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lementary study on the CO2 circulation gas stripping ethanol fermentation

CO2气载乙醇固态发酵分离耦合过程的初步研究



全 文 :!"!气载乙醇固态发酵分离耦合过程的初步研究
董永胜#,王立言#,王瑞明#,,贾士儒#! (#%天津科技大学 生化工程研究室,天津&’’$!<@8B%!7J=9=7KS77RHQ@=8Q=B8RL@7=89@8==I@89,H78+’)(2’:)<=!"$Q@IQDJBP@789B;;PI@TT@89=PT=I%)<=!"$KI7EK=IE=8P@89VB;DP@J@W=RB;Q@IQJ=QBIIA9B;@8;7J@RHHS%)<=QBIIA9B;VB;Q77J=R
B8RP<==PI=BQP7I,P<@;BQP@78QB8R=TI=;;P<=P=ET=IBPDI=7KI=BQP7I%
9:.)+!"9B;;PI@TT@89=P为解除乙醇固态发酵过程中产物的抑制作用,
一些学者提出了多种乙醇发酵与分离耦合工艺,如
乙醇发酵与吸附的耦合过程、乙醇发酵与萃取的耦
合过程、真空发酵过程、渗透汽化0细胞循环发酵过
程、中空纤维膜0细胞固定发酵、超滤0细胞循环发
酵、膜蒸馏0乙醇发酵过程等[#!(]。早在X作为
载气进行循环,将发酵液中的乙醇以蒸汽的方式抽
提出来的操作方法,即乙醇气提发酵过程(5HUS,
9B;;PI@TT@89=P?@D等人进一步对5HUS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
从基质浓度的角度讲,固态发酵是浓醪发酵的
极限,并且,固态发酵具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特点,
因此,固态发酵一直是生物工程领域的人们关心的
热点。当采用固态发酵生产乙醇时,利用发酵过程
中酵母产生的!"!"气体作为循环载气将
乙醇带出,在冷凝器中冷却分离乙醇,降温后的!"!"作为
循环载气固体乙醇发酵可行性的同时,探讨了温度
对固态乙醇发酵的影响。
!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董永胜(#+-2:),男,山东临朐人,博士研究生。 S=[%’’(
·(2·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8=;=F7DI8BJ7KL@7TI7Q=;;U89@8==I@89
第&卷第#期
(
万方数据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菌 种
耐酸耐高温酵母菌#%&))’!(玉米秸
秆粉(粉碎粒度!())))’!(水)*(+’!,’++的质
量比,混合后蒸煮,).!/+01!"!"(!,/"气体流量计7"温度感应器8"气体收集器!!"小型无油
空压泵!%,!(,!2"空气阀!+"冷凝器!"!/"56—!,H
图% 不同浓度乙醇水溶液等温气液平衡状态下乙醇的蒸
汽压力
9-1"% I:>A=>=?;;E=?;AC?<@:.AB:.JK:?<@:.AB;ABE<-A.
乙醇浓度对载气分离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
示。从图中可看出在冷凝器中分离到的乙醇浓度与
%,,+年%月 董永胜等:56%气载乙醇固态发酵分离耦合过程的初步研究 ·++·
万方数据
发酵培养基中乙醇之间的气液两相的平衡有线性关
系(!!"#"",#(!"#))%),且结果与
乙醇气液平衡的函数图相一致,这说明*+(气流可
以及时有效的将发酵产生的乙醇排出发酵罐。
发酵基质中的乙醇浓度与冷凝分离器中乙醇浓度的 关系 ,-.# /0121345-6780-96:1504763;67;175245-67<15=117:12>
?17545-678@<85245147A;67A17812
另外,分离效率除与发酵温度、培养基的颗粒
度、水分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培养基的透气性有关,
在气体循环过程中应避免气体出现“短路”。
(#( 发酵过程中培养基温度的控制
气载耦合发酵过程中*+(气体的流量和乙醇流
出量之关系图B所示。在’(!BC0之间,由于酵母
生长旺盛,为维持发酵温度一定,需要高流量*+(气
体。C"0后,乙醇流出速度迅速增加,至D"0左右
达到高峰,而后随着*+(气体流量的减少而下降,至
)"0后已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由于气体流量受罐
内温度控制,故流量的变化同时表示了罐内产热的
变化,即罐内发酵的旺盛程度。
—!—气体流量;—"—酒精流量
图B *+(气体流量与乙醇流出量的关系
,-.#B /0121345-67<15=117*+(E63@?147A1504763F-13A
在初始温度(GH下进行载气固态乙醇发酵,此
温度条件接近工业固态乙醇发酵的温度,发酵过程
中培养基的温度变化如图C所示,气载耦合发酵的
温度没有大幅上升,主体发酵温度为"HD"0)H,最高达到)#CH。而 当温度高于)H以上时,即使是耐高温酵母,也将
严重受到影响。
—#—热水温度;—"—非载体发酵;—!—载体发酵
图C 不同发酵状态发酵温度的变化
,-.#C /01;047.16::12?17545-6751?91245@21-7E42F85451
结合图B气体流量曲线可以看出,载气耦合发
酵可以及时有效的将发酵产热排出,即使在发酵旺
盛的D"0左右时,依然可以稳定罐内温度在"H总,通过理论计算可以得出图C中气载耦合发酵
的整个过程的总为IG"JK,此热量可使系统温度 降低"#GH左右(具体计算参见附录)。考虑到在计 算过程中的一些条件忽略和近似,理论的计算同样 说明了气载耦合发酵的确显著而有效的控制了反应 器内的温度,使发酵过程顺利进行。 (# *+(气载乙醇发酵分离耦合工艺与封闭发酵
的比较
表’ *+(气载乙醇分离耦合固态发酵与封闭发酵的比较
(’BB0)
/4<31’ /01;6?942-867<15=117.48852-99-7.1504763:12>
?17545-6747A36;J1A:12?17545-67
测定项目
酒培养基乙醇
含量/(./’"".)
残余淀粉
含量/L
残糖
/L
水分
/L
耦合分离
乙醇/L
淀粉
利用率/L
气载发酵 ’"#) (#"#(%"#( D#( G) 封闭发酵 D#% D#B B#)%C#) " D% 乙醇固态发酵培养基中往往淀粉含量较高,一 般大于("L,此时,相应的乙醇产量也较高,这样高 浓度乙醇必然对酵母产生抑制作用。表’为气载耦 合发酵和封闭发酵在发酵’BB0后的结果比较。而 气载耦合发酵不仅可以将培养基中的乙醇及时除 ·C%· 生物加工过程 第卷第’期
万方数据
去,有效解除乙醇抑制作用,还可以有效的降低温
度,这大大提高了发酵的性能,提高淀粉利用率和乙
醇收率。
! 结 论
研究表明!"#气载分离耦合发酵不但可以及时
有效的除去发酵产物乙醇,还可以有效的降低发酵
液的温度,从而解除两者对发酵的影响。这一结果
为解决大规模固体厌氧发酵温度控制提供一定参考
数据。
附录:
()0).3.#2。
!#———蒸发热损失:蒸发损失热包括固态基质
中随流出!"#而蒸发的水分和乙醇的汽化热总和。
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得每个发酵周期循环乙醇气化量
为)##9:,水分气化量为-)19:。!#(-)16%)
6!)+)##6%#6!#().30#3.2。
!,———发酵容器向周围散发的热损失:为了获
得此值又进行了对照试验,即在反应器装入,85的
温水,其他条件同气载耦合发酵,定时测温,;.<时
水温已降至,)5(如图8所示)。根据实验可计算
得反应器散发热=,为-.)0812。
!-———!"#气体带走的热量:在本实验中充入
的!"#总量为#.9,,进气温度为#.5,离开反应
器的温度为,.5。此状态下!"#气体的比热%!"#
为)7))02/(/·5)[0]。!-为-.;;,,2。
将以上数值代入式())可得!总约为*0.42,
这个温度可以使整个发酵罐内系统温度降低.705
左右。考虑到在计算过程中的一些条件忽略和近
似,理论的计算同样说明了气载耦合发酵的确显著
而有效的控制了反应器内的温度,使发酵过程顺利
进行。
符号说明
# 固态发酵淀粉含量,本实验中为#)73>,相
当于麦芽糖含量#)73>6)7.8(##70>
! 固态发酵料的比重,本实验中为.7;,//
?9,
" 发酵液体积,本实验中#-:
$ 固态基质中的淀粉利用率,计08>被利用,
固态发酵基质的比热为.7;8
%),%# 分别为,85水和乙醇的汽化比热
!),!) 分别,85水和乙醇的比重
参考文献:
[)] @ABC@ANKQHIASTOU%NA/KVJCOQPNHOIDQO?KCC[2]7WHONK?%L9P,);0,,(),):1#;7
[#] M![M]7MAQ?KBYK44KQZKT[OQ4,);017
[,] MANC\9\IM,MAQ4]7&BH9HIANHOIOR&NDKIKNQANHOI[2]7WHONK?[-] ]M$AQ?HA7GCKOR%#&’(’#)*+,-#:HP\CKH99OXHBH^KJHIACPHU
QABTO\IJ9K9XQAIKQKA?NOQROQN7&I^L9KMH?QOXKSK?<,);;#()-):8,8U8-#7
[8] GJQHON],V9P\KQK%,MAQHCOIF@,KNAB7&_NQA?NH‘K’KQ9KINANHOI
OR&N:KNNKQ,);0;(3):8.1U8.;7
[1] ]TAH%BH\,]CHKI@’KQ9KINANHOIUF7FIA !OINHI\O\C%NHQQKJ SAI4 aKA?NOQ[2]
7![3] 华南工学院7发酵工程与设备[M]7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0)7
[0] 王秀道,尹卓容7发酵工厂二氧化碳的回收和应用[M]7北
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8,8:))U)#7
#..8年#月 董永胜等:!"#气载乙醇固态发酵分离耦合过程的初步研究 ·83·
万方数据

  鄂ICP备06018747号 Copyright @ 2017
  植物通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23198511@qq.com
回顶部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