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reparation of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by pretreating of rice straw with SO3 and NH3

SO3联合NH3预处理稻草秸秆制备微晶纤维素



全 文 :第 13卷第 2期
2015年 3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 Journal of Bioprocess Engineering
Vol􀆰 13 No􀆰 2
Mar􀆰 2015
doi:10􀆰 3969 / j􀆰 issn􀆰 1672-3678􀆰 2015􀆰 02􀆰 012
收稿日期:2014-03-19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2014AA021902);安徽省科技攻关重大专项(1301032144)
作者简介:张  波(1988—),男,江西高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反应工程技术;姚日生(联系人),教授,E⁃mail:yaors@ 163.com
SO3联合 NH3预处理稻草秸秆制备微晶纤维素
张  波1,姚日生2,方  强1,徐  菲2,王  淮2
(1􀆰 合肥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2􀆰 合肥工业大学 医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以稻草秸秆为原料考察 SO3、NH3、SO3 / NH3和 NH3 / SO3联合稀碱 4 种预处理方法制备稻草微晶纤维素
(MCC)的可能性,并且选择出最优的制备方法,即 SO3联合 NH3预处理法制备稻草微晶纤维素。 同时,利用 X线衍
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电镜(SEM)等分析稻草 MCC的结构。 结果表明:预处理后的稻草秸秆中大部分木质
素和半纤维素得到去除,制备得到的稻草微晶纤维素结晶度达到 87􀆰 5%,并且所得的 MCC产品仍然具有完整的纤
维素链的结构和晶型。
关键词:稻草秸秆;微晶纤维素;结晶度;微热爆
中图分类号:Q8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15)02-0060-05
Preparation of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by pretreating of
rice straw with SO3 and NH3
ZHANG Bo1,YAO Risheng2,FANG Qiang1,XU Fei2,WANG Huai2
(1􀆰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2􀆰 School of Medical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Abstract: Preparing of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 MCC) through traditional methods consumes huge
amount of cotton and woods,we tried to find an alternative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material,which is
cheap and renewable. We pretreated rice straw with SO3,NH3,SO3 / NH3 and NH3 / SO3 separately to
produce MCC from rice straw. Results show that rice straw pretreated with SO3 and NH3 could achieve the
optimal product. Analysis results of X⁃ray diffraction(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show that most of the lignin and hemicellulose were removed. The crystallinity of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reached to 87􀆰 5%,and the product still has the complete structure of cellulose chain.
Keywords:rice straw;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crystallinity;micro⁃thermal explosion
    微晶纤维素(MCC) [1]是天然的植物纤维素经
稀酸水解和多种后处理而制得的具有极限聚合度
的产物。 它不溶于水和稀酸,在稀碱溶液中部分溶
解、润胀,在羧甲基化、乙酰化、酯化过程中具有较
高的反应性能。 由于微晶纤维素这些特殊的性质,
使其在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成为一种新兴的纤维素功能材料。
目前,制备微晶纤维素的原料绝大部分来源于
棉花纤维和木材纤维。 自 Battista等[2]在 1957年用
稀 H2SO4 对棉浆直接水解制备出微晶纤维素,后来
Kuznetsov等[3]发现利用杉木通过催化氧化一步法
制备微晶纤维素,其中催化氧化体系由 H2 O2
CH3COOH H2 SO4组成,所制备得到的微晶纤维素
结晶度为 74􀆰 3%,纤维素得率为 32􀆰 3%;Xu 等[4]以
棉纤维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制备微晶纤维素,首先利
用 NaOH H2O2混合体系在 120 ℃条件下处理 90
min,制备的微晶纤维素残余灰分为 0􀆰 21% ~
0􀆰 27%。 棉花纤维素和木材纤维素结构较为简单,
木质素含量较低,因此利用它们作为原料制备的
MCC质量较好。 但原料价格较昂贵,且原料的来源
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我国稻草秸秆资源极为丰富,但有效利用率极
低[5]。 稻草秸秆中含有约 35%的纤维素,理论上可
以有效替代棉花和木材作为生产 MCC 的原材料。
但稻草结构复杂,其三大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
木质素之间交联紧密,并且木质素含量较高 (约
20%),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稻草秸秆在微晶纤维素生
产领域的应用。 因此,要想利用稻草秸秆制备出质
量合格的 MCC,必须采用有效的预处理方法打破三
者之间的复杂连接。
近年来,在稻草秸秆预处理方面已经涌现出很多
的新方法,如 El⁃Sakhawy 等[6]以稻草秸秆为原料,首
先利用 NaOH 于 150 ℃下碱处理 2 h,然后再用 2
mol / L的 HCl酸解,制备得到的纤维素中残余的木质
素含量为 1􀆰 3%;阴艳华等[7]采用微波协助稀酸水解
法制备稻草微晶纤维素,微晶纤维素产率约 87􀆰 0%。
这些方法制备得到的微晶纤维素虽然纤维素纯度、聚
合度都能达到要求,但是制备过程中采用的方法都包
括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造成纤维素的损失率较大,
同时对设备的要求高,增加了生产成本。
姚日生等[8-9]发明了 SO3微热爆技术(中国专
利 ZL200910116615X)预处理稻草秸秆,证明了 SO3
能够有效地打破木质素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之间
的连接,促进了木质素的剥离。 但是 SO3处理对稻
草中纤维素的损伤较大,利用该方法提取稻草秸秆
中纤维素,纤维素的含量只有 84􀆰 8%,无法达到微
晶纤维素纯度的要求。 因此本研究中,笔者在 SO3
微热爆技术上引入 NH3常压预处理方法[10]处理稻
草秸秆,并且分别考察 SO3、NH3、SO3 / NH3或 NH3 /
SO3联合稀碱 4种预处理方法制备稻草微晶纤维素
的可能性,以期从中选择一种最优的制备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与试剂
稻草(采自合肥市郊区,剪切成 3~5 cm长)。 发
烟 H2SO4(105%,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氨水
(28%)、 浓 H2SO4、NaOH、H2O2 等均为市售分析纯。
1􀆰 2  实验仪器
JSM 6490LV 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株
式会社;D / MAX2500V 型 X 线衍射仪,日本理学公
司;Nicolet 6700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赛默飞世尔科
技公司;FLB 350 型高速粉碎机,德尔特混合设备
有限公司。
1􀆰 3  实验方法
1) SO3处理法  取 10 g稻草秸秆(2~3 cm长、
水分质量分数 5% ~10%),通入由固液质量比为 1 ∶
4的 105%发烟 H2SO4 加热释放的气体 SO3,于 70 ℃
的条件下微热爆 90 min。 将处理好的稻草秸秆经碱
洗、酸解和漂白,最后烘干制粉制得稻草纤维素。
用纤维素的含量、得率以及其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
残余量来表征制备的微晶纤维素性质。
2) NH3处理法  取 10 g稻草秸秆(2~3 cm长、
水分 5%~ 10%),置于固液质量比为 1 ∶ 10 的 28%
(质量分数)的氨水上方,于 60 ℃的条件下熏蒸 120
min。 将处理好的稻草秸秆经碱洗、酸解和漂白,最
后烘干制粉制得稻草纤维素。
3) NH3 / SO3处理法   取 10 g 稻草秸秆(2 ~ 3
cm长、水分 5%~10%),先用固液质量比为 1 ∶ 10 的
28%的氨水于 60 ℃的条件下熏蒸 120 min,然后再
通入由固液质量比为 1 ∶ 4的 105%发烟 H2SO4 加热
释放的气体 SO3,于 70 ℃的条件下微热爆 90 min。
将处理好的稻草秸秆经碱洗、酸解和漂白,最后烘
干制粉制得稻草纤维素。
4) SO3 / NH3处理法   取 10 g 稻草秸秆(2 ~ 3
cm长、水分 5%~10%),先通入由固液质量比为1 ∶ 4
的 105%发烟 H2SO4 加热释放的气体 SO3,于 70 ℃
的条件下微热爆 90 min,然后再用固液质量比为
1 ∶ 10的 28%的氨水于 60 ℃的条件下熏蒸 120 min。
将处理好的稻草秸秆经碱洗、酸解和漂白,最后烘
干制粉制得稻草纤维素。
1􀆰 4  微晶纤维素性质的检测与分析
1􀆰 4􀆰 1  微晶纤维素纯度的测定
按照中国药典 2010版二部标准[11]测定微晶纤
维素的纯度。
1􀆰 4􀆰 2  微晶纤维素聚合度的测定[12]
采用 GB / T 1548—2004纸浆黏度的测定中的方
法测定稻草微晶纤维素和棉纤维的聚合度,将配制
好并经过标定合格的铜乙二胺溶液溶解样品,采用
16  第 2期 张  波等:SO3联合 NH3预处理稻草秸秆制备微晶纤维素
乌氏黏度计测定黏度。 按马丁公式计算平均聚合
度,计算见式(1)。
DP 0􀆰 905 = 0􀆰 75η (1)
式中:DP 为聚合度;η为测定的黏度值。
1􀆰 4􀆰 3  红外光谱分析
待测样品分别为原稻草秸秆纤维、稻草微晶纤
维素和棉纤维,用 KBr 压片法进行检测,测量范围
为 500~4 000 cm- 1。
1􀆰 4􀆰 4  结晶度计算
通过 X线衍射法测定稻草微晶纤维素和棉纤
维的结晶度,利用 MDI Jade 5􀆰 0 软件进行分析计
算,得出相应样品的结晶度 Xc,计算见式(2)。
Xc =
I0􀆰 02 - Iam
I0􀆰 02
(2)
式中:I0􀆰 02为(002)晶面衍射强度;Iam为无定形区衍
射强度。
1􀆰 4􀆰 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制备的稻草微晶纤维
素和棉纤维进行形貌观察。
1􀆰 4􀆰 6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测定以及纤维
素得率的计算方法
本研究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测定按
照美国国家能源局 NREL 法[13]进行。 纤维素得率
按照式(3)进行计算。
纤维素得率 =
m1
m2
× 100% (3)
式中:m1为制备得到的稻草纤维素的干质量(g);m2
为原稻草秸秆的干质量(g)。
2  结果与讨论
2􀆰 1  不同处理方法对纤维素含量和得率的影响
通常气体的扩散速度和均匀性均高于液体
的[14],因此,SO3或 NH3在秸秆中的扩散深度和均匀
度是 NaOH溶液难以达到的。 表 1 分别表示 SO3微
热爆联合稀碱法(A)、NH3熏蒸联合稀碱法(B)以及
两者交替组合联合稀碱法(C、D) 4 种预处理方法
所得纤维素的纯度和得率。
由表 1可知:方法 A 与 B 相比,后者的纤维素
和半纤维素的含量以及得率均高于前者,而木质素
含量则相反。 就方法 A 来说,主要原因可能是 SO3
微热爆过程产生的 H2SO4 或硫酸单酯催化纤维素
以及半纤维素水解糖化导致纤维素损失较大。 虽
然氨等碱性物质能够催化木质素与半纤维素和纤
维素间的酯键键断裂,但却不能催化纤维素以及半
纤维素水解糖化,这也许是方法 B 的结果优于 A的
主要原因。 方法 C 与 D 相比,可以说明氨熏和 SO3
微热爆处理的先后预处理的效果影响较大。 就方
法 C 来说,主要原因可能是 SO3连续逐步进入秸秆
内部,SO3只与秸秆内的一部分氨水反应并在原位
放热,而秸秆内另一部分未参与反应的“氨” 因受热
气化迅速扩散并带走部分热量,使得 SO3微热爆效
应因此减弱。 相对来说,SO3和 NH3之间存在着协
同作用,并以先 SO3后 NH3联合微热爆处理效果最
佳,其纤维素含量最高,达到了 97􀆰 6%,木质素含量
极低,且产品质量接近药用微晶纤维素的标准[11]。
表 1  预处理方法对纤维素得率、纯度及半纤维素
和木质素残余含量的影响
Table 1  Effects of pretreatment on the yield and purity of
cellulose, residual content of hemicellulose and
lignin after pretreatment
预处理方法 w(纤维素) / %
w(半纤维
素) / %
w(木质
素) / %
得率 /

A(SO3 NaOH) 84􀆰 8 4􀆰 6 5􀆰 0 25􀆰 3
B(NH3 NaOH) 86􀆰 5 5􀆰 4 4􀆰 0 26􀆰 1
C(NH3 / SO3 NaOH) 87􀆰 3 4􀆰 2 3􀆰 6 25􀆰 7
D(SO3 / NH3 NaOH) 97􀆰 6 1􀆰 1 <0􀆰 5 30􀆰 5
碱处理法制备纤维素 81􀆰 4 5􀆰 3 6􀆰 5 24􀆰 8
对照(棉纤维) 97􀆰 5 1􀆰 1 1􀆰 0 —
  注:碱处理法制备微晶纤维素是指利用 2%(质量分数) NaOH 碱
洗,然后加 1 mol / L H2 SO4酸解、H2O2漂白稻草秸秆制备出稻
草微晶纤维素;NaOH 碱洗条件为固液质量比 1 ∶ 10,温度 90
℃,处理时间 2 h。
综合分析,最优的制备稻草微晶纤维素的方法
为稻草秸秆先经 SO3微热爆处理,后经 NH3处理,再
经稀碱、稀酸和漂白等步骤。
2􀆰 2  稻草微晶纤维素聚合度的测定结果
利用马丁公式计算稻草微晶纤维素的平均聚
合度为 287,棉纤维的平均聚合度为 246,相比之下
稻草微晶纤维素的聚合度略高,说明 SO3 / NH3预处
理稻草秸秆制备微晶纤维素的工艺可以很好地保
护纤维素链的结构。
2􀆰 3  红外光谱分析
图 1是原秸秆稻草、微晶纤维素和棉纤维(商
品级微晶纤维素)的红外谱图。 由图 1 可知:原秸
秆包含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所有特征振
动峰,这 3种主要成分特征峰的叠加使谱带较宽。
由图 1(曲线 2)可知:经 SO3 / NH3预处理后的
26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图 1  原稻草、稻草MCC和棉纤维的红外图谱
Fig􀆰 1  FT⁃IR spectra of untreated straw, straw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and a commercial
grade of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稻草秸秆制备的微晶纤维素的谱图(曲线 2)可知,
1 320、1 203 cm-1处分别对应的半纤维素的 C—C
和 C—O 的伸缩振动峰的强度显著减弱,这表明酸
水解作用除去了绝大部分半纤维素;经 SO3 / NH3预
处理后木质素的特征峰(1 720、1 640、1 505 和 780
cm-1) [15]都显著减弱甚至消失了,表明 SO3 / NH3联
合稀碱预处理能够高效脱除木质素。 而 1 372、1
063、893、1 424和 1 159 cm-1处为纤维素的特征吸
收峰[16],这些特征峰与棉纤维(曲线 3)的特征峰几
乎完全一致,表明从稻草秸秆中提取得到的纤维素
纯度很高,且纤维素的理化性质仍然相对完整。
图 3  原稻草秸秆、稻草MCC和棉纤维的 SEM照片
Fig􀆰 3  SEM images of untreatment straw,cellulose obtained after treatment by SO3 / NH3 and cotton fiber
2􀆰 4  XRD分析
图 2为原稻草、稻草 MCC 和棉纤维的 X 线衍
射图。
由图 2可知:棉纤维的特征衍射峰有 2θ= 14􀆰 7°、
16􀆰 5°和 22􀆰 6°[17],稻草微晶纤维素(曲线 2)的衍射图
非常相似,其特征峰:2θ=14􀆰 8°、15􀆰 6°和 22􀆰 0°。 表明
图 2  原稻草(曲线 1)、稻草MCC(曲线 2)
和棉纤维(曲线 3)的 XRD图谱
Fig􀆰 2  XRD patterns of untreated straw (curve 1),
straw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curve 2)
and a commercial grade of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curve 3)
笔者制备的稻草 MCC 晶型与棉纤维同属纤维素 I。
经计算,原秸秆粉末、稻草微晶纤维素和棉纤维的结
晶度分别为 48􀆰 9%、87􀆰 5% 和 76􀆰 3%。 由于 SO3 /
NH3联合稀碱预处理过程破坏了纤维素的非结晶区
并且剥离了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使稻草微晶纤维素的
结晶度比原秸秆结晶度要高。 秸秆微晶纤维素的结
晶度比棉纤维的结晶度高,较高的结晶度说明纤维素
酸解彻底,大部分的无定型区都被水解。
2􀆰 5  SEM分析
图 3 为原稻草秸秆、稻草微晶纤维素和棉纤维
的 SEM谱图。 由图 3可知,原稻草秸秆表面结构非
常致密,并且表面还存在果胶状物质,而经 SO3 /
NH3联合稀碱处理后制备得到的稻草微晶纤维素则
呈现明显的纤维素链状结构。 与棉纤维不同,棉纤
维呈光滑紧密的短棒状结构,而稻草微晶纤维素表
面还带有很多锯齿形状。
36  第 2期 张  波等:SO3联合 NH3预处理稻草秸秆制备微晶纤维素
3  结论
以稻草秸秆为原料,分别考察了采用 SO3、
NH3、NH3 / SO3和 SO3 / NH3联合稀碱预处理方法制
备稻草微晶纤维素的可能性,并从中选择出了最优
的制备方案,即稻草秸秆先经 SO3微热爆处理后经
NH3熏蒸处理,再经稀碱、稀酸和漂白等步骤制备
MCC。 制备的稻草微晶纤维素纯度为 97􀆰 6%,结晶
度 87􀆰 5%,几乎不含有木质素,仍然具有纤维素的
结构和晶型,质量符合药用微晶纤维素的要求,表
明稻草秸秆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用于制备微晶纤维
素的材料。 本研究中笔者制备的稻草微晶纤维素
的表面与棉纤维不同,其带有很多锯齿形状,理论
上这种锯齿状结构会使 MCC的比表面积更大,有利
于其在生物降解材料和医用辅料等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 1 ]  Ardizzone S, Dioguardi F S, Mussini T, et al.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powders: structure, surface features and water sorption
capability[J] .Cellulose 1999,6(1):57⁃69.
[ 2 ]   Battista O A,Coppick S,Howsmon J A,et al.Level⁃off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J] .Ind Eng Chem,1956,48(2):333⁃335.
[ 3 ]   Kuznetsov B N,Kuznetsova S A,Danilov V G,et al.A green one⁃
step process of obtaining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by catalytic
oxidation of wood[ J] . React Kinet Mech Catal,2011,104(2):
337⁃343.
[ 4 ]   徐永建,刘珊珊,冯春.棉短绒微晶纤维素制备工艺的研究
[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4):16⁃20.
[ 5 ]   曹金珍,张璧光,赵广杰.木质生物质在能源方面的开发与利
用[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3,30(5):102⁃108.
[ 6 ]   El⁃Sakhawy M,Hassan M L.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prepared from agricultural residues
[J] .Carbohydr Polym,2007,67(1):1⁃10.
[ 7 ]   阴艳华,郑碧微,李海玲,等.微波水解法制备稻草微晶纤维
素及能效分析[J] .化学与生物工程,2010,27(10):44⁃46.
[ 8 ]   姚日生,胡华佳,邓胜松,等.三氧化硫气体处理秸秆的方法:
中国,101538597B[P].2009⁃09⁃23.
[ 9 ]   Yao R S,Hu H J,Deng S S,et al.Structure and saccharification of
rice straw pretreated with sulfur trioxide micro⁃thermal explosion
collaborative dilutes alkali [ J ] . Bioresour Technol, 2011, 102
(10):6340⁃6343.
[10]   姚日生,张波,王淮,等.氨联合稀碱常压处理木质纤维素类
生物质的方法:中国,103255659A[P].2013⁃08⁃23.
[1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S] .北京:中国
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12]   孟朝阳.铜乙二胺粘度法测定纸张纤维素聚合度推断纸张相
对制成时间的研究[ 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10(1):12⁃15.
[13]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Determination of 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and lignin in biomass Laboratory analytical
procedure[EB / OL].[2014⁃03⁃15] .www.nrel.gov / biomass / pdfs /
42618.pdf.
[14]   胡英.物理化学:下册[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5]   Faix O.Classification of lignins from different botanical origins by
FT⁃IR spectroscopy[J] .Holzforschung,1991,45(S1):21⁃28.
[16]   Wang B,Wang X,Feng H.Deconstructing recalcitrant miscanthus
with alkaline peroxide and electrolyzed water [ J ] . Bioresour
Technol,2010,101(2):752⁃760.
[17]   Kaplan D L.Introduction to biopolymers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
[M].Berlin:Springer,1998.
(责任编辑  荀志金)
46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