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钻天杨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3卷 第 3期,2007年 6月522
收稿 2007-03-23 修定  2007-05-14
资助 黑龙江省青年科学技术专项基金(QC05 C7 0)。
* E-mai l:zygor l@vip.h l.cn;Tel:04 51-821 915 17
钻天杨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祖元刚 *,刘红梅,王慧梅,高银祥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40
Tissue Culture and Plantlet Regeneration of Populus nigra L. var. italica
ZU Yuan-Gang*, LIU Hong-Mei, WANG Hui-Mei, GAO Yin-Xiang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Plant Ec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1 植物名称 钻天杨(Populus nigra L. var. italica)。
2 材料类别 无菌苗叶片。
3 培养条件 (1 )芽分化培养基:M S+ TD Z 0 . 1
mg·L-1 (单位下同)+NAA 0.01;(2)生根培养基:
1/2MS+IBA 0.5;上述培养基中均加入 0.7%琼脂
和 2%蔗糖,pH 5.8。培养基在 121 ℃条件下灭
菌 20 min。培养温度为(25±2) ℃,每天光照和暗
培养 16 h/8 h,光强为 50 µmol·m-2·s-1。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4.1 无菌苗的获得 剪取钻天杨当年萌生新枝,切
取带腋芽茎段,自来水冲洗 30 min后,分别在
70%酒精中浸泡 30 s和 1%的NaClO中消毒 3~5
min,然后接入MS+6-BA 0.2培养基中,获得无
菌苗,每 4 周继代一次。
4.2 不定芽的诱导 取无菌苗叶片,于超净工作台
上,剪去叶片边缘,向轴面向下培养在培养基(1)
中,7 d后叶片切口处有少量淡绿色的愈伤组织形
成,半个月左右,大部分外植体的切口边缘有不
定芽出现,1个月时便形成不定苗。外植体诱导
率达到 92%,平均每个外植体的出芽数为 18.2。
4.3 根的诱导 挑选生长健壮的无菌苗接种在生根
培养基上,10 d左右开始有不定根形成,培养 3
周后开始统计实验结果,平均生根数为5.8条,不
定芽的生根率可达 95%以上。
4.4 炼苗与移栽 在生根培养基培养 1个月后,挑
选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的生根组培苗在自然环境
下炼苗 5 d。炼苗结束后,用镊子将试管苗从培
养瓶中取出,用流水轻轻冲去根部培养基,移栽
到温室含有沙子和土( 1 : 1 )基质中。在移栽前 2
周,生根组培苗用黑色塑料布进行遮荫处理,以
防止水分散失而造成小苗枯萎。以后逐渐打开塑
料布,移栽 4 周后,成活率可达 9 0 % 以上。
5 意义与进展 钻天杨属杨柳科杨属,其在我国
长江黄河流域各地广为栽培,可营造防护林,由
于其生长速度快,成形快,适栽于城市小区,路
边绿化,美化工厂环境等。钻天杨具有耐寒、耐
干冷气候等特点,是重要的蜂胶植物。但其抗病
能力较差,从而限制了它的利用,采用传统的育
种手段无法在短期内解决这一问题。现代生物技
术和遗传工程可缩短育种周期。因此若能通过遗
传转化手段对其进行遗传改良,提高其抗病能力
和改良材质,对提高其利用价值是有意义的。本
文建立的组织培养再生系统,对解决此问题可能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杨树属组织培养的报道已有
一些(邓煜 1986;林静芳等 1983;任玉芳 1984;
吴克贤等 1 9 8 1;朱忠荣等 1 9 9 4;T h a k u r 和
Srivastava 2006),但钻天杨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
殖尚未见报道。
参考文献
邓煜(1986). 毛白杨古树的试管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2): 33~45
林静芳, 董茂山, 黄钦才(1983). 响叶杨和大齿杨的组织培养. 植
物生理学通讯, (2): 37
任玉芳(1984). 银×新杨试管植株的诱导. 植物生理学通讯, (2):
3 3
吴克贤, 徐妙珍, 李伟(1981). 杨树组织培养中茎和根的诱导. 植
物生理学通讯, (3): 35
朱忠荣, 杨亚正, 伍孝贤(1994). 响叶杨叶片组织培养成苗. 植物
生理学通讯, (3): 204
Thakur AK, Srivastava DK (2006). High-efficiency plant regen-
eration from leaf explants of male himalayan poplar (Populus
ciliate wall). In Vitro Cell Dev Biol Plant, 42: 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