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不同种源山桐子果实脂肪酸组成变异分析



全 文 :植物生理学报 Plant Physiology Journal 2012, 48 (5): 505~510 505
收稿 2012-01-20  修定 2012-02-16
资助 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农业项目(2008C12018)。
* 通讯作者(E-mail: gongbc@126.com; Tel: 0571-63310045)。
不同种源山桐子果实脂肪酸组成变异分析
龚榜初1,*, 李大伟1, 江锡兵1, 吴开云1, 彭佳龙2, 白杰健3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富阳311400; 2浙江省仙居县林业局, 浙江仙居317300; 3四川省青川县林业局,
四川青川628100
摘要: 以采自11个种源的山桐子为材料, 测定其果实脂肪酸的组成及其变异情况, 结果表明: 山桐子果实中不饱和脂肪酸含
量较高, 尤以亚油酸含量最高, 11个种源的平均值为63.58%, 且种源间差异显著, 分宜、宜昌种源亚油酸相对含量明显高于
其他9个种源; 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为主, 11个种源山桐子果实棕榈酸差异显著, 且以平武种源最高; 其余脂肪酸含量均较
低, 变异幅度较大; 种子中棕榈酸和棕榈烯酸含量明显高于果肉, 而亚油酸、亚麻酸及硬脂酸含量明显低于果肉, 油酸含量
相近; 果实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依次为果肉>全果>种子, 且变异系数及相对极差均较小, 尤以果肉中最小; 除硬脂酸外, 山桐
子果实中其他4种主要脂肪酸组分受海拔等地理环境的影响均较小。
关键词: 山桐子; 种源; 不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 变异
Variation Analysis of Composition of Fatty Acids of Fruit of Idesia polycarpa
from Different Population
GONG Bang-Chu1,*, LI Da-Wei1, JIANG Xi-Bing1, WU Kai-Yun1, PENG Jia-Long2, BAI Jie-Jian3
1Research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Fore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Fuyang, Zhejiang 311400, China; 2Forest Adminis-
tration of Xianju County, Xianju, Zhejiang 317300, China; 3Forest Administration of Qingchuan County, Qingchuan, Sichuan
628100, China
Abstract: Composition and variation of fatty acid of fruit of Idesia polycarpa were determined from eleven dif-
ferent population.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ntents of the unsaturated fatty acid were higher than others in
fruit, especially linoleic acid contents were the highest, average contents of the linoleic acid of fruit from the
eleven population were 63.58%,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ose populations, which from
population of Fenyi and Yichang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other populations. Hexadecanoic acid were the
maintain saturated fatty acid in frui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hexadecanoic acid among eleven
populations, and relative content of the hexadecanoic acid from the Pingwu population were the highest, contents
of the other fatty acids were lower, and the extent of variation was large. Contents of hexadecanoic acid and
palmitoleic acid in seeds were obvious higher than those in pulp, while contents of linoleic acid, linolenic acid
and stearic acid in seed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pulp, contents of oleic acid in seeds and pulp were
nearly equal. Contents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pul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all the fruit and seeds, and
those in seeds were the lowest;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nd relative range were smaller, especially least in the
pulp. Geographic environment had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main components of fatty acids expect stearic acid.
Key words: Idesia polycarpa; population; unsaturated fatty acid; saturated fatty acid; variation
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属大风子科
山桐子属落叶乔木, 分布广泛, 适应性强(李大伟等
2010)。研究发现, 山桐子果实含油率较高, 山桐子
果肉和种子分别占果量的62.3%和37.6%, 其含油
量分别为37.22%和24.29%, 果实维生素E含量高达
0.1%以上(莫开林等2009; 李大伟2010)。其所含不
饱和脂肪酸和复合型维生素对高脂血症和心血管
疾病具有预防作用(Dmytryshyn等2004)。高含量
的亚油酸等油脂成分亦可以作为提取亚油酸制剂
及做油漆、涂料和制皂的原料, 且市场需求量大
(刘根林等2005)。山桐子作为木本油料植物及可
再生的生物质能源树种, 其巨大的能源价值及突
出的利用优势已逐渐受到研究人员及能源开发和
利用部门的极度关注和重视, 然而, 研究人员对于
植物生理学报506
中国不同地区山桐子果实、果肉以及种子脂肪酸
组成、含量的详细研究甚少 , 目前仅李大伟
(2010)、祝志勇等(2010)对不同地理居群山桐子果
实含油率等进行过相关研究, 并且由于山桐子分
布零散, 无真正意义上的品种, 尚未形成规模化种
植, 这就给山桐子特定功能的良种选育以及进一
步栽培、推广及开发利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基
于此, 本文对采自多个种源的山桐子果实油脂成
分、果肉及种子中各种油脂成分含量等进行研究
分析, 旨在了解山桐子果实的油脂组成及其不同
成分含量分布特性, 初步筛选出含有特定油脂成
分的优良山桐子种源, 为进一步的山桐子良种选
育及开发其作为新兴能源树种奠定理论基础。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于2008、2009年9~12月从浙江省奉化县、浙
江省仙居县、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四川省青川
县、四川省平武县、江西省分宜县、江西省上犹
县、湖北省宜昌市、安徽省黄山市、陕西省宁强
县、湖南省共11个地区采集山桐子(Idesia polycar-
pa Maxim.)果实, 每个产地随机选取15株、8~20年
生处于盛果期的健康植株作为样株, 株间距离在
200 m以上。在样株的树冠中上部外缘四周枝条
中部随机采集30穗成熟果穗, 测定这些种源和单
株的全果脂肪酸组成。此外, 选取奉化、黄山和
宁强3个种源山桐子果实的果肉和种子进行脂肪
酸成分的测定。
2 脂肪酸组成测定
将山桐子全果、果肉和种子先在烘箱中105 ℃
杀青15 min, 再将烘箱温度调至60 ℃将果实烘干
至恒重。随后, 用高速粉碎机磨样, 过60目筛, 于
索氏抽提机中提油。将溶有粗脂肪的石油醚用旋
转蒸发仪蒸干, 取油于4 ℃冰箱中暂存。
2.1 油脂甲酯化反应
取山桐子油1 g, 加0.5 mol·L-1氢氧化钾-甲醇
溶液6 mL于圆底烧瓶中, 60 ℃水浴回流皂化30 min
至油珠完全消失, 冷却后加入质量分数为29.7%的
三氟化硼甲醇溶液20 mL, 于60 ℃水浴回流甲酯化
5 min, 冷却后加入正己烷及饱和氯化钠水溶液各4
mL, 充分混合后加过量无水硫酸钠除水, 离心后取
上层清液, 用正己烷稀释10倍, 按色谱质谱条件进
GC-MS分析(钟海雁1990; 刘建华等2000; Brich等
2000; 王程田等2002; 张捷莉等2003)。
2.2 上机测定脂肪酸含量
色谱质谱条件: 色谱柱: HP-5MS (30 m×0.25
mm×0.25 μ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 , 柱流量1.0
mL·min-1; 柱温: 初温80 ℃以8 ℃·min-1的速率升温
到250 ℃; 载气: 高纯氦气; 进样口温度250 ℃; 进
样方式: 分流10:1; GC-MS接口温度250 ℃, EI源
(70 eV), 离子源230 ℃, 四极杆温度150 ℃, EM电
压1 347 V, 扫描范围33~385 u。
3 数据分析
利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16.0软件对实验
数据进行统计, 采用Duncan检验进行差异显著性
分析。
实验结果
1 不同种源山桐子全果脂肪酸组成及变异分析
山桐子油的脂肪酸成分主要由不饱和酸脂肪
酸[亚油酸(C18:2)、油酸(C18:1)]和饱和脂肪酸[棕
榈酸(C16:0)、硬脂酸(C18:0)]组成, 其中, 不饱和
脂肪酸含量为总成分的80%左右。人体所必需的
脂肪酸中, 以亚麻酸(C18:3)和亚油酸最为重要(张
伟敏等2005; 张志国等2002)。由表1可知, 山桐子
以亚油酸含量最高, 11个种源的平均值为63.58%。
参试的11个种源中, 以分宜和宜昌种源亚油酸相对
含量最高, 其值分别为72.88%和71.04%, 高于其他9
个种源, 亚油酸相对含量最低的是平武种源, 仅为
44.75%。山桐子果实中亚麻酸含量很低, 其含量均
在1.25%左右, 大多果实检测不到其含量, 表1中未
给出具体数据, 将其归为其他脂肪酸这一列中。
棕榈酸和硬脂酸属于饱和脂肪酸, 可代替动
物性饱和脂肪酸 , 特别适用于心脏病人(Lin等
2004)。11个种源山桐子果实中棕榈酸含量平均值
为19.13%, 而硬脂酸含量平均值仅为1.45%。参试
的11个山桐子种源棕榈酸含量差异明显, 其中平武
种源的棕榈酸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源, 其值
为30.65%, 青川、上犹和仙居种源其相对含量均
在23.58%及以上, 处于较高水平, 而宜昌种源的棕
榈酸相对含量为13.35%, 处于最低水平。山桐子
果实中硬脂酸含量很低, 其相对含量最高的是平
武种源, 为3.17%, 其他10个种源其相对含量均在
1.74%及以下。总的来说, 饱和脂肪酸含量为总油
龚榜初等: 不同种源山桐子果实脂肪酸组成变异分析 507
脂成分的20%左右, 以棕榈酸为主, 硬脂酸较少。
如表1所示 , 山桐子果实油酸和棕榈烯酸
(C16:1)含量波动幅度很大。其中, 11个种源的单
株中, 油酸含量最高达17.5%, 最低仅为2.56%, 平
均值为7.20%; 棕榈烯酸含量单株最高为12.78%,
最低仅为1.92%, 平均值6.62%。而11个种源中, 平
武种源油酸相对含量最高, 其值为11.08%, 高于其
他种源, 其次为奉化种源, 湖南和分宜种源油酸相
对含量最低, 分别为5.68%和5.81%; 棕榈烯酸相对
含量最高的是上犹种源, 为10.77%, 其次为青川、
仙居和平武种源, 分宜种源的棕榈烯酸仅为3.67%,
明显低于其他种源及平均值。
其他脂肪酸包括亚麻酸(C18:3)、11,14-二十
碳二烯酸(C20:2)、11,14,17-二十碳三烯酸(C20:3)
等12个脂肪酸。从表1中可以看出, 11个种源其他
脂肪酸含量平均值仅为2.02%, 其中, 平武种源其
他脂肪酸相对含量为8.98%, 显著高于其他种源,
其次为湖南、宜昌种源, 而其他8个种源其他脂肪
酸含量均在1.62%及以下。
亚油酸和棕榈酸分别是山桐子油脂的主要不
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 两者之和占脂肪酸总
量的82.71%, 其中亚油酸所占的平均比例高达
63.58%。由表2可知, 亚油酸的变异系数和相对极
差明显低于棕榈酸。11个种源中, 平武种源的亚油
酸相对含量波动幅度较大, 其变异系数和相对极
差分别为5.79和12.93, 而分宜种源其相对含量最
为稳定, 变异系数和相对极差分别为2.91和3.99;
宁强和黄山种源的棕榈酸相对含量波动幅度最大,
变异系数和相对极差分别在20.64和62.04及以上,
其相对极差最低的上犹种源也高达13.47。由此得
出, 山桐子种源间及单株间果实油脂中的亚油酸
所占比例相对稳定, 而棕榈酸在油脂中所占的比
例波动幅度大。
2 不同种源山桐子果肉和种子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
取奉化、黄山、宁强这3个产地山桐子果实,
作为东西部山桐子的代表, 探讨果肉和种子的脂
肪酸组成差异情况。由表3得出, 果肉中亚油酸含
量明显高于种子中 , 其平均值分别为70.95%和
60.93%。果肉中, 亚油酸含量最高的是奉化种源,
其值高达76.28%, 而黄山种源仅为65.93%, 比平均
水平低5.02%, 种子亚油酸含量种源间差异较小,
宁强种源含量最高, 为63.19%, 黄山种源仍为最低,
其值为58.68%。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山桐子种子中饱和脂肪酸
(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高于果肉中, 平均高出5.47%,
主要是由于种子中棕榈酸平均含量高达21.01%,
而果肉中含量仅为13.67%。果肉棕榈酸相对含量
种源间差异明显, 最高值为16.19% (黄山种源), 最
低值仅为9.71% (奉化种源)。而种子棕榈酸相对
含量种源间差异很小。果肉硬脂酸相对含量最低
的是宁强种源为2.15%, 而其他两个种源无明显差
异。种子硬脂酸平均含量仅为0.62%, 远远低于果
表1 不同种源山桐子全果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
Table 1 Composition of fatty acids and its content of I. polycarpa from different population
种源 棕榈酸/% 棕榈烯酸/% 硬脂酸/% 油酸/% 亚油酸/% 其他脂肪酸/%
朝天 17.22±2.57c 4.47±1.72c 1.74±1.18b 7.14±0.94ab 68.83±3.08a 0.60±1.03c
分宜 15.85±2.22c 3.67±1.75d 1.43±1.45b 5.81±2.40b 72.88±2.91a 0.34±0.48c
奉化 17.32±1.70bc 7.03±1.51b 0.61±0.87c 8.49±4.33ab 65.21±5.92ab 1.35±2.84bc
黄山 16.55±4.03c 7.15±3.78b 1.49±0.82b 6.40±6.13b 67.00±5.91ab 1.40±1.34bc
宁强 16.71±3.77c 6.74±2.73b 1.13±0.97b 6.92±2.91b 66.89±6.88ab 1.62±1.83bc
青川 23.59±3.26b 9.92±2.56a 0.83±0.75bc 7.50±1.55ab 57.71±4.90c 0.45±1.55c
上犹 23.61±0.95b 10.77±2.01a 0.74±0.61c 7.58±1.31ab 56.85±3.27c 0.45±0.52c
仙居 23.58±3.43b 9.16±3.04a 0.91±0.99bc 7.43±2.17ab 58.49±3.79c 0.45±0.82c
宜昌 13.35±2.35d 4.40±0.94c 1.61±0.67b 6.88±4.32b 71.04±3.26a 2.72±1.65b
平武 30.65±3.67a 8.37±1.32ab 3.17±1.73a 11.08±6.42a 44.75±3.05d 8.98±2.03a
湖南 17.11±1.26c 4.47±1.11c 1.55±1.02b 5.68±3.26b 67.78±4.56ab 3.41±1.56b
平均值 19.13 6.62 1.45 7.20 63.58 2.02
  其他包括亚麻酸(C18:3)、11,14-二十碳二烯酸(C20:2)、11,14,17-二十碳三烯酸(C20:3)、13-二十二碳烯酸(C22:1)、花生酸(C20:0)、
顺-11-二十碳烯酸(C20:1)、13-二十二碳烯酸(C23:0)、二十三酸(C23:0)、13,16-二十二碳二烯酸(C22:2)、己酸(C6:0)、辛酸(C8:0)、十七
酸(C17:0)。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植物生理学报508
肉中。此外, 宁强种源种子棕榈酸及硬脂酸相对
含量均低于其他2个种源。
山桐子3个种源间果肉和种子中亚油酸、棕
榈烯酸和亚麻酸相对含量均有差异, 种子中油酸
平均含量与果肉中几乎相等而棕榈烯酸含量远远
高于果肉中, 亚麻酸含量在种子中和果肉中均很
低。黄山种源果肉和种子中的油酸相对含量最高,
分别为9.42%和9.23%, 果肉中棕榈烯酸相对含量
也居于最高; 奉化种源果肉和种子中的亚麻酸相
对含量最高, 其值分别为1.17%和1.02%, 而果肉中
棕榈烯酸相对含量仅为1.63%; 宁强种源果肉中油
酸相对含量最低, 其值仅为7.64% (表3)。
3 不同种源山桐子果实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异
分析
山桐子不同部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依次为果
肉>全果>种子(表4), 其平均值分别为83.84%、
79.81%、78.37%, 说明山桐子油中不饱和脂肪酸
含量丰富, 尤以果肉中含量最高。11个种源中, 全
果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最高的是宜昌种源, 为
85.04%, 其次为分宜种源, 而相对含量最低的是平
武种源, 仅为66.18%, 比平均值低13.63%, 且显著
低于其他种源。果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最
高的是奉化种源, 其值高达87.56%, 其余两个种源
差异不大。黄山种源山桐子种子中不饱和脂肪酸
相对含量略低于其他2个种源。
所有种源山桐子全果、种子和果肉中不饱和
脂肪酸相对含量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较小, 其值
均在5.62及以下, 说明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在种
源内变异幅度较小, 单株间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
量差异不明显, 其中全果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异
系数大于果肉和种子, 而果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变异系数略小于种子。不同种源间, 湖南种源全
表2 不同种源山桐子亚油酸和棕榈酸的变异系数和相对极差
Table 2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and relative range of linoleic acid and hexadecanoic acid of I. polycarpa from different population
种源
亚油酸 棕榈酸
变异系数 最大值/% 最小值/% 相对极差 变异系数 最大值/% 最小值/% 相对极差
朝天 3.08 74.53 63.37 4.48 14.94 20.19 12.36 45.46
分宜 2.91 76.48 68.77 3.99 14.02 19.33 12.91 40.49
奉化 5.92 69.92 51.75 9.08 9.83 20.65 15.72 28.50
黄山 5.91 69.91 49.85 8.82 20.64 23.98 11.87 62.04
宁强 6.88 73.43 48.11 10.29 22.60 25.72 12.12 81.41
青川 4.90 70.28 53.04 8.49 19.71 26.37 21.02 22.68
上犹 3.27 62.09 50.66 5.76 4.04 24.56 21.38 13.47
仙居 3.79 64.29 51.69 6.48 14.53 24.56 21.38 13.49
宜昌 4.79 73.52 68.26 6.74 17.60 16.46 10.64 43.60
平武 5.79 60.24 37.25 12.93 11.97 33.25 28.36 15.95
湖南 6.79 72.53 60.52 10.01 7.36 20.06 15.68 25.60
平均值 5.15 76.48 37.25 8.15 13.32 33.25 11.87 35.53
表3 不同种源山桐子果肉和种子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
Table 3 Composition of fatty acids and its content of pulp and seed of I. polycarpa from different population
部位 种源 棕榈酸/% 棕榈烯酸/% 硬脂酸/% 油酸/% 亚油酸/% 亚麻酸/%
果肉 奉化 9.71±0.87 1.63±0.34 2.73±0.20 8.32±0.18 76.28±0.79 1.17±0.12
黄山 16.19±2.04 5.86±1.02 2.61±0.36 9.42±1.69 65.93±2.24 0.17±0.42
宁强 15.10±3.03 3.82±1.35 2.15±0.53 7.64±0.61 70.64±3.41 0.65±0.54
平均值 13.67 3.77 2.49 8.46 70.95 0.66
种子 奉化 20.31±0.76 9.04±1.37 0.63±0.31 8.08±0.60 60.94±1.13 1.02±0.17
黄山 22.94±3.27 7.80±2.09 0.87±0.72 9.23±2.07 58.68±2.25 0.48±0.58
宁强 19.79±2.57 8.37±2.09 0.36±0.57 8.05±0.69 63.19±3.70 0.24±0.38
平均值 21.01 8.40 0.62 8.45 60.93 0.58
龚榜初等: 不同种源山桐子果实脂肪酸组成变异分析 509
果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变异系数最高, 为5.62,
其次为黄山和宁强种源, 而分宜和上犹种源最低,
其值分别为1.78和1.82; 果肉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
量变异系数最高的是宁强种源, 为3.28, 奉化种源
变异幅度最小, 仅为0.94; 种子不饱和脂肪酸相对
含量变异系数以黄山种源最高, 而奉化种源仍为
最低, 其值为1.09。
全果、果肉和种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极
端变异程度较低, 相对极差分别为11.25、5.65和
6.92。全果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相对极差最大的
是宁强种源, 为15.38, 其次为黄山种源, 相对极差
最小的是分宜种源和上犹种源, 其值分别为5.38和
5.83。果肉中相对极差最大的是宁强种源, 而种子
中最大的是黄山种源, 奉化种源均处于最低水平。
4 山桐子果实脂肪酸组成和地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对山桐子果实的5种主要脂肪酸组分与地理
指标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见表5。硬脂酸除与年无
霜期、温度这两个地理指标相关性较小外, 与其
他5个地理指标关系较为密切, 其中与地理经度、
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 表明山桐子果实硬脂酸
含量会随着经度和年降水量的增大而降低。山桐
子油脂的主要成分——亚油酸和棕榈酸除与生态
梯度值具有一定相关性外, 与其他地理指标相关
性均很小, 说明这两种脂肪酸含量受外界环境影
响极小。棕榈烯酸和油酸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前
两种成分大 , 然而与各环境因素相关性均不显
著。总的来说, 山桐子果实中除硬脂酸外, 其他4
种主要脂肪酸组分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均较小。
讨  论
对不同种源山桐子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表
明, 山桐子油酯成分主要是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
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约占山桐子油脂的80%左
右, 而饱和脂肪酸只占20%, 饱和脂肪酸主要为
十六碳的棕榈酸和十八碳的硬脂酸, 不饱和脂肪
酸主要是十六碳的棕榈烯酸和十八碳的油酸、亚
油酸和亚麻酸, 其中亚油酸为山桐子油中最主要
成分。研究表明, 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 具
有降低血压的功效。本研究中, 11个种源山桐子果
实的亚油酸含量平均值为63.58%, 最高的是分宜
种源, 达到72.88%。棕榈酸是饱和脂肪酸的主要
成分, 其比例远远大于硬脂酸。有趣的是, 平武种
表4 山桐子不同部位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值、变异系数、相对极差
Table 4 Average valu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and relative range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 content of I. polycarpa
部位 种源 不饱和脂肪酸/% 标准差/% 变异系数 最大值/% 最小值/% 相对极差
全果 朝天 81.41ab 2.65 3.25 84.99 77.95 8.64
分宜 82.71ab 1.47 1.78 85.12 80.67 5.38
奉化 82.07ab 2.09 2.55 84.28 77.29 8.52
黄山 79.91b 3.46 4.33 86.34 75.00 14.19
宁强 82.17ab 3.40 4.14 85.28 72.64 15.38
青川 81.96ab 3.15 3.84 86.05 75.75 12.57
上犹 75.66bc 1.38 1.82 78.62 74.21 5.83
仙居 75.52bc 2.81 3.72 81.51 71.97 12.63
宜昌 85.04a 2.63 2.86 87.26 83.11 13.25
平武 66.18d 3.25 3.15 70.25 63.14 12.46
湖南 81.34ab 3.12 5.62 85.12 76.26 13.46
平均 79.81b 2.62 3.30 87.26 63.14 11.25
果肉 奉化 87.56a 0.83 0.94 88.34 86.22 2.42
黄山 81.21ab 1.92 2.37 84.07 79.19 6.01
宁强 82.75ab 2.71 3.28 86.97 79.92 8.52
平均 83.84ab 1.82 2.20 88.34 79.19 5.65
种子 奉化 79.07b 0.86 1.09 79.82 77.66 2.72
黄山 76.19bc 2.95 3.87 80.90 73.17 10.14
宁强 79.85b 2.30 2.88 82.83 76.52 7.90
平均 78.37b 2.04 2.61 82.83 73.17 6.92
  同一部位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植物生理学报510
源亚油酸相对含量最低, 明显低于其他种源, 而其
棕榈酸及硬脂酸相对含量明显大于其他种源; 分
宜、宜昌的亚油酸相对含量最高, 但其棕榈酸含
量却相对较低, 表明山桐子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
与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与棕榈酸含量是此消
彼长的, 并且种源间及单株间果实油脂中亚油酸
所占比例相对稳定, 而棕榈酸所占比例波动幅度
较大, 如此, 为进行特定的油脂成分选择性育种提
供了较大的便利。
山桐子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 尤以果
肉中含量最高, 而种子中含量较低。山桐子果肉
中不饱和脂肪酸除棕榈烯酸含量明显低于种子外,
其余均高于种子。其中, 果肉中亚油酸含量明显
高于种子, 且种源间差异较种子大; 果肉中油酸和
亚麻酸含量略高于种子, 与种子相近。而两种饱
和脂肪酸却表现得完全不同, 种子中棕榈酸含量
明显高于果肉, 而硬脂酸含量却明显低于果肉。
无论山桐子果肉、全果还是种子, 不饱和脂
肪酸相对含量的种源间变异系数及相对极差均较
小, 表明山桐子果实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遗传稳定
性较好, 受环境影响较小。通过对山桐子果实5种
主要脂肪酸成分与地理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充
分验证了这一点。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饱和脂
肪酸中硬脂酸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而棕榈酸与
不饱和脂肪酸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均不明显, 说明
山桐子果实油脂特性主要受自身的遗传控制, 而
与外界环境条件关系不大。
本文以最具开发前景的山桐子为研究对象,
对采自朝天等11个种源的山桐子果实进行脂肪酸
成分分析, 并根据分析结果初步了解若干优良的
山桐子种源, 如宜昌、分宜种源山桐子果实不饱
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而平武种源山桐子果实饱和
脂肪酸含量较高, 并且各个种源内变异范围小, 其
优良特性能够稳定遗传, 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 可
以作为进一步富含油脂山桐子良种选育的素材,
亦可作为生物质能源树种开发的原始材料。
参考文献
李大伟(2010). 山桐子主要性状变异及优株选择研究[硕士论文].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李大伟, 龚榜初, 白杰健, 彭佳龙, 陈红星(2010). 山桐子天然群体表
型遗传多样性研究. 湖南农业科学, (11): 7~9, 10
刘根林, 梁珍海, 蒋泽平(2005). 山桐子研究综述. 江苏林业科技, 32
(5): 46~49
刘建华, 程传格, 董福英, 王晓, 江婷, 郭锐(2000). 大泽山葡萄籽油
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化学分析计量, 9 (1): 16
莫开林, 张正香, 罗小龙, 杨凌(2009). 山桐子油的开发利用. 粮油食
品科技, 17 (6): 23~25
王程田, 张学杰, 李法曾, 程传格(2002). 牛蒡籽油中脂肪酸成分的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11 (4): 58~59
张捷莉, 李铁纯, 李娜, 回瑞华, 侯冬岩(2003). 两种不同南瓜籽油中
脂肪酸的GC/MS分析. 中国油脂, 28 (2): 40~41
张伟敏, 钟耕, 王炜(2005). 单不饱和脂肪酸营养及其生理功能研究
概况. 粮食与油脂, (3): 13~15
张志国, 邱泉若, 生庆海(2002). 气相色谱法测定乳粉中亚油酸. 乳
业科学与技术, (4): 16~18
钟海雁(1990). 野生杨梅核仁油中脂肪酸的成分分析. 中国野生植
物资源, (3): 15~18
祝志勇, 王强, 阮晓, 李兆慧, 薛军, 江浩, 卢翔(2010). 不同地理
居群山桐子的果实含油率与脂肪酸含量. 林业科学, 46 (5):
176~178
Brich EE, Garfield S, Hoffman DR, Uauy R, Birch DG (2000).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early dietary supply of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n term in-
fants. Dev Med Child Neurol, 42 (3): 174~181
Dmytryshyn SL, Dalai AK, Chaudhari ST, Mishra HK, Reaney MJ
(2004).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vegetable oil derived
esters: evaluation for their diesel additive properties. Bioresour
Technol, 92 (1): 55~64
Lin XB, Loor JJ, Herbein JH (2004). Trans10, cis12–18:2 is a more
potent inhibitor of de novo fatty acid synthesis and desaturation
than cis9, trans11–18:2 in the mammary gland of laetating mice.
J Nutr, 134 (6): 1362~1368
表5 果实脂肪酸组成和地理指标的相关性
Table 5 Correlation of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geography
脂肪酸 海拔 经度(E) 纬度(N) 年均温 年降水 年无霜期 生态梯度值
棕榈酸 0.077 0.080 -0.249 0.213 0.077 0.164 0.470
棕榈烯酸 -0.051 0.363 -0.490 0.265 0.354 0.258 0.200
硬脂酸 0.580 -0.767 0.515 -0.381 -0.755 -0.141 -0.537
油酸 -0.046 0.324 -0.103 -0.054 0.319 -0.355 0.261
亚油酸 -0.195 -0.006 0.109 -0.042 0.029 -0.043 -0.331
  |P|>0.643为显著相关水平, |P|>0.812为极显著相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