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江明1,姜家彪1,钱小妹1,詹丽钏2
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江山市科技创新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周明江(%*#(—),男,浙江江山人,高级农艺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及农化分析等。
+,-:".&"$’"%%%"’,/0123-:1240"")’5%#)6 781
不同肥力稻田晚稻水氮耦合效应研究
周江明%,姜家彪%,姜新有%,詹丽钏!
(%浙江省江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江山 )!’%"";! 浙江省嵊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嵊州 )%!’"")
摘要:在不同土壤背景氮稻田中,采用不同的水氮管理模式,研究了灌水和施氮方式对晚稻的产量、农艺性状、氮肥
利用率及节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技术能使晚稻产量提高 .6%9!#6.9;土壤氮
残留量增加 "6’9!!6)9;氮肥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分别提高 %!6#9!%%)6’9、"6’9!%*6&9、
%%6)9!*!6*9,且增幅随着土壤背景氮的上升而提高;节省水资源 %(6"9!)’6)9。施氮方式上,以氮素基肥 :
追肥为 .":."的效果最佳,与农户传统的 &":)"比例相比,产量提高 "6)9!(6*9,并表现出低肥田淹水条件下增
幅大,高肥田湿润条件下增幅大的现象;氮肥利用率虽都有一定的提高,但除低肥田外,中、高肥田中差异不显著。
试验还发现,氮肥利用率与稻田土壤背景氮呈直线负相关,; < $ "6**%*;氮肥流失量随着土壤背景氮的增加而上
升。研究表明,采用合理的灌溉和施肥,能有效地提高氮肥利用率、增加水稻产量,并节省灌溉用水。但在土壤高
背景氮的稻区,最主要的问题是大量减少氮肥用量,以减少氮素流失,降低氮肥对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土壤背景氮;晚稻;水肥管理;氮肥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6!;=!&.6’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0(12$’"/ ,)),0+& ’" 2#..% )’,$.&
*’+3 .’)),-,"+ ),-+’$’+% $,4,$&
@ABC D324E0134E%,DF>GH D320I328%,DF>GH ?340J8K%,@A>G L307MK24!
(! "#$ %&’()"$*#+(,(&- ./0$+12(+ 3$+0’$ (4 526+&1#6+ 320-,526+&1#6+,7#$826+& 9:;!<<,3#2+6;
: "#$ %&’()"$*#+(,(&- ./0$+12(+ 3$+0’$ (4 =#$+&>#(? 320-,=#$+&>#(?,7#$826+& 9!:;<<,3#2+6 )
!5&+-#0+:N3,-O ,PQ,;31,4RS T,;, 784OK7R,O R8 SRKOJ RM, ,UU,7RS 8U O3UU,;,4R 3;;3E2R384 18O,-S 24O 43R;8E,4 2QQ-372R384
1,RM8OS 84 ;37, J3,-O,2E;848137 7M2;27R,;3SR37S,43R;8E,4 KS, ,UU373,47J(GC/)24O T2R,;0S2V34E W +M, ;,SK-RS SM8T,O
RM2R 781Q2;,O T3RM U-88O34E 3;;3E2R384,MK13O 3;;3E2R384 347;,2S,O ;37, J3,-O IJ .6%9 $ #6.9,S83- ;,S3OK2- 43R;8E,4 IJ
"6’9 $ !6)9,24O 2E;848137 G KS, ,UU373,47J(>/),;,78V,;J(X/)24O QMJS38-8EJ ,UU373,47J(Y/)IJ %!6#9 $
%%)6’9,"6’9 $ %*6&9,%%6)9 $ *!6*9,;,SQ,7R3V,-J W +M, 347;,2S, ,PR,4RS 8U >/,X/ 24O Y/ 347;,2S,O T3RM S83-
I27ZE;8K4O G 784R,4R W X37, MK13O 3;;3E2R384 S2V,O T2R,; IJ %(6"9 $ )’6)9 W [81Q2;,O T3RM RM, R;2O3R3842- 18O,- 8U
&" :)"(&"9 KS,O 2S I2S2- 2QQ-372R384 24O )"9 2S R8QO;,SS34E),RM, 43R;8E,4 2QQ-372R384 18O,- 8U ." :."(."9 KS,O 2S
I2S2- 2QQ-372R384 24O ."9 2S R8QO;,SS34E)347;,2S,O ;37, J3,-O IJ "6)9 $ (6*9,T3RM 18;, 347;,2S, 34 U-88O34E Q2OOJ
U3,-O W +M, 43R;8E,4 2QQ-372R384 18O,- 8U ." :." 347;,2S,O GC/ T3RM O3UU,;,4R ,PR,4RS,IKR RM, 347;,2S,S T,;, 48R S3E43U30
724R 34 13OO-,0G 24O M3EM0G U3,-OS W F4 2OO3R384,RM,;, ,P3SR,O 2 4,E2R3V, -34,2; 78;;,-2R384 I,RT,,4 GC/ 24O S83- I27Z0
E;8K4O G 784R,4R(; < $ "6**%*),24O G -8SS T2S ,4M247,O T3RM RM, 347;,2S, 8U S83- I27ZE;8K4O GW +M, ;,SK-RS SKE0
E,SR,O RM2R 2QQ;8Q;32R, 3;;3E2R384 18O,- 24O 43R;8E,4 2QQ-372R384 1,RM8O 78K-O ,4M247, GC/,347;,2S, ;37, J3,-O 24O S2V,
T2R,; ,UU,7R3V,-J W \KR 2R Q;,S,4R,34 S81, ;37, Q;8OK7R384 ;,E384S T3RM M3EM,; S83- I27ZE;8K4O G -,V,-S,RM, 18SR 31Q8;0
R24R Q;8I-,1 3S R8 O,7;,2S, 2QQ-372R384 ;2R, 8U G U,;R3-3],;,-8T,; G -8SS,24O RM,4 ;,OK7, G U,;R3-3],; Q8--KR384 R8 ,4V3;840
1,4R W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
!!!!!!!!!!!!!!!!!!!!!!!!!!!!!!!!!!!!!!!!!!!!!!!!!!!!!!!!!!!!!!
Y-24R GKR;3R384 24O N,;R3-3],; =73,47,
!"# $%&’(:!"#$ %&’()*"+,- .;$&/0 *#’0;#**#)&/#", &,- 10*/#$#2&/#", 3&,&)030,/;. +!0 011#’#0,’4
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灌溉用水量最多的
作物,全国种植面积达 5677万公顷[6]。而氮肥作为
水稻生产的主要增产因子,其用量我国居世界之首,
8778年我国氮用量达 89:7万吨,占全球氮肥用量的
57;[8],其中约 6 < :是用于水稻[5]。多年来,我国在
水稻生产中氮肥对产量、米质等方面的影响,总结出
许多宝贵经验[:=>]。当前,水稻生产中普遍存在施
肥不平衡、过度施氮及施氮方式不当等现象。据报
道,特别在南方一些主要水稻产区水稻施氮量达到
. 8?7!577 () < @38,少数甚至达 :97() < @38[?],远远
高于我国稻田单季稻平均氮肥用量(. 6A7
() < @38)[A]。氮肥的不合理施用,造成利用率下降,
在我国,氮肥利用率为 57;!59;,明显低于世界平
均水平[B]。有关调查表明,氮肥施用不当,其生产效
益从 6B98!6B9A年的 6C??;下降至 6BB6!6BB9年
的 7C98;[67]。因此,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水
稻生产成本,减少农业生态面源污染,已成为当前研
究的重点[66=69]。另一方面,在当前水资源紧缺的情
况下,我国传统的淹水灌溉方式,其地面排水(降雨
使稻田水层过深或灌溉弃水)既造成了水资源的大
量浪费,也导致氮肥大量流失。为此,开展了不同肥
力的稻田中水分管理和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氮肥
利用率及节水效果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旨在探讨在
不同肥力稻田中有效的施氮方式及水分管理技术,
提高氮肥利用率,为水稻生产建立区域性的高产、优
质、高效、节水的栽培模式。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设在江山市贺村镇、长台镇和凤林镇三
地农户双晚稻田上进行,前茬作物是早稻。贺村镇稻
田是新建标准农田,红黄泥粘土,属低肥力田块;长
台镇稻田为壤土,肥力中等;凤林镇稻田是耕作多年
的沙壤土,属高肥力田块。它们主要化学性质见表 6。
供试作物为晚稻 578?,供试氮肥为尿素。
试验设灌溉方式(D)和施肥方式(E)8个因素。
D因素设计 8个水平:D6为当地农户习惯的淹水灌
溉,除苗期保持 8!5’3 水层、分蘖后期落干拷田
外,其它生育期一般保持 5!>’3水层;D8 为湿润
灌溉,幼苗、孕穗抽穗期田面保持 6!8’3水层,落
干拷田同 D6 处理,其余生育阶段进行干湿交替,灌
溉上限为土壤饱和含水量,下限为田间持水量。E
因素设 5个水平:水稻整个生育期施 .6A7 () < @38,
E6、E8、E5的基追肥比例分别为 67 F 7、? F 5、9 F 9。E6
提高当地农户基肥比例,氮肥全作基肥,移栽前施
入;E8为当地农户普遍施肥模式,氮肥按基肥、分蘖
肥、促花肥为 ?7;、69;、69;的比例施入;E5 降低
当地农户基肥比例,氮肥按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为
97;、89;、89;的比例施入,供试氮肥为尿素。
试验采用正交设计,共有 >个处理组合,分别为
D6E6、D6E8、D6E5、D8E6、D8E8、D8E5。另设一个淹水灌
溉下空白区 E7,不施氮肥,仅施磷、钾肥,为 D6E7,作
为对照。田间小区面积 :738,重复 5 次,各小区间
做 87’3宽、89’3高的田埂隔开,三排小区间有 57’3
宽的排水沟隔离,确保各小区排灌水完全独立。
供试作物为晚稻 578?。5个试验点晚稻于 877>
年 >月 69日同天播种,?月 88日移栽,66月 6日收
割。磷肥(G8H9)?8 () < @38全作基肥于移栽前施入;
钾肥(I8H)689() < @38,基肥 ?7;,保花肥 57;。在
整个生育期间管理措施相同。
表 ) 供试土壤养分状况
+,-." ) /,(01 2&%2"&30"( %4 ("."13"’ (%0.
地点
J#/0
肥力状况
K0*/#$#/4
质地
L0M/+*0
有机质
HN
() < ())
全氮
L"/ O .
() < ())
有效磷
DP$ O G
(3) < ())
速效钾
DP$ O I
(3) < ())
容重
E+$( -0,!#/4
() < ’35)
QR
贺村
R0’+,
低肥田(GS.)
S"T . 1#0$-
粘土
U$&4 $"&3 67C> 7C>7 5C5 95C> 6C6A 9C?
长台
U@&,)/
中肥田(GN.)
N#--$0 . 1#0$-
壤土
S"&3 8?CA 6C>: ?C5 97C: 6C7> 9CA
凤林
K0,)$#,
高肥田(GR.)
R#)@ . 1#0$-
沙壤
J&,-4 $"&3 58C6 8C78 9?C9 A8C5 6C68 >C7
B86期 周江明,等:不同肥力稻田晚稻水氮耦合效应研究
!"# 测定项目及方法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收获前 ! ",每小区选择 #
个点,每点取有代表性水稻(连根)! 丛,考种,并小
心洗净根部土壤,与子粒一起烘干用于计算子粒与
秸秆的比率及含氮量的测定。产量以实割为准,收
割后采集每小区土壤样品,采样深度 $—!#%&,供分
析氮含量用。
氮素含量:样品用浓 ’!()*+,!()*+-.()* 混合
催化剂消解,凯氏法测定氮含量[/0]。
灌溉用水量:除分蘖后期落干拷田外,淹水灌
溉各生育期始终保持水层,用水总量( 1 /$2 3 4 5&!)
6 /$$$$(&! 4 5&!)1灌水深度(%&)1灌水次数 4 /$$;
淹水灌溉在分蘖期保持水层,计算同前。其余生育
期始终保持在田间持水量到饱和含水量之间,用水
总量( 1 /$2 3 4 5&!)6(!$%& 土层的饱和含水率 +
!$%&土层的田间持水量)1 /$$$$(&! 4 5&!)1 !$%&
1容重(7 4 %&2)1灌水次数 4 /$$$。
# 结果与分析
#"! 水氮管理方式对晚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8/8/ 产量 表 !看出,在低肥田中,淹水条件下,
92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比 9! 增 :8;<,比
9/增 //8#<,而湿润灌溉处理,92 处理比 9! 仅增
$82<,差异不显著;在中肥田中,=!9! 和 =!92 处理
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同一灌溉方式中,除
9/处理显著低于 92处理和 9!处理外,92和 9!间无
显著差异;在高肥田中,=!9!和 =!92 极显著高于其
他处理,相同灌溉条件下均为 92 > 9! > 9/,采用湿润
表 # 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
$%&’( # $)( *+%,- .,(’/ ,- /,00(+(-1 1+(%12(-13
处理 子粒产量 ?@ABC DBEF"(G7 4 5&!)
H@EAI&ECI 低肥田 J3K 中肥田 JLK 高肥田 J’K
=/9$ !##$8$ E- 0$#$8$ "M 0$$:82 "-
=/9/ #0#:82 "9 0:;/8N %- 0/N#8$ %"9-
=/9! #N;/8N %"9 N!$:82 O9- 02/08N O%9-
=/92 02$:82 AO= N2:282 O9 02:282 O%9-
=!9/ 0$:282 O%=9 N/#$8$ O9- 0*$$8$ O%9-
=!9! 0*008N A= NN008N A= 0#N#8$ O=9
=!92 0*:282 A= N;!#8$ A= 0:#:82 A=
注:同列中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达 /<和 #<显著水
平,下同。
KPIE:MBQQE@ECI %ARBIAF AC" S&AFF FEIIE@S BC EA%5 %PF.&C &EAC SB7CBQB%ACI
AI /< AC" #< FETEF,@ESRE%IBTEFD,AC" I5E SA&E SD&OPF BS .SE" QP@ PI5E@ IAU
OFESV
灌溉的,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淹水灌溉的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以上说明施氮方式对晚稻产
量有显著的影响,且在氮肥用量较低时,淹水灌溉对
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影响大,当有过多的氮肥存在
时,湿润灌溉对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影响大,表现出
以水调肥的作用。另外,在施氮方式相同的情况下,
湿润灌溉的产量比淹水灌溉处理高,低肥田 =! 比
=/增 !8:28N平,与 9/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高肥田 =! 比 =/ 增
280异达极显著水平。可见采用湿润灌溉技术,有利于
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水稻根系发达、茎秆基部坚硬
粗壮,形成合理高产株体。但在不同肥力田中,=!
比 =/增幅较为接近,表示稻田土壤肥力高低对水分
管理的增产效果影响不大。表 !还看出,不同肥力
田块的产量均以 =!92 处理最高,2种肥力田分别比
空白 =/9$ 增 /#*8!<、2/8$<、/*8/<,并显著高于
其它各个处理,说明水分管理与施氮方式的互作有
显著的增产效果。但稻田土壤背景氮较高时,增产
效果下降。这可能是土壤背景氮过高,虽提高了有
效穗数,但水稻营养生长过旺,不利于由“源”向“库”
的转化,造成后期灌浆不足,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
!8/8! 产量构成因子 有效穗主要由氮肥控制,随
氮用量的增加而增加[/N]。从表 2可看出,在不同肥
力田中,施氮量相同时,有效穗随着稻田土壤背景氮
含量的增加而上升,高肥田有效穗平均达 !#$82 1
/$* 4 5&!,中肥田平均为 !/$82 1 /$* 4 5&!,低肥田仅
/N*8! 1 /$* 4 5&!,高肥田比低肥田增 *28N<(表 2)。
水分管理相同时,施氮处理有效穗表现为 9/ > 9! >
92,其中,9/比 92增幅在 28;$8N稻有效穗数的增加。而施氮相同时,高肥田 =! 有效
穗平均 !N28* 1 /$* 4 5&!,=/ 平均 !*08$ 1 /$* 4 5&!,=!
比 =/增 //8/<。中肥和低肥田却是 =/比 =!增加,
增幅分别为 /8;<和 28/<,说明有效穗受土壤背景
氮影响最大,土壤背景氮越高,有效穗越多。从施肥
方式看,基肥比例越高,有效穗也越多。而水分管理
(不缺水的情况)影响较少,且受到稻田氮素高低的
牵制,只有高肥田,控水管理才有利于有效穗的增
加。所以单以提高有效穗作为水稻高产措施的话,
应该大量施用单位氮肥量,并集中于早期施入,这也
许是农户普遍存在“施氮增产”观念的原因。
表 2还看出,在同一田块里,结实率均是 =! >
$2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高、中、低肥田 !" 和 !# 的结实率平均分别为
$%&’( 和 )*&"(、)%&+( 和 )+&’(、)"&"( 和
),&+(,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水分管理相同时,
-"、-#、-,结实率基本上缓慢上升,但无明显差异。
在不同肥力田里,以中肥田结实率最高,平均
)%&*(,低肥田平均 )#&,(,高肥田仅为 $$&.(,高
肥田结实率比中、低肥田分别减少 .&"(和 %&+(。
以上说明结实率随着土壤氮含量的上升而提高,但
氮素超过一定水平时,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多,不能
充分利用光能、水分及养分等,反而使结实率大幅度
下降。
在低肥田,千粒重以 !"-* 最低,仅 #%&,/,而高
肥田,!"-*千粒重达 #$&’/,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中
肥田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可见千粒重受氮素的影
响与结实率相同,过高过低的氮素均会降低千粒重,
这可能是氮素不足或氮素过量、营养生长旺盛造成
灌浆不足之故。在相同施氮方式下,!" 和 !# 千粒
重平均数分别为 #+&’/和 #+&)/,湿润灌溉稍高于淹
水灌溉处理,但无显著差异。
表 ! 不同处理的产量构成因子
"#$%& ! ’(#)* +)&%, -./0.*&*12 .3 ,)33&(&*1 1(/&*12
处理
01234 5
低肥田 678 中肥田 698 高肥田 6:8
有效穗
!6
( ; "*’ < =>#)
实粒数
?@8
(8A5)
结实率
BBC
(()
千粒重
"*,D@E
(/)
有效穗
!6
(;"*’ < =>#)
实粒数
?@8
(8A5)
结实率
BBC
(()
千粒重
"*,D@E
(/)
有效穗
!6
(;"*’ < =>#)
实粒数
?@8
(8A5)
结实率
BBC
(()
千粒重
"*,D@E
(/)
!"-* "#)&’ F )+ G )# 3 #%&, G ").&’ G "".&, 3 $)&$ 3 #+&) 3 ###&) 2 .)&$ H $) 3H #$&’ 3
!"-" ##+ 3 ..&’ H )"&+ 3 #+&" HG ##, 3 "’%&) 3 )’&% 3 #+&) 3 #’.&’ GF "**&. H $’&’ H #%&$ H
!"-# ##’&. 3 .) H )"&. 3 #+&$ 3H #"’&+ 3 "%’&$ 3 )%&. 3 #$ 3 #’) GF .%&, H $,&. H #%&) H
!"-, #"$ HG ""*&% 3 $.&) 3 #+&+ 3H #*.&$ 3H "’’ 3 )+&’ 3 #+&) 3 #’*&’ F "*’ H $)&* 3H #%&) H
!#-" ##"&" 3H "*)&) 3 )"&$ 3 #$&" 3H ##,&" 3 ",+&% 3 )+&" 3 #$ 3 #.,&’ 3 ..&) H )*&) 3H #%&’ H
!#-# #"’&" G ""*&+ 3 )’ 3 #$ 3 #",&’ 3H ","&’ 3 )+&’ 3 #$&’ 3 #++&+ H "*#&. H $)&* 3H #%&) H
!#-, #"#&$ G "",&% 3 )’&) 3 #$ 3 "..&" HG "%"&’ 3 )+&$ 3 #$&’ 3 #+*&" HG "#’&" 3 )"&+ 3 #+ H
平均 !I/5 "$’ .)&) )#&, #+&% #"*&, "’*&% )%&* #$&" #%*&, "*,&$ $$&. #+&*
!6—3I3JK3HK2 L3MJGK2;?@8—?JKK2F /13JM MN>H21;BBC—B22F O244JM/ 1342;@E—/13JM P2J/=5
454 水氮管理方式对氮肥分布的影响
由表 ’可知,在不同土壤背景氮的稻田中,子粒
吸氮量以中肥田最高,平均为 .+&.%Q/ < =>#,高肥田
以 )$&$) Q/ < =># 位居其次,低肥田为 +.&)#Q/ < =>#;
而秸秆吸氮量随着稻田土壤背景氮含量的增加而上
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 1 R *&.).’。从地上总
吸收氮量看,低肥田明显偏低,仅 ",*&., Q/ < =>#,表
明氮素不足将严重影响到地上总吸氮量;中肥田与
高肥田分别为 #*+&"% 和 #*,&.Q/ < =>#,中肥田仅比
高肥田增 "&"(,而收获指数中肥田却比高肥田增
.&,(,说明高肥田的大量氮素被积累在茎秆、叶等
营养器官里,氮从营养器官“源”到子粒“库”转化率
较低。
在氮肥管理模式相同时,高、中、低肥田耕作层
土壤氮素残留量均是 !# 比 !" 高,增幅在 *&’(!
#&,(之间,表明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排灌
量,能降低由于水分流失而带走的氮素损失;子粒
吸氮量,在高肥田中,!" 比 !# 稍高,但无显著差异,
中、低肥田 !# 比 !" 高,增幅分别为 $&.(和 $(;
秸秆吸氮量刚好相反,高肥田 !# 比 !" 增 #&$(,中
低肥田 !" 比 !# 高。说明在一定土壤背景氮范围
内,湿润灌溉能促进子粒吸氮量的提高。但随着土
壤背景氮超过某个水平,灌溉模式对地上部分吸氮
量的分配影响甚微,甚至出现负面的影响。
在同一灌溉模式下,耕作层土壤氮素残留量与
子粒吸氮量表现为 -, S -# S -",-, 和 -" 相比,土壤
氮素残留量在高、中、低肥田中分别提高 "&+(、
*&.(、*&*%(,子粒吸氮量分别提高 "#&%(、.&,(、
",(。秸秆吸氮量在高肥田中 , 个处理很相近;
在中低肥田上则是 -" S -# S -,。以上说明适当增加
氮素追肥的比例,能提高子粒吸氮量和耕作层土壤
氮素残留量,降低秸秆吸氮量,进而提高氮收获指
数。
","期 周江明,等:不同肥力稻田晚稻水氮耦合效应研究
表 ! 不同水氮管理方式对耕层土壤氮贮量与作物氮利用的影响
"#$%& ! ’((&)*+ ,( -.((&/&0* 1,-&%+ ,( 2#*&/ #0- 0.*/,3&0 1#0#3&1&0* ,0 4 +*,/#3& #0- 5*.%.6#*.,0 &((.).&0).&+
处理
!"#$% &
低肥田 ’() 中肥田 ’*) 高肥田 ’+)
耕层土
壤氮量
)!
(,- . /01)
子粒
吸氮量
)23
(,- . /01)
稻草
吸氮量
)24
(,- . /01)
氮收获
指数
)+5
耕层土
壤氮量
)!
(,- . /01)
子粒
吸氮量
)23
(,- . /01)
稻草
吸氮量
)24
(,- . /01)
氮收获
指数
)+5
耕层土
壤氮量
)!
(,- . /01)
子粒
吸氮量
)23
(,- . /01)
稻草
吸氮量
)24
(,- . /01)
氮收获
指数
)+5
6789 7:;7<1 = 1><7? @ 11<1: - 9
789 水氮管理方式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氮肥利用率是决定氮肥增产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氮肥利用率的因子有氮肥用量、施用方法、水分
管理等[7>]。试验表明,氮肥利用率与稻田土壤背景
氮含量呈密切的负相关关系,稻田耕层土壤背景氮
含量与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
利用率三者的相关系数 " 分别是 Q 9<;;;>、Q
9<;;?C、Q 9<;>17。表 A看出,与低肥田相比,高肥田
的氮肥利用率明显偏低,容易导致氮肥的大量流失。
在相同施肥方式条件下,灌溉方式对氮肥利用率影
响很大,低肥田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
率、氮肥生理利用率 61 比 67 增 71<:R、9
77高肥田三者增幅达 77?
<:R、;1<;R。表明湿
润灌溉在减少用水量的同时,既防止了因水分流失
而带走的氮素损失,又促进水稻根系充分发育,吸收
更多的氮素,有效地提高氮肥利用率。特别在高肥
田中,节水管理效果十分显著。在相同灌水条件下,
氮肥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是 8? S 81 S 87,与
87相比,8?氮肥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增幅在
表 : 不同水氮管理方式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 ’((&)*+ ,( -.((&/&0* 1,-&%+ ,( 2#*&/ #0- 0.*/,3&0 1#0#3&1&0* ,0 4 5+& &((.).&0);
处理
!"#$% &
低肥田 ’() 中肥田 ’*) 高肥田 ’+)
农学利用率
6T
(,- . ,-)
吸收利用率
UT
(R)
生理利用率
’T
(,- . ,-)
农学利用率
6T
(,- . ,-)
吸收利用率
UT
(R)
生理利用率
’T
(,- . ,-)
农学利用率
6T
(,- . ,-)
吸收利用率
UT
(R)
生理利用率
’T
(,- . ,-)
6789 — — — — — — — — —
6787 7C<1C = AA<> $ ?9<;; = B<:> E 1;<> E 7A
678? 19<>> $ A?<1 $= ?;<:1 $ C
6181 17
618? 17<>A $ B;
平均 6F-& 7;<;9 A1<1 ?>7 C 1
W 799R;氮肥生理利用率 V(施氮区产量 Q空白区产量).(施氮区地上部含氮量 Q空白区地上部含氮量)
)I%#:6-"IHI0GE #DDGEG#HEN(6T)V[3"$GH NG#L@ GH %/# JLI% "#E#GF#@ ) D#"%GLGX#"(3))Q 3"$GH NG#L@ GH %/# JLI% OG%/IM% ) $JJLGE$%GIH(39). !/# $0IMH% ID )
D#"%GLGX#" $JJLG#@(Y));U#EIF#"N #DDGEG#HEN(UT,R)V[!I%$L $=IF#-"IMH@ JL$H% ) $EEM0ML$%GIH GH %/# JLI% "#E#GF#@ ) D#"%GLGX#"(!))Q !I%$L $=IF#-"IMH@ JL$H%
) $EEM0ML$%GIH GH %/# JLI% OG%/IM% ) $JJLGE$%GIH(!9)]. Y)!799R;’/NKGILI-GE$L #DDGEG#HEN(’T)V(3) Q 39).(!) Q !9)&
1?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7B卷
!"#$%!!!$#&%和 ’!#(%!$)#*%之间;吸收利用
率在不同肥力田块表现不同,在高肥田中 +( 比 +!
增加 ,,#’%,而在中、低肥田不同氮肥处理间无明
显差异。淹水条件下 +(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
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分别比 +’ 增 !"#-%、
!’#’%、(#(%;湿润灌溉分别增加 $#,%、. )#-%、
!)#"%。说明水稻生产中,淹水灌溉的水分流动容
易造成大量氮素流失,同样基肥比例高也会导致氮
肥流失。
!"# 水氮管理方式对氮素流失的影响
有关资料表明,水稻根系基本分布于 ’"/0土层
内,’)—’"/0的根系仅占 !%!(%[!&]。故本试验
耕层土壤总氮量以耕层 ’"/0高度计,而降雨和灌溉
水所带来的氮素忽略不计。从图 !看出,高肥田耕
作层中氮素流失量为 !",#) 12 3 40’,是低肥田的
’#""倍,中肥田的 ’#!,倍,说明高肥田氮素流失量
是相当大的。从灌溉模式方面看,高、中、低田采用
淹水灌溉的氮素流失分别平均为 !&$#-!、&!#--、
-"#&$ 12 3 40’,比湿润灌溉分别高了 ""#*%、,’#$%、
-&%,可见采用大灌淹水的水分管理会造成氮素
的大量流失。在灌溉模式相同时,稻田氮素流失量
+!、+’、+(平均分别是 !’’#,,、!)-#-*、$,#-& 12 3 40’,
+(处理比 +!和 +’ 分别减少流失 (-#-%和 (!#’%,
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基肥 3追肥比例与氮肥流失量
呈现负相关。但由于本试验施肥方式仅设 ( 个处
理,有关适宜的基肥 3追肥比例还需进一步研究。
图 $ 不同处理耕层中氮肥损失图
%&’($ ) *+,,-, +. /+0,+&* &1 2&..-3-1/ /3-4/5-1/
[注(5678):氮肥损失量 9(晚稻移栽前耕层总氮量 :施入总氮量).
(晚稻收割后耕层总氮量 :地上部分总氮量)5 ;6<<8< 9(=67>; 5 >/?
/@0A BC 76D<6B; E8F6G8 7G>C
D;B8J).(=67>; 5 >//@0A BC 76D<6B; >F78G 4>GK8<7BC2 ;>78 GB/8 : =67>; >E6K8?
2G6@CJ D;>C7 5 >//@0A)]
!"6 灌溉方式对水稻用水量的影响
表 *看出,在水稻从移栽至收割这期间,淹水灌
溉用水量在不同土质中分别为 ,")) L !)(!*&)) L
!)( M 3 40’间,高肥力田为沙壤土,渗漏较严重,保水
能力差,用量最大;低肥田为粘质土壤,保水性能
好,用量最少。采用湿润灌溉方式,用水量也是从低
肥田到高肥田逐渐增加,在 (*-& L !)(!,"(( L !)(
M 3 40’间。但与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可节水 -!!
L !)(!’(*$ L !)( M 3 40’,减少了 !-#)%!(,#(%。
可见在水稻生产中,传统的淹水灌溉方式水资源浪
费严重,推广湿润灌溉方式既有增产的效果,也显著
表 7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从移栽至收割灌溉用水量的影响( 8 $9: ; < =5!)
>4?*- 7 @..-A/, +. 2&..-3-1/ 5+2-*, +. B4/-3 412 1&/3+’-1 5414’-5-1/ +1 /=- 45+C1/ +. &33&’4/&+1 B4/-3 4/ 3&A- ’3+B/= ,/4’-
处理
=G8>7 A
低肥田 NM5 中肥田 NO5 高肥田 NP5
分蘖期
=B;;8GBC2
其他生育期
Q748G <7>28
总量
=67>;
减少
R8/GA
分蘖期
=B;;8GBC2
其他生育期
Q748G <7>28
总量
=67>;
减少
R8/GA
分蘖期
=B;;8GBC2
其他生育期
Q748G <7>28
总量
=67>;
减少
R8/GA
H! &)) (*)) ,")) — &)) ,)") ,&") — !")) ",)) *&)) —
H’ -)) ’--& (*-& -!! -)) ()$, (-$, !)$* !’)) (((( ,"(( ’(*$
注:!)低、中、高肥田分蘖期 H!灌水次数分别为 (、(、"次,水层增加 (/0,H’灌水次数分别为 ,、,、*次,水层增加 ’/0;其他生育期低、中、高
肥田 H!灌水次数分别为 -、&、!’次,水层增加 ,#"/0,H’灌水次数分别为 &、!)、!*次,灌水从田间持水量至土壤水含量饱和止。’)在 )—’)/0
的耕层中,低、中、高肥田饱和含水量分别为 ,’#(%、(-#(%、()#-%;田间持水量分别为 ’-#$%、’(#-%、’!#"%。
5678:!)H!,SC NM5,NO5 >CJ NP5,748 BGGB2>7B6C 7B08< >7 7B;;8GBC2 <7>28 T8G8 (,( >CJ " 7B08<,G8
>7 6748G <7>28<,748 BGGB2>7B6C 7B08< T8G8 -,& >CJ !’ 7B08<,G8
7B08 >7 7B;;8GBC2 <7>28 T8G8 ,,, >CJ * 7B08<,G8
7B08<,G8
T>< ,’#(%、(-#(% >CJ ()#-%,G8
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 讨论
本试验表明,在不同肥力的水稻田中,灌溉方式
和施氮方式对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有明显的影
响。采用湿润灌溉要比淹水灌溉增产 !"#$!
%"!$,这与高效江等人研究增产 &"’$相近[#!]。增
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对有效穗
影响不明显;在施氮方式上,适当降低氮素基肥、提
高追肥比例,虽然降低了有效穗数,却还是能通过提
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来实现晚稻增产,但随着土壤背
景氮的上升,增幅迅速下降,表明水稻要获得高产,
需要三个产量构成因子(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共
同提高或均衡合理。
本试验观察到,湿润灌溉和提高氮素追肥比例
有利于土壤氮素积累和子粒含氮量的增加,降低秸
秆含氮量,从而提高氮收获指数。在地上部分总氮
含量中,中肥田和高肥田为 ’(%"#和 ’()"* +, - ./’,
无明显差异,但产量却相差很大,平均分别为 *%"0
和 %)11"# +, - ./’,中肥田比高肥田增产 #’"&$,可
见仅由地上部吸氮量作为水稻产量高低的指标,有
很大的偏差性,必须和氮收获指数相结合,才能体现
出产量的优劣,此结果和刘立军等人的研究相
符[’(]。表明在水稻田高背景氮下,氮素较多地积累
在茎秆、叶片等营养器官里,使得水稻出现“奢侈耕
氮”的现象。在试验中还表明,水分管理对地上部分
总氮含量无影响,低、中、高肥田中湿润灌溉和淹水
灌溉分别是 #00"# 和 #00"% +, - ./’、’(*"# 和 ’#1"*
+, - ./’、’(&"#和 ’(*"1+, - ./’,两者十分接近。施氮
方式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追肥比例的上升,子
粒吸氮量逐步上升,秸秆吸氮量逐步下降,说明追肥
量增加,能使植株充分吸收到养分合成蛋白质,不断
转运到子粒中,提高了子粒产量。但在不同的肥力
田中,却发现随着土壤背景氮含量的增加,子粒和秸
秆吸氮量上升或下降的速度迅速下降,以至于在高
肥田中,施氮方式的影响很不明显。表明在含丰富
氮素的土壤里,有足够或过多的氮供植株利用,以致
使外源氮供应无增产效率,甚至会出现负面效应。
在水稻氮肥利用率方面,当前水稻实地氮肥施
用技术(2234)已成为研究热点,相关资料表明,水
稻田采用 2234 技术,氮肥农学利用率、吸氮利用
率、生理利用率分别在 !"%$! #1"0$、’0"!$!
!1")$、#0"($!)!"#$[1]范围。在本试验中,低肥
田氮肥农学利用率、吸氮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分别为
#*"*$、!’"’$、)1")$,基本上超过资料的范围;中
肥田三者利用率分别为 &"0$、)("!$、’0"0$,介于
它们范围内;高肥田三者仅为 ’"!$、#&"1$、
#)"%$,全部低于相关资料的数据。表明水稻田土
壤背景氮高低是氮肥利用率的决定因素,与低土壤
氮背景相比,高土壤氮背景下水稻的氮肥利用率明
显降低[’(],而氮肥流失量却随着土壤背景氮含量的
上升而增加。本试验氮量流失在 ’1")%! ’%%"’
+, - ./’之间,明显高于郑圣先等[’#]研究的尿素流失
量为 0&")* +, - ./’,这可能和区域的环境、气候、土
壤性状等不同有关。从两种不同的水分管理中发
现,湿润灌溉对减少氮量流失、提高氮肥利用率有显
著的效果,与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在低、中、高肥
田中氮素流失减少 0&")$、’*"*$、)!"1$,氮肥农
学利用率、吸氮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分别提高
#’"!$!##)"0$、("0$!#*"&$、##"0$!*’"*$,
特别在高肥田里,节水措施更能防止因水分径流而
造成的氮素流失。施氮方式上以基肥 5分蘖肥 5促花
肥为 !( 5 ’! 5 ’! 最佳,与全部作基肥相比,平均减少
)1"1$的氮素流失量,与农户习惯施氮相比,在淹水
排灌下减少 )!"($,湿润灌溉条件下减少 ’0"*$。可
能是单位面积施氮量过高,超过水稻某一时期的最大
需氮量,土壤里氮素积累过多,加剧了氮素流失。
我国农业灌溉水占到了全国总用水量的 %1$
左右[’’]。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节水灌溉技
术的研究推广已突显重要。本试验结果表明,与农
户常规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技术能节约水资源
#1"($!)0")$,有效提高水的利用率。与喷灌、微
灌及嘀灌等高成本的节水措施相比,湿润灌溉技术
是当前一项适合国情、应该大力提倡应用的节水措
施。
参 考 文 献:
[#] 朱成立,张展羽 6 灌溉模式对稻田氮磷损失及环境影响研究
展望[7]6 水资源保护,’((),(%):!%8!16
9.: ; <,9.=>, 9 ?6 @>AB:C>DC EA FGGF,=HFE> /EIC E> H.C BEJJ EA >FHGEK
,C> =>I L.EJL.EG:J F> GFDC AFCBIJ =>I C>MFGE>/C>H[7]6 N=HCG OGEH 6,
’((),(%):!%8!1"
[’] PQR6 2H=HFJHFD=B I=H=S=JCJ[4- R<]6 PEEI =>I Q,GFD:BH:GC RG,=>FT=K
HFE>(PQR)EA H.C U>FHCI 3=HFE>J,VE/C6 .HHL: - WWW6 P=E6 RG,6
’((0 6
[)] @PQ6 PCGHFBFTCG UJC SX ;GEL,!H. CI>[4- R<]6 @>HCG>=HFE>=B ACGHFBFTCG
F>I:JHGX =JJEDF=HFE>(@PQ),@>HCG>=HFE>=B PCGHFBFTCG YCMCBEL/C>H ;C>HCG
(@PY;),@>HCG>=HFE>=B OEH=J. =>I O.EJL.=HC @>JHFH:HC(OO@),=>I PEEI
=>I Q,GFD:BH:GC RG,=>FT=HFE>(PQR),.HHL: - WWW6 ACGHFBFTCG 6 EG, - FA= -
JH=HFJHFDJ6 =JL6’((’ 6
0)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0卷
[!] 潘志高,陈洪坤,寿建尧,金应 " 水稻强化栽培不同氮肥用量
对产量的初探[#]" 中国稻米,$%%&,($):’()
*+, - .,/01,2 3 4,506,2 # 7,#8, 7 " 9,:;<1,=1 6: >01 +?6<,> 6:
@ A :1B>8;8C1B 6, B8=1 DB6E<=>86, 8, >01 FGF>1? 6: B8=1 8,>1,F8:8=+>86,
[#]" /08,+ H8=1,$%%&,($):’()
[&] 王德仁,卢婉芳,陈苇 " 施氮对稻米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的影
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I,J(’):’&’A’&()
K+,2 L H,M< K N,/01,2 K" 9,:;<1,=1 6: ,8>B621, +DD;8=+>86, 6,
DB6>18, +,E +?8,6 +=8E =6,>1,>F 8, B8=1[#]" *;+,> @<>B " N1B> " 5=8 ",
$%%I,J(’):’&’A’&()
[(] 杨建昌,王志琴,朱庆森 " 不同土壤水分状态下氮素营养对水
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IOO(,$O
(!):&PA(()
7+,2 # /,K+,2 - Q,-0< Q 5" R::1=> 6: ,8>B621, ,<>B8>86, 6, B8=1
G81;E +,E 8>F D0GF86;628=+; ?1=0+,8F? <,E1B E8::1B1,> F>+>
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中国水稻科学,$%%I,I&(!):$PIA$P()
5< - N,-06< * @,T< @ T,-0+,2 7 #" R::1=>F 6: ,8>B621, +,E D;+,>8,2
E1,F8>G 6, @ A +UF6BD>86, +,E G81;E 6: B8=1[#]" /08," #" H8=1 5=8 ",
$%%I,I&(!):$PIA$P()
[P] 刘立军,徐伟,桑大志,等 " 实地氮肥管理提高水稻氮肥利用
效率[#]" 作物学报,$%%(,’$(J):OPJAOO!)
M8< M #,T< K,5+,2 L - !" #$ " 58>1VFD1=8:8= ,8>B621, ?+,+21?1,>
8,=B1+F1F :1B>8;8C1BV,8>B621,
58,",$%%(,’$(J):OPJAOO!)
[O] 彭少兵,黄家良,钟旭华 " 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
略[#]"中国农业科学,$%%$,’&:I%O&AII%’)
*1,2 5 W,3<+,2 # M,-06,2 T 3" /0+;;1,21 +,E 6DD6B><,8>G 8, 8?V
DB6X8,2 :1B>8;8C1BV,8>B621,
5=8 " S2B8=" 58,",$%%$,’&:I%O&AII%’)
[I%] 李季,靳乐山,崔玉亭,韩纯儒 " 南方水田农用化学品投入水
平及分析—以湖北湖南农户调查为例[#]" 农业环境保护,
$%%I,$%(&):’’’A’’(,’!!)
M8 #,#8, M 5,/<8 7 Y,3+, / H" N+B?V=01?8=+; 8,D<> 8, D+EEG
:+B?;+,E 8, F6<>01B, =08,+—S =+F1 6: F
[II] 樊小林,廖宗文 " 控释肥料与平衡施肥和提高肥料利用率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IOOP,!(’):$IOA$$’)
N+, T M,M8+6 - K" 9=B1+F8,2 :1B>8;8C1B
>1=0,8Z<1F 6: U+;+,=1E :1B>8;8C+>86,[ #]" *;+,> @<>B " N1B> " 5=8 ",
IOOP,!(’):$IOA$$’)
[I$] 刘建,魏亚凤,徐少安 " 蘖穗肥氮素配比对水稻产量、品质及
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A$$J)
M8< #,K18 7 N,T< 5 S" R::1=>F 6: >01 B+>86 6: >8;;1B >6 D+,8=;1 ,8V
>B621, :1B>8;8C1B 6, B8=1 G81;E +,E Z<+;8>G +,E ,8>B621, <>8;8C+>86, 1::8V
=81,=G[#]" # " 3<+C06<,2 S2B8=" [,8X",$%%(,$&(’):$$’A$$J)
[I’] 王光火,张奇春,黄昌勇 " 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控制氮肥污
染的新途径—55@\[#]"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O(I):(JAJ%)
K+,2 . 3,-0+,2 Q /,3<+,2 Q 7" 55@\—S ,1] +DDB6+=0 >6 8,V
=B1+F8,2 :1B>8;8C1B @
[I!] 冯涛,杨京平,施宏鑫,等 " 高肥力稻田不同施氮水平下的氮
肥效应和几种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
生命科学版),$%%(,’$(I):(%A(!)
N1,2 Y,7+,2 # *,508 3 T !" #$ " R::1=> 6: @ :1B>8;8C1B +,E @
:81;E[#]" # " -01^8+,2 [,8X"(S2B8=" _ M8:1 5=8 "),$%%(,’$(I):
(%A(!)
[I&] 高效江,胡雪峰,陈振楼,等 " 减少稻田氮素损失的水肥管理
措施研究[#]" 土壤,$%%$,(!):$I&A$IP)
.+6 T #,3< T N,/01,2 - M !" #$ " \1+F
>86, ?+,+21?1,> :6B B1E<=8,2 ,8>B621, ;6FF :B6? D+EEG :81;E[ #]"
568;F,$%%$,(!):$I&A$IP)
[I(] 鲁如坤 "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I!JA’II)
M< H 4" S2B8=<;>
/08,1F1 S2B8=<;>1=0 *B1FF,$%%%) I!JA’II)
[IJ] 孟卫东,胡春花,谢良商,王效宁 " 超级稻新组合 *PP5 ‘ %$O’
肥料运筹技术的研究[#]" 热带农业科学,$%%&,$&($):!AJ,
$P)
\1,2 K L,3< / 3,T81 M 5,K+,2 T @" Y1=0,8Z<1F 6: :1B>8;8C1B
+DD;8=+>86, :6B F
[IP] 高月亮,华珞,蔡典雄,等 " 氮肥利用及提高利用率的途径与
方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JA
(J)
.+6 7 M,3<+ M,/+8 L T !" #$ " [>8;8C+>86, 6: ,8>B621,6
+,E >01 ]+GF 6B ?1>06EF 6, 8?DB6X8,2 8>F 1::8=81,=G[#]" # " /+D8>+;
@6?+; [,8X"(@+> " 5=8 " RE"),$%%(,$J(!):&JA(J)
[IO] 郑景生,林文,姜照伟,李义珍 " 超高产水稻根系发育形态学
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IOOO,I!(’):$AJ)
-01,2 # 5,M8, K,#8+,2 - K,M8 7 -" H66> E1X1;6D?1,>+; ?6BV
D06;62G :6B F
[$%] 刘立军,徐伟,唐成,等 " 土壤背景氮供应对水稻产量和氮肥
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IO(!):’!’A’!O)
M8< M #,T< K,Y+,2 / !" #$ " R::1=> 6: 8,E821,6
[$I] 郑圣先,刘德林,聂军,等 " 控释氮肥在淹水稻田土壤上的去
向及利用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I%($):I’J A
I!$)
-01,2 5 T,M8< L M,@81 # !" #$ " N+>1 +,E B1=6X1BG 1::8=81,=G 6:
=6,>B6;;1E B1;1+F1 ,8>B621, :1B>8;8C1B 8, :;66E8,2 D+EEG F68;[#]" *;+,>
@<>B " N1B> " 5=8 ",$%%!,I%($):I’JAI!$)
[$$] 刘文,彭小波 " 我国的农业水资源安全分析[#]" 农业经济,
$%%(,(I%):&!A&()
M8< K,*1,2 T W" S,+;GF8F 6, >01 F+:1>G 6: +2B8=<;>1B B1V
F6&’I期 周江明,等:不同肥力稻田晚稻水氮耦合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