类对抗菌肽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近年来
不断从微生物中发现和提取具有抗菌活性的肽类
物质。
1 抗菌肽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1.1 抗菌肽的分类
根据抗菌肽的来源不同可分为昆虫抗菌肽,
如:天蚕素(cecropin);哺乳动物抗菌肽,如:防御素
(Defensin);植物抗菌肽,如:硫堇(SulpHurviolet);
微生物抗菌肽,如:短菌肽(gramicidin)、乳链菌肽
(nisin)等。另外,还有两栖动物抗菌肽,如:蛙皮素
(magainins)[3]。
根据抗菌肽的结构可分为 (1)α-螺旋抗菌肽,
如抗菌肽蛙皮素(magainins);(2)富含半胱氨酸的
抗菌肽,如人嗜中性粒细胞产生的 HNP-1,HNP-2;
(3)β-折叠抗菌肽,如哺乳动物防御素、昆虫防御
素;(4)富含某种氨基酸的抗菌肽,如富含组胺酸的
histatin,富含色氨酸的 indolicidins;(5)含稀有氨基
细菌抗菌肽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马文山 廖富蘋 范雪云 战伟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州 510642)
摘 要: 概述了抗菌肽的分类和作用机制;着重介绍了细菌抗菌肽的分类、研究近况、开发利用状况,指出其广泛
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细菌抗菌肽 分类和作用 应用前景
ResearchandApplicationofBacteriums’
AntibacterialPeptide
MaWenshan LiaoFupin FanXueyun ZhanWei
(ColegeofAnimalSciences,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
Abstract: Thearticlehassummeduptheclasificationandactionmechanism oftheantibioticpeptide,Itwas
introducedtheclasification,advancedresearch,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bacterium’santibioticpeptide.Application
prospectswaspointedoutextensive.
Keywords: Bacteriums’antibacterialpeptide Clasificationandactionmechanism Applicationprospect
生物技术通报Biotechnology Buletin 2008年第3期
图 3 杆菌肽 A的氨基酸结构
酸的抗菌肽,如含羊毛硫氨酸的抗菌肽乳链菌肽
(nisin)[4]。
1.2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虽然对于抗菌肽的杀菌机制目前还存在不同
看法,然而抗菌肽通过其特有的两性分子结构结合
于细胞膜上,从而破坏细胞膜引起细胞崩解的观点
是一致的。目前有 2种原理来解释抗菌肽的作用机
制[5]。
1.2.1 “barelstave”模型 阳离子抗菌肽在电荷
的作用下,结合在细胞膜表面,并相互聚合,肽分子
中的疏水基团插到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部分,以与
膜表面垂直的方式排列。阳离子抗菌肽结构发生改
变并通过疏水作用插入细胞膜磷脂层。在细胞膜中
抗菌肽聚合形成多聚体,形成横跨细胞膜的离子通
道。离子通道一旦形成,外界的水分即可渗入细胞
内部,细胞质也可渗透到外部。由于失去能量,严重
时细胞膜即会崩解而导致细胞死亡。该模型中起主
要作用的是疏水作用,抗菌肽要有稳定的结构,如
α-螺旋,β-折叠[4,6](图 1)。
1.2.2 “Carpet”模型 有些阳离子抗菌肽并无稳
定的 α螺旋或 β-折叠结构,且在作用过程中无明
显的细胞膜破坏现象,但仍观察到细胞质中的 K+
渗出。Shai等人提出了“毡毯”模型,认为阳离子抗
菌肽和细胞膜上带负电荷磷脂的头部结合,平行排
列在细胞壁表面形成类似“毡子”的结构。阳离子抗
菌肽的疏水部分并不插入细胞膜,但在疏水作用和
分子张力作用下改变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厚度,从而
在细胞膜上出现瞬时孔洞,导致细胞质外渗或抗菌
肽渗透到细胞质中,严重时同样会引起细胞膜崩
解,导致细胞死亡[5,6](图 2)。
虽然大多数抗菌肽是通过以上 2种作用机制
达到杀菌的目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肽类抗生素都作
用于细胞膜,有些也能作用于细胞壁而杀死细菌,
比如糖肽类抗菌肽奥利万星[8]。
2 细菌抗菌肽
细菌的种类繁多,但所产生的抗菌肽有相似之
处,它包括阳离子肽和中性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
兰氏阴性菌均有分泌。细菌中已发现的抗菌肽有杆
菌肽(Bacitracin)、短杆菌肽 S(GramicidinS)、多粘菌
素 E(PolymyxinE)和乳链菌肽(Nisin)4种类型。
2.1 杆菌肽(Bacitracin)
杆菌肽是一种混合多肽,由于结构上很相似,
各个成分极难分开。已报道的杆菌肽组分有 A,A,
B,C,D,E,F,F1,F2,F3,G等。A组分是其中生物
活性最高也是最重要的组分,通常称之为杆菌肽
Gramicidina,分子式为 C66H103N17O16S,其结构是由 12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图 3)。B和 C也有生物活
性,但不如 A。其它组分的生物活性很低,但毒性却
相当高,如 F组分就是如此。通常商品杆菌肽中含
有大约 20%的 F组分。Craig等报道,高纯度的杆菌
肽不大稳定,但如果是活性很高的产品(70~80)U/
mg却非常稳定,在 6℃存放 2年活性无多大变化;
在水溶液中,以 pH4~5最为稳定。杆菌肽 A是一种
具有环状结构的肽,分子中含有 D-和 L-氨基酸[9]。
Snoke研究了 B.lichenformis的提取物,发现存
在一种丙氨酸消旋酶。这种酶可以催化丙氨酸和某
些酮酸发生转氨作用生成几种 D-氨基酸。由于这
图 1 “Barelstave”模型(2003)[7]
图 2 “Carpet”模型(2003)[7]
40
2008年第3期
种独特的组成及独特的环状结构,杆菌肽对各种蛋
白质水解酶如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
无花果蛋白酶等具有很大的抗性,也不受蛋白酶抑
制剂的影响[10]。与其它抗生素比较,这是一个优点。
如果把杆菌肽制成锌盐或亚甲基水杨酸盐,就比天
然产品要稳定得多。
杆菌肽对多种革兰氏阳性病原菌,如葡萄球
菌、溶血性链球菌、微型球菌、藤黄八叠菌、非溶血
性链球菌、魏氏梭菌、放线菌以及部分革兰氏阴性
菌均有较强抑制作用。杆菌肽的作用机理是由于能
抑制细胞壁所合成的脱磷化过程,影响磷脂载体的
转运及向细胞壁支架输送粘肽,从而抑制细胞壁的
合成;另一方面是与敏感菌的细胞膜结合损伤细胞
膜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内粘质外流;其次是
干扰敏感菌细胞内原浆蛋白的合成。
杆菌肽的毒性在注射时毒性强,而经口服时极
弱,杆菌肽对皮肤粘膜刺激性小,很少引起过敏反
应。注射杆菌肽时易引起肾功能障碍,但口服则无
副作用。
近年来,杆菌肽(制剂)在动物饲料添加剂上的
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杆菌肽锌(Bac-itracinZine)
被美国首先批准(1960年)作饲料添加剂使用以
来[11],已为各国批准使用。因其抑菌促生性能良好,
比较安全可靠,成为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抗生素
饲料添加剂。我国已于 1990年批准生产与使用国
内产品。
2.2 短杆菌肽(Gramicidin)
短杆菌肽是短芽孢杆菌在芽孢形成过程中合
成的一组憎水十五肽,它能在脂双层膜上形成一价
阳离子通道,允许一些一价阳离子通过。现已有的
短杆菌肽包括短杆菌肽 A(GA)、短杆菌肽 D(GD)、
短杆菌肽 S(GS)。研究较深的是 GS。短杆菌肽 S
(gramicidinS,GS)是 Bacilusbrevis(短杆菌)分泌的
由 10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肽类抗生素,它是在
1944年从前苏联的一个农场的土壤中分离发现
的,其结构表示为[cyclo-(l-val-l-orn-l-leu-d-pHe-l-
pro)2][10,12]。
1956年,施维兹首次成功地合成了环状的十肽
抗生素短杆菌肽S,环2(Val2Orn2Leu2PHe2Pro)2。
GS具有很强的抗微生物活性,尤其对 G+菌和
一些病原真菌都具有显著的杀伤作用,但它作用的
专一性较小,具溶血细胞毒性和肝、肾的细胞毒性,
所以限制了其作为一种抗生素药物在医学临床方
面的应用。
GS对大多数 G+菌和一些病原真菌都具有显著
的抑制和杀伤作用,但是对 G-菌的作用较小。关于
其抗菌作用,Hvirooy等用 C14标记的 GS处理 B.
Subtilis、S.aureas和 E.coil后,发现它可以快速吸附
到前两种对其敏感的菌株上面,并且吸附量在一定
范围内随其浓度呈线性变化,在最小抑制浓度下,
GS覆盖了绝大部分细胞壁表面[13]。另外,虽然不容
易吸附到完整的大肠杆菌细胞壁表面,但是对其原
生质体的吸附却非常显著,这说明了 G-菌细胞壁
的屏障作用对 GS的吸附具有重要影响[14],GS处理
还可以抑制枯草杆菌蛋白质的合成和对葡萄糖的
吸收作用[15]。
人们已经进行了很多关于 GS方面的研究,特
别在与膜的相互作用方面,GS是目前研究得最详
细的环状肽类抗生素,将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
于其它的环肽类物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
导意义。
2.3 多粘菌素(Polymyxin)
类芽孢杆菌原属于芽孢杆菌属,1994年 Ash等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建立了类芽孢杆菌
属,并将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uspolymyxa)作
为该属的模式种[13]。多粘类芽孢杆菌的某些种不仅
是常见的植物生防细菌,也是植物根际促生细菌。
多粘类芽孢杆菌菌株不同,其产生的抗菌物质及生
理活性物质也不同,如产生多粘菌素(Polypeptin)、
植物激素等。
多粘菌素(Polymycin)是 1947年首先从多粘类
芽孢杆菌分泌产物中分离出来的,20世纪 50、60
年代发现它能够抗革兰氏阴性菌,特别是对假单孢
菌有强的抑制作用。主要有 A、B、C、D、E5种成
分。兽医临床应用的主要是多粘菌素 B、多粘菌素
E,其中以多粘菌素 B(PMB)抗菌活性最强,但毒性
较大。而多粘菌素 E即粘杆菌素,具有较低的毒性
及良好的抗菌活力,但由于肾毒性和神经毒性,粘
杆菌素的应用受到限制,被疗效好、毒性低的其他
抗生素所取代。然而由于目前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
马文山等:细菌抗菌肽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41
生物技术通报Biotechnology Buletin 2008年第3期
的产生,粘杆菌素又重新得到重视[14]。多粘菌素 E
是由多粘杆菌(PaenibacilusPolymyxa)所产生的,由
多种氨基酸和脂肪酸所组成的一族碱性多肽类抗
生素中的一种,它对各种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
有显著疗效。
已经证实用多粘菌素 B(pb)和多粘菌素 E(co-
listin)治疗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和鲍氏
不动杆菌感染是有效的,虽然文献报道很多,但多
粘菌素的药效学临床研究较少,需进一步研究来决
定适当的给药方案、优化疗效并使毒性降到最低。
国内近年对多粘芽孢杆菌在固氮和生防上的
研究逐渐多起来,一些固氮能力良好的菌株得到国
际上的公认。中国农科院筛选到一株多粘类芽孢杆
菌 WY100,从产物中分离出其活性物质是 B-1,3-
1,4-葡聚糖酶,该菌对植物的真菌病害有良好的防
治效果,杀菌机制是降解菌体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
聚糖,从而破坏细胞壁使菌体死亡。现已构建了以
大肠杆菌为受体菌的工程酶,从而达到了大量表达
的目的。
2.4 乳链菌肽(Nisin)
乳链菌肽亦称乳酸链球菌素,是乳酸乳球菌产
生的一种小肽,由 34个氨基酸组成,对许多革兰氏
阳性菌,包括引起食品腐败和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葡
萄球菌、链球菌、微球菌、分枝杆菌、利斯特氏菌和
乳杆菌等有强烈抑制作用。
Gross与 Mrol(1971)阐明了乳链菌肽是由 34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具有氨基和羧基末端基因,
含有 5个二硫键形成的分子内环,其相对分子质
量为 3.51kD。一些研究表明:乳链菌肽活性形式经
常出现二聚体和四聚体,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7kD和 14kD。
乳链菌肽以 NisinA和 NisinZ2种天然形式
存在。NisinZ是 1991年被发现的一个乳链菌肽的
变异体,它与 NisinA的差异仅是在 NisinZ的第
27位天冬酰氨取代了精氨酸。这种改变并不影响
NisinZ的抗菌活性,却使其比 NisinA更具溶解
度[15],乳链菌肽的溶解度随着 pH值的下降而显著
下降,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Tramer
(1964)指出当乳链菌肽溶于 pH值为 2的稀 HCl
中,可经 115.6摄氏度高压灭菌而不失去活性,而
当 pH值为 5时,灭菌后丧失 40%的活性,pH值为
6.8时丧失 90%以上活性。
在研究 Nisin对老鼠免疫系统影响时,Manuel
等发现用含有 Nisin(50、100mg/kg)的饲料短期
(30d)喂养老鼠,小鼠 cd4、cd8T细胞的数量增加,B
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延长喂养时间至 75d时,T细
胞数量就会回落到对照组的水平低剂量,Nisin饲料
喂养组的 B淋巴细胞数量也同时回落到对照组的
水平。长时间(100d)用含有 Nisin的饲料喂养老鼠,
尽管腹膜细胞的数量没有受到影响,但从外周血液
中分离出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
Nisin作为一种高效天然无毒的食品防腐剂,
已经广泛应用于肉类、鱼类、牛奶、干酪、蛋类、水果、
蔬菜、果汁饮料、啤酒酿造和豆制品等食品的防腐
处理。随着应用研究的深入,Nisin应用范围目前已
扩展到造纸、活性食品包装、农业饲料、生殖避孕和
医学移植等领域。结合高流体静压(HHP)、脉冲电场
(PEF)等非热处理技术,Nisin的抑菌效果更佳[16]。
3 细菌抗菌肽的应用研究
药的大量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及药物残留,利
用微生物来抑制病原细菌,为细菌病害的防治提供
了新的可能,近年来,已筛选了许多防治植物病害
的拮抗菌如芽孢杆菌(Bacilussp.),并阐明了其抗
菌物质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抗菌机理及抗菌
物质的理化特性等[17]。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自然界
广泛存在,对人畜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对植物病
害有抑制作用的非致病细菌。该菌不仅可以在土
壤,植物根际体表等外界环境中广泛存在,同时还
是植物体内常见的植物内生细菌[12],研究表明该菌
产生的抗菌物质在防治植物病害中起重要作用,并
已从不同来源的该菌菌株中分离到杆菌蛋白、大环
脂、环脂蛋白、类似噬菌体颗粒及蛋白质等几十种
不同的抗菌物质[18]。植物内生且有防病效果的枯草
芽孢杆菌产生的抗菌物质目前尚未见报道;纳豆菌
抗菌蛋白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1~
7NaCl可促进抗菌蛋白的抗菌作用,而二价金属离
子(Ca2+、Zn2+、Mg2+)和三价金属离子(Fe3+)有一定的
抑制作用。EDTA可促进抗菌蛋白的抗菌作用,山
梨酸钾和 SE-15亦有增效作用,而卵磷脂和 CMC
可降低抗菌蛋白的抗菌活性。纳豆菌抗菌蛋白的冻
42
2008年第3期
干样品经 4℃保存 10个月后,活性变化很小;抗菌
蛋白溶液的活性缓慢下降,但仍有一定的抗菌活
性。可见,纳豆菌抗菌蛋白适于在食品中应用,且其
可与 NaCl、EDTA和食品防腐剂如山梨酸钾等复
配,提高抗菌效果[19]。圆孢芽孢杆菌 A95抗菌蛋白
对家蚕病原真菌黄曲霉、绿僵菌和白僵菌活性作用
的研究表明,抗菌蛋白在较低的浓度下就能够抑制
和杀死供试病原真菌,显示了较好的抑菌和杀菌活
性而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及茧质无不良影响,对家蚕
无毒[20]。
LM23是一株来自土壤的广谱拮抗细菌,经革
兰氏染色、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等
分析,LM23菌株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采用盐
析法提取获得了该菌株的抗菌粗蛋白,抑菌活性测
定表明抗菌蛋白对辣椒炭疽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
真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抗菌蛋白对链霉蛋白酶
E和胰蛋白酶不敏感,对蛋白酶 K部分敏感;可以
通过基因转录入水稻体内,使其产生抗瘟病基因,
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21]。BS22菌株为一株能在多种
植物体内定殖,对多种植物炭疽病具有良好防治效
果,并对植物生长具有良好促进作用的枯草芽孢杆
菌,其 BPY培养液经 30%~70%硫酸铵盐析,高温
(100℃)处理后,以 SDS-PAGE、MALDI-TOF-MS检
测,该菌株分泌的抗菌蛋白为分子量 2.88kD的多
肽;该抗菌多肽对热稳定并抗紫外线照射,对植物
炭疽病菌和番茄青枯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和
细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并对辣椒果炭疽病具有
69.79%(9d后)的防病效果;能抑制病菌生长,引起
菌丝(或芽管)细胞消融,导致菌丝畸形以及抑制病
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等可能是该抗菌多肽主
要的防病机制[22]。
红茶菌俗称海宝,是一种传统活菌饮料,曾遍
及世界几十个国家。研究表明:红茶菌是细菌和酵
母菌形成的共生菌;它能调整人体某些生理功能,
增强体质;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无毒性及致癌作
用[23],因而深受人们喜爱。采用天然防腐剂取代化
学防腐剂是食品保藏的发展趋势,从微生物的代谢
产物中筛选抗菌物质极具潜力[24]。
4 细菌抗菌肽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抗菌肽是生物体对外界病原物质侵染而产生
的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产物,它的出现为人们寻找
理想的抗菌药物提供新的领域,尤其是当今许多
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因此抗菌肽具有巨大的应
用潜力。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抗菌
肽的研究和开发,通过抗菌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而大量生产成为可能。目前美国马盖宁制药公司
已经开发出两种新型抗菌肽进入临床Ⅲ期试验。
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抗菌肽将会成为寻求新药
的重要领域。
4.1 存在的问题
第一是来源问题,天然抗菌肽来源有限,并且
提取工艺复杂,成本昂贵,化学合成也存在成本高,
批量生产困难等,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抗菌肽抗菌
活性差,并可以导致宿主细胞的自杀而存在产量低
的问题;第二是抗原性问题,抗菌肽比药物分子大
得多,因此抗原性较强;第三是活性问题,天然抗菌
肽在生物体内已经经过合成后加工修饰,具有一定
的空间结构,而其抗菌活性与肽分子的空间结构密
切相关,体外合成的抗菌肽与天然抗菌肽虽然一级
结构一致,但空间结构却与天然抗菌肽不尽相同,
因此活性较差。另外,蛋白质类的抗菌肽在保存、运
输、给药时极易变性失活,如何保持其活性也是需
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第四是某些抗菌肽抗菌
谱广、杀伤力强,但其对哺乳动物细胞也有一定的
细胞毒性,如何在保持其结构与活性的同时降低其
细胞毒性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虽然抗菌肽的商品化道路曲折漫
长,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但抗菌肽凭借
自身的独特优势,有望成为极具应用潜力的新型药
物。细菌抗菌肽已被开发利用的尚属极少数,如多
粘菌素、杆菌素等,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在自然界
中拥有庞大的群体,许多还未被人们认识。细菌抗
菌肽生产周期短、成本低、得率高、提取容易,但又
具有一般抗菌肽的特性。因此,具有很好的开发应
用前景。一方面,寻找、开发能产生无毒性或者毒性
低、抗菌效价高的抗菌肽的细菌菌株;同时,随着对
抗菌肽的结构、作用机制了解的深入,有目的地对
抗菌肽进行人工设计与改造、解决细胞毒性、抗菌
活性等问题,使抗菌肽能按人们的意愿更好地为人
类的健康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文山等:细菌抗菌肽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下转第49页)
43
2008年第3期
参考 文献
1 BoamnHG,HultmarkD.EurJbiochem,1980,106:7~16.
2 舒黛廉,任敏,王珏.中国畜牧兽医,2007,34(6):100~101
3 NeuJM,etal.FEMS.MicrobiotLet,2001,199(1):15~20.
4 ReddyKVR,YederyRD,AranhaC,etal.InternationalJournalof
AntimicrobialAgents,2004,24(6):536~547.
5 江龙法,等.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36(4):244~245.
6 ShaiY,OrenZ.Peptides,2001,22(10):1629~1641.
7 HalK,etal.LetersinPeptideScience,2003,10:475~485.
8 恽冬杰,顾觉奋.抗感染药学,2006,3(4):149~151.
9 EdwardK,etal.BacteriologicalReviews,1977,41(2):449~474.
10 Hiruoy,KojlO.JBiochem,1989,100:1253~1259.
11 王擞,方金瑞主编.抗生素,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23.
12 GansegF,BrazhnikovAM.Nature,1944,154:703~709.
13 AshC,PriestFC.AntonieVanLeeuwenHoek,1994,64:253~
2601.
14 陈杖榴,朱蓓蕾,佟恒敏,等.兽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2002,225~226.
15 姜英辉,李光友.海洋科学,2002,26:32~36.
16 宋连花,王彦文.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25(5):18~20.
17 Microbiogy,ChristieBR,NowakJ.CriticalRe2ViewsinPlantScie-
nces,2000,19(1):1~30.
18 刘进元,李忠,潘乃,等.生物工程学报,1992,8(3):266~270.
19 钟青萍 谢俊杰,等.中国食品添加剂,2002,04:42~43.
20 刘训理,王智文,等.蚕业科学,2006,32(3):357~358.
21 宋永燕,等.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3(5):1110.
22 何红,蔡学清,等.植物病理学报,2003,34(4):373~378.
23 谢俊杰,佘世望.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0,22(1):16~19.
24 谢俊杰,佘世望,许杨,等.食品科学,1999,20(1):13~14.
(上接第43页)
!!!!!!!!!!!!!!!!!!!!!!!!!!!!!!!!!!!!!!!!!!!!!
方法。还包括为实施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或药物治疗
方法采用的辅助方法,例如血液透析方法、麻醉深
度监控方法、药物使用方法等。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是
不能被授予专利权的,但是,用于实施疾病诊断和
治疗方法的仪器或装置,以及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
法中使用的物质或材料,包括各类药剂,都是可以
被授予专利权的。
5 动物和植物品种
专利法所称的动物是指不能够自己合成,而只
能靠摄取自然的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来维系其生
命的生物,不包括人或者微生物。专利法所称的植
物,是指可以借助光合作用,以水、二氧化碳和无机
盐等无机物合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来维系生存,
并通常不发生移动的生物。
我国是农业大国,动植物品种是广大农民赖以
生存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各种食品的
来源,用专利方式赋予新品种培养者垄断权,就将
大幅度增加人民的生活成本,也将限制对传统家
禽、牲畜和农林品种的改良,最终损害到每家每户
的利益,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我国通过专利
法以外的其他法律法规保护,例如,植物新品种可
以通过“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给予保护。
而利用技术手段生产动物和植物新品种的方
法,在我国则可以采用专利权的方法进行保护,例
如,采用辐照饲养法生产高产牛奶的乳牛的方法;
改进饲养方法生产瘦肉型猪的方法等。
理论上讲,生物技术领域中,除了不具备授权
前景的发明创造以外,其余都是可以授权的主题,
例如微生物、基因、蛋白、细胞、质粒、以蛋白为核心
的药物组合物、含有某种酶的化妆品及上述物质的
制备方法,等等。
当然,并不是说只要发明创造的内容属于可专
利的主题,就一定会获得专利权。要得到专利权,申
请专利的内容还需要具备“专利三性”:新颖性、创
造性和实用性;撰写时,还应当注意单一性、公开充
分,提交时还应当符合专利文件的格式和申请主体
要求,并完成相应的手续。
参考 文献
1 于智勇.生物学杂志,2002,19(5):57.
2 魏衍亮.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4,8.
3 张清奎.化学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的文件撰写与审查.北京:专利
文献出版社,1998,504~505.
4 贺林.解码生命——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后基因组计划.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0,372.
唐丽莎等: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可专利主题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