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ollination Ecological Studies of Tamarix chinensi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and Yantai Seashore

黑河中游和烟台海滨中国柽柳的传粉生态学研究



全 文 :植物学报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12, 47 (3): 264–270, www.chinbullbotany.com
doi: 10.3724/SP.J.1259.2012.00264
——————————————————
收稿日期: 2011-08-26; 接受日期: 2012-03-15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No.2009CB421303)
* 通讯作者。E-mail: liulinde@live.cn
黑河中游和烟台海滨中国柽柳的传粉生态学研究
陈敏, 刘林德*, 张莉, 王丽娟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烟台 264025
摘要 中国柽柳(Tamarix chinensis)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重要建群物种。为便于其有效利用和引种栽培, 对黑河中游和
烟台海滨的中国柽柳的开花动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访花者种类、花粉-胚珠比(P/O)、杂交指数(OCI)及座果率进行
观测, 结果表明: 黑河中游和烟台海滨柽柳的花期和柱头可授性相似, 花序花期为2–5天, 开花当天柱头可授活性最大, 之
后逐渐下降, 第4天柱头无可授性; 花粉活力和访花者种类差别较大, 黑河柽柳开花第1天花粉活力为(62±4.31)%, 最高为
(82.12±7.23)%, 4天后花粉完全失活。烟台柽柳的花粉活力在开花后第1天最高为(89.13±7.23)%, 第4天花粉活力下降为
(11±1.12)%。黑河中游和烟台海滨柽柳的访花者均以膜翅目昆虫为主, 黑河柽柳以黑带斑沙蜂 (Bembix melanura)、卡切
叶蜂[Megachile (Amegachile) kagiana]和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等为主要访花者; 烟台柽柳以姬蜂(Ichneu-
mon sp.)、大灰食蚜蝇(Metasyrphus corollae)和灰地种蝇(Delia platura)等为主要访花者。二者P/O值、OCI及座果率差异
不显著, 黑河和烟台柽柳的P/O值分别为373.6±71.9和382.1±86.2; 最高座果率分别为(89.72±7.76)%和(93.17±8.21)%;
OCI均为3。上述研究结果显示, 黑河中游和烟台海滨柽柳均为兼性异交的繁育系统。
关键词 繁育系统, 访花者, 传粉, 柽柳
陈敏, 刘林德, 张莉, 王丽娟 (2012). 黑河中游和烟台海滨中国柽柳的传粉生态学研究. 植物学报 47, 264–270.
柽柳属(Tamarix)植物为起源古老的灌木或半灌
木, 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柽柳根系发达, 直
根深入土中, 接地下水, 幼苗株高可达1–2 m, 成熟
植株可达5–6 m, 侧根多细根且多水平分布。由于柽
柳属植物具抗旱、耐盐碱、耐水湿、耐沙埋和耐贫瘠
的特性, 可常年生于河流冲积平原、潮湿碱地、滨海
滩涂和沙荒地(张道远, 2004)。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
区始终保持着优势种和建群种地位。Li等(1990)对中
国的柽柳属植物进行了系统研究, 将其分为18种和1
个变种, 其中包括5个新种。
目前, 有关柽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类和生理胁
迫(蒋进和高海峰,1992; 王霞等, 1999)等方面。姬慧
娟等(2009)对多枝柽柳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进行了
研究。但对于不同地区中国柽柳传粉生态学的比较研究
尚未见报道。本文以生长于气候差异较大的黑河中游和
烟台海滨的中国柽柳(Tamarix chinensis)为实验材料,
重点从传粉生态学方面进行观测与分析, 如因地域不
同, 它们的繁育系统是否一致; 开花动态对其花粉活
力和柱头可授性是否有影响; 传粉昆虫的种类不同,
是否会导致访花频率和访花行为的差异且其对座果率
有无影响, 以期进一步解决中国柽柳在引种、栽培过程
中及在提高座果率和传粉效率方面遇到的问题。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点
黑河中游中国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eiro)的研
究地点位于黑河流域中游的中国生态系统网络临泽
内陆河流域综合研究站试验区(100°07′E, 39°21′N),
地处临泽县北部, 黑河北岸。该地区海拔1 392 m,
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全年日照时数为3 051小时, 年
平均气温7.2°C, 最高气温39.1°C, 最低气温–27°C,
无霜期约为165–179天 ; 年平均降水量117.3 mm,
平均蒸发量2 390 mm(常学向和赵文智, 2004)。
烟台海滨中国柽柳的研究地点位于烟台市芝罘
区的沿海海滩及滩涂(121°40′E, 37°54′N), 属暖温带
大陆性季风气候, 与同纬度内陆地区相比雨水适中、
空气湿润且气候温和。全市年平均气温11.8°C, 年平
·研究报告·
陈敏等: 黑河中游和烟台海滨中国柽柳的传粉生态学研究 265
均相对湿度68%, 年平均日照时数2 698.4小时, 无
霜期约为198–210天, 年平均降水量651.9 mm。
1.2 传粉与座果率观察
1.2.1 开花物候及传粉者类群
于2009–2011年连续3年对黑河中游和烟台海滨地区
的柽柳进行取样观测。在解剖镜下观察花的形态, 记
录花形态及花期、开花动态、访花昆虫及访花频率。
在相距20 m范围内, 对处于花蕾期的花序进行挂牌
标记, 选取20株, 每株3个花序。采用Spira等(1992)
和Kudo(1993)所述方法, 对标记花从第1天到第3天
进行连续观察, 从第4天到第9天间断观察。从蕾期开
始, 每天上午、下午各观察1次, 直至花序的第1朵花
开放。花开后, 每天6:00–19:00, 连续观察并记录其
形态结构及开花动态、访花昆虫种类、访花行为及访
花频率。用捕虫网捕捉访花昆虫, 并用乙醚将其熏晕
(吕文和刘文哲, 2010), 制成标本后存放于标本盒中,
检查并鉴定昆虫携带花粉的情况。

1.2.2 花粉活力测定
采用离体萌发法测定花粉活力。参照胡适宜(1982)所
述方法, 将蔗糖浓度改为20%, 萌发时间改为24小
时, 用悬滴法测定花粉萌发率。将花粉样品置于凹玻
片上, 加1–2滴培养液(20%蔗糖, 0.05%硼酸, pH值
5.8–6.5)。加盖玻片后, 置于30°C恒温箱中培养24小
时, 低倍镜下观察其花粉管萌发(以花粉管长度超过
花粉粒直径作为萌发标准)。每张载玻片观察4个视野,
每个视野统计花粉100粒左右。重复20次, 取平均值。

1.2.3 柱头可授性检测
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性。具体方法
如下 : 每2小时取样1次 , 在柽柳的盛花期(通常在
6:30–8:00之间), 采下开花后不同天数的花, 将其柱
头浸入凹面载玻片上含有反应液(1%联苯胺:3%过氧
化氢:水=4:11:22, 体积比)的凹陷处。若柱头具可授
性(其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 能够降解过氧化氢, 氧
化联苯胺), 则其周围的反应液呈现蓝色并出现大量
气泡(刘林德等, 2004)。

1.2.4 花粉-胚珠比检测
花粉 -胚珠比 (pollen ovule rate, P/O)的估算参照
Dafni(1992)介绍的方法。随机选取开放而花药未裂的
花, 将其中的一个雄蕊挤碎并且去掉杂质, 取其花粉
移至0.9 mL乙醇中, 并加入3滴染料(0.5%亚甲蓝染
液), 之后将挤碎的雄蕊转移到刻度指管中, 仔细冲
洗镊子和刀片以防花粉丢失, 用相同的乙醇溶液定容
至1 mL, 摇匀, 然后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
(每次计数1 μL中的全部花粉粒数)。重复6次, 并计算
出单个雄蕊中的平均花粉粒数。花粉总数=单个雄蕊
中的平均花粉粒数×每花的雄蕊数。用刀片横切子房,
记录胚珠数, 计算出每朵花的P/O比值。依据Cruden
(1977)所述标准, 对柽柳的繁育系统进行判断。

1.2.5 座果率
采用套袋记录的方法对座果率进行观测。于盛花期选
择相互间隔15 m的7株柽柳, 每株标记10个花序(去
除已开花朵), 共计70个花序。分为7组: 即对照组(自
然条件下)、异花人工授粉组(自然条件下)、套袋处理
组(自然条件下)、气候箱处理组(自然条件下)(排除昆
虫访花, 可以实现风媒)、去雄不套袋处理组、去雄并
套袋处理组及去雄与气候箱处理组, 进行定位观测并
记录每组的花数。最后分别记录其结果数, 统计柽柳
的座果率(座果率=果实数目/花朵数目)并进行t检验。
1.3 数据分析
根据Dafni(1992)建议的标准估算杂交指数(outcross-
ing index, OCI)。在研究地点, 分散选取并标记柽柳
花序20个, 从标记的花序中选取300朵花, 在解剖镜
下观察并记录其花冠的直径(<1 mm记为0, 1–2 mm
记为1, 2–6 mm记为2, >6 mm记为3)及柱头与花药之
间有无空间分离(同一高度记为0, 空间分离记为1)。
之后, 选取其中的100朵花, 检测其花药开裂与柱头
可授性之间有无时间间隔(同时或雌蕊先熟记为0; 雄
蕊先熟记为1)。三者累计得出杂交指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花形态、花期及开花动态
黑河中游的中国柽柳多为总状花序, 两性花, 花5朵;
花瓣5枚, 粉红色或紫色; 雄蕊5枚, 花药顶端具钝状
突起; 子房圆锥状瓶形, 花柱多为3枚。柽柳的开花物
候期如图1所示。正常天气情况下, 花序上的花朵全
266 植物学报 47(3) 2012


图1 黑河中游和烟台海滨中国柽柳的开花物候期
0–1: 花序期; 1–2: 花蕾期; 2–3: 始花期; 3–4: 盛花期; 4–5:
果期

Figure 1 Phenology of Tamarix chinensi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and the seashore of Yantai
0–1: Inflorescence period; 1–2: Budding period; 2–3: First
flower appearing; 3–4: Blooming period; 4–5: Fruit period


部开放需要2–5天。春季, 柽柳一般在上午6:00–8:00
集中开放, 开花时由花序基部向顶端依次开放。夏季,
柽柳开花时间为上午5:30–8:00, 比春季提前30分钟
开花。柽柳的花蕾呈椭球形, 花丝弯曲并与柱头合抱
成球状。开花时, 柱头先伸出花瓣外, 1小时后, 有2
个雄蕊的花丝从花瓣中伸出; 2小时后, 花瓣打开成
杯状, 其余3个雄蕊的花丝也从花瓣中伸出。之后, 花
药开始散粉, 柽柳的花粉为单粒状, 其散粉时间极
短, 开花3小时后, 花药便开始干枯。开花后第2天,
花丝、花药和柱头全部干枯; 第3天, 花丝和花药开始
脱落, 花瓣宿存至果实成熟。正常天气条件下, 柽柳
的单花花期可持续2–4天。
烟台海滨的中国柽柳为总状花序, 花瓣5片, 呈
粉红色; 雄蕊5枚, 花丝着生在花盘裂片间, 自其下
方近边缘处生出; 花柱3枚, 果实为蒴果, 呈圆锥状。
中国柽柳每年开花2–3次, 其开花过程可分为蕾期和
花期。开花物候期如图1所示。花序上的花朵全部开
放需要3–5天。开花时间多集中在上午5:00–8:00, 有
极少的花蕾在8:00以后开放。开花时, 柱头和2个雄蕊
先从花瓣中伸出, 1小时后, 花瓣完全展开, 花丝伸
直, 花药外展并纵向开裂, 花粉呈单粒状散粉, 子房
基部有蜜汁分泌。开花后5小时, 花药便开始干枯, 大
部分花完成散粉。开花后第2天, 花丝和花药也开始
干枯; 第3天花丝和花药便开始脱落, 花瓣呈膜质保
留, 宿存至果实成熟。天气晴朗时, 烟台柽柳单花花
期为2–3天, 阴雨天气可持续到第5天。
2.2 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
黑河中游中国柽柳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随时间
和天气状况的变化差异很大。如表1所示, 在晴朗的
天气条件下, 开花1小时后, 花粉的活力便达到最大
值[(82.12±7.23)%]; 第1天花粉活力虽有所下降, 但
仍可达到(62.17±4.31)%(重复20次, 取平均值)。开花
后第2天 , 花粉依然能够保持较强的活力 [(34.36±
2.62)%]。从开花后第3天开始花粉活力急剧下降
[(16±1.20)%]; 第4天柽柳花粉几乎不具活力。
此外, 从表1可以看出, 黑河中游中国柽柳柱头
的可授性在柱头从未展开的花瓣中伸出时, 其活性最
高; 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变化, 柱头开始变得干燥, 其
活性也随之下降。从开花后第2天开始, 柱头活性急
剧下降; 第3天时, 柱头可授性(反应液颜色不变, 气
泡数目几乎为0)则完全丧失。
烟台海滨中国柽柳的花粉活力在开花时达到最
高值(89%)。开花后第1天, 其花粉活力降为78%。之
后, 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推移, 花粉活力在第2
天降为67%。第3天降为47%, 比黑河中游柽柳第2天
的花粉活力还高; 第4天, 其花粉活力仅为11%; 第5
天, 柽柳的花粉几乎不具活力。
表1显示了烟台海滨中国柽柳柱头可授性随时间
的变化规律。从表1可以看出, 开花当天, 柱头的可授
性最高; 第2天, 柱头的可授性便急剧下降; 第3天,
柱头上几乎检测不到过氧化物酶活性。
2.3 访花者的种类、访花频率及其访花行为
黑河中游中国柽柳的花呈粉红色, 开花时能分泌蜜
汁。花粉和蜜汁能吸引昆虫前来访花 (王仲礼等 ,
1996)。通过对挂牌标记的花序进行观察, 发现其有
效访花昆虫达10余种, 分别隶属于鳞翅目、双翅目和
膜翅目, 包括: 黑带斑沙蜂(Bembix melanura)、卡切
叶蜂[Megachile (Amegachile) kagiana]、 净切叶蜂

陈敏等: 黑河中游和烟台海滨中国柽柳的传粉生态学研究 267
表1 黑河中游和烟台海滨中国柽柳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
Table 1 Pollen viability and stigma receptivity of Tamarix chinensi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and the seashore of
Yantai
Heihe Yantai
Time of flowering
Pollen viability (%) Stigma receptivity (+) Pollen viability (%) Stigma receptivity (+)
5:00 73.27±6.39 + 86.21±7.32 ++
7:00 82.12±7.23 +++ 87.92±7.37 +++
9:00 80.29±6.47 +++ 89.13±7.23 +++
11:00 77.63±6.26 ++ 86.52±7.39 +++
13:00 72.56±6.33 ++ 83.76±7.22 ++
15:00 69.23±5.31 ++ 81.62±6.46 ++
17:00 67.36±5.27 + 79.03±6.43 ++
19:00 62.17±4.31 + 78.17±6.39 +
2 d 34.36±2.62 + 67.29±5.27 +
3 d 16±1.20 – 47±3.16 +/–
4 d 0 – 11±1.12 –
5 d 0 – 0 –
–: 柱头不具可授性; +/–: 部分柱头具可授性, 部分柱头不具可授性; +: 柱头具可授性; ++: 柱头具强可授性; +++: 柱头具更强可
授性
–: No stigma acceptability; +/–: Some stigmas have receptivity, some haven’t; +: Stigmas have receptivity; ++: Stigmas have high
receptivity; +++: Stigmas have higher receptivity


[Megachile (Eutricharaea) abluta]、黑带食蚜蝇(Episy-
rphus balteatus)、黑色斑眼蚜蝇(Eristalinus aeneus)
和菜粉蝶(Pieris rapae)。其中, 以鳞翅目的菜粉蝶、
膜翅目的卡切叶蜂和双翅目的黑带食蚜蝇最为活跃。
如图2所示, 黑河中游柽柳开花后第1天的上午
7:00–9:00为其访花高峰期, 在这段时间昆虫的访花
频率最高。11:30–14:30, 黑河中游的温度达到一天
内的最高值, 访花昆虫数目急剧减少。15:00之后温度
回落, 访花昆虫又重新活跃起来, 形成第2次访花高
峰, 但第2次访花高峰的访花次数远远小于第1次。黑
河中游中国柽柳的花可以通过气味和颜色吸引访花
昆虫, 花的气味与花色不同是较古老的吸引机制。蝶
类、蝇类和蚜虫等昆虫在访花时, 蝶类通常是抱紧花
序, 身体悬空在花冠前方, 通过其细长的喙吸取蜜汁
(王英强和张奠湘, 2005), 在取食过程中会接触到花
药和柱头, 进而完成授粉。蚜虫通常停留在花被上吸
取花被片汁液, 故携带花粉量极少。
烟台海滨中国柽柳以姬蜂(Ichneumon sp.)、意大
利蜂(Apis melliferaligustica)、大灰食蚜蝇(Metasy-
rphus corollae)、印度细腹食蚜蝇 (Sphaerophoria
indiana)、宽尾细腹食蚜蝇(Sphaerophoria rueppelli)
和灰地种蝇(Delia platura)为主要访花者。其中, 以姬
蜂、意大利蜂、大灰食蚜蝇和灰地种蝇最为常见。
如图2所示, 烟台海滨中国柽柳的访花高峰期为
开花后第1天上午的6:30–9:30, 随着开花时间的推移
和温度的升高, 昆虫访花次数逐渐降低。在这段时间
内, 蜂类和蝇类等访花昆虫的种类最多, 访花频率也
最高。食蚜蝇类多为背触式接触花, 它们在访花时不
断地用自己沾有花粉的头部和身体碰触到花冠和柱
头, 从而实现传粉。中国柽柳是下位花盘, 蜂类在整
个花序上停留的时间较长; 此外, 蜜汁位于子房基部
与花盘的间隙, 故蜂类吸取蜜汁的同时, 口器可接触
到花药和柱头, 进而完成授粉。
2.4 花粉-胚珠比、OCI指数及其繁育系统
通过计算标记的黑河中游和烟台海滨中国柽柳的每
朵花中花粉数目和胚珠数, 得出黑河中游中国柽柳的
花粉-胚珠比(P/O)为373.6±71.9; 烟台海滨中国柽柳
的花粉 -胚珠比 (P/O)为382.1±86.2。根据Cruden
(1977)所述标准: P/O值介于244.7–2 588.0之间时,
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
对标记的黑河中游和烟台海滨中国柽柳花朵的
268 植物学报 47(3) 2012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其OCI指数均为3(花冠直径2–3
mm, 记为2, 柱头与花药有空间分离为1, 花药开裂
与柱头可授性有间隔为0, 合计为3)。依据Dafni
(1992)建议的标准, 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 该结果与
花粉-胚珠比(P/O)的观测结果相吻合。
2.5 座果率
记录每组标记的花朵数, 其数据如表2所示。从表2可
以看出, 黑河中游和烟台海滨中国柽柳人工授粉的座
果率比自然条件下的座果率略高 , 但无显著差异
(t=1.98, P>0.05)。这表明两个地区的中国柽柳自交亲
和, 但缺乏自花传粉机制。去雄并套袋处理的柽柳与
自然条件下的柽柳相比, 其座果率急剧下降; 但去雄
后、不套袋花序的座果率明显高于去雄后、气候箱处
理的花序, 这表明虫媒是柽柳最主要的传粉方式。
2.6 讨论
2.6.1 繁育系统
自然界中, 植物的繁育系统多种多样, 这引起了生物
学家广泛的兴趣。通过对不同地区植物繁育系统的研
究(Baker, 1955; Aide, 1986; Harder and Barrett,
1995; Vogler and Kalisz, 2001), 专家们得出一些规
律: 仅仅依靠自交或者异交的物种很少, 大部分物种
的繁育系统为自交与异交结合的混合交配。通过对黑
河中游和烟台海滨柽柳花粉-胚珠比(P/O)及杂交指数
(OCI)的观测发现, 虽然地域环境不同, 且黑河中游
的花期温度较烟台海滨更高、降水量更小, 但它们的
繁育系统没有明显差异, 均为兼性异交的繁育系统。

2.6.2 地域差异对柽柳的开花动态和花粉活力的影响
开花是植物个体发育和后代繁衍的中心环节, 是植物
最重要的生活史性状(罗睿和郭建军, 2010)。因此地
域差异对开花过程的影响, 能直接影响传粉效率。黑
河中游属于大陆性干旱气候, 夏季花期的平均温度高
于烟台海滨地区, 导致黑河中游中国柽柳的开花和散
粉时间均比烟台海滨的中国柽柳短; 开花3小时后,
黑河中游柽柳的花丝和花药便开始出现干枯, 大大降
低了其传粉效率。通过对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进行
分析, 发现黑河中游中国柽柳开花过程中的平均和最
高花粉活力均低于烟台海滨的中国柽柳, 且其花粉活
力的下降速率也明显快于烟台海滨的中国柽柳, 这在


图2 黑河中游和烟台海滨中国柽柳开花当天的访花频率(平均
值±标准差)

Figure 2 Visiting frequency of floral visitors of Tamarix
chinensi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and the sea-
shore of Yantai (means±SD)



表2 黑河中游和烟台海滨中国柽柳的座果率
Table 2 The fruitset rate of Tamarix chinensi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and the seashore of Yantai
Fruitset rate of T. chinensis (%) Treatments
Heihe Yantai
Control 87.56±7.47 92.62±8.19
Hand-pollination 89.72±7.76 93.17±8.21
Baged 2.13±0.18 2.71±0.21
Naturally in climatic
chamber
1.16±0.09 1.63±0.11
Emasculated without
bag
83.67±7.41 89.12±7.53
Emasculated with
bag
0 0
Emasculated in
climatic chamber
0 0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黑河中游中国柽柳的座果率。

2.6.3 地域差异对访花昆虫的种类、访花频率、访
花行为及座果率的影响
黑河中游的中国柽柳以鳞翅目的菜粉蝶、膜翅目的卡
切叶蜂和双翅目的黑带食蚜蝇及蚜虫为主要访花昆
虫; 烟台海滨中国柽柳的访花昆虫以膜翅目的姬蜂、
意大利蜂、双翅目的大灰食蚜蝇和灰地种蝇为主。其
陈敏等: 黑河中游和烟台海滨中国柽柳的传粉生态学研究 269
原因是黑河中游属于大陆性干旱气候, 每年降水量仅
为117.3 mm, 蒸发量高达2 390 mm; 烟台海滨属于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为651.9 mm, 年
平均相对湿度为68%, 地域和气候的差异导致了访花
昆虫的种类不同。黑河中游地区在11:30–15:00达到
一天当中的最高温度, 这段时间访花昆虫很少活动;
而烟台地区一天中的最高温度通常出现在12:00–
14:00, 在这段时间内访花昆虫的数量较少, 故而导
致了黑河中游和烟台海滨柽柳昆虫访花频率的差
异。
柽柳开花时能分泌蜜汁, 是重要的蜜源植物, 且
能吸引昆虫前来访花。曹坤芳(1993)指出: 花的颜色、
形状和气味均可能成为植物诱导昆虫传粉的因素, 因
而对传粉过程有重要的影响。
黑河中游中国柽柳的访花昆虫代表有蝶类和蚜
虫。烟台海滨中国柽柳的访花昆虫则以蜂类和食蚜蝇
类为主。蜂类和食蚜蝇在整个花序上停留的时间较长,
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花粉。另外, 蜂类能够感受开放
花朵的特殊“气味”。Andersson和Dobson(2003)的
研究结果表明, 构成花气味的主要成分是单萜和倍半
萜, 此外还有酚类以及简单的醇类、酮类和酯类等。
蜂类通过其灵敏的嗅觉系统(Surburg et al., 1993;
Dobson, 1994)可在第一时间进行访花活动。由于花
蜜可吸收紫外光谱并反射荧光, 故为传粉者提供了花
蜜的存在和丰富性程度的信息, 进而提高了蜂类等访
花昆虫的传粉效率(Weiss, 1991)。我们对捕捉到的访
花昆虫进行了观察, 发现蜂类和食蚜蝇携带的花粉数
量多于蝶类和蚜虫。花粉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 它的
特性和传播方式会对植物种群的形成与分化产生一
定的影响(周坚和樊汝汶, 1999)。蜂类和食蚜蝇访花
行为的传粉效率较高, 这也是导致烟台海滨中国柽柳
的座果率高于黑河中游中国柽柳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曹坤芳 (1993). 植物生殖生态学透视. 植物学通报 10, 15–
23.
常学向, 赵文智 (2004). 黑河中游沙枣树干液流的动态变化
及其与林木个体生长的关系. 中国沙漠 24, 473–478.
胡适宜 (1982). 被子植物胚胎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pp.
51–58.
姬慧娟, 尹林克, 严成, 康晓珊 (2009). 多枝柽柳的开花动态
及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37(5), 115–118.
蒋进, 高海峰 (1992). 柽柳属植物抗旱性排序研究. 干旱区研
究 9(4), 41–45.
刘林德, 张萍, 张丽, 陈磊, 高玉葆 (2004). 锦带花的花粉活
力、柱头可授性及传粉者的观察. 西北植物学报 24, 1431–
1434.
罗睿, 郭建军 (2010). 植物开花时间: 自然变异与遗传分化.
植物学报 45, 109–118.
吕文, 刘文哲 (2010). 雄全异株植物瘿椒树(省沽油科)的传粉
生物学. 植物学报 45, 713–722.
王霞, 侯平, 尹林克, 冯大千, 潘伯荣 (1999). 水分胁迫对柽
柳植物可溶性物质的影响. 干旱区研究 16(2), 6–11.
王英强, 张奠湘, 陈忠毅 (2005). 草豆蔻传粉生物学的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 43, 37–49.
王仲礼, 刘林德, 田国伟, 申家恒 (1996). 短柄五加开花及传
粉生物学的研究. 植物学报 13(专辑), 92–92.
张道远 (2004). 中国柽柳属植物的分支分类研究. 云南植物
研究 26, 275–282.
周坚, 樊汝汶 (1999). 中国鹅掌楸传粉生物学研究. 植物学通
报 16, 75–79.
Aide TM (1986). The influence of wind and animal pollination
on variation in outcrossing rates. Evolution 40, 434–435.
Andersson S, Dobson HE (2003). Behavioral foraging
responses by the butterfly Heliconius melpomene to Lan-
tana camara floral scent. J Chem Ecol 29, 2303–2318.
Baker HG (1955). Self-compatibility and establishment after
“long-distance” dispersal. Evolution 9, 347–348.
Cruden RW (1977). Pollen-ovule ratios: a conservative in-
dicator of breeding systems in flowering plants. Evolution
31, 32–36.
Dafni A (1992). Pollination Ec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
versity Press. pp. 1–57.
Dobson HEM (1994). Floral volatiles in insect biology. In:
Bernays E, ed. Insect-plant Interactions, Vol. 5. Boca
Raton: CRC Press. pp. 47–81.
Harder LD, Barrett SCH (1995). Mating cost of large floral
displays in hermaphrodite plants. Nature 373, 512–515.
Kudo G (1993). Relationships between flowering time and
fruit set of the entomophilous alpine shrub, Rhododendron
aureum (Ericaeeae), inhabiting snow patches. Amer J Bot
80, 1300–1304.
Li H, Li YH, Tong SQ, Tao GD, Zhang PY, Zhang YJ
(1990). Flora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 (Tomus 50).
Beijing: Science Press. pp. 149–158.
270 植物学报 47(3) 2012
Spira TP, Snow AA, Whigham DF, Leak IL (1992). Flower
visitation, pollen deposition, and pollen-tube competition
in Hibiscus moscheutos (Malvaceae). Ame J Bot 79, 428–
433.
Surburg H, Guentert M, Harder H (1993). Volatile com-
pounds from flowers. ACS Symp Ser 525, 168–186.
Vogler DW, Kalisz S (2001). Sex among the flowers: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mating systems. Evolution 55, 202–204.
Weiss MR (1991). Floral colour changes as cues for polli-
nators. Nature 354, 227–229.

Pollination Ecological Studies of Tamarix chinensi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and Yantai Seashore
Min Chen, Linde Liu *, Li Zhang, Lijuan Wa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 China
Abstract Tamarix chinensis is an important species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For its effective use and cultivation, we
conducted a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flowering dynamics, pollen viability, stigma receptivity, floral visitors, pollen ovule
rate (P/O), outcrossing index (OCI), and rate of fruitset of T. chinensi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and Yantai
seashore areas. Stigma receptivity and flowering period were similar in the two areas. The inflorescence flowered at 2 to 5
days. At flowering day, the stigma receptivity in both areas was the highest; after 4 days, the stigma receptivity was re-
duced to 0. The pollen viability and floral visitors greatly differed in the two areas. On the first flowering day at Heihe river,
the pollen viability was as high as (62±4.3)%, with peak viability at (82.1±7.2)%; after 4 days, the viability was reduced to
0. On the first flowering day at the Yantai seashore, the peak pollen viability was (89.1±7.2)%, and after 4 days, the vi-
ability decreased to (11±1.12)%. The most common floral visitors in the two areas were from the order hymenoptera, with
Bembix melanura, Megachile (Amegachile) kagiana, and Episyrphus balteatus effective pollinators at the Heihe river.
Ichneumon sp., Metasyrphus corollae, Delia platura were the main pollinators at the Yantai seashore. The two areas did
not differ in P/O, OCI, or fruitset rate. The P/O rates for the two areas were 373.6±71.9 and 382.1±86.2 for the river and
seashore, respectively; the fruitset rates were (89.7±7.8)% and (93.2±8.2)%; and the OCI was 3. Outcrossing is the main
form of breeding system for T. chinensis in the two areas.
Key words breeding system, floral visitors, pollination, Tamarix chinensis
Chen M, Liu LD, Zhang L, Wang LJ (2012). Pollination ecological studies of Tamarix chinensi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and Yantai seashore. Chin Bull Bot 47, 264–270.
———————————————
*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liulinde@live.cn
(责任编辑: 孙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