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13卷第 5期
2015年 9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 Journal of Bioprocess Engineering
Vol 13 No 5
Sep 2015
doi:10 3969 / j issn 1672-3678 2015 05 006
收稿日期:2014-10-09
作者简介:冯晨龙(1988—),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化工;王丽丽(联系人),教授,E⁃mail:wanglili8632@ sina com
耐高渗拟布氏乳杆菌的富集选育
冯晨龙,葛人杰,段 俐,王丽丽
(河北科技大学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摘 要:拟布氏乳杆菌 K1(Lactobacillus parabuchneri K1)在厌氧条件下可以有效转化果糖生成甘露醇。 但当果糖浓
度逐步升高时,菌体生长及甘露醇产生速度减慢。 为了提高 K1菌株在高浓度果糖条件下的生长及转化速率,设计
了定向富集耐渗突变株的实验,采用 10 L发酵罐,在高渗条件下连续转接培养,培养过程中果糖质量浓度经 4次梯
度增加,从 270 g / L增加到 300 g / L。 经 55 d传代培养后分离纯化,获得耐渗突变株 K2。 通过 2 L发酵罐验证试验,
发现 K2菌株在 300 g / L果糖条件下,果糖利用速率提高 103%,发酵周期缩短 46 4%,甘露醇的平均产量达到 189
g / L,达到理论转化率的 94 0%。
关键词:拟布氏乳杆菌;定向筛选;甘露醇
中图分类号:TQ9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15)05-0031-06
Breeding for high osmosis tolerance of Lactobacillus parabuchneri
FENG Chenlong,GE Renjie,DUAN Li,WANG Lili
(College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 050018,China)
Abstract:Lactobacillus parabuchneri K1 can effectively convert fructose to mannitol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However, as fructose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cell growth and the yield of mannitol
decrease. A directed mutation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cell growth rate and the
conversion of L parabuchneri K1 at high fructose concentration. A 55⁃day continuous subculture was
conducted using a 10⁃L fermenter with four⁃time gradient increasing fructose concentration from 270
to ultimate 300 g / L. L parabuchneri K2, a mutant resistant to high osmotic pressure, increased
fructose consumption by 103% in a 2⁃L fermenter at 300 g / L fructose. Fermentation period was
shortened by 46 4% comparing with the K1 strain The mannitol yield was reached to 189 g / L,
94 0% of theoretical conversion.
Keywords:Lactobacillus parabuchneri; directional screening; mannitol
甘露醇(mannitol)是一种天然的六碳糖醇,在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海藻、水果和蔬菜内[1],食品、
医药和化工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2-3]。 目前,甘露
醇的主要生产方法有海带提取法、果糖氢化法和微
生物发酵法。 其中,微生物发酵法由于效率问题还
处于研究阶段,已经报道具有生产甘露醇能力的微
生物种类有霉菌、酵母和细菌[4-5]。 Smiley 等[6]报
道了亮白曲霉(Aspergillus candidus)利用葡萄糖产
甘露醇的单位容积产率为 0 15 g / (L·h),甘露醇的
转化率是 31%。 Song 等[7]筛选出 1 株木兰假丝酵
母 ( Candida magnolia),利用 150 g / L 果糖发酵
168 h,产生甘露醇 67 g / L,发酵过程中进行补料,使
果糖浓度维持在 3%~12%时,甘露醇的产量在发酵
200 h 后高达 209 g / L,相应的转化率为 83%,容积
产率为 1 03 g / (L·h)。 Saha 等[8]报道了 9 株异型
发酵 乳 酸 菌 能 利 用 果 糖 产 生 甘 露 醇, 其 中
L intermedius NRRL B 3693 以 300 g / L 果糖为底
物,pH 5 0、37 ℃条件下,发酵 136 h 后甘露醇可达
198 g / L,容积产率是 1 46 g / (L·h)。 与国外研究相
比,国内甘露醇的研究相对较晚,且报道的产量也
较低,高产高效菌株的筛选有利于微生物产甘露醇
的规模化生产。 朱豫等[9]筛选出了 1 株能以糖化
菊芋汁为原料,发酵产甘露醇的乳酸菌,甘露醇的
产量达到了 80 g / L。 侯建革等[10]采用布氏乳杆菌
(Lactobacillus buchneri),培养基总糖质量浓度为 150
g / L,其中果糖与葡萄糖质量比为 2 ∶ 1 ,发酵 48 h,
产生甘露醇 68 5 g / L。 魏文婷等[11]筛选出 1 株近
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利用 200 g / L
葡萄糖,摇瓶培养产生甘露醇 61 7 g / L,并进行30 L
发酵罐扩大培养,发酵 72 h,甘露醇最大产量为
80 3 g / L。
保存于笔者所在实验室的 1 株拟布氏乳杆菌
K1(Lactobacillus parabuchneri K1)是典型的异型乳
酸发酵菌株,厌氧条件下,采用 15%接种量缩短发
酵时间,能够利用果糖高产甘露醇。 对拟布氏乳
杆菌 K1 的前期研究发现:培养基中果糖质量浓度
低于 240 g / L时,K1 菌株的甘露醇产率较高,果糖
被完全利用;超过 240 g / L 时,甘露醇产率明显下
降。 延长发酵周期,果糖残留较多。 由于甘露醇
产生与菌体生长属于正耦联相关,在高渗条件下,
甘露醇产率下降主要原因是 K1 菌株生长受到了
抑制。 因此,筛选在高渗条件下能够快速生长的
突变菌株,理论上可以提高甘露醇产生速率,缩短
发酵周期,降低果糖残留。
本研究中,笔者采用 10 L 发酵罐,果糖质量浓
度 270~300 g / L,4%接种量,延长罐内菌体增殖时
间,增加突变概率,并通过长时间的连续转接培养,
使得菌株分裂繁殖过程中的自然突变株得到定向
富集,以期筛选得到在高渗条件下生长速度快的高
产甘露醇突变菌株,并通过 2 L发酵罐,验证菌株发
酵的能力。
1 材料与方法
1 1 菌种
拟布氏乳杆菌 K1 ( Lactobacillus parabuchneri
K1),保藏于笔者所在实验室。
1 2 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为了检测方便,实验中的单糖均为果糖。 因
此,理论上甘露醇的最大摩尔产率应为耗用果糖物
质的量的 66 7%。
1 2 1 培养基
一级种子培养基( g / L):果糖 50、玉米浆 10、
(NH4) 2SO4 2、KH2PO4 2、MgSO4 1、CaCl2 0 2。
二级种子培养基( g / L):果糖 150、玉米浆 10、
(NH4) 2SO4 2、KH2PO4 2、MgSO4 1、CaCl2 0 2。
初始驯化培养基( g / L):果糖 270、玉米浆 20、
(NH4) 2SO4 2、KH2PO4 2、MgSO4 1、CaCl2 0 2。
发酵培养基 ( g / L ):果糖 300、玉米浆 20、
(NH4) 2SO4 2、KH2PO4 2、MgSO4 1、CaCl20 2。
以上培养基都需调 pH 至 6 5。 补糖液分别为
540、560、580 和 600 g / L 果糖。 发酵过程中利用
NaOH做酸中和剂,且质量浓度大于 400 g / L。
1 2 2 富集培养的方法
取 1 mL在-70 ℃保藏的 25%甘油保菌液,接种
到 200 mL(250 mL 三角瓶)的一级种子培养基中,
30 ℃厌氧培养 48 h,转接到 800 mL(1 000 mL蓝口
瓶)二级种子培养基中,继续 30 ℃厌氧培养 48 h,
离心收集 400 mL二级种子液菌体(接种量 4%),接
入 10 L New Brunswic发酵罐,初始装液量 8 L,初始
果糖质量浓度为 270 g / L,温度 30 ℃,自控 pH 6 3,
搅拌转速 200 r / min。 过程中检测果糖及甘露醇含
量,当果糖质量浓度降到 40 g / L 以下时,停止发酵,
无菌取样 500 mL,其中 100 mL 用于菌种保藏,400
mL菌液离心收集菌体,作为转接下一批富集培养
的种子。 每两批富集培养后,果糖浓度提高 1%,即
8批的果糖质量浓度分别为 270、270、280、280、290、
290、300和 300 g / L。 由于发酵过程中大量产酸,每
一批富集培养过程,都必须补加高浓度 NaOH 溶液
来稳定 pH,发酵开始前,计算出理论需要补碱的总
质量,配制总体积为 1 L,为了防止补碱过程引发体
积变化带来的果糖质量浓度变化,采用补碱与补糖
体积比为 1 ∶ 1联动,每补加 1 份体积的 NaOH溶液,
就同时补加等体积的两倍初始质量浓度的果糖,补
糖总体积也为 1 L,发酵罐终体积为 10 L,8 批富集
培养,周而复始,通过检测过程数据,判断出正向突
变的累计趋势,一定时间后,分离突变株,本研究共
耗时 55 d。
23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1 2 3 筛选方法
将第 8 批次的培养液适当稀释,涂布于果糖质
量浓度为 300 g / L的筛选平板,厌氧条件下 30 ℃培
养 48 h。 选择生长迅速、直径厚大的菌落,分别等量
接种到 200 mL含 300 g / L 果糖的液体培养基中静
置培养,48 h后比较培养液菌体密度(OD)大小,筛
选出生长速度最快的菌株。
1 2 4 菌株发酵性能比较及发酵稳定性的测定
K1、K2 菌株采用 2 L 发酵罐发酵,果糖质量浓
度为 300 g / L ,接种量为 15%,用 NaOH 自动调节
pH为 6 3,控制温度为 30 ℃。 通过检测果糖质量
浓度、菌体密度(OD)和产物的变化,对 K1、K2 菌株
的性能进行比较。
K2菌株采用 2 L 发酵罐发酵,连续发酵 3 批
次,果糖质量浓度为 300 g / L ,接种量为 15%,用
NaOH自动调节 pH 为 6 3,控制温度为 30 ℃。 通
过检测产物的质量浓度,衡量 K2株菌发酵稳定性。
1 3 分析方法
1 3 1 菌体密度的测定
稀释发酵液 N倍,取 1 5 mL,加入 3 mL 的 2 5
mol / L H2SO4酸化发酵液,蒸馏水为空白样,用 721
分光光度计测定 600 nm波长下的吸光值 A600,OD=
3A600N。
1 3 2 果糖质量浓度的测定及果糖利用速率
果糖质量浓度的测定采用 3,5 二硝基水杨酸
(DNS)比色法,参照文献[12]进行。
精确配制 1、2、3、4 和 5 g / L 果糖溶液,通过
3,5 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分别测得吸光度为
0 079、0 169、0 233、0 283 和 0 356,根据所测结果
得到标准曲线 y = 0 703 4x+0 005 8,R2 = 0 998 9。
果糖利用率速率计算见式(1)。
果糖利用速率 = m1 / Vt (1)
式中:m1 为果糖质量,g;V 为发酵液体积,L;t 为发
酵时间,h。
1 3 3 甘露醇含量的测定、甘露醇摩尔得率及甘露
醇产率
用 Agilent 1200 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
伦公司)检测甘露醇含量。 检测器为示差检测
器,色谱柱为 XtimateTM Sugar Ca 型树脂柱,流
动相为 5 级蒸馏水,流速为 0 6 mL / min,检测波
长为 210 nm,柱温为 70 ℃ ,进样量为 20 μL。 甘
露醇摩尔得率计算见式(2) 。 甘露醇生产速率计
算见式(3) 。
甘露醇摩尔得率 = n(实际产甘露醇)
n(理论产甘露醇)
× 100%
(2)
甘露醇产生速率 = m2 / Vt (3)
式中:m2 为甘露醇质量,g。
1 3 4 乙酸和乳酸含量的测定
用 Agilent 12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
公司)检测乙酸、乳酸含量[13]。 检测器为紫外检测
器,色谱柱为Aminex HPX 87H,7 8 mm×300 mm,流
动相为 0 005 mol / L H2SO4,流速为 0 6 mL / min。 检
测波长为 210 nm,柱温为 50 ℃,进样量为 20 μL。
2 结果与讨论
2 1 K1菌株的特点及在不同果糖浓度中的培养
侯建革等[10]和蒋华[14]研究证明布氏乳杆菌
是典型的异型乳酸发酵。 当培养基中碳源为葡萄
糖时,厌氧条件下,代谢产物为乳酸、乙醇和 CO2;
当培养基中含有果糖时,代谢产物为乳酸、乙酸、
甘露醇和 CO2,果糖在培养基中既可以作为碳源,
又可以作为氢受体生成甘露醇。 理论上当培养基
中葡萄糖与果糖的质量比达到 1 ∶ 2时,果糖只充当
受氢体使用。 葡萄糖+2 果糖 →2 甘露醇+乳酸+
乙酸+CO2。 如果培养基中只含有果糖,理论上,只
有 2 / 3 的果糖转化为甘露醇,同时整个发酵过程
由于产生了较多的乳酸和乙酸,发酵液的渗透压
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K1菌株厌氧生长速度较慢,通常采用 15%接种
量,30 ℃培养,考察菌体生长与果糖消耗以及甘露醇
生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见图 1。 由图 1可知:果糖质量
浓度为 240 g / L 时,发酵周期为 85 h,果糖残留 4
g / L,果糖利用速率为 2 82 g / (L·h),甘露醇产生速
率为 1 77 g / (L·h);果糖质量浓度为 270 g / L 时,发
酵周期为 130 h,果糖残留 7 g / L,果糖利用速率为
2 08 g / (L·h),甘露醇产生速率为 1 35 g / (L·h)。 该
结果说明,果糖利用速率降低 26%,甘露醇产生速率
降低 23 7%,对应的 OD与果糖曲线、OD与甘露醇曲
线利用相一致,即低浓度果糖时,菌体生长速度较快,
甘露醇产生速度较快,该结果说明,高浓度果糖对 K1
菌株生长和甘露醇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3 第 5期 冯晨龙等:耐高渗拟布氏乳杆菌的富集选育
图 1 K1菌株在培养过程中菌体生长、果糖消耗及甘露醇生成的关系
Fig 1 Relationships of cell growth,fructose and mannitol concentrations strains K1 in fermentation process
2 2 耐高浓度果糖突变菌株的定向富集培养
按照 1 2 2 节方法,4%接种量,控温 30 ℃,
NaOH溶液自动调节 pH 6 3,连续 8 批富集培养实
验,每 2 批富集培养后,果糖质量浓度提高 1%,考
察 8 批富集培养中果糖和甘露醇质量浓度的变
化,结果见图 2。 由图 2 可知:随着果糖质量浓度
的提高,由 270 g / L增加到 300 g / L,发酵周期没有
明显延长,果糖残留相对降低,这表明富集过程
中,菌株的耐渗程度逐步增加,耐渗突变菌株逐步
被富集。
图 2 定向富集过程中果糖和甘露醇的变化
Fig 2 Changes of fructose and mannitol concentration in directional enrichment process
2 3 稀释分离方法获得耐渗菌株
由于甘露醇的产量与菌体生长相耦联,因此筛
选生长迅速的菌株,有可能甘露醇的产量也相应提
高。 将富集培养 55 d 后的第 8 批培养液,在含有
300 g / L果糖的固体培养基上稀释分离,厌氧条件
下,30 ℃培养 48 h,选择 30 个生长迅速、直径厚大
的菌落,纯化后,分别接种到 200 mL 含 300 g / L 果
糖的液体培养基中静置培养,48 h 后比较培养液菌
体密度 OD 大小,菌体密度 OD 越大,说明菌体生长
越旺盛,结果见表 1。 由表 1 可知:2 号菌株的 OD
最高,达到了 4 2,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高产菌株,命
名为拟布氏乳杆菌 K2菌株。
43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表 1 菌体密度 OD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cell density
编号 OD 编号 OD
1 3 7 16 3 5
2 4 2 17 3 7
3 3 7 18 3 2
4 4 0 19 3 6
5 3 9 20 3 9
6 3 9 21 3 7
7 3 4 22 3 7
8 3 5 23 3 9
9 4 0 24 3 7
10 3 8 25 4 0
11 3 9 26 3 9
12 3 1 27 3 1
13 3 1 28 3 3
14 3 4 29 3 3
15 3 6 30 3 2
2 4 K1、K2菌株的性能比较及 K2 菌株发酵的稳
定性结果
采用发酵培养基,果糖质量浓度为 300 g / L,2 L
发酵罐,接种量为 15%,用 NaOH 自动调节 pH 为
6 3,控制温度为 30 ℃。
2 4 1 两菌株的生长曲线及果糖利用速率
图 3 K1、K2菌发酵过程中果糖及 OD的变化
Fig 3 Changes of cell density and fructose contents in
fermentation process of strains K1,K2
图 3是两菌株的生长曲线及果糖质量浓度变化
曲线。 由图 3可知:菌体的生长与果糖的利用呈正
相关,在接种量均为 15%的条件下,K2 菌对果糖利
用迅速,75 h 时残留果糖为 3 5 g / L;发酵结束后,
果糖利用速率为 3 95 g / (L·h)。 K1菌 75 h时发酵
残留果糖为 170 g / L,140 h 时 K1 发酵液中仍残留
果糖 29 g / L,K1菌株停止生长不再产酸,发酵结束,
果糖利用速率为 1 94 g / (L·h)。 由此可见,K2 菌
株果糖利用速率比 K1菌株提高 103%,发酵周期缩
短 46 4%;发酵过程中,两株菌的菌体密度(OD)变
化与果糖利用一致,即果糖利用快,菌体密度增加
也快,该结果表明,K2菌株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2 4 2 两菌株的甘露醇产生速率
图 4 是 K1 和 K2 两菌株产甘露醇的时间变化
曲线。 由图 4可知:K1菌株发酵 75 h 时,甘露醇质
量浓度只有 78 g / L,142 h 时,甘露醇质量浓度达到
178 g / L,整个发酵过程中甘露醇生产强度为 1 25
g / (L·h);而 K2菌株 75 h时,甘露醇质量浓度达到
189 g / L,生产强度为 2 56 g / (L·h),与 K1 菌株相
比,K2菌株甘露醇产生速率提高了 104 8%,摩尔转
化收率为 94%,发酵周期缩短了 46 4%,该结果表
明,K2菌株有较高的甘露醇生产强度和较短的发酵
周期。
图 4 K1、K2菌发酵过程中甘露醇的变化
Fig 4 Changes of mannitol production in fermentation
process of strains K1,K2
2 4 3 两菌株产生的乳酸和乙酸
发酵过程中,有大量的乳酸和乙酸产生,K1、K2
菌株发酵结束后,生成乳酸与乙酸的检测结果见表
2。 由表 2 可知:K1 菌株生产的乳酸、乙酸分别为
52 2、31 0 g / L; K2 菌株生产的乳酸、乙酸分别为
56 2、34 6 g / L。 该结果表明,K2菌株较 K1 菌株的
产酸量更多些,果糖利用更彻底,菌体生长更好,甘
露醇产量更高,但对于甘露醇来说,这些都将是发
酵液中生成甘露醇过程中的副产物。
表 2 K1、K2菌发酵产物中乳酸和乙酸的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by lactic acid and acetic acid in
strain K1 and K2 fermentation broth
菌株 ρ(乳酸) / (g·L-1) ρ(乙酸) / (g·L-1)
K1 52 2 31 0
K2 56 2 34 6
53 第 5期 冯晨龙等:耐高渗拟布氏乳杆菌的富集选育
2 4 4 K2菌稳定性的测定
在 2 L发酵罐中, K2 菌独立发酵 3 个批次,果
糖质量浓度均为 300 g / L,接种量 15%,用 NaOH 自
动调节 pH 为 6 3,控制温度为 30 ℃,发酵周期
73~78 h,产物结果见表 3。 由表 3可知:3批次发酵
得到的甘露醇分别为 188、191和 188 g / L,甘露醇摩
尔得率分别为 93 1%、94 5%和 93 1%,乳酸质量浓
度分别为 56 0、56 4 和 55 3 g / L,乙酸质量浓度分
别为 34 2、34 9和 33 7 g / L。 该结果表明,K2菌发
酵产物中甘露醇、乳酸和乙酸质量浓度波动很小,
发酵周期稳定,表明该菌株遗传学上传代稳定,是
一株很有生产潜力的菌株。
表 3 K2菌发酵的稳定性
Table 3 Stability of strain K2 in fermentation process
批次 ρ(甘露醇) /(g·L-1)
甘露醇摩尔
得率 / %
ρ((乳酸) /
(g·L-1)
ρ(乙酸) /
(g·L-1)
1 188 93 1 56 0 34 2
2 191 94 5 56 4 34 9
3 188 93 1 55 3 33 7
3 结论
采用 10 L发酵罐,补料维持高底物浓度的条
件下,定向富集拟布氏乳杆菌 K1 的自然突变株,
历时 55 d、8 个批次的连续转接培养,获得了能够
在高渗透培养基中快速生长的突变菌株 K2,该菌
株在 300 g / L果糖的培养基中,30 ℃发酵 75 h,甘
露醇产量达到 189 g / L,摩尔转化产率为理论收率
的 94 0%,与 K1 菌株比较,K2 菌株甘露醇生产强
度提高了 104 8%,果糖利用速率提高 103%,发酵
周期缩短了 46 4%,是一株很有工业化潜力的甘
露醇生产菌株。
参考文献:
[ 1 ] Lewis D H,Smith D C.Sugar alcohols(polyols) in fungi and green
plants:I.distribution,physiology and metabolism[J] .New Phytol,
1967,66:143⁃184.
[ 2 ] 魏倩倩.甘露醇的生产与应用研究进展[ J] .食品工业科技,
2010(12):401⁃404.
[ 3 ] 齐继成.甘露醇市场前景展望[N].中药报,2001⁃12⁃17.
[ 4 ] 于冬梅,杜煜光.生物合成法生产 D 甘露醇的研究进展[ J] .
农产品加工,2008(1):36⁃39.
[ 5 ] Yoshikawa J,Habe H I,Morita T,et al. Production of mannitol
from raw glycerol by Candida azyma[ J] . J Biosci Bioeng,2014,
117(6):725⁃729.
[ 6 ] Smiley K L,Cadmus M C,Rogovin S P. Shortened fermentation
process for D⁃mannitol:US,3427224[P].1969⁃02⁃11.
[ 7 ] Song K H,Vieille C.Recent advances in the biological production
of mannitol[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9,84(1):55⁃62.
[ 8 ] Saha B C,Nakamura L K.Production of mannitol and lactic acid
by fermentation with Lactobacillus intermedius NRRL B⁃3693[J] .
Biotechnol Bioeng,2002,82(7):864⁃871.
[ 9 ] 朱豫,曹海龙,岳敏,等.以菊芋为原料发酵生产甘露醇的研
究[J] .西北农业学报,2009(5):137⁃141.
[10] 侯建革,王芳,王丽丽,等.布氏乳杆菌产生甘露醇的发酵研
究[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31(2):132-136.
[11] 魏文婷,张涛,江波,等.近平滑假丝酵母发酵产甘露醇[ J] .食
品与发酵工业,2013(10):119⁃124.
[12] 赵凯,许鹏举,谷广烨.3,5 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还原糖
含量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8(8):534⁃536.
[13] 张兰,程珊影,李夏兰,等.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麦糟水解液中
单糖和有机酸[J] .华侨大学学报,2010(2):187⁃191.
[14] 蒋华.产甘露醇乳酸菌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5.
(责任编辑 荀志金)
63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