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兔眼蓝莓‘粉蓝’叶片直接诱导丛生芽再生技术体系的建立



全 文 :植物生理学报 Plant Physiology Journal 2016, 52 (3): 372–380  doi: 10.13592/j.cnki.ppj.2015.0700372
收稿 2015-12-30  修定 2016-02-01
* 通讯作者(E-mail: 498548490@qq.com)。
兔眼蓝莓‘粉蓝’叶片直接诱导丛生芽再生技术体系的建立
吴光洪*, 孙英坤, 陈林敬, 沈柏春, 邓梦楚, 钱飞
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310020
摘要: 以兔眼蓝莓(Vaccinium ashei)优良品种‘粉蓝’ (‘Powderblue’)当年新发半木质化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材料, 诱导腋芽萌
发得到无菌种苗。选取无菌种苗幼嫩叶片, 诱导叶片直接分化产生不定芽芽丛, 然后对不定芽进行壮苗培养, 形成了再生
植株。结果表明: 最佳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WPM+0.2 mg·L-1噻苯隆(TDZ)+0.1 mg·L-1萘乙酸(NAA); 最佳的壮苗培养基
为WPM+0.5 mg·L-1玉米素(ZT)+0.05 mg·L-1 NAA; 壮苗后进行瓶内生根, 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1/2WPM+0.8 mg·L-1吲哚丁酸
(IBA)+0.1 g·L-1活性炭(AC)。该技术体系的建立大大缩短了组培扩繁的周期。
关键词: 兔眼蓝莓; ‘粉蓝’; 叶片外植体; 丛生芽
‘粉蓝’是杜鹃花科越橘属兔眼蓝莓的一个栽
培品种, 是从野生兔眼越橘类品种中选育出来的
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 品质佳, 口感好, 深受人们
青睐。随着兔眼蓝莓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 种植
规模不断扩大, 常规繁殖方法已经很难及时地为
市场提供大量品质上乘、规格一致的种苗。组培
扩繁就是一种高效的育苗手段。迄今为止, 对蓝
莓组培快繁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芽繁芽的方
式进行, 即先诱导外植体茎段腋芽萌发, 抽出新的
嫩梢, 然后利用嫩梢进行增殖培养而得到大量的
再生植株, 或者通过叶片诱导形成愈伤组织, 再诱
导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 从而得到再生植株(刘太
林2012; 涂俊凡等2012)。孙晓梅等(2010)以及韩
婷婷和孙周平(2010)分别以矮丛蓝莓栽培品种‘北
极星’和‘Blomidon’的幼嫩叶片为外植体材料, 诱
导叶片形成愈伤组织, 再诱导愈伤组织分化不定
芽; 马怀宇等(2004)用‘Sunrise’、‘Sierra’、‘Duke’、
‘Elliot’和‘Georgiagem’等几个高丛蓝莓品种组培
苗的叶片作为外植体, 分别进行了不定芽再生植
株的研究。但迄今为止, 尚未见关于利用兔眼蓝
莓叶片直接诱导丛生芽发生的研究报道。本研究
通过启动培养得到‘粉蓝’无菌苗, 选取无菌苗幼嫩
叶片直接诱导产生大量不定芽芽丛, 绕过叶片先
诱导愈伤组织, 再通过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发生,
而后再进行壮苗培养和瓶内生根培养, 最后得到
再生植株, 大大缩短了组培育苗的周期。
材料与方法
1 植物材料
以兔眼蓝莓(Vaccinium ashei Reade)优良品种
‘粉蓝’ (‘Powderblue’)当年新发半木质化带腋芽茎
段为外植体, 诱导腋芽萌发得到无菌种苗, 选取无
菌种苗幼嫩叶片为试验材料。
2 方法
2.1 叶片直接诱导丛生芽最佳培养基的筛选
以兔眼蓝莓‘粉蓝’当年新发半木质化带腋芽
茎段为外植体, 诱导腋芽萌发得到无菌种苗。选
取长势和规格基本一致的无菌种苗相近部位较为
幼嫩的叶片, 平铺在培养基表面, 叶片背面直接接
触培养基 , 诱导叶片直接分化产生不定芽。以
WPM为基本培养基, 分别添加噻苯隆(thidiazuron,
TDZ; 0.05、0.10、0.20、0.40、0.50和0.80 mg·L-1)
和萘乙酸(1-naphthylacetic acid, NAA; 0.05和0.10
mg·L-1), 采用正交试验。蔗糖用量为30.0 g·L-1, 琼
脂用量为7.0 g·L-1, pH为6.0。每个处理接种20瓶,
每瓶接种4个叶片(选取无菌苗植株顶芽以下2~4节
的幼嫩叶片), 重复3次。培养40 d后, 计算并比较
单个叶片在不同培养基上诱导得到的平均不定芽
芽丛数。
2.2 壮苗培养基的筛选
选取长势旺盛、不定芽生长状况良好且长势
基本一致的不定芽芽丛, 用镊子轻轻地将芽丛剥
开, 使单个不定芽完全分离开, 然后将不定芽接种
到壮苗培养基上, 进行壮苗培养。壮苗培养基以
WPM为基本培养基, 分别添加玉米素(zeatin, ZT;
0.1、0.5、0.8、1.0、1.5和2.0 mg·L-1)和NAA (0.05
吴光洪等: 兔眼蓝莓‘粉蓝’叶片直接诱导丛生芽再生技术体系的建立 373
mg·L-1)。蔗糖用量为30.0 g·L-1, 琼脂用量为7.0
g·L-1, pH为6.0。每个处理接种20瓶, 每瓶接种10个
不定芽, 重复3次。培养30 d后, 统计并观察每个配
比处理植株的平均高度和生长状况。
2.3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壮苗培养后, 选取长势和规格基本一致的小
苗, 将小苗基部的愈伤块轻轻切掉, 接种到生根培
养基上 , 进行瓶内生根培养。生根培养基以
1/2WPM (大量元素减半, 其他不变)为基本培养基,
分别添加吲哚丁酸(3-indolebutyric acid, IBA; 0、
0.1、0.5、0.8、1.0、1.5和2.0 mg·L-1)和活性炭
(activated carbon, AC; 0.1 g·L-1)。蔗糖用量为20.0
g·L-1, 琼脂用量为8.0 g·L-1, pH为6.0。每个处理接
种20瓶, 每瓶接种10株小苗, 重复3次。培养40 d后,
统计每个配比处理再生植株平均生根率和平均单
株苗生根条数。
实验结果
1 叶片直接诱导丛生芽最佳培养基的筛选
组培苗幼嫩叶片接种到诱导丛生芽的培养基
上7~10 d以后, 叶片的表面开始产生许多绿色米粒
状小颗粒, 这些小颗粒就是不定芽芽点, 约20 d以
后, 这些芽点逐渐分化为不定芽, 不定芽是以芽丛
的形式出现。约40 d以后, 绝大多数的绿色小颗粒
分化为不定芽。
在诱导叶片产生不定芽的过程中, TDZ发挥
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使用相同浓度NAA的情况
下, 使用不同浓度的TDZ, 不定芽丛的诱导效率和
生长状况存在巨大的差异。根据各试验处理间平
均数多重比较的结果(如表1), 将12个处理分为4个
组, 处理1、4和9为第一组, 处理2、3、5、8和12
为第二组, 处理6和7为第三组, 处理10和11为第四
组。4组处理间单个叶片诱导得到的平均不定芽
芽丛数均分别呈现显著性差异, 而每个组之间不
同的处理诱导得到的平均不定芽芽丛数则均无显
著性差异。
随着TDZ浓度的提高, 不定芽芽丛的诱导效
率呈现升高的趋势。处理6 (图1-F)、处理1 (图
1-A)、处理9 (图1-I)和处理5 (图1-E)诱导得到的不
定芽芽丛数均值依次为2.33、3.77、4.06和4.78。
处理2 (图1-B)为4.70, 略低于处理5。当TDZ使用
浓度提高到0.80 mg·L-1时, 处理10 (图1-J)诱导得到
的不定芽芽丛数达到峰值5.98; 处理7 (图1-G)、处
理4 (图1-D)、处理12 (图1-L)、处理8 (图1-H)和处
理3 (图1-C)诱导得到的不定芽芽丛数依次为
2.52、3.80、4.74、4.91和4.96, 不定芽芽丛诱导效
率同样呈现升高的趋势。但在使用相同浓度TDZ
的情况下, 使用不同浓度的NAA, 不定芽丛的诱导
效率却差异不大。若仅从不定芽丛诱导的效率来
考虑, 处理10和处理11 (图1-K)是最佳的诱导培养
表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处理对叶片直接诱导丛生芽的影响
Table 1 Effect of different plant growth regulator combinations on inducing the leaves to regenerate multiple shoots directly
处理 基本培养基 TDZ/mg·L-1 NAA/mg·L-1 不定芽芽丛数 生长状况
1 WPM 0.10 0.05 3.77±0.22c 不定芽丛长势较差, 叶色淡绿
2 WPM 0.50 0.05 4.70±0.15b 不定芽丛长势一般, 成苗效果较差, 叶色淡绿, 部分不定芽褐化死亡
3 WPM 0.50 0.10 4.96±0.10b 不定芽丛长势旺盛, 成苗效果较差, 叶色浓绿
4 WPM 0.10 0.10 3.80±0.30c 不定芽丛长势较差, 叶色淡绿
5 WPM 0.40 0.05 4.78±0.17b 不定芽丛长势一般, 单个芽矮小细弱, 叶色淡绿, 部分叶片出现黄化现象
6 WPM 0.05 0.05 2.33±0.36d 不定芽丛长势较差, 叶色淡绿
7 WPM 0.05 0.10 2.52±0.33d 不定芽丛长势较差, 叶色淡绿
8 WPM 0.40 0.10 4.91±0.52b 不定芽丛长势旺盛, 成苗效果一般, 叶色浓绿
9 WPM 0.20 0.05 4.06±0.36c 不定芽丛长势旺盛, 单个芽较为健壮, 叶色浓绿
10 WPM 0.80 0.05 5.98±0.24a 不定芽丛长势旺盛, 但部分芽叶片出现黄化现象, 不定芽呈丛生状态, 细
弱矮小, 难以成苗, 部分芽丛愈伤化
11 WPM 0.80 0.10 6.14±0.29a 不定芽丛长势旺盛, 但部分芽叶片出现黄化现象, 不定芽呈丛生状态, 细
弱矮小, 难以成苗, 部分芽丛或愈伤化, 或褐化死亡
12 WPM 0.20 0.10 4.74±0.07b 不定芽丛长势旺盛, 单个芽较为健壮, 成苗效果好, 叶色浓绿
  表中数据用不同小写字母标识表示差异显著(P<0.05), 表2和3同。表中“不定芽芽丛数”是指单个叶片诱导得到的平均不定芽芽丛数。
植物生理学报374
基, 二者的单个叶片分化产生的平均不定芽芽丛
数均在6.0左右, 但是, 不定芽丛的生长状况却比较
差, 叶片出现黄化现象, 不定芽出现愈伤化、褐化
问题, 不定芽矮小细弱, 难以成苗。综合来看, 处
理9和处理12二者诱导产生的不定芽生长状态最
佳。因此, 处理12 (WPM+0.20 mg·L-1 TDZ+0.10
mg·L-1 NAA)为最佳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
2 壮苗培养基的筛选
丛生芽诱导产生以后, 若继续在诱导培养基
上生长, 不定芽的成苗速度较慢, 这样就会大大延
长整个组培生产的周期, 增加生产成本。因此, 在
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丛生芽诱导成功以后, 再进行
一个壮苗培养的过程, 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健
壮的植株, 为后期组培苗生根奠定基础。各试验
处理间平均数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如表2), 处理
1、2、5和6间植株平均高度均分别呈现显著性差
异, 处理3、4与处理1、6植株平均高度均分别呈
现显著性差异, 处理3、4与处理2、5植株平均高
度则均无显著性差异。
经过30 d左右的壮苗培养, 诱导得到的不定芽
长成5~8 cm左右的小植株, 如表2所示, 当ZT浓度
从0.10 mg·L-1 (图2-A)提高到1.50 mg·L-1 (图2-E)时,
图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处理诱导得到的丛生芽
Fig.1 Multiple shoots induced by different plant growth regulator combinations
A~L依次代表表1中处理1~12诱导得到的丛生芽。
吴光洪等: 兔眼蓝莓‘粉蓝’叶片直接诱导丛生芽再生技术体系的建立 375
表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处理对壮苗培养的影响
Table 2 Effect of different plant growth regulator combinations on the culture of making multiple shoots stronger
处理 基本培养基 ZT/mg·L-1 NAA/mg·L-1 植株平均高度/cm 生长状况
1 WPM 0.10 0.05 4.84±0.19a 植株较为粗壮, 叶片数量较少, 长势较差, 叶色淡绿
2 WPM 0.50 0.05 3.50±0.40c 植株粗壮, 长势较好, 单株叶片数量约为6~7片, 叶色浓绿
3 WPM 0.80 0.05 3.31±0.36cd 植株粗壮, 长势较好, 单株叶片数量约为6~7片, 叶色浓绿
4 WPM 1.00 0.05 3.21±0.12cd 植株较为粗壮, 长势一般, 单株叶片数量约为3~4片, 叶色淡绿
5 WPM 1.50 0.05 2.91±0.12d 植株较为粗壮, 长势一般, 单株叶片数量约为3~4片, 叶色黄绿
6 WPM 2.00 0.05 4.16±0.15b 植株较为粗壮, 有落叶现象出现, 部分叶片叶色呈现黄绿
图2 不同壮苗培养基诱导得到的再生植株
Fig.2 Regeneration plants induced by different plant growth regulator combinations
A~F依次代表表2中处理1~6诱导得到的再生植株。
植物生理学报376
小植株的平均高度呈现降低的趋势; 当提高到2.00
mg·L-1 (图2-F)时, 其平均高度也随之升高, 达到了
4.16 cm。当ZT浓度为0.10和2.00 mg·L-1时, 虽然植
株平均高度最高, 分别达到了4.84和4.16 cm, 但是
植株的生长状况较差; 当ZT浓度为1.00 (图2-D)和
1.50 mg·L-1时, 植株长势一般, 叶片数量较少且出
现黄化的现象; 当ZT浓度为0.50 (图2-B)和0.80
mg·L-1 (图2-C)时, 植株平均高度分别达到了3.50和
3.31 cm, 虽然不是最高, 但是苗的质量却是最好
的。因此, 处理2 (WPM+0.50 mg·L-1 ZT+0.05
mg·L-1 NAA)为最佳的壮苗培养基。
3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根据各试验处理间平均生根率多重比较的结
果(如表3), 将7个处理分为4个组, 处理1为第一组,
处理2为第二组, 处理3和处理7为第三组, 处理4、
处理5和处理6为第四组。4组处理间平均生根率
分别呈现显著性差异, 而每个组之间不同处理平
均生根率则无显著性差异。各试验处理间平均单
株苗生根条数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 处理1、7与
处理2、3、4、5之间平均单株苗生根条数均分别
呈现显著性差异, 处理1和7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处理6与处理2、3、4之间平均单株苗生根条数均
表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处理对生根培养的影响
Table 3 Effect of different plant growth regulator combinations on the rooting of plantlets
处理 基本培养基 IBA/mg·L-1 平均生根率/% 平均单株苗生根条数
1 1/2WPM 0 9.20±4.60d 1.14±0.57e
2 1/2WPM 0.10 78.70±5.77c 9.80±0.78c
3 1/2WPM 0.50 86.10±1.82b 16.20±1.78b
4 1/2WPM 0.80 95.80±2.95a 27.56±2.81a
5 1/2WPM 1.00 93.00±1.49a 5.12±0.29d
6 1/2WPM 1.50 97.40±1.22a 4.39±0.21de
7 1/2WPM 2.00 87.30±2.70b 2.16±0.14e
分别呈现显著性差异, 而处理6与处理1、5、7之
间平均单株苗生根条数则分别无显著性差异。
生根培养约10 d后, 表3中的处理6 (图3-F)和
处理7 (图3-G)培养基上生长的小苗基部开始产生
少量愈伤组织, 处理2 (图3-B)、处理3 (图3-C)、处
理4 (图3-D)和处理5 (图3-E)培养基上生长的小苗
基部的伤口边缘呈现一定程度的膨大。生根培养
约20 d以后, 处理7培养基上生长的小苗基部的愈
伤块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在愈伤块边缘分化出
少量(2.16条)不定根, 处理6培养基上生长的小苗基
图3 不同生根培养基诱导得到的生根苗
Fig.3 Regeneration rooting plantlets induced by different plant growth regulator combinations
A~G依次代表表3中处理1~7诱导得到的再生植株。
吴光洪等: 兔眼蓝莓‘粉蓝’叶片直接诱导丛生芽再生技术体系的建立 377
部也产生了较大的愈伤组织块, 但愈伤块的长势
不及处理6, 愈伤块边缘分化出一定数量(4.39条)的
不定根, 处理2、3、4和5培养基上生长的小苗基
部的愈伤块很小, 没有继续膨大的趋势, 在伤口基
部开始分化出大量的不定根, 且须根系很发达, 其
中尤以处理4上生长的小苗生根状况最好, 平均单
株小苗的生根条数达到了27.56。直到生根培养约
30 d以后, 处理1 (图3-A)培养基上生长的小苗基部
才开始产生少量不定根, 而且根系很短, 附着在愈
伤组织上。从平均生根率的角度来看, 处理2~7的
总体差异不是很大, 当IBA浓度达到1.50 mg·L-1 (处
理6)时, 平均生根率最高, 达到了97.40%, 但是小苗
的平均生根条数只有4.39, 而当IBA浓度为0.80
mg·L-1 (处理4)时, 虽然平均生根率不是最高的
(95.80%), 但也较为理想。所以综合来考虑, 处理4
(1/2 WPM+0.80 mg·L-1 IBA+0.10 g·L-1 AC)为最佳
的生根培养基。
4 生根苗驯化及炼苗移栽
将生根的组培苗转移到炼苗坑道中的苗床上,
自然环境下炼苗15~20 d。移栽前3~4 d, 将组培瓶
的瓶盖松动, 但不要完全打开。移栽前1~2 d, 将组
培瓶的瓶盖完全打开, 并往组培瓶内灌入少量的
无菌水。生根组培苗移栽前, 先用镊子将生根苗
轻轻地从培养基内夹出来, 将根部所带的培养基
用清水完全清洗干净, 不要损伤苗的根部。将清
洗好的生根苗轻轻插入炼苗基质(图4)。炼苗基质
由珍珠岩和泥炭(1:2, V/V)充分混匀组成, 移栽前1
周左右, 用0.8%的高锰酸钾溶液对其消毒处理, 然
后用塑料薄膜覆盖。生根苗不宜种得过深, 尽量
使根部舒展地分布于基质中, 不要使其弯曲。对
移栽的生根苗均匀喷施0.3%的多菌灵溶液, 以基
质完全浸湿为宜, 然后用塑料薄膜做成封闭的小
拱棚, 保温保湿40 d左右。待生根小苗长出新的须
状根并恢复正常生长后(图5), 将小拱棚的两端打
开, 缓慢放风, 约1周后, 将小拱棚完全打开, 使其
在自然条件下生长, 此后, 每2周左右对生根苗喷
施一次0.5%的硫酸亚铁溶液, 持续2个月左右, 组
培苗成活率可以达到95%以上。
5 组培技术体系的应用(规模化生产)
按照以上各个培养阶段最佳的技术配方进行
图4 移栽到炼苗基质上的组培苗
Fig.4 The plantlets transplanted on the substrate soil
图5 炼苗后成活的组培苗
Fig.5 The plantlets survived in the field
植物生理学报378
表4 四次组培苗规模化生产相关数据对比
Table 4 Data contrast of four times large-scale production
批次 不定芽/瓶 再生苗/瓶 生根苗/瓶 不定芽成苗率/% 再生苗生根率/%
1 1 290 1 263 1 213 97.90 96.04
2 1 046 1 035 986 98.95 95.27
3 1 073 1 061 1 008 98.88 95.00
4 1 532 1 491 1 426 97.32 95.64
  表中每瓶内不定芽、再生苗和生根苗的数量均为15株。
规模化生产, 由叶片诱导不定芽开始, 依次进行不
定芽的壮苗培养、生根培养直到最后得到瓶内生
根苗为止, 整个生产周期约为4个月, 而采用常规
的芽繁芽的方式进行组培快繁, 其生产周期约为5
个月, 更重要的是, 其侧芽或腋芽的增殖效率远低
于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的效率。按照已建立的组
培技术体系进行了4次组培苗的规模化生产, 相关
数据如表4所示。
4次规模化生产不定芽成苗率分别为97.90%、
98.95%、98.88%和97.32% (如表4), 这表明得到的
最佳壮苗培养基效果非常理想, 而且比较稳定; 再
生苗生根率分别为96.04%、95.27%、95.00%和
95.64%, 这与以上研究中最佳生根培养基的平均
生根率(95.80%)基本一致。该研究所建立的组培
技术体系完全能够满足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需要,
而且该体系稳定、高效。
讨  论
植物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一般有以下4种方式:
一是由愈伤组织诱导产生不定芽而形成再生植株;
二是由愈伤组织诱导产生胚状体而形成再生植株;
三是诱导顶芽或侧芽萌发, 然后诱导芽增殖, 继而
形成再生植株; 四是诱导茎尖产生原球茎而形成
再生植株。严格意义上来说, 该研究的方式不属
于以上任何一种, 利用组培苗幼嫩叶片直接诱导
产生了大量的不定芽丛, 并没有经过先诱导愈伤
组织而后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不定芽的过程, 而
大多数木本植物, 其愈伤组织分化产生不定芽是
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甚至很多物种的愈伤组织
无法再生得到不定芽。组织培养过程中出现变异
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尤其是通过诱导愈伤组织获
得的再生植株遗传稳定性差(Larkin和Scowcroft
1981; 贾春兰等1991), 且再生植株的品质也存在一
定的差异性。该研究采用直接诱导不定芽再生的
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蓝莓快繁的周期。
在诱导叶片产生不定芽的过程中 , 采用了
TDZ+NAA的激素组合。从该研究以上的结果中
可以明显地看出, 叶片组织对TDZ比较敏感, 当
TDZ的浓度发生变化时, 不定芽的发生效率和生长
状态也随之产生较大差异, 即TDZ在叶片诱导产生
不定芽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这与邢瑞丹等
(2009)和崔广荣等(2008)提出TDZ对蓝莓叶片不定
芽再生频率影响显著的观点相吻合。正常状态下,
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基本处在一个稳定的值, 细
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两大类的激素也处于一个稳定
的动态平衡, 那么植物便按照正常的自然规律进
行生长发育。诱导叶片组织再生不定芽是一个再
分化的过程, 必须以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刺激来
打破内在的激素动态平衡, 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调节作用(Chen等
1999)。通过该研究的结果初步推测, 兔眼蓝莓‘粉
蓝’叶片组织内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很低, 生长素的
含量较高, 所以, 当用低浓度(0.05 mg·L-1)的外源
TDZ来刺激时, 便打破了其体内原有的激素动态平
衡, 使叶片组织再分化产生了大量不定芽。至于
具体的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机制, 有待于进
一步的研究探索。
壮苗培养实际上是一个诱导不定芽分化成健
壮再生植株的过程, 在TDZ+NAA激素组合的作用
下, 叶片高频再生大量的不定芽, 但TDZ诱导得到
的不定芽通常节间缩短, 造成矮化(陈肖英等2003);
呈丛生或簇生状, 无法分化得到健壮的再生植株。
较低浓度的ZT能够高效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使
不定芽在较短时间内分化为健壮的再生植株, 并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诱导腋芽萌发和侧芽的生长。而
吴光洪等: 兔眼蓝莓‘粉蓝’叶片直接诱导丛生芽再生技术体系的建立 379
当ZT浓度较高时, 不定芽或腋芽增殖的频率也大
大提高, 但再生植株的生长状况却变差。
IBA在‘粉蓝’组培苗生根过程中发挥了很重
要的作用, 其使用浓度的变化对整体生根率的影
响差异不是特别大, 但对产生的根系数量影响比
较大。使用较低浓度的IBA (0.5~0.8 mg·L-1)时, 苗
伤口基部的愈伤块少量发生甚至不发生, 直接产
生大量不定根; 使用较高浓度的IBA (1.5 mg·L-1)
时, 苗伤口基部的愈伤组织大量分化, 膨大到一定
程度时, 在生根培养的末期, 才在愈伤组织的边缘
产生少量不定根, 甚至无不定根发生, 产生的不定
根粗短, 无须根系, 极易发生损伤, 不利于后期的炼
苗移栽。通过该研究结果初步推测, 较低浓度的
IBA能够诱导‘粉蓝’大量的根原基发生并分化为不
定根, 当IBA使用浓度超过一定值时, 根原基的发
生与分化受到抑制, 愈伤组织的分化得到了促进。
通过一系列的试验, 该研究最终确立了最佳
的叶片直接诱导丛生芽培养基为WPM+0.2 mg·L-1
TDZ+0.1 mg·L-1 NAA, 最佳的壮苗培养基为WPM+
0.5 mg·L-1 ZT+0.05 mg·L-1 NAA, 最佳的生根培养
基为1/2WPM+0.8 mg·L-1 IBA+0.1 g·L-1 AC。通过
该技术体系进行大规模的组培快繁, 不仅在很大
程度上缩短了组培生产周期, 更重要的是, 繁殖系
数高, 得到的组培苗后代品质较高, 并为其他物种
利用器官组织直接诱导不定芽进行大规模扩繁提
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Chen JT, Chang C, Chang WC (1999). Direct somatic embryogenesis
on leaf explants of Oncidium Gower Ramsey and subsequent
plant regeneration. Plant Cell Rep, 19 (2): 143–149
Chen XY, Ye QS, Liu W (2003). A review of recent advances in TDZ.
Subtrop Plant Sci, 32 (3): 59–6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
stract) [陈肖英, 叶庆生, 刘伟(2003). TDZ研究进展(综述). 亚
热带植物科学, 32 (3): 59–63]
Cui GR, Lu F, Cao HL, Liu MC, Ding WQ, Zhang ZX (2008). High
efficient somatic embryogenesis on leaf explants of blueberry
in vitro culture and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s. Acta Laser Biol
Sin, 17 (5): 599–60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崔广
荣, 陆峰, 曹华龙, 刘淼才, 丁为群, 张子学(2008). 蓝莓离体叶
片胚状体高效发生及其组织学观察. 激光生物学报, 17 (5):
599–607]
Han TT, Sun ZP (2010). Callus induc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 of
Vaccinium angustifolium leaves. Acta Bot Boreal-Occident Sin,
30 (3): 615–62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韩婷婷, 孙
周平(2010). 矮丛蓝莓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 西北
植物学报, 30 (3): 615–620]
Jia C, Wang J, Jin B (1991). Effect of tissue culture on chromosome
ploidy variation in vegetable crops. Chin Veg, (6): 17–18 (in
Chinese) [贾春兰, 王纪方, 金波(1991). 蔬菜作物组织培养对
染色体倍性变异的影响. 中国蔬菜, (6): 17–18]
Larkin PJ, Scowcroft WR (1981). Somaclonal variation – a novel
source of variability from cell cultures for plant improvement.
Theor Appl Genet, 60 (4): 197–214
Liu T (2012). Review of progress in tissue culture of blueberry. Anhui
Agr Sci Bull, 18 (5): 37–3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刘
太林(2012). 蓝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综述. 安徽农学通报, 18
(5): 37–39]
Ma HY, Li YD, Liu QZ, Zhao HJ, Sun QR (2004). Regeneration of
highbush blurberry plantlets from leaf section. J Northeast Agr
Univ, 35 (2): 212–21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马怀
宇, 李亚东, 刘庆忠, 赵红军, 孙清荣(2004). 高丛越橘离体叶
片再生植株研究初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35 (2): 212–215]
Sun XM, Wang XM, Yang HG, Zhang LJ, Cui WS (2010). Studies on
primary culture of V. angustifolium ‘Polaris’. North Hortic, (1):
23–2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孙晓梅, 王新苗, 杨宏
光, 张丽杰, 崔文山(2010). 矮丛蓝莓‘北极星’启动培养研究.
北方园艺, (1): 23–26]
Tu JF, Qin ZQ, Li XM, Yang FC, Zhu HY, Wu T (2012). Tissue cul-
ture and micropropagation of Vaccinium ashei. J Anhui Agr Sci,
40 (28): 13725–1372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涂俊
凡, 秦仲麒, 李先明,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2012). 兔眼蓝莓
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40 (28): 13725–
13728]
Xing RD, Liu QZ, Chen X, Li YD (2009). Establishment of adven-
titious shoot regeneration system from detached leaves of two
blueberry cultivars. Shandong Agr Sci, (5): 8–1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邢瑞丹, 刘庆忠, 陈新, 李亚东(2009). 两
个蓝莓品种离体叶片不定芽再生体系的建立. 山东农业科学,
(5): 8–11]
植物生理学报380
The technology system establishment for direct induction of Vaccinium ashei
‘Powderblue’ leaves to regenerate multiple shoots
WU Guang-Hong*, SUN Ying-Kun, CHEN Lin-Jing, SHEN Bo-Chun, DENG Meng-Chu, QIAN Fei
Hangzhou Landscaping Incorporated, Hangzhou 310020, China
Abstract: Shoot segments with axillary buds from young branches of Vaccinium ashei ‘Powderblue’ were cul-
tured in vitro. The axillary buds grew out and formed aseptic plantlets. Then young leaves of aseptic plantlets
were used as explants to induce regenerating multiple shoots directly. The multiple shoots became thicker by
subculturing and formed the whole plantlets fin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regeneration of multiple
shoots was achieved on WPM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0.2 mg·L-1 thidiazuron (TDZ) and 0.1 mg·L-1 1-naph-
thylacetic acid (NAA). The optimal subculture medium was WPM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0.5 mg·L-1
zeatin (ZT) and 0.05 mg·L-1 NAA. The optimal rooting medium was 1/2WPM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0.8
mg·L-1 3-indolebutyric acid (IBA) and 0.1 g·L-1 activated carbon (AC). The technology system could greatly
shorten the propagation cycle of V. ashei ‘Powderblue’.
Key words: Vaccinium ashei; ‘Powderblue’; leaf explants; multiple shoots
Received 2015-12-30 Accepted 2016-02-01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49854849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