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色木槭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4卷 第 2期,2008年 4月314
色木槭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顾地周 *,丛小力,姜云天,何晓燕
通化师范学院生物系,吉林通化 134002
Tissue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Acer mono Maxim.
GU Di-Zhou*, CONG Xiao-Li, JIANG Yun-Tian, HE Xiao-Yan
Department of Biology, Tonghua Normal College, Tonghua, Jilin 134002, China
1 植物名称 色木槭(Acer mono Maxim.),又称色
木、色树。
2 材料类别 嫩茎。
3 培养条件 基本培养基为MS。(1)嫩茎节培养及
生根培养基:B5+IBA 0.1 mg·L-1 (单位下同)+GA3
1.0+2%蔗糖;(2)节增殖及生根培养基:1/4MS+
KT 0.5+IBA 0.02+1%蔗糖。上述各培养基均加
0.8%琼脂,pH 6.0。培养温度为(26±2) ℃,光
照强度为 20 µmol·m-2·s-1,光照时间 12 h·d-1。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4.1 嫩茎节培养及生根 于早春,取色木槭休眠枝
水培促使芽萌发。取 5 cm嫩茎,在超净工作台
上用 70%酒精涮洗 20 s,后用 2%链霉素溶液浸
泡 3 min,再用无菌水冲洗 6次,以无菌滤纸吸
干表面水分(熊友华等 2007),再将其接种到培养
基(1)中进行腋芽萌发及生根诱导培养。7 d后腋
芽萌发,15 d后嫩茎基部产生 2~3条不定根,继
续培养至 25 d的腋芽可长至 3~5 cm,根伸长至
3 c m 以上,同时有侧根产生。腋芽萌发率为
100%,生根率为 99%。
4.2 节增殖及生根培养 增殖培养采用节培法,将
伸长的腋芽切割成一叶一段转接到培养基(2)中,
培养 5 d后腋芽迅速萌发生长,10 d后茎段基部
长出 2~3条不定根,继续培养 20 d即全部长出侧
根。苗长至 5 cm时,于超净工作台上打开培养
瓶,剪下苗干,再将其切割成一叶一段,转接
到培养基(2)中进行节增殖和生根培养。15 d为一
个继代增殖周期,增殖倍数平均达 30 以上。腋
芽萌发和生根率均达 100% (杨乃博 1982)。
4.3 炼苗和移栽 苗高长至 4 cm以上时,从培养
瓶中取出试管苗,在含有 10 mg·L-1杀毒矾溶液中
洗去苗上残留的培养基(李艳敏等 2007),然后植
入经 500倍多菌灵消毒过的腐烂松针、泥炭土和
细河砂(1:2:1)混合的基质中(王静等2007),用透性
好的薄膜覆盖以保湿、保温,湿度保持在 80%,
温度控制在(20±2) ℃,自然光照 8 h·d-1,每天中
午通风换气一次,5 d后可揭膜,每天适时喷洒
清水一次(顾地周等 2007),成活率达 99%以上。
5 意义与进展 色木槭是槭树科槭属落叶乔木。是
珍稀名贵的彩叶观赏树种,近些年来,色木槭被
广泛引用于城市绿化。其叶在韩国民间可用于治
疗多种疾病。另外,还可开发出保健食品、营
养强化剂、营养调和油(刘利 2007)。以无性繁殖
技术繁殖的纯正优质色木槭种苗在我国苗木市场上
奇缺,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需求量大。本结
果建立的高效色木槭快速繁殖体系可能有助于该问
题的解决。与色木槭同属的其他种植物的组织培
养已有报道(彭德芳 1981;孟月娥等 2005),但色
木槭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的报道尚未见。
参考文献
顾地周, 何晓燕, 朱俊义, 孙忠林, 张秋菊(2007). 细叶杜香的组织
培养和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43 (5): 898
李艳敏, 孟月娥, 赵秀山, 王慧娟, 张强(2007). 粉叶复叶槭的组织
培养和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43 (5): 895
刘利(2007). 槭属植物资源的药食功效及其利用研究. 食品研究
与开发, 28 (1): 172~175
孟月娥, 周子发, 李艳敏, 赵秀山(2005). 茶条槭的组织培养和快
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41 (6): 790
彭德芳(1981). 糖槭组织培养研究结果简报. 植物生理学通讯, (1):
5 6
王静, 王关林, 华婧, 李进胜, 唐金沙(2007). 紫叶挪威槭的休眠芽
培养与植株再生. 植物生理学通讯, 43 (5): 896
熊友华, 马国华, 刘念(2007). 金姜花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植
物生理学通讯, 43 (1): 135
杨乃博(1982). 几种木本植物的组织培养及器官发生. 植物生理
学通讯, (4): 23~27
收稿 2008-02-10 修定  2008-03-14
资助  通化师范学院自然科学基金(20 0 7 40 )。
* E-ma il:gudizhou@163.com;Tel:043 5-3208 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