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高等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的合成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4卷 第 4期,2008年 8月 791
高等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的合成
宋东亮 *, 沈君辉, 李来庚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上海 200032
Cellulose Synthesis in the Cell Walls of Higher Plants
SONG Dong-Liang*, SHEN Jun-Hui, LI Lai-Geng
Institute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Ecology,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2, China
提要: 植物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质等构成。近年来, 在细胞壁形成, 如纤维素合成方面的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非常令人鼓舞的进展。本文就高等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关键词: 初生细胞壁; 次生细胞壁; 纤维素; 半纤维素; 木质素
收稿 2008-04-30 修定 2008-06-30
资助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李来庚, 30725025)。
* E-mail: dlsong@sibs.ac.cn; Tel: 021-54924161
植物细胞壁是围绕在植物原生质体外的一种
细胞结构。它对植物体的支撑、水分和养料的供
给、植物形态建成和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起着
重要作用, 与植物细胞分化、植物体生长发育也有
密切关系。
植物细胞壁的形成首先是在细胞分裂后, 由新
形成的细胞板区域产生初生细胞壁, 初生细胞壁之
间形成胞间层, 以后随着细胞的分化, 在初生细胞
壁的内侧和原生质体的外面形成次生细胞壁, 随着
细胞的进一步分化, 细胞壁逐渐形成与细胞功能相
适应的结构。
1 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结构和功能
1.1 初生细胞壁 初生细胞壁的主要组分有多糖, 蛋
白, 如扩展蛋白(expansin)等, 一些酶类, 以及一些
离子, 如钙离子等。
初生细胞壁中的多糖主要为纤维素(cellulose)、
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和果胶质(pectin)。
纤维素占初生壁干重含量的15%~30%。纤维
素一般以微纤丝(microfibril)形式存在, 每条微纤丝
的横截面平均有36条β-1,4-D-葡聚糖链, 每条葡聚
糖链由几千到上万个单糖分子组成。葡聚糖链之
间相互以氢键结合形成结晶结构, 直径 5~10 nm。
在微纤丝内, 糖链平行排布, 链的还原性末端都指
向同一个方向, 每条链的起点和终点各不相同, 上
千条的葡聚糖链相互连接构成一条微纤丝, 长度可
达几百微米。
半纤维素是带有支链的杂多糖, 支链中的糖类
型与主链的糖类型不同。初生细胞壁中主要的半
纤维素是木葡聚糖(xyloglucan), 它主要是由 β-1,4-
D-葡聚糖构成主链, 支链上有许多 α-D-木糖与主
链葡萄糖的(1,6)O-6位置相连接。在细胞壁内, 半
纤维素与纤维素形成连接, 与微纤丝一起构成网状
结构。
果胶质的总量占初生细胞壁多糖含量的 30%
左右, 它是复杂的混合多糖, 结构中含有 α-1,4-D-
半乳糖醛酸, 它的两个基本组分是同聚半乳糖醛酸
(homogalacturonan, HG)和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聚糖
(rhamnogalacturonan, RG)。
初生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结构和机械支撑、
维持和决定细胞形态、抵抗细胞膨胀压力、控制
细胞生长的速率和方向、植物的形态建成、调节
胞间层的物质扩散、储备碳水化合物、抵抗病原
体、抵抗脱水胁迫、激活源头信号分子、细胞
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1.2 次生细胞壁 次生细胞壁是在初生细胞壁内侧
形成的, 在组成上与初生细胞壁不同。次生细胞壁
除含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外, 还含有木质素(lignin)。
木质素是一种酚类聚合物。在次生细胞壁中木质
素以高度交联的形式存在, 增强了植物向上生长所
需要的机械支持能力。
次生细胞壁是在细胞停止扩展和伸长之后开
始形成的, 所以在次生壁合成之后, 细胞的大小不
再发生变化, 这也说明次生壁的形成是细胞进行特
异分化的结构。次生细胞壁的结构一般较厚, 可以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4卷 第 4期,2008年 8月792
分为 S1、S2和 S3三层, 不同层次的次生壁在组
成、结构和微纤丝角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由于
次生细胞壁厚, 储存了大量的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和碳, 所积累的生物质, 占植物生物质总量的绝大
部分, 是地球上生物质的主要形式, 是人类生活所
需要的纤维材料和生物能源原料。由于细胞壁积
累了丰富的生物质, 对细胞壁的主要聚合物, 如纤
维素生物合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纤维素合酶及其相关的基因
近 10年来, 纤维素合成过程的研究多以拟南
芥突变体为材料, 采用遗传学方法已鉴定了部分与
纤维素合成过程相关的基因, 人们对这一过程的认
识正在逐步深入。
2.1 纤维素合酶 纤维素是由几种不同的纤维素合
酶组成的复合体合成的。纤维素合酶是一类糖苷
转移酶(glycosyltransferase, GT), 一般认为它催化
UDP-葡萄糖形成葡聚糖链。
Kimura等(1999)用免疫细胞学的方法, 在冷冻
条件下剥裂细胞膜, 成功地将棉花纤维素合酶制备
的多抗标记到赤豆(Vigna angularis)细胞膜近胞浆
侧的分裂面上。在电镜下可以观察到对称的玫瑰
花形(rosette)结构。这个结构由 6个独立的球状蛋
白复合体构成, 直径 25~30 nm, 人们一般认为这就
是纤维素合酶复合体(cellulose synthase complex,
CS C)。
植物中纤维素合酶的发现是基于基因序列的
比对分析。Pear等(1996)首次用同源克隆的方法
找到了 2个棉花中与细菌 CelA基因同源的纤维素
合酶基因GhCesA-1与GhCesA-2。通过基因组信
息的分析, Richmond (2000)总结了拟南芥基因组中
的 10个CesA基因的蛋白序列的结构特点。Suzuki
等(2006)将杨树基因组的 18个 CesA基因作了归
类。一般认为所有CesA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着相
似的结构, 含有 8个跨膜结构域, 2个在N端, 6个
在 C端。N端有 1个锌指结构域, 可能与蛋白之间
的相互作用有关。锌指结构域和N端跨膜结构域
之间有一个蛋白序列的高变区 I (HVRI)。在两个
跨膜结构域之间是酶的中央结构域, 其间有一个蛋
白序列高变区 II (HVRII), 高变区 II两边各有一个
保守基序, DxD和 QxxRW, 它们的功能主要是与
底物的结合与催化相关, 除了蛋白序列高变区II外,
中央结构域的不同 C e s A 蛋白之间非常保守
(Richmond 2000)。
2.2 与初生壁合成有关的纤维素合酶 采用遗传学
和生物化学的方法鉴定的参与拟南芥初生壁合成的
纤维素合酶基因有: AtCesA1、AtCesA3、AtCesA6、
AtCesA2、AtCesA5、AtCesA9。其中 AtCesA1和
AtCesA3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基因。
AtCesA1 (radial swelling, rsw1)基因突变株对温
度敏感, 温度升高时, 纤维素合成减少, 玫瑰花形结
构消失, 纤维丝不能形成结晶结构(Arioli等1998)。
AtCesA3 (isoxaben resistance, ixr1) (Scheible等
2001)和 AtCesA6 (ixr2/prc) (Desprez等 2002)的突
变体可以抵抗纤维素合酶抑制剂异恶酰草胺(除草
剂的一种), 由于AtCesA3基因和AtCesA1基因的表
达具有一致性, 而且 AtCesA1基因和 AtCesA3基因
的纯合突变体初生壁缺陷会导致胚胎致死。因此
认为它们参与纤维素的合成, AtCesA6的突变体在
黑暗条件下生长时其下胚轴不能伸长(Desnos等
1996), 它的突变体没有致死表型, 于是推测还有其
他基因在功能上与其冗余。
AtCesA2、AtCesA5和 AtCesA9在序列上和
AtCesA6基因有很大的同源性, 它们在功能上与
AtCesA6基因是部分冗余的。AtCesA2和 AtCesA6
双突变以后, 黑暗条件下生长的幼苗的下胚轴往往
变得更短, 研究 PromoterAtCe sA2/6: :GUS时发现,
AtCesA2/6两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相似, 在整个胚轴
上和根中都有表达, 在根和胚轴伸长区的细胞中表
达最为强烈, 推测 AtCesA2和 AtCesA6可能与细胞
的伸长有关。AtCesA9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表达,
且 AtCesA2、AtCesA6和 AtCesA9三基因突变的突
变体是胚胎致死的, 推测AtCesA9基因参与胚胎形
成过程。PromoterAtCesA5::GUS的实验表明, AtCesA5
基因在胚轴顶端回钩(apical hook)处的非伸长细胞
中表达。因而推测 AtCesA5基因在非伸长的细胞
内起作用(Persson等 2007; Desprez等 2007)。
2.3 与次生壁合成有关的纤维素合酶 Taylor 等
(1999、2000、2003)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鉴定了
与拟南芥次生壁合成相关的 3个纤维素合酶基因,
AtCesA4 (irx5)、AtCesA7 (irx3)和 AtCesA8 (irx1),
当它们各自突变后, 拟南芥发育生成不规则的木质
部(irregular xylem), 且三者在相同的时间和细胞内
表达, AtCesA4基因不表达时, AtCesA7基因和
AtCesA8基因也不表达。从而推测参与拟南芥次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4卷 第 4期,2008年 8月 793
生壁合成的复合体至少含有这 3 种纤维素合酶。
在筛选拟南芥易脆纤维(fragile fiber, fra)突变体时,
也发现AtCesA7 (fra5)基因和AtCesA8 (fra6)基因上
有突变位点。突变体表型为束间纤维的机械承受
力减弱(Zhong等 2003)。AtCesA10基因的研究尚
无报道。
除了拟南芥之外, 有关水稻和杨树次生壁合成
的纤维素合酶的研究也有报道。在筛选水稻脆秆
突变体的过程中, 有人已发现与水稻次生壁合成相
关的纤维素合酶基因: OsCesA4、OsCesA7和
OsCesA9 (Tanaka等 2003)。这 3个基因的突变都
分别导致纤维素含量下降, 表明这些基因之间不是
相互冗余的。在杨树中也发现了 18个纤维素合酶
基因, 定量 PC R 检测表明, 基因 PtCes A18 和
PtCesA13相对于叶片、茎尖和韧皮部而言, 在发
育中的木质部中表达很强, 因此推测这两个基因参
与次生壁的合成, 另外, PtCesA7、PtCesA8、
PtCesA9和 PtCesA10在发育的木质部中也有较高
的表达。至于究竟有哪些纤维素合酶参与杨树次
生壁的合成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S uz uk i 等
2006)。
2.4 与纤维素合成相关的其他基因 fra1基因突变
的表型为束间纤维的机械承受力减弱以及纤维素在
细胞膜上的沉积方向发生紊乱。分析发现, 该基因
编码一个微管动力蛋白(kinesin) (Zhong等 2002)。
推测它可能在纤维素沉积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Smith和Oppenheimer 2005)。
Korrigan (Kor)基因的突变导致植株纤维素积
累的减少和果胶质组分的改变。基因表达情况分
析表明, Kor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蛋白质酶
活性分析发现KOR蛋白具有β-1,4-葡聚糖酶的活
性(Nicol等 1998), 但没有木葡聚糖酶活性(Molhoj
等 2001)。筛选其他突变体时也发现Kor基因的等
位突变: rsw2 (Lane等 2001; Sato等 2001)、irx2
(Szyjanowicz等 2004)、lions tail (lit)和 altered cell
wall 1 (acw1) (Molhoj等 2002), 这些表明它有可能
参与植物体内纤维素的合成过程。功能性的GFP::
KOR1融合蛋白定位于内涵体(endosome)和高尔基
体上, 而不是在质膜上(Robert等 2005)。免疫共沉
淀方法分析也没有见到KOR1蛋白和AtCesA3或
AtCesA6 之间的相互作用(Desprez 等 2007)。
Somerville (2006)推测KOR1蛋白是和CesA蛋白复
合体相互联系的, 且和微纤丝的形成有关系。至于
KOR1蛋白是否参与纤维素的合成还不清楚。
kob1/eld1/abi8三个突变体的突变位点都位于
同一个基因上(Pagant等 2002; Lertpiriyapong 和
Sung等 2003; Brocard-Gifford等 2004)。突变体的
表型是: 纤维素合成受阻, 纤维素沉积呈现随机性。
与 rsw1突变体的表型类似, abi8突变对ABA不敏
感。序列分析表明此基因是植物所特有的基因,
ABI8蛋白所含有的结构域其生化功能尚不清楚。
mRNA的组织特异性分析表明, abi8在所有组织中
都表达, 但其蛋白定位分析显示ABI8-GUS主要集
中于根部伸长区的细胞中。亚细胞定位表明 ,
ELD1-GFP定位于细胞壁上, 说明它是一个细胞壁
蛋白。培养基中添加葡萄糖可以恢复 abi8的其他
表型, 但无法恢复其根和下胚轴伸长的表型。因此
推测ABI8蛋白响应ABA信号, 并且影响糖信号, 从
而影响细胞壁的合成。
Cobra (cob)编码一个植物糖磷脂酰肌醇锚定
蛋白, 其功能尚且不知。此基因突变以后, 纤维素
合成受阻, 植物生长极其矮小(Roudier等 2005)。
Promoter::GUS分析显示它主要在根伸长区和黄化
苗的下胚轴伸长部位表达, 显示其与纵向伸长细胞
之间有密切关系。Cob基因突变以后微纤丝的定
向发生紊乱, 最终导致纤维素的合成受抑制。亚细
胞定位分析显示, 此蛋白起始位于高尔基体膜上, 然
后经过膜泡运输途径, 到达细胞膜, 最后至细胞壁。
在伸长的细胞中, COB蛋白主要位于细胞壁上, 与
皮层微管的排列方向一致。将荧光标记的COB蛋
白转化到 ton2基因突变株体内(皮层微管分布和定
向发生改变的突变株)时, 微管排列发生改变, COB
蛋白散落分布在细胞中, 因此运输和排列发生极大
改变。同样的结果在用胺磺灵(oryzalin)处理的野
生型细胞中也可以看到。这些都表明微管对 COB
蛋白排列起作用, 而COB蛋白对微纤丝的定向也有
一定的作用, 至于COB蛋白是如何发挥功能的, 还
需要进一步研究。
3 纤维素的合成
纤维素合成模型有多种说法(Doblin等 2002;
Joshi等2004; Saxena等2005; Somerville 2006; Joshi
和Mansfield 2007), 近年来普遍认为高等植物中纤
维素合成需要一个复杂的酶系复合体。迄今已知
的纤维素合酶复合体是由6个亚单位组成, 呈玫瑰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4卷 第 4期,2008年 8月794
花状(rosette)结构, 每个亚单位由 6个 CesA蛋白组
成, 每个CesA蛋白合成一条葡聚糖链, 这样一个复
合体就可以合成由 36条糖链组成的微纤丝。胞质
内侧观察到的纤维素合酶复合体直径大小 40~60
nm, 足以保证36条糖链的同时生成, 生成之后的糖
链立刻结晶形成微纤丝, 纤维素合酶复合体在细胞
膜上运动, 于是微纤丝得以延伸, 最后停止。纤维
素合酶复合体亚单位的精确组成和结构迄今还不清
楚, 遗传学的证据表明, 每个亚单位至少含有 3种
CesA蛋白(图 1)。
3.1 纤维素合成的底物、起始、延伸与终止 2002
年, Lai-Kee-Him成功提取了黑莓(Rubus fruticosus)
悬浮细胞中的质膜, 他们用UDP-葡萄糖(UDPG)为
底物, 测到了其纤维素合酶的活性, 并发现纤维素
合酶复合体位于新生微纤丝链的非还原端, 证明纤
维素合成的底物确实是UDP-葡萄糖(Lai-Kee-Him
等2002)。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运输的主要形式为
蔗糖。Haigler等(2001)提出UDP-葡萄糖是由质膜
定位的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 SUSY)合成并
且传递给纤维素合酶的。纤维素合酶结合UDPG
后进而催化合成葡聚糖糖链。另外, 还有证据表
明, 纤维素链的起始需要谷甾醇 - β - 葡萄糖甙
(sitosterol-β-glucoside, SG)作为引物(Peng等
2002)。
Pa redez 等(2 006 )用旋转式共聚焦显微镜
(spinning disk confocal microscope)观察黄色荧光蛋
白(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 YFP)标记的AtCesA6
蛋白在纤维素合酶复合体中的运动表明, 它们的平
均运动速度为 330 nm·min-1, 估计每分钟每条糖链
上聚合 300~1 000个葡萄糖分子, 而且这种复合体
可以双向运动。
3.2 纤维素的沉积 纤维素在细胞壁内沉积不是杂
乱无章, 而是有一定方向性和排列方式。在伸长的
细胞中, 微纤丝的排列是与细胞伸长的方向垂直
的。在初生细胞壁微纤丝排列的研究中, Paredez
等(2006)用YFP标记的AtCesA6蛋白清楚地观察到
这一情况, 并且证明微纤丝的排列受皮层微管排列
的制约。
4 结语
纤维素是植物体中含量最为丰富的多糖聚合
物, 也是细胞壁的重要结构物质, 同时还是人类所
需要的纤维材料和生物能源原料。研究纤维素合
成机制对扩大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资源很重要。
纤维素合成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用遗传学
方法鉴定与之相关的基因, 通过基因突变株表型的
鉴定和分析, 阐明植物体纤维素合成受阻的原因并
查明其中的基因功能; 用生物化学方法研究纤维素
合酶的生化功能; 用细胞生物学和荧光共聚焦显微
镜的方法研究纤维素在细胞壁上的沉积过程等。
尽管纤维素合成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其合成机制还需进一步查明。如纤维素合酶复
合体的组成、结构; 除 CesA相关蛋白外, 是否还
有其他分子的参与; 纤维素合酶复合体是怎样调控
纤维素合成并形成不同结构的纤维素的; CesA基因
是以超基因家族存在的, 含有许多基因成员, 不同
的成员基因参与不同组织、不同器官或不同细胞
壁层次的纤维素合成, 它们是怎样受调控的; 其调
图 1 纤维素合成模式
纤维素的合成在质膜上进行, 底物为 UDP-葡萄糖, 可能是
蔗糖合成酶(SUSY)催化而形成, 蔗糖分解成果糖和UDP-葡萄糖,
后者提供纤维素合酶复合体用于纤维素的合成, 其中每个 CesA
单体蛋白合成一条 β-1,4-D-葡聚糖链, 36 条葡聚糖链组成一条
微纤丝。微纤丝在细胞壁内的排列一方面受皮层微管和微管动
力蛋白(kinesin)的作用, 另一方面有可能受细胞壁蛋白(如 Cob蛋
白)的影响。还有一些其他膜蛋白(如 Kor 蛋白)也可能参与纤维
素的合成。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4卷 第 4期,2008年 8月 795
控网络又是怎样影响植物生长与分化的。阐明这
些问题将有助于人们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
制, 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方法, 建立改造纤维素含量
和结构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培育速生优质的生物质
新种质, 促进细胞壁生物质的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Arioli T , Peng L, Betzner AS, Burn J , Wittke W, Herth W,
Camilleri C, Hofte H, Plazinski J, Birch R et a l (1998).
Molecular analysis of cellulose biosynthesis in Arabidopsis.
Science, 279: 717~720
Brocard-Gifford I, Lynch T, Garcia M, Malhotra B, Finkelstein R
(2004). The Arabidopsis thaliana ABSCISIC ACID-INSEN-
SITIVE8 locus encodes a novel protein mediating abscisic acid
and sugar responses essential for growth. Plant Cell, 16:
406~421
Desnos T, Orbovic V, Bellini C, Kronenberger J, Caboche M,
Traas J, Hofte H (1996). Procuste1 mutants identify two
dist inct genet ic pa thwa ys control ling hypocotyl cell
elongation, respectively in dark and light-grown Arabidopsis
seedlings. Development, 122: 683~693
Desprez T, Juraniec M, Crowell EF, Jouy H, Pochylova Z, Parcy
F, Hofte H, Gonneau M, Vernhettes S (2007). Organization
of cellulose synthase complexes involved in primary cell
wall synthesi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4: 15572~15577
Desprez T, Vernhettes S, Fagard M, Refregier G, Desnos T, Aletti
E, Py N, Pelletier S, Hofte H (2002). Resistance against
herbicide isoxaben and cellulose deficiency caused by dis-
tinct mutations in same cellulose synthase isoform CESA6.
Plant Physiol, 128: 482~490
Doblin MS, Kurek I, Jacob-Wilk D, Delmer DP (2002). Cellulose
biosynthesis in plants: from genes to rosettes. Plant Cell
Physiol, 43: 1407~1420
Haigler CH, Ivanova-Datcheva M, Hogan PS, Salnikov VV, Hwang
S, Martin LK, Delmer DP (2001). Carbon partitioning to
cellulose synthesis. Plant Mol Biol, 47: 29~51
Joshi CP, Bhandari S, Ranjan P, Kalluri UC, Liang X, Fujino T,
Samuga A (2004). Genomics of cellulose biosynthesis in
poplars. New Phytol, 164: 53~61
Joshi CP, Mansfield SD (2007). The cellulose paradox— simple
molecule, complex biosynthesis. Curr Opin Plant Biol, 10
(3): 220~226
Kimura S, Laosinchai W, Itoh T, Cui X, Linder CR, Brown RM Jr
(1999). Immunogold labeling of rosette terminal cellulose-
synthesizing complexes in the vascular plant Vigna angularis.
Plant Cell, 11: 2075~2085
Lai-Kee-Him J, Chanzy H, Muller M, Putaux JL, Imai T, Bulone
V (2002). In vitro versus in vivo cellulose microfibrils from
plant primary wall synthases: structural differences. J Biol
Chem, 277: 36931~36939
Lane DR, Wiedemeier A, Peng L, Hofte H, Vernhettes S, Desprez
T, Hocat DH, Birch RJ, Baskin TI, Burn JE et al (2001).
Temperature-sensitive alleles of RSW2 link the KORRIGAN
endo-1,4-β-glucanase to cellulose synthesis and cytokinesis
in Arabidopsis. Plant Physiol, 126: 278~288
Lertpiriyapong K, Sung Z (2003). The elongation defective1
mutant of Arabidopsis is impaired in the gene encoding a
serine-rich secreted protein. Plant Mol Biol, 53: 581~595
Molhoj M, Pagant S, Hofte H (2002). Towards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membrane-bound endo-β-1,4-gucanases in cellulose
biosynthesis. Plant Cell Physiol, 43: 1399~1406
Molhoj M, Ulvskov P, Dal Degan F (2001). Characterization of
a functional soluble form of a Brassica napus membrane-
anchored endo-1,4-β-glucanase heterologously expressed in
Pichia pastoris. Plant Physiol, 127: 674~684
Nicol F, His I, Jauneau A, Vernhettes S, Canut H, Hofte H (1998).
A plasma membrane-bound putative endo-1,4-β-D- glucanase
is required for normal wall assembly and cell elongation in
Arabidopsis. EMBO J, 17: 5563~5576
Pagant S, Bichet A, Sugimoto K, Lerouxel O, Desprez T, McCann
M, Lerouge P, Vernhettes S, Hofte H (2002). KOBITO1
encodes a novel plasma membrane protein necessary for
normal synthesis of cellu lose during cell expansion in
Arabidopsis. Plant Cell, 14: 2001~2013
Paredez AR, Somerville CR, Ehrhardt D (2006). Visualization of
cellulose synthase demonstrates functional association with
microtubules. Science, 312: 1491~1495
Pear JR, Kawagoe Y, Schreckengost WE, Delmer DP, Stalker DM
(1996). Higher plants contain homologs of the bacterial
celA genes encoding the catalytic subunit of cellulose synthas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3: 12637~12642
Peng LC, Kawagoe Y, Hogan P, Delmer D (2002). Sitosterol-β-
glucoside as primer for cellulose synthesis in plants. Science,
295: 147~150
Persson S, Paredez A, Carroll A, Palsdottir H, Doblin M,
Poindexter P, Khitrov N, Auer M, Somerville CR (2007).
Genetic evidence for three unique components in primary
cell-wall cellulose synthase complexes in Arabidopsi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4: 15566~15571
Richmond T (2000). Higher plant cellulose synthases. Genome
Biol, 4: 3001.1~3001.6
Robert S, Bichet A, Grandjean O, Kierzkowski D, Satia t-
Jeunemaitre B, Pelletier S, Hauser M-T, Hofte H, Vernhettes
S (2005). An Arabidopsis endo-1,4-β-D-glucanase involved
in cellulose synthesis undergoes regulated intracellular cycling.
Plant Cell, 17: 3378~3389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4卷 第 4期,2008年 8月796
Roudier F, Fernandez AG, Fujita M, Himmelspach R, Borner GHH,
Schindelman G, Song S, Baskin TI, Dupree P, Wasteneys GO
et al (2005). COBRA, an Arabidopsis extracellular glycosyl-
phosphatidyl inositol-anchored protein, specifically controls
highly anisotropic expansion through its involvement in
cellulose microfibril orientation. Plant Cell, 17: 1749~
1763
Sato S, Kato T, Kakegawa K, Ishii T, Liu YG, Awanao T, Takabe
K, Nishiyama Y, Kuga S, Sato S et al (2001). Role of the
putative membrane bound endo-1,4-β-glucanase KORRIGAN
in cell elongation and cellulose synthesi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 Plant Cell Physiol, 42: 251~263
Saxena IM, Brown Jr RM (2005). Cellulose biosynthesis: current
views and evolving concepts. Ann Bot, 96: 9~21
Scheible WR, Eshed R, Richmond T, Delmer D, Somerville CR
(2001). Modifications of cellulose synthase confer resis-
tance to isoxaben and thiazolidinone herbicides in Arabidopsis
Ixr1 mutant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8: 10079~84
Smith LG, Oppenheimer D (2005). Spatial control of cell expan-
sion by the plant cytoskeleton. Annu Rev Cell Dev Biol, 21:
271~295
Somerville C (2006). Cellulose synthesis in higher plants. Annu
Rev Cell Dev Biol, 22: 53~78
Suzuki S, Li L, Sun YH, Chiang VL (2006). The cellulose synthase
gene superfamily and biochemical functions of xylem-spe-
cific cellulose synthase-like genes in Populus trichocarpa.
Plant Physiol, 142: 1233~1245
Szyjanowicz PMJ, McKinnon I, Taylor NG, Gardiner J, Jarvis
MC, Turner SR (2004). The irregular xylem 2 mutant is an
allele of korrigan that affects the secondary cell wall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 J, 37: 730~740
Tanaka K, Murata K, Yamazaki M, Onosato K, Miyao A,
Hirochika H (2003). Three distinct rice cellulose synthase
catalytic subunit genes required for cellulose synthesis in the
secondary wall. Plant Physiol, 133 (1): 73~83
Taylor NG, Howells RM, Huttly AK, Vickers K, Turner SR (2003).
Interactions among three distinct CesA proteins essential
for cellu lose synthesi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0:
1450~1455
Taylor NG, Laurie S, Turner SR (2000). Multiple cellulose syn-
thase catalytic subunits are required for cellulose synthesis in
Arabidopsis. Plant Cell, 12: 2529~2539
Taylor NG, Scheible WR, Cutler S, Somerville CR, Turner SR
(1999). The irregular xylem3 locus of Arabidopsis encodes
a cellulose synthase required for secondary cell wall synthesis.
Plant Cell, 11: 769~779
Zhong R, Burk D, Morrison W, Ye Z (2002). A kinesin-like pro-
tein is essential for oriented deposition of cellulose microfibrils
and cell wall strength. Plant Cell, 14: 3101~3117
Zhong R, Morrison W, Freshour G, Hahn M, Ye ZH (2003).
Expression of a mutant form of cellulose synthase AtCesA7
causes dominant negative effect on cellulose biosynthesis.
Plant Physiol, 132: 786~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