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Influence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gene knockout on anaerobic production of succinic acid by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谷氨酸棒状杆菌厌氧产丁二酸的发酵条件



全 文 :第 12卷第 3期
2014年 5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 Journal of Bioprocess Engineering
Vol􀆰 12 No􀆰 3
May 2014
doi:10􀆰 3969 / j􀆰 issn􀆰 1672-3678􀆰 2014􀆰 03􀆰 002
收稿日期:2013-02-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576055)
作者简介:贾全栋(1989—),男,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化工;张伟国(联系人),教授,E⁃mail:zhangwg168@ 126.com
谷氨酸棒状杆菌厌氧产丁二酸的发酵条件
贾全栋,刘学胜,郭燕风,徐建中,张伟国
(江南大学 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锡 214122)
摘  要:考察谷氨酸棒状杆菌 ATCC13032Δldh厌氧产丁二酸的发酵条件。 结果发现:补加 NaHCO3的效果最好,并
且考察了 NaHCO3浓度对葡萄糖转化速率及丁二酸生成速率的影响。 运用代谢流分析方法分析了乳酸脱氢酶基因
敲除对谷氨酸棒状杆菌厌氧代谢的影响,发现乳酸脱氢酶基因敲除导致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生成丁二酸的流量提高
了 214􀆰 3%,流向乳酸的流量变为 0;分批厌氧转化 36 h生成 41􀆰 2 g / L丁二酸,产率 45􀆰 0%。
关键词:厌氧转化;谷氨酸棒状杆菌;乳酸脱氢酶基因;代谢流;丁二酸
中图分类号:TQ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14)03-0007-05
Influence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gene knockout on anaerobic
production of succinic acid by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JIA Quandong,LIU Xuesheng,GUO Yanfeng,XU Jianzhong,ZHANG Weiguo
(Key Laboratory of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The conversion conditions of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ATCC13032Δldh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optimal carbonates were bicarbonate,and the rate of sugar consumption
and succinic acid production were influenced by bicarbonate concentration􀆰 The effects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deletion in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under anaerobic metabolism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metabolic flux analysis and the metabolic flux to the succinic acid synthesis pathway increased by
214􀆰 3%, while the metabolic flux to lactic acid synthesis pathway became zero􀆰 Succinic acid
concentration reached 41􀆰 2 g / L within 36 h and the yield of succinic acid was 45􀆰 0%􀆰
Key words:anaerobic transformation;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lactate dehydrogenase gene;metabolic
flux;succinic acid
    丁二酸又称琥珀酸、二元羧酸,其作为 C4 平台
化合物,在食品、医药、表面活性剂、洗涤剂、绿色溶
剂、生物可降解塑料和动植物生长刺激物等领域有
广泛的应用前景[1]。 化学法生产丁二酸成本高,对
环境污染严重[2],抑制了其作为大宗化学品的发展
潜力;生物法生产丁二酸具有低成本、污染小的优
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3]。
谷氨酸棒状杆菌是一种生长快、好氧和不产
芽胞的革兰氏阳性微生物。 在 O2 充足条件下,以
葡萄糖为原料,发酵生产各种氨基酸[4-5] ;在厌氧
条件下,谷氨酸棒状杆菌不生长,但可以转化葡萄
糖为乳酸、丁二酸和乙酸等物质[6-7] 。 谷氨酸棒状
杆菌生物转化法生产丁二酸,主要是通过三羧酸
循环途径 ( TCA) 的还原支路,将糖酵解途径
(EMP)中得到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或丙酮酸经过
一步 CO2固定和两步还原反应生成丁二酸,该过程
涉及的关键酶主要有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激
酶、丙酮酸羧化酶、苹果酸脱氢酶、延胡索酸酶和
琥珀酸脱氢酶[8] 。
本文中,笔者研究温度和 NaHCO3等环境条件
对谷氨酸棒状杆菌 ATCC13032Δldh 产丁二酸的影
响,通过代谢流分析比较原始菌株谷氨酸棒状杆菌
ATCC13032与 ATCC13032Δldh 在厌氧条件下的代
谢流分布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菌种
谷氨酸棒状杆菌 ATCC13032 和谷氨酸棒状杆
菌 ATCC13032Δldh(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
室构建并保藏)。
1􀆰 1􀆰 2  主要试剂及仪器
葡萄糖(食品级),山东西王集团;玉米浆,潍坊
金玉米有限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 Dionex 公
司;SBA 40C生物传感分析仪,山东省科学院生物
研究所;冷冻离心机,美国 Beckman公司。
1􀆰 2  方法
1􀆰 2􀆰 1  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g / L):葡萄糖 25,玉米浆 30,尿素
6􀆰 0,K2HPO4·3H2O 2􀆰 0,MgSO4·7H2O 0􀆰 6;pH 7􀆰 2。
0􀆰 1 MPa灭菌 20 min。
发酵培养基 ( g / L):葡萄糖 70, KH2 P04 1􀆰 0,
K2HPO4 1􀆰 0,MgSO4·7H2 O 0􀆰 6,MnSO4·4H2 O 0􀆰 02,
FeSO4·7H2 O 0􀆰 02,VB1 0􀆰 000 2,VH 0􀆰 000 2;pH 6􀆰 5。
0􀆰 07 MPa灭菌 10 min,发酵过程中间歇性补加NaHCO3。
1􀆰 2􀆰 2  培养方法
种子液培养方法:挑取活化后的菌种接入装有
50 mL种子培养基的 500 mL 三角瓶中,在 31 ℃、
100 r / min条件下培养 10 h。
将种子液离心(6 000 r / min、4 ℃、10 min),收
集菌体,然后用发酵培养基将菌体重新悬浮成菌悬
液;干菌体质量浓度 40 g / L,将菌悬液接种到 31 ℃
有盖子的瓶子中厌氧转化 36 h,转化过程间歇性补
加 NaHCO3。
1􀆰 2􀆰 3  菌体生长曲线测定
将样品用蒸馏水稀释 26 倍,在 610 nm 波长下
测量吸光度(A610)。
1􀆰 2􀆰 4  菌体干质量测定
称出 100 mL离心管的质量(m1),取 50 mL 种
子液置于离心管中,6 000 r / min 离心 10 min,蒸馏
水洗涤 2次,于 105 ℃烘箱中干燥至恒质量后称质
量(m2),菌体干质量= m2-m1。
1􀆰 2􀆰 5  样品处理
发酵结束后,收集发酵液 6 000 r / min 离心,上
清液用蒸馏水稀释 10倍后用于有机酸含量测定。
1􀆰 2􀆰 6  葡萄糖、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葡萄糖含量利用 SBA 40C 生物传感反应仪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测定;有机酸含量测
定[9]: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戴安 Dionex P680 系
列),色谱柱为 COSMOSIL反相色谱柱(4􀆰 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体积分数 0􀆰 5%乙腈 - 20
mmol / L KH2PO4溶液,pH 2􀆰 5,流速 0􀆰 5 mL / min,进
样体积 10 μL,柱温 25 ℃,紫外检测器检测,检测波
长为 210 nm。
1􀆰 2􀆰 7  谷氨酸棒状杆菌厌氧产酸代谢流分析方法
代谢流分析(MFA)是代谢工程中用以指导遗
传操作的重要工具,是代谢网络定量分析的基本方
法之一[10]。 MFA根据胞内主要反应构建的代谢网
络模型和胞内代谢产物的质量平衡来计算物质代
谢流分布情况,对于理解细胞的代谢调控机制具有
重要意义。 根据文献[11]以及发酵实验分析,建立
了谷氨酸棒状杆菌以葡萄糖为 C 源,在厌氧条件下
合成丁二酸的代谢网络,如图 1 所示。 主要包括糖
酵解途径、部分 TCA 途径、C3、C4 的合成途径。 代
谢流平衡模型的建立:代谢节点处反应速率方程见
表 1。 方程组由 4 个方程构成,8 个未知数,通过测
定厌氧转化反应速率确定代谢网络流量分配,在谷
氨酸棒状杆菌厌氧转化前期(0~6 h)离线测定葡萄
糖、乳酸、丁二酸和乙酸的浓度。 在谷氨酸棒状杆
菌厌氧代谢过程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对
CO2的固定起主要作用,占有主导地位,丙酮酸羧化
酶的敲除对菌株产生丁二酸没有影响[12],因此以
J6 = 0,作为已知参量,代入上述代谢速率平衡方程
组,通过以上数据可以计算代谢流分布。 在代谢流
的计算中,均以 100 mmol / (L·h)的葡萄糖为计算基
准,所有代谢流量的单位均为 mmol / (L·h)。
基于以下原则建立代谢网络[13]:①代谢流分析是
基于拟稳态假设基础上的分析方法;②反应途径中消
耗的 NADH与代谢产生的 NADH总数相等,即 NADH
供需平衡;③忽略乙醛酸循环,不考虑 EMP 途径;④按
8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2卷 
Glc—葡萄糖;G6P—葡萄糖 6 磷酸;
GA3P—3 磷酸甘油醛;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yr—丙酮酸;
AcCoA—乙酰辅酶 A;Ace—乙酸;Suc—丁二酸;Lac—乳酸
J1:Glc + ATP→G6P + ADP; J2: G6P + ATP→2GA3P + ADP; J3:
GA3P+NAD+ADP+Pi→PEP+ATP+NADH+H2O;J4:PEP+ADP→
ATP+Pyr;J5:PEP +CO2 + 2NADH→Suc+ 2NAD+H2 O; J6:Pyr +
2NADH+ATP+CO2→Suc +ADP+Pi+2NAD+H2O;J7:Pyr+CoA+
NAD→AcCoA+NADH+CO2; J8:AcCoA +ADP +Pi→Ace +CoA +
ATP;J9:Pyr+NADH→Lac+NAD
图 1  谷氨酸棒状杆菌厌氧代谢流量分布
Fig􀆰 1  Metabolic flux distribution of C􀆰 glutamicum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
固定比例进行的反应及无分支点的中间反应,尽量简
化为一个反应方程;⑤细胞生长停滞阶段,由于大量无
效循环的存在,所以不考虑 ATP总量的平衡。
表 1  代谢节点反应速率方程
Table 1  Reaction rate equation of metabolic nodes
代谢节点 反应速率方程
GA3P 2J2 J3 = 0
PEP J3 J4 J5 = 0
Pyr J4 J6 J7 J9 = 0
AcCoA J7 J8 = 0
2  结果与讨论
2􀆰 1  乳酸脱氢酶基因敲除对谷氨酸棒状杆菌生长
的影响
    测定菌株的生长曲线,每 2 h 取样,绘制生长曲
线,见图 2。 由图 2可知,菌株 ATCC13032Δldh和原
始菌株进入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时间是一致的,但
最终敲除菌的生物量比原始菌明显减少,说明乳酸
脱氢酶基因的敲除对菌株生长上有一定的负面
影响。
图 2  谷氨酸棒状杆菌 ATCC13032及其突变株
ATCC13032Δldh的生长曲线
Fig􀆰 2  Growth curves of C􀆰 glutamicum ATCC13032
and C􀆰 glutamicum ATCC13032Δldh
2􀆰 2  碳酸盐对丁二酸产量的影响
在谷氨酸棒状杆菌 ATCC13032Δldh 转化葡萄
糖产丁二酸过程中,主要通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
化酶固定 CO2生成丁二酸的前体物质草酰乙酸。 碳
酸盐对丁二酸产量的影响见图 3。 由图 3 可知:在
pH 8􀆰 0条件下,发现补加 NaHCO3的效果最好,丁二
酸产量为 33􀆰 2 g / L;而补加 CaCO3和 Na2CO3,丁二
酸产量很低。
图 3  碳酸盐对丁二酸产量的影响
Fig􀆰 3  Effects of different kinds of carbonates on
succinic acid production by C􀆰 glutamicum
ATCC13032Δldh
2􀆰 3  NaHCO3质量浓度对厌氧转化的影响
NaHCO3作为 CO2的来源,对于丁二酸厌氧转化非常
重要[14]。 考察NaHCO3的添加量对代谢的影响,一次性
添加不同质量浓度(0、10、20、30、40和 50 g / L)NaHCO3,
初始 pH 8􀆰 0,厌氧转化 20 h,结果如表 2所示。
9  第 3期 贾全栋等:谷氨酸棒状杆菌厌氧产丁二酸的发酵条件
由表 2可知:NaHCO3的浓度影响葡萄糖转化速
率,在 0~50 g / L的范围内,NaHCO3的浓度越高,葡萄
糖的转化速率越快;NaHCO3的浓度也影响代谢流的
分布,NaHCO3浓度低时,代谢流较多流向丙酮酸,转
化为大量乙酸。 随着 NaHCO3浓度的提高,流向丁二
酸的代谢流增加,NaHCO3浓度的增加使葡萄糖更多
地转化为丁二酸,丁二酸与乙酸的摩尔比增加。 但是
添加 50 g / L NaHCO3,丁二酸浓度降低,丁二酸与乙
酸的摩尔比也有所降低,说明过高的 NaHCO3对菌体
转化造成抑制,NaHCO3不仅是丁二酸的合成来源,也
是影响厌氧代谢流向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厌氧转化过
程中必须合理补加 NaHCO3。
表 2  NaHCO3浓度对厌氧代谢的影响
Table 2  Effects of bicarbonate on Anaerobic metabolism by C􀆰 glutamicum ATCC13032Δldh
ρ(NaHCO3) /
(g·L-1)
葡萄糖转化速率 /
( g·L-1·h-1)
ρ(丁二酸) /
(g·L-1)
ρ(乙酸) /
(g·L-1)
丁二酸产生速率 /
(g·L-1·h-1)
n(丁二酸) ∶
n(乙酸)
0 1􀆰 30 3􀆰 82 9􀆰 35 0􀆰 19 0􀆰 21 ∶1
10 1􀆰 43 7􀆰 45 5􀆰 24 0􀆰 37 0􀆰 72 ∶1
20 1􀆰 68 9􀆰 28 5􀆰 85 0􀆰 46 0􀆰 81 ∶1
30 1􀆰 85 12􀆰 4 7􀆰 68 0􀆰 62 0􀆰 82 ∶1
40 1􀆰 98 18􀆰 3 8􀆰 14 0􀆰 92 1􀆰 14 ∶1
50 2􀆰 08 17􀆰 3 8􀆰 82 0􀆰 87 1􀆰 00 ∶1
2􀆰 4  温度对厌氧转化的影响
微生物的产物合成需要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
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酶活、传质等
方面。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是各种因素综合变化的
结果,因此在发酵过程中必须保证稳定而合适的温
度环境[15]。 笔者考察温度对丁二酸转化的影响,结
果如图 4所示。 由图 4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丁二
酸质量浓度不断增加,当温度达到 33 ℃后,再升高
温度,丁二酸质量浓度反而有所下降。 所以,选取
33 ℃作为丁二酸发酵的最佳温度。
图 4  温度对丁二酸产量的影响
Fig􀆰 4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succinic acid production
by C􀆰 glutamicum ATCC13032Δldh
2􀆰 5  代谢流分析
代谢流分析可以直观地反映不同途径的相互
作用以及围绕代谢分支点的物质流分布,进而表征
细胞的代谢能力[16]。 通过研究谷氨酸棒状杆菌厌
氧代谢转化葡萄糖前期的代谢流,分析乳酸脱氢酶
基因敲除对代谢流分布的影响。 对厌氧转化前期
(0~6 h)代谢流量进行分析,选择 0和 6 h离线测定
葡萄糖、丁二酸、乙酸和乳酸的浓度。 代谢流量分
布情况如图 5所示。
图 5  谷氨酸棒状杆菌 ATCC13032与 ATCC13032Δldh
厌氧代谢流量分布比较
Fig􀆰 5  Comparison of metabolic flux distribution between
C􀆰 glutamicum ATCC13032 and ATCC13032Δldh
从图 5可以看出:乳酸脱氢酶基因的敲除对谷氨
酸棒状杆菌的代谢流有很大影响,流向乳酸的代谢流
变为 0,流向丁二酸的代谢流大幅提高,乳酸脱氢酶
基因敲除导致 PEP 生成丁二酸的代谢流增加了
01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2卷 
214􀆰 3%。 PEP 和 Pyr 是代谢流中的关键节点,磷酸
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将 PEP 转化为丁二酸,流向丙
酮酸的代谢流转化为乙酸。 乳酸脱氢酶基因敲除导
致流向乳酸的代谢流为 0,经过酶活测定谷氨酸棒状
杆菌 ATCC13032Δldh的乳酸脱氢酶活性为 0(数据未
显示),说明谷氨酸棒状杆菌在厌氧条件下没有其他
的途径产生乳酸,乳酸脱氢酶没有其他的同工酶。
2􀆰 6  分批发酵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对谷氨酸棒状杆菌 ATCC13032Δldh
厌氧转化过程进行分析,添加 90 g / L 葡萄糖的发酵
液,干菌体质量浓度 40 g / L,温度 33 ℃,500 mL 厌
氧瓶装液 100 mL,转化过程中取样分析葡萄糖和有
机酸浓度变化,结果如图 6所示。 由图 6可知:经过
36 h的厌氧转化,丁二酸质量浓度 41􀆰 2 g / L,转化率
达到 45􀆰 0%,产酸速率 1􀆰 14 g / (L·h),较原始菌株
有大幅提高。
图 6  谷氨酸棒状杆菌 ATCC13032Δldh
厌氧分批转化过程曲线
Fig􀆰 6  Batch bioconversion curves of organic acid
production under oxygen deprivation conditions
3  结  论
谷氨酸棒状杆菌厌氧转化葡萄糖产丁二酸过程
中,补加 NaHCO3,丁二酸的产量最高。 NaHCO3不仅
影响葡萄糖转化速率和丁二酸生成速率,而且影响丁
二酸与乙酸生成的摩尔比。 最佳转化温度是 33 ℃。
乳酸脱氢酶基因敲除对谷氨酸棒状杆菌代谢流分布
有很大影响,流向丁二酸的代谢流提高了 214􀆰 3%,
流向乳酸的代谢流为 0。 在以上条件控制下谷氨酸
棒状杆菌 ATCC13032Δldh分批转化 36 h,产丁二酸
41􀆰 2 g / L,转化率 45􀆰 0%,较原始菌株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 1 ]   詹晓北,朱一晖,Wang Donghai.琥珀酸发酵生产工艺及其产
品市场[J] .食品科技,2003(2):44⁃49.
[ 2 ]   Song H, Lee S Y. Production of succinic acid by bacterial
fermentation[J] .Enzyme Microb Technol,2006,39:352⁃361.
[ 3 ]   McKinlay J B,Vieille C,Zeikus J G. Prospects for a bio⁃based
succinate industry [ J ] .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7, 76:
727⁃740.
[ 4 ]   Yukawa H, Omumasaba C A, Nonaka H,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group and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strain R[J] . Microbiology, 2007, 153:
1042⁃1058.
[ 5 ]   Terasawa M,Yukawa H.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biochemicals by
native immobilization[J] .Bioprocess Technol,1993,16:37⁃52.
[ 6 ]   Okino S,Suda M,Fujikura K,et al.Production of organic acids by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under oxygen deprivation [ J] . Mo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4,7:182⁃196.
[ 7 ]   Okino S,Suda M,Fujikura K,et al.Production of D⁃lactic acid by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under oxygen deprivation[ J] .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8,78(3):449⁃454.
[ 8 ]   黄秀梅,姜岷,李建,等.外源添加代谢中间体对产琥珀酸放
线杆菌厌氧发酵制备丁二酸的影响 [ J] .生物工程学报,
2010,26(9):1249⁃1256.
[ 9 ]   黄慧敏,张伟国.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苹果酸发酵液中
的有机酸[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2,38(5):180⁃184.
[10]   Schuster S,Klamt S,Weckwerth W,et al.Use of network analysis
of metabolic systems in bioengineering [ J ] . Bioprocess Biosys
Eng,2002,24:363⁃372.
[11]   杜军,陈宁,刘辉,等.基于代谢流分析的 L 谷氨酸发酵过程
优化[J] .中国食品学报,2008,8(2):30⁃34.
[12]   Inui M, Murakami S, Okino S, et al. Metabolic analysis of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during lactate and succinate
productions under oxygen deprivation conditions [ J ] . Mo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4,7(4):182⁃196.
[13]   李智涛,卢志洪,吕扬勇,等.谷氨酸棒杆菌 S9114在不同溶氧
条件下发酵生产谷氨酸的代谢流分析[ J] .中国酿造,2010
(10):72⁃76.
[14]   于芳,郑璞,倪晔,等.碳酸盐对谷氨酸产生菌在缺氧条件下
产有机酸的影响[J] .生物加工过程,2011,9(5):22⁃26.
[15]   朱至, 廖 鲜艳, 纪 凯, 等. 两 阶 段 温 度 控 制 策 略 提 高
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发酵生产 Kefiran[ J] .过程工程学
报,2008(8):145⁃146.
[16]   郝伟丽,刘景芝,赵宝华.微生物代谢工程原理与应用[ J] .生
物技术通报,2007(5):18⁃23.
(责任编辑  管  珺)
11  第 3期 贾全栋等:谷氨酸棒状杆菌厌氧产丁二酸的发酵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