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Megasporogenesis, Microsporo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Female and Male Gametophyte of Bupleurum chinense

柴胡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全 文 :植物学通报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07, 24 (3): 425-432, www.chinbullbotany.com
收稿日期: 2006-07-18; 接受日期: 2006-11-15
* 通讯作者。E-mail: hsdshenjiaheng@yahoo.com.cn
.研究简报.
柴胡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王艳杰, 申家恒 *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系, 哈尔滨 150080
摘要 以柴胡(Bupleurum chinense)为研究对象, 运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其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柴胡花药具4个药室, 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4层细胞构成, 花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 腺质绒毡层。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 产生正四面体型小孢子。成熟花粉三细胞型。胚珠倒生型, 单珠被, 薄珠心。大
孢子母细胞常为一个雌性孢原直接发育而成, 大孢子四分体呈线型或T型排列, 多数情况为合点端一个大孢子分化为功能大孢
子, 由功能大孢子发育为蓼型成熟胚囊。在胚囊发育过程中, 珠被内表皮细胞特化成珠被绒毡层。同一朵花中, 雄蕊先熟, 记
录了花蕾大小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 柴胡,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大孢子发生, 小孢子发生
王艳杰, 申家恒 (2007). 柴胡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植物学通报 24 , 425-432.
柴胡(Bupleurum chinense)是伞形科具复伞形花序
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为我国传统中药。柴胡中含有柴胡
皂甙和挥发油等有效成分, 具有保肝、解热、镇静、
镇痛、镇咳、抗炎、抗菌、抗病毒和预防消化道溃
疡等作用。
目前, 国内对于柴胡的研究除了药用成分分析, 药
理、药化和临床应用等方面以外 , 刘鸣远等(1995)
曾以生物学观点, 从动态角度对柴胡进行了原植物、
生药性状、营养器官发育形态学、组织化学、活
性成分、积累动态、挥发油成分比较及药理作用对
比等研究。阐明了柴胡的药用价值与生物学性状之
间的一些相关规律。 宋锡全等(1999)和霍丽云等
(2000)分别利用葡萄和石防风与狭叶柴胡进行体细胞
间杂交 , 获得再生杂种植株 , 为品种改良提供了可
能。对于柴胡的胚胎学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本文
探讨了柴胡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
目的在于为柴胡的栽培、育种以及植物生殖生物学
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实验材料柴胡(Bupleurum chinense)栽种于哈尔滨师范
大学植物园内。2002年-2004年, 每年 7月初至 8月
中旬以2天为间隔, 取花蕾和小花进行固定, 小花蕾取整
个小伞形花序固定, 大花蕾取单个花蕾固定。
1.2 方法
固定液为无水乙醇: 冰醋酸(3: 1), 固定 1小时后转入
70%乙醇保存于冰箱中。爱氏苏木精整体染色 14-16
天, 蓝化后, 常规石蜡法制片, 切片厚度为 8 mm。
Olympus BH-2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与摄影。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孢子发生
柴胡每朵花有5枚雄蕊, 每个雄蕊由花药与花丝组成, 每
426 植物学通报 24(3) 2007
图 1 柴胡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
(A) 雄配子体孢原;
(B) 次生造孢细胞;
(C) 小孢子母细胞;
(D)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的细线期;
(E)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的偶线期;
(F)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的粗线期;
(G)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的双线期;
(H)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的终变期;
( I )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I;
(J)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末期 I;
(K)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 II;
(L)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II;
(M, N)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期 II;
(O)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末期 II;
(P) 正四面体型小孢子四分体;
(Q) 释放到药室中的小孢子;
(R) 单核靠边期小孢子;
(S) 小孢子分裂前期;
(T) 小孢子分裂中期;
(U) 小孢子分裂后期;
(V) 小孢子分裂末期;
(W) 新形成的二细胞花粉;
(X) 生殖细胞核进入营养细胞的细胞质;
(Y) 三细胞成熟花粉。
bar = 5 mm
Figure 1 Microsporo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male game-
tophyte of Bupleurum chinense
(A) archesporium of male gametophyte;
(B) secondary sporophyte cell;
(C) the microspore mother cell;
(D) leptonema of micro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E) zygonema of micro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F) pachynema of micro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G) diplonema of micro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H) diakinesis of micro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 I ) metaphase I of micro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J) telaphase I of micro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K) prephase II of micro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L) metaphase II of micro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M, N) anaphase II of micro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O) telaphase II of micro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P) tetrahedral microspore tetrads;
(Q) released microspore;
(R) the monokaryotic side stage of mirospore;
(S) microspore mitosis prophase;
(T) microspore mitosis metaphase;
(U) microspore mitosis anaphase;
(V) microspore mitosis telophase;
(W) new forming two-celled pollen;
(X) generative cell nucleus get into nutritious cytoplast;
(Y) three-celled mature gametophyte
bar = 5 mm
®个花药具有4个小孢子囊, 其花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 分
化完全的花药壁由 4层细胞组成, 自外向内分别为表
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为腺质。孢
原细胞(图 1A)平周分裂形成初生造孢细胞和初生壁细
胞。初生造孢细胞经过几次有丝分裂形成次生造孢细
胞(图 1B), 由次生造孢细胞发育为小孢子母细胞(图
1C)。小孢子母细胞形态与花药壁细胞显著不同, 细胞
体积大, 核大, 细胞质浓厚, 无明显液泡。小孢子母细
胞减数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
裂前期 I的细线期阶段(图 1D), 染色质凝聚, 呈细线团
状, 染色深; 之后染色质逐渐加粗, 分散到整个细胞核,
进入偶线期(图 1E)、粗线期(图 1F)、双线期(图 1G)
和终变期(图1H); 中期I(图1I)时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可以见到纺锤体出现, 接着两组子染色体拉向两极进入
后期 I、末期 I(图 1J)。末期 I之后, 不进行胞质分裂,
直接进入前期II(图1K), 中期II时(图1L), 两个纺锤体互
相垂直。在后期 II(图 1M,N)、末期 II(图 1O)之后, 胞
质分裂, 形成正四面体型四分体(图1P)。在整个减数分
裂的过程中, 可观察到小孢子母细胞细胞壁内逐渐沉积
胼胝质, 后来形成的四分体被共同的胼胝质壁包围, 而且
在同一四分体的各小孢子之间也都有胼胝质分隔。同
一药室中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保持同步。
2.2 雄配子体发育
小孢子是雄配子体的第1个细胞, 四分体时的小孢子其
胼胝质被水解后, 释放到药室中(图1Q)。刚释放的小孢
子细胞核位于中央, 细胞质浓厚。随着小孢子体积逐渐
增大, 由原来的球形变为椭球形, 细胞质液泡化, 形成占
据细胞大部分体积的中央液泡, 将细胞核挤到细胞的一
侧, 成为单核靠边期的小孢子(图1R)。细胞核在贴近细
胞壁的一侧, 进行有丝分裂, 历经前、中、后、末 4
个时期(图1S-V), 形成2个子核; 之后便在两核之间进
行胞质分裂, 出现一个弧形细胞板形成2个细胞(图1W),
一个为靠近花粉壁, 呈凸透镜形的生殖细胞, 体积较小;
另一个为具有中央大液泡, 体积较大的营养细胞。此时
花粉壁的萌发孔及萌发沟已经显现, 说明此时已经开始
花粉外壁的加厚。生殖细胞最初靠近花粉壁, 后来, 随
427王艳杰等: 柴胡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428 植物学通报 24(3) 2007
429王艳杰等: 柴胡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图 2 柴胡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
(A) 雌配子体孢原;
(B) 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的细线期;
(C) 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的偶线期;
(D) 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的粗线期;
(E) 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的双线期;
(F) 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的终变期;
(G) 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中期 I;
(H) 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期 I;
( I ) 形成二分体;
(J) 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 II;
(K) 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II;
(L) 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期 II;
(M) 形成线形四分体;
(N)“T”型四分体 ;
(O) 单核胚囊;
(P) 二核胚囊, 珠被内表皮细胞腺质化, 形成珠被绒毡层;
(Q) 四核胚囊;
(R) 八核胚囊;
(S) 七细胞八核胚囊;
(T) 示成熟胚囊中 2个助细胞及次生核;
(U) 示成熟胚囊中的 2 个助细胞及卵细胞。
bar = 10 mm
Figure 2 Megasporo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female
gametophyte of Bupleurum chinense
(A) archesporium of female gametophyte;
(B) leptonema of prephase I of mega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C) zygonema of prephase I of mega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D) pachynema of prophase I of mega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E) diplonema of prephase I of mega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F) diakinesis of prephase I of mega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G) the stage of premetaphase I of mega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H) the stage of anaphase I of mega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 I ) the dayd;
(J) the stage of prophase II of mega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K) the stage of metaphase II of mega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L) the stage of anaphase II of megaspore mother cell meiosis;
(M) forming linear tetrad;
(N) forming T-shaped tetrad;
(O) mononuclear embryo sac;
(P) the dionuclear embryo sac, the innermost layer of the
integument differentiates as a endothelium tapetum;
(Q) the quadrangular embryo sac;
(R) the eight-nucleous embryo sac;
(S) seven cell embryo sac;
(T) two synergies and secondary nucleous in mature embryo
sac;
(U) two synergids and an egg in mature embryo sac
bar = 10 mm
® 着细胞板的消失, 逐渐向营养细胞质内移动, 生殖细胞呈
现球形, 成为一个浸在营养细胞中的裸细胞(图1X)。
随着营养细胞内营养物质的积累, 生殖细胞经有丝
分裂产生2个精子。精子从刚形成时的球形逐渐变为三
角形, 形成了三细胞型的成熟花粉(图1Y)。成熟花粉为
椭球形, 具三孔沟。
2.3 大孢子发生
柴胡子房二室, 胚珠发育初期, 从子房两室中间的分隔处,
向每室生长出上、下 2个胚珠原基, 但发育不久, 上胚
珠在分化为大孢子母细胞之前退化,只保留 1个胚珠。
胚珠为倒生型, 单珠被, 薄珠心。珠心表皮下的一个细
胞分化为孢原细胞(图2A), 它与其它的珠心细胞相比, 体
积大, 细胞质浓厚, 具显著的细胞核。孢原细胞纵向延
长, 体积增大, 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图2B), 有时也可见
由2个孢原并列排在珠心表皮之下发育成2个大孢子母
细胞。在大孢子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细线期(图2B),
细胞核位于珠孔端, 染色质成细线团状。偶线期(图2C)
以后, 细胞核移至中央, 染色体进一步缩短变粗, 经粗线
期(图 2D)、双线期(图2E), 到终变期(图2F), 染色体缩
到最短, 沿核膜表面分布; 之后, 核膜解体, 进入早中期
(图 2G), 经过中期 I、后期 I(图 2H)和末期 I, 两子核之
间出现成膜体, 形成二分体(图 2I)。二分体的 2个细胞
同时进行第 2次分裂, 经过前期 II(图 2J)、中期 II(图
2K)、后期 II(图 2L)和末期 II形成四分体。4个大孢子
的排列多数为线型(图2M), 或者珠孔端的2个大孢子并
列, 呈T型四分体(图 2N)。4个大孢子排列方式取决于
中期 II形成的 2个纺锤体之间成的角度。
在大孢子发生过程中, 珠被逐渐生长, 由孢原时与珠
心表皮相平到减数分裂完成时形成4个大孢子, 珠被已
生长到胚珠顶端处, 并继续向上生长, 不愈合处形成了一
个狭长的珠孔。
2.4 雌配子体发育
一般情况下, 4个大孢子中合点端的一个为功能大孢子。
其它3个大孢子逐渐退化, 但3个大孢子退化的时间以
及退化的同步性无规律可循。有的合点端的3个大孢子
430 植物学通报 24(3) 2007
全部退化, 有的珠孔端2个退化, 有的中间2个退化。 开
始退化的时间也不确定, 甚至到二核胚囊阶段, 仍有保留
的大孢子。或者合点端第 2个大孢子作为功能大孢子。
图 2O为合点端的大孢子作为功能大孢子, 逐渐增大并
液泡化形成单核胚囊。单核胚囊经过3次连续的有丝分
裂, 形成二核胚囊(图 2P)、四核胚囊(图 2Q)和八核胚
囊(图 2R)。胚囊发育过程中各核分裂几乎同步。八核
胚囊形成后不久, 便开始细胞化, 形成七细胞八核胚囊,
图2S为刚细胞化的七细胞八核胚囊。从八核胚囊细胞
化结束一直到受精之前的七细胞七核成熟胚囊, 胚囊内
各细胞的发育表现出以下不同特点。
2.4.1 卵细胞
卵细胞位于胚囊的珠孔端, 刚分化的卵细胞, 核比较大,
细胞质浓厚, 无液泡。随后, 卵细胞逐渐液泡化(图2U),
成熟的卵细胞接近洋梨形, 核位于合点端, 呈现明显的极
性 。
2.4.2 助细胞
2个助细胞刚分化时呈楔形(图2S), 位于珠孔端, 与卵细
胞呈“品”字型排列; 之后, 逐渐形成丝状器, 位于细
胞的珠孔端壁, 细胞逐渐纵向延长, 合点端具液泡, 核位
于珠孔端靠丝状器位置或位于细胞中部。受精之前的
助细胞呈长楔形(图 2T)。
2.4.3 中央细胞
七细胞八核初期, 上极核下移与下极核相靠, 之后两极核
继续下移(图2S), 在此过程中, 两极核融合为次生核, 到
达胚囊的合点端, 受精之前, 次生核又移至卵细胞下方,
此时次生核体积非常大, 具一个大核仁(图2T)。中央细
胞与卵细胞及 2 个助细胞共同构成了雌性生殖单位
(Dumas et al.,1984)。
2.4.4 反足细胞
反足细胞位于胚囊的合点端, 细胞化开始的时间比胚囊
内其它细胞早一些, 最先完成(图2S), 受精以前的成熟
胚囊内反足细胞出现退化迹象。统观上述过程, 柴胡胚
囊发育属于蓼型。
除了典型的蓼型胚囊发育类型外, 还观察到如双孢
原、双大孢子母细胞以及产生的双列线形四分体, 这些
异常发育可能导致败育。
2.5 雌、雄配子体发育对应关系
柴胡为两性花, 同一朵花中, 雄蕊略早于雌蕊发育。当
表 1 花蕾大小及其雌、雄配子体发育的时期对应关系
Table 1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bud siz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and male gametophytes
Bud size (floral disc diameter) (mm) Male gametophytes Female gametophytes
0.40-0.50 Archesporium Ovule enlarge
0.50-0.60 Secondary sporogenous cell; Ovule enlarge
microspore mother cell
0.60-0.70 Meiosis of microspore mother cell Archesporium
0.70-0.80 Meiosis of microspore mother cell; Archesporium;
monokaryotic microspore megaspore mother cell
0.80-0.90 New released microspore; Megaspore mother cell;
monokaryotic side stage of microspore meiosis; tetrad
0.90-1.00 Monokaryotic side stage of microspore; Mononuclear embryo sac;
two-celled pollen the dinuclear embryo sac
1.00-1.10 Two-celled pollen The quadrangular embryo sac
1.10-1.20 Two-celled pollen; three-celled pollen Eight-nucleated embryo sac
1.20-1.30 Three-celled mature pollen Seven cell embryo sac
1.30-1.60 Three-celled mature pollen Mature embryo sac
431王艳杰等: 柴胡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花粉成熟, 开始散粉时, 雌配子体处于七细胞八核胚囊发
育阶段, 但柱头尚未伸出, 不具有可授性, 雄蕊先熟, 为
异花传粉提供了条件。表1显示花蕾大小及雌雄蕊发育
时期的对应关系。
2.6 珠被绒毡层的发育
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以后, 包围4个大孢
子的珠心表皮以外的珠被内表皮细胞逐渐径向延长, 并
增大体积, 细胞核也增大, 细胞质变得浓厚, 细胞逐渐表
现腺质特征, 形成珠被绒毡层(图2P)。从胚囊的纵切面
看, 排列非常整齐, 珠被绒毡层细胞维持到成熟胚囊, 以
后就逐渐退化。同时可以观察到, 在珠被绒毡层以外与
其相邻的珠被细胞呈现退化迹象。
3 讨论
柴胡为伞形科柴胡属植物, 其大、小孢子发生以及雌、
雄配子体发育的特征基本符合 Davis(1966)《被子植物
系统胚胎学》中所描述的伞形科植物胚胎学发育特
点。柴胡花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 腺型绒毡层。正四
面体型小孢子四分体, 胞质分裂为同时型。三细胞型成
熟花粉。单珠被, 倒生胚珠, 薄珠心。合点端功能大孢
子发育为蓼型胚囊。
柴胡胚珠具有典型的珠被绒毡层, 从大孢子四分体
形成时期开始发育。Kapil和 Tiwari(1978)曾指出珠被
绒毡层细胞有以下几个特点:(1)协调胚珠各部分生长;(2)
可分泌酶类分解外围组织;(3)可转变为厚壁保护组织。
柴胡珠被绒毡层的外围珠心细胞在胚囊发育过程中, 染
色加深, 有退化迹象, 推测可能是分泌酶类物质分解外围
的珠心细胞, 将分解的产物运输到胚囊中供其发育所需,
用以协调胚珠的各部分生长发育。在各个物种中珠被
绒毡层发育的时期有很大差异。桔梗珠被绒毡层的发
达时期为受精之后到鱼雷胚之前(韩淼等, 1995)。短柄
五加(王仲礼等, 1999)从胚乳游离核32-64个时, 开始分
化出珠被绒毡层, 球形胚时期解体。而款冬(刘建全,
2001)则是在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开始发育, 到多细
胞原胚时开始解体。甜叶菊(申家恒等, 1989)的珠被绒
毡层在胚囊发育、受精以及胚和胚乳的早期阶段存在,
这些应该与物种相应发育时期营养需要以及供应情况有
直接关系。
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 与大孢子母细胞相邻
的珠心细胞大多染色很深, 呈现退化状态, 推测减数分裂
期间的营养应该来源于与大孢子母细胞相邻的珠心细
胞。胚囊发育阶段, 珠被绒毡层开始分化, 并且, 其外
侧的珠心细胞以及包围胚囊的珠心表皮细胞退化; 此外
还可以发现, 合点端下方的珠心细胞染色深。Russell
(1979)的研究结果表明, 胚囊体积增大之前, 其周围的珠
心细胞解体, 这个过程加速了大孢子有丝分裂形成雌配
子。说明这一时期的营养供应来源于珠心, 同时, 珠被
绒毡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者(Yeun g and
Meinke ,1993)把这些归结为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由这
些胚珠和胚体结构成分的死亡解体保证了整个发育的顺
利进行。由此可见, 在其内部, 一定有一个联系和调控
的机制。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利于阐明植物细胞程序性
死亡的机理以及整个有性生殖内部调控的机制。
柴胡为雄蕊先熟植物, 在花粉散出时, 柱头并未伸出,
到柱头已具可授性时, 花药大多已经脱落。胚囊发育过
程中, 有很多异常情况, 比如, 同一胚珠中有 2个孢原,
分别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 进行减数分裂, 形成2个并列
的四分体; 再如, 4个大孢子中有2个大孢子充当功能大
孢子, 进行分裂, 但并没有发现有2个胚囊, 可能在发育
的中途就退化了; 或者是发现一个比正常发育小很多的
四核胚囊, 其下方有壁相隔, 还有其它物质填充下方的空
间, 推测可能也是在同一个胚珠内发育的2个胚囊, 其中
一个退化了。四核胚囊以及以后的发育阶段未发现异
常情况, 可能是异常情况还未发育到这些阶段, 就已经退
化了, 显然是因为异常情况不能顺利发育下去。柴胡为
虫媒花, 外界环境中昆虫种类与数量直接影响传粉效果,
如果盛花期传粉媒介数量不足, 就会导致不经受精直接
败育。上述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影响柴胡种子的产量。
致谢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系
432 植物学通报 24(3) 2007
王臣教授提供试材, 特致谢意!
参考文献
韩淼, 田国伟, 申家恒 (1995). 桔梗胚乳吸器结构研究. 西北植物
学报 17, 147-152 .
霍丽云, 向凤宁, 夏光敏 (2000). 药用植物石防风与柴胡不对称体
细胞杂交的初步研究. 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5, 464-468.
刘鸣远, 王栋, 都晓伟 (1995). 根类药材植物生物学. 北京: 中国农
业科技出版社. pp.114-146.
刘建全 (2001). 款冬的胚胎学. 西北植物学报 21, 520-525.
申家恒, 殷华, 连永权 (1989). 甜叶菊的受精作用及胚和胚乳的早
期发育. 植物学报 31,165-170.
(责任编辑: 孙冬花)
*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hsdshenjiaheng@yahoo.com.cn
Megasporogenesis, Microsporo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Female
and Male Gametophyte of Bupleurum chinense
Yanjie Wang, Jiaheng Shen*
Department of Biology, Institut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 Paraffin wax specimens of Bupleurum chinense DC.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whole process of embryo development,
including megasporgenesis, microsporgene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and male gametophytes. The anther is tetrasporangiate
and its wall conforms to the Dicotyledonous type developmentally. The anther wall includes 4 layers: epiderm, endothecium, middle
layer and tapetum. Simultaneous cytokinesis in the microspore mother cells follows meiosis, and the microspore tetrads are
tetrahedral. Pollen grains are 3 celled when shed. The ovule is anatropous, unitegmic and tenuinucellar. Usually one archesporium
functions directly as a megaspore mother cell. Cytokinesis in the megaspore mother cell usually accompanies meiosis, and the
chalazal megaspore of a linear or T-shape tetrad develops into a Polygonum-type embryo sac. The innermost layer of the integu-
ment differentiates as an endothelium tapetum. In the same bud, the stamen develops earlier than the pistil. We compared the bud
size and development stage of pistils and stamens.
Key words Bupleurum chinense, female gametophyte, male gametophyte, megasporogenesis, microsporogenesis
Wang YJ, Shen JH (2007). Megasporogenesis, microsporo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female and male gametophyte of Bupleurum
chinense. Chin Bull Bot 24, 425-432.
宋锡全, 夏光敏, 周爱芬, 鲍雪珍, 陈惠民 (1999). 葡萄与柴胡科
间体细胞杂交再生杂种植株. 科学通报 44, 1832-1836.
王仲礼, 刘林德, 田国伟, 申家恒 (1999). 短柄五加胚和胚乳发育
的研究. 木本植物研究 19, 41-47.
Dumas C, Knox B, McConchie CA, Russell SD (1984). Emerging
physiological concepts in plant fertilization. Plant Cell 10,5-17.
Davis GL (1966). Systematic Embryology of the Angiosperm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Inc. pp. 267-269.
Kapil RN, Tiwari SC (1978). The integumentary tapetum. Bot Rev
44, 457-490.
Russell SD (1979). Fine structure of megagametophyte develop-
ment in Zea mays. Can J Bot 57, 1093-1110.
Yeung EC, Meinke DW (1993). Embryogenesis in angiosperm
development of the suspensor. Plant Cell 5, 37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