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 assessment and protective strategy of black muntjac(Muntiacus crinifrons)habitat in Zhejiang Province

浙江黑麂栖息地评价及保护对策



全 文 :第 26卷第 8期
2006年 8月
生 态 学 报
AC rA ECOLOGICA SINICA
Vo1.26.No.8
Aug.,2006
浙江黑麂栖息地评价及保护对策
鲍毅新,郑 祥,葛宝明
(浙江师 范大学生态研究所 ,金华 321004)
摘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分析黑麂栖息地的地形、植被、水系和人为干扰等地理特征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九龙山和古田
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分布、栖息地质量与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在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有黑麂潜在栖息地 3172.6hm2,由于人
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栖息地丧失 501.5 hm2,目前尚存的黑麂适宜栖息地 2671.1 hm 。它们主要分布于上寮坑、九龙山、内北坪、外
九龙和大岩前附近区域。古田山 自然保护区有黑麂潜在栖息地 4635.75 hm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丧失栖息地 1118.1l hrn2,目前
尚存的黑麂适宜栖息地 3517.64 hm 。它们主要分布于青尖、古田山、巧观尖、催顶尖附近区域。目前九龙山和古 田山自然保护
区内的黑麂栖息地基本上处于多斑块破碎化状态。为了使黑麂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对这两个研究区域黑麂栖息地的恢复和重
建工作亟待加强。
关键词:黑麂;栖息地评价;地理信息系统
文章编号 :1000-0933(2006)08.2425.07 中图分类号 :Q959.842 文献标识码 :A
An assessment and protective strategy of black muntjac(Muntiacus crinifrons)
habitat in Zhejiang Province
BAO Yi-Xin,ZHENG Xiang,GE Bao-Ming (Insitute of , 和 m f ,J/nhua 321004,Ch/na).Acta Ecologica
Sinica,2OO6,26(s):2425—2431.
Abstract:Habitat degradation and loss has been widely reeognised as the main cause of wildlife population decline.Habitat
assessment can provide essential information for wildlife refuge design and management.In this paper,we made a systematical
study ol the black muntjae distribution,habitat quality and spatial patern.Fistly,we identified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black muntjae habitat quality,and set up the habitat assessment criteria.Then we digitized the vegetation map,topographic map,
river map,road map and vilage map by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Thirdly,the habitat distribution and habitat
quality were assessed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vegetation,elevation,river system and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potential habitat for black muntjae covered an area of 3 1 72.6hm .and 50 1.5 hm2 habitat were
lost due to the disturbance of human activity in Jiulong Mountain Nature Reserve.Th e present suitable habitat was 267 1.1 hmz,
mostly distributed in Shangliaokeng,Jiulongshan,Neibeiping,Waijiulong and Dayanqian.In Gutian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the potential habitat for black muntjae covered an area of 4635.75 hm ,and 1 1 18.1 1 hm/habitat were lost due to the disturbance
of human activities.The prensent suitable habitat was 3517.64 hm ,mostly distributed in Qingjian,Gutianshan,Qiaoguanjian
and Cuidingjian.At present,the habitat of the black muntjae in two Reserves has been separated and became into habitat
patches.It faces big threat from human activities,especially tourism development.Suggestion on habitat conservation has been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black muiltjac(Muntiacus crinifrons);habitat assessment;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30370219);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1029)
收稿 日期 :2005.06-16;修订 日期 :2005-11-07
作者简介:鲍毅新(1958一),男,浙江建德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动物生态学研究.E.mal:sky90@zjnu.ca
Foundation item: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China(No.30370219)and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Zhejiang Province
(No.301029)
Received date:2005-06-16;Accepted da te:2005-11-o7
Biography:BAO Yi-Xin,Master,Professor,mainly engaged in wildlife ecology.E—marl:skygO@zjnu.ca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生 态 学 报 26卷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为我国的 工级重点保护动物,特产于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等四省,分布面积
约7.65万 krn2,整个分布区仅处于北纬 27.5~31。,东经 l17~121.50之间n‘ 。野生资源由于其栖息地的不断
缩小,以及长期以来屡禁不止的乱捕滥杀现象而13趋减少。为保护这一物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黑麂的
生态学问题受到了我国动物学科研人员的关注。但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分类学、历史地理学、生态
学、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领域仅零星地开展过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人们对野生动物的研究由定性描述阶段上升到定量分析阶段。在国
外,地理信息系统在生物保护中的作用已有较多的实例。如 Butler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评价水禽的种群密度和
分布状况 ]。Lewis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赞比亚野生动物群落进行了评价 。¨。 Caldecot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建立了用于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影响的专业信息系统,为野生生物生境分析与评价提供了一个便利而
有效的工具 ¨。在我国,类似的研究不多,欧阳志云等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别研究了卧龙和岷山地区大熊猫
的分布与生境的关系n ·” 。李欣海等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洋县朱鹩栖息地质量 ¨。以往对黑麂栖息地
状况的研究只有简单的描述 ,没有系统的定量化报道⋯。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综合分析黑麂 以往的生物
学研究成果及课题组近两年的野外调查数据 ,在系统研究九龙山、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分布、栖息地
质量与空间格局的基础上 ,明确 2个保护区内保护黑麂的关键区域 ,以期为更有效地保护和管理九龙山、古 田
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遂昌县西南部 ,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 ,东经 l18。49 38”~ll8。55 03 ,北
纬 28。l9 l0 ~28。24 43 ,属武夷山系仙霞岭山脉的主要分支 ,整个山体西南.东北走向 ,总面积 5525hm2。主峰
九龙山海拔 1724m。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浙江省开化县西北部,与江西省婺源县、德兴市毗邻,约在东经
11893 49.7”~ll8。ll 12.2”,北纬 29。l0 19.4”~29。17 41.4 ,面积 8680hmz。古 田山属南岭山系玉环山脉的南
端 ,是联系华中.华东植物区系的重要过渡地带 ,主峰青尖海拔 1258m。两 区均属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 ,受夏
季风影响较大 ,一年中气候有明显 的季节性变化。植被资源十分丰富 ,植被发育 良好 ,地带性植被均是常绿 阔
叶林 ,以青冈为优势种组成的群落最具特色。区内动物区系属东洋界 ,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界。
1.2 栖息地评价的程序
栖息地分析与评价的主要 目标是通过分析 目标物种的栖息地要求及其与当地 自然环境的匹配关系,明确
其适宜栖息地的分布范围与特征。黑麂栖息地评价过程包括:分析黑麂对栖息地的要求,明确影响其栖息地
利用和选择的限制性或主导因素;建立各项因素相应的评价准则,并进行单项因素的适宜性评价;根据一定的
准则进行综合栖息地分析与评价;然后借助 GIS技术完成数据的空间分析处理,根据其结果对黑麂栖息地的
适宜性作出评价。
1.3 影响黑麂栖息地的因素
根据以往黑麂生物学与行为生态学研究成果 ,以及课题组近两年的野外调查数据 ,并结合 九龙山和古 田
山自然保护区环境的具体情况,找出影响其对栖息地因子的要求特征,作为评价其栖息地质量的指标。综合
分析表明,影响九龙山和古田山黑麂栖息地质量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物理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活
动因素。
(1)物理环境 因素 影响黑麂栖息地的物理环境因素有海拔高度 、坡度、坡 向、水源等方面。根据对 2个
保护区的调查数据,在九龙山和古田山黑麂通常在海拔 800m以上的海拔区域活动,并喜欢在靠近水源的平
缓地带活动。本研究运用水系图和高程图分析2个保护区的水源与海拔。
(2)生物 因素 在九龙山和古田山保护区与黑麂栖息地相关的生物 因素包括植被类型、天敌及竞争物种
的分布。2个保护区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是黑麂的最适宜植被,针叶林和灌木林也有黑麂的分布与活动,而
人工林、竹林和草甸则不适宜黑麂生活。在 2个保护区竞争物种与天敌数量较少 ,对黑麂栖息地质量没有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期 鲍毅新 等 :浙江黑麂 栖息地评价及保护对策
显不利影响 。
(3)人类活动影响 在九龙山和古田山,影响黑麂栖息地质量的人类活动主要有薪柴砍伐、交通、当地居
民的日常活动以及旅游等。这些生产与生活活动,或直接破坏黑麂栖息地,或使栖息地隔离、破碎化,导致栖
息地质量下降。本文以道路分布图、居民点分布图和旅游图为基础,分析人类活动对黑麂栖息地的影响。
1.4 栖息地评价准则
根据黑麂的栖息地要求及其与九龙山、古田山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建立自然环境因素的适宜性评
价准则矩阵(表 1),人类活动对黑麂栖息地影响的评价准则(表 2),以及人类活动对潜在栖息地影响的评价准
则 (表 3)。这里 ,潜在栖息地是指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野生生物生境,由影 响野生生物分布和活动 的物理因
素和生物因素所确定。
表 1 自然环境 因素评价 准则
Table 1 Criteria for abiotic and biotic su~tabmty assessment
MCB: 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oved fotests; BF: Broad.1eaved forests;CF:Coniferous forests; SH: Shrubs; BA:Bandx~; PL: P1an tation; GR
Grasslan d
表 2 人类活动对黑麂栖 息地 影响的评 价准则
Table 2 Criteriafor assessment of bnmanimpacts on blackmuntjac habitat
1.5 空间模拟与分析
在黑麂栖息地评价过程中,以地 理信息系统
Mapinfo6.5、ArcView3.2为工具 ,以评价准则为基础 ,进
行空间模拟与分析。在空间模拟的过程中 ,首先分析
单一因素的适宜性特征,然后 ,根据影响因素的性质,
综合分析物理环境 、生物环境 因素 的适 宜性分 布特
征,得到 2个保护区黑麂潜在栖息地分布特征,以及
表 3 人类活动对潜在栖息地 影响的评价准则
Table 3 Critia for combination of potential habitat an d human im pa ct
潜在栖息地质量 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 Human impact
Quality of
potential habitat Stm“g Moderate W eak None
1适 宜栖息地 Suitable;2次适 宜栖息地 Marginally·suitable;3不 适
人类活动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最后综合物理环 宜栖息地Unsuitabl
境、生物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得到 2个保护区黑麂栖息地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2 结果
2.1 植被覆盖特征
遥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个保护区以森林为主,总面积分别为5524.55 hHI2和 8680.42hm2。其中九龙山
保护区阔叶林 、针 阔混 交林 、针 叶林、灌木林 、竹林 和人工 林 面积分别 为 2139、l131、1947、242.3、23.25和
42hm2;古田山保护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竹林、人工林和草甸面积分别为
2288.2、176.1l、1259.03、2890.75、212.05、36.16、l815.82和 2.3lhm2(表 4)。
2.2 黑麂潜在适宜栖息地
基于上述准则,综合分析九龙山和古 田山森林覆盖与森林分布特征 ,以及水系分布现状 ,明确九龙 山和古
● 2 3
2 2 3
2 3 3
3 3 3
● 2 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生 态 学 报 26卷
田山可作为黑麂栖息地的区域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物理环境因素的制约下 ,九龙山有黑麂适宜生境
832.4hm2与次适宜生境 2357 hm ,占总面积的 57.7%;古田山有黑麂适宜生境 1253.25hm2与次适宜生境
3570.66 hm2
,占总面积的55.6%。从生物环境因素角度来看,九龙山黑麂适宜生境有3270 hm2,次适宜生境有
2189.3 hm2
,占总面积的98.8%;古田山黑麂适宜生境有 3723.34 hm2,次适宜生境有 3102.8 hrIl2,占总面积的
78.6%。综合物理环境与生物环境适宜性得到九龙山和古田山黑麂潜在适宜生境为 3172.6 hrIl2、4635.75
hm2
,分别占总面积的57.4%和 53.4%(表 5,表 6)。在空间上,2个保护区的黑麂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海拔
800m以上的区域 ,且主要为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两种类型的植被(图 1,图 2)。
衰4 九龙山、古田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特征
Table 4 Forest coveragein JiulongMountain andGutianMountain NatureReserves
BF:Broad·leaved forests;EB: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DB: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s;MCB: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forests:CF:
Coniferous forests;SH:Shrubs;BA:Bamboo;PL:Plantation;GR:Grassland
衰 5 九龙 山黑麂潜在生境质量
Table 5 The quality of potential black muntjac habitat in Jiulong Mountain
衰 6 古 田山黑麂潜在生境质量
Table 6 The quailty ofpotential blackmuntjachabitatinGutianMountain
2.3 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影响
根据表2评价准则,分析九龙山和古田山人类生产活动对黑麂生境的影响范围。结果表明,在九龙山保
护区内有 1278.4 hⅡl2的生境已不同程度地受到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3.1%。比较 自然
环境的生境适宜性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发现九龙山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麂的次适
宜区和不适宜区。在古田山保护区,共有3056.41 hm 的生境已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
和干扰,占保护区面积的35.2%。比较自然环境的生境适宜性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发现古田山保护区黑
麂的适宜区与次适宜区均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2.4 黑麂实际栖息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期 鲍 毅新 等 :浙江黑麂栖息 地评价及保护对策 2429
运用表 3的准则 ,将潜在生境适宜性分布图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范围进行叠加分析,从 而可以得到九龙 山
和古 田山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境适宜性特征。
在九龙山,黑麂实际生境面积为 2671.1 hm ,其 中适 宜生境面积 597.1 hm ,次适宜生境 2074 hm2。人类活
动导致黑麂潜在生境面积丧失501.5 hrn2,丧失了 15.8%,其中适宜潜在生境减少60.5 hm ,减少了9.2%,次
适宜潜在生境减少 441 hm ,减少了 17.5%。由于交通 ,居民点 和旅游点主要集中在次适 宜和不适宜 区,这部
分区域对黑麂的生存存在一定的干扰作用 ,使其生境的质量有所降低 ,但对黑麂适宜区的影响不大(图 3)。
在古 田山,黑麂实际生境面积为 35l7.64 hrn2,其 中适宜生境面积 691.95 hm ,次适宜生境 2825.69 hrn2。
由于交通 、居民点和旅游点的影响 ,丧失生境 1118.11hm ,生境丧失 24.1%,其 中适宜生 境的丧失为 252.12
hm2
,减少了 26.7%,次适宜生境的丧失为 865.99 hm2,减 少 23.5%。人类活动除 自身直接对黑麂生境产生不
利影响外 ,还导致黑麂生境的分隔与破碎化 ,把古 田山黑麂分割成彼此隔离的小种群,使种群交流受到严重影
响。从长远来看,这对古 田山黑麂种群的生存与繁衍极其不利(图 4)。
3 讨 论
3.1 栖息地适宜性及空间分布
九龙山和古田山 自然保护区黑麂生境质量主要取决于海拔 、地形地貌、水源等地理 因素 、植被类型 、人类
活动等特征 ,以及这些 因素的组合。研究表明九龙山有 黑麂潜在生境 3172.6 hm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 响导致
生境丧失 501.5 hrn2;古 田山有黑麂潜在生境 4635.75 hm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生境丧失 11 18.1lhm 。研
究发现人类活动是黑麂生境破坏与生境质量下降的重要 原因。
从图 1中可知,九龙山黑麂潜在适宜生境分布在 1个大的栖息地斑块 中。还有 5个适宜生境斑块被次适
宜生境隔离 ,并把它们与大的适宜栖息地相连接。但是许多次适宜生境的小斑块却处于被不适宜生境隔离 的
孤立状态 ,且空间分布上十分零散。由于人类活动对生境 的干扰和破坏 ,潜在适宜和次适 宜生境都受到一定
程度的影响 ,适宜生境斑块被分割成 1大 3小相互分隔的生境单元 ,而次适宜生境的丧失 ,造成黑麂潜在生境
破碎化程度显著增加(图 3)。但人类活动对其 中最大的适宜生境斑块影 响较小 ,因此人类干扰对九龙山黑麂
生境景观格局的影响不大。九龙山黑麂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上寮坑 、九龙山、内北坪 、外九龙和大岩前一带 。
古田山黑麂生境则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从图 2中可 以看出,古 田山黑麂适宜生境主要集中在一个
大的斑块中 ,其余适宜斑块被次适宜生境隔离,并把它们与大的适宜生境相连。次适宜生境斑块则零星地分
布在保护区各个区域。由于交通 、居 民点 、旅游点等所造成 的生境隔离是古 田山黑麂生 境丧失的重要原因。
许多生境由于生境隔离 、人类干扰并因此导致的生境退化 ,使生境不能为黑麂所利用。 目前古 田山尚存的黑
麂适宜生境 35l7.64 hm ,由于交通 、旅游等隔离而导致其 中最大的适宜斑块成 为 3个相互分隔的生境单元 ,
同时次适宜生境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破碎成为许多小斑块 (图 4)。栖息地在空间上 的破碎化状态将不利于不
同栖息地之间黑麂的迁移与交换 ,因此这些小斑块将可能无法为黑麂所利用 ,而成为不适宜的栖息地。可见 ,
从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格局考虑,古 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 的栖息地破碎化状况不容乐观。人类活动的干扰对黑
麂栖息地适宜性造成长远而深刻的负面影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古 田山黑麂在 空间上主要分布在
青尖 、古田山 、巧观尖 、催顶尖一带。
3.2 保护建议
栖息地的隔离和破碎化将阻碍动物种群的迁移和扩 散 ,造成动物种群的地理隔离 ,影 响同一区域 的同种
个体问的交流。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栖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物种灭绝的关键因
素 - 。研究结果提示 ,评价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现状不 仅要关注宏观区域中还有多少 面积的栖息地能够被
动物利用 ,同时还要关注这些栖息地相互连接的程度,才 能作 出对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具 有指导性的科学建
议。虽然 目前九龙山和古 田山保护区内在尚有 2671.1 hm 和3517.64 hm 的栖息地适宜黑麂生存 ,但是 ,这些
适宜栖息地区域被隔离成许多彼此不联系的斑块 ,黑麂种群交流受到严重阻碍 。为了有效地保护这 2个保护
区黑麂种群 ,提出以下保护建议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生 志 学 报
l。 刀々
^ 、●

16卷
。蠹 . ⋯ 。蠹 -。 Marg in
I Jt III f ‘ 1 1i"1 i
I lll l¨ I u㈨ n¨I hlackⅢ Ul1I Ⅲ 【lul
t~abila c i¨ J iiI~.1g Mm 1¨t 1⋯ N ⋯ R⋯
2【1lIiIiI J f i¨ ¨ _|i J, .I_fiI
F】 2 The dls【nbu¨ uI’(1t b】a k IIItJIIU口0 potc I
habital lI1 Gu LilHI u【ln Ln J⋯N 1 LIr R scr0c


。 m ,。 。

I 3 * 0 l_I已iII I} r J‘, - f
f ¨ dl~⋯b LJ I hI⋯k tl qJ⋯ h hital⋯I1l by
huⅢaI1 IIi J【ti]㈨ Muul1tain N Irc Rcscrvc
^ i II I i r 『】 、
Fig 4 Th ti: rlbut【‘Ⅲ I¨ hl~ek ⋯u T“Ia h~bilat I rl¨L【crIccd
by hul¨a⋯I (~ulian MI】Int 1n Natu~c l c rv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期 鲍毅新 等:浙江黑麂栖息地评价及保护对策 2431
增强保护区内黑麂栖息地恢复和重建工作,以形成隔离斑块黑麂交流的通道与走廊。黑麂种群的大小必
须能够维持其种群的生存 ,种群太小容易发生近亲交配。通过维护栖息地的连通或建立走廊 ,扩大黑麂种群
的繁殖期随机交配单元,可以增加其生存机会。增加森林覆盖的连通性是重要的,这有利于野生黑麂种群之
间能够进行遗传交换,进而提高黑麂种群的生存能力和避免种群退化。同时,保护整个区域内的自然森林系
统 ,禁止外围居民对森林及野生动物的破坏利用,并不断恢复和重建其他已遭受破坏的森林植被。此外 ,还可
以通过促进周边区域对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解和支持,积极探索与当地居民共同发展的途径,合理利用 自
然资源,实现保护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充分注意人类活动对黑麂生境的影响。近年来 ,古 田山保护区旅游业发展迅速 ,旅游 区的开发将进一步
加剧古 田山黑麂栖息地破碎化程度 ,从而威胁黑麂等野生生物的生存与繁衍。在古 田山保护区经济建设与资
源开发 中必须充分注意人类活动对黑麂栖息地的影响 ,尤其交通发展 的影响,尽可能 避免与减少人类活动的
不利影响。古田山 自然保护区是黑麂的主要分布区,古 田山黑麂栖息地保护成效将决定黑麂的命运 ,加强对
古田山栖息地的研究与保护,对保护黑麂及其它珍稀动植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References: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Sheng H L.Studies on the special Chinese black muntjac.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1987,22(2):45~48.
Sheng H L.China Deer Family.Shans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1992.149— 159.
Sheng H L,Lu H J.Reproduction ofthe Chinese black muntjac.Acta Theriologica Sinica,1981,1(1):14—18.
Sheng H L,Lu H J Muntiacus crinifrons,Muntiacus reeves,Muntiacus muntjak and Cervus nippin in coteau of west Zhejiang Province.Chinese wildl-fe.
1981,1(2):33—34.
Sheng H L,Xu H F,Lu H J.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black muntjac population.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Mammalian ecology
supplement).1990.54—59.
Bao Y X.The survey of black muntjac in Zhejiang Province.In:Foresty nature source‘wildlife.Beijing:China Ag,4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o2,318~324
wu H,Hu J C.A comparison in spring and winter habitat selection of Takin,Swtow and Grout in Tangjiahe,Sichuan.Acta Ecologica Sinica,2001,21
(10):1627~1633.
Zhang H J,I』i J,shi Y F,et a1.Complete sequence of black muntjac(Muntiacus crinifrons)mitochondrial genome.Chinese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2004,20(4):513~518.
Bufer W I,Stehn R A,Bulogh G R.GIS for mapping water fowl density and distribution from aerial surveys.wildlj Society Buletin,1995,23(2):140
~ 147.
Lewis D M.Importance of GIS to community based management of wildlife:lessons from Zambia.Ecological Applications,1995,5(4):861~871.
Caldecot J O.Designing protected area projects to reduce conflicts with local people. In:Proceeding of the IV world congress on National Parks and
Protected areas ,Caracas ,1992.
Ou Y z Y,I』iu J G,Xiao H,et a1.An assessment of giant panda habitat in Wolong Nature Reserve,Acta Ecologica Sinica,2001,21(11):1870~1874.
Xiao Y,Ou Y Z Y,Zhu C Q,et a1.An assessment of giant panda habitat in Minshan,Sichuan ,China,Acta Ecologica Sinica,2004,24(7):1374~
1379.
“ x H,IJi D M,Ding C Q,et a1.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the habitat quality of the Crested ibis(Nipponia n oR),Chinese Biodiversity,1999,7
(3):161~169.
Smith D F,Litvaitis J.A.Foraging strategies of sympatric lagomorphs:Implications for diferential success in fragmented landscapes.Canadian Journal of
Zology,2Ooo,78(12):2134~2141.
Roddriguez A,Delibes M.Population fragmentation and extinction in Iberian lynx.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3,109:321~331.
参考文献
盛和林 中国特产动物—— 黑麂 .动物学 杂志 ,1987,22(2):45—48.
盛和林 .中国鹿科 动物 .上海 :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 ,1992.149~159
盛 和林 ,陆厚基.黑麂(M.crinifrons)的繁殖 .兽类学报 ,1981,1(1):14~18.
盛 和林 ,陆厚基 .浙西 山区的黑麂 、小麂 、毛冠鹿和梅 花鹿资源 .野生动物 ,1981,1(2):33~34.
盛和林,徐宏发,陆厚基.黑麂种群的初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哺乳动物生态专辑),1990,54~59.
鲍毅新 .浙江黑麂 资源调查研究 .见:浙江林业 自然资源 ·野生动物卷 .北 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318~324
吴海龙,江浩,吴治安.合肥野生动物园黑麂的繁殖资料.动物学杂志 。2003,38(2):40~44.
张海军,李健,施燕峰,等,黑麂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OO4.20(4):513~518,
欧阳志云,刘建国,肖寒,等.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评价.生态学报,2001,21(11):1870~1874.
肖凝,欧阳志云,朱春全,等.岷山地区大熊猫生境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生态学报,2004,24(7):1374~1379.
李欣海,李典谟,丁长青,等.朱鹌栖息地质量的初步评价.生物多样性,1999。7(3):161~169.
{ i { ] ]
1 2 3 4 5 6 7 8 b
f l }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