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淀粉分支酶和去分支酶编码基因的功能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1卷 第 2期,2005年 4月 253
淀粉分支酶和去分支酶编码基因的功能
姚新灵1, * 丁向真1 陈彦云1 吴晓玲1 郭蔼光2
1 宁夏大学生物技术系,银川 75002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凌 712100
Functions of Genes Encoding Starch Branch Enzyme and Debranch Enzyme
YAO Xin-Ling1,*, DING Xiang-Zhen1, CHEN Yan-Yun1, WU Xiao-Ling1, GUO Ai-Guang2
1Department of Biotechnology,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2School of Life Science, Northwest Science-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Yangling 712100
提要 淀粉分支酶(SBE)和淀粉去分支酶(DBE)是直接参与淀粉生物合成的 5 类酶中的 2 类关键酶,前者催化 a(1-6)糖苷键
分支点形成支链淀粉,后者水解葡萄糖苷链中a(1-6)糖苷键。文章概述了已克隆的编码 SBE 和 DBE 同种型编码基因及其
在体内外的表达特征,并提出DBE多聚体酶的结构和功能将成为淀粉粒起始形成研究中的起点,SBEI和SBEII表达调控
是支链淀粉分子改良的途径的看法。
关键词 淀粉分支酶(SBE); 淀粉去分支酶(DBE); 基因;支链淀粉; 淀粉粒;a(1-6)糖苷键
收稿 2004-07-26 修定  2004-12-13
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60010)、教育部科学研究重点
研究课题和宁夏自然科学研究基金(C132)。
*E-mail: yaoxl@nxu.edu.cn, Tel: 0951-2062534
与植物淀粉生物合成直接相关的酶有:1,6-
二磷酸腺苷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 D P - g l u c o s e
pyrophosphorylase,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
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S)、与淀粉粒结合
的淀粉合成酶(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
GBSS)、淀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ing enzyme,
SBE)、淀粉去分支酶(debranching enzyme, DBE)。
AGPase以一磷酸腺苷葡萄糖和ATP 为底物催化合
成 1,6- 二磷酸腺苷葡萄糖;GBSS 和 SSS 催化 a
(1-4)糖苷键形成,实现糖链的线性延伸,支链淀
粉的合成则以 a(1-6)糖苷键的形成为特征,其
中,SBE 转移带有非还原末端的寡糖片段与糖苷
链中葡萄C6端形成具a(1-6)糖苷键,实现分支链
形成;DBE 则水解多糖链中 a(1-6)糖苷键,实现
多糖分子的重排。在已研究的植物中,上述各种
酶均存在同种型(isoform); 在储藏组织内,SBE和
DBE 在支链淀粉合成、支链淀粉分子间的空间排
列和发育阶段的时空间利用中发挥作用。深入研
究这一问题,人们将能更进一步认识淀粉生物合
成和淀粉粒半晶体结构形成过程。
1 SBE
1.1 SBE的同种型及其编码基因 Burton等[1]从豌豆
(Pisum sativum)胚中首先分离了SBE A和SBE B 编
码基因的 cDNA,并据此推测其氨基酸序列,与
后来从玉米、水稻和马铃薯中分离得到的分枝酶
SBEI和 SBEII 的氨基酸序列有高度同源性。比较
它们的序列时发现,SBE 成熟蛋白质要么是 N 末
端存在可变基团,要么是 C 端存在数量不等的多
肽延伸。由于编码这些酶的基因既不是源于同源
位点(locus)的等位基因,也不是同功酶编码基
因,它们的功能是否相同仍属未知,所以,国
际上的通用名称是同种型。根据 Burton 等的工
作,SBE 按其是否有 N 末端多肽延伸和 C 端多肽
延伸区分为同种型 A 和 B:有 N 末端多肽延伸的
SBE 称其为 SBE B,有 C 端多肽延伸的 SBE 称其
为SBE A。现在逐渐趋向于用同种型SBEII和SBEI
代替 SBE A 和 SBE B。但在玉米和拟南芥的淀粉
合成研究中发现了例外的情况。
Fisher等[2]从玉米(Zea mays)胚乳中克隆了3个
明显不同 SBE 的同种型——SBEI、SBEII a 和
SBEIIb,比较它们的序列时发现SBEIIa和SBEIIb
的主要区别是SBEIIb的N端有另外49个氨基酸延
伸。Gao等[3]克隆了2个拟南芥的SBE——SBE2.1
和 SBE2.2 编码基因 cDNA,序列分析表明两者的
3和5端有区别,但它们编码的蛋白质呈90%的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Plant Phys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1卷 第 2期,2005年 4月254
一致性。在Fisher 等工作的基础上,Gao 等[4]证
实胚乳SBEIIa和SBEIIb是由不同基因编码的2个
独立蛋白质。
Nair等[5]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cv. Fielder)
胚乳中克隆了SBEII编码基因的cDNA,其开放可
读框编码 823 个氨基酸组成的 SBEII 蛋白质,其
中包含 5 4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转运多肽,该
SBEII 与玉米、水稻和豌豆 SBEII 有极高的同源
性,SBE2 基因在种子发育早期表达,成熟期间
则下降。Morell等[6]从发育的六倍体小麦胚中分离
并部分纯化和特征化了 3 个 SBE 的同种型,免疫
活性杂交显示分子量为88 kD的 SBEIad和分子量
为87 kD的 SBEIb与玉米的SBEI相似,分子量为
88 kD的SBEII相似于玉米SBEII;用不含正常SBE
的四倍体小麦纯系研究的结果表明 SBE1b 基因位
于小麦的 7B 染色体上,SBEIad 是多聚体,编码
基因分别来自染色体7A和 7D。Sadequr等[7]克隆
了小麦胚 SBEIIa 编码基因的 gDNA,该基因包含
2 2 个外显子,位于小麦 2 号染色体的长臂上。
Monica 等[8]克隆了小麦SBEIc 编码基因的cDNA,
据此推测的SBEIc的分子量为152 kD,成熟SBEIc
中包含 SBEI的部分序列,它的2个基团与小麦胚
乳SBEI中的部分基团一致,免疫染色结果分析表
明152 kD的 SBEIc对支链淀粉的亲合性高于其它
SBEI。
Yamanouchi 和 Nakamura[9]分离了水稻Q-酶
(SBE)。在此基础上,Mizuno 等[10,11]克隆了水稻
(Oryza sativa)种子SBE1 和SBE3编码基因cDNA。
SBEI的分子量是86 kD,它与玉米SBEI有 86%的
同源性,其 N 端包含 66 个氨基酸组成的转运多
肽;SBE3 基因与 SBE1 有高同源性,SBE3 在水
稻种子组织中专一表达,该基因编码分子量为87
kD 的蛋白质,但在 SBE3 的 N 端包含 SBE1 不拥
有的 70 个氨基酸残基,相当于玉米的 SBE2b 基
因。而后Mizuno 等[12]克隆了水稻种子SBE4 基因
cDNA,该基因与 SBE3 有 80% 的同源性,相当
于玉米的 SBE2 a 基因,其表达不具有组织专一
性,与 SBE1 和 SBE3 显著不同的是,SBE4 在种
子发育的早期表达。Harrington等[13]用RFLP标注
探明来自水稻的 SBE3 基因位于水稻 2 号染色体
上,Southern 杂交和 PCR 分析表明 SBE3 基因的
ORF 为 890 bp,多拷贝杂交条带表明在该点有多
个重复基因。
Sun等[14]分别克隆了大麦SBEIIa和SBEIIb编
码基因 cDNA 和 gDNA。SBE2a 和 SBE2b 两者均
为单拷贝基因,分别位于大麦第 2 和第 5 号染色
体上。SBE2a 和 SBE2b 不同之处在于:SBE2b 基
因 gDNA 第 2 内含子中存在类似逆转座子的片段,
其长为2 064 bp;SBE2a表达不具有组织专一性,
而 SBE2b 基因呈胚乳表达专一性。
Blennow 和 Johansson [15]分离了马铃薯
(Solanum tuberosum) 103 kD的SBEI (Q酶),由此
Khoshnoodi 等[16]克隆了马铃薯 SBEIa、SBEIb、
SBEIc 和 SBEId 基因 cDNA。前两者 3 端较后两
者长,后两者序列中有不同程度的缺失,4 个
SBEI基因均在叶片和块茎中表达。Larsson等[17]
克隆了马铃薯 SBEII 的两个编码基因,其编码的
多肽的分子量分别为98和 95 kD,两者均有N端
延伸而不同于SBEI。Stephen等[18]克隆了马铃薯
SBE A(相当于 SBEII)系列编码基因 cDNA,cDNA
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其 C 端有不同的多聚谷氨酸重
复序列。Ulrka等[19]克隆了马铃薯SBEII的2个基
因,证实了Larsson 等[17]的工作。
尽管不同物种 SBE 各同种型有一定程度的同
源性,反映了它们在进化历程中的变化,但各物
种间同种型存在明显区别。双子叶植物中的SBEI
与 SBEII之间同源性高于单子叶植物的SBEI之间
和 SBEII 之间同源性。
1.2 SBE基因表达 SBEI和SBEII编码基因呈现时
间和组织特异表达。Burton等[20]发现豌豆SBE1在
胚发育早期表达量相对较高,而SBE2在较晚时期
表达。Nair 等[5]发现小麦胚乳 SBE2 基因的 mRNA
水平在早期(授粉后 5~10 d)较高,而其后则下
降;在 SBE 缺失型大肠杆菌中表达小麦 SBE2 基
因 cDNA可产生具有功能的SBE。Morell等[6]发现
小麦 S B E 2 在胚乳发育的中后期稳定表达。
SBE1ad 和 SBE1b 在胚乳发育后期表达。体外条
件下,SBEI 对直链淀粉的亲和性高于SBEII 2~5
倍,SBEI需比体内高出50倍的磷酸化合物才能激
活,而SBEII则仅需50%的磷酸化合物即可激活。
Sadequr等[7]的研究表明,开花后6 d可检测到编
码SBEIIa的 RNA,授粉后15~18 d表达量达到最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1卷 第 2期,2005年 4月 255
高,免疫染色结果表明SBEIIa存在于胚提取物的
可溶成分和淀粉粒上。
Gao 等[4]发现,玉米胚中 SBE2a 的 mRNA 水
平高于胚乳组织10倍,胚和胚乳组织中SBEIIa的
水平则远低于SBEIIb的水平,在叶和其它营养组
织中存在可与 SBE2a 杂交的 mRNA,但未发现可
与 SBE2 b 杂交的 mRNA;这与小麦中 SBE2 a 和
SBE2b 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些结果表明,单子叶
植物中 SBE2b 专一表达于胚和胚乳中,而 SBE2a
则表达于胚、叶和其它营养组织中。Susan和Yao[21]
分离了包含启动子在内的 SBE2a 基因 gDNA 并进
行了测序,在转座子引发的 SBE2a 纯合突变体叶
片内,未检出SBE2a转录子和SBEIIa,叶中淀粉
分支甚至明显少于 SBE2b 的突变体 ae(amylose
extender),胚乳淀粉与野生型胚乳淀粉没有区
别。这一结果证实SBEIIa 和 SBEIIb 分别在叶内
和种子内淀粉合成中催化合成多糖链中a(1-6)糖苷
键的说法。
Guant和Preiss[22]用玉米重组SBE基因的实验
表明,当以直链淀粉为底物时,SBEI 转移的多
糖链长度大于 SBEII。在进一步的实验中,Guan
等[23]发现体外条件下,以直链淀粉为底物时,玉
米SBEI 的活性高于SBEII,以支链淀粉为底物时
SBEII 的活性高于SBEI,正在发育的玉米胚乳和
胚中的SBEII表达高峰的出现早于SBEI。Morell
等[24]以纯化的小麦SBE 所得到的研究结果于与上
述结论相似。这些结果表明,除了 SBEII 表达早
于 S B E I 外,S B E I 对直链淀粉的亲和性高于
SBEII,而SBEII更倾向于以已分支的多聚糖为底
物。Seo 等[25]在糖苷分支酶缺失型酵母中表达玉
米所有可能的SBE 同种型组合结果表明,SBEIIa
和 SBEIIb在 SBEI之前表达,这与Guan等研究结
果一致;更为重要的发现是,SBEI 仅在 SBEIIa
和SBEIIb存在的前提下呈现显著作用, SBEI自身
不能单独在糖元合成中发挥作用。
Kasemsuwan等[26]分别用含有0~3个 SBE突变
基因ae的玉米突变体研究淀粉合成变化的结果显
示,不同ae基因剂量突变体所合成的淀粉具有相
似的物理特征,淀粉粒呈不规则形态,突变体中
分枝长度较长的支链淀粉含量远大于野生型。
Kim和Guiltinan等[27]用玉米胚乳悬浮细胞培养
的结果表明,虽然玉米 SBE1 基因 -2 1 9 0~+27
之间的启动子足以启动基因表达,但增加包含第
一内含子和外显子在内的从 -2 190~+228 间的
序列构成的启动子,能极显著地提高基因表达水
平。他们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从玉米种子中
分离的核蛋白可与位于 -314~-295 之间和 -284~
-255之间的两序列相互作用,两序列行使顺式调
控元件的作用。
Mizuno 等[12]发现水稻SBE3 专一表达于种子
中,SBE3 与 SBE4 基因 cDNA 间有 80% 的同源性,
SBE4相当于玉米的SBE2a 基因,其表达不具有组
织专一性。Aiko等[28]发现水稻SBE2b突变体ae中
支链淀粉的聚合度降低,从而改变支链淀粉的结
构,聚合度降低的程度与淀粉的凝胶特性相关;
同时ae突变体中除了SBEIIb的活性显著降低外,
其中的SSS活性也明显低于野生型,表明ae突变
对 S S S 基因表现出多基因效应;a e 突变未对
SBEI、SBEIIa、AGPase、淀粉酶同功及普鲁蓝
酶同功的 D B E 构成影响。他们的结果同时还表
明,SBEIIa 和 SBEIIb 功能不能互补,SBEIIb 在
支链淀粉合成的短链转移中起作用。Hikaru等[29]
分离得到的水稻SBE1缺失型突变体,其淀粉含量
与野生型相同,但支链淀粉分子结构则有明显变
化,表现为长链和短链的聚合度显著降低,突变
体中的胚乳淀粉形成尿素凝胶和热凝胶的起始浓度
低于野生型。水稻中 SBE1 基因不影响淀粉积累,
但改变淀粉粒和支链淀粉的分子结构,这些与
Kasemsuwan等[26]和Gua等[23]在玉米中的研究结果
一 致 。
Larsson等[17]在马铃薯叶片中发现了SBE2的
2 个转录本,块茎中则没有;SBE1 与之相反,叶
片中无SBE1转录本,块茎中则有。Stephen等[18]的
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马铃薯SBE1基因专一表达于
块茎中,而 S B E 2 则相对专一表达于叶片中。
Ulrka等[19]研究发现,以直链淀粉为底物时,SBEI
比 SBEII 更具有活性,而以支链淀粉为底物时,
SBEII比 SBEI 更具有活性,无机磷可促进两者的
活性;由SBEI合成聚合度为11~12和 29~30的产
物,SBEII 则形成聚合度峰值为 13~14 的产物,
两者可形成聚合度为6~7的产物。Tetlow等[30]发
现,在淀粉体内 SBE 磷酸化调控着 SBE 的活性,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1卷 第 2期,2005年 4月256
并与同种型间相互作用。
从以上的结果可知,单子叶植物SBE2b 专一
表达于胚和胚乳中,而 SBE2a 则表达于胚、叶和
其它营养组织中;SBEI 在 SBEII 之后表达,且以
直链淀粉为底物催化长链a(1-6)糖苷键的分支链,
SBEII 以支链淀粉为底物,催化短链 a(1-6)糖苷
键。其它植物是否像玉米SBEI一样,仅在SBEIIa
和 SBEIIb存在的前提下才有作用,仍然需进一步
的研究加以证实。
2 DBE
2.1 DBE的同种型及其编码基因 DBE催化多糖链
中 a(1-6)糖苷键的水解,它同样存在同种型:其
一为与淀粉酶同功的 DBE,其二为与普鲁蓝酶同
功的DBE [普鲁蓝是麦芽糖单元以a(1-6)糖苷键连
接形成的多糖]。前者以变性支链淀粉、糖原和
支链淀粉类似物为底物,催化a(1-6)糖苷键的水
解,但不能水解普鲁蓝;后者水解普鲁蓝和极限
糊精的 a(1-6)糖苷键,但对糖原和变性支链淀粉
的 a(1-6)糖苷键则无活性或弱活性。
与淀粉酶同功的DBE 编码基因突变后,支链
淀粉的积累则达不到正常水平,因此认为,此种
酶参与淀粉生物合成。James 等[31]报道,玉米突
变体su1(sugary1)胚乳内淀粉生物合成量显著减
少;Rahman等[32]的报道证实su1基因编码与淀粉
酶同功的DBE 突变酶的合成。Zeeman 等[33]报道,
拟南芥中DBE1 基因编码与淀粉酶同功的DBE,该
基因的突变限制了叶内淀粉的正常积累。
Nakamura等[34]发现水稻中有su1基因编码突变的
淀粉同功 DBE,此突变的 DBE 产生畸形淀粉粒。
这些结果表明 DBE 基因的变化改变了支链淀粉的
生物合成过程。K u b o 等[3 5 ]的工作不但证实了
Nakamura的报道,而且发现水稻su1突变影响与
淀粉酶同功的 DBE 的同时,也影响与普鲁蓝酶同
功的 DBE。DBE 基因对淀粉的生物合成存在多重
效应,但在拟南芥中该突变只影响淀粉同功
D B E 。
Nakamura等[34]、Henker等[36]和Mary等[37]分
别从水稻胚乳、菠菜叶片和玉米胚乳中克隆了编
码普鲁蓝酶同功 D B E 基因的 c D N A。R a h m a n
等[32]、Fulita等[38]、Ishizaki等[39]、Sun等[40]、
Zeeman 等[33]和 Zhu 等[41]分别从玉米、水稻、马
铃薯、大麦、拟南芥和豌豆中克隆了编码淀粉酶
同功 DBE 基因。不同物种之间的同一同种型编码
基因序列间表现 60%~80% 的一致性,但同一物
种两个同种型序列间表现明显不一致。因此,淀
粉酶同功 DBE 和普鲁蓝酶同功 DBE 在多糖链的合
成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功能并不重叠。
2.2 DBE的同种型表达 高等植物中与淀粉酶同功
的DBE 呈现多态性,其分子量变化于 83~500 kD
之间。lshizaki等[39]分离并纯化了马铃薯块茎中的
DBE 多肽,其分子量在 83~95 kD 之间,但它们
的性质及区别尚未知。Rahman等[32]在大肠杆菌中
表达水稻 su1 基因,并发现从中分离的多肽在体
外条件下仍有活性。Jason等[42]研究了由于插入突
变而无正常功能的玉米普鲁蓝酶同功 DBE 编码基
因 zpu,结果表明,突变纯合体 zpu 不能转运和
储藏淀粉,发育中的 zpu 积累了不存在于野生型
中的分枝寡聚糖。zpu 基因表达于淀粉酶同功的
DBE 缺失型中,可产生野生型中未发现的植物糖
元,从而表明淀粉酶同功的和普鲁蓝酶同功 DBE
之间有部分互补作用。Mary等[37]发现玉米单拷贝
zpu1 基因位于其第 2 号染色体上,zpu1 基因的
mRNA 存在于胚乳,而不存在于根和叶中,胚乳
中纯化的 ZPU1 分子量为 100 kD,从穗芯中也成
功分离得到淀粉酶同功的DBE (SU1)和普鲁蓝酶同
功DBE(ZPU1)。su1 突变可引起ZPU1 和 SU1 的缺
失,对突变体 su1 穗芯中的 ZPU1 活性、含量和
电泳特性分析结果表明ZPU1 和SU1 属转录后调控。
James等[31]、Nakamura等[43]和 Zeeman等[33]
发现玉米、水稻和拟南芥的 DBE 突变体中同时存
在植物糖原(PG )和支链淀粉积累,尽管拟南芥
DBE 突变体的叶片中支链淀粉含量减少,但其结
构表现却正常。Fulita等[38]发现含有单个su1基因
的水稻中几乎不能合成支链淀粉。上述不同种类
突变体不仅支链淀粉合成减少,而且PG呈明显积
累趋势,PG 的分支频率约为 10%,约为支链淀
粉分支频率的2倍。PG 不像支链淀粉那样具有高
度有序的结构,这可能是由于PG链长度趋向于较
短的分支线性片段,缺少多分支的B链。由于PG
是可溶性的,所以淀粉粒中的植物糖原和支链淀
粉处于分离状态。Morell等[24]用显微镜观察玉米
胚乳时,可明显识别其中的植物糖原和支链淀粉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1卷 第 2期,2005年 4月 257
证实了这一点。
Rahman等[32]和Zhu等[41]深入研究玉米胚乳和
豌豆胚内淀粉合成过程中 DBE 在细胞中的位置的
同时,还比较了 D B E 编码基因的碱基序列,并
推测淀粉酶同功的 DBE 和普鲁蓝酶同功的 DBE 在
植物进化过程中同时形成,两者具有高度的保守
性。Hasnain等[44]克隆了3个马铃薯淀粉酶同功的
DBE同种型Stisa1、Stisa2和Stisa3基因的cDNA,
大肠杆菌中表达 3 个 DBE 同种型,分析其活性表
明,仅Stisa1和Stisa3编码的DBE可与底物结合,
并具有水解活性;分离和部分纯化体内Stisa1和
Stisa2编码的DBE发现,2个蛋白质相互连接形成
多聚体酶,并协同作用水解分支链中的a(1-6)糖
苷键;Stisa3在淀粉合成的作用尚属未知。Regla
等[45]将反义Stisa1和Stisa2分别表达于马铃薯体
内, 转基因块茎内形成数量极少的植物糖元,且
类似于缺少淀粉酶同功 DBE 的拟南芥产生的植物
糖元,从而证实淀粉酶同功 DBE 异源多聚体控制
着淀粉粒的起始形成。
DBE 不能正常行使功能时多糖结构更趋向于
形成多分支的小分子多糖和糖原,这有两个原
因:一是 DBE 从多糖中切断 a(1-6)糖苷键,再
由 SBE 以空间紧密排列原则将切下的较小分子以
a(1-6)糖苷键连接到其它位置,形成支链淀粉大
分子,因此 DBE 不能正常行使功能时多糖结构更
趋向于形成多分支的小分子多糖和糖原;二是
DBE 间接发挥作用,即 DBE 功能的发挥是其它酶
起作用的前提,DBE 功能缺失引起其它酶功能异
常,从而使支链淀粉合成受阻。但如果后种情况
确系存在,迄今尚未见有 SBE 和 SSS 的突变促使
PG 积累的报道,所有研究结果均表明 DBE 功能
受阻会导致PG积累。尽管寻找其它基因突变导致
PG积累的研究尚需继续,但我们认为前者可能更
加能准确地反映淀粉合成的真实情况。
3 结语和展望
不同发育阶段胚乳中支链淀粉含量测定结果
显示支链淀粉的结构特征的变化与 SBE 的同种型
组织和时间特异表达呈相关性,SBE 间结构明显
的不同和代谢特征意味着:胚发育过程中,有亲
和性高的底物存在时,每个 SBE 的同种型在淀粉
合成过程中交替发挥作用,这也是 SBE 在玉米和
小麦胚和胚乳中表达高峰出现时期表现一致的原
因 。
已有研究证实,玉米和小麦SBEI以直链淀粉
为底物的活性更高,直链淀粉是淀粉合成起始分
子并广泛存在于不同的组织和细胞中,而且,
SBEI 能在更广范围的组织中表达,所以 SBEI 可
在诸如叶绿体之类合成的淀粉细胞和组织中表达代
谢合成 a(1-6)糖苷键。SBEI 在胚乳中表达较晚,
在晚期由于胚乳中支链淀粉半晶体已经形成,所
以在淀粉粒形成后期SBEI 和其它酶,尤其是DBE
一同修饰或补充完善淀粉粒结构,不过,对于这
一问题的认识尚需进一步分析比较SBEI突变体和
野生型淀粉粒结构间的区别来加以证实。不论怎
样,SBEI 在淀粉合成中是起双重作用,即转运
淀粉中支链淀粉a(1-6)糖苷键形成和最终淀粉粒中
a(1-6)分支的修饰这一点是肯定的。尽管目前尚
未见到小麦胚乳之外其它组织中是否存在 SBE 的
同种型的报道,但Monica 等[8]克隆了小麦SBEIc
基因 cDNA,SBEIc与支链淀粉的亲和性高于SBEI
的事实是否意味着在已识别和克隆的 DBE 之外仍
然存有其它 SBE 的同种型,尚需进一步研究。另
外,Kasemsuwan 等[26]分别用含有 0~3 个 SBE 突
变等位基因的玉米突变体研究淀粉合成变化的结果
显示,不同ae等位基因剂量突变体所合成的淀粉
具有相似的物理特征,即淀粉粒呈不规则形,分
支长度较长的支链淀粉含量远大于野生型的支链淀
粉。这一事实也表明目前所识别基因仅是 SBE 中
的一部分,而另一些却被忽视了,因为区别由这
些基因和已克隆的基因决定合成的淀粉的物理特征
和其它表型存在困难。
Kim等[27]发现了玉米SBE1基因的2个顺式调
控元件,分别位于 SBE1 基因的 -314~-295 之间
和 -284~-255 之间,这将有助于对 SBE1 基因内
源调控的理解。SBEI突变体不影响淀粉含量,但
可降低支链淀粉的淀粉聚合度;SBEIIa突变体胚
乳中淀粉和野生型的无显著区别;SBEIIb突变体
不仅降低支链淀粉的淀粉聚合度,而且还影响了
其它酶的活性。尽管这些结论尚有待在除水稻之
外的其它植物体内加以证实,但 SBE 突变并不严
重影响淀粉的合成,只能改变所合成淀粉中支链
淀粉和淀粉粒的结构,这也可能是用分子生物学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1卷 第 2期,2005年 4月258
手段改良淀粉性质和特性的潜在途径。
淀粉合成是一个从可溶性多聚糖形成具有胶
体性质的淀粉分子的过程,其间需要多聚糖中单
个葡萄糖分子的— OH 基团与其它相邻的— OH 间
结合才能使它们之间形成更为稳定、紧凑的结
构,其结果是相对减少了活性基团— OH 而使多
聚糖可溶性下降。DBE 突变体不能正常合成支链
淀粉而导致PG积累与SBE突变仅引起淀粉合成减
少的事实表明:贮藏组织中在具备支链淀粉分子
的前提下,DBE 则趋向于切断有碍于合成稳定紧
凑结构的短分支,由 SBE 将其重新连接到减少其
活性基团— OH 的位置,否则在淀粉体内合成的
将是 PG 而不是淀粉。在玉米、水稻和拟南芥种
子中观察到的支链淀粉和淀粉粒间有一个过度区
域,这一区域内交替发生的代谢则是 DBE 切断短
分支和 SBE 将其重新连接过程,尽管有重新连接
和排列,但总存在部分分支的葡萄糖分子的—OH
处于非结合状态,同时重新连接并非形成全部葡
萄糖分子间规则排列,从而形成而后的 A、B 和
C 链,这也是淀粉粒是半晶体而不是晶体结构的原
因之一。
已报道的研究结果均认为 DBE 和 SBE 广泛存
在同种型,这使得利用突变和不同基因组合研究
体内表达存在较大困难。如在突变体SBE+dbe- 和
sbe-+DBE 内均同时发现有PG 和支链淀粉的存在,
两种突变组合中PG及支链淀粉结构的区别有待于
进一步的研究,但如何区别其它广泛存在同种型
和被研究的突变间的功能则存在一定难度。因
此,在体外条件下表达同源和异源 DBE 和 SBE 同
种型组合及产生的多聚体酶特性是目前的选择之
一。Hasnain等[44]报道,马铃薯淀粉酶同功的DBE
同种型Stisa1和Stisa2相互连接形成多聚体酶,此
种多聚体酶活性的降低导致植物糖元减少、支链
淀粉分子结构改变等。另外,Regla 等[45]证实淀
粉粒的起始形成受控于淀粉酶同功 DBE 异源多聚
体。这些结果意味着 DBE 多聚体酶的结构和功能
将成为淀粉粒起始形成研究中的起点,同时也开
辟了新的研究途径,但仍需发现更广泛的途径。
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是如何区分 DBE
和 SBE 同种型的功能,这一问题的答案将成为识
别 DBE 及 SBE 编码基因的基因型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Burton RA, Bewlcy JD, Smith AM et al. Starch branching
enzymes belonging to distinct enzyme families are differen-
tially expressed during pea embryo development. Plant J,
1995, 7: 3~15
2 Fisher DK, Gao M, Kim KM. Allelic analysis of the maize
amylose-extender locus suggests that independent genes en-
code starch-branching enzymes IIa and IIb. Plant Physiol,
1996,110(2): 611~619
3 Gao M, Kim CD, Guiltinan MJ. Two closely related cDNA
encoding starch branching enzym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 Mol Biol, 1996, 30(l): 97~108
4 Gao M, Fisher DK, Kim KM et al. Independent genetic con-
trol of maize starch branching enzymes isolation character-
ization of a SBE2a cDNA. Plant Physiol, 1997, 114(1):
69~78
5 Nair RB, Baga M, Scoles GJ et al. Isolation, characterization
expression analysis of a starch branching enzyme cDNA
from wheat. Plant Sci, 1997, 122(2): 153~163
6 Morell MK, Lennow A, Kosar HB et al. Differential expres-
sion properties of starch branching enzyme isoforms in de-
veloping wheat endosperm. Plant Physiol, l997, 113(1):
201~208
7 Sadequr R, Ahmed R, Li Z et al. Comparison of starch-branch-
ing enzyme genes reveals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among
isoforms. Plant Physiol, 2001, 125: 1314~1324
8 Monica B, Ramesh B, Nair RB et al. Isolation of a cDNA
encoding a granule-bound 152-kilodalton starch-branching
enzyme in wheat. Plant Physiol, 2000, 124: 253~264
9 Yamanouchi H, Nakamura Y. Organ specificity of isoforms
of starch branching enzyme (Q-enzyme) in rice. Plant Cell
Physiol, 1992, 33: 985~991
10 Mizuno K, Kimura K, Arai Y et al. Starch branching en-
zymes from immature rice seeds. J Biochem, 1992, 112(5):
643~651
11 Mizuno K, Kawasaki T, Shimada H et al. Alteration of the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starch components by the lack of an
isoform of starch branching enzyme in rice seeds. J Biol Chem,
1993, 268(25): 19084~19091
12 Mizuno K,Kobayashi E, Tachibana M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n isoform of rice starch branching enzyme, RBE4, in
developing seeds. Plant Cell Physiol, 2001, 42(4): 349~357
13 Harrington SB, Blight HJ, Par WD et al. Linkage mapping of
starch branching enzyme III in rice prediction of location of
homologous genes in other grasses. Theor Appl Genet, 1997,
94(5): 564~568
14 Sun C, Puthigae S, Staffan A et al. The two genes encoding
starch-branching enzymes IIa and IIb are differentially ex-
pressed in barley. Plant Physiol, 1998, 118: 37~49
15 Blennow A, Johansson G. Isolation of a Q-enzyme with Mr
103000 from potato tubers. Phytochemistry, 1991, 30:
437~444
16 Khoshnoodi J, Blennow BE, Larsson RH. The multiple forms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1卷 第 2期,2005年 4月 259
of starch-branching enzyme I in Solanum tuberosum. Euro
J Biochem, 1996, 242: 148~155
17 Larsson CT, Khoshnoodi J, Rask L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characterization of starch-branching enzyme II from potato.
Plant Mol Biol,1998, 37(3): 505~511
18 Stephen AJ, Gerhard PS, Roger JW et al. A minor form of
starch branching enzyme in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L.)
tubers has a major effect on starch structure: cloning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multiple forms of SBE A. Plant J, 1999,
18: 163~168
19 Ulrka R, Lena A, Roger A et al. Comparion of starch branch-
ing enzyme I II from potato. Eur J Biochem, 2001, 268:
6140~6145
20 Burton RA, Jenner H, Carrangis L et al. Starch granule ini-
tiations growth are altered in barley mutants that lack
isoamylase activity. Plant J, 2002, 31(1): 97~112
21 Susan L B, Yao Y. Identification of mutator insertional mu-
tants of starch-branching enzyme 2a in corn. Plant Physiol,
2001, 125: 1396~1405
22 Guan H, Preiss I.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branching isozymes from maize (Zea mays). Plant Physiol,
1993, 102: 1269~1273
23 Guan H, Kuriki FL,Sivuk M et al. Starch branching en-
zyme catalyzes synthesis of glycogen-like polysaccharide in
glgb-deficient E. coli.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5, 92:
964~967
24 Morell MX, Samuel MS, O’Shea MG. Analysis of starch
structure using fluorescence-assisted carbohydrate
electrophoresis. Electrophoresis, 1998, 19: 2603~2611
25 Seo B, Kim S, Scott P et al. Functional interactions between
heterologously expressed starch-branching enzymes of maize
and the glycogen synthases of brewer’s yeast. Plant Physiol,
2002, 128: 1189~1199
26 Kasemnsuwan L, Jane J, Schnable P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ominant mutant amylose-extender (Ac 1-51) in maize
starch. Cereal Chem, 1995, 72(5): 457~464
27 Kim K, Guiltinan MJ. Identification of cis-acting elements
important for expression of the starch-branching enzyme I
gene in maize endosperm. Plant Physiol,1999, 121: 225~236
28 Aiko N, Yasunori N, Naoki T et al. Biochemical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amylose-extender mutation in rice
endosperm. Plant Physiol, 2001, 127: 459~472
29 Hikaru S, Aiko N, Kazuhiro Y et al. Starch-branching en-
zyme I-deficient mutation specifically affects the structure
properties of starch in rice endosperm. Plant Physiol, 2003,
133: 1111~1121
30 Tetlow IJ, Wait R, Lu Z et al.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in
amyloplasts regulates starch branching enzyme activity and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Plant Cell, 2004, 16(3):
694~708
31 James MG, Robertson DS, Myers AM.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aize gene sugary1, a determinant of starch composition
in kernels. Plant Cell, 1995, 7: 417~429
32 Rahman A, Wong KS, Jane JL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SUI
isoamylase, a determinant of storage starch structure in
maize. Plant Physiol, 1998, 117: 425~435
33 Zeeman SC, Umemoto T, Lue WL et al. A mutant of
arabidopsis lacking a chloroplastic isoamylase accumulates
both starch and phytoglycogen.Plant Cell, 1998, 10(10):
1699~1712
34 Nakamura Y, Umemoto T, Takahata Y et al. Changes in
structure of starch enzyme activities affected by sugary mu-
tations in developing rice endosperm. Physiol Plant, 1996,
97: 491~498
35 Kubo A, Fujita N, Jarada K et al. The starch-debranching
enzymes isoamylase pullulanase are both involved in amy-
lopectin biosynthesis in rice endosperm. Plant Physiol, 1999,
121: 399~410
36 Hanker A, Schindler I, Renz A et al. Protein heterogeneity
of spinach pullulanase results from the coexistence of
interconvertible isomeric forms of the monomeric enzyme.
Biochem J, 1998, 331: 929~935
37 Mary K, Beatty AR, Cao H et al. Purification molecular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ZPU1, a pullulanase-type starch-
debranching enzyme from maize. Plant Physiol, 1999, 119:
255~266
38 Fulita N, Kuho A, Francisco PB et al. Pur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cDNA structure of isoamylase from devel-
oping endosperm of rice. Planta, 1999, 208: 283~293
39 Ishizaki Y, Taniguchi H, Maruyama Y et al. Debranching
enzymes of potato tubers (Solanum tuberosum L.). I.
Purification some properties of potato isoamylase. Agr Biol
Chem, 1993, 47: 771~779
40 Sun C, Sathish L, Alan D et al. Analyses of isoamylase gene
activity in wild-type barley indicate its involvement in starch
synthesis. Plant Mol Biol, 1999, 40: 431~443
41 Zhu ZP, Hylton CM, Roessner U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starch-debranching enzymes in pea embryos. Plant Physiol,
1998, 118: 581~510
42 Jason RD, Christophe C, Martha GJ et al. Mutational analy-
sis of the pullulanase-type debranching enzyme of maize
indicates multiple functions in starch metabolism. Plant Cell,
2003, 15: 666~680
43 Nakamura Y, Kubo A, Shimaniune L et al. Correlation be-
tween activities of starch debranching enzymes a-polyglucan
structure in endosperms of sugary-1 mutants of rice. Plant J,
1997, 12: 143~153
44 Hasnain H, Alexandra M, Robert S et al. Three isoforms of
isoamylase contribute different catalytic properties for the
debranching of potato glucans. Plant Cell, 2003, 15:
133~149
45 Regla B, Brendan F, Christopher M et al. Starch granule
initiation is controlled by a heteromultimeric isoamylase in
potato tubers. Plant Biol, 2004, 101(7): 2215~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