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猿卷 第 圆源期摇 摇 圆园员猿年 员圆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中国南方红壤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赵其国袁黄国勤袁马艳芹 渊苑远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叶生态学基础曳院对生态学从传统向现代的推进要要要纪念 耘援孕援奥德姆诞辰 员园园周年
包庆德袁张秀芬 渊苑远圆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食物链长度理论研究进展 张摇 欢袁何摇 亮袁张培育袁等 渊苑远猿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个体与基础生态
天山盘羊夏季采食地和卧息地生境选择 李摇 叶袁余玉群袁史摇 军袁等 渊苑远源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松果梢斑螟对虫害诱导寄主防御的抑制作用 张摇 晓袁李秀玲袁李新岗袁等 渊苑远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菹草附着物对营养盐浓度的响应及其与菹草衰亡的关系 魏宏农袁潘建林袁赵摇 凯袁等 渊苑远远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濒危高原植物羌活化学成分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黄林芳袁李文涛袁王摇 珍袁等 渊苑远远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四年 韵猿熏气对小麦根际土壤氮素微生物转化的影响 吴芳芳袁郑有飞袁吴荣军袁等 渊苑远苑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重金属 悦凿圆垣和 悦怎圆垣胁迫下泥蚶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陈肖肖袁高业田袁吴洪喜袁等 渊苑远怨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种群尧群落和生态系统
不同生境中橘小实蝇种群动态及密度的差异 郑思宁 渊苑远怨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亚热带樟树鄄马尾松混交林凋落物量及养分动态特征 李忠文袁闫文德袁郑摇 威袁等 渊苑苑园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景观尧区域和全球生态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站点空间代表性 王绍强袁陈蝶聪袁周摇 蕾袁等 渊苑苑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雅鲁藏布江流域 晕阅灾陨变化与风沙化土地演变的耦合关系 李海东袁沈渭寿袁蔡博峰袁等 渊苑苑圆怨冤噎噎噎噎噎噎
高精度遥感影像下农牧交错带小流域景观特征的粒度效应 张庆印袁樊摇 军 渊苑苑猿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 蔡晓布袁于宝政袁彭岳林袁等 渊苑苑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芦芽山亚高山草甸尧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尧全氮含量的小尺度空间异质性
武小钢袁郭晋平袁田旭平袁等 渊苑苑缘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湘中丘陵区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特征 孙伟军袁方摇 晰袁项文化袁等 渊苑苑远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东北黑土区片蚀和沟蚀对土壤团聚体流失的影响 姜义亮袁郑粉莉袁王摇 彬袁等 渊苑苑苑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土壤氮矿化特征 解成杰袁郭雪莲袁余磊朝袁等 渊苑苑愿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红壤区桉树人工林炼山后土壤肥力变化及其生态评价 杨尚东袁吴摇 俊袁谭宏伟袁等 渊苑苑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圆园园园要圆园员园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 袁丽华袁蒋卫国袁申文明袁等 渊苑苑怨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庐山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的长期动态模拟 梁艳艳袁周年兴袁谢慧玮袁等 渊苑愿园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暖温带鄄北亚热带生态过渡区物种生境相关性分析 袁志良袁陈摇 云袁韦博良袁等 渊苑愿员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生境和去趋势方法下的祁连圆柏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 张瑞波袁袁玉江袁魏文寿袁等 渊苑愿圆苑冤噎噎噎噎噎
资源与产业生态
大小兴安岭生态资产变化格局 马立新袁覃雪波袁孙摇 楠袁等 渊苑愿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生态环境移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与实现 申文明袁孙中平袁张摇 雪袁等 渊苑愿源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城乡与社会生态
城市遥感生态指数的创建及其应用 徐涵秋 渊苑愿缘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研究简报
大明竹属遗传多样性 陨杂杂砸分析及 阅晕粤指纹图谱研究 黄树军袁陈礼光袁肖永太袁等 渊苑愿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干旱胁迫下 源 种常用植物幼苗的光合和荧光特性综合评价 卢广超袁许建新袁薛摇 立袁等 渊苑愿苑圆冤噎噎噎噎噎
基于 陨栽杂圆和 员远杂 则砸晕粤的西施舌群体遗传差异分析 孟学平袁申摇 欣袁赵娜娜袁等 渊苑愿愿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两种浒苔无机碳利用对温度响应的机制 徐军田袁王学文袁钟志海袁等 渊苑愿怨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北京山区侧柏林冠层对降雨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史摇 宇袁余新晓袁张建辉袁等 渊苑愿怨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学术信息与动态
景观生态学研究院传统领域的坚守与新兴领域的探索要要要圆园员猿厦门景观生态学论坛述评
杨德伟袁赵文武袁吕一河 渊苑怨园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圆怨远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猿猿鄢圆园员猿鄄员圆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黄土丘陵农牧交错带要要要黄土丘陵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形态袁由于黄土质地疏松袁加之雨季集中袁降水强度
较大袁地表流水冲刷形成很多沟谷袁斜坡所占的面积很大遥 这里千百年来的农牧交错作业袁地表植被和生态系统均
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遥 利用高精度影像对小流域景观的研究表明袁这里耕地尧林地和水域景观相对比较规则简单袁荒
草地和人工草地景观比较复杂遥 农牧交错带小流域景观形态具有分形特征袁各类景观斑块的分维数对粒度变化的
响应不同袁分维数随粒度的增大呈非线性下降趋势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糟燥皂
第 33 卷第 24 期
2013年 12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3,No.24
Dec.,2013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1299,40871137)
收稿日期:2013鄄03鄄23; 摇 摇 修订日期:2013鄄10鄄08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flzh@ ms.iswc.ac.cn
DOI: 10.5846 / stxb201303230498
姜义亮,郑粉莉,王彬,温磊磊,沈海鸥,易祎.东北黑土区片蚀和沟蚀对土壤团聚体流失的影响.生态学报,2013,33(24):7774鄄7781.
Jiang Y L, Zheng F L, Wang B, Wen L L, Shen H O, Yi Y.The impact of sheet and gully erosion on soil aggregate losses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Acta Ecologica Sinica,2013,33(24):7774鄄7781.
东北黑土区片蚀和沟蚀对土壤团聚体流失的影响
姜义亮1,郑粉莉1,2,*,王摇 彬1,温磊磊1,沈海鸥1,易摇 祎1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凌摇 712100;
2. 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杨凌摇 712100)
摘要:土壤侵蚀方式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土壤团聚体破碎程度及流失过程的不同。 基于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对比研究了黑土坡耕
地片蚀和沟蚀对土壤团聚体流失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 50和 100 mm / h降雨强度下,沟蚀试验处理的侵蚀量分别是片蚀试验处
理的 1.42 倍和 3. 51 倍左右。 在片蚀试验处理下,当降雨强度由 50 mm / h 增加至 100 mm / h 时,侵蚀泥沙中微团聚体
(< 0.25 mm)含量由 45.7%增加至 74.2%;而在沟蚀试验处理下,侵蚀泥沙中以大团聚体(逸0.25 mm)为主,其占团聚体流失量
为 65.5%。 片蚀试验处理下,50 mm / h降雨强度时,侵蚀泥沙中>5和 2—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均小于沟蚀处理,而其它粒级
的团聚体含量均大于沟蚀处理;在 100 mm / h降雨强度下,侵蚀泥沙中团聚体各粒级的含量均小于沟蚀处理。 与试验土壤相
比,表征团聚体流失的两个特征指标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明显减少;在两种降雨强度下,片蚀试验
处理的 MWD和 GMD均明显小于沟蚀处理。 研究还发现 MWD和 GMD两种团聚体指标均能反映黑土农耕地坡面片蚀和沟蚀
方式下的团聚体流失特征,且 MWD能够更好的反映出雨强变化时两种侵蚀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流失特征。
关键词:片蚀;沟蚀;团聚体流失;黑土区;模拟降雨
The impact of sheet and gully erosion on soil aggregate losses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JIANG Yiliang1, ZHENG Fenli1,2,*, WANG Bin1, WEN Leilei1, SHEN Haiou1, YI Yi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 On Loess Plateau,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2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Yangling 712100, China
Abstract: Different patterns of soil erosion cause differences in soil aggregate breakdown and its loss processes. Previous
studies concentrated mainly on the variation in soil aggregates under various land uses and breakdown mechanisms. This
paper used simulated rainfall experiments to investigate how sheet and gully erosion affected soil aggregate losses. The tested
soil is black soil collected from Yushu city in Jilin Province and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the simulated rainfall hall
of the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he lateral spraying nozzles, whose height was 16 m above the ground,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The size of the test soil pan was 8 m long, 3 m wide and 0.6 m deep.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covered
two rainfall intensities of 50 and 100 mm / h, one slope of 10毅, and two erosion patterns of sheet and gully, and each
treatment had two replications. During the rainfall process, runoff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lost aggregates were collected
through a set of sieves with different apertures of 5, 2, 1, 0.5 and 0.25 mm in every five minutes. The dry sediment was
used to calculate erosion rate and different sizes of dry lost aggregates in the sediments were used to compute aggregate los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rainfall intensities of 50 and 100 mm / h, the gully erosion rate was almost 1.42 and 3.51 times
http: / / www.ecologica.cn
greater than that of sheet erosion, respectively. When the rainfall intensity increased from 50 to 100 mm / h, the < 0.25 mm
micro鄄aggregates in the sediments from sheet erosion treatment increased from 45% to 74%; while for the gully erosion
dominated treatment, the aggregate in the sediments was mainly comprised of 逸0. 25 mm of macro鄄aggregates, which
occupied 65.5% of total aggregate loss. Under the rainfall intensity of 50 mm / h, > 5 and 2—5 mm aggregates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e sheet erosion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from the gully erosion dominated treatment; while the other
sizes of aggregates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e sheet erosion treatment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from the gully erosion dominated
treatment. Under 100 mm / h of rainfall intensity, all sizes of aggregates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e gully erosion dominated
treatments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from the sheet erosion treatment. The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for the sheet erosion
treatment, raindrop impact wa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aggregate breakdown, while for the gully erosion dominated
treatment, concentrated flow detachment, transportation in gully channel and friction function of the different aggregates
during transportation processes were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for aggregate breakdown. Compared with the test soil, mean
weight diameter ( MWD) and geometric mean diameter ( GMD) of aggregates in the sediments were lower for both
treatments of sheet and gully erosion. Under the two rainfall intensities of 50 and 100 mm / h, MWD and GMD in sediments
from the sheet erosion treatment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from the gully erosion dominated treatment. This paper also
proposed that 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wo indicators of MWD and GMD could reflect the lost aggregate
characteristics, and MWD could better reflect aggregate variation with an increase in rainfall intensity.
Key Words: sheet erosion; gully erosion; aggregate loss; black soil region; simulated rainfall
据《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调查显示[1],近年来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区表
层黑土每年以 0.3—1 cm的速度递减,平均土层厚度已由 20世纪 50年代的 60—70 cm下降至目前的 20—30
cm。 再者沟蚀也是黑土区主要侵蚀方式之一,据典型区侵蚀沟调查的结果,东北黑土区有侵蚀沟 25 万余条,
吞没耕地面积达 48.3万 hm2[2鄄3]。 刘兴土和阎百兴[4]的研究结果表明,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导致的粮食减
产和侵蚀沟导致的粮食损失总量达 108亿 kg / a左右。 因此,黑土区土壤侵蚀对耕地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地表径流及侵蚀过程与土壤团聚体的破坏和流失之间存在密切关系[5鄄8]。 Ellison[9]研究认
为结皮形成后,土壤团聚体分裂成许多小颗粒并在土表迁移,从而造成土壤侵蚀。 Larionov 等[10]发现粟钙土
团聚体在薄层水流中的变化可分为大团聚体破坏为微团聚体和团聚体完全剥蚀两个阶段。 周一杨等[11]在研
究黑土溅蚀过程中发现降雨对流失团聚体分布范围具有选择性,并提出大粒级团聚体流失存在滞后性。 与国
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目前有关黑土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尤其是沟蚀机理研究还相对薄弱,有关片蚀和
沟蚀对土壤团聚体破碎和流失的对比研究鲜见报道。 为此,本研究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通过设计相同
试验条件(降雨、坡度、地表处理等),分析片蚀和沟蚀的特征差异,对比研究黑土区坡耕地片蚀和沟蚀对土壤
团聚体破碎和流失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宝贵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1摇 材料与方法
1.1摇 试验装置与材料
试验于 2011年 8月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模拟降雨大厅进行。 降雨设备
为侧喷式人工降雨装置,降雨高度 16 m,雨滴直径和雨滴分布与天然降雨相似。 试验土壤取自吉林省榆树市
刘家镇合心村南城子屯(北纬 44毅43忆28义,东经 126毅11忆47义)的 0—20 cm耕层土。 该区地貌类型以剥蚀堆积地
貌为主,地面坡度变化于 3毅—10毅,其中 3毅—7毅的坡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92%;土壤类型为黑土,其母质
为亚粘状黄土,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见表 1。
1.2摇 试验设计
试验土槽规格为 8 m(长)伊 3 m(宽)伊 0.6 m(深),中间用 PVC板分隔为两个 8 m伊1.5 m的径流小区,试
5777摇 24期 摇 摇 摇 姜义亮摇 等:东北黑土区片蚀和沟蚀对土壤团聚体流失的影响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验土槽底部每隔 0.2 m(长)和 0.5 m(宽)处设计直径为 5 cm的排水口以保证试验土槽在试验过程排水良好。
试验土槽填土时,用纱布填充排水口后,在土槽底部铺设 2 cm的细沙保证试验土槽良好的透水性。 为了模拟
农耕地田间条件(耕层和犁底层)和保证填土的均匀性,在试验土槽填土时,细沙之上采用分层(每层 5 cm)填
土填充试验土槽,其中,细沙层以上按容重为 1.30 g / cm3填充 10 cm的粘黄土和 10 cm的黑土模拟犁底层,其
上按容重为 1.20 g / cm3填充 20 cm的黑土模拟耕层。 另外,每层土填充结束后,用 2 cm深的土耙将表面耙磨
形成一定的粗糙度使上层和下层形成很好的粘接。
表 1摇 供试土壤基本性质
Table 1摇 Soil properties of the test soil
土壤颗粒组成 Soil particle distribution*
粉粒 Silt / % 粘粒 Clay / % 砂粒 Sand / %
土壤容重 / (g / cm3)
Soil bulk density pH
** 土壤有机质 / (g / kg)
Soil organic matter
76.4 20.3 3.3 1.20 5.89—6.01 23.81
摇 摇 *土壤颗粒分级划分标准采用美国制(砂粒:2—0.05 mm;粉粒:0.05—0.002 mm;粘粒:小于 0.002 mm);**pH值采用水浸提法,按水土比
2.5 颐1混合
试验设计包括无雏型沟(片蚀)和有雏型沟(沟蚀)两种处理。 片蚀试验的土槽处理是每次试验前翻耕表
层 20 cm土层(相当于当地农耕地耕作深度),翻耕完毕后自然沉降 2 d,后将黑土表面耙平,以此模拟当地农
耕地状况(图 1)。 经实地测定并参引相关文献[1,12],以南城子屯典型坡耕地的大型切沟为例,按照切沟体积
1颐100的比例,在试验土槽中部,坡长 5—7 m处,制作沟深和沟宽各为 0.1 m的侵蚀沟雏型(图 2)作为沟蚀试
验土槽。
图 1摇 片蚀试验处理(无雏型沟)
Fig.1摇 Sheet erosion experimental treatment
图 2摇 沟蚀试验处理(有雏型沟)
Fig.2摇 Gully erosion experimental treatment
引起我国东北黑土区土壤流失的主要降雨类型为短历时高强度降雨(降雨历时 1 h 左右),其中,频次较
高的瞬时雨强标准为 0.71 mm / min[13鄄14]。 结合此标准及试验实际情况,本试验设计 50 mm / h和 100 mm / h(分
别为 0.83 mm / min和 1.67 mm / min)两个降雨强度,一个坡度(10毅),试验重复 2次。 试验设计见表 2。
表 2摇 试验设计
Table 2摇 Design of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试验处理
Treatments
坡度 / ( 毅)
Slope
降雨强度 / (mm / h)
Rainfall intensity
降雨历时 / min
Rainfall duration
重复次数
Replications
片蚀 Sheet erosion 10 50100 100
2
2
沟蚀 Gully erosion 10 50100 100
2
2
6777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1.3摇 试验步骤
试验开始前,为保持下垫面前期土壤含水量一致,采用 25 mm / h 降雨强度进行预降雨,直至坡面出现径
流流路且集流口有连续水流出现。 预降雨结束后,用塑料布将试验土槽遮盖好,静置 24 h,使水分自由下渗接
近自然状态的土壤水分分布状况,以保证每次降雨试验时试验土槽的土壤水分状况一致;测定资料也表明,各
次试验前土槽 0—20 cm表层的土壤含水量基本一致,其变化在 28.6%—29.7%。 为确保降雨强度的准确度,
每次正式试验前对设计的雨强进行测定,当实测强度与目标强度的差值小于 5.0%时,方可进行试验。
在降雨试验过程中,当坡面产流后,用 5 L塑料桶每隔 5 min采集径流泥沙样,采样时间在 50 mm / h 降雨
强度下为 30 s,在 100 mm / h降雨强度下为 20 s。 团聚体样品的采集是将实验过程中获取的径流泥沙样直接
通过 5、2、1、0.5和 0.25 mm的套筛进行筛分获得,筛分的各粒级泥沙转移到铝盒中,室温风干并称重。
1.4摇 数据处理
应用 Excel 2003、DPS和 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并绘制图表。 用 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
团聚体稳定性一般采用平均重量直径(MWD) [15]和几何平均直径(GMD) [16]表示,MWD和 GMD值越大,
说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越强,即土壤抗侵蚀能力越强,其计算式为:
MWD =移
n
i = 1
xiyi (1)
GMD = exp 移
n
i = 1
w i lnx( )i / 移
n
i = 1
w( )[ ]i (2)
式中, xi为筛分的任一粒级团聚体平均直径(mm); yi为对应粒级的团聚体重量占样品重量的比率(%); w i是
平均直径为 xi 的团聚体重量(g)。
2摇 结果与分析
2.1摇 片蚀和沟蚀下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对比
由表 3可知,在前期试验条件和相同降雨强度下,片蚀和沟蚀两种试验处理的总径流量差异不显著。 沟
蚀为主试验处理下的总侵蚀量显著大于片蚀。 其中,在 50 mm / h降雨强度下,沟蚀为主试验处理下的侵蚀量
约为片蚀的 1.42倍;在 100 mm / h降雨强度下,沟蚀为主试验处理下的侵蚀量约为片蚀的 3.51 倍。 这是因为
片蚀的侵蚀动力来自雨滴和薄层水流对土壤的分散和输移作用[17],而当坡面发生沟蚀时,除了侵蚀沟两侧发
生片蚀外,还有侵蚀沟内形成的股流对沟壁、沟底、沟头的土壤产生分散、冲刷和搬运的作用,因而沟蚀试验处
理下的侵蚀量明显大于片蚀试验处理下的侵蚀量。
表 3摇 片蚀和沟蚀试验处理下的总径流量和总侵蚀量
Table 3摇 The runoff and soil loss from two treatments of sheet erosion and gully erosion
降雨强度 Rainfall intensity / (mm / h)
侵蚀方式 Erosion patterns
50
片蚀 沟蚀为主
100
片蚀 沟蚀为主
总径流量 Runof / L 578.9依47.9b* 611.2依30.8b 1371.3依213.5a 1490.4依161.1a
总侵蚀量 Soil loss / kg 0.77依0.06d 1.09依0.28c 5.45依1.60b 19.15依3.85a
摇 摇 *表中同一行中的不同字母表示 P<0.05的差异性显著;总降雨历时为 100 min
当降雨强度由 50 mm / h增加到 100 mm / h 时,片蚀和沟蚀两种侵蚀方式处理下的总径流量均增加 1.40
倍左右,而片蚀试验处理下的总侵蚀量增加了 6.08 倍左右,以沟蚀为主试验处理下的总侵蚀量增加了 16.57
倍左右。 由上述结果可知,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虽然两种侵蚀方式下的总径流量的增加量大致相等,但沟蚀
为主试验处理下的侵蚀量增加值显著大于片蚀。 说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雨滴打击作用增加,水流紊动作
用加强,使径流分散作用和输移作用增强。 而坡面有沟蚀存在时,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侵蚀沟内股流的流速
增加,致使股流的剥蚀作用和搬运能力增强,进而导致坡央侵蚀量急剧增加。 此外,对于富含有机质的黑土,
其土壤团聚含量较高,在较小降雨强度时,雨滴打击对土壤溅蚀作用较小,其径流对团粒结构的搬运及破坏作
用也较小;而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雨滴打击拆分土壤团聚体的作用增强,从而使这些分散的土壤颗粒更容易
7777摇 24期 摇 摇 摇 姜义亮摇 等:东北黑土区片蚀和沟蚀对土壤团聚体流失的影响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被径流冲刷和搬运,导致坡面侵蚀量增加。
2.2摇 片蚀和沟蚀下土壤团聚体的流失特征
这里将土壤团聚体划分为大团聚体(逸0.25 mm)和微团聚体(<0.25 mm) [18],比较片蚀和沟蚀两种不同
侵蚀方式下,侵蚀泥沙中团聚体流失的差异性。 由表 4 可见,在 50 mm / h 降雨强度下,片蚀试验处理下的大
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流失比例分别占团聚体总量的 55.3%和 45.7%左右,而在沟蚀为主试验处理下,土壤流失
以大团聚体为主,其百分比约占 67.3%。 当降雨强度为 100 mm / h时,片蚀试验处理下流失的团聚体则主要以
微团聚体为主,其约占全部流失团聚体的 74.2%,而在沟蚀为主试验处理下,流失的团聚体仍以大团聚体为
主,其百分比约占 64.4%。 这表明在坡面发生沟蚀时,由于沟头下切,沟底冲刷和沟壁坍塌的作用,团聚体表
现为整体迁移;同时,由于侵蚀沟内的径流深远大于雨滴直径的 3—4倍左右,一方面降低了雨滴溅蚀作用,另
一方面也使雨滴对侵蚀沟内水流的扰动作用减弱,以致减弱或消除对团聚体的破碎作用[19鄄21],故径流搬运作
用和大团聚体之间摩擦与扰动作用是沟蚀试验下土壤团聚体破碎和迁移的主要原因。 在片蚀试验处理下,当
降雨强度由 50 mm / h增加至 100 mm / h时,大团聚体流失的百分比由 55.3%减少至 26.8%;这表明在坡面片蚀
试验处理下,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雨滴打击的能量增大了降雨对土壤大团聚体的拆分和破碎作用,从而增加
了微团聚体流失的含量,说明降雨对团聚体有明显的破碎作用[22鄄23]。
表 4摇 片蚀和沟蚀试验处理下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流失的对比
Table 4摇 Comparison of macro鄄aggregate and micro鄄aggregate losses at two treatments of sheet erosion and gully erosion
侵蚀方式
Erosion patterns
降雨强度 / (mm / h)
Rainfall intensity
流失比例 Losses proportion / %
逸0.25 mm <0.25 mm
片蚀 Sheet erosion 50 55.3(3.2)* 45.7(3.2)
100 26.8(8.7) 74.2(8.7)
沟蚀为主 Gully erosion dominated 50 67.3(1.9) 33.7(1.9)
100 64.4(1.0) 36.6(1.0)
摇 摇 *括号内数据内容为标准方差(SD)
2.3摇 片蚀和沟蚀下流失团聚体的分布特征
将侵蚀泥沙中的土壤团聚体通过套筛筛分为:>5、2—5、1—2、0.5—1、0.25—0. 5 和<0.25 mm 6 个粒级,
对比片蚀和沟蚀下流失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 由图 3 可见,降雨强度为 50 mm / h 时,片蚀试验处理下,侵
蚀泥沙中>5和 2—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均小于沟蚀,而其它 4 个粒级(1—2、0.5—1、0.25—0.5 和<0.25
mm)的团聚体含量却均大于沟蚀,与安娟等[24]的研究结果类似;其中,两种侵蚀方式下团聚体含量差异最大
的粒级是<0.25 mm的团聚体,其含量相差 43.2%。 这说明在较小雨强条件下,片蚀试验处理下雨滴打击作用
主要是对土壤团聚体进行拆分,薄层水流则主要对分散团聚体进行搬运。 对于沟蚀试验处理,由于侵蚀沟内
的径流深度远大于雨滴直径的 3—4倍左右,雨滴打击对土壤团聚体拆分显著减弱,而侵蚀沟内的股流通过沟
头下切、沟壁崩塌等作用对土壤进行剥蚀和搬运,从而使大团聚体流失程度大于片蚀。
对于 100 mm / h降雨强度(图 3),在沟蚀为主的试验处理下,各粒级土壤团聚体的含量均大于片蚀,其中,
片蚀试验处理下,团聚体粒级范围在<0.25 mm时的含量均明显大于其余 5 个粒级。 两种侵蚀方式下团聚体
含量差异最大的粒级为>5 mm的团聚体,其含量相差 93.9%。 这说明在较大雨强条件下,对于片蚀试验,雨滴
打击对土壤团聚体的拆分作用增强,片蚀作用流失的团聚体以微团聚体为主;对于沟蚀试验,随着降雨强度的
增加,侵蚀沟内由于股流流速的增加,加剧了沟头的下切和沟壁的坍塌,也使股流搬运作用增强,从而会产生
大量未经分选的土壤团聚体,使大粒径团聚体含量明显增加。
2.4摇 表征土壤团聚体流失特征指标的对比
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是评价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这里
采用 MWD和 GMD两个特征指标进一步分析两种侵蚀方式下团聚体流失特征,并进而分析哪种指标最适用
表征试验条件下的团聚体流失。 由表 5 可见,在片蚀和沟蚀两种侵蚀方式下,侵蚀泥沙中团聚体 MWD 和
8777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3摇 片蚀和沟蚀试验处理下侵蚀泥沙中各粒级团聚体的含量
Fig.3摇 The aggregate sizes in eroded sediment under two treatments of sheet erosion and gully erosion
GMD均明显小于试验土壤,其中,片蚀试验处理下,MWD平均减小 64.4%,GMD平均减小 66.3%;在沟蚀为主
的试验处理下,MWD 平均减小 34.2%,GMD 平均减小为 39.0%。 在坡面片蚀试验处理下,当降雨强度由 50
mm / h增加到 100 mm / h时,MWD和 GMD均有所减小,说明在土壤团聚体含量较高的黑土,随着降雨强度的
增大,雨滴打击对土壤团聚体的拆分作用增强;而在沟蚀为主的试验处理下,当降雨强度由 50 mm / h 增加到
100 mm / h时,MWD和 GMD均有所增加。 其主要原因与之前的讨论相一致,即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侵蚀沟
内股流的流速也随之增加,加剧了沟头的下切和沟壁的坍塌,也使股流搬运作用增强,从而会产生大量未经分
选破碎的土壤团聚体;同时,由于侵蚀沟内股流水深远大于雨滴直径的 3—4倍,雨滴拆分土壤团聚体的作用
减弱,从而使大粒径团聚体含量明显增加,导致 MWD 和 GMD 有所增加。 此研究结果也表明,MWD 和 GMD
两种团聚体表征指标均能反映片蚀和沟蚀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流失特征。
表 5还表明,当降雨强度由 50 mm / h 增加到 100 mm / h 时,两种侵蚀方式下 MWD 的变化差值均大于
GMD,即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布产生明显差异。 这是因为平均重量直径(MWD)
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是反映团聚体大小分布的指标[15鄄16],而几何平均直径(GMD)是通过对团聚体直径
取对数后加权求和,其结果弱化了团聚体大小的影响作用。 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MWD 指标能较好的反映
出雨强变化时片蚀和沟蚀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流失特征。
表 5摇 片蚀和沟蚀试验处理下土壤团聚体流失特征指标
Table 5摇 Indicators of soil aggregate loss under two treatments of sheet erosion and gully erosion
降雨强度 / (mm / h)
Rainfall intensity
指标* / mm
Indicator
片蚀
Sheet erosion
沟蚀为主
Gully erosion dominated
试验土壤
Test soil
50
100 MWD
1.32
1.82
0.84
2.17 3.03
50
100 GMD
0.74
1.01
0.42
1.09 1.72
摇 摇 *MWD: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GMD: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
3摇 讨论与结论
东北黑土是我国少有的土壤团聚含量高的土壤,黑土区又是我国重要的水蚀区之一,严重的土壤侵蚀造
成了的土壤结构破坏。 尽管目前该区土壤侵蚀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鄄4, 11, 25],但针对片蚀和沟蚀如何影
响土壤团聚体流失鲜见报道。 本研究采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评价了片蚀和沟蚀对土壤团聚体流失的
影响。
3.1摇 侵蚀方式对坡面土壤流失的影响
片蚀和沟蚀是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的两种主要方式[26]。 本试验研究中,通过前期预降雨保持试验土槽
前期土壤含水量相同,又设计了相同坡度(10毅)对比降雨强度变化(50 mm / h 和 100 mm / h)对片蚀和沟蚀的
9777摇 24期 摇 摇 摇 姜义亮摇 等:东北黑土区片蚀和沟蚀对土壤团聚体流失的影响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影响。 研究发现,在 50 和 100 mm / h降雨强度下,沟蚀为主试验处理下的侵蚀量分别是片蚀量的 1.42 倍和
3郾 51倍。 当降雨强度由 50 mm / h增加至 100 mm / h时,沟蚀为主试验处理下的侵蚀量增加了 16.57 倍,其显
著大于片蚀试验处理的侵蚀量增加的 6.08 倍。 说明片蚀过程中,坡面土壤流失首先是雨滴打击对土壤团聚
体的拆分和分散作用,然后通过坡面薄层水流对这些分散土粒的搬运;而发生沟蚀时,坡面除了发生片蚀外,
侵蚀沟内形成的股流还会对沟壁、沟底、沟头的土壤进行分散、冲刷和搬运,从而造成土壤流失量的显著增加。
3.2摇 侵蚀方式对土壤团聚体流失的影响
以往对土壤团聚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团聚体动态变化方面,很少涉及土壤团聚体的流失。 本试验不
仅研究了坡面片蚀条件下的土壤团聚体流失,而且分析了片蚀和沟蚀两种侵蚀方式下侵蚀泥沙中大团聚体和
微团聚体流失的差异性。
在片蚀试验处理下,当降雨强度由 50 mm / h增加至 100 mm / h 时,侵蚀泥沙中流失的大团聚体由 55%减
少至 26%,土壤团聚体流失以微团聚体为主。 而在沟蚀为主的试验处理下,50 和 100 mm / h 两种降雨强度下
团聚体流失均以大团聚体为主,其约占团聚体流失量的 65.5%。 在降雨强度为 50 mm / h 时,两种侵蚀方式下
侵蚀泥沙中流失团聚体含量差异最大的粒级为<0.25 mm的团聚体;而在降雨强度为 100 mm / h 时,两种侵蚀
方式下流失团聚体含量差异最大的粒级为>5 mm的团聚体。 因此,片蚀对团聚体流失影响的特点主要有(1)
在较小雨强时,雨滴打击作用主要是对土壤团聚体进行拆分,薄层水流则主要对分散的土壤团聚体进行搬运,
但其搬运能力不足以搬运粒径较大的团聚体;(2)在较大雨强时,雨滴打击对土壤团聚体的拆分作用进一步
增加,导致流失的团聚体以微团聚体为主。 沟蚀对团聚体流失影响的特点主要有:(1)由于侵蚀沟内形成股
流的水深远大于雨滴直径的 3—4倍左右,导致雨滴打击对土壤团聚体拆分作用大大减弱,而股流作用使沟头
下切和沟壁崩塌增加,从而使土壤团聚体整体进行运移,导致团聚体流失以大粒级团聚体为主;(2)径流分散
和搬运作用,以及大团聚体之间摩擦与扰动作用成为团聚体破碎的主要机制[25]。
与试验土壤相比,侵蚀泥沙中的土壤团聚体 MWD 和 GMD 均明显减少,其中,片蚀试验处理下 MWD 和
GMD的减少幅度均大于沟蚀为主的试验处理。 当降雨强度由 50 mm / h 增加到 100 mm / h 时,坡面片蚀试验
处理下的 MWD和 GMD均有所减小,而在沟蚀为主的试验处理下,MWD 和 GMD 均有所增加,进一步证明了
片蚀试验下雨滴打击对团聚体的拆分是团聚体破碎的主要原因,而沟蚀试验下股流对团聚体分散和搬运作用
是团聚体破碎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试验条件下表征土壤团聚指标的分析,提出了 MWD 和 GMD 两种指标均
能反映片蚀和沟蚀方式下团聚体的流失特征,MWD指标能较好的反映出雨强变化时片蚀和沟蚀方式下土壤
团聚体的流失特征。
References:
[ 1 ]摇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oil Loss Control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China: the Northeast Black Soil Volume. Beijing: the Science Press, 2010: 41鄄55, 209鄄230.
[ 2 ] 摇 Fan H M, Cai Q G, Wang H S. Condition of soil erosion in phaeozem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4, 18
(2): 66鄄70.
[ 3 ] 摇 Yan B X, Yang Y H, Liu X T, Liu S W, Liu B Y, Shen B, Wang Y X, Zheng G X. Status and trends of soil erosion in Northeast China.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2008, (12): 26鄄30.
[ 4 ] 摇 Liu X T, Yan B X.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food security in Northeast black soil reg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2009, (1): 17鄄19.
[ 5 ] 摇 Zheng F L, Merrill S D, Huang C H, Tanaka D L, Darboux F, Liebig M A, Halvorson A D. Runoff, soil erosion, and erodibility of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 land under crop and hay production.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4, 68(4): 1332鄄1341.
[ 6 ] 摇 D侏az鄄Zorita M, Perfect E, Grove J H. Disruptive methods for assessing soil structure.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2002, 64(1 / 2): 3鄄22.
[ 7 ] 摇 Roth C H, Eggert T. Mechanisms of aggregate breakdown involved in surface sealing, runoff generation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on loess soils.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1994, 32(2 / 3): 253鄄268.
[ 8 ] 摇 Le Bissonnais Y.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assessment of soil crustability and erodibility: I. Theory and methodology.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96, 47(4): 425鄄437.
0877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 9 ]摇 Ellison W D. Studies of raindrop erosio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 1944, 25: 131鄄136.
[10] 摇 Larionov G A, Bushueva O G, Dobrovol忆skaya N G, Kiryukhina Z P, Litvin L F, Maksimova I A. Destruction of soil aggregates in slope flows.
Eurasian Soil Science, 2007, 40(10): 1128鄄1134.
[11] 摇 Zhou Y Y, Wang E H, Chen X W. Splash erosion and sel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ggregate for typical black soil under artificial rainfall condition.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8, 22(6): 176鄄179.
[12] 摇 Wang W J, Zhang S W, Deng R X. Gully status and relationship with landscape pattern in black soil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1, 27(10): 192鄄198.
[13] 摇 Bradford J M, Huang C. Comparison of interrill soil loss for laboratory and field procedures. Soil Technology, 1993, 6(2): 145鄄156.
[14] 摇 Zhang X K, Xu L H, Lu X Q, Deng Y J, Gao D W. A study on the soil loss equ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1992, 12(4): 1鄄9, 18.
[15] 摇 Gardner W R. Representation of soil aggregate鄄size distribution by a logarithmic鄄normal distribution.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56,
20(2): 151鄄153.
[16] 摇 van Bavel C H M. Mean weight鄄diameter of soil aggregates as a statistical index of aggregation.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49, 14:
20鄄23.
[17] 摇 Zheng F L, Gao X T. Soil Erosion Processes and Modeling at Loessial Hillslope. Xi忆an: Shaanxi People忆s Education Press, 2000: 6鄄22.
[18] 摇 Tisdall J M, Oades J M. Organic matter and water鄄stable aggregates in soils.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82, 33(2): 141鄄163.
[19] 摇 Palmer R S. Waterdrop impact forces.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 1965, 8(1): 69鄄70, 72鄄72.
[20] 摇 Mutchler C K, Young R A. Soil detachment by raindrops / / Present and Prospective Technology for Predicting Sediment Yields and Sources. ARS鄄
S鄄40.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鄄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1975: 113鄄117.
[21] 摇 Ghadiri H, Payne D. Raindrop impact stress.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81, 32(1): 41鄄49.
[22] 摇 Huang M X, Zhang S, Yan W J. Sediment enrichment mechanisms of nitrogen and phos鄄phorus under simulated rainfall conditions.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03, 40(2): 306鄄310.
[23] 摇 Shen Y, Zhang X P, Liang A Z, Li W F, Yang X M. Study on properties of soil loss from sloping farmland of black soil based on a runoff event.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 2008, 26(6): 224鄄229.
[24] 摇 An J, Lu J, Zheng F L, Li G F. Soil aggregate transport during soil erosion process under different soil surface conditions on black soil slope
farmland.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1, 25(6): 100鄄104.
[25] 摇 Wang B, Zheng F L, R觟mkens M J M, Darboux F. Soil erodibility for water erosion: A perspective and Chinese experiences. Geomorphology,
2013, 187: 1鄄10.
[26] 摇 Zhang X P, Liang A Z, Shen Y, Li W F, Zhang X L, Wang Y X, Xie Y J, Liu F F, Yang X M. Erosion characteristics of black soils in Northeast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26(6): 687鄄692.
参考文献:
[ 1 ]摇 水利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 东北黑土区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41鄄55, 209鄄230.
[ 2 ] 摇 范昊明, 蔡强国, 王红闪. 中国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环境.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18(2): 66鄄70.
[ 3 ] 摇 阎百兴, 杨育红, 刘兴土, 张树文, 刘宝元, 沈波, 王玉玺, 郑国相. 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现状与演变趋势. 中国水土保持, 2008, (12):
26鄄30.
[ 4 ] 摇 刘兴土, 阎百兴.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粮食安全. 中国水土保持, 2009, (1): 17鄄19.
[11] 摇 周一杨, 王恩姮, 陈祥伟. 模拟降雨条件下黑土溅蚀与团聚体分选特征.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22(6): 176鄄179.
[12] 摇 王文娟, 张树文, 邓荣鑫. 东北黑土区沟蚀现状及其与景观格局的关系.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10): 192鄄198.
[14] 摇 张宪奎, 许靖华, 卢秀琴, 邓育江, 高德武. 黑龙江省土壤流失方程的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1992, 12(4): 1鄄9, 18.
[17] 摇 郑粉莉, 高学田. 黄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与模拟.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 6鄄22.
[22] 摇 黄满湘, 章申, 晏维金. 农田暴雨径流侵蚀泥沙对氮磷的富集机理. 土壤学报, 2003, 40(2): 306鄄310.
[23] 摇 申艳, 张晓平, 梁爱珍, 李文凤, 杨学明. 黑土坡耕地土壤流失形态分析———以一次降雨为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26(6):
224鄄229.
[24] 摇 安娟, 卢嘉, 郑粉莉, 李桂芳. 不同地表条件下黑土区坡耕地侵蚀过程中土壤团聚体迁移.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25(6): 100鄄104.
[26] 摇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李文凤,张学林,王玉玺, 解运杰, 刘凤飞,杨学明. 东北黑土水土流失特点. 地理科学, 2006, 26(6): 687鄄692.
1877摇 24期 摇 摇 摇 姜义亮摇 等:东北黑土区片蚀和沟蚀对土壤团聚体流失的影响 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猿猿袁晕燥援圆源 阅藻糟援袁圆园员猿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栽澡藻 责则燥遭造藻皂泽 蚤灶 则藻凿 泽燥蚤造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蚤灶 泽燥怎贼澡藻则灶 燥枣 悦澡蚤灶葬 葬灶凿 蚤贼泽 糟燥怎灶贼藻则皂藻葬泽怎则藻泽
在匀粤韵 匝蚤早怎燥袁 匀哉粤晕郧 郧怎燥择蚤灶袁 酝粤 再葬灶择蚤灶 渊苑远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燥枣 耘糟燥造燥早赠院 责则燥皂燥贼蚤灶早 藻糟燥造燥早赠 枣则燥皂 贼则葬凿蚤贼蚤燥灶 贼燥 皂燥凿藻则灶院 栽燥 悦燥皂皂藻皂燥则葬贼藻 栽澡藻 员园园贼澡 粤灶灶蚤增藻则泽葬则赠 燥枣 耘援 孕援 韵凿怎皂忆泽
月蚤则贼澡凿葬赠 月粤韵 匝蚤灶早凿藻袁 在匀粤晕郧 载蚤怎枣藻灶 渊苑远圆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云燥燥凿 糟澡葬蚤灶 造藻灶早贼澡 贼澡藻燥则赠院 葬 则藻增蚤藻憎 在匀粤晕郧 匀怎葬灶袁 匀耘 蕴蚤葬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孕藻蚤赠怎袁 藻贼 葬造 渊苑远猿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云燥则葬早蚤灶早 葬灶凿 遭藻凿 泽蚤贼藻 泽藻造藻糟贼蚤燥灶 燥枣 栽蚤葬灶泽澡葬灶 葬则早葬造蚤渊韵增蚤泽 葬皂皂燥灶 噪葬则藻造蚤灶蚤冤蚤灶 悦藻灶贼则葬造 栽蚤葬灶泽澡葬灶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泽 蚤灶 杂怎皂皂藻则
蕴陨 再藻袁 再哉 再怎择怎灶袁杂匀陨 允怎灶袁藻贼 葬造 渊苑远源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灶澡蚤遭蚤贼蚤燥灶 燥枣 责蚤灶藻 糟燥灶藻憎燥则皂袁 造葬则增葬藻 阅蚤燥则赠糟贼则蚤葬 责则赠藻则蚤袁 燥灶 澡藻则遭蚤增燥则藻鄄蚤灶凿怎糟藻凿 凿藻枣藻灶泽藻泽 燥枣 孕蚤灶怎泽 贼葬遭怎造藻葬枣燥则皂蚤泽
在匀粤晕郧 载蚤葬燥袁 蕴陨 载蚤怎造蚤灶早袁 蕴陨 载蚤灶早葬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苑远缘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责燥灶泽藻 燥枣 责藻则蚤责澡赠贼燥灶 贼燥 灶怎贼则蚤藻灶贼 造藻增藻造 葬灶凿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泽 遭藻贼憎藻藻灶 责藻则蚤责澡赠贼燥灶 葬灶凿 凿藻糟葬赠 凿藻早则藻藻 燥枣 孕燥贼葬皂燥早藻贼燥灶 糟则蚤泽责怎泽
宰耘陨 匀燥灶早灶燥灶早袁孕粤晕 允蚤葬灶造蚤灶袁在匀粤韵 运葬蚤袁藻贼 葬造 渊苑远远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燥则则藻造葬贼蚤增藻 泽贼怎凿赠 遭藻贼憎藻藻灶 糟澡藻皂蚤糟葬造 糟燥灶泽贼蚤贼怎藻灶贼泽 葬灶凿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枣葬糟贼燥则泽 燥枣 晕燥贼燥责贼藻则赠早蚤蚤 砸澡蚤扎燥皂葬 耘贼 砸葬凿蚤曾 燥枣 藻灶凿葬灶早藻则藻凿 责造葬贼藻葬怎
责造葬灶贼 匀哉粤晕郧 蕴蚤灶枣葬灶早袁 蕴陨 宰藻灶贼葬燥袁 宰粤晕郧 在澡藻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苑远远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灶凿怎糟藻凿 糟澡葬灶早藻泽 蚤灶 泽燥蚤造 皂蚤糟则燥遭蚤葬造 贼则葬灶泽枣燥则皂葬贼蚤燥灶 燥枣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蚤灶 皂葬蚤扎藻 则澡蚤扎燥泽责澡藻则藻 遭赠 源鄄赠藻葬则 藻曾责燥泽怎则藻 贼燥 韵猿
宰哉 云葬灶早枣葬灶早袁 在匀耘晕郧 再燥怎枣藻蚤袁 宰哉 砸燥灶早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苑远苑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澡葬灶早藻泽 燥枣 凿蚤早藻泽贼蚤增藻 藻灶扎赠皂藻 葬糟贼蚤增蚤贼赠 燥枣 栽藻早蚤造造葬则糟葬 早则葬灶燥泽葬 藻曾责燥泽藻凿 贼燥 糟葬凿皂蚤怎皂 葬灶凿 糟燥责责藻则
悦匀耘晕 载蚤葬燥曾蚤葬燥袁 郧粤韵 再藻贼蚤葬灶袁宰哉 匀燥灶早曾蚤袁藻贼 葬造 渊苑远怨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 凿赠灶葬皂蚤糟泽 葬灶凿 凿藻灶泽蚤贼赠 燥枣 月葬糟贼则燥糟藻则葬 凿燥则泽葬造蚤泽 渊匀藻灶凿藻造冤 蚤灶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澡葬遭蚤贼葬贼泽 在匀耘晕郧 杂蚤灶蚤灶早 渊苑远怨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蚤贼贼藻则 枣葬造造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燥灶 葬灶凿 灶怎贼则蚤藻灶贼 凿赠灶葬皂蚤糟 燥枣 悦蚤灶灶葬皂燥皂怎皂 糟葬皂责澡燥则葬 葬灶凿 孕蚤灶怎泽 皂葬泽泽燥灶蚤葬灶葬 皂蚤曾藻凿 枣燥则藻泽贼泽 蚤灶 泽怎遭贼则燥责蚤糟泽 悦澡蚤灶葬
蕴陨 在澡燥灶早憎藻灶袁 再粤晕 宰藻灶凿藻袁 在匀耘晕郧 宰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苑苑园苑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粤泽泽藻泽泽蚤灶早 贼澡藻 泽责葬贼蚤葬造 则藻责则藻泽藻灶贼葬贼蚤增藻灶藻泽泽 燥枣 藻凿凿赠 糟燥增葬则蚤葬灶糟藻 枣造怎曾 燥遭泽藻则增葬贼蚤燥灶 泽贼葬贼蚤燥灶泽 燥枣 贼藻则则藻泽贼则蚤葬造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宰粤晕郧 杂澡葬燥择蚤葬灶早袁悦匀耘晕 阅蚤藻糟燥灶早袁在匀韵哉 蕴藻蚤袁藻贼 葬造 渊苑苑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燥怎责造蚤灶早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 遭藻贼憎藻藻灶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泽 燥枣 晕阅灾陨 葬灶凿 糟澡葬灶早藻 燥枣 葬藻燥造蚤葬灶 泽葬灶凿赠 造葬灶凿 蚤灶 贼澡藻 再葬则造怎灶早 在葬灶早遭燥 砸蚤增藻则 月葬泽蚤灶 燥枣
栽蚤遭藻贼袁 悦澡蚤灶葬 蕴陨 匀葬蚤凿燥灶早袁 杂匀耘晕 宰藻蚤泽澡燥怎袁 悦粤陨 月燥枣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苑苑圆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澡蚤早澡藻则 则藻泽燥造怎贼蚤燥灶 蚤皂葬早藻 葬灶凿 泽责葬贼蚤葬造 早则葬蚤灶 泽蚤扎藻 燥灶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蚤灶 葬 泽皂葬造造 憎葬贼藻则泽澡藻凿 燥枣 贼澡藻 枣葬则皂蚤灶早鄄责葬泽贼燥则葬造 扎燥灶藻
在匀粤晕郧 匝蚤灶早赠蚤灶袁 云粤晕 允怎灶 渊苑苑猿怨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澡葬灶早藻泽 燥枣 泽燥蚤造 燥则早葬灶蚤糟 糟葬则遭燥灶 葬灶凿 糟葬则遭燥灶 皂葬灶葬早藻皂藻灶贼 蚤灶凿藻曾 蚤灶 葬造责蚤灶藻 泽贼藻责责藻
悦粤陨 载蚤葬燥遭怎袁再哉 月葬燥扎澡藻灶早袁孕耘晕郧 再怎藻造蚤灶袁藻贼 葬造 渊苑苑源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澡藻贼藻则燥早藻灶藻蚤贼赠 燥枣 泽燥蚤造 燥则早葬灶蚤糟 糟葬则遭燥灶 葬灶凿 贼燥贼葬造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葬贼 泽皂葬造造 泽糟葬造藻 蚤灶 泽怎遭葬造责蚤灶藻 皂藻葬凿燥憎 葬灶凿 孕蚤糟藻葬 皂藻赠藻则蚤 枣燥则藻泽贼 蚤灶 蕴怎赠葬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 宰哉 载蚤葬燥早葬灶早袁 郧哉韵 允蚤灶责蚤灶早袁 栽陨粤晕 载怎责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苑苑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糟贼蚤增藻 责燥燥造泽 燥枣 泽燥蚤造 燥则早葬灶蚤糟 糟葬则遭燥灶 蚤灶 泽怎遭贼则燥责蚤糟葬造 枣燥则藻泽贼泽 葬贼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泽怎糟糟藻泽泽蚤燥灶葬造 泽贼葬早藻泽 蚤灶 悦藻灶贼则葬造 匀怎灶葬灶袁 悦澡蚤灶葬
杂哉晕 宰藻蚤躁怎灶袁 云粤晕郧 载蚤袁 载陨粤晕郧 宰藻灶澡怎葬袁 藻贼 葬造 渊苑苑远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蚤皂责葬糟贼 燥枣 泽澡藻藻贼 葬灶凿 早怎造造赠 藻则燥泽蚤燥灶 燥灶 泽燥蚤造 葬早早则藻早葬贼藻 造燥泽泽藻泽 蚤灶 贼澡藻 遭造葬糟噪 泽燥蚤造 则藻早蚤燥灶 燥枣 晕燥则贼澡藻葬泽贼 悦澡蚤灶葬
允陨粤晕郧 再蚤造蚤葬灶早袁 在匀耘晕郧 云藻灶造蚤袁 宰粤晕郧 月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苑苑苑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晕藻贼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皂蚤灶藻则葬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蚤灶 泽燥蚤造泽 燥枣 晕葬责葬澡葬蚤 憎藻贼造葬灶凿 蚤灶 晕燥则贼澡憎藻泽贼 再怎灶灶葬灶
载陨耘 悦澡藻灶早躁蚤藻袁 郧哉韵 载怎藻造蚤葬灶袁 再哉 蕴藻蚤糟澡葬燥袁 藻贼 葬造 渊苑苑愿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灾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泽燥蚤造 枣藻则贼蚤造蚤贼赠 蚤灶 耘怎糟葬造赠责贼怎泽 则燥遭怎泽贼葬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泽 葬枣贼藻则 糟燥灶贼则燥造造藻凿 遭怎则灶蚤灶早 蚤灶 贼澡藻 则藻凿 泽燥蚤造 则藻早蚤燥灶 葬灶凿 蚤贼泽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再粤晕郧 杂澡葬灶早凿燥灶早袁 宰哉 允怎灶袁 栽粤晕 匀燥灶早憎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苑苑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泽责葬贼蚤燥鄄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泽 燥枣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糟燥增藻则 蚤灶 贼澡藻 再藻造造燥憎 砸蚤增藻则 月葬泽蚤灶 枣则燥皂 圆园园园 贼燥 圆园员园
再哉粤晕 蕴蚤澡怎葬袁 允陨粤晕郧 宰藻蚤早怎燥袁 杂匀耘晕 宰藻灶皂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苑苑怨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燥灶早鄄贼藻则皂 凿赠灶葬皂蚤糟 泽蚤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燥灶 枣燥则藻泽贼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糟澡葬灶早藻泽 蚤灶 酝燥怎灶贼 蕴怎泽澡葬灶
蕴陨粤晕郧 再葬灶赠葬灶袁 在匀韵哉 晕蚤葬灶曾蚤灶早袁载陨耘 匀怎蚤憎藻蚤袁藻贼 葬造 渊苑愿园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藻糟蚤藻泽 澡葬遭蚤贼葬贼 糟燥则则藻造葬贼蚤燥灶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蚤灶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藻鄄泽怎遭贼则燥责蚤糟葬造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贼则葬灶泽蚤贼蚤燥灶 扎燥灶藻
再哉粤晕 在澡蚤造蚤葬灶早袁 悦匀耘晕 再怎灶袁 宰耘陨 月燥造蚤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苑愿员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责燥灶泽藻泽 燥枣 匝蚤造蚤葬灶 躁怎灶蚤责藻则泽 则葬凿蚤葬造 早则燥憎贼澡 燥枣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 葬灶凿 凿藻贼则藻灶凿蚤灶早 皂藻贼澡燥凿 贼燥 糟造蚤皂葬贼藻 糟澡葬灶早藻 蚤灶 匝蚤灶早澡葬蚤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 在匀粤晕郧 砸怎蚤遭燥袁 再哉粤晕 再怎躁蚤葬灶早袁 宰耘陨 宰藻灶泽澡燥怎袁 藻贼 葬造 渊苑愿圆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燥怎则糟藻 葬灶凿 陨灶凿怎泽贼则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栽澡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燥枣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糟葬责蚤贼葬造 蚤灶 阅葬曾蚤葬燥曾蚤灶早葬灶造蚤灶早袁 匀藻蚤造燥灶早躁蚤葬灶早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袁 悦澡蚤灶葬
酝粤 蕴蚤曾蚤灶袁 匝陨晕 载怎藻遭燥袁 杂哉晕 晕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苑愿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葬灶凿 蚤皂责造藻皂藻灶贼葬贼蚤燥灶 燥枣 皂燥遭蚤造藻 凿葬贼葬 糟燥造造藻糟贼蚤燥灶 泽赠泽贼藻皂 枣燥则 枣蚤藻造凿 泽怎则增藻赠 燥枣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
杂匀耘晕 宰藻灶皂蚤灶早袁 杂哉晕 在澡燥灶早责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载怎藻袁 藻贼 葬造 渊苑愿源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哉则遭葬灶袁 砸怎则葬造 葬灶凿 杂燥糟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粤 则藻皂燥贼藻 泽藻灶泽蚤灶早 怎则遭葬灶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蚤灶凿藻曾 葬灶凿 蚤贼泽 葬责责造蚤糟葬贼蚤燥灶 载哉 匀葬灶择蚤怎 渊苑愿缘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晕燥贼藻泽
郧藻灶藻贼蚤糟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葬灶凿 阅晕粤 枣蚤灶早藻则责则蚤灶贼 燥枣 孕造藻蚤燥遭造葬泽贼怎泽 遭赠 陨杂杂砸 匀哉粤晕郧 杂澡怎躁怎灶袁 悦匀耘晕 蕴蚤早怎葬灶早袁 载陨粤韵 再燥灶早贼葬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苑愿远猿冤噎噎噎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燥灶 责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葬灶凿 枣造怎燥则藻泽糟藻灶糟藻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蚤灶 泽藻藻凿造蚤灶早泽 燥枣 源 凿则燥怎早澡贼 则藻泽蚤泽贼葬灶糟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蕴哉 郧怎葬灶早糟澡葬燥袁 载哉 允蚤葬灶曾蚤灶袁 载哉耘 蕴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苑愿苑圆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贼燥糟噪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糟藻 燥枣 悦燥藻造燥皂葬糟贼则葬 葬灶贼蚤择怎葬贼葬 遭葬泽藻凿 燥灶 灶怎糟造藻葬则 渊陨栽杂圆冤 葬灶凿 皂蚤贼燥糟澡燥灶凿则蚤葬造 渊员远杂 则砸晕粤冤 阅晕粤 泽藻择怎藻灶糟藻 葬灶凿 泽藻糟燥灶鄄
凿葬则赠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酝耘晕郧 载怎藻责蚤灶早袁 杂匀耘晕 载蚤灶袁 在匀粤韵 晕葬灶葬袁 藻贼 葬造 渊苑愿愿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皂藻糟澡灶蚤泽皂 燥枣 贼澡藻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泽 燥枣 蚤灶燥则早葬灶蚤糟 糟葬则遭燥灶 葬糟择怎蚤泽蚤贼蚤燥灶 贼燥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蚤灶 贼憎燥 哉造增葬 泽责藻糟蚤藻泽
载哉 允怎灶贼蚤葬灶袁 宰粤晕郧 载怎藻憎藻灶袁 在匀韵晕郧 在澡蚤澡葬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苑愿怨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燥灶 糟澡葬灶早藻泽 燥枣 凿赠灶葬皂蚤糟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则葬蚤灶枣葬造造 贼澡燥怎早澡 孕造葬贼赠糟造葬凿怎泽 韵则蚤藻灶贼葬造蚤泽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糟葬灶燥责赠 蚤灶 月藻蚤躁蚤灶早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
粤则藻葬 杂匀陨 再怎袁再哉 载蚤灶曾蚤葬燥袁在匀粤晕郧 允蚤葬灶澡怎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苑愿怨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园员怨苑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猿卷摇
叶生态学报曳圆园员源年征订启事
叶生态学报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袁中国生态学学会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袁创刊于 员怨愿员年袁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遥 坚持野百花齐放袁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袁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袁探索生态学奥秘袁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袁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袁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遥
叶生态学报曳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遥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曰研究简报曰生态学新理论尧新方法尧新技术介绍曰新书评价和
学术尧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遥
叶生态学报曳为半月刊袁大 员远开本袁圆愿园页袁国内定价 怨园元 辕册袁全年定价 圆员远园元遥
国内邮发代号院愿圆鄄苑袁国外邮发代号院酝远苑园
标准刊号院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摇 摇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袁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遥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尧科研单位尧高等院校尧图书
馆等订阅遥
通讯地址院 员园园园愿缘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摇 电摇 摇 话院 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曰 远圆愿源猿猿远圆
耘鄄皂葬蚤造院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摇 网摇 摇 址院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本期责任副主编摇 丁摇 平摇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摇 载哉耘月粤韵冤渊半月刊摇 员怨愿员年 猿月创刊冤
第 猿猿卷摇 第 圆源期摇 渊圆园员猿年 员圆月冤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摇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袁杂贼葬则贼藻凿 蚤灶 员怨愿员冤摇灾燥造郾 猿猿摇 晕燥郾 圆源 渊阅藻糟藻皂遭藻则袁 圆园员猿冤
编摇 摇 辑摇 叶生态学报曳编辑部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院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院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院北京 猿怨怨信箱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源源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愿园员猿号
耘凿蚤贼藻凿 遭赠摇 耘凿蚤贼燥则蚤葬造 遭燥葬则凿 燥枣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耘凿蚤贼燥则鄄蚤灶鄄糟澡蚤藻枣摇 宰粤晕郧 砸怎泽燥灶早
杂怎责藻则增蚤泽藻凿 遭赠摇 悦澡蚤灶葬 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杂糟蚤藻灶糟藻 葬灶凿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杂责燥灶泽燥则藻凿 遭赠摇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杂燥糟蚤藻贼赠 燥枣 悦澡蚤灶葬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悦藻灶贼藻则 枣燥则 耘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 悦粤杂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孕怎遭造蚤泽澡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摇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孕则蚤灶贼藻凿 遭赠摇 月藻蚤躁蚤灶早 月藻蚤 蕴蚤灶 孕则蚤灶贼蚤灶早 匀燥怎泽藻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猿袁悦澡蚤灶葬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阅燥皂藻泽贼蚤糟 摇 摇 粤造造 蕴燥糟葬造 孕燥泽贼 韵枣枣蚤糟藻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云燥则藻蚤早灶 摇 摇 悦澡蚤灶葬 陨灶贼藻则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月燥燥噪 栽则葬凿蚤灶早
悦燥则责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凿凿院孕援韵援月燥曾 猿怨怨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源源袁悦澡蚤灶葬
摇 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愿圆鄄苑 国外发行代号 酝远苑园 定价 怨园郾 园园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