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review oftransboundary protected areas network establishment

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研究进展



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源卷 第 远期摇 摇 圆园员源年 猿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全球气候变暖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宋摇 飘袁张乃莉袁马克平袁等 渊员猿圆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从系统到景观院区域物质流分析的景观取向 张晓刚袁曾摇 辉 渊员猿源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多维度价值评估方法 宋豫秦袁张晓蕾 渊员猿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保幼激素在昆虫中的分子作用机理 金敏娜袁林欣大 渊员猿远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岩画和壁画类文物微生物病害研究进展 李摇 强袁葛琴雅袁潘晓轩袁等 渊员猿苑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猿杂技术的图们江流域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 朱卫红袁苗承玉袁郑小军袁等 渊员猿苑怨冤噎噎噎噎噎噎
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研究进展 王摇 伟袁田摇 瑜袁常摇 明袁等 渊员猿怨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个体与基础生态
速生树种尾巨桉和竹柳幼苗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 邱摇 权袁潘摇 昕袁李吉跃袁等 渊员源园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三种增温情景对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形态可塑性的影响 褚延梅袁杨摇 健袁李景吉袁等 渊员源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气象要素及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冬夏岩溶作用的影响 刘摇 文袁张摇 强袁贾亚男 渊员源员愿冤噎噎
施用纳米碳对烤烟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梁太波袁尹启生袁张艳玲袁等 渊员源圆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灾燥则燥灶燥蚤图的林分空间模型及分布格局研究 刘摇 帅袁吴舒辞袁王摇 红袁等 渊员源猿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近自然毛竹林空间结构动态变化 仇建习袁汤孟平袁沈利芬袁等 渊员源源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种实性状的无患子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刁松锋袁邵文豪袁姜景民袁等 渊员源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林分起源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构建 符利勇袁雷渊才袁孙摇 伟袁等 渊员源远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种群尧群落和生态系统
毛竹材用林林下植被群落结构对多花黄精生长的影响 樊艳荣袁陈双林袁杨清平袁等 渊员源苑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温度和 悦韵圆浓度升高下转 月贼水稻种植对土壤活性碳氮和线虫群落的短期影响
陈摇 婧袁陈法军袁刘满强袁等 渊员源愿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中国东北地区近 缘园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时空动态 李摇 洁袁张远东袁顾峰雪袁等 渊员源怨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遥感与 郧陨杂支持下的盘锦湿地水禽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董张玉袁刘殿伟袁王宗明袁等 渊员缘园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秦岭火地塘林区土壤大孔隙分布特征及对导水性能的影响 陆摇 斌袁张胜利袁李摇 侃袁等 渊员缘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
磷浓度对铜绿微囊藻尧大型溞和金鱼藻三者相互作用的影响 马剑敏靳摇 萍袁郭摇 萌袁等 渊员缘圆园冤噎噎噎噎噎噎
普生轮藻浸提液对两种淡水藻类的化感抑制作用及其数学模型 何宗祥袁刘摇 璐袁李摇 诚袁等 渊员缘圆苑冤噎噎噎噎
北京永定河鄄海河干流河岸带植物的区系分析 修摇 晨袁欧阳志云袁郑摇 华 渊员缘猿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河流生境调查的东河河流生境评价 王摇 强袁袁兴中袁刘摇 红袁等 渊员缘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景观尧区域和全球生态
应用 杂宰粤栽模型研究潮河流域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郭军庭袁张志强袁王盛萍袁等 渊员缘缘怨冤噎噎
长白山不同海拔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 陈摇 力袁尹云鹤袁赵东升袁等 渊员缘远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石家庄市空气花粉散布规律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李摇 英袁李月丛袁吕素青袁等 渊员缘苑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放牧梯度下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碳氮变化及固碳效应 闫瑞瑞袁辛晓平袁王摇 旭袁等 渊员缘愿苑冤噎噎噎噎噎
南四湖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武摇 婕袁李玉环袁李增兵袁等 渊员缘怨远冤噎噎噎噎
资源与产业生态
跨国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影响 陆小璇 渊员远园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圆愿愿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猿园鄢圆园员源鄄园猿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图们江河流中段要要要图们江位于吉林省东南边境袁发源于长白山东南部的石乙水袁河流的绝大部分是中国与朝鲜的
界河袁下游很小一段为俄罗斯与朝鲜的界河袁并由这里流入日本海袁我国珲春距离日本海最近的地方仅有 员缘噪皂遥 图
们江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性河流之一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袁图们江地区进入到多国合作联合开发阶段袁湿地生
态系统处于中度预警状态袁并有向重度预警发展的趋势袁生态安全面临的威胁越来越严重遥 对该区域进行湿地生态
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袁可为图们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遥 图中河道的远方为朝鲜尧河道近方为
中国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糟燥皂
第 34 卷第 6 期
2014年 3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4,No.6
Mar.,2014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9028);环境保护部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项目
收稿日期:2013鄄07鄄11; 摇 摇 修订日期:2013鄄10鄄15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lijsh@ craes.org.cn
DOI: 10.5846 / stxb201307111877
王伟,田瑜,常明,李俊生.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14,34(6):1391鄄1400.
Wang W,Tian Y, Chang M, Li J S.A review oftransboundary protected areas network establishment.Acta Ecologica Sinica,2014,34(6):1391鄄1400.
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研究进展
王摇 伟,田摇 瑜,常摇 明,李俊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摇 100012)
摘要:跨界保护区网络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保护国家或地区边界线附近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
义。 构建跨界保护区网络已被列为《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框架下“保护区工作组冶的一项战略任
务,涉及生态、环境、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成为全球保护区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然而,目前我国对跨界保护区的研究尚
处于起步阶段,在如何构建不同尺度的跨界保护区网络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分析了全球、洲际、两个或多个国
家和地区之间等不同尺度跨界保护区网络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基于“节点冶鄄“廊道冶模式的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研究
进展,并结合我国跨界保护区网络建设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未来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跨界保护区网络;跨界保护尺度;节点;廊道
A review oftransboundary protected areas network establishment
WANG Wei,TIAN Yu, CHANG Ming, LI Junshe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riteria and Risk Assessment,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Abstract: Current rate of biodiversity loss has been far greater than the natural rates from fossil record. The most common
conservation strategy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tected areas network. As a special form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networks,
the transboundary protected areas (TBPAs) network is designed to protect key ecosystems and high biodiversity areas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or reg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TBPAs network had been listed as one of the major goals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which concerned both ecological /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social / political issues. The
TBPAs network may span international, interprovincial, or regional boundaries, which is normally composed of
transboundary nodes and corridors. However, the establishment mode of TBPAs network in different scales (e.g., the global
scale, the continental scale, and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or regions scale) is still poorly reviewed. And studies on TBPAs
network in China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
In this paper, wereview related studies on TBPAs network in different scales, and methodological studies on the
TBPAs network establishment based on the “node 鄄 corridor冶 mode. In general, the node of one TBPAs network should be
areas with high conservation value, high species richness, more endangered species, or key biodiversity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boundary corridor can connect different transboundary nodes into a TBPAs network, which can facilitate
the flow of gene, energy, and substance. We also discuss the TBPAs network status across China, such as the TBPAs
among China, Russia, and Mongolia in the northeast, the TBPAs among China, Russia, Kazakhstan, and Mongolia in the
northwest, and the TBPAs among China, Laos, Myanmar, Thailand, Cambodia, and Vietnam in the southwest. Finally, we
recommend potential studies on TBPAs network in China: 1) enhancing the TBPAs network studies in larger scales; 2)
proposing TBPAs network method and management model suitable to China; 3)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BPAs
http: / / www.ecologica.cn
network; 4) studying new issues related to the TBPAs network; and 5) developing integrated policy and institution of the
TBPAs.
Key Words: transboundary protected areas network; transboundary conservation scales; node; corridor
摇 摇 生物多样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到破
坏[1]。 为减缓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许多国家均通过
建设保护区,以期实现自然资源包括濒危野生动植
物物种的有效保护[2鄄4]。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国家或
地区的边界线附近往往分布着关键的生态系统以及
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在这些区域通常建立有大
量的跨界保护区[5鄄7]。 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的定义,跨界保护区是指
跨越国家、国内行政区和 /或国家主权或管辖权范围
之间的一条或多条边界的区域(陆地或海洋),这些
区域的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生物多样性及自然和相
关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维持,并通过法律或其他有效
手段进行合作管理[8]。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友好合作
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们已意识到在边境地区建立跨
界保护区的重要性,并将“建立跨界保护区网络冶列
为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保护区工作组冶的
一项战略任务[9]。
跨界保护区网络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一种
特殊形式,不仅要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方面考虑,同
时还涉及环境、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10]。 尽
管全世界跨界保护区的数量和范围正不断增加[11],
然而对于跨界保护区网络在全球、洲际、国家及地区
等不同尺度下的构建模式尚缺少系统总结。 此外,
如何识别和构建跨界保护节点和跨界保护廊道,也
是目前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目前我国对跨界保护区网络的研究尚处于起步
阶段。 本文在分析了不同尺度的跨界保护区网络相
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基于“节点冶鄄“廊道冶
模式的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我
国跨界保护区网络建设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未
来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的研究方向。
1摇 跨界保护尺度
1.1摇 全球 /生态区尺度
在全球尺度开展跨界保护最为典型的案例是在
《野生动物迁徙物种保护公约》 (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框
架下, 针对白鹤 ( Grus leucogeranus )、 细嘴杓鹬
(Numenius tenuirostris)等 170 种迁徙性水鸟而构建
的全球性跨界保护区网络,通过“核心区域冶和“廊
道冶两部分重要元素来实现这些物种潜在繁殖地、迁
徙和越冬地的全球保护[12]。 该公约最早签署于
1979年,截至 2013年 1月已有包含了欧洲、亚洲、非
洲、美洲和大洋洲在内的 118 个成员国,是目前唯一
的针对迁徙物种、生境及其迁徙路线进行保护的全
球性公约[13]。
为在全球尺度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世界
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在
1998年提出了“全球 200冶 (The global 200)的概念,
以生态区为单元来作为大尺度优先实施保护行动的
区域[14]。 生态区是具有较高同质性的地理单元,拥
有相近的生态系统或生物群落[15],以生态区为单位
进行保护规划是跨界保护区网络建设的重要尺度之
一[16]。 例如 Basnet[17]在尼泊尔境内的喜马拉雅山
脉东部区域,通过研究尼泊尔当前的保护区网络分
布格局,提出了在高山灌丛和草甸 (Alpine Shrubs
and Meadows)生态区建立 4处尼泊尔鄄中国跨界保护
区,以及在达赖热带稀树草原和草原(Tarai Savannas
and Grassland)生态区建立 5 处尼泊尔鄄印度跨界保
护区的建议。 Rainer 等[18]在乌干达、卢旺达和刚果
三国交界的维龙加鄄比温蒂(Virunga鄄Bwindi)生态区,
提出了针对山地大猩猩(Gorilla beringei beringei)建
立跨界保护区网络的建议。
1.2摇 洲际尺度
在洲际尺度进行跨界保护区网络建设最为成功的
案例之一,是目前几乎覆盖整个欧洲大陆的 Natura 2000
跨界保护网络[19]。 Natura 2000的核心是基于 1979年
发布的“鸟类指令(Birds Directive)冶[20]以及 1992 年发
布的“栖息地指令(The Habitats Directive)冶 [21]而构
建的[22]。 据 2009 年的统计,Natura 2000 覆盖的面
积约占欧盟成员国总领土面积的 18% (共计约
293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25000个保护区),保护了超过 1000 种动植物和 200
多个栖息地类型[23]。 通过在所有 27 个欧盟成员国
之间开展相应的区域合作,以保护重要野生动植物
物种、受威胁的栖息地以及物种迁徙的关键通
道[24]。 另一个案例是由 55 个欧洲国家共同参与的
泛欧生态网络 ( Pan鄄European Ecological Network,
PEEN),以生态廊道连结各自孤立的重要生境,使之
在空间上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有利于物种的扩散与
迁徙[25]。 其他在洲际尺度的跨界保护区网络范例,
还包括全球环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GEF)、德国国际合作机构(Die Deutsche Gesellschaft
f俟r Internationale Zusammenarbeit, GIZ)以及欧盟支持
的中美洲跨界保护区网络,涉及了 8 个国家和 37 个
保护区的跨界合作,不仅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也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合作[8]。
1.3摇 两个或多个国家(或省、市、县等行政区)之间
的尺度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保护区之间通过直接
签署相关协议,从而建立跨界保护区的情况也很常
见[26]。 1932年,美国和加拿大在边境建立了沃特
顿鄄冰川(Waterton鄄Glacier)国际和平公园,是世界公
认的第一个跨界保护区[27]。 在东南亚,泰国、老挝
和柬埔寨边境地区建立了拍登跨界保护区网络(Pha
Taem Protected Forest Complex),为更好地解决该区
域的生态问题,各国政府将保护区周边的大面积地
区均纳入跨界保护区网络中,并分为核心区、缓冲
区、廊道和斑块四大部分,这些廊道和斑块将破碎的
生境连接起来重建了完整的生态系统景观[28]。 其
他案例还包括 1979 年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共同签
署建立拉阿米斯塔德(La Amistad)国际公园的联合
声明[8],1991 年波兰、乌克兰和斯洛伐克共同签署
建立别致(Bieszczady)国家公园的协议[29],2000 年
博茨瓦那和南非两国总统提出共同建立卡拉盖地
(Kgalagadi)跨境公园的计划[30]等。
在国内不同行政区域(如省、市、县)之间开展跨
界保护区网络建设,相对于国家之间要简单一
些[31]。 例如严旬[32]通过对四川、陕西和甘肃 3 个省
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进行分析,建议将“大熊猫自然
保护区群冶和“大熊猫走廊带冶相结合,从而形成不
同省份之间的跨界保护区网络。 肖燚等[33]通过分
析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10 种重要保护植物
和 15种重要保护动物的生境保护现状,确定了 6 个
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结合居民点和主要交
通道路的分布和土地利用现状,提出区域尺度的不
同县界之间的跨界保护区网络。 对于我国来说,由
于各地区之间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建设多存在一定的
差异[34],加强我国内部跨界保护区网络建设和跨界
自然资源的管理研究则显得尤为必要[11]。
2摇 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研究进展
跨界保护区网络通常由跨界保护的重要节点与
连接这些节点的廊道等元素组成[35]。 节点是指具
有高保护价值、高物种多样性、高濒危性或者包括关
键资源的地区;由于单纯的节点难以有足够大的面
积来维持和保护所有的生物多样性,所以需要通过
合适的廊道将这些节点连接成为大的网络,以允许
物种、基因、能量、物质通过廊道流动。
2.1摇 跨界保护节点
跨界保护节点通常包括如下特点:(1)经纬度最
好沿南北呈梯度分布;(2)包括从低到高的海拔梯
度;(3)包括大的景观斑块和原始未受干扰的生态系
统;(4)包括生态系统及物种分布的边缘区域,以促
进这些生态系统和物种的扩展;(5)包括关键物种,
如生产者、媒介昆虫、种子传播者、捕食者以及寄生
者等,以确保自然过程的持续性[36]。 可以看出,当
确定适合的跨界保护尺度后,跨界保护节点通常是
该尺度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而筛选和识
别优先区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
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及跨界保护节点的确定中。
基于珍稀物种丰富程度的热点地区分析方法是
确定跨界保护节点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生物多样性
热点地区被认为是本地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或
是特有物种集中分布的地区,其中最早由 Myers
等[37]提出的全球 25 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则可看
做是全球尺度的跨界保护节点。 类似的跨界保护节
点还包括 Kier 等[38]基于全球维管束植物丰富度提
出的 63个丰富度最高的生态区。 此外,Drohan[39]在
韩国和朝鲜的无人区确定了大量珍稀的植物和鱼类
物种的热点分布区域,并建议在该地区建立野生动
植物保护网络,以跨界保护区的形式,加强区域间交
流,缓解地区的紧张局势,同时进一步保护环境。
空缺分析法通过确定相应的保护目标以评估现
3931摇 6期 摇 摇 摇 王伟摇 等: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研究进展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有保护区网络的不足[40],可用于确定那些在现有跨
界保护区网络中尚未受到充分保护的物种或生态系
统类型,从而确定需要增补的跨界保护节点。 例如
基于《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全球尺度至少有效保护
各生态区面积 10%冶的目标[41],IUCN[9]在全球尺度
开展了空缺分析,结果发现到 2009 年全球 821 个生
态区中仅有 54%达到了上述目标。 Jantke等[42]以空
缺分析法,分析了 Natura 2000 保护体系对濒危湿地
鸟类的保护状况,结果表明,目前仍有 5 个物种未纳
入当前的保护体系中;根据分析结果,建议进一步扩
展跨界保护区网络,特别是在欧洲东北部的国家。
Rubio鄄Salcedo等[43]亦发现 Natura 2000 跨界保护区
网络对于苔藓类等非旗舰物种的保护存在明显不
足。 Reyes[44]分析了南非卡拉盖地跨界保护区网络
的生物多样性,发现当前的保护区已包括了该区域
74%的鸟类,不过植被类型并没有因保护区面积的
增加而显著增加。
近年来由 Margules 等[2]提出的系统保护规划
法,由于综合考虑了区域的自然属性、生物学属性以
及保护目标即成本等因素,逐渐在跨界保护区网络
构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 例如,Carwardine
等[45]针对哺乳动物的全球保护区网络设计中,综合
考虑了生物多样性重要性、农业成本、国际资金支持
以及威胁程度等因素。 Gaston 等[46]对欧洲保护区
网络构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系统保护规
划法的主要过程:(1)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的获取;
(2)保护目标的确立;(3)当前已有保护体系评估;
(4)选择潜在的保护区;(5)执行保护规划;(6)维持
保护区的价值。 Maiorano等[47]在地中海基于系统保
护规划,针对 10个指示物种分别使用了 20%和 40%
的保护目标,计算了区域的不可替代系数;并进一步
将相应结果与地中海渔船分布进行了叠加分析,确
定了在地中海区域开展跨界保护的重要节点。 我国
近年来也逐渐利用系统保护规划法进行区域层面生
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规划,亦涉及到跨省界的保护
区网络构建和设计。 例如,栾晓峰等[48]利用系统保
护规划方法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
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长白山西北部林区、大兴安岭
北段山区和大兴安岭南段森林草原过渡区 3 个区域
新建和扩建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其他类似研究还包
括张路等[49]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理念的长江流域两
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评价、曲艺等[50]基于
不可替代性的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保护区功能区划研
究等。
2.2摇 跨界保护廊道
廊道的概念来自于景观生态学的斑块鄄廊道鄄基
底理论,通常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
或带状结构[51]。 通过廊道的连接构建跨界保护区
网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生境破碎化对边境地
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
干扰能力,增强保护区之间物种的扩散和迁移,从而
有效地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52]。 根据
组成不同,廊道通常分为景观廊道、线性廊道以及踏
脚石等[7]。
目前国际上对于跨界保护廊道的规划和建设已
具备了一定的实践与理论基础[53]。 例如保护国际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CI) [54]提出了生物多样
性保护廊道建设和实施的基本原则,为跨界保护廊
道的构建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并在物种、景观以及社
会经济 3个层面提出了建设跨界保护廊道的关键问
题:首先,廊道的建设应尽可能包含特有种、濒危物
种及其适宜生境;其次,廊道的建设应尽可能包括关
键生态系统,例如连续的大面积原始森林;此外,廊
道的建设还应考虑到当前面临的主要压力及潜在威
胁,已有的保护措施等,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来实现保
护的目标。 Laverty 等[55] 介绍了在非洲南部建立
Futi跨界保护廊道的过程和经验:为减缓国家之间
的物理阻隔对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种群迁移
的影响,2000年 6月由莫桑比克、斯威士兰和南非政
府共同签署了 “卢邦博 冶 三方协议 ( Lubombo
Transfrontier Trilateral Protocol),并提出了拆除边境
地区围网阻隔以促进动物迁徙交流的建议;随后,
Van Aarde等[56]在莫桑比克和南非两国的边界处开
展了 3a的连续监测,并提出了移除位于南非的滕贝
公园(Tembe Elephant Park)和莫桑比克的马普托保
护区(Maputo Elephant Reserve)之间的围网,建设跨
界保护廊道以形成跨界保护区网络的建议;经过多
年的努力,2011年莫桑比克将 Futi 跨界保护廊道进
一步升级成为了保护区[57]。 洲际尺度的跨界保护
廊道构建案例,还包括连接墨西哥、危地马拉、伯利
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以
及巴拿马共 8个国家之间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的
493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中美洲地区跨界保护廊道[58鄄60]。 以及 Jongman[61]提
出的建设包括有灌木篱笆、小的森林景观、隧道、河
流、海岸线、河道等在内的欧洲“绿道冶。 Biondi[35]根据
植物群落的分布以及农业景观的扩展等方面进行了
欧洲跨界廊道的设计,以期望能够实现 Natura 2000
保护区网络和泛欧生态网络的整合。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廊道的规划和建设也给予
了密切的关注。 例如朱强等[62]从景观的结构与功
能分析出发,基于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从生物保护
廊道和河流廊道两方面对生态廊道的宽度及其影响
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以上两种类型生态廊道
的适宜宽度值范围。 甘宏协和胡华斌[63]在西双版
纳州境内,以野牛(Bos gaurus)为对象探讨了生物多
样性保护廊道的设计。 同样在西双版纳,林柳等[64]
以亚洲象(Elephus maximus)作为目标保护物种,基
于遥感影像结合野外 GPS 数据,初步探讨了建立生
态走廊带的规划区域。 相对来说,目前国内学者在
跨国界保护廊道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Fan 等[65]
针对东黑冠长臂猿(Nomascus nasutus)的中国-越南
跨界保护廊道研究是其中一个案例,通过高精度卫
星影像对该物种的分布范围及潜在生境进行分析,
发现在当前分布区的附近有 2 个潜在的适宜生境,
这些生境之间目前仅以非常狭窄的森林廊道连接,
因此建议在这些区域建立跨界保护廊道,以形成东
黑冠长臂猿的跨界保护区网络。
3摇 我国跨界保护区网络建设进展
我国的国境线超过 20000km,在边界线上有很
多亟需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因此,通过建设
跨界保护区网络能够有效地保护这些区域的生物多
样性[11]。 为此,在 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
2030年)中,提出了“在乌苏里江、内蒙古达赉湖、内
蒙古乌拉特、新疆阿尔泰、新疆夏尔希里、新疆红其
拉甫山口、西藏珠峰、图们江下游等地区研究建立跨
国界保护区冶的优先行动[66]。
目前,我国在东北地区黑龙江流域跨界保护区
网络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俄、蒙政府
及相关部门先后签署了《中俄环境保护合作协定》、
《中、蒙、俄共同自然保护区的协定》、《中俄关于兴
凯湖自然保护区协定》等政府间协定;一些自然地理
条件相似的自然保护区之间也签署了合作协议,如
《俄罗斯大赫黑契尔国家自然保护区与中国黑龙江
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协定》、《中华人民共和
国黑龙江八岔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俄罗斯巴斯达
克国家自然保护区共同联合保护自然环境合作协
议》、《俄罗斯兴安斯基自然保护区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协议》等。 目前,在黑
龙 江 流 域 已 经 建 成 了 兴 凯 湖鄄汉 卡 斯 基
(Khankaiskii)、中蒙俄达乌尔国际保护区 ( CMR鄄
Dauria International Protected Area)、三江鄄大赫黑契
尔(Bolshehekhtsirsky)、八岔岛鄄巴斯达克(Bastak)、
洪河鄄兴 安 斯 基 ( Khinganskii )、 三 江鄄博 隆 斯 基
(Bolonskii)等跨界保护区。 不过,由于在跨界保护
廊道方面的研究较少,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状况仍
有待查明,黑龙江流域跨界保护区网络还需要进一
步完善和优化。
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跨界
保护合作亦不断加强。 早在 1998年,戴聪等[67]通过
实地调查以及与中国和老挝政府官员的讨论,就提
出了在中国勐腊县南部与老挝南塔省北部边界建立
跨国界保护区的建议。 曾广权等[68]对中国的滇西
和藏东南地区、缅甸的西北部(克饮邦的全部、实皆
省的大部)以及印度东北部的 3 个邦(阿萨姆邦、那
加兰邦、曼尼普尔邦)进行了研究,在遥感资料判读
的基础上对本区域地面景观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
出了建立中、缅、印国际自然保护区的初步设想。
2005年,在亚行、芬兰、瑞典、荷兰等多方资助下,中、
老、缅、泰、柬、越湄公河次区域六国共同实施了“大
湄公河次区域核心环境规划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
计划项目冶, 根据生物物种的重要程度和脆弱程度,
选定了包括云南省西双版纳和香格里拉德钦地区、
广西靖西等 9 个重点区域建立跨界保护廊道示范研
究,旨在恢复和维持已有国家公园和野生生物避难
所间的联系[69]。 然而,由于缺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
走廊建设的法律、政策以及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监管、
运行机构,导致了该区域跨界保护廊道建设过程缓
慢,成效不够明显[70]。
此外,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阿尔泰区域属于中、
俄、哈、蒙四国的边境结合部,包括中国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的阿勒泰地区、俄罗斯联邦的阿尔泰共和国
和阿尔泰边疆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东哈萨克斯
5931摇 6期 摇 摇 摇 王伟摇 等: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研究进展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坦州以及蒙古的巴彦乌列该省和科布多省。 近年来
部分学者也提出了在此开展跨界保护的设想。 例
如,刘旭玲等[71]通过对我国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与俄
罗斯“金山阿尔泰(the Golden Mountain Altay)冶世界
自然遗产地在地质地貌成因、水文、垂直自然带以及
生物多样性特征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创建中
俄阿尔泰山跨国界遗产地的建议。 联合国开发计划
署也提出了在哈萨克斯坦马尔卡科尔湖(Markakol
Lake)西南和东南部、中国的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以
及俄罗斯的卡通(Katon)自然保护区共同建立跨界
保护区网络的建议。 相较于我国东北和西南地区,
阿尔泰区域的跨界保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我国内部的自然保护区来说,跨越两个及
两个以上行政区的现象非常普遍[11]。 由于我国自
然保护区的申报和建立多通过“自下而上冶的模式,
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市、县、
自治县、自治州等各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并逐级审
批。 这样,就会产生位于不同省、市、县的同一个山
脉、湖泊等分别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情况。 例如,分别
建于江西省和福建省的两个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分
别位于北京和河北省的两个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分
别位于江苏省泗洪县、洪泽县和盱眙县的两个洪泽
湖自然保护区、分别位于四川省美姑县和马边县的
两个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等。 这些自然保护区在建立
之初没有考虑跨边界的情况,往往会在后期的保护
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将跨界保护
区网络构建的理论与技术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
统筹实施和完善全国自然保护区规划十分必要。
4摇 展望
目前国内外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研究已积累了
大量的经验和教训。 针对国际上跨界保护区的研究
趋势,近年来石龙宇等[11]和王献溥等[31]均提出了包
括确定跨界保护区建设的理论和原理、签订发展协
议、制定管理方案、开展跨界保护区管理绩效评价等
方面的建议。 由于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起步较晚,
自然保护区还普遍面临着法规体系不够完善、资金
投入不足、保护与开发矛盾日益尖锐、管理薄弱、本
底不清等问题[34],对我国跨界保护区网络建设和管
理所面临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为
此,本文对我国跨界保护区网络未来的研究提出了
如下展望:
4.1摇 加强我国大尺度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研究
在全球或洲际尺度构建跨界保护区网络是国际
研究的热点。 我国由于缺乏完整的物种分布数据,
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的边界线
开展小尺度跨界保护区网络的规划和建设。 作为世
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 12 个国家之一,我国分
布有许多世界意义的关键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
种[72],应进一步加强我国在全球或洲际尺度的跨界
保护区网络构建研究,以实现那些具有长途迁徙特
性的鸟类如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以及那些具有全
球意义的生态系统如东西伯利亚针叶林等的跨界
保护。
4.2摇 研究制定适应于中国国情的跨界保护区网络
建设方式和管理模式
构建和管理跨界保护区网络,使不同国家、不同
语言、不同政治体制和文化背景的合作者参与进来
进行有效合作是一项巨大的挑战[11]。 这就需要科
学家、管理者和决策者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制
定适宜的跨界保护区网络建设方式;并在管理的过
程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摸索出适应自身条
件的跨国界保护区网络管理模式。 同时,尝试开展
内部不同行政区(如省、市、县)之间的跨界保护研
究,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益,对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区的
发展规划、优化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4.3摇 开展跨界保护区网络的有效性评估
开展跨界保护区网络的有效性评估对检验跨界
保护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73]。 目前国内外已有从
管理有效性方面,针对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法制
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以及社区参与等方面开展的有
效性评价;以及从生态有效性方面,客观评价自然保
护区设立以来其主要保护对象是否得到了有效保
护[74]。 例如针对欧洲 Natura 2000 的有效性评
价[24,75]、针对中美洲地区跨界保护区网络的评
价[60]、以及针对非洲象的跨界保护评价[76]等。 因
此,进一步针对我国的跨界保护区网络在环境、经
济、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开展评估,对推动跨界保
护区网络的有效管理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44]。
4.4摇 研究跨界保护区网络可能面临的新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转基因、外来入侵物种、气候
变化等热点问题的出现,跨界保护区网络研究也需
693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要发展新的研究领域。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
一种特殊形式,跨界保护区网络的研究一方面可以
借鉴保护区网络构建的技术与方法,同时亦存在其
特殊性。 例如保护区网络构建时往往建议经纬度最
好沿南北呈梯度分布,便于物种和自然群落能够随
气候变化而进行迁移[36],然而实际的行政边界往往
与理论状态不一致。 此外,在跨界保护区网络的构
建过程中,如何避免同时带来的生物安全等科学问
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4.5摇 研究建立完善的跨界保护政策和机构
目前关于跨界保护区的理念和热情正在与日俱
增,然而多数跨界保护区还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机构,
制约了跨界保护区网络的发展[26]。 从跨界保护区
的定义就可以看出,通过法律或其他行政手段进行
合作管理是其能否成功的核心内容和先决条件[31]。
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在我国研究建立完善的跨界保
护法规、政策以及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监管、运行机
构。 其中,由于主权、资源拥有权和管理权是最为敏
感的问题,应当在相应法规政策中予以特别重视,在
合作计划中明确指定严格的规定和管理办法。
References:
[ 1 ]摇 Hooper D U, Adair E C, Cardinale B J, Byrnes J E K, Hungate
B A, Matulich K L, Gonzalez A, Duffy J E, Gamfeldt L, O忆
Connor M I. A global synthesis reveals biodiversity loss as a major
driver of ecosystem change. Nature, 2012, 486(7401): 105鄄108.
[ 2 ] 摇 Margules C R, Pressey R L. 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Nature, 2000, 405(6783): 243鄄253.
[ 3 ] 摇 Bruner A G, Gullison R E, Rice R E, da Fonseca G A B.
Effectiveness of Parks in Protecting Tropical Biodiversity. Science,
2001, 291(5501): 125鄄128.
[ 4 ] 摇 Geldmann J, Barnes M, Coad L, Craigie I D, Hockings M,
Burgess N D. Effectiveness of terrestrial protected areas in
reducing habitat loss and population decline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3, 161: 230鄄238.
[ 5 ] 摇 Westing A H.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of transfrontier
reserves for conflict prevention and confidence building.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1998, 25(2): 91鄄94.
[ 6 ] 摇 Zhang Y B, Ma K P.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status
assessment of threatened plants in China.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2008, 17(7): 1783鄄1798.
[ 7 ] 摇 Kohlera Y, Plassmanna G, Ullrichb A, G觟tzb A, Scheurerc T,
H觟lscherd S, Savoiae S. The Continuum Project鄄establishing
ecological networks throughout the European Alps.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8, 28(2): 168鄄172.
[ 8 ] 摇 Sandwith T, Shine C, Hamilton L, Sheppard D. Transboundary
Protected Areas for Peace and Co鄄operation. Lavenham, UK: The
Lavenham Press Ltd, 2001.
[ 9 ] 摇 IUCN. Next Steps: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Programme
of Work on Protected Areas. Gland Switzerland: IUCN Protected
Areas Programme, 2010.
[10] 摇 Fall J J. Planning protected areas across boundaries: new
paradigms and old ghosts. Journal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2003,
17(1 / 2): 81鄄102.
[11] 摇 Shi L Y, Li D, Chen L, Zhao Y. Transboundary protected areas
as a means to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 32(21): 6892鄄6900.
[12] 摇 Bennett G, Wit P.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Networks: A Review of Proposals, Plans and Programmes.
Amsterdam: AIDEnvironment, 2001.
[13] 摇 UNEP / CMS Secretariat. Introduction to the 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 [ 2013鄄 07鄄 01] . http: / / www. cms. int / about /
intro.htm.
[14] 摇 Olson D, Dinerstein E. The global 200: a representation approach
to conserving the earth忆 s most biologically valuable ecoregions.
Conservation Biology, 1998, 12(3): 502鄄515.
[15] 摇 Wright R G, Murray M P, Merrill T. Ecoregions as a level of
ecological analysi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998, 86 ( 2 ):
207鄄213.
[16] 摇 Brosius J P, Russell D. Conservation from above imposing
transboundary conservation: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ransboundary protected areas and ecoregional planning. Journal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2003, 17(1 / 2): 39鄄65.
[17] 摇 Basnet K. Transboundary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itiative.
Journal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2003, 17(1 / 2): 205鄄226.
[18] 摇 Rainer H, Asuma S, Gray M, Kalpers J, Kayitare A, Rutagarama
E, Sivha M, Lanjouw A. Regional conservation in the Virunga鄄
Bwindi region. Journal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2003, 17(1 / 2):
189鄄204.
[19] 摇 Leibenath M, Rientjes S, Lintz G, Klbe鄄Weber C, Walz U.
Crossing borders: Natura 2000 in the light of EU enlargement.
Dresden, Germany: European Centre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Tilburg, The Netherlands, and Leibniz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2005.
[20] 摇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Council Directive of 2
April 1979 on the conservation of wild birds ( 79 / 409 / EEC).
Brussels: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1979.
[21] 摇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Council Directive 92 /
43 / EEC of 21 May 1992 on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habitats
and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Brussel: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1992.
[22] 摇 Marcer A, Garcia V, Escobar A, Pons X. Handling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n protected鄄area systems and coverage. An
information system for the Natura 2000 European context.
7931摇 6期 摇 摇 摇 王伟摇 等: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研究进展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2010, 25(8): 956鄄964.
[23] 摇 European Communities. Natura 2000: Europe s nature for you.
[2013鄄07鄄01] . http: / / ec.europa.eu / environment / ecolabel / index
_en.htm.
[24] 摇 Opermanis O, MacSharry B, Aunins A, Sipkova Z.
Connectedness and connectivity of the Natura 2000 network of
protected areas across country borders in the European Union.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2, 153: 227鄄238.
[25] 摇 Jongman R H G. Nature conservation planning in Europe:
developing ecological network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2(3): 169鄄183.
[26] 摇 Fall J J. Designing framework conventions to promote and support
transboundary protected areas: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the
Carpathian Convention / / Tamburelli G.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Protected Areas: The Italian and Ukrainian Legislation.
Milan, Italy: Giuffr侉 Editore, 2007: 101鄄119.
[27] 摇 Braack L, Sandwith T, Peddle D, Petermann T.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in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ransboundary
conservation areas. Margate, UK: Thanet Press Ltd, 2006.
[28] 摇 Trisurat Y. Transboundary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of the Pha
Taem Protected Forest Complex: A bioregional approach. Applied
Geography, 2006, 26(3 / 4): 260鄄275.
[29] 摇 Niewiadomski Z. Bieszczady national park / / Breymeyer A, Noble
R, Deets S, Brand N, Robbins K, Vandivere S, ed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Transboundary Protected Area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6: 141鄄146.
[30] 摇 Hanks J. Transfrontier Conservation Areas (TFCAs) in Southern
Africa. Journal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2003, 17 ( 1 / 2 ):
127鄄148.
[31] 摇 Wang X P, Guo K. Basic implication of transboundary reserve and
park for peace and their application. Guihaia, 2004, 24 ( 3):
220鄄223.
[32] 摇 Yan X. Study on the Nature Reserve System of Giant Panda
( Ailuropoda melanoleuca ) [ D ].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5.
[33] 摇 Xiao Y, Zhu C Q, Ouyang Z Y, Ling L. Minsha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riority Areas and Nature Reserves Planning.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ress, 2012.
[34] 摇 Department of Nature and Ecology Conservation, MEP. The 2011
List of the Nature Reserves, China.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12.
[35] 摇 Biondi E, Casavecchia S, Pesaresi S, Zivkovic L. Natura 2000
and the Pan鄄European Ecological Network: a new methodology for
data integration.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2012, 21 ( 7):
1741鄄1754.
[36] 摇 Janishevski L. Transboundary protected areas and regional
ecological networks. [ 2013鄄 07鄄 01 ] . https: / / www.
conservationtraining.org / course / info.php? id = 54.
[37] 摇 Myers N, Mittermeier R A, Mittermeier C G, da Fonseca G A,
Kent J. Biodiversity hotspots for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Nature,
2000, 403(6772): 853鄄858.
[38] 摇 Kier G, Mutke J, Dinerstein E, Ricketts T H, K俟per W, Kreft
H, Barthlott W. Global patterns of plant diversity and floristic
knowledge.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2005, 32(7): 1107鄄1116.
[39] 摇 Drohan J. Sustainably developing the DMZ. Technology Review,
1996, 99(6): 17鄄18.
[40] 摇 Scott J M, Davis F, Csuti B, Noss R, Butterfield B, Groves C,
Anderson H, Caicco S, DErchia F, Edwards T C Jr, Ulliman J,
Wright R G. Gap analysis: a geographic approach to protec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1993, 57
(1) supplement: wildlife Monographs No. 123: 1鄄41.
[41] 摇 Coad L, Burgess N D, Bomhard B, Besancon C. Progress
Towards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s 2010 and 2012
Targets for Protected Area Coverage. Cambridge, UK: UNEP鄄
WCMC, 2009.
[42] 摇 Jantke K, Schleupner C, Schneider U A. Gap analysis of
European wetland species: priority regions for expanding the
Natura 2000 network.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2010, 20
(3): 581鄄605.
[43] 摇 Rubio鄄Salcedo M, Mart侏nez I, Carre觡o F, Escudero A. Poor
effectiveness of the Natura 2000 network protecting Mediterranean
lichen species. Journ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2013, 21( 1):
1鄄9.
[44] 摇 Reyers B. Evaluating transboundary protected areas: achieving
biodiversity targets / / The Workshop on Transboundary Protected
Areas in the Governace Stream of the 5th World Parks Congress.
Durban, South Africa, 2003: 1鄄11.
[45] 摇 Carwardine J, Wilson K A, Ceballos G, Ehrlich P R, Naidoo R,
Iwamura T, Hajkowicz S A, Possingham H P. Cost鄄effective
priorities for global mammal conserv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8, 105(32): 11446鄄11450.
[46] 摇 Gaston K J, Sarah F J, Nagy A, Cant俨鄄Salazar L, Johnson M.
Protected areas in Europe: principle and practice.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08, 1134(1): 97鄄119.
[47] 摇 Maiorano L, Bartolino V, Colloca F, Abella A, Belluscio A,
Carpentieri P, Criscoli A, Lasinio G J, Mannini A, Pranovi F,
Reale B, Relini G, Viva C, Ardizzone G D. 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in the Mediterranean: a flexible tool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no鄄take marine protected areas. 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2008, 66(1): 137鄄146.
[48] 摇 Luan X F, Huang W N, Wang X L, Liu M C, Liu S R, Wu B,
Li D Q. Identification of hotspots and gap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a 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y.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 29 ( 1 ):
144鄄150.
[49] 摇 Zhang L, Ouyang Z Y, Xu W H, Li Z Q, Zhu C Q. Biodiversity
priority areas analysis for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n the Yangtze
893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Basin based on 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idea.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0, 19 ( 9 ):
1020鄄1028.
[50] 摇 Qu Y, Wang X L, Luan X F, Li D Q. Irreplaceability鄄based
function zoning of nature reserves in the Three Rivers Headwater
Region of Qinghai province.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1, 31
(13): 3609鄄3620.
[51] 摇 Forman R T T.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52] 摇 Van Teeffelen A J A, Vos C C, Opdam P. Species in a dynamic
world: Consequences of habitat network dynamics on conservation
planning.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2, 153: 239鄄253.
[53] 摇 Vimal R, Mathevet R, Thompson J D.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ecological networks. Journ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2012, 20
(1): 49鄄55.
[54] 摇 Sanderson J, Alger K, da Fonseca G A B, Galindo鄄Leal C,
Inchausty V H, Morrison K.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orridors:
Planning, Implementing, and Monitoring Sustainable Landscapes.
Washington, DC: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003.
[55] 摇 Laverty M F, Gibbs J P. Ecosystem Loss and Fragmentation. New
York: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07.
[56] 摇 Van Aarde R J, Fairall N. Restoration of the Tembe鄄Futi鄄Maputo
Coastal Plains Elephant Population. Annual Report to US Fish &
Wildlife Service 2001 / 2002. Pretoria: University of Pretoria,
South Africa, 2002.
[57] 摇 Peace Parks Foundation. Futi Corridor now a protected area.
[2013鄄07鄄01 ] . http: / / www. peaceparks. org / news. php? pid =
1109&mid= 1118.
[58] 摇 Miller K, Chang E, Johnson N. Defining Common Ground for the
Mesoamerican Biological Corridor. Washington, DC: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01.
[59] 摇 Holland M B. Mesoamerican Biological Corridor / / Hilty J A,
Chester C C, Cross M S, eds. Climate and Conservation:
Landscape and Seascape Science, Planning, and Action.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12: 56鄄66.
[60] 摇 Mendoza E, Fuller T L, Thomassen H A, Buermann W, Ram侏rez鄄
Mej侏a D, Smith T B.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soamerican Biological Corridor for protecting potential
Baird忆 s tapir ( Tapirus bairdii ) habitat in southern Mexico.
Integrative Zoology, 2013, 8(1): 35鄄47.
[61] 摇 Jongman R H G. Ecological networks: a society approach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 / Marschall I, Gather M, M俟ller M, eds.
The Green Belt as a European Ecological Network鄄Strengths and
Gaps. Erfurt: Proceedings of the 1st GreenNet Conference, 2012:
3鄄11.
[62] 摇 Zhu Q, Yu K J, Li D H. The width of ecological corridor in
landscape planning.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 25 ( 9 ):
2406鄄2412.
[63] 摇 Gan H X, Hu H B.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orridor design based
on habitat selection of gaur ( Bos gaurus): a case study from
Xishuangbanna,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8, 27
(12): 2153鄄2158.
[64] 摇 Lin L, Feng L M, Zhao J W, Guo X M, Dao J H, Zhang L. A
preliminary study on designing ecological corridors in
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ith 3s techniques.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6, 42 ( 4):
405鄄409.
[65] 摇 Fan P F, Ren G P, Wang W, Scott M B, Ma C Y, Fei H L,
Wang L, Xiao W, Zhu J G. Habitat evaluation and 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 of the last population of cao vit gibbon
( Nomascus nasutus):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3, 161: 39鄄47.
[66] 摇 Mninstries of Joint鄄Drafting China Nation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Strategy and Action Plan. China Nation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Strategy and Action Plan: 2011—2030.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11.
[67] 摇 Dai C, Chen J. On co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R & D of Sino鄄
Laotian cross border natural reserves. Yunnan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8, 17(4): 19鄄21.
[68] 摇 Zeng G Q, Guo H G, Deng Q, Li Z X. Bio鄄diversity protection in
East Himalayas鄄Hengduan Mountain. Yunnan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0, 19(1): 14鄄18.
[69] 摇 Sun X H, Zhang X Y. An analysis of China鄄ASEA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Journal of Yuxi Normal University,
2012, 28(2): 45鄄49.
[70] 摇 Zhang S X, Zhao X. GM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orridor legal
issues. Ecological Economy, 2011, (7): 151鄄153.
[71] 摇 Liu X L, Yang Z P, Xie T, Chen X G. Analysis on the value of
world nature heritage in Kanas and study on its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rid Zone Research, 2007, 24(5): 723鄄727.
[72] 摇 Wu R D, Zhang S, Yu D W, Zhao P, Li X H, Wang L Z, Yu
Q, Ma J, Chen A, Long Y C. Effectiveness of China s nature
reserves in representing ecological diversity.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1, 9(7): 383鄄389.
[73] 摇 Agrawal A. Transboundary Protected Areas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Gland, Switzerland: IUCN鄄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2003.
[74] 摇 Wang W, Pechacek P, Zhang M X, Xiao N W, Zhu J G, Li J S.
Effectiveness of nature reserve system for conserving tropical
forests: A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Hainan Island, China. PLoS
ONE, 2013, 8(2): e57561.
[75] 摇 Abell佗n M D, Mart侏nez J E, Palaz佼n J A, Esteve M 魣, Calvo J F.
Efficiency of a protected鄄area network in a Mediterranean Region:
A Multispecies assessment with raptor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1, 47(5): 983鄄991.
[76] 摇 Roever C L, van Aarde R J, Leggett K.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within conservation networks: Delineating corridors for African
elephant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3, 157: 128鄄135.
9931摇 6期 摇 摇 摇 王伟摇 等: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研究进展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参考文献:
[11]摇 石龙宇, 李杜, 陈蕾, 赵洋. 跨界自然保护区———实现生物多
样性保护的新手段. 生态学报, 2012, 32(21): 6892鄄6900.
[31] 摇 王献溥, 郭柯. 跨界保护区与和平公园的基本含义及其应用.
广西植物, 2004, 24(3): 220鄄223.
[32] 摇 严旬. 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体系研究 [D]. 北京: 北京林业大
学, 2005.
[33] 摇 肖燚, 朱春全, 欧阳志云, 凌林. 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与自然保护区规划.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2.
[34] 摇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 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2011).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48] 摇 栾晓峰, 黄维妮, 王秀磊, 刘敏超, 刘世荣, 吴波, 李迪强.
基于系统保护规划方法东北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保护空缺
分析. 生态学报, 2009, 29(1): 144鄄150.
[49] 摇 张路, 欧阳志云, 徐卫华, 李智琦, 朱春全. 基于系统保护规
划理念的长江流域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评价. 长
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9): 1020鄄1028.
[50] 摇 曲艺, 王秀磊, 栾晓峰, 李迪强. 基于不可替代性的青海省三
江源地区保护区功能区划研究. 生态学报, 2011, 31( 13):
3609鄄3620.
[62] 摇 朱强, 俞孔坚, 李迪华.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 生态学
报, 2005, 25(9): 2406鄄2412.
[63] 摇 甘宏协, 胡华斌. 基于野牛生境选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
设计: 来自西双版纳的案例. 生态学杂志, 2008, 27( 12):
2153鄄2158.
[64] 摇 林柳, 冯利民, 赵建伟, 郭贤明, 刀剑红, 张立. 在西双版纳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 3S技术规划亚洲象生态走廊带初探. 北
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42(4): 405鄄409.
[66] 摇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编写组. 中国生物多样
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鄄2030) .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
版社, 2011.
[67] 摇 戴聪, 陈进. 中国老挝跨国界自然保护区合作管理与开发研
究的思考. 云南环境科学, 1998, 17(4): 19鄄21.
[68] 摇 曾广权, 郭慧光, 邓晴, 李芝喜. 中、缅、印交界地区(东喜马
拉雅山鄄横断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云南环境科学, 2000,
19(1): 14鄄18.
[69] 摇 孙秀华, 张晓燕. 中国———东盟地区环境合作分析. 玉溪师范
学院学报, 2012, 28(2): 45鄄49.
[70] 摇 张树兴, 赵娴. 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建设法
律问题研究. 生态经济, 2011, (7): 151鄄153.
[71] 摇 刘旭玲, 杨兆萍, 谢婷, 陈学刚. 喀纳斯世界遗产价值分析与
保护开发. 干旱区研究, 2007, 24(5): 723鄄727.
004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猿源袁晕燥援远 酝葬则援袁圆园员源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陨皂责葬糟贼泽 燥枣 早造燥遭葬造 憎葬则皂蚤灶早 燥灶 造蚤贼贼藻则 凿藻糟燥皂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杂韵晕郧 孕蚤葬燥袁在匀粤晕郧 晕葬蚤造蚤袁 酝粤 运藻责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猿圆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云则燥皂 泽赠泽贼藻皂 贼燥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院 贼澡藻 燥贼澡藻则 燥则蚤藻灶贼葬贼蚤燥灶 燥枣 则藻早蚤燥灶葬造 皂葬贼藻则蚤葬造 枣造燥憎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在匀粤晕郧 载蚤葬燥早葬灶早袁 在耘晕郧 匀怎蚤 渊员猿源园冤噎噎噎噎噎
粤 皂怎造贼蚤鄄凿蚤皂藻灶泽蚤燥灶葬造 葬责责则燥葬糟澡 枣燥则 憎藻贼造葬灶凿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泽藻则增蚤糟藻 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杂韵晕郧 再怎择蚤灶袁 在匀粤晕郧 载蚤葬燥造藻蚤 渊员猿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酝燥造藻糟怎造葬则 皂藻糟澡葬灶蚤泽皂泽 燥枣 贼澡藻 蚤灶泽藻糟贼 躁怎增藻灶蚤造藻 澡燥则皂燥灶藻 允陨晕 酝蚤灶灶葬袁 蕴陨晕 载蚤灶凿葬 渊员猿远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酝蚤糟则燥遭蚤葬造 凿藻贼藻则蚤燥则葬贼蚤燥灶 蚤灶 葬灶糟蚤藻灶贼 糟葬增藻 葬灶凿 憎葬造造 责葬蚤灶贼蚤灶早泽 蕴陨 匝蚤葬灶早袁郧耘 匝蚤灶赠葬袁孕粤晕 载蚤葬燥曾怎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猿苑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贼怎凿赠 燥灶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泽葬枣藻贼赠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憎葬则灶蚤灶早 燥枣 憎藻贼造葬灶凿泽 蚤灶 栽怎皂藻灶 砸蚤增藻则 憎葬贼藻则泽澡藻凿 遭葬泽藻凿 燥灶 猿杂 贼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在匀哉 宰藻蚤澡燥灶早袁 酝陨粤韵 悦澡藻灶早赠怎袁 在匀耘晕郧 载蚤葬燥躁怎灶袁藻贼 葬造 渊员猿苑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 则藻增蚤藻憎 燥枣贼则葬灶泽遭燥怎灶凿葬则赠 责则燥贼藻糟贼藻凿 葬则藻葬泽 灶藻贼憎燥则噪 藻泽贼葬遭造蚤泽澡皂藻灶贼 宰粤晕郧 宰藻蚤袁栽陨粤晕 再怎袁 悦匀粤晕郧 酝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员猿怨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宰葬贼藻则 糟燥灶泽怎皂责贼蚤燥灶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葬灶凿 憎葬贼藻则 怎泽藻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燥枣 耘怎糟葬造赠责贼怎泽 怎则燥责澡赠造造葬 伊 耘怎糟葬造赠责贼怎泽 早则葬灶凿蚤泽 葬灶凿 遭葬皂遭燥燥鄄憎蚤造造燥憎
泽藻藻凿造蚤灶早泽 匝陨哉 匝怎葬灶袁 孕粤晕 载蚤灶袁 蕴陨 允蚤赠怎藻袁藻贼 葬造 渊员源园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则藻藻 憎葬则皂蚤灶早 泽糟藻灶葬则蚤燥泽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蚤葬造造赠 葬枣枣藻糟贼 贼澡藻皂燥则责澡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责造葬泽贼蚤糟蚤贼赠 燥枣 葬灶 蚤灶增葬泽蚤增藻 澡藻则遭 粤造贼藻则灶葬灶贼澡藻则葬 责澡蚤造燥曾藻则燥蚤凿藻泽
悦匀哉 再葬灶皂藻蚤袁 再粤晕郧 允蚤葬灶袁 蕴陨 允蚤灶早躁蚤袁藻贼 葬造 渊员源员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藻 燥枣 皂藻贼藻燥则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枣葬糟贼燥则泽 葬灶凿 泽燥蚤造 责澡赠泽蚤糟燥糟澡藻皂蚤糟葬造 责则燥责藻则贼蚤藻泽 燥灶 噪葬则泽贼 责则燥糟藻泽泽藻泽 蚤灶 泽蚤曾 造葬灶凿鄄怎泽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泽 蚤灶 泽怎皂皂藻则
葬灶凿 憎蚤灶贼藻则 蚤灶 葬 贼赠责蚤糟葬造 噪葬则泽贼 增葬造造藻赠 蕴陨哉 宰藻灶袁 在匀粤晕郧 匝蚤葬灶早袁允陨粤 再葬灶葬灶 渊员源员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灶葬灶燥糟葬则遭燥灶 葬责责造蚤糟葬贼蚤燥灶 燥灶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葬遭泽燥则责贼蚤燥灶 葬灶凿 怎贼蚤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燥枣 枣造怎藻鄄糟怎则藻凿 贼燥遭葬糟糟燥
蕴陨粤晕郧 栽葬蚤遭燥袁 再陨晕 匝蚤泽澡藻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再葬灶造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员源圆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泽贼葬灶凿 泽责葬贼蚤葬造 皂燥凿藻造 葬灶凿 责葬贼贼藻则灶 遭葬泽藻凿 燥灶 增燥则燥灶燥蚤 凿蚤葬早则葬皂 蕴陨哉 杂澡怎葬蚤袁 宰哉 杂澡怎糟蚤袁 宰粤晕郧 匀燥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员源猿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阅赠灶葬皂蚤糟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泽责葬贼蚤葬造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蚤灶 葬 糟造燥泽藻鄄贼燥鄄灶葬贼怎则藻 孕澡赠造造燥泽贼葬糟澡赠泽 藻凿怎造蚤泽 泽贼葬灶凿泽
匝陨哉 允蚤葬灶曾蚤袁栽粤晕郧 酝藻灶早责蚤灶早袁 杂匀耘晕 蕴蚤枣藻灶袁藻贼 葬造 渊员源源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澡藻灶燥贼赠责蚤糟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蚤灶 灶葬贼怎则葬造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泽燥枣 杂葬责蚤灶凿怎泽 皂怎噪燥则燥泽泽蚤 遭葬泽藻凿 燥灶 枣则怎蚤贼 葬灶凿 泽藻藻凿 贼则葬蚤贼泽
阅陨粤韵 杂燥灶早枣藻灶早袁 杂匀粤韵 宰藻灶澡葬燥袁 允陨粤晕郧 允蚤灶早皂蚤灶袁藻贼 葬造 渊员源缘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阅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燥枣 糟燥皂责葬贼蚤遭造藻 遭蚤燥皂葬泽泽 皂燥凿藻造泽 枣燥则 贼则藻藻泽 枣则燥皂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泽贼葬灶凿 燥则蚤早蚤灶 云哉 蕴蚤赠燥灶早袁 蕴耘陨 再怎葬灶糟葬蚤袁 杂哉晕 宰藻蚤袁藻贼 葬造 渊员源远员冤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栽澡藻 蚤皂责葬糟贼 燥枣 怎灶凿藻则泽贼燥则赠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燥灶 早则燥憎贼澡 燥枣 孕燥造赠早燥灶葬贼怎皂 糟赠则贼燥灶藻皂葬 蚤灶 藻曾贼藻灶泽蚤增藻造赠 皂葬灶葬早藻凿 孕澡赠造造燥泽贼葬糟澡赠泽 藻凿怎造蚤泽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云粤晕 再葬灶则燥灶早袁 悦匀耘晕 杂澡怎葬灶早造蚤灶袁 再粤晕郧 匝蚤灶早责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员源苑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澡燥则贼鄄贼藻则皂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悦韵圆 糟燥灶糟藻灶贼则葬贼蚤燥灶 藻造藻增葬贼蚤燥灶袁 憎葬则皂蚤灶早 葬灶凿 贼则葬灶泽早藻灶蚤糟 月贼 则蚤糟藻 糟则燥责责蚤灶早 燥灶 泽燥蚤造 造葬遭蚤造藻 燥则早葬灶蚤糟 糟葬则遭燥灶 葬灶凿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袁 葬灶凿 灶藻皂葬贼燥凿藻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蚤藻泽 悦匀耘晕 允蚤灶早袁 悦匀耘晕 云葬躁怎灶袁 蕴陨哉 酝葬灶择蚤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早 渊员源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藻皂责燥则燥泽责葬贼蚤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泽 蚤灶 灶藻贼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增蚤贼赠 蚤灶 晕燥则贼澡藻葬泽贼 悦澡蚤灶葬 泽蚤灶糟藻 员怨远员
蕴陨 允蚤藻袁 在匀粤晕郧 再怎葬灶凿燥灶早袁郧哉 云藻灶早曾怎藻袁藻贼 葬造 渊员源怨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燥枣 贼澡藻 澡葬遭蚤贼葬贼 泽怎蚤贼葬遭蚤造蚤贼赠 枣燥则 憎葬贼藻则枣燥憎造泽 蚤灶 贼澡藻 孕葬灶躁蚤灶袁 蕴蚤葬燥灶蚤灶早 憎蚤贼澡 郧陨杂 葬灶凿 则藻皂燥贼藻 泽藻灶泽蚤灶早
阅韵晕郧 在澡葬灶早赠怎袁 蕴陨哉 阅蚤葬灶憎藻蚤袁宰粤晕郧 在燥灶早皂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缘园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燥枣 泽燥蚤造 皂葬糟则燥责燥则藻泽 葬灶凿 贼澡藻蚤则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藻 燥灶 泽葬贼怎则葬贼藻凿 澡赠凿则葬怎造蚤糟 糟燥灶凿怎糟贼蚤增蚤贼赠 蚤灶 贼澡藻 匀怎燥凿蚤贼葬灶早 枣燥则藻泽贼 则藻早蚤燥灶 燥枣 贼澡藻
匝蚤灶造蚤灶早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泽 蕴哉 月蚤灶袁 在匀粤晕郧 杂澡藻灶早造蚤袁 蕴陨 运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缘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灶枣造怎藻灶糟藻泽 燥枣 责澡燥泽责澡燥则怎泽 糟燥灶糟藻灶贼则葬贼蚤燥灶 燥灶 蚤灶贼藻则葬糟贼蚤燥灶泽 葬皂燥灶早 酝蚤糟则燥糟赠泽贼蚤泽 葬藻则怎早蚤灶燥泽葬袁 阅葬责澡灶蚤葬 皂葬早灶葬 葬灶凿 悦藻则葬贼燥责澡赠造造怎皂 凿藻皂藻则泽怎皂
酝粤 允蚤葬灶皂蚤灶袁 允陨晕 孕蚤灶早袁 郧哉韵 酝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缘圆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造造藻造燥责葬贼澡蚤糟 蚤灶澡蚤遭蚤贼蚤燥灶 葬灶凿 皂葬贼澡藻皂葬贼蚤糟葬造 皂燥凿藻造泽 燥枣 悦澡葬则葬 增怎造早葬则蚤泽 藻曾贼则葬糟贼泽 燥灶 贼憎燥 枣则藻泽澡憎葬贼藻则 葬造早葬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匀耘 在燥灶早曾蚤葬灶早袁 蕴陨哉 蕴怎袁 蕴陨 悦澡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缘圆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云造燥则葬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则蚤责葬则蚤葬灶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蚤灶 再燥灶早凿蚤灶早鄄匀葬蚤澡藻 则蚤增藻则 泽赠泽贼藻皂袁 悦澡蚤灶葬 载陨哉 悦澡藻灶袁 韵哉再粤晕郧 在澡蚤赠怎灶袁 在匀耘晕郧 匀怎葬 渊员缘猿缘冤噎噎
杂贼则藻葬皂 澡葬遭蚤贼葬贼 葬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燥枣 阅燥灶早 砸蚤增藻则袁 悦澡蚤灶葬袁 怎泽蚤灶早 砸蚤增藻则 匀葬遭蚤贼葬贼 杂怎则增藻赠 皂藻贼澡燥凿
宰粤晕郧 匝蚤葬灶早袁 再哉粤晕 载蚤灶早扎澡燥灶早袁 蕴陨哉 匀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缘源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粤责责造蚤灶早 杂宰粤栽 皂燥凿藻造 贼燥 藻曾责造燥则藻 贼澡藻 蚤皂责葬糟贼 燥枣 糟澡葬灶早藻泽 蚤灶 造葬灶凿 怎泽藻 葬灶凿 糟造蚤皂葬贼藻 燥灶 贼澡藻 泽贼则藻葬皂枣造燥憎 蚤灶 葬 宰葬贼藻则泽澡藻凿 燥枣 晕燥则贼澡藻则灶
悦澡蚤灶葬 郧哉韵 允怎灶贼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在澡蚤择蚤葬灶早袁 宰粤晕郧 杂澡藻灶早责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缘缘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造蚤皂葬贼藻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 燥枣 贼则藻藻 早则燥憎贼澡 葬造燥灶早 葬灶 葬造贼蚤贼怎凿蚤灶葬造 早则葬凿蚤藻灶贼 蚤灶 贼澡藻 悦澡葬灶早遭葬蚤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泽袁 晕燥则贼澡藻葬泽贼 悦澡蚤灶葬
悦匀耘晕 蕴蚤袁 再陨晕 再怎灶澡藻袁 在匀粤韵 阅燥灶早泽澡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缘远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凿蚤泽责藻则泽蚤燥灶 燥枣 葬蚤则遭燥则灶藻 责燥造造藻灶 葬灶凿 蚤贼泽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 憎蚤贼澡 皂葬躁燥则 糟造蚤皂葬贼蚤糟 责葬则葬皂藻贼藻则泽 蚤灶 杂澡蚤躁蚤葬扎澡怎葬灶早
蕴陨 再蚤灶早袁 蕴陨 再怎藻糟燥灶早袁 蕴譈 杂怎择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缘苑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澡葬灶早藻 燥枣 泽燥蚤造 糟葬则遭燥灶 葬灶凿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早则葬扎蚤灶早 早则葬凿蚤藻灶贼泽 蚤灶 匀怎造怎灶遭藻则 皂藻葬凿燥憎 泽贼藻责责藻
再粤晕 砸怎蚤则怎蚤袁载陨晕 载蚤葬燥责蚤灶早袁 宰粤晕郧 载怎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缘愿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葬灶凿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蚤灶早 枣葬糟贼燥则泽 燥枣 枣葬则皂造葬灶凿 泽燥蚤造 燥则早葬灶蚤糟 皂葬贼贼藻则 葬灶凿 贼则葬糟藻 藻造藻皂藻灶贼泽 蚤灶 贼澡藻 灶葬灶泽蚤澡怎 则藻早蚤燥灶
宰哉 允蚤藻袁 蕴陨 再怎澡怎葬灶袁 蕴陨 在藻灶早遭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缘怨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燥怎则糟藻 葬灶凿 陨灶凿怎泽贼则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栽则葬灶泽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造葬灶凿 怎泽藻 葬灶凿 蚤贼泽 责燥贼藻灶贼蚤葬造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糟燥灶泽藻择怎藻灶糟藻 蕴哉 载蚤葬燥曾怎葬灶 渊员远园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源员远员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源卷摇
叶生态学报曳圆园员源年征订启事
叶生态学报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袁中国生态学学会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袁创刊于 员怨愿员年袁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遥 坚持野百花齐放袁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袁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袁探索生态学奥秘袁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袁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袁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遥
叶生态学报曳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遥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曰研究简报曰生态学新理论尧新方法尧新技术介绍曰新书评价和
学术尧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遥
叶生态学报曳为半月刊袁大 员远开本袁圆愿园页袁国内定价 怨园元 辕册袁全年定价 圆员远园元遥
国内邮发代号院愿圆鄄苑袁国外邮发代号院酝远苑园
标准刊号院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摇 摇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袁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遥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尧科研单位尧高等院校尧图书
馆等订阅遥
通讯地址院 员园园园愿缘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摇 电摇 摇 话院 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曰 远圆愿源猿猿远圆
耘鄄皂葬蚤造院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摇 网摇 摇 址院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本期责任副主编摇 薛建辉摇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摇 载哉耘月粤韵冤渊半月刊摇 员怨愿员年 猿月创刊冤
第 猿源卷摇 第 远期摇 渊圆园员源年 猿月冤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摇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袁杂贼葬则贼藻凿 蚤灶 员怨愿员冤摇灾燥造郾 猿源摇 晕燥郾 远 渊酝葬则糟澡袁 圆园员源冤
编摇 摇 辑摇 叶生态学报曳编辑部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院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院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院北京 猿怨怨信箱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源源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愿园员猿号
耘凿蚤贼藻凿 遭赠摇 耘凿蚤贼燥则蚤葬造 遭燥葬则凿 燥枣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耘凿蚤贼燥则鄄蚤灶鄄糟澡蚤藻枣摇 宰粤晕郧 砸怎泽燥灶早
杂怎责藻则增蚤泽藻凿 遭赠摇 悦澡蚤灶葬 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杂糟蚤藻灶糟藻 葬灶凿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杂责燥灶泽燥则藻凿 遭赠摇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杂燥糟蚤藻贼赠 燥枣 悦澡蚤灶葬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悦藻灶贼藻则 枣燥则 耘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 悦粤杂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孕怎遭造蚤泽澡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摇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孕则蚤灶贼藻凿 遭赠摇 月藻蚤躁蚤灶早 月藻蚤 蕴蚤灶 孕则蚤灶贼蚤灶早 匀燥怎泽藻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猿袁悦澡蚤灶葬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阅燥皂藻泽贼蚤糟 摇 摇 粤造造 蕴燥糟葬造 孕燥泽贼 韵枣枣蚤糟藻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云燥则藻蚤早灶 摇 摇 悦澡蚤灶葬 陨灶贼藻则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月燥燥噪 栽则葬凿蚤灶早
悦燥则责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凿凿院孕援韵援月燥曾 猿怨怨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源源袁悦澡蚤灶葬
摇 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愿圆鄄苑 国外发行代号 酝远苑园 定价 怨园郾 园园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