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alysis of water and nitrogen coupling effects in paddy fields with different fertility levels

不同肥力稻田晚稻水氮耦合效应研究


周江明1,姜家彪1,钱小妹1,詹丽钏2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rrigation models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methods on rice yield,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and water-sav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flooding irrigation, humid irrigation increased rice yield by 5.1%-6.5%, soil residual nitrogen by 0.4%-2.3%, and agronomic N use efficiency (AE) , recovery (RE) and physiology efficiency (PE) by 12.6%~113.4%, 0.4%-19.7%, 11.3%-92.9%,respectively. The increase extents of AE, RE and PE increased with soil background N content. Rice humid irrigation saved water by 18.0%-34.3%.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70:30 (70% used as basal application and 30% as topdressing), the nitrogen application model of 50:50 (50% used as basal application and 50% as topdressing) increased rice yield by 0.3%-8.9%, with more increase in flooding paddy field. The nitrogen application model of 50:50 increased NUE with different extents, but the increases were not significant in middle-N and high-N fields. In addition, there existed a negative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NUE and soil background N content (r = -0.9919), and N loss was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background N.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ppropriate irrigation model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method could enhance NUE, increase rice yield and save water effectively. But at present, in some rice production regions with higher soil background N levels,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is to decrease application rate of N fertilizer, lower N loss, and then reduce N fertilizer pollution to environment.


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江山市科技创新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周明江(%*#(—),男,浙江江山人,高级农艺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及农化分析等。
+,-:".&"$’"%%%"’,/0123-:1240"")’5%#)6 781
不同肥力稻田晚稻水氮耦合效应研究
周江明%,姜家彪%,姜新有%,詹丽钏!
(%浙江省江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江山 )!’%"";! 浙江省嵊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嵊州 )%!’"")
摘要:在不同土壤背景氮稻田中,采用不同的水氮管理模式,研究了灌水和施氮方式对晚稻的产量、农艺性状、氮肥
利用率及节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技术能使晚稻产量提高 .6%9!#6.9;土壤氮
残留量增加 "6’9!!6)9;氮肥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分别提高 %!6#9!%%)6’9、"6’9!%*6&9、
%%6)9!*!6*9,且增幅随着土壤背景氮的上升而提高;节省水资源 %(6"9!)’6)9。施氮方式上,以氮素基肥 :
追肥为 .":."的效果最佳,与农户传统的 &":)"比例相比,产量提高 "6)9!(6*9,并表现出低肥田淹水条件下增
幅大,高肥田湿润条件下增幅大的现象;氮肥利用率虽都有一定的提高,但除低肥田外,中、高肥田中差异不显著。
试验还发现,氮肥利用率与稻田土壤背景氮呈直线负相关,; < $ "6**%*;氮肥流失量随着土壤背景氮的增加而上
升。研究表明,采用合理的灌溉和施肥,能有效地提高氮肥利用率、增加水稻产量,并节省灌溉用水。但在土壤高
背景氮的稻区,最主要的问题是大量减少氮肥用量,以减少氮素流失,降低氮肥对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土壤背景氮;晚稻;水肥管理;氮肥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6!;=!&.6’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0(12$’"/ ,)),0+& ’" 2#..% )’,$.&
*’+3 .’)),-,"+ ),-+’$’+% $,4,$&
@ABC D324E0134E%,DF>GH D320I328%,DF>GH ?340J8K%,@A>G L307MK24!
(! "#$ %&’()"$*#+(,(&- ./0$+12(+ 3$+0’$ (4 526+&1#6+ 320-,526+&1#6+,7#$826+& 9:;!<<,3#2+6;
: "#$ %&’()"$*#+(,(&- ./0$+12(+ 3$+0’$ (4 =#$+&>#(? 320-,=#$+&>#(?,7#$826+& 9!:;<<,3#2+6 )
!5&+-#0+:N3,-O ,PQ,;31,4RS T,;, 784OK7R,O R8 SRKOJ RM, ,UU,7RS 8U O3UU,;,4R 3;;3E2R384 18O,-S 24O 43R;8E,4 2QQ-372R384
1,RM8OS 84 ;37, J3,-O,2E;848137 7M2;27R,;3SR37S,43R;8E,4 KS, ,UU373,47J(GC/)24O T2R,;0S2V34E W +M, ;,SK-RS SM8T,O
RM2R 781Q2;,O T3RM U-88O34E 3;;3E2R384,MK13O 3;;3E2R384 347;,2S,O ;37, J3,-O IJ .6%9 $ #6.9,S83- ;,S3OK2- 43R;8E,4 IJ
"6’9 $ !6)9,24O 2E;848137 G KS, ,UU373,47J(>/),;,78V,;J(X/)24O QMJS38-8EJ ,UU373,47J(Y/)IJ %!6#9 $
%%)6’9,"6’9 $ %*6&9,%%6)9 $ *!6*9,;,SQ,7R3V,-J W +M, 347;,2S, ,PR,4RS 8U >/,X/ 24O Y/ 347;,2S,O T3RM S83-
I27ZE;8K4O G 784R,4R W X37, MK13O 3;;3E2R384 S2V,O T2R,; IJ %(6"9 $ )’6)9 W [81Q2;,O T3RM RM, R;2O3R3842- 18O,- 8U
&" :)"(&"9 KS,O 2S I2S2- 2QQ-372R384 24O )"9 2S R8QO;,SS34E),RM, 43R;8E,4 2QQ-372R384 18O,- 8U ." :."(."9 KS,O 2S
I2S2- 2QQ-372R384 24O ."9 2S R8QO;,SS34E)347;,2S,O ;37, J3,-O IJ "6)9 $ (6*9,T3RM 18;, 347;,2S, 34 U-88O34E Q2OOJ
U3,-O W +M, 43R;8E,4 2QQ-372R384 18O,- 8U ." :." 347;,2S,O GC/ T3RM O3UU,;,4R ,PR,4RS,IKR RM, 347;,2S,S T,;, 48R S3E43U30
724R 34 13OO-,0G 24O M3EM0G U3,-OS W F4 2OO3R384,RM,;, ,P3SR,O 2 4,E2R3V, -34,2; 78;;,-2R384 I,RT,,4 GC/ 24O S83- I27Z0
E;8K4O G 784R,4R(; < $ "6**%*),24O G -8SS T2S ,4M247,O T3RM RM, 347;,2S, 8U S83- I27ZE;8K4O GW +M, ;,SK-RS SKE0
E,SR,O RM2R 2QQ;8Q;32R, 3;;3E2R384 18O,- 24O 43R;8E,4 2QQ-372R384 1,RM8O 78K-O ,4M247, GC/,347;,2S, ;37, J3,-O 24O S2V,
T2R,; ,UU,7R3V,-J W \KR 2R Q;,S,4R,34 S81, ;37, Q;8OK7R384 ;,E384S T3RM M3EM,; S83- I27ZE;8K4O G -,V,-S,RM, 18SR 31Q8;0
R24R Q;8I-,1 3S R8 O,7;,2S, 2QQ-372R384 ;2R, 8U G U,;R3-3],;,-8T,; G -8SS,24O RM,4 ;,OK7, G U,;R3-3],; Q8--KR384 R8 ,4V3;840
1,4R W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
!!!!!!!!!!!!!!!!!!!!!!!!!!!!!!!!!!!!!!!!!!!!!!!!!!!!!!!!!!!!!!
Y-24R GKR;3R384 24O N,;R3-3],; =73,47,
!"# $%&’(:!"#$ %&’()*"+,- .;$&/0 *#’0;#**#)&/#", &,- 10*/#$#2&/#", 3&,&)030,/;. +!0 011#’#0,’4
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灌溉用水量最多的
作物,全国种植面积达 5677万公顷[6]。而氮肥作为
水稻生产的主要增产因子,其用量我国居世界之首,
8778年我国氮用量达 89:7万吨,占全球氮肥用量的
57;[8],其中约 6 < :是用于水稻[5]。多年来,我国在
水稻生产中氮肥对产量、米质等方面的影响,总结出
许多宝贵经验[:=>]。当前,水稻生产中普遍存在施
肥不平衡、过度施氮及施氮方式不当等现象。据报
道,特别在南方一些主要水稻产区水稻施氮量达到
. 8?7!577 () < @38,少数甚至达 :97() < @38[?],远远
高于我国稻田单季稻平均氮肥用量(. 6A7
() < @38)[A]。氮肥的不合理施用,造成利用率下降,
在我国,氮肥利用率为 57;!59;,明显低于世界平
均水平[B]。有关调查表明,氮肥施用不当,其生产效
益从 6B98!6B9A年的 6C??;下降至 6BB6!6BB9年
的 7C98;[67]。因此,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水
稻生产成本,减少农业生态面源污染,已成为当前研
究的重点[66=69]。另一方面,在当前水资源紧缺的情
况下,我国传统的淹水灌溉方式,其地面排水(降雨
使稻田水层过深或灌溉弃水)既造成了水资源的大
量浪费,也导致氮肥大量流失。为此,开展了不同肥
力的稻田中水分管理和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氮肥
利用率及节水效果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旨在探讨在
不同肥力稻田中有效的施氮方式及水分管理技术,
提高氮肥利用率,为水稻生产建立区域性的高产、优
质、高效、节水的栽培模式。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设在江山市贺村镇、长台镇和凤林镇三
地农户双晚稻田上进行,前茬作物是早稻。贺村镇稻
田是新建标准农田,红黄泥粘土,属低肥力田块;长
台镇稻田为壤土,肥力中等;凤林镇稻田是耕作多年
的沙壤土,属高肥力田块。它们主要化学性质见表 6。
供试作物为晚稻 578?,供试氮肥为尿素。
试验设灌溉方式(D)和施肥方式(E)8个因素。
D因素设计 8个水平:D6为当地农户习惯的淹水灌
溉,除苗期保持 8!5’3 水层、分蘖后期落干拷田
外,其它生育期一般保持 5!>’3水层;D8 为湿润
灌溉,幼苗、孕穗抽穗期田面保持 6!8’3水层,落
干拷田同 D6 处理,其余生育阶段进行干湿交替,灌
溉上限为土壤饱和含水量,下限为田间持水量。E
因素设 5个水平:水稻整个生育期施 .6A7 () < @38,
E6、E8、E5的基追肥比例分别为 67 F 7、? F 5、9 F 9。E6
提高当地农户基肥比例,氮肥全作基肥,移栽前施
入;E8为当地农户普遍施肥模式,氮肥按基肥、分蘖
肥、促花肥为 ?7;、69;、69;的比例施入;E5 降低
当地农户基肥比例,氮肥按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为
97;、89;、89;的比例施入,供试氮肥为尿素。
试验采用正交设计,共有 >个处理组合,分别为
D6E6、D6E8、D6E5、D8E6、D8E8、D8E5。另设一个淹水灌
溉下空白区 E7,不施氮肥,仅施磷、钾肥,为 D6E7,作
为对照。田间小区面积 :738,重复 5 次,各小区间
做 87’3宽、89’3高的田埂隔开,三排小区间有 57’3
宽的排水沟隔离,确保各小区排灌水完全独立。
供试作物为晚稻 578?。5个试验点晚稻于 877>
年 >月 69日同天播种,?月 88日移栽,66月 6日收
割。磷肥(G8H9)?8 () < @38全作基肥于移栽前施入;
钾肥(I8H)689() < @38,基肥 ?7;,保花肥 57;。在
整个生育期间管理措施相同。
表 ) 供试土壤养分状况
+,-." ) /,(01 2&%2"&30"( %4 ("."13"’ (%0.
地点
J#/0
肥力状况
K0*/#$#/4
质地
L0M/+*0
有机质
HN
() < ())
全氮
L"/ O .
() < ())
有效磷
DP&#$ O G
(3) < ())
速效钾
DP&#$ O I
(3) < ())
容重
E+$( -0,!#/4
() < ’35)
QR
贺村
R0’+,
低肥田(GS.)
S"T . 1#0$-
粘土
U$&4 $"&3 67C> 7C>7 5C5 95C> 6C6A 9C?
长台
U@&,)/&#
中肥田(GN.)
N#--$0 . 1#0$-
壤土
S"&3 8?CA 6C>: ?C5 97C: 6C7> 9CA
凤林
K0,)$#,
高肥田(GR.)
R#)@ . 1#0$-
沙壤
J&,-4 $"&3 58C6 8C78 9?C9 A8C5 6C68 >C7
B86期 周江明,等:不同肥力稻田晚稻水氮耦合效应研究
!"# 测定项目及方法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收获前 ! ",每小区选择 #
个点,每点取有代表性水稻(连根)! 丛,考种,并小
心洗净根部土壤,与子粒一起烘干用于计算子粒与
秸秆的比率及含氮量的测定。产量以实割为准,收
割后采集每小区土壤样品,采样深度 $—!#%&,供分
析氮含量用。
氮素含量:样品用浓 ’!()*+,!()*+-.()* 混合
催化剂消解,凯氏法测定氮含量[/0]。
灌溉用水量:除分蘖后期落干拷田外,淹水灌
溉各生育期始终保持水层,用水总量( 1 /$2 3 4 5&!)
6 /$$$$(&! 4 5&!)1灌水深度(%&)1灌水次数 4 /$$;
淹水灌溉在分蘖期保持水层,计算同前。其余生育
期始终保持在田间持水量到饱和含水量之间,用水
总量( 1 /$2 3 4 5&!)6(!$%& 土层的饱和含水率 +
!$%&土层的田间持水量)1 /$$$$(&! 4 5&!)1 !$%&
1容重(7 4 %&2)1灌水次数 4 /$$$。
# 结果与分析
#"! 水氮管理方式对晚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8/8/ 产量 表 !看出,在低肥田中,淹水条件下,
92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比 9! 增 :8;<,比
9/增 //8#<,而湿润灌溉处理,92 处理比 9! 仅增
$82<,差异不显著;在中肥田中,=!9! 和 =!92 处理
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同一灌溉方式中,除
9/处理显著低于 92处理和 9!处理外,92和 9!间无
显著差异;在高肥田中,=!9!和 =!92 极显著高于其
他处理,相同灌溉条件下均为 92 > 9! > 9/,采用湿润
表 # 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
$%&’( # $)( *+%,- .,(’/ ,- /,00(+(-1 1+(%12(-13
处理 子粒产量 ?@ABC DBEF"(G7 4 5&!)
H@EAI&ECI 低肥田 J3K 中肥田 JLK 高肥田 J’K
=/9$ !##$8$ E- 0$#$8$ "M 0$$:82 "-
=/9/ #0#:82 "9 0:;/8N %- 0/N#8$ %"9-
=/9! #N;/8N %"9 N!$:82 O9- 02/08N O%9-
=/92 02$:82 AO= N2:282 O9 02:282 O%9-
=!9/ 0$:282 O%=9 N/#$8$ O9- 0*$$8$ O%9-
=!9! 0*008N A= NN008N A= 0#N#8$ O=9
=!92 0*:282 A= N;!#8$ A= 0:#:82 A=
注:同列中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达 /<和 #<显著水
平,下同。
KPIE:MBQQE@ECI %ARBIAF AC" S&AFF FEIIE@S BC EA%5 %PF.&C &EAC SB7CBQB%ACI
AI /< AC" #< FETEF,@ESRE%IBTEFD,AC" I5E SA&E SD&OPF BS .SE" QP@ PI5E@ IAU
OFESV
灌溉的,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淹水灌溉的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以上说明施氮方式对晚稻产
量有显著的影响,且在氮肥用量较低时,淹水灌溉对
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影响大,当有过多的氮肥存在
时,湿润灌溉对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影响大,表现出
以水调肥的作用。另外,在施氮方式相同的情况下,
湿润灌溉的产量比淹水灌溉处理高,低肥田 =! 比
=/增 !8:28N平,与 9/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高肥田 =! 比 =/ 增
280异达极显著水平。可见采用湿润灌溉技术,有利于
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水稻根系发达、茎秆基部坚硬
粗壮,形成合理高产株体。但在不同肥力田中,=!
比 =/增幅较为接近,表示稻田土壤肥力高低对水分
管理的增产效果影响不大。表 !还看出,不同肥力
田块的产量均以 =!92 处理最高,2种肥力田分别比
空白 =/9$ 增 /#*8!<、2/8$<、/*8/<,并显著高于
其它各个处理,说明水分管理与施氮方式的互作有
显著的增产效果。但稻田土壤背景氮较高时,增产
效果下降。这可能是土壤背景氮过高,虽提高了有
效穗数,但水稻营养生长过旺,不利于由“源”向“库”
的转化,造成后期灌浆不足,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
!8/8! 产量构成因子 有效穗主要由氮肥控制,随
氮用量的增加而增加[/N]。从表 2可看出,在不同肥
力田中,施氮量相同时,有效穗随着稻田土壤背景氮
含量的增加而上升,高肥田有效穗平均达 !#$82 1
/$* 4 5&!,中肥田平均为 !/$82 1 /$* 4 5&!,低肥田仅
/N*8! 1 /$* 4 5&!,高肥田比低肥田增 *28N<(表 2)。
水分管理相同时,施氮处理有效穗表现为 9/ > 9! >
92,其中,9/比 92增幅在 28;$8N稻有效穗数的增加。而施氮相同时,高肥田 =! 有效
穗平均 !N28* 1 /$* 4 5&!,=/ 平均 !*08$ 1 /$* 4 5&!,=!
比 =/增 //8/<。中肥和低肥田却是 =/比 =!增加,
增幅分别为 /8;<和 28/<,说明有效穗受土壤背景
氮影响最大,土壤背景氮越高,有效穗越多。从施肥
方式看,基肥比例越高,有效穗也越多。而水分管理
(不缺水的情况)影响较少,且受到稻田氮素高低的
牵制,只有高肥田,控水管理才有利于有效穗的增
加。所以单以提高有效穗作为水稻高产措施的话,
应该大量施用单位氮肥量,并集中于早期施入,这也
许是农户普遍存在“施氮增产”观念的原因。
表 2还看出,在同一田块里,结实率均是 =! >
$2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高、中、低肥田 !" 和 !# 的结实率平均分别为
$%&’( 和 )*&"(、)%&+( 和 )+&’(、)"&"( 和
),&+(,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水分管理相同时,
-"、-#、-,结实率基本上缓慢上升,但无明显差异。
在不同肥力田里,以中肥田结实率最高,平均
)%&*(,低肥田平均 )#&,(,高肥田仅为 $$&.(,高
肥田结实率比中、低肥田分别减少 .&"(和 %&+(。
以上说明结实率随着土壤氮含量的上升而提高,但
氮素超过一定水平时,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多,不能
充分利用光能、水分及养分等,反而使结实率大幅度
下降。
在低肥田,千粒重以 !"-* 最低,仅 #%&,/,而高
肥田,!"-*千粒重达 #$&’/,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中
肥田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可见千粒重受氮素的影
响与结实率相同,过高过低的氮素均会降低千粒重,
这可能是氮素不足或氮素过量、营养生长旺盛造成
灌浆不足之故。在相同施氮方式下,!" 和 !# 千粒
重平均数分别为 #+&’/和 #+&)/,湿润灌溉稍高于淹
水灌溉处理,但无显著差异。
表 ! 不同处理的产量构成因子
"#$%& ! ’(#)* +)&%, -./0.*&*12 .3 ,)33&(&*1 1(/&*12
处理
01234 5
低肥田 678 中肥田 698 高肥田 6:8
有效穗
!6
( ; "*’ < =>#)
实粒数
?@8
(8A5)
结实率
BBC
(()
千粒重
"*,D@E
(/)
有效穗
!6
(;"*’ < =>#)
实粒数
?@8
(8A5)
结实率
BBC
(()
千粒重
"*,D@E
(/)
有效穗
!6
(;"*’ < =>#)
实粒数
?@8
(8A5)
结实率
BBC
(()
千粒重
"*,D@E
(/)
!"-* "#)&’ F )+&# G )#&# 3 #%&, G ").&’ G "".&, 3 $)&$ 3 #+&) 3 ###&) 2 .)&$ H $)&# 3H #$&’ 3
!"-" ##+&# 3 ..&’ H )"&+ 3 #+&" HG ##,&# 3 "’%&) 3 )’&% 3 #+&) 3 #’.&’ GF "**&. H $’&’ H #%&$ H
!"-# ##’&. 3 .)&# H )"&. 3 #+&$ 3H #"’&+ 3 "%’&$ 3 )%&. 3 #$&# 3 #’)&# GF .%&, H $,&. H #%&) H
!"-, #"$&# HG ""*&% 3 $.&) 3 #+&+ 3H #*.&$ 3H "’’&# 3 )+&’ 3 #+&) 3 #’*&’ F "*’&# H $)&* 3H #%&) H
!#-" ##"&" 3H "*)&) 3 )"&$ 3 #$&" 3H ##,&" 3 ",+&% 3 )+&" 3 #$&# 3 #.,&’ 3 ..&) H )*&) 3H #%&’ H
!#-# #"’&" G ""*&+ 3 )’&# 3 #$&# 3 #",&’ 3H ","&’ 3 )+&’ 3 #$&’ 3 #++&+ H "*#&. H $)&* 3H #%&) H
!#-, #"#&$ G "",&% 3 )’&) 3 #$&# 3 "..&" HG "%"&’ 3 )+&$ 3 #$&’ 3 #+*&" HG "#’&" 3 )"&+ 3 #+&# H
平均 !I/5 "$’&# .)&) )#&, #+&% #"*&, "’*&% )%&* #$&" #%*&, "*,&$ $$&. #+&*
!6—3I3JK3HK2 L3MJGK2;?@8—?JKK2F /13JM MN>H21;BBC—B22F O244JM/ 1342;@E—/13JM P2J/=5
454 水氮管理方式对氮肥分布的影响
由表 ’可知,在不同土壤背景氮的稻田中,子粒
吸氮量以中肥田最高,平均为 .+&.%Q/ < =>#,高肥田
以 )$&$) Q/ < =># 位居其次,低肥田为 +.&)#Q/ < =>#;
而秸秆吸氮量随着稻田土壤背景氮含量的增加而上
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 1 R *&.).’。从地上总
吸收氮量看,低肥田明显偏低,仅 ",*&., Q/ < =>#,表
明氮素不足将严重影响到地上总吸氮量;中肥田与
高肥田分别为 #*+&"% 和 #*,&.Q/ < =>#,中肥田仅比
高肥田增 "&"(,而收获指数中肥田却比高肥田增
.&,(,说明高肥田的大量氮素被积累在茎秆、叶等
营养器官里,氮从营养器官“源”到子粒“库”转化率
较低。
在氮肥管理模式相同时,高、中、低肥田耕作层
土壤氮素残留量均是 !# 比 !" 高,增幅在 *&’(!
#&,(之间,表明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排灌
量,能降低由于水分流失而带走的氮素损失;子粒
吸氮量,在高肥田中,!" 比 !# 稍高,但无显著差异,
中、低肥田 !# 比 !" 高,增幅分别为 $&.(和 $&#(;
秸秆吸氮量刚好相反,高肥田 !# 比 !" 增 #&$(,中
低肥田 !" 比 !# 高。说明在一定土壤背景氮范围
内,湿润灌溉能促进子粒吸氮量的提高。但随着土
壤背景氮超过某个水平,灌溉模式对地上部分吸氮
量的分配影响甚微,甚至出现负面的影响。
在同一灌溉模式下,耕作层土壤氮素残留量与
子粒吸氮量表现为 -, S -# S -",-, 和 -" 相比,土壤
氮素残留量在高、中、低肥田中分别提高 "&+(、
*&.(、*&*%(,子粒吸氮量分别提高 "#&%(、.&,(、
",&#(。秸秆吸氮量在高肥田中 , 个处理很相近;
在中低肥田上则是 -" S -# S -,。以上说明适当增加
氮素追肥的比例,能提高子粒吸氮量和耕作层土壤
氮素残留量,降低秸秆吸氮量,进而提高氮收获指
数。
","期 周江明,等:不同肥力稻田晚稻水氮耦合效应研究
表 ! 不同水氮管理方式对耕层土壤氮贮量与作物氮利用的影响
"#$%& ! ’((&)*+ ,( -.((&/&0* 1,-&%+ ,( 2#*&/ #0- 0.*/,3&0 1#0#3&1&0* ,0 4 +*,/#3& #0- 5*.%.6#*.,0 &((.).&0).&+
处理
!"#$% &
低肥田 ’() 中肥田 ’*) 高肥田 ’+)
耕层土
壤氮量
)!
(,- . /01)
子粒
吸氮量
)23
(,- . /01)
稻草
吸氮量
)24
(,- . /01)
氮收获
指数
)+5
耕层土
壤氮量
)!
(,- . /01)
子粒
吸氮量
)23
(,- . /01)
稻草
吸氮量
)24
(,- . /01)
氮收获
指数
)+5
耕层土
壤氮量
)!
(,- . /01)
子粒
吸氮量
)23
(,- . /01)
稻草
吸氮量
)24
(,- . /01)
氮收获
指数
)+5
6789 7:;7<1 = 1><7? @ 11<1: - 9<7C - >9<>; D 91<> E C;<;7 D ;:6787 7C1B<1 $= C9<9A E >9? D 717 =E >:<>> @ 7196781 7C79<9 $= C7<>C E :?<1B # 9678? 7C1A9<> $ 79?6187 7CAA<1 $ C? = 9<9 $ ;; = 97<7A # 77C<9? @ 96181 7CAA<1 $ >1<;C $ :C<9 $ >C618? 7CC9<9 $ >7<>1 $ AC<;A D 9 $= AA71<9 $ ;C<>C $ 71B<9A $ 9平均 6F-& 7C??<7 :;<>1 :7<77 9C 77:<71 9)!—) GH %IJKIGL,)23—) MJ%$,# =N -"$GHK,)24—) MJ%$,# =N "GE# K%"$O,)+5—) /$"F#K% GH@#P&
789 水氮管理方式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氮肥利用率是决定氮肥增产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氮肥利用率的因子有氮肥用量、施用方法、水分
管理等[7>]。试验表明,氮肥利用率与稻田土壤背景
氮含量呈密切的负相关关系,稻田耕层土壤背景氮
含量与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
利用率三者的相关系数 " 分别是 Q 9<;;;>、Q
9<;;?C、Q 9<;>17。表 A看出,与低肥田相比,高肥田
的氮肥利用率明显偏低,容易导致氮肥的大量流失。
在相同施肥方式条件下,灌溉方式对氮肥利用率影
响很大,低肥田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
率、氮肥生理利用率 61 比 67 增 71<:R、977高肥田三者增幅达 77?<:R、;1<;R。表明湿
润灌溉在减少用水量的同时,既防止了因水分流失
而带走的氮素损失,又促进水稻根系充分发育,吸收
更多的氮素,有效地提高氮肥利用率。特别在高肥
田中,节水管理效果十分显著。在相同灌水条件下,
氮肥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是 8? S 81 S 87,与
87相比,8?氮肥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增幅在
表 : 不同水氮管理方式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 ’((&)*+ ,( -.((&/&0* 1,-&%+ ,( 2#*&/ #0- 0.*/,3&0 1#0#3&1&0* ,0 4 5+& &((.).&0);
处理
!"#$% &
低肥田 ’() 中肥田 ’*) 高肥田 ’+)
农学利用率
6T
(,- . ,-)
吸收利用率
UT
(R)
生理利用率
’T
(,- . ,-)
农学利用率
6T
(,- . ,-)
吸收利用率
UT
(R)
生理利用率
’T
(,- . ,-)
农学利用率
6T
(,- . ,-)
吸收利用率
UT
(R)
生理利用率
’T
(,- . ,-)
6789 — — — — — — — — —
6787 7C<1C = AA<> $ ?9<;; = B<:> E 1;<> E 7A6781 7><97 = BC<1 E ?><7A $ : $=
678? 19<>> $ A?<1 $= ?;<:1 $ C =E 7:<> E 716187 7;<:B $= A7 $ 7><7B E 1<7> =E 71<7 @ 7C<>1 $
6181 17<71 $= ?<7A $= 7>618? 17<>A $ B;<:> $
平均 6F-& 7;<;9 A1<1 ?> 1 7?注:氮肥农学利用率 V(施氮区产量 Q空白区产量).施氮量;氮肥吸收利用率 V(施氮区地上部含氮量 Q空白区地上部含氮量).施氮量
W 799R;氮肥生理利用率 V(施氮区产量 Q空白区产量).(施氮区地上部含氮量 Q空白区地上部含氮量)
)I%#:6-"IHI0GE #DDGEG#HEN(6T)V[3"$GH NG#L@ GH %/# JLI% "#E#GF#@ ) D#"%GLGX#"(3))Q 3"$GH NG#L@ GH %/# JLI% OG%/IM% ) $JJLGE$%GIH(39). !/# $0IMH% ID )
D#"%GLGX#" $JJLG#@(Y));U#EIF#"N #DDGEG#HEN(UT,R)V[!I%$L $=IF#-"IMH@ JL$H% ) $EEM0ML$%GIH GH %/# JLI% "#E#GF#@ ) D#"%GLGX#"(!))Q !I%$L $=IF#-"IMH@ JL$H%
) $EEM0ML$%GIH GH %/# JLI% OG%/IM% ) $JJLGE$%GIH(!9)]. Y)!799R;’/NKGILI-GE$L #DDGEG#HEN(’T)V(3) Q 39).(!) Q !9)&
1?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7B卷
!"#$%!!!$#&%和 ’!#(%!$)#*%之间;吸收利用
率在不同肥力田块表现不同,在高肥田中 +( 比 +!
增加 ,,#’%,而在中、低肥田不同氮肥处理间无明
显差异。淹水条件下 +(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
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分别比 +’ 增 !"#-%、
!’#’%、(#(%;湿润灌溉分别增加 $#,%、. )#-%、
!)#"%。说明水稻生产中,淹水灌溉的水分流动容
易造成大量氮素流失,同样基肥比例高也会导致氮
肥流失。
!"# 水氮管理方式对氮素流失的影响
有关资料表明,水稻根系基本分布于 ’"/0土层
内,’)—’"/0的根系仅占 !%!(%[!&]。故本试验
耕层土壤总氮量以耕层 ’"/0高度计,而降雨和灌溉
水所带来的氮素忽略不计。从图 !看出,高肥田耕
作层中氮素流失量为 !",#) 12 3 40’,是低肥田的
’#""倍,中肥田的 ’#!,倍,说明高肥田氮素流失量
是相当大的。从灌溉模式方面看,高、中、低田采用
淹水灌溉的氮素流失分别平均为 !&$#-!、&!#--、
-"#&$ 12 3 40’,比湿润灌溉分别高了 ""#*%、,’#$%、
-&#&%,可见采用大灌淹水的水分管理会造成氮素
的大量流失。在灌溉模式相同时,稻田氮素流失量
+!、+’、+(平均分别是 !’’#,,、!)-#-*、$,#-& 12 3 40’,
+(处理比 +!和 +’ 分别减少流失 (-#-%和 (!#’%,
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基肥 3追肥比例与氮肥流失量
呈现负相关。但由于本试验施肥方式仅设 ( 个处
理,有关适宜的基肥 3追肥比例还需进一步研究。
图 $ 不同处理耕层中氮肥损失图
%&’($ ) *+,,-, +. /+0,+&* &1 2&..-3-1/ /3-4/5-1/
[注(5678):氮肥损失量 9(晚稻移栽前耕层总氮量 :施入总氮量).
(晚稻收割后耕层总氮量 :地上部分总氮量)5 ;6<<8< 9(=67>; 5 >/?
/@0A BC 76D<6B; E8F6G8 7G>CC7BC2 6F ;>78 GB/8 : H06@C7 6F 5 F8G7B;BI8G >D?
D;B8J).(=67>; 5 >//@0A BC 76D<6B; >F78G 4>GK8<7BC2 ;>78 GB/8 : =67>; >E6K8?
2G6@CJ D;>C7 5 >//@0A)]
!"6 灌溉方式对水稻用水量的影响
表 *看出,在水稻从移栽至收割这期间,淹水灌
溉用水量在不同土质中分别为 ,")) L !)(!*&)) L
!)( M 3 40’间,高肥力田为沙壤土,渗漏较严重,保水
能力差,用量最大;低肥田为粘质土壤,保水性能
好,用量最少。采用湿润灌溉方式,用水量也是从低
肥田到高肥田逐渐增加,在 (*-& L !)(!,"(( L !)(
M 3 40’间。但与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可节水 -!!
L !)(!’(*$ L !)( M 3 40’,减少了 !-#)%!(,#(%。
可见在水稻生产中,传统的淹水灌溉方式水资源浪
费严重,推广湿润灌溉方式既有增产的效果,也显著
表 7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从移栽至收割灌溉用水量的影响( 8 $9: ; < =5!)
>4?*- 7 @..-A/, +. 2&..-3-1/ 5+2-*, +. B4/-3 412 1&/3+’-1 5414’-5-1/ +1 /=- 45+C1/ +. &33&’4/&+1 B4/-3 4/ 3&A- ’3+B/= ,/4’-
处理
=G8>7 A
低肥田 NM5 中肥田 NO5 高肥田 NP5
分蘖期
=B;;8GBC2
其他生育期
Q748G <7>28
总量
=67>;
减少
R8/GA
分蘖期
=B;;8GBC2
其他生育期
Q748G <7>28
总量
=67>;
减少
R8/GA
分蘖期
=B;;8GBC2
其他生育期
Q748G <7>28
总量
=67>;
减少
R8/GA
H! &)) (*)) ,")) — &)) ,)") ,&") — !")) ",)) *&)) —
H’ -)) ’--& (*-& -!! -)) ()$, (-$, !)$* !’)) (((( ,"(( ’(*$
注:!)低、中、高肥田分蘖期 H!灌水次数分别为 (、(、"次,水层增加 (/0,H’灌水次数分别为 ,、,、*次,水层增加 ’/0;其他生育期低、中、高
肥田 H!灌水次数分别为 -、&、!’次,水层增加 ,#"/0,H’灌水次数分别为 &、!)、!*次,灌水从田间持水量至土壤水含量饱和止。’)在 )—’)/0
的耕层中,低、中、高肥田饱和含水量分别为 ,’#(%、(-#(%、()#-%;田间持水量分别为 ’-#$%、’(#-%、’!#"%。
5678:!)H!,SC NM5,NO5 >CJ NP5,748 BGGB2>7B6C 7B08< >7 7B;;8GBC2 <7>28 T8G8 (,( >CJ " 7B08<,G878G ;>U8G BC/G8><8J EU (/0,>CJ
>7 6748G <7>28<,748 BGGB2>7B6C 7B08< T8G8 -,& >CJ !’ 7B08<,G878G ;>U8G BC/G8><8J EU ,#"/0;H’,SC NM5,NO5 >CJ NP5,748 BGGB2>7B6C
7B08 >7 7B;;8GBC2 <7>28 T8G8 ,,, >CJ * 7B08<,G878G ;>U8G BC/G8><8J EU ’/0,>CJ >7 6748G <7>28<,748 BGGB2>7B6C 7B08< T8G8 &,!) >CJ !*
7B08<,G878G /6C78C7 FG60 FB8;J />D>/B7U 76 <>7@G>78J T>78G /6C78C7 A’)SC ).’)/0 ;>U8G,748 <>7@G>78J T>78G /6C78C7 6F NM5,NO5 >CJ NP5
T>< ,’#(%、(-#(% >CJ ()#-%,G8CJ FB8;J />D>/B7U T>< ’-#$%,’(#-% >CJ ’!#"%,G8((!期 周江明,等:不同肥力稻田晚稻水氮耦合效应研究
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 讨论
本试验表明,在不同肥力的水稻田中,灌溉方式
和施氮方式对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有明显的影
响。采用湿润灌溉要比淹水灌溉增产 !"#$!
%"!$,这与高效江等人研究增产 &"’$相近[#!]。增
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对有效穗
影响不明显;在施氮方式上,适当降低氮素基肥、提
高追肥比例,虽然降低了有效穗数,却还是能通过提
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来实现晚稻增产,但随着土壤背
景氮的上升,增幅迅速下降,表明水稻要获得高产,
需要三个产量构成因子(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共
同提高或均衡合理。
本试验观察到,湿润灌溉和提高氮素追肥比例
有利于土壤氮素积累和子粒含氮量的增加,降低秸
秆含氮量,从而提高氮收获指数。在地上部分总氮
含量中,中肥田和高肥田为 ’(%"#和 ’()"* +, - ./’,
无明显差异,但产量却相差很大,平均分别为 &#*%"0
和 %)11"# +, - ./’,中肥田比高肥田增产 #’"&$,可
见仅由地上部吸氮量作为水稻产量高低的指标,有
很大的偏差性,必须和氮收获指数相结合,才能体现
出产量的优劣,此结果和刘立军等人的研究相
符[’(]。表明在水稻田高背景氮下,氮素较多地积累
在茎秆、叶片等营养器官里,使得水稻出现“奢侈耕
氮”的现象。在试验中还表明,水分管理对地上部分
总氮含量无影响,低、中、高肥田中湿润灌溉和淹水
灌溉分别是 #00"# 和 #00"% +, - ./’、’(*"# 和 ’#1"*
+, - ./’、’(&"#和 ’(*"1+, - ./’,两者十分接近。施氮
方式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追肥比例的上升,子
粒吸氮量逐步上升,秸秆吸氮量逐步下降,说明追肥
量增加,能使植株充分吸收到养分合成蛋白质,不断
转运到子粒中,提高了子粒产量。但在不同的肥力
田中,却发现随着土壤背景氮含量的增加,子粒和秸
秆吸氮量上升或下降的速度迅速下降,以至于在高
肥田中,施氮方式的影响很不明显。表明在含丰富
氮素的土壤里,有足够或过多的氮供植株利用,以致
使外源氮供应无增产效率,甚至会出现负面效应。
在水稻氮肥利用率方面,当前水稻实地氮肥施
用技术(2234)已成为研究热点,相关资料表明,水
稻田采用 2234 技术,氮肥农学利用率、吸氮利用
率、生理利用率分别在 !"%$! #1"0$、’0"!$!
!1")$、#0"($!)!"#$[1]范围。在本试验中,低肥
田氮肥农学利用率、吸氮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分别为
#*"*$、!’"’$、)1")$,基本上超过资料的范围;中
肥田三者利用率分别为 &"0$、)("!$、’0"0$,介于
它们范围内;高肥田三者仅为 ’"!$、#&"1$、
#)"%$,全部低于相关资料的数据。表明水稻田土
壤背景氮高低是氮肥利用率的决定因素,与低土壤
氮背景相比,高土壤氮背景下水稻的氮肥利用率明
显降低[’(],而氮肥流失量却随着土壤背景氮含量的
上升而增加。本试验氮量流失在 ’1")%! ’%%"’
+, - ./’之间,明显高于郑圣先等[’#]研究的尿素流失
量为 0&")* +, - ./’,这可能和区域的环境、气候、土
壤性状等不同有关。从两种不同的水分管理中发
现,湿润灌溉对减少氮量流失、提高氮肥利用率有显
著的效果,与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在低、中、高肥
田中氮素流失减少 0&")$、’*"*$、)!"1$,氮肥农
学利用率、吸氮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分别提高
#’"!$!##)"0$、("0$!#*"&$、##"0$!*’"*$,
特别在高肥田里,节水措施更能防止因水分径流而
造成的氮素流失。施氮方式上以基肥 5分蘖肥 5促花
肥为 !( 5 ’! 5 ’! 最佳,与全部作基肥相比,平均减少
)1"1$的氮素流失量,与农户习惯施氮相比,在淹水
排灌下减少 )!"($,湿润灌溉条件下减少 ’0"*$。可
能是单位面积施氮量过高,超过水稻某一时期的最大
需氮量,土壤里氮素积累过多,加剧了氮素流失。
我国农业灌溉水占到了全国总用水量的 %1$
左右[’’]。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节水灌溉技
术的研究推广已突显重要。本试验结果表明,与农
户常规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技术能节约水资源
#1"($!)0")$,有效提高水的利用率。与喷灌、微
灌及嘀灌等高成本的节水措施相比,湿润灌溉技术
是当前一项适合国情、应该大力提倡应用的节水措
施。
参 考 文 献:
[#] 朱成立,张展羽 6 灌溉模式对稻田氮磷损失及环境影响研究
展望[7]6 水资源保护,’((),(%):!%8!16
9.: ; <,9.=>, 9 ?6 @>AB:C>DC EA FGGF,=HFE> /EIC E> H.C BEJJ EA >FHGEK
,C> =>I L.EJL.EG:J F> GFDC AFCBIJ =>I C>MFGE>/C>H[7]6 N=HCG OGEH 6,
’((),(%):!%8!1"
[’] PQR6 2H=HFJHFD=B I=H=S=JCJ[4- R<]6 PEEI =>I Q,GFD:BH:GC RG,=>FT=K
HFE>(PQR)EA H.C U>FHCI 3=HFE>J,VE/C6 .HHL: - WWW6 P=E6 RG,6
’((0 6
[)] @PQ6 PCGHFBFTCG UJC SX ;GEL,!H. CI>[4- R<]6 @>HCG>=HFE>=B ACGHFBFTCG
F>I:JHGX =JJEDF=HFE>(@PQ),@>HCG>=HFE>=B PCGHFBFTCG YCMCBEL/C>H ;C>HCG
(@PY;),@>HCG>=HFE>=B OEH=J. =>I O.EJL.=HC @>JHFH:HC(OO@),=>I PEEI
=>I Q,GFD:BH:GC RG,=>FT=HFE>(PQR),.HHL: - WWW6 ACGHFBFTCG 6 EG, - FA= -
JH=HFJHFDJ6 =JL6’((’ 6
0)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0卷
[!] 潘志高,陈洪坤,寿建尧,金应 " 水稻强化栽培不同氮肥用量
对产量的初探[#]" 中国稻米,$%%&,($):’()
*+, - .,/01,2 3 4,506,2 # 7,#8, 7 " 9,:;<1,=1 6: >01 +?6<,> 6:
@ A :1B>8;8C1B 6, B8=1 DB6E<=>86, 8, >01 FGF>1? 6: B8=1 8,>1,F8:8=+>86,
[#]" /08,+ H8=1,$%%&,($):’()
[&] 王德仁,卢婉芳,陈苇 " 施氮对稻米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的影
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I,J(’):’&’A’&()
K+,2 L H,M< K N,/01,2 K" 9,:;<1,=1 6: ,8>B621, +DD;8=+>86, 6,
DB6>18, +,E +?8,6 +=8E =6,>1,>F 8, B8=1[#]" *;+,> @<>B " N1B> " 5=8 ",
$%%I,J(’):’&’A’&()
[(] 杨建昌,王志琴,朱庆森 " 不同土壤水分状态下氮素营养对水
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IOO(,$O
(!):&PA(()
7+,2 # /,K+,2 - Q,-0< Q 5" R::1=> 6: ,8>B621, ,<>B8>86, 6, B8=1
G81;E +,E 8>F D0GF86;628=+; ?1=0+,8F? <,E1B E8::1B1,> F>+>?68FG[J] 苏祖芳,周培南,许乃霞,张亚洁 " 密肥条件对水稻氮素吸收
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中国水稻科学,$%%I,I&(!):$PIA$P()
5< - N,-06< * @,T< @ T,-0+,2 7 #" R::1=>F 6: ,8>B621, +,E D;+,>8,2
E1,F8>G 6, @ A +UF6BD>86, +,E G81;E 6: B8=1[#]" /08," #" H8=1 5=8 ",
$%%I,I&(!):$PIA$P()
[P] 刘立军,徐伟,桑大志,等 " 实地氮肥管理提高水稻氮肥利用
效率[#]" 作物学报,$%%(,’$(J):OPJAOO!)
M8< M #,T< K,5+,2 L - !" #$ " 58>1VFD1=8:8= ,8>B621, ?+,+21?1,>
8,=B1+F1F :1B>8;8C1BV,8>B621, + S2B6,"
58,",$%%(,’$(J):OPJAOO!)
[O] 彭少兵,黄家良,钟旭华 " 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
略[#]"中国农业科学,$%%$,’&:I%O&AII%’)
*1,2 5 W,3<+,2 # M,-06,2 T 3" /0+;;1,21 +,E 6DD6B><,8>G 8, 8?V
DB6X8,2 :1B>8;8C1BV,8>B621, 1E B8=1 8, /08,+[#]"
5=8 " S2B8=" 58,",$%%$,’&:I%O&AII%’)
[I%] 李季,靳乐山,崔玉亭,韩纯儒 " 南方水田农用化学品投入水
平及分析—以湖北湖南农户调查为例[#]" 农业环境保护,
$%%I,$%(&):’’’A’’(,’!!)
M8 #,#8, M 5,/<8 7 Y,3+, / H" N+B?V=01?8=+; 8,D<> 8, D+EEG
:+B?;+,E 8, F6<>01B, =08,+—S =+F1 6: F3<,+,[#]" S2B6VR,X8B6," *B6> ",$%%I,$%(&):’’’A’’(,’!!)
[II] 樊小林,廖宗文 " 控释肥料与平衡施肥和提高肥料利用率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IOOP,!(’):$IOA$$’)
N+, T M,M8+6 - K" 9=B1+F8,2 :1B>8;8C1B =6,>B6;;1E B1;1+F1 :1B>8;8C1B(=B:)DB6E<=>86, +==6BE8,2 >6 >016BG +,E
>1=0,8Z<1F 6: U+;+,=1E :1B>8;8C+>86,[ #]" *;+,> @<>B " N1B> " 5=8 ",
IOOP,!(’):$IOA$$’)
[I$] 刘建,魏亚凤,徐少安 " 蘖穗肥氮素配比对水稻产量、品质及
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A$$J)
M8< #,K18 7 N,T< 5 S" R::1=>F 6: >01 B+>86 6: >8;;1B >6 D+,8=;1 ,8V
>B621, :1B>8;8C1B 6, B8=1 G81;E +,E Z<+;8>G +,E ,8>B621, <>8;8C+>86, 1::8V
=81,=G[#]" # " 3<+C06<,2 S2B8=" [,8X",$%%(,$&(’):$$’A$$J)
[I’] 王光火,张奇春,黄昌勇 " 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控制氮肥污
染的新途径—55@\[#]"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O(I):(JAJ%)
K+,2 . 3,-0+,2 Q /,3<+,2 Q 7" 55@\—S ,1] +DDB6+=0 >6 8,V
=B1+F8,2 :1B>8;8C1B @ [#]" # " -01^8+,2 [,8X"(S2B8="_ M8:1 5=8 "),$%%’,$O(I):(JAJ%)
[I!] 冯涛,杨京平,施宏鑫,等 " 高肥力稻田不同施氮水平下的氮
肥效应和几种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
生命科学版),$%%(,’$(I):(%A(!)
N1,2 Y,7+,2 # *,508 3 T !" #$ " R::1=> 6: @ :1B>8;8C1B +,E @ :8=81,=G <,E1B E8::1B1,> @ ;1X1;F 6: +DD;8=+>86, 8, 0820V:1B>8;8>G D+EEG
:81;E[#]" # " -01^8+,2 [,8X"(S2B8=" _ M8:1 5=8 "),$%%(,’$(I):
(%A(!)
[I&] 高效江,胡雪峰,陈振楼,等 " 减少稻田氮素损失的水肥管理
措施研究[#]" 土壤,$%%$,(!):$I&A$IP)
.+6 T #,3< T N,/01,2 - M !" #$ " \1+F1B +,E :1B>8;8C+V
>86, ?+,+21?1,> :6B B1E<=8,2 ,8>B621, ;6FF :B6? D+EEG :81;E[ #]"
568;F,$%%$,(!):$I&A$IP)
[I(] 鲁如坤 "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I!JA’II)
M< H 4" S2B8=<;>06EF 6: F68;[\]" W18^8,2:
/08,1F1 S2B8=<;>1=0 *B1FF,$%%%) I!JA’II)
[IJ] 孟卫东,胡春花,谢良商,王效宁 " 超级稻新组合 *PP5 ‘ %$O’
肥料运筹技术的研究[#]" 热带农业科学,$%%&,$&($):!AJ,
$P)
\1,2 K L,3< / 3,T81 M 5,K+,2 T @" Y1=0,8Z<1F 6: :1B>8;8C1B
+DD;8=+>86, :6B F2B8=",$%%&,$&($):!AJ,$P)
[IP] 高月亮,华珞,蔡典雄,等 " 氮肥利用及提高利用率的途径与
方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JA
(J)
.+6 7 M,3<+ M,/+8 L T !" #$ " [>8;8C+>86, 6: ,8>B621,68;8C1B
+,E >01 ]+GF 6B ?1>06EF 6, 8?DB6X8,2 8>F 1::8=81,=G[#]" # " /+D8>+;
@6?+; [,8X"(@+> " 5=8 " RE"),$%%(,$J(!):&JA(J)
[IO] 郑景生,林文,姜照伟,李义珍 " 超高产水稻根系发育形态学
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IOOO,I!(’):$AJ)
-01,2 # 5,M8, K,#8+,2 - K,M8 7 -" H66> E1X1;6D?1,>+; ?6BV
D06;62G :6B FIOOO,I!(’):$AJ)
[$%] 刘立军,徐伟,唐成,等 " 土壤背景氮供应对水稻产量和氮肥
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IO(!):’!’A’!O)
M8< M #,T< K,Y+,2 / !" #$ " R::1=> 6: 8,E821,6B621, FF68; 6, >01 2B+8, G81;E +,E :1B>8;8C1BV@ #" H8=1 5=8 ",$%%&,IO(!):’!’A’!O)
[$I] 郑圣先,刘德林,聂军,等 " 控释氮肥在淹水稻田土壤上的去
向及利用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I%($):I’J A
I!$)
-01,2 5 T,M8< L M,@81 # !" #$ " N+>1 +,E B1=6X1BG 1::8=81,=G 6:
=6,>B6;;1E B1;1+F1 ,8>B621, :1B>8;8C1B 8, :;66E8,2 D+EEG F68;[#]" *;+,>
@<>B " N1B> " 5=8 ",$%%!,I%($):I’JAI!$)
[$$] 刘文,彭小波 " 我国的农业水资源安全分析[#]" 农业经济,
$%%(,(I%):&!A&()
M8< K,*1,2 T W" S,+;GF8F 6, >01 F+:1>G 6: +2B8=<;>1B B1V
F6&’I期 周江明,等:不同肥力稻田晚稻水氮耦合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