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6, 24(2): 241 ~ 242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
书评
2014, Jane Kilpatrick, Fathers of Botany——The Discovery of Chinese Plants by European Missionaries (植物学之父
——欧洲传教士发现的中国植物), 254页; Kew: Kew Publishing, Royal Botanical Gardens;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本书主要介绍了四位法国传教士Peres Armand David (1826–1900)、Jean Marie Delavay (1834–1895)、Paul
Guillaume Farges (1844–1912)和Andre Soulie (1858–1905),以及一些其他人在中国的植物采集历史。此书出版后在海外影响
很大,包括伦敦金融时报等都有介绍和书评等;详细参见:H. W. Lack, 2015, Catholic missionaries and Chinese plants, Taxon
64(6): 1362-1363。
威尔逊著、胡启明译,中国——园林之母(Ernest H. Wilson, 1929, China Mother of Gardens),305页,2015;广州:广东
科技出版社。威尔逊(1876–1930)出身于英国平民家庭,少年辍学,曾在私人苗圃公司当学徒,16岁进入伯明翰植物园,参
加技术夜校学习。1897年进入英国皇家丘植物园工作,因表现优异,经推荐受聘于著名的维奇园艺公司赴中国寻找珙桐、绿
绒蒿等珍贵植物,继而受到美国哈佛大学的重视和聘用,前后十数载,不辞艰险,深入中国西部采集、引种植物,取得巨大
成功,著述甚丰,成为享誉全球的园艺学家和植物学家,获得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维多利亚”荣誉勋章、美国哈佛大学荣誉硕
士学位、美国康涅狄格州三一学院博士学位,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等。1919年任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副主任,1927年升
任主管, 1930年车祸身亡。译者胡启明,江西新建县人,1935年出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著名植物分类学家,
特别是报春花科,为《中国植物志》《中国药用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编委,《香港植物志》主编,并应邀参加《泰国植物
志》和《柬埔寨、老挝、越南植物志》的编研。胡启明系中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先生的侄孙(即胡先骕大哥的孙子),
初中肄业后进入庐山植物园工作,师从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教授从事中国报春花的研究,1954年首次进京,叔祖父胡先骕
赠送原著并嘱咐有时间翻译出来;时隔六十年,胡启明终于完成叔祖父胡先骕的遗愿!《中国——园林之母》共分三十章:
中国西部: 山岳与水系; 湖北西部: 地貌与地质; 旅行方略; 宜昌的植物; 湖北西北部的一次寻花之旅; 森林与巉崖: 穿越湖
北-四川边境; 四川红盆地: 地质、矿产和农业资源; 四川东部: 大宁县至东乡县; 古代的巴国: 从东乡县到保宁府; 成都平原:
中国西部的花园; 四川西北部: 翻山越岭到松潘; 松潘厅: 西番人的领地; 汉藏接壤地区: 蛮子边境; 嘉绒部族: 历史、风俗
与习惯; 穿越汉藏边境: 灌县至诺米章谷, 巴郎山的植物; 穿越汉藏边境: 诺米章谷至打箭炉,大炮山的森林; 打箭炉,西藏
的大门: 甲拉王的领地、人民及其风俗习惯; 圣山峨眉: 寺庙与植物; 穿越老林: 从嘉定经瓦屋山至马烈; 瓦山及其植物; 中
国西部之植物: 全球最丰富之温带植物区系简介; 主要材用树种; 野生和栽培的水果; 中药材; 园林和造园: 中国人喜爱的
栽培花卉; 农业: 主要的粮食作物; 重要野生和栽培的经济树种及其产品; 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栽培灌木、草本植物及其产品;
茶叶与制茶植物: 供应西藏市场的制茶业; 白蜡虫。中国是号称世界著名的园林之母,不是中国人自己讲出来的,而是来自
英国人写的这本书!遗憾的是这本书出版这么久,国人才看到翻译版!感谢胡启明先生的工作,使得众多国人能够读到这么
好的书籍。
解译法规翻译组译,解译法规 《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读者指南(Nicholas Turland, 2013, The Code Decoded,
A User’s Guid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190页,2015;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众所周知,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由于语言严谨且深奥,一般人很难理解,于是国际上便出现了类似Jeffrey著的《生物命
名法》第三版(1989年),Spencer等著的《植物名称:植物命名法规指南》第三版(2007年),以及Gledhill著的《植物的名称》
第四版(2008年)等。尽管历史上我们至少有4个正式翻译的中文版《法规》出版,却非常缺少像《解译法规》这样的解读性
读物,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有这样的著作,因为中文世界至今一本都没有。《解译法规》是在墨尔本《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
命名法规》基础上,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法规的基本内容:导论、基本概念与术语、《法规》的结构和组织、发表的
媒介、如何发表新名称、如何为分类群找到正确的名称、如何指定模式、保留、废弃、禁止著作与永久性决议、如何引证植
物名称的作者、如何拼写植物名称、藻类、菌物、化石和杂交类群及《法规》未涵盖类群的名称、《法规》中的重要日期、
如何更改《法规》、《法规》的简要历史、生物命名的相关资源以及缩写、缩略词、符号和拉丁文词汇等。这样,无论专家还
是不熟练者,都可以比较轻松地找到所需答案!本书是国际植物分类学会的官方系列出版物Regnum Vegetabile (Vol. 155, 2013)
系列之一。国际植物分类学会(IAPT)秘书长卡罗尔·马尔霍尔德(Karol Marhold)是国际植物分类学会出版物的实际法人,感谢
他作为国际植物分类学会的常务负责人,给予了我们翻译并出版这本书的许可!本书著者尼古拉·特兰德(Nicholas Turland)
不仅长期从事林奈植物名称模式标定工作和Flora of China的编辑工作,而且对《法规》钻研很深;所以当我们决定翻译此书
242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第 24卷
之后,他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为中文版写序的请求!在此再次感谢。本书的中文版得以在短期内面世,有赖于我国年青一代分
类学者的精诚团结合作,他们在繁忙工作中勇敢地承担这件不计报酬和绩效的项目,令我非常敬佩!本书的翻译和撰写具体
分工如下:前言、致谢、第1~4章:邓云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第5~6章:刘红梅(深圳仙湖植物园);第7~8章:叶文(中
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第9~11章:周卓(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第12~15章,缩写、缩略词、符号和拉丁文词汇,主题索
引、条款索引、学名索引:杜诚(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园);译者序、中文版序言、译后记:
马金双(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园);审校:刘夙(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上海
辰山植物园)。
洪德元主编,泛喜马拉雅植物志(Flora of Pan Himalaya),英文版,第30卷,594页(作者:Ihsan Al-Shehbaz,十字花科);
第47卷,292页(作者:洪德元,冬青科、青荚叶科、桔梗科、半边莲科、睡菜科); 第48(2)卷,340页(作者:陈又生,菊科风
毛菊属); 2015年, 北京:科学出版社,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这是泛喜马拉雅植物志项目启动5年来全书计划50卷(约80册)
的第一批出版物。主编洪德元院士是业内著名学者,不仅参加并领导后期中国植物志英文版的工作,又把眼光转向泛喜马拉
雅这一丰富地区,带领众多分类学人员走出国门;历史上都是外国人写中国植物,如今中国人也可以写外国的了!更重要的
是通过这样的工作,培养一批年轻的分类学人员,同时获得一批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还能够提升中国分类学家在国际上的地
位!《泛喜马拉雅植物志》把植物志的传统内容与生物学的最新发展紧密结合,体现当今植物志编撰的国际最高水平。项目
主持人洪德元院士坦诚《泛喜马拉雅植物志》除了有一般植物志的形态描述和分布外,还提供了染色体、物候期、生态环境
等完整信息,有依据标本精心编制的检索表,1/3以上的物种配有精美的线条图。“《泛喜马拉雅植物志》加入了标本引证、
物种分布地图、模式标本考证、系统发育分析4项内容,使其具有了专著的性质”。洪德元表示,“泛喜马拉雅地区”是地球上
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跨越中国、巴基斯坦、印度等7个国家。该地区高山植物丰富,维管束植物超过2万种,是欧洲植物种
数的两倍,比整个北美洲还多,而且植物新属、新种还在不断发现。同时该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和生物
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详细参见官方网址(http://www.flph.org/index)。
吴玉虎主编,昆仑植物志,第一卷:593页,2014;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杨柳科至十字花科(28科141属504
种和77种下类群);第二卷:776页,2015;被子植物的景天科至伞形科(25科124属609种和66种下类群);第三卷:942页,2012;
杜鹃花科至菊科(24科184属786种和66种下类群);第四卷:601页,2013;被子植物的香蒲科至兰科(10科106属532种和52种
下类群);总计87科555属2431种和261种下类群;每卷都有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地区范围图和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山文水
系图。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地区包括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同时与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和
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国内又跨越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等省区,不仅地理位置独特而且自然科学的基础研
究薄弱, 因此编撰《昆仑植物志》显得格外重要。作为青藏高原植物区系和中亚植物区系的地理交接地带,植物区系独特。
该地区植物区系的研究,对了解昆仑山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地质历史和生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关键作用。《昆仑植物
志》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以及重庆出
版集团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它承载几代植物学家的梦寐以求之愿,凝聚数十位老中青植物学家10多年的心血,以300
多万字之4卷本巨著,首次对中国科学院及相关研究单位在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地区的多次野外科学考察成果作了全面、系
统、科学的总结,标本积累跨越60年,融地域的特殊性、编研的权威性、记录的完整性和对老一辈植物分类学家学术思想和
学识经验的抢救性于一体,厚重而珍贵。《昆仑植物志》的出版是对青藏高原植物区系研究“空白区”和“薄弱区”的重大突破,
对于深入开展我国和世界植物学研究、保护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长期的参考与利用价值。《昆仑植物志》编撰
历经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主编,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吴玉虎可谓毕生精力,多方奔走争取资助,
最后终于完成。吴玉虎, 陕西省咸阳市人,1951年1月生;1976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系;从事科研工作30余年来,
立足于青藏高原这一独特区域,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馆长等;曾多次参加
或带队在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头地区、昆仑山地区和西藏、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进行野外科学探险考察数十次,采集各类
植物标本51000余号;著有《秘境昆仑科学探险纪实》(1996)、《昆仑探险》(2003)、《江河探源》(2004)、《青藏高原维管植物
及其生态地理分布》(2008);主编《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地区的禾本科植物》(1999)、《黄河源区植物资源及其环境》(2001)、
《青海植物名录》(1998)等著作,发表论文100余篇。
马金双,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邮箱:jinshuangm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