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流苏贝母兰的无菌播种与快速繁殖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5卷 第 12期,2009年 12月 1205
收稿 2009-09-16 修定  2009-10-28
资助 国家环境保护部项目(2 00 61A00 13 )。
* 通讯作者(E-mail: yangboyun@163.com; Tel: 0791-3969519)。
流苏贝母兰的无菌播种与快速繁殖
张小燕, 白茗洲, 彭德镇, 孔令杰, 杨柏云 *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 南昌 330031
Asepsis Sowing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Coelogyne fimbriata Lindl.
ZHANG Xiao-Yan, BAI Ming-Zhou, PENG De-Zhen, KONG Ling-Jie, YANG Bo-Yu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nd Food Engineering,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 China
1 植物名称 流苏贝母兰(Coelogyne fimbriata
Lindl.)。
2 材料类别 种子。
3 培养条件 (1)种子萌发培养基: 1/2MS+6-BA 0.5
mg·L-1 (单位下同)+NAA 0.5+0.1% AC (活性炭); (2)
原球茎增殖培养基: B5+6-BA 1.2+NAA 0.6+15 g·L-1
蔗糖; (3)分化成苗培养基: B5+6-BA 2.0+NAA 0.2+
0.1% AC; (4)壮苗生根培养基: 1/2MS+NAA 0.5+
0.1% AC。以上除培养基(2)外均附加 40 g·L-1蔗糖,
用 7 g·L-1琼脂固化。所有培养基 pH为 5.6~5.8, 培
养温度为(25±2) ℃, 光照强度为 30~40 μmol·m-2·s-1,
光照时间为 12 h·d-1, 悬浮培养时振荡的转速为110
r·min-1。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4.1 材料的无菌处理 将 2008年 11月从井冈山采
回的流苏贝母兰未开裂蒴果, 经自来水洗净, 用70%
酒精消毒 30 s, 0.1%升汞溶液消毒 8~10 min, 无菌
水冲洗 5次, 再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 用消毒刀以
十字状纵切果实, 移到培养瓶口, 轻轻敲打果实, 使
种子均匀散落到培养基(1)上, 再在培养基上加入适
量无菌水(约 1 mm高度), 盖好瓶盖放于培养室中
培养。
4.2 种子萌发 接种到培养基(1)上的种子, 经观察
发现在 20 d左右可萌发, 30 d形成原球茎。
4.3 原球茎增殖和分化成苗 将原球茎转移至培养
基(2)上振荡悬浮培养, 原球茎增殖较快, 30 d后增
殖系数可达 5~7。将增殖的原球茎转移至培养基
(3)上进行分化培养, 20 d后可产生芽点并生长成小
苗(图 1 )。
4.4 壮苗和生根培养 将分化后的小苗分成单株转
移到培养基(4)上培养。苗生长健壮, 根系发达(图
2)。45 d后观察苗高为 3~5 cm, 每株生根 3~6条,
根长 2~4 cm。
4.5 移栽 将培养瓶置于温棚中炼苗1周后, 取出高
于 5 cm的生根苗, 洗净培养基, 用 0.1%高锰酸钾
溶液浸泡 5 min。种植基质采用已用水浸泡并用 1
000倍多菌灵液消毒的树皮和火山石的混合基质。
将苗定植于穴盘中, 保持温度为 18~25 ℃、空气
湿度为 70%~90%和光照强度为 87~110 μmol·m-2·s-1。
置于阴凉通风处, 15 d内不要浇水, 25 d后植株能
产生新的根系, 此时可移入温棚进行正常水、肥、
药管理(图 3)。
图 1 流苏贝母兰分化成苗
图 2 流苏贝母兰壮苗生根培养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5卷 第 12期,2009年 12月1206
5 意义与进展 流苏贝母兰为兰科(Orchidaceae)贝
母兰属植物, 产于江西南部、广东、海南、广
西、云南、西藏东南部。生于海拔 500~1 200 m
溪旁岩石上或林中、林缘树干上 ( 陈心启等
图 3 流苏贝母兰移栽成活
1999)。贝母兰属植物约 200种, 我国有 29种, 具
有较大的药用价值, 它可以清热止咳, 止血定痛, 治
疗支气管炎, 感冒, 而且还用于软组织挫伤骨折等。
贝母兰属于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濒危物种, 处于近
危(near threatened, NT)到易危(vulnerable species,
VU)过渡中。流苏贝母兰主要靠分株繁殖, 繁殖速
度较慢。贝母兰属的组织培养报道很少, 只有白花
贝母兰的组织培养有报道(杨翠芹等 2009)。流苏
贝母兰组织培养的报道未见。
参考文献
杨翠芹, 秦耀国, 刘红彬, 曾富春, 刘帆, 王西瑶(2009). 白花贝母兰
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植物生理学通讯, 45 (5): 494
陈心启, 吉占和, 郞楷永, 朱光华(1999). 中国植物志.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18: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