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alysis of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in Tarim River Basin in Xinjiang

塔里木河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



全 文 :第 35 卷第 9 期
2015年 5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5,No.9
May,2015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部署项目子课题(KZZD鄄EW鄄06鄄03鄄03)
收稿日期:2013鄄09鄄13; 摇 摇 网络出版日期:2014鄄10鄄13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duhongru@ sina.com
DOI: 10.5846 / stxb201309132265
王长建,杜宏茹,张小雷,汪菲,张利,李雪梅.塔里木河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生态学报,2015,35(9):2880鄄2893.
Wang C J, Du H R, Zhang X L, Wang F,Zhang L,Li X M.Analysis of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in Tarim River Basin in Xinjiang.Acta
Ecologica Sinica,2015,35(9):2880鄄2893.
塔里木河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
王长建1,杜宏茹2,*,张小雷2,汪摇 菲2,3,张摇 利4,李雪梅5
1 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摇 510070
2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摇 830011
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摇 100049
4 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州摇 350003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 乌鲁木齐摇 830000
摘要:基于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计算 2000—2011年塔里木河流域的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和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并探
讨塔河流域 42个县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演变规律及空间差异。 研究表明:(1)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具有一定的研究价
值,对于拓宽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的应用具有实践意义。 (2)以新疆为参照区,塔河流域 2000—2011 年处于人口严重超
载、经济非常富余或富余阶段。 (3)与全疆相比,土地资源是塔河流域的相对优势资源,水资源是制约塔河流域人口、经济发展
的相对劣势资源。 (4)以塔河流域为参照区,流域内 42 个县市的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和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显
著。 (4)依据相对资源人口、经济承载力的超载、富余状态将塔河流域 42县市归为 A、B、C、D 4种资源承载力匹配区,并总结其
时序演变特点和发展策略。
关键词: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塔里木河流域;区域差异
Analysis of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in Tarim River Basin in Xinjiang
WANG Changjian1, DU Hongru2,*, ZHANG Xiaolei2, WANG Fei2,3,ZHANG Li4,LI Xuemei5
1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Guangzhou 510070,China
2 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rumqi 830011,China
3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China
4 Fujian Urban & Rural Planning Design Institute, Fuzhou 350003,China
5 Institute of Eeconomy Research,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Urumqi 830000, China
Abstract: A country忆s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resources form the basis of its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an improved model of 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we calculate 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at of the economy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in Xinjiang from 2000 to 2011. We also discuss the temporal
evolution and the difference in characteristics of 42 prefectures and cities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Most of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Xinjiang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0 to 2012), the Xinjiang City County Building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0 to 2011), and the Xinjiang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2000 to 2011). The Tarim River Basin is China忆s largest
inland river basin, and is located in an arid area with a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or local water resources, and a
limited oasis area. In recent years, population growt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have accelerated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The implications from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improved model of 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has a certain practical value in
http: / / www.ecologica.cn
optimizing 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evaluation model. (2) In comparison with Xinjiang, the Tarim River
Basin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an overpopulated area with a surplus economy from 2000 to 2011. ( 3) Compared with
Xinjiang, land resources are relatively plentiful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but water resources are relatively scarce, which
restricts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relies o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Thus,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while land is a relatively advantageous resource, water can be
considered as a relatively disadvantageous resource. In future, a more concerted effort needs to be mad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t use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area, as well as to exploit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fered by the relatively abundant
land resources. (4) The 42 prefectures and cities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display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econom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also found between the sub鄄river
basins in terms of these factors, which is a reflection of the complex physical geography of the area. (5) Based on 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economy, we classify the 42 prefectures and cities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into four groups, and then summarize the evolution of each group忆 s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fter nearly 12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economy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are still highly unbalanced in terms of the area忆s spatial pattern and distribution. The
counties and cities in group B, which have a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economic scale, should become the key development
areas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In contrast, the counties and cities in group C, which are relatively saturated in terms of
their economic scale, but have a relatively small population, should become optimized development areas.
Key Words: relativ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relative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Tarim River Basin; regional differences
资源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体现一个国家或区域对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国内学者从
20世纪 40年代末开始关注承载力研究,随后承载力理论被广泛应用,其概念也不断演变,其中以草地资源承
载力[1]、耕地资源承载力[2]、水资源承载力[3]和生态承载力[4]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多。 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视
角也从狭义的水土资源,延伸到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 随后,国内学者黄宁生等提出相对资源承载
力模型,即“以较之研究区更大的一个或数个区域(参照区)作为对比标准,根据参照区的人均资源拥有量或
消费量、研究区的资源存量,计算出研究区域相对于参照区的各类相对资源承载力冶 [5]。 相对资源承载力与
传统单一资源承载力相比突出了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之间的互补性[6]。 近年来,相对资源承
载力研究逐渐得到认可,并被广泛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成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 一
系列研究进展体现在长三角地区、广东、新疆、山东、山西、湖北、陕西等基于时间序列的资源承载力动态演变
的研究[7鄄13],以及利用截面数据分析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异[14鄄18]。
塔里木河流域(以下简称塔河流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是干旱区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19鄄22]。
水资源本底条件较差和绿洲面积有限,使得近些年来人口的增长、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加速了塔
河流域水土资源的供需矛盾。 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该地区的水资源承载潜力已相对较小,水资源供需矛
盾突出[23]。 塔河流域相对于新疆来说,经济发展仍然相对落后。 现阶段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使流域上、
下游维护生态环境的水分条件失调,植被退化和沙漠化已威胁到塔里木盆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
正确看待塔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学把握塔河流域的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全流域视角下的政策、措施和
建议难于顾及县域尺度的空间差异。 基于此,利用笔者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通过测算塔河流域相对
资源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与塔河流域实际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进行对比,试图了解塔河流域相对于新疆的
资源承载状态,一定程度上协调区域内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和流向,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时
空上趋于耦合,为确定未来开发策略提供指导性建议。
1882摇 9期 摇 摇 摇 王长建摇 等:塔里木河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1摇 研究区域
塔河流域位于新疆南部天山与昆仑山、阿尔金山山脉之间,自西向东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贯穿塔里木
盆地,辐射面积达 102伊104km2,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图 1)。 属大陆性暖温带极端干旱气候,降雨稀少,
蒸发强烈,气候干燥,水资源形成条件差[21鄄22]。 流域涵盖新疆南部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简称巴州)、克孜
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阿克苏地区 5 地州的 42 个县市。 塔河干流自身不
产流,三大源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和田河是其干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开都河—孔雀河流域曾与塔河干流失
去地表水利联系,近年来通过库塔干渠与塔河干流相连,与三大源流统称为“四源一干冶。 塔河流域主要以冰
川融雪补给为主,土地则以沙漠戈壁绿洲为主,是保障塔里木盆地绿洲经济、自然生态和各族人民生活的生
命线[24]。
塔河流域各县市主要沿河流分布,绿洲的人口和经济发展对水土资源具有明显的依赖性,水土资源的承
载能力关乎绿洲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国家政策倾斜以及对口支援建设,塔河流域将迎来新的
发展机遇,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演变与退化和区域发展不平
衡等严重制约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 塔河流域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刚性约束,并将产生一
系列的自然、经济、社会问题,影响流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 1摇 塔里木河流域区位图
Fig.1摇 Location map of Tarim River Basin in Xinjiang
2摇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起步比较晚,主要发展过程表现为从研究单一的土地资源或水资源相对资源承载
力,延伸到以水、土等资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和以国内生产总值为衡量标准的经济资源的综合资源承载力。
从单一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转向人口与经济双重考量的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6,11,25鄄26]。
2.1摇 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
相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288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5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Cpl =
P0
Ql0
伊 Ql (1)
相对经济资源人口承载力:
Cpg =
P0
Qec0
伊 Qec (2)
相对水资源人口承载力:
Cpw =
P0
Qw0
伊 Qw (3)
相对资源综合人口承载力:
Csp = WlCpl + WwCpw + WgCpg (4)
式中, P0 为参照区人口数量, Ql0 为参照区土地资源总面积, Ql 为研究区土地资源总面积, Qec0 为参照区国内
生产总值, Qec 为研究区国内生产总值[6]。 Qw0 、 Qw 分别为参照区和研究区水资源总量, Wl 、 Ww 、 Wec 分别为
相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经济资源承载力的权重,且 Wl + Ww + Wec = 1。
相对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
Cgl =
G0
Ql0
伊 Ql (5)
相对水资源经济承载力:
Cgw =
G0
Qw0
伊 Qw (6)
相对资源综合经济承载力:
Csg = W忆lCgl + W忆wCgw (7)
式中, G0 为参照区 GDP, Cgl 、 Cgw 分别为相对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和相对水资源经济承载力; W忆l 、 W忆w 、分别
为相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权重,且 W忆l + W忆w = 1。
2.2摇 模型的权重确定
迄今为止,相对资源承载力测算方法还不成熟,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加权线性和法,其最大缺陷是权重选择
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影响模型的科学性。 为了克服原模型中权重的主观任意取值,运用优势资源牵引效应及
劣势资源束缚效应原则计算相对资源承载力,优势资源牵引效应和劣势资源束缚效应确定权重分别指在约束
条件的许可范围内,相对资源承载力所能取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时对应的各权重。
maxC1s = w1Cpl + w2Cpw + w3Cpg (8)
minC2s = w1Cpl + w2Cpw + w3Cpg (9)
两式的约束条件如下: 琢臆 w i - w j 臆 茁 ; 啄 < w i,w j < 1,( i,j = 1,2,3,且 i屹 j) ;移
3
i = 1
w i = 1;移
3
j = 1
w j = 1。
啄为各因子权重的下限; 茁 、 琢 分别为各因子之间权重差异的上下限。 一般认为 w i 之间的差异最大不超过
0郾 3,最小不低于 0.05,并且 w i 不小于 0.1[6,11]。
2.3摇 评价结果判定
现有的研究模型在承载状态标准的划分中只有超载,富余和临界 3 种状态,此划分对于两个同样是人口
富余或超载的地区无法区别富余或超载程度,显得过于粗略。 以人口承载状态的划分为例,原来的划分标准
是按照实际人口数量 P大于、等于、小于可承载人口数 Cs 将承载状态划分为超载、临界、富余 3 种状态,此划
分标准对于两个同样是人口富余或超载的地区没有办法区别富余或超载程度,显得过于粗略;而承载状态度
的计算则更有助于比较属于同一种承载状态内部的富余程度或者超载程度的大小[25鄄26]。
3882摇 9期 摇 摇 摇 王长建摇 等:塔里木河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表 1摇 承载状态的划分标准及承载状态度的计算公式
Table 1摇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formula of carrying capacity state
承载状态的划分
Carrying state division
承载状态的划分标准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carrying state
承载状态度的计算公式
The formulas of carrying state degrees
严重超载 Super overload P - C1s > 0 浊1s = (P - C1s ) / C1s
超载 Overload P - (C1s + C2s ) / 2 > 0 浊12s = [2P - (C1s + C2s )] / (C1s + C2s )
临界 Criticality P - (C1s + C2s ) / 2 = 0 着12s = 0
富余 Surplus P - (C1s + C2s ) / 2 < 0 鬃12s = [(C1s + C2s ) - 2P] / (C1s + C2s )
非常富余 Very surplus P - C2s < 0 鬃1s = (C2s - P) / C2s
2.4摇 数据说明
本文选择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作为资源的承载对象,反映经济资源的指标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自
然资源领域选取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水、土资源;选取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代表土
地资源总量指标,以消除各地区在地形地貌方面的差异。 按照评价模型,必要的数据包括:新疆、塔河流域及
其 42县市人口数量、GDP、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供水总量的时序列表。 所有数据来源于 2000—2012 年《新疆
统计年鉴》和《新疆城市、县城建设统计年报》。
3摇 塔里木河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
以全疆作为参照区,探讨塔河流域的水土资源和经济资源在全疆所处的相对优势或劣势地位。 由于塔河
流域水土资源的历史数据缺失,本研究以 2000—2011年为研究时段,通过计算塔河流域对应年份的各种相对
资源承载力,从纵向上分析塔河流域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和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的变化规律。
图 2摇 2000—2011年塔里木河流域相对资源人口、经济承载力
Fig.2摇 Relative population and economy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2000—2011)
Cpg: 相对经济资源人口承载力 relativ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economic resources,Cpl: 相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relativ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Cpw: 相对水资源人口承载力 relativ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Cgl:相对土地资源经济承
载力 relative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Cgw: 相对水资源经济承载力 relative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3.1摇 相对资源人口、经济承载水平变化分析
根据公式(1)(2)(3)计算得到相对土地资源、经济资源、水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图 2)。 从塔河流域的土
地资源、水资源及经济资源承载力的横向比较来看:与全疆相比,塔河流域人口承载力最大的是土地资源,其
次是经济资源,最小的是水资源,表明土地资源是塔河流域相比于全疆的可持续发展优势资源,而水资源则是
488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5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制约塔河流域人口发展的劣势资源。 从 2000—2011年塔河流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和经济资
源承载力纵向比较来看:土地资源承载人口能力 2000—2009 年以来基本保持增长趋势,但是 2010 年之后却
出现下降趋势;经济资源和水资源的可承载人口数量呈现出增长缓慢和波动下降的复杂变化趋势,总体上呈
现出上升趋势。 根据相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经济承载力计算公式得到各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图 2)。 通过
各个资源经济承载力的横向对比得出:相对于全疆,塔河流域的土地资源可承载经济能力较大,水资源的可承
载经济总量较小,2000年土地资源可承载的经济总量是水资源可承载经济总量的 1.82倍,2011年为 1.67 倍,
说明土地资源是塔河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对优势资源。 从 2000—2011年各相对资源的经济承载力纵向
比较来看:土地资源经济承载能力 2000—2007年为缓慢增长阶段,2008—2011 年为快速增长阶段;水资源经
济承载能力 2000—2011年表现为缓慢增长状态。
塔河流域一直以农业为国民经济主导生产活动,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导致塔河流域的经济资源相对于
全疆对人口承载力提升的贡献作用较小。 传统的绿洲农业生产消耗水资源量巨大,而且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下,加之上游三源流向干流的输水量呈现逐年减少趋势,并且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工业耗水和生活用水的需
求不断提升,导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得水资源相对于土地资源和经济资源对
塔河流域的人口和经济的承载力贡献作用甚微,成为制约塔河流域人口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对劣势资源。
塔河流域绿洲的地理分布表现出“大分散,小聚集冶,“逐水土而发育,随井渠而扩展,环盆地而展布,沿山前而
盘踞冶的特点。 近年来沙漠化、荒漠化的加剧,致使绿洲面积成为塔河流域的相对稀缺资源。 土地资源对塔
河流域人口和经济的承载力贡献作用较为突出,今后在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相对优势作用的同时,更因该注
重塔河流域人工绿洲面积的适宜扩张,不断提升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保障绿洲发展的稳定性。
3.2摇 相对资源承载力综合分析
以优势资源牵引效应和劣势资源束缚效应,公式(8)和(9)为基础,利用 LINGO9.0编程软件,分别得到优
势资源和劣势资源相对综合人口、经济承载力 C1sp 、 C2sp 、 C1sg 、 C2sg ,并按承载状态划分标准和承载状态度计算
标准得出结果(表 2)。 近 12年塔河流域的人口承载一直处于严重超载状态,严重超载期内塔河流域的超载
人口、优势资源相对综合人口承载力、劣势资源相对综合人口承载力、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均持续增长,说明
塔河流域的人口总量已大幅度超出该流域的相对资源综合人口承载力。 从严重超载度的变换趋势分析,2004
年以来塔河流域人口超载度下降趋势明显,到 2009年以后人口超载度又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今后应该重
视并有效解决人口超载度所呈现的增长趋势。
塔河流域相对资源经济承载状态的变化过程总体来说处于非常富余状态,个别年份表现为富余,仅在
2007年出现一年的超载期。 塔河流域优势资源相对综合经济承载力、劣势资源相对综合经济承载力、相对资
源综合经济承载力均持续增长。 2009年以来的过剩 GDP 和非常富余度明显增加,表明塔河流域的经济规模
与该流域的相对资源综合经济承载力相比而言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并且存在较大的经济增长潜力。
4摇 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演变分析
4.1摇 相对资源承载力时间序列动态变化
以塔河流域作为参照区,分析近 12年来流域内 42县市的可持续发展变化状况,并利用 2000—2011 年各
个年份的截面数据横向和纵向分析县域尺度的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差异及其演变态势(图 3,其中红色和
黄色圆环表征严重超载和超载状态度,绿色和蓝色圆点表征非常富余和富余状态度,圆环和圆点的大小表示
状态度的大小)。 塔河流域各县市相对资源人口和经济承载力的空间格局演变表现为:喀什噶尔河流域—叶
尔羌河流域—和田河流域(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为人口承载状态严重超载或超载区域,经济承载状态
非常富余区域。 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巴州)为人口承载状态非常富余区域,经济承载状态严重超载区域。
经过近 10多年的发展演变,塔河流域相对资源承载的人口与经济仍然未能打破分布严重不均衡的空间格局。
5882摇 9期 摇 摇 摇 王长建摇 等:塔里木河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表 2摇 2000—2011年塔里木河流域相对资源人口、经济承载力
Table 2摇 Population and economy carrying capacity of relative resources (2000—2011)
年份
Year
C1sp C2sp Csp
承载
状态
Carrying
state
超载
人口 /万人
Overloading
population
(Ten thousand
people)
浊s / % C1sg C2sg Csg
承载状态
Carrying
state
过剩 GDP
/亿元
Excess GDP
/ (Hundred
million Yuan)
鬃s / %
2000 569.9 463.1 516.5 严重超载 327.0 48.0 437.2 366.9 402.1 非常富余 63.8 7.8
2001 578.4 470.0 524.2 严重超载 333.9 48.4 479.5 403.1 441.3 非常富余 73.7 8.8
2002 583.2 455.3 519.2 严重超载 356.2 50.1 507.8 406.6 457.2 非常富余 53.2 0.6
2003 591.1 452.2 521.6 严重超载 368.7 50.6 588.1 458.5 523.3 富余 43.5 8.3
2004 603.1 469.5 536.3 严重超载 375.6 51.2 701.8 563.1 632.5 非常富余 86.9 3.1
2005 648.7 535.6 592.2 严重超载 351.0 45.4 878.4 750.9 814.6 非常富余 142.8 10.5
2006 665.7 558.8 612.2 严重超载 348.2 44.3 1014.1 867.9 941.0 非常富余 94.6 2.5
2007 634.0 546.4 590.2 严重超载 360.3 49.9 1058.4 913.8 986.1 超载 -19.2 1.9
2008 694.6 573.1 633.8 严重超载 337.0 39.8 1391.6 1167.1 1279.3 富余 105.1 8.2
2009 742.8 605.0 673.9 严重超载 321.8 34.0 1506.1 1250.1 1378.1 非常富余 128.7 0.1
2010 736.1 605.4 670.7 严重超载 351.5 38.9 1921.9 1639.6 1780.7 非常富余 326.9 11.3
2011 743.8 622.3 683.0 严重超载 365.7 41.0 2305.9 1982.3 2144.1 非常富余 299.8 7.0
摇 摇 C1sp : 优势资源相对综合人口承载力 relativ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advantageous resources, C2sp : 劣势资源相对综合人口承载力 relativ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disadvantageous resources, Csp : 相对资源综合人口承载力 relativ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浊s : 人口承
载状态度 carrying state degrees of population, C1sg : 优势资源相对综合经济承载力 relative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of advantageous resources, C2sg :
劣势资源相对综合经济承载力 relative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of disadvantageous resources, Csg : 相对资源综合经济承载力 relative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鬃s : 经济承载状态度 carrying state degrees of economy
4.1.1摇 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动态演变
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呈现人口富余状态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巴州及其他个别县市,巴州的相对资源人口承
载力自 2000年来均表现为非常富余。 从承载度的变化来看,库尔勒市非常富余度逐渐降低,轮台县、若羌县
和且末县不断增加,尉犁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和硕县和博湖县也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 阿克苏地区只有阿克
苏市和库车县的相对资源可承载人口状态处于非常富余,阿克苏市的非常富余度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库车
县除在 2000年出现人口严重超载,其余年份均为非常富余,富余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呈现人口超载状态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州及阿克苏地区的部分县市。 南疆三地州
(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除地州首府喀什市和和田市之外,大部分为人口承载度严重超载区域。 并且该
区域内部空间差异呈现显著增大趋势,2000 年人口严重超载度最大值墨玉县 87.91%为最小值岳普湖县
10郾 65%的 8.25倍,2011年人口严重超载度最大值墨玉县 161.26%为最小值泽普县 3.30%的 48.87 倍。 喀什
市的承载状态由 2000年的富余演变为 2011年的非常富余,但是 2011 年和田市和喀什市的人口承载非常富
余度仅为库尔勒市的 1.53%和 8.74%。 严重超载度逐年增加的有乌什县、乌恰县及和田地区各县,逐年降低
的有柯坪县、疏附县、疏勒县、莎车县、叶城县等。 其它各县表现出波动变化的各自特征,其中变化较为剧烈的
是和静县、温宿县、阿瓦提县,近 12年来呈现人口承载状态由富余状态到超载状态再转化为富余状态;塔什库
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呈现由超载状态到富余状态再转变为超载状态,这类县市的相对资源人口承载能力较不稳
定,其承载状态经历较多状态之间的轮换。
4.1.2摇 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动态演变
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呈经济超载状态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巴州大多数县市和阿克苏市。 巴州且末县的相
对资源综合经济承载力表现为非常富余,12年来非常富余度的均值为 24.4%,博湖县的相对资源经济承载状
态由严重超载过渡到非常富余状态,除此之外,巴州的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自 2000 年来均表现为严重超载。
巴州的开都河—孔雀河流域是经济承载度严重超载的聚集区域,从承载度的变化来看,库尔勒市、和静县的严
688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5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3摇 塔里木河流域相对资源人口、经济承载力动态演变
Fig.3摇 Dynamic evolution of relativ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relative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in
Tarim River Basin
重超载度先增加后减少,尉犁县、焉耆回族自治县逐渐降低,若羌县不断增加,并且该区域内部空间差异也呈
现显著增大趋势,2000 年经济严重超载度最高值尉犁县的 75.03%为最低值博湖县的 3.19%的 23.5 倍,2011
年经济严重超载度最高值若羌县的 365.13%为最低值轮台县的 8.85%的 41.26 倍。 阿克苏市除了 2000 和
2004年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呈现超载状态,其余绝大多数年份表现为严重超载状态,严重超载度表现为先增
长后波动下降的趋势。
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呈现富余状态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州及阿克苏地区的部分县
市。 喀什市的承载状态由非常富余过渡到富余;和田市的承载状态一直是非常富余;阿图什市除了 2007 年的
严重超载和 2008年的富余状态,其余年份均为非常富余状态。 从承载度的变化来看,非常富余度逐年增加的
有泽普县、麦盖提县;逐年降低的是和田市、阿图什市、喀什市。 其它各县表现出波动变化的各自特征,其中变
化较为剧烈的是阿合奇县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富余和超载四类状态之间反复变换。
7882摇 9期 摇 摇 摇 王长建摇 等:塔里木河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4.1.3摇 相对资源承载力动态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1)城镇化水平
人口增长和地域扩张是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外部表现特征。 从图 3中可以看出,近 12年来,塔河流域 5 个
地州首府的城镇化水平(以非农人口比重计算)和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的非常富余度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库尔勒市和阿克苏市为塔河流域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城市,其非常富余度也较高。 喀什市的城镇化水平次之,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人口承载状态由富余转为非常富余,并且非常富余度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和田市的
城镇化水平较低,其非常富余度也较低。 阿图什市的城镇化水平最低,2011 年仅为 25.09%,其人口承载状态
一直为严重超载。 库尔勒市、阿克苏市和喀什市的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排名在塔河流域
均靠前,基本上呈现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其水资源效益也高,相应的相对资源承载能力
较强。 说明了塔河流域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增加相对资源人
口承载能力,实施适当的人口分流措施,缓解人口增长所带来的过于饱和的生态环境压力。
(2)产业发展
塔河流域一直以来以传统的绿洲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活动,属于典型的“水养绿洲农业经济冶,农业生产
过度依赖于水资源的利用[27]。 传统的绿洲农业生产,依赖于绿洲耕地面积和灌溉水资源的增加,并且水土资
源利用效益低下[27鄄28]。 这也导致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南疆三地州尤其是和田地区,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能
力一直处于非常富余状态,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阿克苏市是位于阿克苏
河流域的典型绿洲农业城市,近年来依托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的开发,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不断提升,水土
资源利用效益也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相对资源的经济承载力由超载状态转为严重超载状态。 库尔勒市作为
塔河流域的区域经济中心,是开都河—孔雀河流域重要的工业城市,其石油产业高度发达,以及开都河流域的
和静县,焉耆盆地的轮台县、尉犁县,车尔臣河流域的若羌县,矿产资源开发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然资源
的经济承载能力。
(3)政策影响
自 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塔河流域的经济增长。 2000 以后国家先
后对农业税减免,同时期粮食和棉花价格持续走高,塔河流域水利设施的完善,以及“一黑一白冶战略的实施,
新垦土地开发和弃耕土地复垦致使塔河流域的土地利用面积在这一时期内快速增加,提升了塔河流域土地资
源的承载能力[27]。 尤其是阿克苏地区各县市、喀什地区部分县市(莎车县、麦盖提县、巴楚县)和巴州尉犁县
的土地资源的经济承载力在这一时段内显著提升。 随着南疆铁路的运营,以及铁路运力的不断提升西延至和
田市,南疆铁路沿线也逐渐成为塔河流域土地开发利用较为集中的区域,研究期内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较强
的县市主要集中在塔河流域的南疆铁路沿线,2011年塔河流域各县市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较强的依次是莎车
县、巴楚县、阿瓦提县、库车县、沙雅县及叶城县,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较弱的依次分别是乌恰县、民丰县、塔什库
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和阿合奇县,并且莎车县土地资源可承载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均为乌恰县的 60倍。 2010年,
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使得近两三年来喀什市的经济飞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得经济资源对人口承载力
提高的贡献作用增强。 随着新一轮“对口援疆冶政策的实施,塔河流域也将迎来新的跨越式发展机遇。
4.2摇 相对资源承载力数量结构差异分析
将塔河流域各县市相对资源人口、经济承载状态度按其超载或富余情况分别划分归类,结果如表 3所示。
4.2.1摇 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结构差异
塔河流域各县市人口承载状态的数量结构总体变化较为稳定,基本表现为超载比例高富余比例低,近 12
年来的平均比例超载为 66.19%、富余为 33.81%。 按照四类状态划分标准,多年来基本保持严重超载颐超载颐富
余颐非常富余的平均比例为 52.38 颐13.81 颐9.52 颐24.29。 2011年塔河流域各县市人口数量超过相对资源综合承
载力的共 27个。 承载状态为超载的共 6个,按超载度由大到小分别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温宿县、新
和县、巴楚县、麦盖提县、沙雅县,其中超载度最大为 10.26%、最小为 1.16%。 承载状态为严重超载的共21个,
888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5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严重超载度较大的依次为墨玉县、和田县、皮山县和洛浦县,其中超载度最大为墨玉县的 161.26%、最小为泽
普县的 3.30%。 和田—墨玉—洛浦(和墨洛地区)位于和田河流域,属脆弱的荒漠绿洲生态系统。 资源环境
本底条件差,加之生产力不发达,生态环境演变以及沙漠化使得该区域 GDP 增长速度缓慢,城市化水平多年
平均为 4.47%,和田县和墨玉县近年来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长缓慢,洛浦县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呈现出逐年
缓慢递减态势,导致长期以来以绿洲农业生产为主的和墨洛地区相对资源的人口承载状态长期处于警戒状
态,影响绿洲的稳定发展。 2011年塔河流域各县市中人口数量低于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共 15 个,其中承
载状态为富余的区域 3个。 承载状态为非常富余的县市共 12个,非常富余度最高的是库尔勒市,和田市和喀
什市的人口承载非常富余度仅为库尔勒市的 1.53%和 8.74%。
4.2.2摇 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的结构差异
如表 3所示,塔河流域各县市经济承载状态的数量结构总体变化也较为稳定,基本表现为超载比例低富
余比例高,近 12 年来的平均比例超载为 25.24%、富余为 74.76%。 按照四类状态划分标准,多年来基本保持
严重超载颐超载颐富余颐非常富余的平均比例为 19.53 颐5.71颐7.14颐67.62。 在 2011 年塔河流域的 42 个县市中,
GDP 超过相对资源综合经济承载力的县市共 10个,其中承载状态为严重超载的 8 个。 按严重超载度由大到
小分别是若羌县、和静县、库尔勒市、尉犁县、民丰县、焉耆回族自治县、阿克苏市、轮台县,严重超载度最大值
和最小值分别为 365.13%、8.85%。 2000—2011年,库尔勒市和和静县的严重超载度先增加后减少,逐渐让出
经济严重超载度较高的排名。 若羌县由 2000—2004年的经济超载状态转变为 2005年后的严重超载状态,并
且严重超载度不断增加,若羌县矿产资源丰富,随着“矿业强县冶和“优势矿产资源转换冶发展战略的深入推
进,促使若羌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GDP(当年价格)由 2000 年的 19773 万元增长到 2011 年的 454975 万
元。 2011年 GDP 低于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区域共有 32个。 其中承载状态为富余的区域只有喀什市、和硕
县、温宿县 3市县,富余度分别是 21.84%、12.94%和 2.98%;承载状态为非常富余的区域有 29个,非常富余度
较高的三位由高到低分别是麦盖提县(60.67%)、和田市(47.1%)和莎车县(45.3%),非常富余度最低的为阿
图什市的 3.04%。 和田市虽然 GDP 逐年不断增长,经济非常富余度也逐年下降,但是实际地区生产总值与相
对资源综合经济承载能力仍有较大差距。 和田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2000 年为 133.91m3 /万元 GDP、2011 年为
38.16 m3 /万元 GDP,同样的阿克苏市 2000年为 58.35m3 /万元 GDP、2011年为 14.76 m3 /万元 GDP,水资源利
用效率较高的库尔勒市 2000年为 36.74m3 /万元 GDP、2011年为 11.08m3 /万元 GDP,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和田市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未能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相对优势。
表 3摇 塔里木河流域不同人口、经济承载状态区域的数量和比重
Table 3摇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areas of different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load state
承载类型
Load state division
匹配
Group
2000
数量
Amount 比重 / %
2003
数量
Amount 比重 / %
2005
数量
Amount 比重 / %
2008
数量
Amount 比重 / %
2011
数量
Amount 比重 / %
人口承 严重超载 23 54.76 21 50 23 54.76 22 52.38 21 50
载状态 超载 5 11.9 6 14.29 5 11.9 7 16.67 6 14.29
population load state 富余 5 11.9 4 9.52 3 7.14 5 11.9 3 7.14
非常富余 9 21.43 11 26.19 11 26.19 8 19.05 12 28.57
经济承 严重超载 8 19.05 10 23.81 8 19.05 7 16.67 8 19.05
载状态 超载 4 9.52 2 4.76 3 7.14 1 2.38 2 4.76
economic load state 富余 3 7.14 2 4.76 2 4.76 5 11.9 3 7.14
非常富余 27 64.29 28 66.67 29 69.05 29 69.05 29 69.05
4.2.3摇 塔河各县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差异
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各县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在地理空间上的差异特点,将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与相对资源
经济承载力按照区域进行组合。 区域发展的情景判断匹配类型划分标准如下[25鄄26]: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经
济承载力均为超载(A,红色区域);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超载、经济承载力富余(B,黄色区域);相对资源人口
9882摇 9期 摇 摇 摇 王长建摇 等:塔里木河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承载力富余、经济承载力超载(C,紫色区域);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均为富余(D,蓝色区域)。
从塔河流域各县市的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与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的匹配组合分析,各县市的匹配类型空
间差异显著(图 4和表 4)。 塔里木盆地西缘(喀什噶尔河流域、叶尔羌河流域和和田河流域)为 B类集聚区域,
且所占塔河流域总县市的比重较高,多年平均为 50.32%;塔里木盆地东缘(孔雀河流域)为 C类聚集区域,占塔
河流域总县市的比重多年平均为 19.05。 A类和 D类县城所占比例多年平均分别为 7.14%和 13.49%。
图 4摇 塔里木河流域各县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匹配类型空间分布图
Fig.4摇 Matching modes distributing of 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in each regions of Tarim River Basin
从 2000—2011年各县市的匹配类型变化来看,阿瓦提县经历了由 C类寅A类寅B 类寅D类的转变,是塔
河流域唯一经历 4种匹配类型的县,表明其发展模式相对很不稳定。 阿瓦提县“矿产资源匮乏,无山无矿,无
油无气冶,但是光热资源丰富,传统的农业大县。 第一产业比重多年来在 45%以上,2011年棉花产业占全县工
业增加值的 60%以上,是典型的绿洲“棉花经济冶。 受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阿瓦提县的棉花种植面积近年来
增速不稳定,同时棉花种植又是高耗水产业,在水资源供给不确定的情况下,突然大面积的棉花种植必将进一
步加剧各行业生产的用水矛盾,进一步影响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水资源供给和棉花经济的双重不确定性或许
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阿瓦提县相对于塔河流域其它各县市的不稳定发展模式。 有 3 种匹配类型的区域包括
轮台县、温宿县、库车县、阿合奇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民丰县,说明这些县的发展模式较不稳定。 焉
耆回族自治县、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沙雅县、拜城县、乌恰县、泽普县、麦盖提县及巴楚县的相对资源人口
与经济匹配较为稳定,拥有 2种匹配类型。 其余县市的匹配类型均为唯一,说明这些县市的发展模式较为恒
定,和田市和阿图什市一直为 B类,库尔勒市和阿克苏市一直为 C类,喀什市一直为 D类。
A类区域人口承载力、经济承载力相对于塔河流域双重超载,人口相对饱和,经济发展相对充分。 今后应
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 同时减小人口压力,实行适当的人口分流措施,不断提升区域的可
持续发展能力。 塔河流域没有一个县市一直是 A 类发展模式,只有个别县城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出现人口和
经济双重超载的发展模式。 拜城县由 B类发展模式转变为近几年的 A 类发展模式,主要原因是随着交通条
098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5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件改善和外部需求增长,拜城县煤炭产销快速膨胀,矿产资源优势转变成为更多的经济资源,GDP 规模也快
速增长。 矿产资源开发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的驱动力作用十分明显,但是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是
资源的丰度与供需平衡。 能矿资源型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应有序开发能矿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尽早实现优势
资源转换,避免可能产生的“资源诅咒冶现象。
表 4摇 塔里木河流域各县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匹配类型动态演变
Table 4摇 Changes of matching modes distributing of 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in each regions of Tarim River Basin
代码
Code
城镇
Town
年份 Year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种类
Type
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流域
1 喀什市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1
2 疏附县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1
3 疏勒县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1
4 英吉沙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1
5 泽普县 B B B B B B B B B D B B 2
6 莎车县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1
7 叶城县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1
8 麦盖提 B D D D B B B B B B D B 2
9 岳普湖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1
10 伽师县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1
11 巴楚县 B B D B B B B B D B B B 2
12 塔县 B B B D D D D A A A B B 3
13 阿图什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1
14 阿克陶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1
15 阿合奇 B A A A A B B B B A A C 3
16 乌恰县 A A A A A A A A A A B B 2
阿克苏河—渭干河流域
17 阿克苏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2
18 温宿县 A D D B B B B B B D B B 3
19 库车县 A D C D D D D D D D D D 3
20 沙雅县 D D D D D D D B B B B B 2
21 新和县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1
22 拜城县 B B B B B A B A A A A A 2
23 乌什县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1
24 阿瓦提 C C A A A A B B B D B D 4
25 柯坪县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1
和田河流域
26 和田市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1
27 和田县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1
28 墨玉县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1
29 皮山县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1
30 洛浦县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1
31 策勒县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1
32 于田县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1
33 民丰县 B B B B D B B B B A A A 3
开都河—孔雀河流域
34 库尔勒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1
35 轮台县 D D A C C C C C C C C C 3
36 尉犁县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1
37 焉耆县 C C C C C C C D D C C C 2
38 和静县 C C A A A A A A A A C C 2
39 和硕县 C C C C C C D D D C D D 2
40 博湖县 C C C C D D D D D D D D 2
车尔臣河流域
41 若羌县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1
42 且末县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1
1982摇 9期 摇 摇 摇 王长建摇 等:塔里木河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摇 摇 B类区域相对于塔河流域人口承载力超载,GDP 承载力富余,经济发展相对不足。 B 类区域为塔河流域
的重点开发区域。 塔河流域大部分县市为 B类发展模式,主要集中在和田河流域、叶尔羌河流域和喀什噶尔
河流域、阿克苏河流域的部分县市。 研究发现 B 类区域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县域经
济对人口的吸纳能力有限,并且单位 GDP 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水土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今后应重视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不断提升经济资源的人口吸纳
能力,并辅以适度的外出务工、劳动力转移等人口流出措施。
C类区域相对于塔河流域人口承载力富余,GDP 承载力超载,人口压力相对小,经济发展相对充分。 C 类
区域为塔河流域的优化开发区域。 C类区域主要集中在巴州和阿克苏市,研究发现 C类区域产业发展的工业
化趋势明显。 在以传统绿洲农业生产为主的塔河流域,新兴的工业经济促进了 C 类区域的经济快速增长,提
升了经济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C类区域在推行工业化进程中,更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能矿资源的有
序开发、水土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库尔勒市和阿克苏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
更应该充分发挥其吸收外来劳动力的人口吸纳能力,并辅以适度的人口流入措施。
D类区域人口承载力、经济承载力相对于塔河流域双重富余,该区域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优势资源的牵引
效应未能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相对于资源丰度严重不足,今后应有计划地、科学地逐步开发。 喀什市人口压力
相对较小,并且水土资源相对丰富,今后应重点提升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水土资源的经济效
益,应充分享受经济特区的特殊经济政策,培育南疆地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心,提升其经济辐射能力和人口
吸纳能力。 且末县矿产资源相对丰富,但是转变为经济资源的资源优势有待进一步开发,多年来且末县的
GDP 规模比重不足塔河流域的 1%,经济发展严重不足。 依托“库(车)拜(城)煤炭基地冶建设,煤炭资源开发
和工业园区建设使库车县的工业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近年来库车县 GDP 占塔河流域比重年平均值为
5%却消耗了塔河流域近 10%的水资源,使其现阶段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相对于丰富的水资源供给仍显富
余,今后应以重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主要目标。
将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与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按照区域进行组合并且划分情景判断标准分为四类发展
模式。 塔河流域大部分县市为 B类发展模式,主要集中在和田河流域、叶尔羌河流域和喀什噶尔河流域、阿
克苏河流域的部分县市。 B类区域为塔河流域的重点开发区域,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县域经济对人口的吸纳能力有限,并且水土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今后应重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开
发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不断提升经济资源的人口吸纳能力,并辅以适度的外出
务工、劳动力转移等人口流出措施。 C类区域主要集中在巴州和阿克苏市,C 类区域为塔河流域的优化开发
区域。 C类区域产业发展的工业化趋势明显。 今后在推行工业化进程中,更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能矿资
源的有序开发、水土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库尔勒市和阿克苏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
过程中,更应该充分发挥其吸收外来劳动力的人口吸纳能力,并辅以适度的人口流入措施。 D 类区域人口承
载力、经济承载力相对于塔河流域双重富余。 今后应有计划地、科学地逐步开发,在生态环境较高的区域着重
开发,成为新的经济和人口集聚地,在生态环境较差的区域应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 尤其是喀什市应不断提
高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充分享受经济特区的特殊经济政策,培育南疆地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心,提升其经
济辐射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
5摇 结论与讨论
利用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对塔河流域 2000—2011 年可持续发展情况的实证分析表明,改进的相
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对于拓宽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并
且在全流域内系统完整的得到了一定实证经验。
塔河流域以传统的绿洲农业生产为主。 以新疆为参照区,土地资源是塔里木河流域的相对优势资源,水
资源是制约塔里木河流域人口、经济发展的相对劣势资源。 相对于新疆,塔里木河流域 2000—2011 年处于人
298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5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口严重超载、经济非常富余或富余阶段。 今后应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相对优势作
用同时,更加注重流域人工绿洲面积的适宜扩张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保障塔河流域绿洲发展的稳定性。
受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的多种因素影响,塔河流域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经过近 10 多
年的发展演变,塔河流域相对资源承载的人口与经济仍然未能打破分布严重不均衡的空间格局:喀什噶尔河
流域—叶尔羌河流域—和田河流域(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为人口承载状态严重超载或超载区域,经济
承载状态非常富余区域;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巴州)为人口承载状态非常富余区域,经济承载状态严重超载
区域。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加上交通
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特殊经济政策的实施,新一轮“对口援疆冶的开展,这些政策措施的组合效应正在改变
塔河流域水资源、土地利用的利用方式及利用效率,刺激塔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工业经济的快速
发展,对塔河流域各县市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的相对资源承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塔河流域绿洲农业生产,应以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为中心,在一定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通过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变水土资源利用方式。 以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不断提升水土资源的可承载能力,
伴随着流域内各县市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充分发挥水土资源和经济资源的
相对优势,支撑流域内各县市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干旱区建立和谐高效的绿洲。 塔河
流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在发挥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资源的同时,带动了塔河流域工业经济的发展。 能矿资源等
不可再生资源应有序开发尽早实现优势资源转换,避免可能产生的“资源诅咒冶现象,并在生态环境保护框架
下,能源资源开发应更加注重减少土地资源的破坏、降低水资源的消耗。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不断加强 GIS 和
RS技术对塔河流域水土资源开采利用、能矿资源开发的实时动态监测,在水土资源和经济资源可承载前提下
确定流域内各县市的适宜发展规模,促进塔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摇 张慧, 沈渭寿, 王延松, 邹长新. 黑河流域草地承载力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4): 514鄄521.
[ 2 ] 摇 杨馨越, 魏朝富, 倪九派. 三峡生态屏障区耕地承载力与人口生态转移.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11): 1554鄄1562.
[ 3 ] 摇 段春青, 刘昌明, 陈晓楠, 柳文华, 郑红星.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研究方法的探讨. 地理学报, 2010, 65(1): 82鄄90.
[ 4 ] 摇 张可云, 傅帅雄, 张文彬.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 31个省级区域生态承载力实证研究. 地理科学, 2011, 31(9): 1084鄄1089.
[ 5 ] 摇 黄宁生, 匡耀求. 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经济地理, 2000, 20(2): 52鄄56.
[ 6 ] 摇 黄常锋. 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改进及其实证研究 [D]. 乌鲁木齐: 新疆大学, 2012.
[ 7 ] 摇 张正栋. 珠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经济地理, 2004, 24(6): 758鄄763.
[ 8 ] 摇 李泽红, 董锁成, 汤尚颖. 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改进及其实证分析. 资源科学, 2008, 30(9): 1336鄄1342.
[ 9 ] 摇 刘兆德, 虞孝感. 长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11(1): 10鄄15.
[10] 摇 陆田. 长三角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7, 11(4): 1鄄5.
[11] 摇 黄常锋, 何伦志. 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改进及其实证分析. 资源科学, 2011, 33(1): 41鄄49.
[12] 摇 孙慧.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新疆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5): 53鄄57.
[13] 摇 阚先学, 韩秀兰, 罗剑朝. 山西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7(6): 102鄄107.
[14] 摇 王传武. 济宁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3): 460鄄464.
[15] 摇 陈英姿. 我国相对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46(4): 111鄄117.
[16] 摇 焦士兴, 李勇, 李静. 河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 华东经济管理, 2008, 22(12): 39鄄41.
[17] 摇 周文鑫, 何隆华. 武汉城市圈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0, 27(5): 101鄄107.
[18] 摇 李丽娟, 张勃. 甘肃省各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冰川冻土, 2011, 33(5): 1169鄄1175.
[19] 摇 方创琳, 乔标. 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阈值. 生态学报, 2005, 25(9): 2413鄄2422.
[20] 摇 乔标, 方创琳.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 生态学报, 2005, 25(11): 3003鄄3009.
[21] 摇 王长建, 张小雷, 杜宏茹, 李雪梅. 塔里木河中下游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利用分析———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 干旱区地理, 2012,
35(2): 324鄄331.
[22] 摇 王长建, 张小雷, 杜宏茹, 汪菲. 近 30a新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 中国沙漠, 2012, 32(6): 1794鄄1802.
[23] 摇 孟丽红, 陈亚宁, 李卫红.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中国沙漠, 2008, 28(1): 185鄄190.
[24] 摇 韩德林. 新疆人工绿洲.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25] 摇 汪菲, 杨德刚, 王长建, 张豫芳, 唐宏, 尹晶晶. 基于改进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天山北坡可持续发展研究. 干旱区研究, 2013, 30(6):
1073鄄1080.
[26] 摇 汪菲, 杨德刚, 王长建, 夏文进, 杨帆. 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中国沙漠, 2013, 33(5): 1605鄄1613.
[27] 摇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董雯, 李莉. 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效益分析. 地理学报, 2012, 67(2): 157鄄168.
[28] 摇 王长建, 张小雷, 杜宏茹, 汪菲. 开都河-孔雀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水平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冰川冻土, 2012, 34(2): 990鄄998.
3982摇 9期 摇 摇 摇 王长建摇 等:塔里木河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 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