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 刊 :植物保护学报 1984年
关键词:水仙;
摘 要 :作者报道了水仙叶大褐斑病的分布、危害性、症状和病原菌的研究结果。此病在上海崇明地区危害相当严重,感染指数30~80。病叶可提前4~8周枯死。初次侵染多发生于水仙叶尖端,褐色枯焦,再次侵染在叶和花梗上,叶片边缘及中部均可发生。病斑圆形、纺锤形、半圆形,褐色,周围发黄,严重时整叶枯死。病原菌与 Creager D.B.报道相符,为 Stagonospora curtisii(Berk)Sacc.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分生孢子无色,圆筒形,单细胞或多细胞,变异甚大。以0.1%升汞水消毒0.5分钟,70%酒精消毒1分钟或无菌水洗8~9次表面消毒,均可分离培养成功。病原菌在20%水仙煎汁+2%蔗糖+2%琼脂培养基生长最好,而 PDA 培养基上比 PSA 培养基生长要好。此菌生长适温20~25℃,孢子萌发适温25℃,但13℃仍可萌发。多细胞孢子萌发好。病菌在 pH 4~8时均生长良好。以孢子悬浮液、菌丝块及病叶块进行接种试验,证明了此菌的致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