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浙皖粗筒苣苔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6卷 第12期, 2010年12月 1279
收稿 2010-10-26 修定  2010-11-23
资助 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基金(2008FK64)和浙江省临安市科研
计划项目(201080)。
* 通讯作者(E-mail: ligy1956@163.com; Tel: 0571-63741290)。
浙皖粗筒苣苔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王辉, 吴家森, 夏国华, 李根有 *
浙江农林大学林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浙江临安311300
Tissue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Briggsia chienii Chun
WANG Hui, WU Jia-Sen, XIA Guo-Hua, LI Gen-You*
Basic Experiment Teaching Center of Forestry,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 Lin’an, Zhejiang 311300, China
1 植物名称 浙皖粗筒苣苔(Briggsia chienii Chun)。
2 材料类别 种子及无菌苗叶片。
3 培养条件 MS 为基本培养基。诱导种子发芽培
养基: (1) MS+6-BA 1.0 mg·L-1 (单位下同)+NAA 0.5;
诱导叶片分化培养基: (2) MS+6-BA 2.0+NAA 0.5;
增殖继代培养基: 同(1); 壮苗培养基: (3) MS+6-BA
0.1+NAA 0.05; 生根培养基: (4) 1/2MS+0.1%活性
炭。以上培养基均含30 g.L-1蔗糖和7.0 g·L-1琼脂,
pH 5.8。培养温度为(25±2) ℃; 光照强度约为30
mmol·m-2·s-1, 光照时间为16 h·d-1。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4.1 种子发芽诱导 取浙皖粗筒苣苔未开裂蒴果, 先
用自来水冲洗, 再用毛笔蘸取几滴洗洁精, 稀释后
轻刷表面, 最后用流水冲洗10 min。在超净工作
台上, 先用75%乙醇灭菌15~20 s, 再用0.1% HgCl2
浸泡灭菌2~3 min, 之后用无菌水漂洗5次。用无
菌滤纸将蒴果表面水分吸干, 用灭过菌的解剖刀将
其切开, 轻抖出内部种子, 接种到诱导种子发芽培
养基(1)内。约30 d后, 种子萌发。培养35 d后,
植株长高至2 cm, 叶片数迅速增多。
4.2 叶片分化诱导 将长于1 cm的叶片切成0.5
cm×0.5 cm的正方形, 接到培养基(2)中, 观察叶片
的不定芽分化, 并将长势良好的小植株(3对叶片以
上)接到培养基(1)中进行增殖继代培养。培养8 d
后叶片出现卷曲(图1), 16~25 d后叶片出现不定芽
萌发(图2), 30~35 d后不定芽明显长大, 数量增多,
平均每个叶片萌发不定芽 18 个。
4.3 增殖继代培养 将2对叶以上的小苗接至培养
基(1)上进行增殖继代培养, 20 d后叶片明显长大至
原来的2倍以上, 叶片数迅速增加, 小苗明显长高
至原来的 2 倍以上。可继续转接至继代培养基上
增殖培养, 长势良好叶茎有健壮的芽可直接转接入
图1 浙皖粗筒苣苔叶片卷曲
图2 浙皖粗筒苣苔不定芽突起
生根培养中生根培养。
4.4 壮苗培养 将叶片不展、长势一般的芽切下转
入壮苗培养基(3)中培养20~30 d, 苗高2~5 cm, 具
叶 8~12 片。部分直接有根的发生(图 3)。
4.5 生根培养 选择分化出的长有3~5对新叶的生
长健壮的无根苗接种到生根培养基(4)上, 8 d后可
见叶片明显增大, 且有根发生; 25 d内又可长出3~5
对叶片, 平均每株生根4~6条(图4)。经过约2个月
的生根培养, 株高约4 cm, 生根率可达95%以上。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6卷 第12期, 2010年12月1280
图3 浙皖粗筒苣苔壮苗培养
4.6 炼苗与移栽 当苗高约4 cm时, 将培养瓶盖打
开, 放到全天自然光照、温度25 ℃的通风条件下
炼苗5~7 d, 将生根试管苗小心地从培养容器中取
出, 用温水洗净根部残留的培养基, 移栽入已灭过
菌的营养土(泥炭:蛭石=1:1)中, 移栽后7~10 d用塑
料薄膜保湿, 保持空气湿度85%以上, 每天喷雾1~2
次, 移栽苗20 d左右长出新根。长势稳定后, 每
天掀开薄膜少许, 7 d揭去薄膜(图5)。移栽苗成
活率可达 9 0 % 以上。
5 意义与进展 浙皖粗筒苣苔属苦苣苔科粗筒苣苔
属植物, 又名岩青菜、石燕三七、金丝草、虎
皮、岩白菜、小荷草、佛肚花,是中国华东特
有种。目前资料记载仅在江西、福建、浙江、
安徽发现有分布(郑朝宗 1993; 李振宇和王印政
2005; 彭东辉等2010), 生于海拔500~1 000 m的潮
湿岩石、山谷沟边及草丛中, 在石灰岩生境中也能
生长。本种为多年生莲座状草本, 花期6~8月, 花
冠紫红色, 内面具紫色斑点, 下方肿胀, 故又得名佛
肚花, 是观赏、药用(浙江药用植物志编写组1980)
兼具的野生植物(图6), 可作为园林地被及室内盆栽
应用开发。其野生植株数量较少, 亟待保护。用
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可能有助于此种的种质资源
保存。与粗茼苣苔属不同属的半蒴苣苔及尖萼唇
柱苣苔等植物的组织培养已有报道(汤正辉等2005;
梁桂友等2007), 但浙皖粗筒苣苔的组培快繁尚未
见报道。
参考文献
李振宇, 王印政主编(2005). 中国苦苣苔科植物. 郑州: 河南科学
技术出版社, 75
梁桂友, 温放, 李湛东(2007). 尖萼唇柱苣苔的组织培养和快速
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43 (2): 321
彭东辉, 林建勇, 吴平生, 张启翔, 丘进渊(2010). 福建苦苣苔科
一新记录属——粗筒苣苔属Briggsia Craib. 福建林学院学
报, 30 (2): 102~103
汤正辉, 石雷, 陈维伦, 苗琛, 李振宇(2005). 半蒴苣苔的组织培
养和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41 (3): 333
浙江药用植物志编写组(1980). 浙江药用植物志(下). 杭州: 浙江
科学技术出版社, 1180~1181
郑朝宗主编(1993). 浙江植物志(第六卷).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
版社, 64~65
图4 浙皖粗筒苣苔生根培养
图5 浙皖粗筒苣苔组培苗移栽
图6 浙皖粗筒苣苔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