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生理学报 Plant Physiology Journal 2012, 48 (6): 597~604 597
收稿 2012-03-15 修定 2012-05-25
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078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会-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U0631001)。
* 通讯作者(E-mail: wangxj@scnu.edu.cn; Tel: 020-85216417)。
拟南芥漆酶基因AtLAC2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
张盛春, 张玉平, 王小菁*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州510631
摘要: 拟南芥漆酶基因家族有17个成员, 但其功能还不清楚。本文采用过量表达的方法初步分析了拟南芥漆酶基因At-
LAC2的功能。GUS染色显示AtLAC2在拟南芥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多个组织和器官中都有较强的表达, 且在叶片和茎尖中
的表达最强。AtLAC2的过量表达植株开花时间推迟, 花序轴分枝变多, 叶片变小。以上结果表明AtLAC2基因在调控植物
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拟南芥; AtLAC2; 分枝; 开花; 漆酶
Arabidopsis thaliana Laccase Gene AtLAC2 Regulates Plant Growth and De-
velopment
ZHANG Sheng-Chun, ZHANG Yu-Ping, WANG Xiao-Jing*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Biotechnology for Plant Development,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17 genes in Arabidopsis laccase gene family. However, their functions have not been clear-
ly demonstrated.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d the function of the AtLAC2 gene by over-expressing it in the wild-
type plants. The GUS staining results showed that AtLAC2 was strongly expressed in various organs and tissues
during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periods, especially in the leaf and shoot apex. AtLAC2 over-expressing plants
showed delayed flowering time, increased primary branches, and decreased leaf siz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tLAC2 ma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regulating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Arabidopsis thaliana; AtLAC2; branches; flowering; laccase
漆酶(EC 1.10.3.2)于1883首次从日本漆树
(Rhus venicifera)的汁液中被分离, 并由此而得名,
属于铜蓝氧化酶蛋白家族的一员, 该家族还包括
人体血浆铜蓝蛋白(EC 1.10.3.1)和植物抗坏血酸氧
化酶(EC 1.10.3.3) (Pourcel等2005)。漆酶广泛分布
于植物和真菌, 真菌漆酶在木质素降解(Eggert等
1997)、色素的合成(Aramayo和Timberlake 1990)、
增强病原菌毒力(Salas等1996)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漆酶参与木质素的合成 (Dean和Eriksson
1994)以及对胁迫环境的适应等过程(Cai等2006)。
拟南芥中漆酶基因家族(laccase gene family)
有17个成员, 分别位于第1、2、3、5号染色体上,
在木质化组织中表达量较高(Sato等2001), 17个成
员中, 16个都在根中表达(McCaig等2005)。Turla-
pati等(2011)对拟南芥的17个漆酶基因成员的表达
进行了详细研究, 发现它们的时空表达有很大差
异。近年来, 采用反向遗传学的方法对部分漆酶
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研究, 发现AtLAC8的突变体lac8
开花早于野生型(Liang等2006), AtLAC15/TT10的缺
失突变体种子颜色变成淡黄色或者乳白色(Pourcel
等2005)。目前, 有关植物漆酶基因功能的研究还
较少, 以上有限的研究结果为漆酶家族基因功能
多样性提供了重要依据(Zhou等2009)。
AtLAC2 (Arabidopsis thaliana LACCASE 2)位
于拟南芥第2号染色体上, 其在拟南芥信息资源网
(TAIR)中的基因登录号为At2g29130。Cai等(2006)
对拟南芥突变体的研究发现, AtLAC2的缺失突变
植株在正常条件和75 mmol·L-1氯化钠胁迫下没有
表现出异常; 在20%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诱导的高渗胁迫条件下, 缺失突变体的根比
植物生理学报598
野生型的短。
虽然目前已有一些有关漆酶基因缺失突变体的
研究, 但由于拟南芥漆酶基因家族共有17个成员,
各成员在功能上可能存在冗余, 因此采用过量表达
的方法来研究漆酶基因的功能是阐明漆酶家族基
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功能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采用转基因方法构建了拟南芥漆酶基因
AtLAC2启动子驱动GUS基因表达的转基因植物
pAtLAC2:GUS以及35S启动子驱动AtLAC2表达的
AtLAC2过量表达植株35S:AtLAC2, 通过分析At-
LAC2基因的表达模式以及AtLAC2过量表达植株
的表型来研究AtLAC2基因在拟南芥生长发育中的
功能。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Columbia-0生
态型。拟南芥种子先用70%乙醇溶液表面消毒30 s
后, 加入10%次氯酸钠消毒10 min, 无菌水冲洗4~5
次后均匀铺种于MS平板上。4 ℃下保湿黑暗冷藏
3 d打破休眠后, 移至拟南芥培养房中培养, 培养10
d后移至土壤中生长, 培养温度为(22±2) ℃, 光暗周
期为16 h光照 /8 h黑暗 , 光照强度为120~150
μmol·m-2·s-1。
2 方法
2.1 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
GUS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为pCAMBIA1303,
利用引物5′-TGTGAGCTCTGGTTAGTAAATTGT-
GTATG-3′和5′-TTACCATGGACGTAACCATGT-
TCAATATTTG-3′把含有目的启动子连接的T载体
克隆, 测序正确的启动子片段用SacI和NcoI双酶切
后, 与经相同酶切后的植物表达载体连接。过量
表达载体为改造过的pCAMBIA1390, 利用引物
5′-AGTTCTAGAATTGAACATGGTTACGTGG-3′
和5′-ACTGGATCCTCAACATTTAGGGAAATC-3′
把AtLAC4基因的编码序列(CDS)连接到T载体克
隆, 测序正确的基因片段用XbaI和BamHI双酶切
后, 与经相同酶切后的植物表达载体连接。分别
以pCAMBIA1303和pCAMBIA1390质粒为对照,
连接后的质粒转化农杆菌LBA4404, 采用花粉管
浸泡法转化拟南芥, 潮霉素筛选转基因植株并用
PCR进行检测, 幼苗黄绿比为1:3的单位点插入的
纯合转基因株系用于后续实验。
2.2 半定量RT-PCR
采用TRIzol试剂(Invitrogen)提取总RNA后, 用
DNaseI (TaKaRa)处理以消除基因组DNA的污染。
定量后取等量的RNA用PrimeScriptTM反转录试剂
盒(TaKaRa进行cDNA第一链合成, 再取等量的
cDNA为模板进行PCR反应。PCR反应总体系为25
μL, 包括10×PCR缓冲液(含Mg2+, TaKaRa) 2.5 μL、
cDNA模板2 μL、2.5 mmol·L-1的dNTP混合物(Ta-
KaRa) 2 μL、10 μmol·L-1的上下游引物各0.5 μL、
Taq DNA聚合酶(TaKaRa) 0.25 μL、双蒸水17.25
μL。反应条件为: 94 ℃预变性3 min; 94 ℃变性30
s, 55 ℃退火30 s, 72 ℃延伸45 s, 26个循环。取15
μL PCR产物进行电泳检测。
检测目的基因AtLAC2的引物为5′-AATTC-
CCAGGACCTAGAGTTACCGC-3和5′-AAGGT-
CACCGTCCAAAACAACCC-3′; 内参Actin基因的
引物为5′-GTATGTGGCTATTCAGGCTGT-3′和
5′-CTGGCGGTGCTTCTTCTCTG-3′。
2.3 GUS组织化学染色
参考Jefferson等(1987)的方法, 略有改动。在
含有1 mmol·L-1 EDTA、0.1% Triton X-100、100
μg·mL-1氯霉素、2 mmol·L-1铁氰化钾、2 mmol·L-1
亚铁氰化钾的50 mmol·L-1磷酸缓冲液(pH 7.0)中加
入100 mg·mL-1 X-Gluc母液(N,N-二甲基甲酰胺溶
解), 使X-Gluc终浓度为1 mg·mL-1。取幼苗或组织
剪成小块置于1 mL配制好的上述染色液中, 37 ℃
温育12 h, 期间摇动数次, 70%乙醇脱色至透明, 在
Nikon显微镜下(10×10倍)观察并拍照。X-Gluc为
Genview公司产品。
2.4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参考Zhou等(2009)的方法。取生长40 d植株
的地上部分, 在液氮中研磨成粉末后用70%乙醇在
70 ℃条件下提取。60 ℃真空干燥后, 样品在170 ℃
条件下用4 mol·L-1的氢氧化钠水解2 h。水解产物
用2 mol·L-1的盐酸酸化至pH=2.0后, 所释放出的木
质素单体用乙醚提取并真空干燥。干燥后的残留
物用吡啶和N,O-双(三甲基硅)三氟乙酰胺溶解后,
再用气-液色谱对其中的酚类物质进行分析。酚类
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比较与标准样品的保留时间来
张盛春等: 拟南芥漆酶基因AtLAC2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 599
进行鉴定。所有的样品均进行2次分析。G-型木
质素(愈创木基木质素)为香兰素、乙酰香兰素以
及香草酸的总和, S-型木质素(紫丁香基木质素)是
丁香醛、乙酰丁香醛和丁草酸的总和, 总木质素
含量为G-型和S-型木质素之和。
2.5 表型分析
开花标准按Boyes等(2001)所分时期的5.10期,
即第一个花芽可见时期(抽薹)。采用绝对时间(播
种至抽薹的天数)和相对时间(抽薹时莲座叶的数
目)统计分析。株高的测量采用游标卡尺, 测量培
养面到植株最高点(通常为植株顶端的花序)的距
离。采用游标卡尺测量所选择植株的第6~9片真
叶, 每个转基因株系测量8株, 计算总的叶长(含叶
柄)平均数。以野生型为对照, 观察转基因植株及
突变体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生长状况, 拍照并
测定相关数据。所有表型分析实验均在相同条件
下进行3次生物学重复。
实验结果
1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采用常规的载体构建方法把拟南芥漆酶基因
AtLAC2启动子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3
中, 把AtLAC2基因的CDS构建到改造过的植物表
达载体pCAMBIA1390中。将上面构建成功的植
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后, 采用农杆菌浸泡法将
上述构建的两种载体及空载体分别转入野生型拟
南芥中, 转化植株收种后用含潮霉素的MS平板筛
选种子, 能够正常长出真叶和根的绿苗为拟转基
因植株, 经过几代黄绿苗分离比例鉴定, 直到全
部长出绿苗为止。最终得到13个pAtLAC2:GUS转
基因纯合株系, 其中5个为黄绿比为1:3的单位点插
入; 35S:AtLAC2转基因纯合株系共有25个, 其中有
13个为单位点插入。
2 AtLAC2的时空表达模式
采用AtLAC2基因启动子与GUS报告基因融合
表达系统研究了AtLAC2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将
长日照条件下萌发36 h的pAtLAC2:GUS转基因纯
合植株的幼苗或者生长14 d的转基因幼苗进行
GUS染色的结果表明, 前者中, AtLAC2在子叶叶脉
及根维管束中表达明显(图1-A); 后者中, AtLAC2在
子叶和真叶的叶脉及维管束都有非常强的表达,
且在真叶的叶尖和叶缘排水器中的表达尤为明显
(图1-B和C), 同时, AtLAC2在茎尖分生组织和叶柄
(图1-D)以及主根和侧根维管组织(图1-E和F)中也
有较强的表达。进一步取生长45 d的pAtLAC2:GUS
转基因植株的花器官进行GUS染色, 发现AtLAC2
在花萼(图1-G)、雌蕊柱头(图1-H)以及花丝(图1-I)
中均有较明显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AtLAC2在拟
南芥多个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
3 AtLAC2过量表达抑制开花
为了研究AtLAC2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功
能, 我们将野生型拟南芥(Col)与纯合35S:AtLAC2
转基因株系的种子同时播种培养, 研究它们在整
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型差异。结果表明, 与野
生型和转化空载体的转基因植株相比, 生长40 d的
13个单位点插入的35S:AtLAC2转基因纯合株系均
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晚花、植株矮小以及初级花序
轴分枝增多的表型(图2-A), 取不同程度表型的株
系进行基因表达分析, 发现所有35S:AtLAC2植株
中AtLAC2的表达均明显升高, 并且表型越明显的
株系AtLAC2的表达越强(图2-B), 其中有5个株系的
表型非常一致, 初级花序轴分枝较多, 植株矮小呈
丛生状。
选取表型明显的3个35S:AtLAC2转基因株系
(#4、#11、#13)进行具体的表型分析。从图3可以
看出, 萌发后生长35 d时, 野生型植株已经抽出较
长的花薹, 而AtLAC2过量表达植株则刚开始抽薹
或者还未见抽薹。
拟南芥的开花时间通常用抽薹时间或者开花
时的莲座叶数目来表示, 抽薹时莲座叶数目越多
则表示开花越晚。通过对野生型及所选的3个At-
LAC2基因过量表达植株的抽薹时间及开花时莲座
数目的测定, 发现野生型的抽薹时间为26.69 d, 而
35S:AtLAC2转基因株系#4、#11、#13的抽薹时间
分别为30.63、30.44、31.56 d, 平均比野生型晚4 d
左右; 3个转基因株系的开花时莲座叶数目均比野
生型多2.5片左右(表1)。表明AtLAC2基因的过量
表达能够明显推迟拟南芥的开花时间。
4 AtLAC2过量表达促进植物的初级分枝
拟南芥抽薹开花后, 主花序轴快速生长, 生长
到一定高度后莲座叶中的腋芽打破休眠生长成为
初级分枝。一些基因突变后会促进拟南芥莲座叶
植物生理学报600
图2 AtLAC2过量表达植株的表型和分子鉴定
Fig.2 Phenotype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the AtLAC2 over-expressing plants
A: AtLAC2过量表达植株的表型; B: RT-PCR检测AtLAC2基因的表达。Col: 野生型植株; Vec: 转化空载体的转基因植株; #2、#5、
#1、#7、#4、#11: AtLAC2过量表达株系。
图1 pAtLAC2:GUS转基因植株的GUS组织化学染色
Fig.1 His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GUS activity in pAtLAC2:GUS transgenic plants
A: 萌发36 h的幼苗; B~F: 生长14 d幼苗的子叶(B)、莲座叶(C)、茎尖分生组织(D)、根维管组织(E和F); G~I: 生长45 d植株的花萼
(G)、柱头(H)、花丝(I)。标尺=200 mm。
张盛春等: 拟南芥漆酶基因AtLAC2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 601
5 AtLAC2过量表达影响莲座叶的生长发育
从图2~4中均可以看出, 无论是生长35 d还是
生长40 d的35S:AtLAC2转基因植株的莲座大小均
明显比野生型要小, 而拟南芥莲座的大小主要是
由第6~9片莲座叶所决定的, 因此, 我们推测At-
LAC2的过量表达可能影响了叶的生长发育。对生
长35 d的野生型与AtLAC2过量表达植株第6~9片
莲座叶拍照观察的结果显示, 35S:AtLAC2转基因
植株的莲座叶明显比野生型的要小(图5)。
进一步对生长35 d的野生型与转基因植株4个
叶片(第6~9片莲座叶)的叶长、叶宽以及长宽比进
行统计的结果显示, 35S:AtLAC2转基因株系#4、
#11、#13的叶长分别为0.74、0.73和0.74 cm, 叶宽
分别为0.60、0.65和0.58 cm, 叶的长宽比分别为
1.25、1.15和1.27; 而野生型植株叶长为1.16 cm, 叶
宽为0.81 cm, 叶的长宽比为1.43 (表3)。可见, At-
LAC2过量表达后能导致莲座叶变短、变窄, 且莲
座叶的长宽比变小。
6 AtLAC2过量表达降低植株木质素含量
目前已报道的漆酶基因功能大都与木质素的
腋芽即初级分枝的生长, 具体表现为主花序轴开
始生长的同时, 莲座叶腋芽也随即打破休眠开始
生长, 主花序轴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 初级花序
轴分枝增多, 最后植株表现为矮化、丛生状。从
图3中可以看出, 生长35 d的野生型只有主花序轴
的生长而未见莲座叶腋芽的生长 , 但是同期的
35S:AtLAC2转基因植株却有2~3个花序轴与主花
序轴同时生长; 生长40 d的转基因植株表型更加明
显(图4)。
图4 AtLAC2基因促进拟南芥初级分枝
Fig.4 AtLAC2 gene promotes primary branching in Arabidopsis
Col: 野生型植株; #4、#11、#13: AtLAC2过量表达植株株系。
表1 35S:AtLAC2转基因株系的抽薹时间及抽薹时莲座叶数
Table 1 Bolting time and rosette leaf number of the
35S:AtLAC2 transgenic plants
基因型 抽薹时间/d 莲座叶数/片
Col 26.69±2.02 12.13±1.13
35S:AtLAC2 #4 30.63±1.71 14.90±2.85
35S:AtLAC2 #11 30.44±2.47 14.88±1.46
35S:AtLAC2 #13 31.56±2.25 14.63±1.20
通过对生长40 d的野生型及35S:AtLAC2转基
因株系的株高及初级花序轴数进行统计, 发现At-
LAC2过量表达植株与野生型相比, 花序轴数目明
显增多, 每株转基因植株均超过3个花序轴, 而同
期的野生型则基本只有1个花序轴, 极个别的野生
型植株能够从莲座叶腋芽处长出1个较短的分枝
(表2)。
表2 生长40 d植株的初级分枝数
Table 2 The primary branch number of 40-day-old plants
基因型 花序轴数/个
Col 1.2±0.40
35S:AtLAC2 #4 3.0±0.63
35S:AtLAC2 #11 3.2±1.30
35S:AtLAC2 #13 3.2±0.83
图3 AtLAC2基因抑制拟南芥开花时间
Fig.3 AtLAC2 gene inhibits Arabidopsis flowering time
A: AtLAC2过量表达植株开花时间变晚; B: RT-PCR检测At-
LAC2基因的表达。Col: 野生型植株; #4、#11、#13: AtLAC2过量
表达植株株系。
植物生理学报602
表3 生长35 d植株的叶长和叶宽
Table 3 The leaf length and width of 35-day-old plants
基因型 叶长/cm 叶宽/cm 叶长/叶宽
Col 1.16±0.18 0.81±0.18 1.43±0.09
35S:AtLAC2 #4 0.74±0.11 0.60±0.20 1.25±0.17
35S:AtLAC2 #11 0.73±0.26 0.65±0.33 1.15±0.19
35S:AtLAC2 #13 0.74±0.30 0.58±0.22 1.27±0.06
表4 AtLAC2过量表达植株的木质素含量
Table 4 Lignin content in the AtLAC2 over-expressing plants
植株种类 G-型木质素/mg·g-1 (FW) S-型木质素/mg·g-1 (FW) 总木质素/mg·g-1 (FW)
Col 34.78±0.63 23.17±0.49 57.95 (100%)
Vec 35.43±0.27 24.04±0.31 59.47 (103%)
35S:AtLAC2 #4 23.56±0.53 13.52±0.86 37.08 (64%)
35S:AtLAC2 #11 20.17±0.44 12.61±1.25 32.78 (57%)
35S:AtLAC2 #13 19.81±0.08 10.16±1.72 29.97 (52%)
合成有关, 因此我们推测AtLAC2过量表达植株出
现的晚花、植株矮小、叶片变小等表型可能也与
木质素含量的改变有关。采用色谱方法测定了生
长40 d植株地上组织中的G-型和S-型木质素含量,
与野生型及转化空载体的对照植株相比, AtLAC2过
量表达植株中的木质素含量明显降低, 最低的只有
野生型的52% (表4)。以上结果表明, AtLAC2可能
通过影响木质素的合成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讨 论
目前有关漆酶基因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还较少, 除了Liang等(2006)发现AtLAC2的缺失突
变在PEG诱导条件下能够影响植株根的发育外, 有
关AtLAC2的过量表达及AtLAC2基因其他方面的功
能研究还未见报道。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
AtLAC2基因在多个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 尤其在
茎尖分生组织区及叶中的表达最为明显(图1)。
AtLAC2过量表达转基因研究结果显示, 大部分
35S:AtLAC2植株均表现出莲座叶变小(图5和表
3)、开花时间变晚(图3和表1)及初级分枝数目增
多(图4和表2)的表型, 而开花及分枝均与植物的茎
尖分生组织密切相关。AtLAC2基因在植物幼苗根
中的表达相对较弱, 我们用其缺失突变体以及过
量表达植株的幼苗, 观察正常培养及PEG胁迫条件
下根发育的变化, 但是并没有出现明显表型(结果
未列出)。由此可见, AtLAC2基因的功能与其表达
部位及表达强度基本一致。
在漆酶家族中, 目前已有证据表明漆酶基因
AtLAC4与植物木质素合成相关(Zhou等2009), At-
LAC4与AtLAC17的双缺失突变体lac4 lac17在连续
光照条件下茎维管束中的木质素含量降低, 植株
变矮(Berthet等2011)。最近还有研究报道一个细
胞壁蛋白通过调控植物的木质素含量来影响植物
的开花时间(Shi等2011)。木质素是维管组织细胞
次生壁的重要组分, 主要储存在次生细胞壁中, 影
响维管的发育(Boerjan等2003); 木质部中木质素的
图5 AtLAC2基因影响莲座叶的生长发育
Fig.5 AtLAC2 gene affects 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rosette leaves
6~9表示第6~9片莲座叶。
张盛春等: 拟南芥漆酶基因AtLAC2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 603
含量对植物次生细胞壁的形成、植物的维管系统
以及细胞的分裂分化密切相关(Scheres等1995;
Zhong等1997; Caño-Delgado等2000), 如果植物中
木质素含量降低, 细胞的分化进程则会被推迟。
而植物的维管组织起源于原形成层细胞, 这些细
胞来源于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 因此, 木质素合成
及含量的改变最终会影响到植物茎尖顶端分生组
织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木质素含量降低后茎尖分
生组织细胞分裂能力加强, 分化速度减弱(Fukuda
2004)。研究结果表明, AtLAC2基因过量表达后植
株的木质素含量明显降低, 甚至只有野生型与转
基因对照植株的一半(表4), 因此我们推测AtLAC2
基因过量表达所出现的植物矮化、分枝增多以及
叶片形态发生改变等表型可能是由于转基因植株
的木质素含量降低所致, AtLAC2基因过量表达引
起植物木质素含量降低后导致植物茎尖分生组织
以及维管系统发育的改变 , 从而使植株出现晚
花、矮小、叶片形状改变的表型。另外, 木质素
含量降低后能够引起AtLAC2过量表达植株茎尖分
生区的细胞分化能力降低, 分裂能力增强, 从而导
致分枝数的增多。因此, AtLAC2基因可能与漆酶
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如AtLAC4具有相反的生物学功
能, 是木质素合成及次生壁形成的负调控因子, 其
调控表型形成的具体机制还需要利用细胞生物学
及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详细的研究才能阐明。
另外, 由于植物矮化、分枝增多以及莲座叶
叶形变化的表型与植物生长素有密切关系, 而生
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在AtLAC2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存
在较多的生长素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结果未列
出), 因此, 研究AtLAC2与生长素的关系对于进一
步阐明AtLAC2基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机制将至
关重要。
目前, 有关漆酶基因调控植株分枝和叶片发
育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并且对拟南芥漆酶基因功
能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 因
此, 在将来的研究中, 利用分子生物学来揭示At-
LAC2基因的作用机制能够为植物漆酶家族基因的
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Aramayo R, Timberlake WE (1990). Sequence and molecular struc-
ture of the Aspergillus nidulans yA (laccase 1) gene. Nucleic
Acids Res, 18: 3415
Berthet S, Demont-Caulet N, Pollet B, Bidzinski P, Cezard L, Le Bris P,
Borrega N, Herve J, Blondet E, Balzergue S et al (2011). Disrup-
tion of LACCASE 4 and 17 results in tissue-specific alterations
to lignification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stems. Plant Cell, 23:
1124~1137
Boerjan W, Ralph J, Baucher M (2003). Lignin biosynthesis. Annu
Rev Plant Biol, 54: 519~546
Boyes DC, Zayed AM, Ascenzi R, McCaskill AJ, Hoffman NE, Davis
KR, Gorlach J (2001). Growth stage-based phenotypic analysis
of Arabidopsis: a model high throughput functional genomics in
plants. Plant Cell, 13: 1499~1510
Cai XN, Davis EJ, Ballif J, Liang MX, Bushman E, Haroldsen V,
Torabinejad J, Wu YJ (2006). Mutant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
terization of the laccase gene family in Arabidopsis. J Exp Bot,
57: 2563~2569
Caño-Delgado AI, Metzlaff K, Bevan MW (2000). The eli1 muta-
tion reveals a link between cell expansion and secondary cell
wall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Development, 127:
3395~3405
Dean JFD, Eriksson KEL (1994). Laccase and the deposition of lignin
in vascular plants. Holzforschung, 48: 21~33
Eggert C, Temp U, Eriksson KE (1997). Laccase is essential for lignin
degradation by the white-rot fungus Pycnoporus cinnabarinus.
FEBS Lett, 407: 89~92
Fukuda H (2004). Signals that control plant vascular cell differentia-
tion. Nat Rev Mol Cell Biol, 5: 379~391
Jefferson RA, Kavangh TA, Bevan MW (1987). GUS fusions:
β-glucuronidase as a sensitive and versatile gene fusion maker in
high plants. EMBO J, 6: 3901~3907
Liang MX, Davis E, Gardner D, Cai XN, Wu YJ (2006). Involvement
of AtLAC15 in lignin synthesis in seeds and in root elongation of
Arabidopsis. Planta, 224: 1185~1196
McCaig BC, Meagher RB, Dean JFD (2005). Gene structure and mo-
lecular analysis of the laccase-like multicopper oxidase (LMCO)
gene family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a, 221: 619~636
Pourcel L, Routaboul JM, Kerhoas L, Caboche M, Lepiniec L, De-
beaujon I (2005). TRANSPARENT TESTA10 encodes a laccase-
like enzyme involved in oxidative polymerization of flavonoids
in Arabidopsis seed coat. Plant Cell, 17: 2966~2980
Salas SD, Bennett JE, Kwon-Chung KJ, Perfect JR, Williamson PR
(1996). Effect of the laccase gene, CNLAC1, on virulence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 J Exp Med, 184: 377~386
Sato Y, Bao WL, Sederoff R, Whetten R (2001).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eight laccase cDNAs in loblolly pine (Pinus
植物生理学报604
taeda). J Plant Res, 114: 147~155
Scheres B, Di Laurenzio L, Willemsen V, Hauser MT, Janmaat K,
Weisbeek P, Benfey PN (1995). Mutations affecting the radial
organisation of the Arabidopsis root display specific defects
throughout the embryonic axis. Development, 121: 53~62
Shi Y, Zhang X, Xu ZY, Li L, Zhang C, Schläppi M, Xu ZQ (2011). In-
fluence of EARLI1-like genes on flowering time and lignin syn-
thesis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 Biol (Stuttg), 13: 731~739
Turlapati PV, Kim KW, Davin LB, Lewis NG (2011). The laccase
multigene family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towards addressing
the mystery of their gene function(s). Planta, 233: 439~470
Zhong R, Taylor JJ, Ye ZH (1997). Disruption of interfascicular
fiber differentiation in an Arabidopsis mutant. Plant Cell, 9:
2159~2170
Zhou JL, Lee CH, Zhong RQ, Ye ZH (2009). MYB58 and MYB63
are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s of the lignin biosynthetic pathway
during secondary cell wall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 Plant Cell,
21: 24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