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田玉华(%)’"—),女,河南夏邑人,博士,研究方向为植物营养和环境。*+,-./:012.-34 .55-56 -76 73
!通讯作者 89/:"!&′:″&"&B(!""))"%""&&"#
!"#) *+, -../ +01&2"+ /"&10-03"& *))-0", 0+ &0#" ."*.+ 0+
4*056 7*8" &"20+ 8CA< DE+1E-,DC< F.3!,G* H-+0E3,IGJ I1-K+/.-3L (!"#" %& ’#()*#")*& )+ !),- #./ !01"#,.#(- 23*,40-"0*,5.1","0" )+ !),- !4,.4,
67,.1 24#/8& )+ !4,.41,9#.:,.3,;,#.310 <=>>>?,67,.#) 9(.1&*#1:H.9/M ,.7NK+O/K2 %&< /-;9/9M P9N2./.Q9N 9RO9N.,932 S-5 7K3ME729M 2K .3T952.L-29 219 P-29 KP P9N2./.Q9N < -OO/.9M .3 N.79 59-5K3 -3M 219 N95.ME-/ P9N2./.Q9N < N97KT9N0 .3 219 5E7799M.3L S19-2 59-5K3 .3 O-MM0 P.9/M5 .3 8-.1E U-V9 N9L.K36 W-2- 51KS9M 21-2 !)=>)= KP 219 /-;9/9M P9N2./.Q9N < S-5 ON95932 .3 -;KT9+LNKE3M N.79 7NKO -2 1-NT952 6 8EN3KT9N N-29 KP
219 N95.ME-/ P9N2./.Q9N < ;0 219 5E7799M.3L 7NKO S-5 /KS -3M K3/0 !?(=&?!= KP 219 N95.ME-/ 5K./ < S-5 ON95932 .3 219 S19-2 7NKO6 AP29N 2SK N.79+S19-2 NK2-2.K35,%%=%>= KP -OO/.9M /-;9/9M < N9,-.39M .3 ":"7,5K./(,K52/0.3219"
!" 7, 5K./);/9-71.3L KP /-;9/9M EN9- -OO/.9M .3 N.79 59-5K3 S-5 /.22/9(K3/0 "?:= :" 7, 5K./),-3M 219 /9-71.3L KP P9N2./.Q9N < K77ENN9M .3 S19-2 59-5K3 -3M 219 ;9L.33.3L P/KKM.3L O9N.KM KP 219 39R2
N.79 59-5K3;(#= &(= KP -OO/.9M P9N2./.Q9N < S-5 /K52 -3M -,,K3.- 9,.55.K3 -3M 3.2N.P.7-2.K3+M93.2N.P.7-2.K3 S9N9 219 ,-.3 O-21S-05 6 G.L1 < -3M 1.L1 X .3OE25 M.M 3K2 /9-M 2K 219 .37N9-59 .3 LN-.3 0.9/M -3M O/-32 < E59 9PP.7.93706 :"’ ;&,.:%&< /-;9/9M EN9-;N.79+S19-2 NK2-2.K3;N95.ME-/ P9N2./.Q9N <
稻麦轮作是太湖地区普遍的种植方式。该地区
氮肥施用量在近二十年逐渐增加,稻麦两季氮肥施
用量达 < &&"!:&" VL Y 1,!,而作物对氮肥的利用率
不足 ("=[%]。大量氮肥发生了损失,进入到水体和
大气,对水体和大气环境带来威胁,如地下水硝酸盐
污染和地表水体富营养化,都与大量氮肥投入有
关[!]。影响和制约农田氮肥利用的两个重要方面是
氮肥损失程度和作物吸收利用氮素效率,研究氮肥
去向方可更好地管理农田氮素。在农田氮肥的去向
以及提高氮肥利用率领域已有一些研究,包括氮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X/-32
等[!"#]。然而,目前为止,农田生态系统仍有一半左
右的氮肥发生了损失,作物氮肥利用率没有得到显
著提高。一些研究表明,增施磷肥可提高作物产量
和氮肥利用率["个组合,重复 ,次,小区面
积 C1& D ,+1& 3*,随机区组排列。在每个小区中
央设置 (个微区,微区为直径 ,% 53、高 + 53的圆 筒,置入土壤后,土表上方留 (# 53。稻季和麦季具 体施肥量见表 ((稻季施氮量 ) *## ;9 : E3* 相当于 该地区的平均施氮量)。氮肥分基肥、分蘖肥和孕穗 肥 !次施用,比例为高氮 +1# F +1! F +1*(防止穗肥施 用量大导致水稻后期贪青),其他处理氮肥分配为 +1,# F +1!+ F +1*#,磷、钾肥全部作基肥施入,氮肥为 尿素() ,G),磷肥为过磷酸钙(A*8# (,G),钾肥为
氯化钾(?*8 +G)。除稻季基肥在泡田后用铁耙与 表层土混匀外,其他施肥所有肥料均为表施。微区 只在稻季施入(#)标记尿素(丰度为 (+1!%G),冬小 麦季施普通尿素,用于研究土壤残留肥料氮被冬小 麦季利用的情况。经过一个稻麦轮作后,下一个轮 作周期微区继续按原方案施入氮肥。稻季施入(#) 标记尿素,考察水稻季氮肥的去向和残留肥料氮在 麦季的吸收利用,以及水稻季施入的肥料氮在耕层 以下不同深度土壤的累积情况。由于第一个稻季收 获后残留肥料氮在接下来的麦季的利用率已经很 低,忽略第一个稻麦轮作残留肥料氮在第二个稻麦 轮作的作物吸收。(#)微区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与对应 的小区相同,小区和微区其他管理与周围大田一致。 水稻品种为苏香粳,两季水稻播种时间分别为 *++* 年月 *%日和 *++!年 月 *,日,收获时间为 *++* 年 ((月 (+日和 *++!年 ((月 #日。在水稻收获前 两周免耕播种冬小麦,小麦品种为扬麦"(+,两季小 麦收获时间分别为 *++!年月 #日和 *++,年 月 ( 日。 表 ! 各处理稻季和麦季的施肥量 #%&’ ! ()*+,- *. .’/-0&01’/2 .*/ ’34−/′-)’,- 5+/0,6 /03’ ,574′- 2’2*,2 处理 稻季 HI5J KJLK=M( ;9 : E3*) 麦季 NEJLO KJLK=M( ;9 : E3* ) BPJLO3JMO ) A*8# ?*8 ) A*8# ?*8 对照 ? + + + + + +<br低氮 @) (&+ ’+ ’+ (!#& & 优化 8AB *## ’+ ’+ (’(& & 低磷 @A *## !+ ’+ (’( *!&
高磷 7A *## (&+ ’+ (’( (!# & 高氮 7) !!+ ’+ ’+ *,&& & !"8 取样和测定方法 水稻或小麦成熟后,地上部分沿地表收割,+— *+53表层土挖出后手工挑根。土壤样品按 +—*+、 *+—,+、,+—+ 53分层采集。取样后先用空白区土
壤填充取样孔,然后用直径稍大于取样孔的 *+ 53
木棍打入孔中,以防止上层土壤对下层土壤的污染。
水稻和小麦植株收割后分为茎秆、子粒和根,%+2烘
干切碎后粉碎;土壤样品风干磨碎过 +1*# 33筛,
供分析土壤和植株样品的含 )量和(#)丰度。土壤
和植物全氮采用开氏法定氮后,将吸收液酸化浓缩,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用 !"##"%#&’() * +,-同位素质谱仪测定样品的-,.
百分超,为防止-,.交叉污染,植物和土壤样品按-,.
施用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处理。
!"# 计算方法
根据 /%0121%和 3"4425[-6]提供的公式(-)计算植
株或土壤-,.回收利用率:
肥料氮回收率(7)8 9(:&0); <(%&0)= -66 (-)
式中,9为植株或土壤氮量;<为施用氮肥量;:为
植株或土壤-,.百分超;%为氮肥-,.百分超;0 为
不施肥微区植株或土壤-,.百分超。差减法计算肥
料利用率(包含磷、钾肥的贡献):
!>?(7)8(施肥区的吸氮量 * 无肥区吸氮
量);施氮量 = -66
结果与分析"! 不同氮磷配合对作物生物量、子粒产量和吸氮
量的影响
在稻季,施氮显著增加了水稻生物量和吸氮量。
对照处理的生物量和吸氮量分别为 @!-6 A ; BC+ 和
D@!EF G;BC+;而施氮处理则为−,!+−A;BC+和−DF!+,HG ; BC+。施磷量相同时,第一个稻季生物
量和吸氮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第二个稻季高
氮处理没有增加水稻生物量、子粒产量和吸氮量;
施氮量相同时,优化和高磷处理没有增加水稻生物
量、子粒产量和吸氮量(表 +)。这与一些研究得出
的增施磷肥对作物吸氮有促进作用的结论有所不
同[D,--];但也有人报道类似的现象[-+]。表明在该土
壤的肥力条件下,少量施磷即可满足水稻生长,增施
磷肥对水稻没有增产效应,磷对作物产量和吸氮的
影响可能是通过影响氮的供应而实现的[-F],过量施
磷可能增加稻田微生物活动加剧氮肥损失;也有人
认为,磷对作物的影响是通过植物激素发挥作
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在冬小麦季,对照处理的生物量和吸氮量分别
是 I!D A ; BC+和 F@!ID G;BC+,施氮处理为−+!−DA;BC+和−+F!−D+G ; BC+,麦季高氮处理没有显著
增加小麦产量和吸氮量,与水稻季类似,优化和高磷
处理没有增加小麦产量和吸氮量(表 F)。
表 第一季和第二季水稻干物质量和吸氮量 *+, -&..)+ &/0 1 23.&4) 5/ .6) 75+8. &/0 .6) 8)9:/0 +59) 8)&8:/
项目 第一季水稻 )B2 <"14A 1":2 42%4J# 第二季水稻 )B2 42:J#K 1":2 42%4J#
LA2C4 /3 M. NO) MO PO P. /3 M. NO) MO PO P.
水稻干物质量 Q1R C%AA21 S2"BAJ<1":2:1J9(A;BC+)子粒T1 ; BC+)
子粒 T1%"# IH : H@ 0 @+ 0 D@ 0: @+ 0 -,- % I+ K -6I : -+6 %0 -+D % -6+ : --6 0:
秸秆 VA1%S +@ 0 ED % -6@ % @E % @D % -6@ % -@ K IE : DE 0 D@ 0 ,E 0: EI %
根 WJJA H : -6 0: -, %0 -@ % -F %0 -, % E 0 -F %0 -H % -I %0 -H % -H %
总吸氮量 )JA%5 EF K -H, : +-D %0 -ED 0: +6- %0 +H, % D@ : -D, 0 +6, % +6@ % -HH 0 +-- %
注(.JA2):数值后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达 ,7水平,下同 Y%5X24
" 水稻季肥料氮的作物利用率以及残留氮在小
麦季的利用
在第一个和第二个稻季,水稻对施入的-,.标记
氮肥的回收率分别为 FD7!F@7和 +@7!FH7(表
I),与多数报道的水稻氮肥氮利用率相似,但比 M"X
等[-,]报道的高,可能是田间管理及气候因素的不同
影响所致。水稻收获后土壤残留肥料氮在第一个和
第二个小麦季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仅有 FU,7!,U+7
和 +UI7!IU67,比在旱地的土壤残留肥料氮的利
用率结果偏低[-D*-H],表明稻季收获后土壤残留肥料
氮被后季作物小麦吸收利用的比例较低,原因可能
是土壤残留肥料氮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E],
这部分氮的作物利用率较低。
"# 用差减法和!;1示踪法计算水稻氮素利用率 试验结果(表 ,)显示,在稻季用差减法比用-,. 示踪法得到的氮素利用率(.>?)高,这与其他在水 稻上的研究一致;而不同于旱地作物小麦及谷类作 物。对于旱地作物用差减法得到的小麦氮素利用率 H,-期 田玉华,等:太湖地区水稻季氮肥的作物回收和损失研究 表 ! 第一季和第二季小麦干物质量和吸氮量 "#%& ! ’() *#++&( #,- . /0+#1& 2, +3& 42(5+ #,- +3& 5&67,- 83&#+ 59,
处理 第一季小麦 !"# )"#*( -&+:(( ; "/<)
子粒 =&*%, >?@ - @?@ A B?< * B?C * B?> *A D?E *A >?C A D?F * D?C * D?> * B?@ * B?> *
秸秆 G(&*) *
根 J++( I?E * I?D * I?B * I?D * I?B * I?@ * I?E A I?D * I?H * I?D * I?B * I?B *
总重 !+(*K @?D - >@?H *A >D?B * >E?< *A >@?< A >D?> *A >E?< A >B?I * >D?C *
小麦吸氮量 3 L:(*M# A8 )"#*( -&+:(M9 ; "/<)
子粒 =&*%,
秸秆 G(&*) >E A EH * EC * EH * @> * @E * >B . 根 J++( < A D * H * C * H * B * < A B * H * B * C * H *
总吸氮量 !+(*K @< - >>@ A >DE *A >BF * >DD *A >@C *A @C . >E@ - >@B A- >
表 9 稻季肥料氮的作物利用率以及后季小麦对残留肥料氮的利用率
"##&(%K%P#& 3 &#-+Q#&8 %, )"#*( ’#*’+,’
>’( ’#*’+, <,. ’#*’+, >’( ’#*’+, <,. ’#*’+,
23 ED?C * E@?B *A @?< * 45! EC?F * E@?C *A D?< * @?I *
25 ED?C * EB?D * @?B * E?< *A
65 EB?I * EI?E A- @?F * E?B *A
63 EC?< *
"#) -244&(&,6& #,- >=. 257+70& +(#6&- *&+37-5
处理 第一个稻季 !"# #&#,-# /#("+. >D3示踪法 R’+(+:# /#("+. 差减法 7%#&#,-# /#("+. 23 ED?C * @@?B * E@?B *A DE?D * 45! EC?F * D>?< * E@?C *A DE?> * 25 ED?C * D>?< * EB?D * D@?C * 65 EB?I * @? * EI?E A- @?I A<br63 EC?< * D?H * <F?I - @<?F A<br与>D3示踪法相当[E,>F],原因可能是水田与旱地水分 条件、氧化还原条件等不同而导致的氮素迁移转化 不同。观测到的氮肥的激发效应多数是表观的[<>]。 表观激发效应是由于矿化产生的非肥料氮置换了新 施入的肥料氮,而真实的激发效应主要是由施氮导 致作物根系发达,吸收更多的氮而引起的。在本试 验中,肥料氮的激发效应可能是表观的,因为尽管施 肥处理干物质量较对照多,但对照处理的根系生物 量并不比施肥处理的低(表 @)。无论采用差减法还 是>D3示踪法计算,水稻的氮素利用率都比较低,施 肥量(包括氮肥和磷肥)对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不 明显,可能受其他因素如水稻基因型及肥料品种的 影响更大,在该地区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还需从这 些方面着手。 @A9 作物吸收土壤氮和肥料氮的比例 水稻吸收的肥料氮主要存在于子粒中,其次是 秸秆,根系中仅有一小部分,子粒的肥料氮比例 (3.N)比秸秆高。高氮处理的3.N比低氮处理 的高(表 B),这与巨晓棠等[>F]的研究结果相似。表 明随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吸收氮素来源于肥料的比 例增加,土壤氮的贡献率相应减少。无论如何,水稻 吸收的氮素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不足 DIN,其他则 CD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D卷 表 ! 作物不同部位的 "#(+, #-$$*,*./ 0,+1 1’,/2
处理 项目 稻季 !"#$ %$&%’( 麦季 )*$&+ %$&%’(
,-$&+.$(+ /+$.% 0%+ 1(2 0%+ 1(2
34 子粒 5-&"( 6671 8 9:76 8 07; 07<
秸秆 =+-&> 9:7? 8 9<70 8 079 071
根 !’’+ 1:76 8 6671 8
@A, 子粒 5-&"( B07< & 697< & 07; 17?
秸秆 =+-&> 667: & 6070 & 076 07B
根 !’’+ 967? & B?7C &8
3A 子粒 5-&"( 6;7; & 667; & 07; 170
秸秆 =+-&> 6070 &8 6070 & 07< 07:
根 !’’+ 917; & B?76 &8
DA 子粒 5-&"( B970 & 6676 & 07< 171
秸秆 =+-&> 6B76 & 6?7C & 076 07<
根 !’’+ 9:7< & B17C &8
D4 子粒 5-&"( B976 & 6B70 & 07< 07C
秸秆 =+-&> 6<70 & 697; & 071 07B
根 !’’+ 9<71 & BB76 &
42EEF G 植物样品中0B4原子百分超 H肥料中0B4原子百分超 I 0?? 42EE F G 0B4 &+’. $J#$%% "( KL&(+ H 0B4 &+’. $J#$%% "( E$-+"L"M$- I 0??
来源于土壤自身氮库、灌溉水及雨水带入的氮,以及
生物固定氮等。
麦季,作物中仅有 0F!1F的氮素来源于残留
的肥料氮,其余则来源于当季施入的普通尿素及土
壤氮库,进一步表明稻季土壤残留肥料氮的后季生
物有效性较低,难于被作物利用。
345 肥料氮在耕层以下土壤中的残留量
在 1?—6?和 6?—逐季增加,表明肥料氮已经下移并在下层累积,但
是,经过了 6个生长季节,在 1?—6?和 6?—层累积的肥料氮仅占施氮量的 ?7BF! ?7CF和
?70F!?71F,这与旱地以及渗漏型水稻土的氮素
损失明显不同,淋洗损失是其氮素损失的一个重要
途径。
值得提出的是,第一季水稻收获后,在 6?—#.土层中没有检测到肥料氮,表明在水稻生长期间
肥料氮几乎没有向下淋洗,原因主要是由于水稻生
长季节下层土壤处于水分饱和状态,阻碍了肥料氮
的下移。但是在接下来的第一季小麦结束到第二季
水稻结束这个期间,在 6?—料氮的增加(表 :),表明肥料氮的下移只可能发生
在麦季收获至水稻插秧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在这期
间土壤由麦季的旱地状态转变为淹水状态,表层残
留的部分肥料氮随水分移动到下层土壤,在小麦生
长期间,肥料氮随雨水下渗到 1?—6? 和 6?—土层并累积。
34! 肥料氮的表观损失
经过两个稻麦轮作,作物及 ?—稻季施入的肥料氮的回收率分别为施氮量的 96F
!9;F和 00F!09F,其余 6:F!B6F的肥料氮则发
生了损失。由于微区设计排除了径流损失,淋洗损
失非常少,氨挥发和硝化反硝化气态损失则是氮肥
损失的主要途径,各处理之间稻季肥料氮损失量以
高氮处理最大,低氮处理最小,但损失率无显著差异
(表 ;)。
在计算肥料氮的损失时,作物地上部分在生长
后期的氮素损失没有考虑在内。文献报道表明,作
物地上部分的氮素损失不容忽视[10],主要原因是在
作物生长后期,作物体内的氮素在转运和重新分配
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11]。对于移栽水稻,田间试验
检测到地上部分氮素损失以及在齐穗后植物肥料氮
的利用率的下降[19],这种忽略可能高估了硝化反硝
化损失比例。因为植物取样大多是在成熟后进行,
在本研究中,水稻植株损失的氮素可能是肥料氮损
失的一部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CB0期 田玉华,等:太湖地区水稻季氮肥的作物回收和损失研究
表 ! 每季作物收获后肥料氮在不同深度土壤的残留量( " #$ % &’( )
)*+,- ! )&- .-/012*, 3-.40,05-. " *’6274 07 1033-.-74 /60, ,*8-./ *34-. -*9& /-*/67
土壤深度(!")
#$%& ’()*+
处理
,-(.*"(/*0
第一个稻季
,+( 1%-0* -%!( 0(.0$/
第一个麦季
,+( 1%-0* 2+(.* 0(.0$/
第二个稻季
,+( 0(!$/’ -%!( 0(.0$/
第二个麦季
,+( 0(!$/’ 2+(.* 0(.0$/
34—54 67 4899 38:; ;8<: :89<
=>, ;89; 3859 :8<9 98;<
6> 38<5 :89: 58?9 984?
@> ;895 38?9 :8?5 984A
@7 ;8A9 3854—94 67 48?: 485? 48A9 ;849
=>, 4849 48?B 48<4 ;83<
6> 4844 485? 48A: ;85:
@> 4844 489B ;8A? ;85B
@7 4844 48?; ;89A ;83:
注(7∗():每个数值为四个重复的平均值C.!+/D"E(−2.0∗+(.F(−.G(1 *+( 1D- -()&%!.*(0 表 : 连续两个稻麦轮作后肥料氮的平衡 )*+,- : ;-.40,05-. " +*,*79- *34-. 362. 9.6< /-*/67/ 处理 ,-(.*"(/* 作物回收率(H) I(!F(-J EJ )&./*
土壤残留率(H)
#*.& -(!F(−J总损失率(H),*.& &00−.∗(67:9;:5<?;=>,:B;:?;5<6>:A;35<?;@>:5;:5A?:@7:5;;5???=结论水稻季施入的氮肥在经过两个稻麦轮作后,损失占施氮量的5AH!?5H,以气态损失为主,在耕层以下土层累积量仅占施氮量的489H!;8;H,其下移主要发生在接下来的小麦季以及水稻季泡田期间,过量施用氮肥和磷肥无益于增加水稻和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不可盲目增施氮、磷肥,在本研究中,施氮量和施磷量对水稻季氮肥的作物利用率和损失率影响不显著,提高稻季氮肥利用率还需从其他方面如水稻基因型以及氮肥品种等方面着手。参考文献:[;]K+DK6,L+(/M6N7G(/ 1(-*%&%O(- D0( %/ L+%/.PL/∗−/0 *1′)−’D!*%/,/ *+( (/F%-/"(/∗./′E(0∗"./.G("(/∗0∗−.∗(G(!$0J0N,3443,9::;;AS;3A8
[3] 马立珊,汪祖强,张水铭,等 N 苏南太湖水系农业面源污染及其
控制对策研究[Q]N 环境科学学报,;<T. 6 #,U./G K V,K+./G # T !" #&&D*%/1−" .G-%!D&*D-.& //P)%/* 0D−!(0./′/*-& %/ -%F(- 0J0*("1 ,.%+D 6.W(,Q%./G0D
[Q]N R!*. #!% N L%-!D"0* N,;<[:] #%/G+ X,X-/0/ Y Z,#%/G+ [ !" #G(/P;? E.&./!( .0 .11(!*(’
EJ -%!( 0*-.2 "./.G("(/* %/ . -%!(P2+(.* -∗.∗/ %/ /−∗+2(0∗\/′(!0J0N,344;,?<:33AS3:A8 [5] M(F.0(/.).*+J >,>.&./%.))./ # >N \/!-(.0%/G D-(.P7 (11%!%(/!J %/ *-./0)&./*(’ &2&./’ -%!( EJ D-(. 0&D*%/ E./’ )&.!("(/*[Q]N X%& N Z(-*%& N #%&0N,;<<9,33(:):3B:S3B98
[?] L$$W0$/ U I,I$2.-*+ Q #,L."(-$/ Y LN ,+( (11(!* $1 .D*D"/ .)P
)&%(’ ;?7S&.E(&&(’ 1(-*%&%O(- $/ /%*-.*( &(.!+%/G %/ . !D&*%F.*(’ 0$%& ’D-P
%/G 2%/*(-[Q]N 7D*- N LJ!& N RG-$(!$0J0N,3444,?9:<[9] ]-1D R,YD+/( I Z,,.//(- M ], &^(W > 6 ]N I(!F(-J 1 ;?7 S &.E(&(’ D-(. .))&%(’ * 2+(.*(&’("()*+ #!,"(-*+ 6N)%/ *+( C*+%)/[Q]N RG-/NL−) #!% N,344:,
;B<::4S:B8
[A] 张希忠,温贤芳,陈一珠 N 利用同位素;?7和:3> 研究掺合肥料
的肥效[Q]N 核农学通报,;K+./G _ K,U(/ _ Z,L+(/ [ KN #*D’J /1(−∗1
E&(/’(’ 1(-*%&%O(- D0%/G %0∗)(0 ;?7 ./’ :3>[Q]N 7D!& N RG-%!N #!% N,
;[B] #+(/ Q,6% I,K+./G Z !" #G/.& )&J/"’(&0 *′(P0!−/0( 1− /%*-G(/./′)+0)+−D0.∗′1 0(!0J0N,344:,9?:35:S3?;8[<]U % ,+( -(0)/0(1 "./D-(’
1−.G(". 0*.-*(- )+0)+-D0 1(-*%&%O(- / !+.&W&./’ 0%&0 %/ 0D*+P 49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 +"’,, -."’%! /01 *,2333,44:53465578
[53] 9’:"!"’ ; <,=1,,!& > * ?!@1!A ’#( ,1BC&1D10’E1.# .D 0’&0F&’E1.#, 1# 54G E"’0!" ,EF(1!,[)]* -!"E * ?!,*,5HIH,23:556548 [55] JK!#% ) L,MF ? ),JK’1 < G* N:,.":!( G,O ’B.F#E .D B1&&!E ’#( ,.1& #FE"1!#E &.,, ’, ’DD!0E!( :P (1DD!"!#E G,O E"!’EB!#E, 1# ,&.C! &’#( [)]* ) * /.1&".,* /.1& M’E!" 9.#,!"@*,5HHH,4(4):HQ6HI8
[52] 9.":1# ) >,N@1, O +,M1&:F" ? R* SK! ".&! .D CK.,CK."F, ’@’1&’:1&T
1EP 1# EK! "!,C.#,! .D ,.1& #1E".%!# 0P0&1#%,F#(!",E."P @!%!E’E1.# ’#(
’":F,0F&’" BP0.""K1U’& 1#.0F&FB C.E!#E1’& E. !&!@’E!( #1E".%!# 1#CFE,
[)]* M’E!",N1",/.1& O.&& *,2337,5QV:5Q565W58
[57] =F1C!" >,/0KF1E ),=F1C!" O ) 9* DD!0E, .D 1#E!"#’& ’#( !XE!"#’& 0PE.Y1#1# 0.#0!#E"’E1.#, .# "..E %".AEK ’#( ,K..E E. "..E "’E1. .D !"#%
&#’( )#*(+ ,,C ,"-.(/,-+)# ’E (1DD!"!#E #FE"1!#E 0.#(1E1.#,[)]* O&’#E
/.1&,5HII,555:275627W8
[5Q] >! +"..E 9 9,;’"0!&1, < - ;,Z’# (!# R..%’’"( ? -& #" 0 [#E!"’0T
E1.# .D #1E".%!# ’#( CK.,CK."F, #FE"1E1.# 1# (!E!"B1#1#% %".AEK[)]*
O&’#E /.1&,2337,2QI:24V62WI8
[54] <1F \ ),N1 L M,JK’#% - / -& #" 0 9".C C".(F0E1.#,#1E".%!# "!0.@T
!"P ’#( A’E!" F,! !DD101!#0P 1# "10!TAK!’E ".E’E1.# ’, ’DD!0E!( :P #.#T
D&..(!( BF&0K1#% 0F&E1@’E1.#(G-;9)[)]* GFE" * 9P0& * N%".!0.,P,*,
2334,V5:2IH62HH8
[5W] 巨晓棠,潘家荣,刘学军,张福锁 * 北京郊区冬小麦 ]夏玉米轮
作体系中氮肥去向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337,H
(7):2WQ62V38
)F \ S,O’# ) ?,<1F \ ),JK’#% - /* /EF(P .# EK! D’E! .D #1E".%!#
D!"E1&1U!" 1# A1#E!" AK!’E ] ,FBB!" B’1U! ".E’E1.# ,P,E!B 1# R!1^1#%
,F:F":’#[)]* O&’#E GFE" * -!"E * /01 *,2337,H(7):2WQ62V38
[5V] 党廷辉,蔡贵信,郭胜利,等 * 用54G标记肥料研究旱地冬小麦
氮肥利用率与去向[)]* 核农学报,2337,5V(Q):2I362I48
>’#% S _,9’1 + \,+F. / < -& #" 0 /EF(P .# #1E".%!# !DD101!#01!, .D
("P&’#( AK!’E :P 54G &’:!&!( D!"E1&1U!"[)]* N0E’ N%"10* GF0& * /1#*,
2337,5V(Q):2I362I48
[5I] 巨晓棠,潘家荣,刘学军,等 * 高肥力土壤冬小麦生长季肥料
氮的去向研究 [ *冬小麦生长季肥料氮的去向[)]* 核农学报,
2332,5W(W):7HV6Q328
)F \ S,O’# ) ?,<1F \ ) -& #" 0 SK! D’E! .D #1E".%!# .D #1E".%!# D!"T
E1&1U!" 1# A1#E!" AK!’E %".AEK ,!’,.# F#(!" K1%K ,.1& D!"E1&1EP 0.#(1E1.#
[)]* N0E’ N%"10* GF0& * /1#*,2332,5W(W):7HV6Q328
[5H] /0K1#(&!" - Z,=#1%KE.# ? * -’E! .D D!"E1&1U!" #1E".%!# ’CC&1!( E. 0."# ’, !,E1B’E!( :P EK! 1,.E.C10 ’#( (1DD!"!#0! B!EK.(,[)]* /.1& * /01 * /.0* NB* )*,5HHH,W7:5V7Q65VQ38 [23] )!#Y1#,.# > /,-.X ? _,?’P#!" ) _* [#E!"’0E1.#, :!EA!!# D!"E1&1U!" #1E".%!# ’#( ,.1& #1E".%!#TEK! ,.T0’&&!(“C"1B1#%”!DD!0E[)]* ) * /.1& /01 *,5HI4,7W:Q246QQQ8 [25] /0K^.!""1#% ) =,;’EE,,.# ;* ‘F’#E1D10’E1.# .D ’BB.#1’ !X0K’#%! :!EA!!# ’%"10F&EF"’& 0".C&’#( ’#( EK! ’EB.,CK!"!:B!’,F"!B!#E, .@!" EA. 0.BC&!E! %".AEK 0P0&!, .D .1&,!!( "’C!,AK!’E,:’"&!P ’#( C!’ [)]* O&’#E /.1&,2335,22I:53465548 [22] _’"C!" < N,/K’"C! ? ?,<’#%(’&! + M,+1((!#, )* G1E".%!# 0PT
0&1#% 1# ’ AK!’E 0".C:/.1& C&’#E ’#( ’!"1’& #1E".%!# E"’#,C."E[)]* NT
%".#* )*,5HIV,VH:HW46HV78
[27] S’Y’K’,K1 /,L’%1 N* <.,,!, .D D!"E1&1U!"T(!"1@!( G D".B E"’#,C&’#E!(
"10! ’DE!" K!’(1#%[)]* O&’#E /.1&,2332,2Q2:2Q462438
5W5期 田玉华,等:太湖地区水稻季氮肥的作物回收和损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