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海巴戟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3期,2006年6月 475
海巴戟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
韦丽君 吕平 苏文潘 俞奔驰 叶启腾*
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生物技术中心,南宁530001
Tissue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Morinda citrifolia L.
WEI Li-Jun, LÜ Ping, SU Wen-Pan, YU Ben-Chi, YE Qi-Teng*
Center of Biotechnology, Guangxi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Crops, Nanning 530001, China
收稿 2005-10-08 修定  2006-03-13
*通讯作者(E-mail: yeqiteng@21cn.com, Tel: 0771-
3348785)。
1 植物名称 海巴戟(Morinda citrifolia L.)。
2 材料类别 从美国加里福尼亚叶启恩先生处得到
大溪种海巴戟种子,擦伤外壳后播种于砂盆中,
可比未用粗砂擦伤外壳的提前4个月发芽(后者为6
个月),植株长出 2 片完全叶时,取茎段和顶芽
作实验材料。
3 培养条件 芽诱导培养基:(1) MS+6-BA 1.5
mg·L-1 (单位下同),(2) MS+6-BA 1.0+NAA 0.2;
芽增殖培养基:(3) MS+6-BA 0.5+NAA 0.5;生
根培养基:(4) 1/2MS+NAA 0.5。上述培养基中
均加入 3% 蔗糖和 0.7% 琼脂粉,pH 5.8。培养
温度为(26±2)℃,光照时间12 h·d-1,光强为30~40
mmol·m-2·s-1。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4.1 无菌外植体的获得 选取健壮海巴戟幼苗,用
刀去掉根部,余下的全作为外植体,置烧杯中,
用自来水流水冲洗 30~60 min。在无菌条件下,
先用75%酒精浸泡10 s,再用0.1%的升汞(HgCl2)
消毒 8~10 min,无菌水冲洗 5~6 次。
4.2 芽的诱导和增殖 外植体以无菌滤纸吸干水分,
手术刀分割茎段、顶芽,每段约 1.0 cm,分别
接入培养基(1)、(2)上,每瓶接 1 个外植体。在
培养基(1)上,接种 15 d,茎段、顶芽切口处开
始膨大并出现浅绿色组织,培养 25~30 d,形成
小丛生芽;而在培养基(2)上丛生芽出现较缓慢。
培养约40 d,丛生芽长到1~2 cm (图1-a)时切取,
接到培养基(3)上进行继代培养。一般每隔30~40
d 继代 1 次,芽的平均增殖系数约为 5 倍。
4.3 生根诱导 丛生芽继代培养后,将长势一致、健
壮的无根小苗(苗高 2~3 cm)进行生根培养。分割
丛生芽,接种到培养基(4)上。10 d可生根,30 d
后生根率可达85% (图1-b),每株的根数有4~6条。
4.4 试管苗移栽 当生根试管苗长到3~4 cm高时,
图1 海巴戟的丛生芽(a)和生根培养(b)
先在室温下培养7 d,而后打开瓶盖炼苗3~4 d,
小心地从瓶中将试管苗取出,用自来水洗净根部
的培养基,移栽到已消毒过的珍珠岩与砂石的混
合基质中,并覆盖塑料薄膜,控制好温度和湿
度,成活率达 90. 5 %。
5 意义与进展 海巴戟是茜草科巴戟属热带多年生
小乔木,发源于太平洋南部岛屿,我国南海诸岛
也有生长,是南太平洋群岛居民主食之一,也是
许多热带地区居民的保健食品。其果实、根、
茎、叶和花均可食用,含有上百种有机和无机的
有效物质,含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及各种强还原物
质,具有修复功能,对癌症、肿瘤、心脏病、
中风、高血压、关节炎、消化不良、糖尿病、
痛风、肝炎有一定的疗效,是一种珍贵的药材。
太平洋群岛波利尼西亚人用海巴戟治疗疾病已有
2 000多年的历史。海巴戟常规繁殖系数极低,且
生长缓慢,难以形成规模。采用组织培养快速繁
殖技术对解决上述难题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海巴戟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尚未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