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Uptake and allocation of nitrogen from different root zones of
maize under local irrigation

局部湿润方式下玉米对不同根区氮素的吸收与分配


采用分根装置,对均匀灌水、固定灌水和交替灌水3种方式下,于1/2根区设施(15NH4)2SO4的处理;另1/2根区施入等量的 (14NH4)2SO4,研究玉米不同根区氮素的吸收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处理15、20、40 d时,玉米累积15N肥料氮量表现为,固定灌水下15N施在灌水区分别是非灌水区的2.37、2.95和3.41倍;交替灌水下15N施在先灌水区是后灌水区的1.57、1.08和1.06倍。作物自不同根区土壤或肥料吸收氮素占总吸氮量的百分数表明,交替灌水时,不同根区有同等贡献;固定灌水时,作物吸收的氮素绝大部分来自灌水区。根系的氮素吸收速率和根长均表现为,交替灌水两根区趋于相同;固定灌水的非灌水区明显小于灌水区,表明吸收速率和根长对作物吸收氮素都有重要作用。处理40d时,玉米各部分累积15N肥料氮占根区总吸收量百分数为地上部:均匀灌水>交替灌水>固定灌水;14N区根系:15N施在固定灌水的非灌水区>其他4个处理;15N区根系:15N施在固定灌水的灌水区>固定灌水的非灌水区和交替灌水任一根区>均匀灌水。说明局部供水使根系的氮素分配明显增多,地上部减少;两种局部灌水所不同的是,固定灌水时,氮素向灌水区根系的分配大于非灌水区,交替灌水时,两根区相近。

Effects of partial root-zone irrigation on uptake and allocation of nitrogen from different root zones of maize grown in split-root containers were studied. Maize was irrigated on both halves of the container (conventional irrigation, C), on one side only (fixed partial root-zone irrigation, F), or alternatively on both sides (alternative partial root-zone irrigation, A). Isotope-labled 15N-(NH4)2SO4 was applied to one half of the pot with (14NH4)2SO4 to the other half so that N inflow could be tracked.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day 15, 20, 40, the ratios of N uptake from 15N-fertilizer applied in the irrigated root zone(Fw)to that from the non-irrigated zone (Fd) of F treatment were 2.37, 2.95 and 3.41, respectively. For A treatment, the ratios of N uptake from 15N-fertilizer applied in the early irrigated zone(Ae)to that from the late irrigated zone(Al)were 1.57, 1.08 and 1.06, respectively. The percentages of plant N absorbed from soil or fertilizer in different root zones to total N uptake for three irrigation method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amount of N absorption from two root zones of A treatment was equal whereas for F treatment, the N
accumulation in plant was mainly from the irrigated root zone.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root N inflow and root length in the irrigated zone were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non-irrigated zone for F treatment,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both of root length and N absorption capacity contribute to plant N uptake largely. At 40 day, the percentage of 15N-fertilizer N allocation in shoot to total accumulation for A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for F treatment but lower than that for C. The 15N allocation percentage of the subroot supplied with 14N-fertilizer was higher for Fd than for the others. The 15N allocation percentage of the subroot supplied with 15N-fertilizer was higher for Fd, Al and Ae than for C treatment but lower than for Fw.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artial root-zone irrigation increased N allocation in root system but decreased N allocation in shoot. However, for A treatment, N allocation in two subroots was equal but for F treatment, N allocation of the subroot in the irrigated zon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n-irrigated zone.


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专项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胡田田(%’,,—),女,陕西礼泉人,博士,主要从事植物对水分养分局部供应的适应性及其机理研究。
+/0:"!’$#-"’%,"!,123450:6785498549: 8;3< =;3。! 通讯作者 123450:>49?@64;A6;9?: 8;3< =;3
局部湿润方式下玉米对不同根区
氮素的吸收与分配
胡田田%,康绍忠%,!!,李志军%,张富仓%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 -%!%"";
!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北京 %"""#()
摘要:采用分根装置,对均匀灌水、固定灌水和交替灌水 (种方式下,于 % B !根区设施(%&CDE)!FGE 的处理;另 % B !
根区施入等量的(%ECDE)!FGE,研究玉米不同根区氮素的吸收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处理 %&、!"、E" H时,玉米累
积%&C肥料氮量表现为,固定灌水下%&C施在灌水区分别是非灌水区的 !I(-、!I’&和 (IE%倍;交替灌水下%&C施在先
灌水区是后灌水区的 %I&-、%I"#和 %I",倍。作物自不同根区土壤或肥料吸收氮素占总吸氮量的百分数表明,交替
灌水时,不同根区有同等贡献;固定灌水时,作物吸收的氮素绝大部分来自灌水区。根系的氮素吸收速率和根长均
表现为,交替灌水两根区趋于相同;固定灌水的非灌水区明显小于灌水区,表明吸收速率和根长对作物吸收氮素都
有重要作用。处理 E" H时,玉米各部分累积%&C肥料氮占根区总吸收量百分数为地上部:均匀灌水 J交替灌水 J
固定灌水;%EC区根系:%&C施在固定灌水的非灌水区 J其他 E个处理;%&C区根系:%&C施在固定灌水的灌水区 J
固定灌水的非灌水区和交替灌水任一根区 J均匀灌水。说明局部供水使根系的氮素分配明显增多,地上部减少;
两种局部灌水所不同的是,固定灌水时,氮素向灌水区根系的分配大于非灌水区;交替灌水时,两根区相近。
关键词:局部湿润方式;不同根区;氮素;吸收与分配;%&C肥料
中图分类号:F!-EI%;F%!EK !"#$%& $’( $))*+$#,*’ *- ’,#.*/&’ -.*0 (,--&.&’# .**# 1*’&2 *-
0$,1& 3’(&. )*+$) ,..,/$#,*’
DN +54928549%,OLCP F64;2A6;9?%,!!,Q) R652S79%,RDLCP T72=49?%
(! "#$ %&’()&*()$ (+ ,-)./01*0)&1 2(.1 &34 5&*#) 63-.3##).3- .3 ,).4 &34 2#7.&).4 ,)#& (+ 8.3.9*)$ (+ 640/&*.(3,
:()*;<#9* 2/.=>#/; ?3.@#)9.*$ (+ ,-)./01*0)# &34 A()#9*)$,B&3-1.3,2;&&3C. D!E!FF,G;.3&;
E >;# G#3*#) +() ,-)./01*0)&1 5&*#) H#9#&)/; .3 G;.3&,G;.3& ,-)./01*0)&1 ?3.@#)9.*$,I#.J.3- !FFFKL,G;.3&)
452#.$+#:1UU/=8@ ;U V4W8540 W;;82A;9/ 5WW5?485;9 ;9 7V84>/ 49H 400;=485;9 ;U 958W;?/9 UW;3 H5UU/W/98 W;;8 A;9/@ ;U 345A/
?W;X9 59 @V0582W;;8 =;98459/W@ X/W/ @87H5/H< Y45A/ X4@ 5WW5?48/H ;9 Z;86 640[/@ ;U 86/ =;98459/W(=;9[/985;940 5WW5?485;9,
.),;9 ;9/ @5H/ ;90\(U5]/H V4W8540 W;;82A;9/ 5WW5?485;9,T),;W 408/W9485[/0\ ;9 Z;86 @5H/@(408/W9485[/ V4W8540 W;;82A;9/
5WW5?485;9,L)< )@;8;V/204Z0/H %&C $(CDE)!FGE X4@ 4VV05/H 8; ;9/ 640U ;U 86/ V;8 X586(%ECDE)!FGE 8; 86/ ;86/W 640U @;
8648 C 59U0;X =;70H Z/ 8W4=>/H< */@708@ @6;X/H 8648 59 86/ H4\ %&,!",E",86/ W485;@ ;U C 7V84>/ UW;3 %&C $ U/W8505A/W
4VV05/H 59 86/ 5WW5?48/H W;;8 A;9/(TX)8; 8648 UW;3 86/ 9;925WW5?48/H A;9/(TH);U T 8W/483/98 X/W/ !I(-,!I’& 49H (IE%,
W/@V/=85[/0\ < T;W L 8W/483/98,86/ W485;@ ;U C 7V84>/ UW;3 %&C $ U/W8505A/W 4VV05/H 59 86/ /4W0\ 5WW5?48/H A;9/(L/)8; 8648
UW;3 86/ 048/ 5WW5?48/H A;9/(L0)X/W/ %I&-,%I"# 49H %I",,W/@V/=85[/0\ < +6/ V/W=/984?/@ ;U V0498 C 4Z@;WZ/H UW;3 @;50
;W U/W8505A/W 59 H5UU/W/98 W;;8 A;9/@ 8; 8;840 C 7V84>/ U;W 86W// 5WW5?485;9 3/86;H@ 40@; 59H5=48/H 8648 86/ 43;798 ;U C 4Z@;WV2
85;9 UW;3 8X; W;;8 A;9/@ ;U L 8W/483/98 X4@ /^740 X6/W/4@ U;W T 8W/483/98,86/ C 4==7370485;9 59 V0498 X4@ 34590\ UW;3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_0498 C78W585;9 49H T/W8505A/W F=5/9=/
!"# $%%$&’!#( %))! *)+#, -)+.$(#%$+& !"# /’0! !"’! %))! 1 $+/2)3 ’+( %))! 2#+&!" $+ !"# $%%$&’!#( *)+# 3#%# 2’%&#% !"’+ !").#
)/ !"# +)+4$%%$&’!#( *)+# /)% 5 !%#’!6#+!,$! 0)72( 8# 0)+027(#( !"’! 8)!" )/ %))! 2#+&!" ’+( 1 ’8.)%9!$)+ 0’9’0$!: 0)+4
!%$87!# !) 92’+! 1 79!’;# 2’%: , (’:,!"# 9#%0#+!’&# )/ ?@1 A /#%!$2$*#% 1 ’22)0’!$)+ $+ ."))! !) !)!’2 ’007672’!$)+
/)% < !%#’!6#+! 3’. "$&"#% !"’+ !"’! /)% 5 !%#’!6#+! 87! 2)3#% !"’+ !"’! /)% -, B"# ?@1 ’22)0’!$)+ 9#%0#+!’&# )/ !"# .78%))!
.7992$#( 3$!" ?=1 A /#%!$2$*#% 3’. "$&"#% /)% 5( !"’+ /)% !"# )!"#%. , B"# ?@1 ’22)0’!$)+ 9#%0#+!’&# )/ !"# .78%))! .7992$#(
3$!" ?@1 A /#%!$2$*#% 3’. "$&"#% /)% 5(,<2 ’+( <# !"’+ /)% - !%#’!6#+! 87! 2)3#% !"’+ /)% 53, C7% %#.72!. .7&&#.! !"’!
9’%!$’2 %))!4*)+# $%%$&’!$)+ $+0%#’.#( 1 ’22)0’!$)+ $+ %))! .:.!#6 87! (#0%#’.#( 1 ’22)0’!$)+ $+ ."))! , D)3#E#%,/)% <
!%#’!6#+!,1 ’22)0’!$)+ $+ !3) .78%))!. 3’. #F7’2 87! /)% 5 !%#’!6#+!,1 ’22)0’!$)+ )/ !"# .78%))! $+ !"# $%%$&’!#( *)+# 3’.
"$&"#% !"’+ !"’! )/ !"# +)+4$%%$&’!#( *)+#,
!"# $%&’(:9’%!$’2 %))!4*)+# $%%$&’!$)+;($//#%#+! %))! *)+#.;+$!%)&#+;79!’;# ’+( ’22)0’!$)+;?@1 A /#%!$2$*#%
近年来,随着水资源问题的日显突出,研究者相
继提出了根系分区交替灌水等一些新的节水灌溉方
法与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明显的节水效
益[?AG]。局部灌溉技术与传统灌溉方法的区别在于
对作物根区的湿润状况不同,整个根系不再处于均
一环境,而是处在非均一且多变的土壤环境中,这势
必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氮素是作物需要量
大且吸收利用与水分供应联系紧密的营养元素,农
田水肥资源短缺与水肥利用率低造成的资源浪费与
环境污染问题普遍并存。因此,如何提高水分和氮
素的综合利用效率倍受关注。然而,关于局部灌水
条件下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研究尚不多见,其不同
根区氮素吸收分配方面的研究更少。为此,采用传
统均匀灌水、固定部分根区灌水和根系分区交替灌
水 H种方式,将?@1标记的(?@1D=)IJC= 施入盆栽玉
米的 ? K I 根区,另 ? K I 根区施入等量的普通
(1D=)IJC=,即(?=1D=)IJC=,研究不同根区氮素吸收
与分配的动态变化,揭示根区局部湿润方式对氮素
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水氮综合高效利用与调控
提供科学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供试材料
供试作物为玉米(陕丹 L 号)。供试土壤为
土,前茬红薯。基础肥力为有机质 ?GMNN & K ;&,全氮
>MLN & K ;&,碱解氮 GLMN 6& K ;&,速效磷 ?@M>O 6& K ;&,
速效钾 ?GH 6& K ;&。
采用红色塑料桶自制分根装置,进行盆栽实验。
用塑料胶带将厚塑料布固定在桶壁和桶底上,将桶
均等地分为 I 个半室,两边装入事先施入 PDIQC=
>M?IH & K ;&的等量土壤,每盆装土 ?I ;&。底部铺一
层厚约 H 06的砂子。装土时,两侧各插一根!I 06
QR-管用于灌水。管上打 H行!@ 66的小孔用于渗
水,每行 G个。该管用两层窗纱包裹,以防土壤堵塞
渗水孔。管子底部用胶带封口,胶带上扎 O个小孔
用于渗水。将已催芽的种子播在塑料桶中央分根装
置的正上方,每盆 H棵,全部留苗。同时,两边灌入
等量水分使土壤充分均匀湿润。
)*+ 试验设计
在根系分区交替灌水(<2!#%+’!# 9’%!$’2 %))!4*)+#
$%%$&’!$)+,用 <表示)、固定 ? K I根区灌水(5$S#( 9’%4
!$’2 %))!4*)+# $%%$&’!$)+,用 5 表示)和传统均匀灌水
(-)+E#+!$)+’2 $%%$&’!$)+,用 -表示)H 种灌水方式下,
两个 ? K I 根区分别施入等量的(?= 1D=)IJC=或(?@
1D=)IJC=(?@1 丰度为 ?>MIOHT),构成以下 @ 个处
理:?@1肥料施在均匀灌水的一个 ? K I根区(?@1 /#%4
!$2$*#% ’992$#( !) )+# )/ !3) %))! *)+#. )/ -,用 -/ 表
示);?@1肥料施在固定灌水的非灌水区(?@1 /#%!$2$*#%
’992$#( !) !"# +)+4$%%$&’!#( *)+# )/ 5,用 5(表示);?@1
肥料施在固定灌水的灌水区(?@1 /#%!$2$*#% ’992$#( !)
!"# $%%$&’!#( *)+# )/ 5,用 53表示);?@1肥料施在交
替灌水的后灌水区(?@1 /#%!$2$*#% ’992$#( !) !"# 2’!# $%4
%$&’!#( *)+# )/ <,用 <2表示);?@1肥料施在交替灌
水的先灌水区(?@1 /#%!$2$*#% ’992$#( !) !"# #’%2: $%%$&’!4
#( *)+# )/ <,用 <#表示)。重复 H次。出苗后 HG (,
将相应的硫酸铵肥料溶解于水中,随灌水施入土壤,
施氮量按 1 >MI & K ;&。待含水量降至控制下限时,
开始灌水处理。同时采集 H盆玉米收集处理开始前
的有关资料。
试验持续 => (,?> (为一个处理阶段。其中,根
系分区交替灌水,每处理 ?> ( 交替 ? 次。交替之
前,维持土壤湿润区域不变。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
间持水量的 G@T!L@T。根据最先达到或接近控制
下限的灌水根区确定灌水时间,各处理灌水时间相
同。灌水量按时域反射仪(BUV)实测的土壤含水量
与控制上限进行计算。该水量经漏斗通过灌水管灌
G>?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入,水分保持自然入渗。处理 !" # 时,与均匀灌水
相比,固定灌水、交替灌水的灌水量分别减少
$%&’’(和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分别于第 *次交替前和交替后 )、*" #以及第 $
次交替后 *" #(即试验结束时),收获地上部后,将根
系分不同根区小心地从土壤中冲洗出来,测定两个
* + %根区根系及地上部的干物质重、含氮量和*),丰
度。
样品用浓 -%./! 01%./! 023./! 混合催化剂消
解,凯氏法定氮。定氮后的样品,加 4 567 + 8 -%./!
酸化后,在 *""9水浴上浓缩至 %!$ 58。用美国产
:;<<;=>< ?@A %)*型同位素质谱计,采用单路双束测
量方式测定其中的*),丰度(在南京土壤研究所测
定)。
根系样品经扫描后,用 2B 0 !"" 型根系图像分
析系统测定根系的长度,再折算为整个根区的根长。
!"$ 根系氮素吸收速率(%&’()*)的计算
根系的平均氮素吸收速率( B)[!= +(5·#)]C
(* + 8)D(", +"E)
式中,8是根系的总长度(5);",是某时间段的吸
氮量(!=),"E是计算的时间段(#)
[F]。
试验数据用 .G..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与多重比较。方差分析用 /K @,/L@,多重比
较用 M3<法进行。
+ 结果与分析
+"! 玉米对各根区氮素的吸收
%&*&* 标记肥料氮累积量 不同灌水方式下,
(*),-!)%./!施在各根区时的累积动态(图 *)表明,
施在固定灌水的灌水区与均匀灌水变化一致,即玉
米对*),标记肥料氮的累积量随时间推移快速增加;
施在非灌水区时,累积量缓慢增加。而且,从灌水区
吸收累积的总量始终显著大于非灌水区。处理 )
!*) #,施在交替灌水先灌水区的累积量明显大于
后灌水区,且随时间延长,二者间的差距在第 *次交
替前逐渐增大,之后则趋于缩小;处理 %" #以后,二
者变化一致,其累积量也没有显著差异。处理 !" #
时,玉米对施在不同根区*),的累积量表现出:均匀
灌水和固定灌水的灌水区 O交替灌水的任一根区 O
固定灌水的非灌水区。说明作物对不同根区氮素的
吸收情况与根区湿润方式关系密切。固定灌水时,灌
水区氮素的吸收远远大于非灌水区;交替灌水条件
下,不同根区养分的吸收利用随时间延长趋于均衡。
图 ! 各处理累积!,-标记肥料氮量的动态变化
./01! 2/34 5)6784 )’ - 955636(9:/)& ’7)3 !,-; ’47:/(/<47
/& 39/<4 ’)7 9(( :749:34&:8
(2,@和 :分别代表均匀灌水、交替灌水和固定灌水 2,@ ><# : PHQPHI
RH7 ;PP;=>E;6<,>7EHP<>EH Q>PE;>7 P66EIT6E;6< ><# U;VH# Q>PI
E;>7 P66EIT6E;6<,PHRQHNE;SH7KW 2U—*),肥料施在均匀灌水的 * + %根
区*), UHPE;7;THP >QQ7;H# E6 6灌水的非灌水区 *), UHPE;7;THP >QQ7;H# E6 EXH <6EH# T6*),肥料施在固定灌水的灌水区*), UHPE;7;THP >QQ7;H# E6 EXH ;PP;=>EH# T66U :;@7—*),肥料施在交替灌水的后灌水区*), UHPE;7;THP >QQ7;H# E6 EXH
7>EH ;PP;=>EH# T6E;7;THP >QQ7;H# E6 EXH H>P7K ;PP;=>EH# T65H YH76JW)
%&*&% 玉米各部分的*),原子百分超 图 % 表明,
固定灌水条件下,随处理时间延长,*),标记肥料施
在非灌水区时玉米各部分的*),原子百分超变化缓
慢,而*),施在灌水区时快速增大。同一时期,玉米
两根区根系及地上部的*), 原子百分超总是*), 施
在灌水区大于施在非灌水区,且二者间的差距随时
间延长增大;而且 !" #时,*),施在灌水区时对应的
另一半根区(*!,根区)根系的*),原子百分超还大
于施*),的非灌水区根系。说明固定灌水条件下,玉
米从灌水区吸收的氮素明显大于非灌水区,所吸收
的氮素向其他组织器官的迁移分配也以灌水区明显
大于非灌水区。
交替灌水条件下,玉米各部分的*),原子百分超
因*),肥料施用位置及处理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图
$)。处理前期,*),施在先灌边时,施*),边根系、地
上部以及施*!,边根系的*), 原子百分超大于施在
后灌边的相应各部分。随处理时间延长,*),施在先
灌边与后灌边玉米相应各部分*),原子百分超之间
的差距不断缩小,到处理 %" #以后,两两趋于相同。
说明交替灌水条件下,随时间推移,玉米对不同根区
氮素的吸收趋于均衡,两根区对玉米各部分氮素累
积的贡献接近。
F"**期 胡田田,等:局部湿润方式下玉米对不同根区氮素的吸收与分配
图 ! 固定灌水玉米各部分"#$原子百分超的动态变化
%&’(! )&*+ ,-./0+ -1 "#$ +2/&,3*+24 &2 5&11+/+24
*6&7+ 86/40 1-/ %
[!"#:!"的地上部 $%&&’ (&) !";!*#:!*的地上部 $%&&’ (&) !*;!"+,、
!"+-、!*+,、!*+-:分别表示 !"、!*施用(+,./,)0$1, 和(+-./,)0$1,
的 + 2 0 根区根系 3456# ’%4 #78)&&’ #799:;4" *;’%(+, ./,)0$1, &)
(+-./,)0$1, (&) !"、!*,)4#94<’;=4:>;下同 ?%4 #5@4 5# 84:&*A]
图 9 交替灌水玉米各部分"#$原子百分超的动态变化
%&’(9 )&*+ ,-./0+ -1 "#$ +2/&,3*+24 &2 5&11+/+24
*6&7+ 86/40 1-/ :
[B:#:B:的地上部 $%&&’ (&) B:;B4#:B4的地上部 $%&&’ (&) B4;B:+,、
B:+-、B4+,、B4+-:分别代表 B:、B4施用(+,./,)0$1,和(+-./,)0$1, 的
+ 20 根 区 根 系 3456# ’%4 #78)&&’ #799:;4" *;’%(+, ./,)0$1, &)
(+-./,)0$1, (&) B:、B4,)4#94<’;=4:>;下同 ?%4 #5@4 5# 84:&*A ]
0C+CD 各根区氮素对玉米总吸氮量的贡献 +-.肥
料施在同一灌水方式的两个不同根区时,玉米累积
的+-.肥料氮量表现为在处理后 +-、0E、,E ",固定灌
水的灌水区分别是非灌水区的 0CDF、0CG- 和 DC,+
倍;交替灌水先灌水区分别是后灌水区的 +C-F、
+CEH和 +CEI倍。表 + 看出,不同阶段吸收+-.肥料
氮占总吸氮量的百分数表现为,交替灌水条件下,施
在两个根区时非常接近,且与均匀灌水相近。固定
灌水条件下,施在非灌水区时,随时间延长减小,施
在灌水区时则相反,随时间延长增大;而且,施在灌
水区时作物吸收+-.肥料氮所占百分数显著大于非
灌水区,也比均匀灌水和交替灌水的任一根区明显
增大。根据 E!,E "作物吸收+-.肥料氮占总吸氮
量的百分数可以算出,固定灌水条件下,作物自灌水
区和非灌水区土壤吸收氮素分别占 +GCHGJ 和
,C-DJ;交替灌水条件下,作物自先灌水区和后灌
水区土壤吸收氮素分别占 +,CH0J和 +DCG+J。进
一步说明了交替灌水条件下,不同根区对玉米吸收
氮素有同等贡献;而固定灌水条件下,玉米吸收的
氮素主要来自灌水区,且这种对灌水区的依赖随时
间延长不断增大。
0C+C, 各根区根系的氮素吸收速率 从表 0看出,
局部灌水条件下,玉米不同根区根系的氮素吸收速
率明显不同。固定灌水时,不同处理阶段灌水区根
系的+-.肥料氮吸收速率始终显著大于非灌水区,且
二者间的差距随时间延长而增大。交替灌水时,前
两个阶段内,两个根区呈交替变化,始终是灌水区显
著大于非灌水区;第二次交替之后,两部分根区根
系的+-.肥料氮吸收速率接近。说明同一根系的不
同根区,灌水情况不同时,其根系氮素吸收速率的变
化情况很不相同,灌水可明显促进作物根系对土壤
中氮素的吸收。
表 0还表明,局部供水 - "内,供水区根系的+-.
肥料氮吸收速率较之非供水区和均匀灌水均显著增
大,供水区根系的氮素吸收表现出明显的补偿效应。
交替灌水条件下,处理 +E!+- ",恢复供水区根系
的+-.肥料氮吸收速率明显大于均匀灌水及其它所
有根区,说明交替灌水恢复供水区根系的氮素吸收
存在补偿效应。处理 -!+E、+-!0E ",交替灌水时
灌水区根系的+-.肥料氮吸收速率与均匀灌水无显
著差异,非灌水区的+-.肥料氮吸收速率较之均匀灌
水明显减小;处理 0E "以后,两个根区的平均+-.肥
料氮吸收速率明显小于均匀供水。与交替灌水所不
同的是,固定灌水条件下,处理 -!0E "内,灌水区
根系的+-.肥料氮吸收速率与均匀灌水无显著差异,
其非灌水区的+-.肥料氮吸收速率始终小于均匀灌
水,且减小幅度明显大于交替灌水的停止灌水区。
处理 0E "以后,其灌水区根系的+-.肥料氮吸收速
率的减小幅度小于交替灌水,但其非灌水区的减小
幅度显著增大。以上分析表明,与固定部分根区持
续湿润相比,不同根区土壤的干湿交替,一方面在一
定时间内可以使作物根系对供水区的氮素再一次产
生补偿吸收,另一方面可以使停止供水区根系的氮
素吸收速率不致大幅度减小。
HE+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表 ! 不同阶段作物吸收!"#肥料氮占总吸氮量的百分数($)
%&’() ! *)+,)-.&/) 01 2(&-. .0.&( # 1+03 !"#4 1)+.5(56)+ 78+5-/ 7511)+)-. .+)&.3)-. 2)+5079
处理阶段
!"#$%&#’% (#")*+, -. /+ /0 12 1#
3!43 + 56789 : ;878< = >673? $ 587?; : 59763 :
43!83 + 5676< : ;;7>4 = 9?74> $ 587;6 : 55799 :
注(@*%#):同一行中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 >A的显著水平,下同 B)..#"#’% 2#%%#", 0)%C)’ #$=C 2)’# &#$’ ,)D’).)=$’% $% >A 2#E#2 F !C# ,$&# :#2*0F
表 : ;种灌水方式下玉米不同根区根系对!"#肥料氮的吸收速率[!/ <(3·7)]
%&’() : =00. # 5-1(0>9 1+03 !"#4 1)+.5(56)+ &22(5)7 .0 7511)+)-. +00. 60-)9 8-7)+ .?+)) 5++5/&.50- 3).?079
处理阶段
!"#$%&#’% (#")*+, -. /+ /0 12 1#
G3HG> ?;7<5 I ;795 : 4?764 I 37<6 = 9379> I ;76> $ 4?764 I 37<6 = 9379> I ;76> $
G>HG;3 >?7?5 I ;7>6 $ 45786 I 3799 : >8749 I ;7>4 $ 45786 I 3799 : >8749 I ;7>4 $
GG3HGG> >>789 I ;7>? : 4;7;> I 37?9 + >47;8 I ;7>? : ?4793 I ;796 $ 89765 I ;74; =
GG>HGG;3 ?67<8 I ;7?? $ ;3783 I 37>? = ?;7>; I ;7?6 $ ?8744 I ;765 $ ;<7>> I 379? :
G H GG 897<; I ;7;< $ ;?756 I 37?> = 867;; I ;745 $ 5>7>6 I 37<6 : 56744 I ;73? :
GGG H GJ ;?7?5 I 37?6 $ 478> I 37;6 + ;8798 I 37?; : ;4738 I 37>< = ;;7?9 I 3788 =
注(@*%#):G、GG、GGG、GJ分别指处理 3—;3、;3—43、43—53、53—83 +四个阶段;G3、G>、G;3、GG3、GG>、GG;3分别指 G、GG阶段处理 3、>和 ;3 +;下同。G、
GG、GGG、GJ "#("#,#’% %"#$%&#’% (#")*+, ."*& 3 %* ;3,;3 %* 43,43 %* 53,53 %* 83 +$K, $.%#" %"#$%)’D,"#,(#=%)E#2K;G3、G>、G;3、GG3、GG>、GG;3 "#("#,#’% %C# L#"*,.).%C
$’+ %#’%C +$K *. (#")*+, G $’+ GG,"#,(#=%)E#2KF !C# ,$&# :#2*0F
47;7> 各根区根系的根长 固定灌水条件下,各处
理时期灌水区的根长明显大于非灌水区,且随时间
延长,二者间的差距增大。交替灌水条件下,处理
;> +以前,先灌水区的根长明显大于后灌水区;;> +
以后,二者间的差距随时间延长缩小;处理 43!83
+时,两个根区的根长相近。5种灌水方式相比,处
理 >!;3 +,均匀灌水 ; M 4根区的根长介于局部灌水
的两个根区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 ;>!43 +,均匀
灌水与固定灌水的灌水区及交替灌水的两个根区接
近,明显大于固定灌水的非灌水区;处理 83 +时,与
均匀灌水相比,固定灌水的灌水区及交替灌水两个
根区的根长减小,但均较之固定灌水的非灌水区显
著增大(图 8)。说明同一根系在不同区域的生长状
况受根区湿润方式影响很大。与均匀灌水类似,长
时间的根系分区交替灌水可使不同根区的根长均衡
增大,而固定灌水的灌水与非灌水区间根长发育很
不平衡。
:@: 灌水方式对玉米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由图 >看出,处理 ;3 +以前,5种灌水方式下玉
米的氮素积累总量间无显著差异。处理 ;> +时,与
均匀灌水相比,固定灌水玉米的氮素积累总量明显
减小,交替灌水无显著差异。处理 43 + 以后,两种
局部灌水方式比均匀灌水均显著减小,且以固定灌
水的减小幅度更大;二者所不同的是,处理 83 +时,
交替灌水比固定灌水明显增大。说明在以 ;3 + 为
交替间隔时,与均匀灌水相比,交替灌水、固定灌水
下作物的氮素积累总量有减小趋势,且随时间延长,
减小幅度增大,但与固定灌水相比,交替灌水可以使
作物氮素累积量的减小幅度变小。
:@; 玉米各根区根系吸收氮素在体内的分配
4757; 作物吸收氮素在体内分配的一般规律 从
图 ?和图 9可以看出,均匀灌水条件下,玉米两个根
区根系的总含氮量和;>@原子百分超的变化规律不
同,各处理时期两根区根系的总含氮量均没有显著
差异。而;>@原子百分超则表现为,施;>@肥料区根
系始终显著大于地上部及施;8@ 区根系,而且处理
;3!83 +,均表现为施;>@区根系 N 地上部 N 施;8@
区根系,且随时间推移,其差距有增大趋势。说明作
物某部分根系吸收的氮素优先留给自己,其次才向
地上部及其它根系运输,即作物各部分根系吸收的
氮素呈就近分配规律;也说明不同部分根系之间氮
素的迁移交换是通过地上部氮素向根系的再分配完
成的。
从图 4、图 5 和图 6、图 < 可以看出,固定、交替
两种局部供水条件下,;>@施在灌水或非灌水区,玉
米两根区根系的总含氮量和各部分的;>@原子百分
超表现出与均匀灌水一致的规律,即两根区根系的
总含氮量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原子百分超则表现
<3;;期 胡田田,等:局部湿润方式下玉米对不同根区氮素的吸收与分配
图 ! 三种灌水方式施"#$肥料根区根长的动态变化
%&’(! )*+,-&./ 01 2003 45+’36 &+ 70+5 /8994&5: ;&36
"#$ < 1523&4&752 102 36255 &22&’,3&0+ -5360:/
图 # 三种灌水方式氮素积累量的动态变化
%&’(# )*+,-&./ 01 $ ,..8-84,3&0+ 102 36255
&22&’,3&0+ -5360:/
图 = 均匀灌水玉米各部分"#$原子百分超的动态变化
%&’(= )*+,-&./ 01 "#$ 5+2&.6-5+3 &+ :&11525+3
-,&75 9,23/ 102 >
图 ? 均匀灌水玉米各根区根系的氮含量
%&’(? $ .0+35+3 &+ 5,.6 /8@2003 8+:52 >
(!"#:!"的地上部 $%&&’ "&( !";!")*、!")+:分别表示 !"施用()*,-*).$/*和()+,-*).$/*的 ) 0 .根区根系 1234# ’%2 #56(&&’ #577892: ;9’%
()*,-*).$/* &(()+,-*).$/* "&( !",(2#72<’9=28>? 下同 @%2 #3A2 628&;?)
图 A 固定灌水玉米各根区根系的氮含量
%&’(A $ .0+35+3 &+ 5,.6 /8@2003 8+:52 %
图 B 交替灌水玉米各根区根系的氮含量
%&’(B $ .0+35+3 &+ 5,.6 /8@2003 8+:52 C
B))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为,施!"#区根系 $地上部 $施!%#区根系,而且,地
上部和施!%#区根系的!"#原子百分超均随施!"#区
根系同步升降,呈一致的变化规律。
&’(’& 各根区根系吸收氮素在体内的分配 (种灌
水方式下,!"#肥料施在灌水区或非灌水区,各处理
时期,玉米地上部累积!"#肥料氮占总吸收量的百分
数远大于!"#区根系的;后者又较之!%#区根系显著
增大(表 ()。说明玉米吸收的绝大部分氮素分配在
地上部,根系分配的氮素所占比例较小,其中以吸收
根系分配较多。
表 (表明,随时间推移,玉米各部分累积!"#肥
料氮占吸收总量的百分数因施用位置而不同。!"#肥
料施在固定灌水的非灌水区时,处理 "!!) *,地上
部吸收氮素所占百分数增大,根系的明显减小;!) *
以后,地上部的基本稳定,!"# 区根系的持续减小,
!%#区根系的呈增大趋势。其他处理表现为,随时间
推移,地上部吸收氮素所占百分数逐渐增大,各根区
根系的持续减小。( 种灌水方式相比,增减幅度较
大的起始时间段不同,增减幅度也不相同。与处理
" *时相比,均匀灌水条件下,地上部吸收氮素所占
百分数在处理 !) *时即大幅度增加;交替灌水处理
!" *后明显增大;固定灌水处理 !) *时增长幅度较
大,但明显小于均匀灌水,也小于交替灌水处理 !" *
时的增长幅度。根系的变化情况与地上部相反。说
明随生长发育过程的进行,玉米的氮素分配重心向
地上部转移。灌水方式不影响这个整体趋势,但会
对其程度及进程产生影响。局部灌水条件下,氮素
分配重心向地上部转移的进程推迟;与交替灌水所
不同的是,固定灌水时氮素分配重心向地上部转移
的速度要慢,且根系的分配重心逐渐向灌水区转移。
由表 (还看出,交替灌水时,随时间推移,玉米
两部分根系及地上部从两个根区累积!"#肥料氮量
占总吸收量的百分数均趋于相同。固定灌水时,地
上部从两个根区累积!"#肥料氮的百分数相近;而
同是施!%#或!"#的区域,总呈现出灌水区根系分配
百分数大于非灌水区的规律。!"#肥料施在 (种灌水
方式的不同根区间相比,处理 %) *时各部分累积!"#
肥料氮量占总吸收量的百分数表现为,地上部!"#施
在均匀灌水任一根区 $ !"#施在交替灌水的任一根
区 $ !"#施在固定灌水的任一根区;!%#区根系!"#
施在固定灌水的非灌水区 $其他四个处理;!"#区
根系!"#施在固定灌水的灌水区 $ !"# 施在固定灌
水的非灌水区和交替灌水的任一根区 $ !"#施在均
匀灌水任一根区。可见,与均匀灌水相比,两种局部
灌水条件下,作物对各根区氮素的累积百分数均是
根系明显增大,地上部明显减小。两种局部灌水方
表 ! 各根区根系吸收"#$肥料氮在作物不同器官的分配百分数(%)
&’()* ! +*,-*./’0* 12 "#$ 3 2*,/4)45*,6$ ’))1-’/41. 4. 7422*,*./ 1,0’.8 21, ’)) /,*’/9*./8
处理 玉米器官 处理后天数 +,-. ,/012 021,03140(*)
521,03140. 6,781 92:,4. " !) !" &) %)
;/ ;/!% !!’<= , >’(< ? @’!< A "’<( A "’&& *
;/. @&’%" ? >%’(& , >%’=@ , >@’=( , ><’"% ,
;/!" &"’@> , !<’&= ? !<’<" ? !>’&% A !@’&% A
B* B*!% <’"% ? <’)! A <’"> ? =’=! , !)’!! ,
B*. @>’(" ? @=’>! , @<’B*!" &%’!! , &&’&> ? &&’@! ? &!’"" ? &)’(> A
BC BC!% >’") , "’%) ? "’@> ? "’>) ? "’@& ?
BC. @"’== ? @=’"@ , @=’%> , >)’<% , >!’)@ ,
BC!" &@’"! , &"’)% ? &%’<@ ? &(’%" A &(’(& A
DE DE!% <’"% , <’)! ? <’(= ,? @’<@ A @’)( *
DE. @>’(" A @=’>! ? >!’!" ? >(’)" , >(’@) ,
DE!" &%’!! , &&’&> ? &)’%" A &)’)= A &)’(@ A
D1 D1!% >’") , "’%) ? "’%= ? "’%> ? "’>( ?
D1. @"’== A @=’"@ ? >%’!% , >%’@) , >"’!% ,
D1!" &@’"! , &"’)% ? &)’(> A !=’=( A !=’!& A
!!!!期 胡田田,等:局部湿润方式下玉米对不同根区氮素的吸收与分配
式不同的是,两部分根系自己存留和分配给另一部
分根系的百分数表现为,交替灌水条件下,两根区根
系的氮素分配随时间延长趋于相同;固定灌水条件
下,氮素向灌水区根系的分配总大于非灌水区。
! 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作物对不同根区氮素的吸收情
况与根区灌水湿润方式关系密切。交替灌水条件
下,不同根区对玉米各部分的氮素累积有同等贡献;
固定灌水条件下,玉米吸收的氮素主要来自灌水区,
且这种对灌水区的依赖随时间延长不断增大。这与
根区土壤水分状况对氮素有效性以及植物氮素吸收
运输的影响有关。一方面,水分亏缺时养分离子
!"#$ 和 !%&’ 通过质流和扩散向根表的迁移速率下
降,不利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另一方面,水分亏缺
加重时会抑制作物根系生长,降低根系的吸收面积
和吸收能力,使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和运输减少。
本研究中,根系的氮素吸收速率和根长均表现为,固
定灌水的非灌水区明显小于其灌水区,且二者间的
差距随时间延长增大,表明根系的氮素吸收速率和
根长对作物氮素吸收都有重要作用。说明固定灌水
因不同根区持续湿润或干燥,对其养分的吸收利用
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而交替灌水条件下,不同根
区交替湿润与干燥,可以避免局部根区长期干旱对
作物养分吸收的不良影响。
本研究表明,作物体内氮素的循环与分配,除受
其生长发育阶段影响外,还受根区灌水湿润方式的
影响。与均匀灌水相比,两种局部供水条件下,根系
的氮素分配百分数明显增大,地上部明显减小。两
种局部灌水方式所不同的是,交替灌水时,两根区根
系的氮素分配随时间延长趋于相同;固定灌水时,
氮素向灌水区根系的分配大于非灌水区。其原因可
能在于作物体内氮素的分配取决于以下两方面:一
是地上部与根系以及不同根系部分间的干物质分配
关系,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持稳定的 ( ) !比,氮素的
分配总是与干物质分配密切联系[*]。局部供水条件
下,作物处于水分非充分供应状态,而水分亏缺会促
使干物质向根系的分配比例增大[+]。固定灌水条件
下,非灌水区根系生长受到抑制,灌水区根系生长相
对受到明显促进,这就减少了非灌水区根系中的氮
素分配,使灌水区根系的氮素分配增加。
" 小结
利用均匀灌水、固定灌水和交替灌水 $种方式,
研究局部湿润条件下,玉米不同根区氮素的吸收与
分配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土壤氮素和肥料氮素均表现为,交替灌水条
件下,不同根区对玉米各部分的氮素吸收累积有同
等贡献;固定灌水条件下,玉米吸收的氮素绝大部
分来自灌水区,且这种对灌水区的依赖随时间延长
不断增大。
-)根系的氮素吸收速率和根长均表现为,固定
灌水的非灌水区明显小于其灌水区,且随时间延长
差距增大,表明局部供水条件下,根系氮素吸收速率
和根长的变化对作物自不同根区吸收氮素都有重要
作用。
$)交替灌水条件下,开始灌水 . / 内及交替后
恢复供水 . /内,供水区根系的氮素吸收速率较之
均匀灌水及其他所有根区的显著增大,表现出明显
的补偿效应,但这种补偿效应随时间延长而消失。
’)在以 ,0 / 为交替间隔时,与均匀灌水相比,
交替灌水、固定灌水下作物的氮素积累总量有减小
趋势,且随时间延长,减小幅度增大,但与固定灌水
相比,交替灌水可以使作物氮素累积量的减小幅度
变小。
.)局部供水使根系的氮素分配百分数明显增
大,地上部明显减小。两种局部灌水方式所不同的
是,交替灌水时,两根区根系的氮素分配随时间延长
趋于相同;而固定灌水时,氮素向灌水区根系的分
配大于非灌水区。
参 考 文 献:
[,] 康绍忠,张建华,梁宗锁,等 1 控制性交替灌溉—一种新的农
田节水调控思路[2]1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3,,.(,):,456
789: ; <,<=89: 2 %,>?89: < ; !" #$ % @=A BC9DECFFA/ 8FDAE98D?GA ?EE?#
:8D?C9#H !AI 8JJEC8B= KCE I8DAE L8G?9: EA:MF8D?C9 ?9 K8ENF89/[2]1 H#
:E?B1 OAL1 HE?/ HEA8L,,++3,,.(,):,456
[-] 段爱旺,肖俊夫,张寄阳,等 1 控制交替隔沟灌中灌水控制下
限对玉米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1 作物学报,,+++,-.
(5):355433,6
PM89 H Q,R?8C 2 S,<=89: 2 T !" #$ % UKKABD CK D=A FCIAE F?N?D CK LC?F
I8DAE ?9 BC9DECFFA/ 8FDAE98D?GA KMEECI ?EE?:8D?C9 C9 I8DAE MLA AKK?B?A9BV
?9 N8?WA FA8K[2]1 HBD8 H:EC91 ;?91,,+++,-.(5):355433,6
[$] 康绍忠,蔡焕杰 1 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和调亏灌溉的理论与
实践[X]1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00-6
789: ; <,(8? % 21 @=A D=ACEV 89/ :A9AE8F?W8D?C9 CK BC9DECFFA/ 8FDAE#
98DA J8ED?8F ECCD#WC9A ?EE?:8D?C9 89/ EA:MF8DA/ /AK?B?D ?EE?:8D?C9[X]1
YA?Z?9::(=?98 H:E?BMDME8F [EALL,-00-6
[’] \E8DAECF T U,U?LA9=8MAE P U,UFNCEA O Q1 HFDAE98DA#KMEECI ?EE?:8#
D?C9 KCE LCV]A89 JEC/MBD?C9[2]1 H:E?B1 Q8DAE X898:1,,++$,-’:,$$
4,’.6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 梁宗锁,康绍忠,张建华,高俊风 " 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水对作物
水分利用率的影响及节水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
(!):&&(%)*
+,-./ 0 1,2-./ 1 0,03-./ # 4,5-6 # 7" 899:;< 6. =-<:> ?@: :99,A
;,:.;B -.C =-<:>A@-D,./ EB ;6.<>6FF:C >66.-<,D: ,>>,/-<,6.
[#]" 1;, " G/>,;" 1,." ,$%%&,’$(!):&&(%)*
[H] 1<6.: # 7,I69J,/:> K +" L-<:> ?@: -.C B,:FC@ 69 ;6<<6. />6=. ?.C:>
=,C:A@M-;:C 9?>>6= ,>>,/-<,6.[#]" G/>,;" L-<:> N-.-/",$%%’,OP:
OQ(’&*
[Q] D-. R??>:. N N S,T6E,.@6. K,5>,99,<3@ U 1" I?<>,:.< ,.9F6= -.C
>66< M>6F,9:>-<,6. C?>,./ <3: :VMF6,<-<,6. 69 - <:WM6>-FFB -.C @M-<,-FFB
C,@;>:<: @6?>;: 69 .,<>6/:. ,. @6,F[#]" XF-.< 16,F,$%%H,$Q&:$&!(
$%O*
[&] G/>:FF K,Y@;->@6. X,+->@@6. Z N" [>-.@F6;-<,6. 69 I <6 -.C 9>6W
E->F:B >66<@:,<@ C:M:.C:.;: 6. F6;-F .,<>-<: @?MMFB ,. @MF,66< ;?F:
[#]" X3B@,6F " XF-.< ",$%%P,%):PHQ(PQP*
[%] 谢甫绨,董加耕 " 几种主要作物与水分胁迫的关系[#]" 沈阳
农业大学学报,$%%O,O’(P):’H%(’Q’*
\,: 7 [,K6./ # 5" T:F-<,6. E:<=::. @:D:>-F ;>6M@ -.C =-<:> @<>:@@
[#]" # " 13:.B-./ G/>,;" ].,D",$%%O,O’(P):’H%(’Q’*
’$$$期 胡田田,等:局部湿润方式下玉米对不同根区氮素的吸收与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