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学报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14, 49 (3): 322–330, www.chinbullbotany.com
doi: 10.3724/SP.J.1259.2014.00322
——————————————————
收稿日期: 2013-04-01; 接受日期: 2013-07-18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o.31070620)、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No.13HASTIT004)和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No.132102110029)
* 通讯作者。E-mail: hkdhxg@126.com; guodalong@haust.edu.cn
利用iPBS技术克隆牡丹反转录转座子LTR序列
张曦1, 侯小改1, 3*, 郭大龙2, 3*, 宋程威1, 段亚宾1
1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洛阳 471003; 2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 洛阳 471003
3河南省高校牡丹工程技术中心, 洛阳 471003
摘要 利用iPBS方法从西北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品种红绣球和中原牡丹品种洛阳红中扩增出相应片段, 经回收、克
隆及测序, 获得了12条来自牡丹LTR类反转录转座子的LTR序列, 并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这
些核苷酸序列表现出较高的异质性, 主要表现为缺失突变, 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313–894 bp, 同源性从31.1%–65.8%不
等。将其氨基酸序列与已登录的不同植物LTR类反转录转座子LTR氨基酸序列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显示与某些植物相应序
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表明可能存在LTR类反转录转座子的横向传递关系。根据克隆出的LTR序列设计SSAP引物, 对牡丹
29个品种进行了SSAP分子标记分析, 结果显示具丰富的多态性。实验验证了用iPBS技术分离牡丹LTR序列的适用性, 并为
牡丹种质资源评价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 iPBS, LTR类反转录转座子, 序列分析, SSAP分子标记
张曦, 侯小改, 郭大龙, 宋程威, 段亚宾 (2014). 利用iPBS技术克隆牡丹反转录转座子LTR序列. 植物学报 49, 322–330.
反转录转座子是存在于真核生物中最为广泛的
转录因子, 尤其在植物基因组中占有极高的比例(王
石平和张启发, 1998; 徐玲等, 2012)。自1984年被
Shepherd等(1984)发现后, 反转录转座子已在大部
分植物中被发现。因其独特的性质, 反转录转座子现
已成为植物基因功能分析和种质资源评价的有效研
究工具(郭玉双等, 2012)。
反转录转座子分为LTR(long terminal repeat)类
反转录转座子和非LTR类反转录转座子。LTR类反转
录转座子又分为Ty1-copia和Ty3-gypsy两类(侯小改
等, 2012)。LTR类反转录转座子是自然界中分布最为
广泛的一类反转录转座子, 由于每经过一次复制-粘
贴模式的转座, 都会造成基因组序列的增加, 因此
LTR类反转录转座子往往是基因组重复区域的主要
成分(王子成等, 2003)。LTR序列是存在于LTR类反转
录转座子两端的末端反向重复, 通常以反向重复序列
5′-TG-3′和5′-CA-3′结束, 其不编码任何已知的蛋白,
但含有对转录起作用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以及调控序
列(Wei et al., 2012)。分子标记是植物育种和生物多
样性分析的普遍方法, 可显示植物个体或种群间基因
组中某种差异的特异性DNA片段 (Sarwat et al.,
2012)。要对某植物进行基于LTR类反转录转座子的
分子标记研究, 必须事先知道其反转录转座子LTR序
列。随着基于LTR类反转录转座子分子标记研究的日
趋增多, LTR序列的克隆对植物遗传多样性、遗传育
种、物种亲缘关系和基因克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邢少辰和朱立煌, 2000; 肖卫民
等, 2004; Schulman et al., 2004)。
iPBS技术是一种可以从植物基因组中分离LTR
类反转录转座子LTR序列的有效方法, 实验成本低廉
且操作较为简单(Kalendar et al., 2010)。使用该方法
时首先从公共数据库(NCBI、TREP等)中收集注释过
的LTR类反转录转座子; 再利用FastPCR软件进行排
列比对, 得到PBS序列; 最后根据每一组比对的PBS
保守区域设计引物, 并利用设计好的PBS引物对动植
物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从而达到特异性扩增目的
片段LTR序列的富集。与早期方法不同, iPBS技术不
仅适用于内源性和非内源性反转录病毒, 而且也适合
Copia和Gypsy类LTR类反转录转座子。
本研究利用 iPBS方法从牡丹(Paeonia suffruti-
·技术方法·
张曦等: 利用 iPBS技术克隆牡丹反转录转座子 LTR序列 323
cosa)基因组DNA中克隆得到LTR序列, 并对获得的
序列进行分析。根据克隆出的LTR序列设计引物, 利
用SSAP分子标记技术对29个牡丹品种进行分析, 以
验证iPBS技术用于分离牡丹LTR的有效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实验材料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洛阳红
和红绣球等品种均取自中国洛阳国家牡丹基因库。
1.2 方法
1.2.1 DNA提取及LTR序列扩增
牡丹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参照改良的CTAB法
(Zhao et al., 2012)。iPBS技术分离牡丹LTR的2395
号引物为Kalendar等(2010)设计。引物序列见表1。
PCR反应体系为: DNA 50 ng, 1×PCR Buffer
(TaKaRa), 2.0 mmol·L–1Mg2+, 0.2 mmol·L–1dNTPs,
0.6 μmol·L–1引物(2395号iPBS引物), 1.0 U Taq酶,
灭菌双蒸水补足至25 μL。PCR扩增程序为: 95°C3
分钟 ; 95°C15秒 , 52.8°C1分钟 , 68°C1分钟 , 30
个循环 ; 最后72°C5分钟。
1.2.2 PCR产物纯化、克隆及转化
用1.0%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PCR扩增产
物直接使用pMD18-T载体试剂盒进行克隆, 转化大
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 涂板并摇菌培养后, 挑取
经PCR鉴定为阳性克隆的菌落送北京三博远志生物
技术有限公司测序。获得的LTR序列均使用DNAstar
和DNAman等软件进行分析。
1.2.3 SSAP分子标记
反转录转座子引物是根据本实验通过iPBS技术分离
出的PALTR12序列自主开发设计。引物序列见表1。
SSAP分子标记技术的具体操作程序分为5步。
(1) 酶切: 采用EcoRI和MseI双酶切。20 μL酶切反应
液的成分为: 50 ng·μL–1基因组DNA 5–10 μL, 稀释
10倍的NEB Buffer4 2 μL, 稀释100倍的BSA 0.2 μL,
MseI酶0.5 μL, EcoRI酶0.5 μL, 余量为双蒸水。37°C
条件下水浴1–3小时, 之后放入温度为4°C的冰箱内
备用。(2) 连接: 采用EcoRI和MseI的接头进行连接。
利用TaKaRa T4 DNA Ligase连接试剂盒在微量PCR
离心管内配制25 μLPCR反应液。其成分为: 基因组
DNA酶切产物8 μL, MseI接头引物和EcoRI接头引物
各2.5 μL, T4 DNA连接酶1 μL, 稀释10倍的Ligation
Buffer 2.5 μL, 余量用双蒸水补齐至25 μL。在16°C
下保存备用。(3) 预扩增: 在微量PCR离心管中配制
25 μLPCR反应液。其成分为连接产物2.5 μL, 稀释10
倍的Buffer 2.5 μL, Mg2+1.87 μL, dNTP 0.5 μL,
Mzx00和Ezx00两种预扩增引物各0.5 μL, Taq酶0.2
μL, 余量用双蒸水补齐至25 μL。PCR反应程序为:
94°C变性1分钟, 50°C退火90秒, 72°C延伸90秒, 36
个循环; 72°C延伸10分钟。扩增产物稀释20–40倍,
备用。(4) 选择性扩增: 在20 μLPCR离心管内配制25
μLPCR反应液。其成分为: 预扩增PCR产物稀释液
5–10 μL, 稀释10倍的Buffer 2.5 μL, Mg2+ 1.87 μL,
表1 引物信息
Table 1 Information of primers
Name Primer Primer name Sequence (5′–3′)
iPBS iPBS primer 2395 TCCCCAGCGGAGTCGCCA
M5 GACGATGAGTCCTGAG
MseI oligo
M3 TACTCAGGACTCAT
E5 CTCGTAGACTGCGTACC
EcoRI oligo
E3 AATTGGTACGCAGTCTAC
M0 GATGAGTCCTGAGTAAC
Pre-selective primer
E0 GACTGCGTACCAATTCA
Selective primer M1 (CCC) GATGAGTCCTGAGTAACCC
SSAP
Retrotransposon primer L1 CCTTCTAATCATTGGGTAT
324 植物学报 49(3) 2014
dNTP 0.5 μL, 选择性扩增引物和逆转座子引物各0.5
μL, Taq酶0.2 μL, 余量用双蒸水补齐至25 μL。PCR
反应程序为 : 94°C预变性5分钟 ; 94°C变性30秒 ,
68°C退火30秒(此步采用touchdown方法, 每个循环
降低0.7°C), 72°C延伸1分钟; 12个循环; 94°C变性
30秒, 56°C退火30秒, 72°C延伸1分钟; 23个循环;
72°C延伸5分钟。(5) 电泳: PCR产物经6%聚丙烯酰
胺非变性胶(80 J·s–1恒功率)电泳分离, 银染显色。
PCR试剂均为TaKaRa公司产品。
1.2.4 数据分析
电泳条带记录方法为: 有带记为1, 无带记为0。将轮
廓清晰、重复性强的条带进行数据转换。利用NTSYS
Version 2.10(Rohlf, 1992)软件计算相似指数。用
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反转录转座子LTR序列的PCR扩增及克隆测序
利用Kalendar等(2010)设计的iPBS引物2395(表1)分
别对洛阳红和红绣球2个牡丹品种进行扩增。PCR反
应结果表明, 在牡丹中原品种洛阳红和西北品种红绣
球中均能扩增出较多条带(图1)。
将扩增产物克隆、转化并测序, 获得40条目的序
列。首先除去两端的非目的引物或者相似度较高的重
复序列, 再删除初步比对没有LTR特征的序列, 最终
得到12条不同的LTR类反转录转座子LTR序列。用
DNAstar软件分析表明 , 序列长度范围为313–894
bp。将12条序列依次命名为PALTR1–12, 并提交到
GenBank, 登录号分别为JX965002–JX965013。这
12条序列富含AT, AT/GC比值范围为1.56–2.72(表
2), 与前人研究结果较为相近(杜晓云等, 2008)。
在使用iPBS方法时, 2条LTR类反转录转座子必
须是反向相对并且之间的距离足够小, 才能获得有效
的扩增。图2显示了LTR类反转录转座子的2个关键结
构, 即LTR和PBS(primer binding site), 而中间的黑
色实线代表LTR内部结构, 包含PBS扩增产物的预期
产物则处于图2中最上端两箭头之间的黑色细线。
PCR产物既包含LTR和PBS序列, 也包含LTRs之间
的基因组DNA, 因此分离出来的LTR序列长度存在较
图1 牡丹品种红绣球和洛阳红的PCR扩增
M: DL2000 marker; 1: 洛阳红; 2: 红绣球
Figure 1 PCR amplification from tree peony of Red
Hydrangea and Luoyanghong Plain varieties
M: DL2000 marker; 1: Luoyanghong; 2: Red Hydrangea
表2 牡丹LTR类反转录转座子LTR序列的组成
Table 2 The nucleotide composition of LTR of LTR
retrotransons in tree penoy
Sequence No. Size (bp) AT/GC Accession No.
PALTR1 374 1.56 JX965002
PALTR2 518 1.63 JX965003
PALTR3 491 1.89 JX965004
PALTR4 358 2.72 JX965005
PALTR5 894 1.74 JX965006
PALTR6 313 2.19 JX965007
PALTR7 466 1.81 JX965008
PALTR8 669 2.50 JX965009
PALTR9 414 1.74 JX965010
PALTR10 754 1.73 JX965011
PALTR11 750 1.63 JX965012
PALTR12 694 1.65 JX965013
大差异。图2中间区域显示出5′LTR和3′LTR的起始序
列TG和CA, 最下方的N则代表PBS与LTR起始序列
TG或CA之间存在0–9 bp的间隔。
2.2 LTR核苷酸序列分析
12条LTR核苷酸序列碱基数差异很大, 长度为313–
894 bp不等, 可能与iPBS分离的LTR扩增产物中包
张曦等: 利用 iPBS技术克隆牡丹反转录转座子 LTR序列 325
图2 牡丹LTR类反转录转座子LTR序列比较
第1行两箭头中间黑色实线为实验分离的LTR序列; 括号中代表省略的序列长度
Figure 2 The sequence alignment of LTR in tree peony
The sequences of LTR is shown above as a thick line between two arrows; the length of elliptical sequences is shown in
parenthesis
含2条LTR序列之间的基因组有关。利用MegAlign 7.1
软件对上述12条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 显示同源性
为31.1%–65.8%。其中序列PALTR3和PALTR12的
同源性最高, 为65.8%。序列PALTR1和PALTR2的同
源性最低, 仅为31.1%(表3)。由此可见, 同一引物扩
增获得的LTR序列在长度和碱基变化上并不相同, 存
在高度的异质性。
2.3 与其它物种LTR类反转录转座子序列的聚类
分析
利用DNAman和DNAstar软件对本实验获得的12条
牡丹LTR序列以及4条其它物种LTR序列进行聚类分
析, 构建发育进化树(图3), 用以说明牡丹和其它物种
中LTR类反转录转座子之间的进化关系。PALTR为牡
丹LTR序列; 4条其它物种的LTR序列均使用iPBS方
法获得 , 登录号分别为AF538603、DQ094839、
EF191000和EU009616。其中TIMOTHY_68F为猫尾
草(Phleum pratense)LTR序列; S0579为二穗短柄草
(Brachypodium distachyon)LTR序列; s565_21为春
侧金盏花(Adonis vernalis)LTR序列; V2为葡萄(Vitis
vinifera)LTR序列。根据进化树分支长度可将上述16
条序列分为4组(Group1–4)。其中Group1和Group3
中9条序列(占总数的56%)均为牡丹LTR序列且遗传
距离相近, 说明这2组序列是构成牡丹LTR类反转录
转座子的主要成分。不同组中所含LTR类反转录转座
子数目不等, 表明每组LTR类反转录转座子在反转录
过程中有差异, 历史越久远的组含有的序列也越多。
由图3可知, PALTR6与V2两个LTR类反转录转
座子分在第4组且遗传距离相近, 说明牡丹的LTR序
列与葡萄LTR序列亲缘关系较近。另外3个物种则共
同聚类在第2组中, 同在第2组中的还有牡丹LTR类反
转录转座子LTR序列PALTR2和PALTR11, 但遗传距
离较其它3个序列远。这说明牡丹LTR类反转录转座
子与猫尾草、二穗短柄草和春侧金盏花的亲缘关系较
葡萄远。
反转录转座子在植物界广泛分布。作为基因组的
326 植物学报 49(3) 2014
表3 牡丹LTR类反转录转座子LTR序列的同源性
Table 3 Percent identity of LTR sequences in tree peony
No.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31.1 37.1 40.1 37.6 37.8 34.7 38.1 36.3 38.2 34.2 31.8
2 40.1 37.0 34.5 39.9 38.0 32.7 34.8 32.2 32.4 36.6
3 40.1 40.1 41.6 40.1 34.0 37.9 39.5 38.0 65.8
4 43.3 41.2 40.5 46.7 41.7 36.1 39.2 36.5
5 37.3 51.6 39.8 49.4 32.7 28.6 38.0
6 38.5 36.0 39.8 36.9 37.4 35.2
7 44.6 36.0 35.0 34.1 36.3
8 44.6 38.3 34.8 35.4
9 35.0 33.7 35.3
10 32.3 37.7
11 35.2
编号1–12为序列PALTR1–12。
No. 1–12 represent sequences PALTR 1–12.
图3 牡丹LTR类反转录转座子LTR序列及其它物种LTR序列进化树
Figure 3 Phylogenetic tree of LTR sequences in tree penoy and other species
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可以纵向传递, 而且可以横向传
递(Doolittle et al., 1989)。图3也说明了不同物种中存
在着起源相同或者相近的反转录转座子。另外, 在不
同物种间有时也存在比种内同源性更高的反转录转
座子。
2.4 SSAP多态性分析
利用选择性扩增引物M1与反转录转座子引物L1对29
张曦等: 利用 iPBS技术克隆牡丹反转录转座子 LTR序列 327
图4 SSAP扩增图谱
1: 佛门袈裟; 2: 冰山翡翠; 3: 首案红; 4: 状元红; 5: 玫瑰紫; 6: 岛锦; 7: 平湖秋月; 8: 户川寒; 9: 彩蝶; 10: 百花度; 11: 公主; 12:
藏枝红; 13: 西瓜瓤; 14: 四旋; 15: 墨海金龙; 16: 玉楼点翠; 17: 锦袍红; 18: 罂粟红; 19: 粉荷飘江; 20: 秀丽红; 21: 寒樱狮子; 22:
卵叶牡丹; 23: 红霞映日; 24: 十八号; 25: 佛潜水; 26: 罗马金; 27: 黑海金龙; 28: 蓝芙蓉; 29: 春红娇艳
Figure 4 SSAP profiles
1: Fuomenjiasha; 2: Bingshanfeicui; 3: Shouanhong; 4: Zhuangyuanhong; 5: Meiguizi; 6: Daojin; 7: Pinghuqiuyue; 8: Huchuan-
han; 9: Caidie; 10: Baihuadu; 11: Gongzhu; 12: Cangzhihong; 13: Xiguarang; 14: Sixuan; 15: Mohaijinlong; 16: Yuloudiancui; 17:
Jinpaohong; 18: Yingsuhong; 19: Fenhepiaojiang; 20: Xiulihong; 21: Hanyingshizi; 22: Luanyemudan; 23: Hongxiayingri; 24:
Shibahao; 25: Foqianshui; 26: Luomajin; 27: Heihaijinlong; 28: Lanfurong; 29: Chunhongjiaoyan
个不同牡丹品种进行扩增。本实验共扩增出29个位
点, 其中多态性位点24个, 占总数的82.8%。扩增片
段长度介于40–400 bp之间。本引物在不同牡丹品种
中扩增出9–32个位点, 平均为16个位点。每条泳道均
产生数量和位置各异的指纹图谱, 牡丹种间扩增谱带
差异明显(图4)。
2.5 SSAP相似指数及聚类分析
利用NTSYS软件分析29个牡丹品种间的相似性指
数。结果表明, 材料相似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38(首案
红和佛潜水)–0.93(寒樱狮子和佛门袈裟), 平均为
67.8%。如图5所示, 相似性指数约为0.63时, 29个牡
丹品种聚为3组。第1组包括13个牡丹品种, 除日本品
种寒樱狮子、岛锦和美国品种罗马金外, 大部分中原
品种聚类于此, 十八号、春红娇艳、玫瑰紫和秀丽红
直接相聚, 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第2组包含9个牡
丹品种, 除西北品种冰山翡翠和日本品种户川寒外,
其它均为中原品种, 其中臧枝红、罂粟红、百花度和
黑海金龙直接相聚, 可见其亲缘关系较近。另外中原
品种可分为两大组, 推测这是因为地域或光照气候等
因素, 使其未聚类为一组。第3组则含有7个品种, 其
中彩蝶和玉楼点翠2个中原品种相聚, 四旋和卵叶牡
丹2个非中原品种相聚, 2个国外品种公主和佛潜水相
聚。
综上所述, 利用UPGMA方法绘制出来的聚类图
谱较好地显示了聚类结果与地理起源的相关性, 即牡
丹中原品种和国外品种(来自日本和美国)均较好地根
据地理起源的不同而聚类于不同组。这与前人使用
SSAP技术在柿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与聚类分析时所得
结果较为一致(杜晓云等, 2010)。
328 植物学报 49(3) 2014
图5 引物组合M1(CCC)/L1 SSAP扩增图谱(编号1–29同图4)
Figure 5 SSAP profiles of 29 accessions using the M1(CCC)/L1 retrotransposon primer combination (The number of 1–29 see
Figure 4)
2.6 讨论
本研究利用iPBS技术对牡丹2个品种的LTR类反转录
转座子LTR序列进行分离, 并获得了预期目的片段。
前人利用抑制PCR(Lavrentieva et al., 1999)方法获
得的LTR类反转录转座子LTR序列长度为200–250
bp且变幅较小(杜晓云等, 2008)。而有研究显示利用
iPBS技术分离的LTR序列变幅较大, 序列长度范围
较广(Kalendar et al., 2010)。由此表明不同分离方法
分离出的LTR序列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
可能为 iPBS分离方法中的PCR产物既包含LTRs和
PBS序列, 也包含LTRs之间的基因组DNA。又由于
LTR类反转录转座子本身具有高度的异质性, 因此序
列变幅较大。此外, LTR类反转录转座子在反转录过
程中发生缺失突变也是造成LTR类反转录转座子LTR
序列长度变化的可能原因。
反转录转座子是植物基因组的重要组成, 在基因
组结构和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转录的方式,
导致LTR类反转录转座子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
高度的异质性。本文中PALTR1和PALTR2序列同源
性最低(仅为31.1%)也验证了LTR类反转录转座子的
高度异质性确实存在于相同品种之间。而在牡丹属与
其它种属之间的聚类分析中, 葡萄属LTR基因V2与
牡丹属PALTR6基因表现出高度一致性, 这在一定程
度上说明LTR类反转录转座子不仅能在同一物种内
世代纵向传递, 也可在物种间进行横向传递(Kumar
and Chambon, 1988)。
本研究根据分离出的LTR类反转录转座子LTR序
列设计SSAP引物, 并在29个牡丹品种中进行SSAP
分子标记扩增, 检测到丰富的SSAP扩增位点, 且通
过UPGMA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国不同地区牡丹品种和
国外品种明显分开, 不仅验证了所分离的LTR序列的
可靠性, 也表明反转录转座子在牡丹属植物中频繁转
座, 参与其进化过程。利用iPBS技术对牡丹LTR类反
张曦等: 利用 iPBS技术克隆牡丹反转录转座子 LTR序列 329
转录转座子LTR序列进行分离, 为今后从牡丹其它品
种中分离LTR类反转录转座子LTR基因奠定了基础,
也为进一步开发基于LTR类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
记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杜晓云, 张青林, 罗正荣 (2008). 罗田甜柿Ty1-copia类逆转
座子RNaseH-LTR序列的分离和特性分析. 园艺学报 35,
501–508.
杜晓云, 张青林, 黄建民, 罗正荣 (2010). SSAP逆转座子分
子标记在柿属植物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8, 682–688.
郭玉双, 陈静, 张建华, 李祥羽, 胡重怡, 任学良 (2012). 植
物LTR类反转录转座子在植物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黑
龙江农业科学 (11), 139–142.
侯小改, 张曦, 郭大龙 (2012). 植物LTR类反转录转座子序列
分析识别方法. 遗传 34, 1491–1500.
王石平, 张启发 (1998). 高等植物基因组中的反转录转座子.
植物学报 40, 291–297.
王子成, 李忠爱, 邓秀新 (2003). 植物反转录转座子及其分
子标记. 植物学通报 20, 287–294.
肖卫民, 坂本亘, 苏都莫日根 (2004). 绿豆Ty1-copia类反转
录转座子逆转录酶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 植物学报 46,
582–587.
邢少辰, 朱立煌 (2000). 水稻双子房突变体中类copia逆转座
子同源序列的研究. 植物学报 42, 43–49.
徐玲, 陈自宏, 汪建云, 艾薇 (2012). 植物LTR类反转录转座
子的研究概述. 安徽农业科学 40, 15129–15130, 15149.
Doolittle RF, Feng DF, Johnson MS, Mcclure MA (1989).
Origins and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of retroviruses. Q
Rev Biol 64, 1–30.
Kalendar R, Antonius K, Smýkal P, Schulman AH (2010).
iPBS: a universal method for DNA fingerprinting and
retrotransposon isolation. Theor Appl Genet 121, 1419–
1430.
Kumar V, Chambon P (1988). The estrogen receptor binds
tightly to its responsive element as a ligand-induced
homodimer. Cell 55, 145–156.
Lavrentieva I, Broude NE, Lebedev Y, Gottesman II,
Lukyanov SA, Smith CL, Sverdlov ED (1999). High
polymorphism level of genomic sequences flanking inser-
tion sites of 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al long terminal
repeats. FEBS Lett 443, 341–347.
Rohlf FJ (1992). NTSYS-pc: Numerical Taxonomy and Mul-
tivariate Analysis System. New York: Applied Biostatis-
tics.
Sarwat M, Nabi G, Das S, Srivastava PS (2012). Molecular
markers in medicinal plant biotechnology: past and pre-
sent. Crit Rev Biotechnol 32, 74–92.
Schulman AH, Flavell AJ, Ellis TN (2004). The application
of LTR retrotransposons as molecular markers in plants.
Methods Mol Biol 260, 145–173.
Shepherd NS, Schwarz-Sommer Z, Blumberg Vel Spalve
J, Gupta M, Wienand U, Saedler H (1984). Similarity of
the Cin1 repetitive family of Zea mays to eukaryotic
transposable elements. Nature 307, 185–187.
Wei L, Xiao M, An Z, Ma B, Mason AS, Qian W, Li J, Fu D
(2012). New insights into nested long terminal repeat
retrotransposons in Brassica species. Mol Plant 6, 470–
482.
Zhao L, Ding Q, Zeng J, Wang FR, Zhang J, Fan SJ, He
XQ (2012). An improved CTAB—ammonium acetate
method for total RNA isolation from cotton. Phytochem
Anal 23, 647–650.
330 植物学报 49(3) 2014
iPBS-PCR Used for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Long Terminal Repeat
Transposons in Tree Peony (Paeonia)
Xi Zhang1, Xiaogai Hou1, 3*, Dalong Guo2, 3*, Chengwei Song1, Yabin Duan1
1College of Agriculture,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 2College of Forestry,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 3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Tree Peony of
Henan Province University, Luoyang 471003, China
Abstract We used inter-primer binding site PCR (iPBS-PCR) to amplify the relevant fragments from the northwest-plain
tree peony Red Hydrangea and central-plain variety Luoyanghong, then the polymorphic fragments were cloned,
sequenced and analyzed by relevant bioinformatics software; 12 long terminal repeat (LTR) sequences were obtained
from peony LTR retrotransposons.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had the highest heterogeneity, deletion mutation was the
main behavior, the length of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ranged from 313 to 894 bp, and homologous sequences ranged
from 31.1% to 65.8%.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and the LTR retrotransposons from different plant LTR
amino acid sequences revealed high homology between relevant sequences of some other plants, which suggests
transverse transfer between the LTR retrotransposons. Furthermore, we designed primers according to the cloned LTR
sequence and analyzed 29 different varieties of peonies using the sequence-specific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
molecular marker method, which showed high polymorphism. LTR sequences from peony using iPBS may be useful and
provide a new technology for peony germplasm resource evaluation.
Key words iPBS, LTR retrotransposons, sequence analysis, SSAP molecular marker
Zhang X, Hou XG, Guo DL, Song CW, Duan YB (2014). iPBS-PCR used for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long terminal repeat
transposons in tree peony (Paeonia). Chin Bull Bot 49, 322–330.
———————————————
* Authors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hkdhxg@126.com; guodalong@haust.edu.cn
(责任编辑: 白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