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fermented Cordyceps sinensis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发酵虫草菌丝体多糖工艺



全 文 :第7卷第3期
2009年5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JournalofBioprocessEngineering
Vol.7No.3
May2009
收稿日期:2008-09-26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008B020200001)
作者简介:谢建华(1983—),男,江西永丰人,硕士,研究方向:食品化学与食品生物技术;单 斌(联系人),高级实验师,Email:shanlibbr@hotmail.com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发酵虫草菌丝体
多糖工艺
谢建华1,单 斌1,2,张卫国2
(1.南昌大学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昌 330047;
2.韶关学院 英东生物学院食品科学系,韶关 512005)
摘 要:为优化发酵虫草菌粉多糖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液固比、微波功率以及提取时间
为自变量,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中心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利
用SAS软件和响应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发酵虫草菌粉多糖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确定了微波辅助提取
多糖的最佳条件:液固比值122,微波功率6505W,提取时间118min,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达到641%。采
用此法提取的虫草菌丝体多糖,当质量浓度为1mg/mL时,对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清除率达到76%。
关键词:发酵虫草菌丝体;微波辅助提取;多糖;响应面
中图分类号:TS255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09)03-0034-05
MicrowaveassistedextractionofpolysaccharidesfromfermentedCordyceps
sinensismyceliumoptimizedbyresponsesurfaceanalysis
XIEJianhua1,SHANBin1,2,ZHANGWeiguo2
(1.StateKeyLaboratory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330047,China;
2.Department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ofYingdongBiologicalSciencesColege,ShaoguanColege,Shaoguan512005,China)
Abstract:Themicrowaveassistedextractionprocessforpolysaccharidesextractionfrom fermented
Cordycepssinensismyceliumwasoptimizedbyusingsinglefactorexperimentaldesign.Theefectsofthe
ratioofwatertomaterial,themicrowavepower,andtheextractiontimewerestudiedwiththecentral
compositeexperimentaldesign.Thepredictivepolynomialquadraticequationmodelwasdevelopedby
SASsoftware.Optimalconditionswereasfolows:theratioofsolventtomaterial122,microwavepower
6505W,extractiontime118min.Undertheoptimumcondition,theyieldofpolysaccharideswasup
to646%.Thescavengingrateofthepolysaccharideson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reached76% at
theconcentrationof1mg/mL.
Keywords:Cordycepssinensismycelium;microwaveassistedextraction;polysaccharides;responsesur
facemethodology
  虫草(Cordycepssinensis)为我国名贵中药,隶属
于真菌界、真菌门、子囊菌亚门、核菌纲、肉座菌目、
麦角菌科[1],是一类极具保健功能的药用真菌。虫
草多糖作为虫草中含量较高的生物活性物质之一,
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大量医学实
验证实[2-5],虫草多糖可激活巨噬细胞,刺激抗体产
生,提高人体免疫力。由于天然虫草稀少并极其昂
贵,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一些可替代天然虫草的发
酵虫草菌丝体粉。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
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回流提取、索氏提取等方法,具有
选择性高、快速高效、节能、节省溶剂、污染小、质量稳
定等优点,可以避免长时间的高温引起试样的分解,
已被应用于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6-7]。目前将微波
技术用于发酵虫草菌丝体粉有效成分的提取还未见
报道。响应面分析(responsesurfaceanalysis,简称
RSA)可通过对回归方程的分析来寻求最优工艺参
数,解决多变量问题,已成为精度高、应用广并具有实
用价值的优化技术[8]。
本文将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应用于发酵虫草
菌丝体多糖的提取,通过响应曲面法实验设计初
步探求微波辅助提取发酵虫草菌丝体多糖的最
佳工艺条件,为微波提取发酵虫草菌丝体多糖的
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进一步研究该法提
取出的发酵虫草菌丝体多糖对 DPPH自由基的
清除能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试剂
  发酵虫草菌丝体粉,浙江万丰制药有限公司;
蒸馏水;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Sigma公
司;葡萄糖、蒽酮、浓硫酸、无水乙醇、氯仿、正丁醇,
均为国产分析纯。
12 仪器
  GalanzWD800B型微波炉,上海新仪微波化学
科技有限公司;752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第
三分析仪器厂;FA1104电子天平,上海精天电子仪
器厂;EYELAN 1000旋转蒸发仪,日本东京理化
器械株式会社;ZK 828型电热真空干燥箱,上海跃
进医疗器械厂。
13 实验方法
131 虫草菌丝体多糖制取工艺流程
  虫草菌丝体→微波提取→离心→上清液→减
压浓缩至原体积的1/4→醇沉过夜→离心→洗涤→
得粗提物→真空干燥→多糖粗品。
132 虫草菌丝体多糖提取率的计算
  多糖质量的测定采用蒽酮 硫酸法[9]
  多糖提取率(%)=[多糖干质量(g)/原料质
量(g)]×100%
133 虫草菌丝体多糖对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
  虫草菌丝体多糖待测液的配制:准确地将虫草
菌丝体多糖配成10mg/mL,用超纯水将该溶液稀
释成10种质量浓度:01、02、03、04、05、06、
07、08、09、10mg/mL,以维生素 C为对照。根
据文献[10]所述方法,在517nm处测定吸光值,对
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进行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微波辅助提取发酵虫草菌丝体多糖单因素
实验
211 提取时间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选择液固比为12,微波功率为 640W,提取 1
次,考察微波提取时间对发酵虫草菌丝体多糖提取
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提取时间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Fig.1 Efectofextractiontimeonextractionrate
  由图1可见:当提取时间为12min时,多糖提
取率达到最大;当提取时间超过15min时,多糖提
取率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提取时间过短,多
糖溶解不充分,时间过长,可能引起多糖的分解,从
而导致提取率下降[11]。
212 液固比值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选择提取时间为12min,微波功率为640W,提
取1次,考察液固比值对发酵虫草菌丝体多糖提取
率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液固比值增大,多糖提取
率提高;但当液固比值达到12后,提取率提高不明
显。从降低成本、节省能源及结合最优工艺参数等
角度考虑,加工中液固比值取值8~15。
213 微波功率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选择液固比值为10,微波提取时间为12min,
53 第3期 谢建华等: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发酵虫草菌丝体多糖工艺
图2 液固比值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Fig.2 Efectofratioofwatertomaterialonextractionrate
提取1次,考察微波功率对发酵虫草菌丝体多糖提
取率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微波功率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Fig.3 Efectofmicrowavepoweronextractionrate
  由图3可知:当微波功率在160~640W范围内,
多糖提取率随微波功率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微波功率
大于640W时,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多糖提取率反
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当微波辐射时间一定时,
辐射功率越高,物系吸收微波能越多,物系温升越快,
固液传质速度亦越快;且温度越高,对物料细胞破坏
作用越大,当微波功率超过一定范围时引起了多糖的
降解[12],在醇沉工艺中,小分子糖类保留在溶液中而
不能沉淀下来,故多糖含量降低。
214 提取次数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选择液固比值为10,微波提取时间为12min,
微波功率为640W,考察提取次数对发酵虫草菌丝
体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提取次数越多,多糖提取率越
高,其中提取次数为2次时,多糖提取率达到733%;
提取次数大于2次后多糖提取率变化不大。
22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虫草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
221 实验设计
  在单因素实验结果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试验
图4 提取次数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Fig.4 Efectofextractiontimesonextractionrate
BoxBehnken设计方案,以液固比值(X1=8、12、16)、微
波功率(X2=480、640、800)和提取时间(X3=8、12、16)
为自变量,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Y,%),设计3因素3
水平的实验,并选定3因素的零水平和波动区。
222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采用SAS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15个实
验点可分为2类:其一是析因点,自变量取值在 X1、
X2、X3所构成的三维顶点,共有12个;其二是零点,
为区域的中心点,零点实验重复3次,用以估计实验
误差,实验安排及结果见表1。
表1 实验安排及结果
Table1 TestprogramandresultsofRSA
试验号 X1 X2 X3 Y/%
1 -1 -1 0 598
2 -1 1 0 617
3 1 -1 0 611
4 1 1 0 629
5 0 -1 -1 592
6 0 -1 1 607
7 0 1 -1 613
8 0 1 1 632
9 -1 0 -1 621
10 1 0 -1 622
11 -1 0 1 628
12 1 0 1 645
13 0 0 0 642
14 0 0 0 645
15 0 0 0 641
  根据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设计原理[13],对
实验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实验因子对响应值的影
响可用回归方程表示为:
Y=6427+0052X1+0104X2+0079X3-
0056X1X1-0003X1X2+0038X1X3-
63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7卷 
0233X2X2+001X2X3-0083X3X3
  根据上述回归方程作出响应面分析图,见图5~7。
fixedlevels:X3=0
图5 Y=f(X1,X2)的响应面图
Fig.5 ResponsivesurfacesofY=f(X1,X2)
fixedlevels:X2=0
图6 Y=f(X1,X3)的响应面图
Fig.6 ResponsivesurfacesofY=f(X1,X3)
fixedlevels:X1=0
图7 Y=f(X2,X3)的响应面图
Fig.7 ResponsivesurfacesofY=f(X2,X3)
  由图5~7可以看出,微波功率和液固比值对多
糖提取率的影响较大,其中微波功率的影响最为显
著。由图5可知,当液固比值、微波功率在一定范围
内,多糖提取率随着液固比值和微波功率增加而提
高,但增加到一定程度,提取率反而下降。
  以多糖含量为响应值,根据表 1结果,用 SAS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所得的主要分析
结果见表2。
表2 回归方程各项的方差分析表
Table2 Varianceanalysisforregressionequation
方差
来源
平方和
(SS)
自由度
(DF) F值
P值
(Prob>F)
X1 0022 1 36852 00018
X2 0086 1 143921 00001
X3 0050 1 82918 00071
X1X1 0012 1 19237 00035
X1X2 0000 1 00417 00279
X1X3 0006 1 06685 00007
X2X2 0201 1 335976 00001
X2X3 00004 1 233 04508
X3X3 0026 1 42854 00013
模型 0385 9 71467 00001
失拟项 0003 5
总离差 0388 14
 注:为差异极显著(P<0001);为差异高度显著
(P<001);为差异显著(P<005);R2=09923,Adjusted
R2=09784。
  由表2可知,方程一次项、二次项以及交互项都
呈显著影响,各具体实验因子对响应值的影响交互
影响的线性关系。微波功率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极显著(P<0001),由回归模型可知,微波功率对
多糖提取率的影响也是极显著的(P<0001,R2=
09923),说明此模型与实际实验拟合较好,实验失
拟项小。因此可用该回归方程代替实验真实点对
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为确定各因素的最佳取值,可采用 SAS软件进
行岭脊分析,得出回归模型存在最大值点,Y的最大
估计值为646%,稳定点(X1、X2、X3)的代码值为
(0044、0065、-005),对应的实际值为液固比值
122,微波功率6505W,提取时间118min。
223 实验验证
  在上述优化条件下共进行3次平行验证实验,
测得发酵虫草菌丝体多糖平均提取率为641%,与
理论预测值相比,误差小于3%。
73 第3期 谢建华等: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发酵虫草菌丝体多糖工艺
23 虫草菌丝体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其清除能力以清除率表示,清除率越高,表示
提取物抗氧化作用越强。以多糖质量浓度为横坐
标,清除率为纵坐标作图,结果见图8。
图8 虫草菌丝体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Fig.8 ScavengingefectonDPPHfreeradicals
  由图8可见,虫草菌丝体多糖、维生素C对DP
PH自由基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在一定的质量浓
度范围内,虫草菌丝体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
率与多糖质量浓度呈一定的量效关系:质量浓度越
大,抗氧化活性越强。其中维生素C的抑制作用强于
虫草菌丝体多糖,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大虫草菌丝体多
糖和维生素C清除能力接近,05mg/mL时清除率已
达50%以上。虫草菌丝体多糖为1mg/mL时,清除率
达到76%。
3 结 论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考察了液固比值、微
波功率以及提取时间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由响
应面分析实验得出,液固比值、微波功率以及提取
时间是影响多糖提取率的主要因素,其中微波功率
的影响最为显著。依据回归分析确定发酵虫草菌
丝体多糖微波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液固比值为
122,微波功率6505W,提取时间118min。在此
工艺条件下,发酵虫草菌丝体多糖提取率可达
641%。从发酵虫草菌丝体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
清除能力来看,微波辅助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下所
提取的多糖活性保留较好。
参考文献:
[1] 施仁潮.冬虫夏草[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范卫强,尹鸿萍,周长林.虫草多糖的分离、纯化和初步药效活
性研究[J].生物加工过程,2008,6(1):6973.
FanWeiqiang,YinHongping,ZhouChanglin.Separation,purifi
cationandactivityofpharmacodynamicactionofpolysaccharide
fromCordyceps[J].ChineseJournalofBioprocessEngineering,
2008,6(1):6973.
[3] LiSP,ZhaoKJ,JiZN,etal.Apolysaccharideisolatedfrom
Cordycepssinensis,a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rotectsPC12
celsagainsthydrogenperoxideinducedinjury[J].LifeSciences,
2003,73(19):25032513.
[4] KimHO,YunJW.Acomparativestudyontheproductionofex
opolysaccharidesbetweentwoentomopathogenicfungiCordyceps
militarisandCordycepssinensisinsubmergedmycelialcultures
[J].JournalofAppliedMicrobiology,2005,99(4):728738.
[5] 赵丰丽.预处理对水提取醇沉法提取虫草多糖效果的影响研
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8,29(1):140142.
ZhaoFengli.Efectofpretreatmentonextractionofcordycepicpol
ysaccharidesbywaterextractionandalcoholprecipitation[J].Sci
enceandTechnologyofFoodIndustry,2008,29(1):140142.
[6] 张泽庆,张静,白海群.提取防风多糖的工艺优化[J].生物加
工过程,2008,6(3):3438.
ZhangZeqing,ZhangJing,BaiHaiqun.Processforextractionof
polysaccharidesfromRadixSaposhnikovia[J].ChineseJournalof
BioprocessEngineering,2008,6(3):3438.
[7] PanXJ,LiuHZ,JiaGH,etal.Microwaveassistedextraction
ofglycyrhizicacidfromlicoriceroot[J].BiochemicalEngineering
Journal,2000,5:173177.
[8] 慕运动.响应面方法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郑州工程
学院学报,2001,22(3):9194.
MuYundong.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anditsapplicationin
foodindustry[J].JournalofZhengzhouGrainColege,2001,22
(3):9194.
[9] 谢建华,谢明勇,聂少平,等.青钱柳中多糖的测定[J].分析
试验室,2007,36(8):3236.
XieJianhua,XieMingyong,NieShaoping,etal.Determination
ofcontentsofpolysaccharidesinCyclocaryapaliurus(batal)Iljinsk
[J].ChineseJournalofAnalysisLaboratory,2007,36(8):
3236.
[10]赵爱云,胡博路,杭瑚,等.部分植物抗氧化活性的初步研究
[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0,12(3):4244.
ZhaoAiyun,HuBolu,HangHu,etal.Theprimarystudyonan
tioxidativeofsomeplants[J].NaturalProductResearchandDe
velopment,2000,12(3):4244.
[11]谢建华,谢明勇,聂少平,等.青钱柳多糖提取工艺研究[J].
食品科学,2007,28(10):188191.
XieJianhua,XieMingyong,NieShaoping,etal.Studyonextrac
tiontechnology ofpolysaccharidesfrom Cyclocarya paliurus
(Batal.)Iljinskaja[J].FoodScience,2007,28(10):188191.
[12]朱黎萍,刘友明,李斌.微波辅助浸提米糠多糖工艺研究[J].
粮食与油脂,2005(12):2426.
ZhuLiping,LiuYouming,LiBin.Studyon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technologyofricebranpolysaccharide[J].Journalof
Cereals&Oils,2005(12):2426.
[13]BoxGP,BehnkenDW.Somenewthreeleveldesignforthestud
yofquantitativevariables[J].Technometrics,1960(2):456475.
83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