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WBC11 Gene in a Cuticle Development Mutant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拟南芥角质层发育突变体中WBC11基因的分析与鉴定



全 文 :书西北植物学报!
"#$
!
%$
"
&
#$
#"(##"$
!"#$%&#%&()$*+,""-.)/#0-/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0+#""")$"!*+!"#$+"&+#"
收稿日期$
!"#$)"#)!,
&修改稿收到日期$
!"#$)"$)##
基金项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123#%"$,
#
作者简介$高
!
原"
#44(
#!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
5)67.8
$
9
:70$&&!4$&&
!
#&%+;<6
"
通信作者$高宏波!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
5)67.8
$
=
7<>
-
?:
!9
7@<<+;<6
拟南芥角质层发育突变体中
1%2$$
基因的分析与鉴定

!
原!贾
!
宁!潘
!
登!高述民!高宏波"
"北京林业大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4%
#

!
要$从拟南芥"
!"#$%&
(
)%)*+#,%#-#A+
#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发育突变体
./,
01
#
!其突变表型为叶片狭长!
生长缓慢该研究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和候选基因测序鉴定出
./,
01
#
角质层发育基因"
2+%*34$"2-56
(
,37##
!
89:##
#有一个点突变对该突变体
;BCD
测序结果显示!
89:##
基因的突变导致其第
,
个内含子在形成成熟
62CD
时无法被正常剪切!使该突变体内
89:##

62CD
大量降解并在翻译时提前引入终止密码子甲苯胺蓝
染色实验显示!突变体叶片表面角质层有缺陷&遗传互补实验进一步证明!突变体
./,
01
#
中的突变基因是
89:##
!
./,
01
#
表型是由
89:##
突变造成的
关键词$拟南芥&角质层发育&
89:##
&图位克隆
中图分类号$
E,4
文献标志码$
D
%&(
)
*#*&!+!,&-#.#/-#"&".1%2$$0,&,#&12-#/(,
3,4,("
5
6,&-72-&-".!($3-.&
4
5-5#6$*-$/$
FDGH:70
!
I1DC.0
=
!
JDCBK0
=
!
FDGL@:6.0
!
FDGM<0
=
><
"
"
N<8K
=
K=
.;78L;.K0;K/70PO.=9
!
OK.
-
.0
=
R9
T0.UKS/.Q
9
!
OK.
-
.0
=
#"""4%
!
N@.07
#
%8*-9/-
$
DPKUK8<
V
6K0Q6:Q70Q./,
01
#W7/<>Q7.0KP.06:Q70Q/;SKK0.0
=
.0!"#$%&
(
)%)*+#,%#-#+1Q@7/7
V
@K09V
K=
S9
!
:/.0
=
Q@K67
V
)>7/KP;8<0.0
=
/QS7QK
=9
70P;70)
P.P7QK
=
K0K/K
X
:K0;.0
=
WK.PK0Q.?.KP7
V
<.0Q6:Q7Q.<0.0Q@K89:##
"
2+%*34$"2-56
(
,37##
#
=
K0K./,
01
#+;BCD/K
X
:K0;.0
=
SK/:8Q,Q@.0QS<0.0Q@K67Q:SK62CD
!
W@.;@09
;7:/KPPK
=
S7P7Q.<0:Q78/<8KPQ<
V
SK67Q:SK
QS70/87Q.<078QKS6.07Q.<0+3<8:.P.0K>8:K/Q7.0.0
=
/:
==
K/QKPQ@7Q.Q/8K7?;:Q.;:87S@7P7PK?K;Q+FK0KQ.;;<6)
V
8K6K0Q7Q.<0KY
V
KS.6K0Q?:SQ@KS;<0?.S6KPQ@7QQ@K6:Q70Q
=
K0KW7/89:##+
:,
)
;"9!*
$
!"#$%&
(
)%)*+#,%#-#
&
;:Q.;8KPKUK8<
V
6K0Q
&
89:##
&
67
V
)>7/KP;8<0.0
=
!!
角质层对于植物保持水分和适应陆生环境至关
重要(#)角质层覆盖于植物体各器官表面"包括茎*
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控制非气孔水分流失*高湿度环
境中防止病原菌的入侵等($)*)另外!角质层在防止
器官融合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超表达真菌
角质酶基因的转基因株系!出现了花器官畸形 (&)
植物角质层主要包括角质和蜡质(,)!角质是由
脂肪酸的衍生物酯化交联聚合而成!拟南芥角质主
要成分是
N
#&

N
#4
脂肪酸(4)!而蜡质则主要是由较
长碳链的脂肪酸等各种分子组成()但对角质和蜡
质是如何从表皮细胞分泌并组装成复合物以及在植
物表面形成立体结构这一系列过程还不够清楚角
质层蜡质运输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蜡质从合成
位点向质膜运输!但是表皮细胞内蜡质分子的运输
机制现在还不清楚!目前有
!
种假说()#")!分别是囊
泡介导的高尔基体分泌途径和非囊泡介导的内质网
到质膜的直接转运途径&第二步是蜡质从质膜向质
膜外运输!蜡质首先从质膜被释放到质膜外环境!目
前在拟南芥中发现有
!
个转运蛋白
ZON##

N52*
参与这个过程($)在拟南芥
2$5##

53"*

变体中!表皮蜡质含量明显减少!细胞内蜡质含量明
显增加!表明
ZON##

N52*
蛋白参与植物表皮
蜡质运输($!#")#!)有研究表明拟南芥
ZON##

N52*
蛋白作用路径相同或者形成异源二聚体共同
参与蜡质运输($)蜡质从表皮细胞运出后!可能通
过脂转运蛋白穿过细胞壁被运输至角质层(#%)
本实验室从拟南芥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叶片
狭长*生长缓慢且不可育的隐性突变体本研究运
用图位克隆技术*
BCD
测序技术和遗传互补实验!
确定
./,
01
#
突变体是
89:##
基因的一个等位突
变体&该突变体角质层发育严重受阻!叶片和茎表面
蜡质含量降低&该突变体是研究植物角质层发育的
一个新材料
#
!
材料和方法
$+$
!

!

野生型拟南芥"
!"#$%&
(
)%)*+#,%#-# A+
#有
N<8
"
N<8:6>.7
#和
AKS
"
A70P/>KS
=
#
!
种常见生态型
植物角质层缺陷突变体
./,
01
#
是本实验室从一个

N<8
为背景的突变体与
AKS
杂交后产生的
R
!

植物中分离得到的
$+<
!

!

$+<+$
!
拟南芥生长条件
!
种子经表面消毒后种植

#
%
![L
培养基!放置于植物培养间培养培养
条件为
!"
"
!!!
#&@
光照和
4@
黑暗交替!光照
强度为
#!"
#
6<8
+
6
(!
+
/
(#
!相对湿度约
&"]

$+<+<
!
基因的粗定位
!
观察种植在
#
%
![L
固体
培养基中的
R
!
代植物的表型从中随机挑选
!$

具有突变表型的单株分别提取
BCD
!然后取等量均
匀混合构建一个
BCD
池以这个
BCD
池为模板!
选择均匀分布于
*
条染色体!并且在
N<8

AKS

亲本之间有明显多态性的
!%
对分子标记进行
JN2
扩增!然后用
%+"]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
基因的精细定位
!
首先用经粗定位确定连
锁的
!
个分子标记
NM#)$+#

NM#)#"+$

!$

突变体植物进行单株分析!确定紧密连锁的分子标
记然后在这
!
个分子标记附近开发新的分子标记
"表
#
#通过上述分析方法!找到进一步紧密连锁
的分子标记!进而从两边缩小定位区间!最终将突变
基因定位于极小的一段区间内
$+<+>
!
甲苯胺蓝染色
!

"+"*]
"
8
%
;
#甲苯胺蓝
溶液直接倒在生长
%
周左右拟南芥的
#
%
![L
培养
基上!并完全浸没植物静置
!6.0
后倒出甲苯胺
蓝并用水轻轻洗去残留的甲苯胺蓝(#!&)
$?!
78A
9:
$
遗传互补实验
!
以野生型拟南芥

$
!
78A
9:
$
精细定位所用分子标记的引物序列
37>8K#
!
JS.6KS/K
X
:K0;K/VV
.0
=
01
#
分子标记
[7S^KS
位置
A<;7Q.<0
%
>^
正向引物
RV
S.6KS
"
*_)%_
#
反向引物
2KUKS/K
V
S.6KS
"
*_)%_
#
分子标记类型
[7S^KSQ
9V
K
NM#)$+# $#*& N3FD3DF3FDFFN33N3FD3F3DN FD3DNNN3FD3DDNNF3D3DNDNDN LLAJ
NM#)*+# *#*# FFFDFD3F33FD3F33N33NF FFF3NDNFDF3FDDF3N3DF3N LLAJ
NM#)*+# *## NNFDFN3FF3DD3NDD3FFFDFD33N FD3F333DDNFFDN3DDDDNF3N3F3N LLAJ
NM#)&+"* &"*# NFFND3DF3FDDD3FDFDDF33DFNN NFN3FD3D33NDN3N33N3NN33NN LLAJ
NM#)&+## &### FDN3DN3NND3NDDDNDFNNDNDN ND3FFDDFD3N3DDDDD3FN3FDNDN LLAJ
NM#)&+#% &#! NDDDN3DDDFNDDF3333DF3N3N3N FD3NNFF333N3F3333NN3NF3N NDJL
NM#)&+!"& &!"& FDDNN33FN3NND3D3ND3333FN ND3FDD3F3N3FFDF33FNDN3F NDJL
NM#)&+!, &!,, NFDND3FFNNDFF33D3DDN3F FDFN3DFDN33N3D3FDNF3NDFN LLAJ
NM#)&+* &*, NNF3FDDDFND3NND3FD33FN FNFNDNDN3DDDF3N3NNDD3F LLAJ
NM#),+* ,*,4 NFFFNDDN3N333DN3333FDF F3FFDFDD3FDFDFDF3F33FDF LLAJ
NM#)4+" 4", NFND33NF3NFFDNND33F FNNDDF33FD3D33FD3FF3F3N LLAJ
NM#)#"+$ #"$* NDD3FDFD3FDNNFDFFNDF F33DNF3FN3N3NDDF3N3DDDNN LLAJ
!!
注$
LLAJ
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
NDJL
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
NM#)&+#%
扩增产物用
<)
(
$
酶切!
NM#)&+!"&
扩增产物用
=#
>
$
酶切
C$
LLAJ+L.6
V
8K/K
X
:K0;K8K0
=
Q@
V
<8
9
6V
@./6
&
NDJL+N8K7UKP76
V
8.?.KP
V
<8
9
6V
@.;/K
X
:K0;K/
&
3@K76
V
8.?.KP
V
S
9
<)
(
$
+
3@K76
V
8.?.KP
V
S
9
=#
>
$
+
""##
西
!

!

!

!

!

!!!!!!!!!!!!!!!!!!!
%$

N<8
基因组
BCD
为模板!以
#F#,4$")&

#F#,4$"),
为引物扩增含有自身启动子的
89:##
基因片段
#F#,4$")&
"
*_)NN3FFD3NNFF33DDDFFNNND33)
D3F33NN)%_
#&
#F#,4$"),
"
*_)N33FDNF3NFFDF)
3333FD3D33FNDFFNN)%_
#
JN2
扩增产物经
9#6M
$
)MR

!#*
%
酶消化后克隆到双元载体
%%"!H!
中!然后转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中!经测
序确定
89:##
全长克隆到了
%%"!H!
载体上并且
克隆基因无突变使用冻融法转化农杆菌!使用蘸
花法转化拟南芥(#$)由于
./,
01
#
不育!故使用
./,
01
#R
%
杂合子进行转化!转化得
3
#
代种
3
#
代种子并用
&"6
=
%
A
的草铵膦筛选!对筛选得到的
植物进行遗传鉴定
$?!
78A
9:
$
转基因互补植物基因鉴定
!

89:##
基因两侧各寻找
#
个分子标记用以检测突
变位点是否为
N<8
纯合!若
!

[7S^KS
均为
N<8

合则可推测突变位点亦为
N<8
纯合用
!
个离突变
位点距离很近的
NM#)*+#

NM#)&+!,
分子标记
对转基因拟南芥基因型进行初步鉴定!筛选突变区
间为
N<8
纯合的转基因后代
从初步鉴定出的拟南芥中挑选
#
株进行
89:##
基因型鉴定在
89:##
基因中设计
#
条正向引物
#F#,4$")$
!在
89:##
基因以外拟南芥基因组上设计
#
条反向引物
#F#,4$")#%
检测内源
89:##
基因!
JN2
扩增长度为
#%!*>
V

#F#,4$")$

%%"!H!
载体上设计的另
#
条反向引物
HN)2!
检测转入的
89:##
基 因!
JN2
扩 增 长 度 为
!"!!>
V

#F#,4$")$

#F#,4$")#%
*
#F#,4$")$

HN)2!
为引
物分别
JN2
扩增转基因互补拟南芥*突变体和
N<8
野生型转基因互补拟南芥可以同时被
JN2
扩增出
内源和外源的
89:##
基因片段!而突变体植株和
N<8
野生型只能扩增出内源的
89:##
基因片段!同
时将转基因植物内源
89:##
基因测序有关引物为
#F#,4$")$
"
*_)N3FDDNF33FFFDN3DFN3DNDF)
%_
#*
#F#,4$")#%
"
*_)NDNDN3NFDDF333N3N3FN)
3F3N)%_
#*
HN)2!
"
*_)N3DN33F3DNDFN3NF3N)
ND3FN)%_
#
$?!
1%2$$
基因
6CD%
分析
!
用艾德莱公司
提供的植物总
2CD
提取试剂盒!分别提取种植于
#
%
![L
培养基上
!4P
的突变体
./,
01
#

N<8
野生
型植物以及转基因互补拟南芥的
2CD
!然后用
RKS)
6K0Q7/
公司的
2KUKSQD.P
3[
R.S/QLQS70P;BCD
L
9
0Q@K/./ .`Q
试剂盒进行反转录!将反转录产生的
;BCD
连续
$
倍梯度稀释!以此为模板进行
JN2

增用半定量
23)JN2
技术分析
./,
01
#
*
N<8
野生型
和转基因互补拟南芥中
89:##
基因的
62CD
含量
JN2
扩增程序为
$预变性
*6.0
&
$变性
%"/
!
*&退火
%"/
!
,!延伸
%"/
!共
!*
个循环&
,!延

*6.0
扩增
89:##
引物为
#F#,4$")!
"
*_)NND)
DNFFD3ND3NFN33FN33N)%_
#和
#F#,4$")%
"
*_)
NNN33N3FD3ND333NN3FDFD3F)%_
#&扩增
?=!
基因的引物为
M3DR
"
*_)FF3N3NNDF33NNN)
DF33FF)%_
#和
M3D2
"
*_)N3NN3ND3N3NNDN)
FDD3NFN)%_
#
!
!
结果与分析
!
角质层发育突变体
78A
9:
$
的分离
./,
01
#
突变体是从一个突变体的
R
!
代分离得
到!与野生型
N<8
"图
#
!
D
#相比!该突变体表现为生
长严重受阻!具体表现为叶片狭长!根部生长缓慢!
植物畸形矮小"图
#
!
O
#
!
78A
9:
$
中突变基因的鉴定
为了进一步研究
./,
01
#
并最终成功克隆该突
变基因!对该突变体进行了粗定位和精细定位!以确
定该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JN2
及凝胶电
泳分析发现!该突变基因与第
#
条染色体上的
NM#)
$+#

NM#)#"+$
分子标记连锁较为紧密单株分
析粗定位使用的
!$
株突变体植物!分别用分子标记
NM#)$+#

NM#)#"+$
进行
JN2
扩增用
NM#)$+#
鉴定的
!$
株植物中有
!
株在该位点为杂合子!重组
率为
4+%]
&用
NM#)#"+$
鉴定的
!#
株植物中有
&

在该位点为杂合子!重组率高达
!4+&]
上述结果表

./,
01
#
突变基因与
NM#)$+#
连锁更紧密
为了更进一步确定突变位点在染色体上的位
置!在
NM#)$+#

NM#)#"+$
分子标记附近开发新
的合适的分子标记利用新的分子标记来进行
JN2
扩增!逐步缩小定位区间首先使用
NM#)*+#

NM#)4+"

./,
01
#R
%
代植物进行作图!挑出有
遗传交换的拟南芥植株!然后将挑出的植物分别利

NM#)*+#
*
NM#)&+"*
*
NM#)&+##
*
NM#)&+!,
*
NM#)&+*
*
NM#),+*

&
个分子标记继续作图利
用这些分子标记对
&#$$

R
%
代野生型拟南芥进
行精细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在
NM#)&+##
处出现
$
棵有遗传交换的拟南芥!在
NM#)&+!,
处出现
,

有遗传交换的拟南芥为了更进一步缩小作图区
间!开发了
!
个具有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
NDJL
#
的分子标记
NM#)&+#%

NM#)&+!"&
利用这
!

分子标记分别对
NM#)&+##

NM#)&+!,
挑出的植
#"##
&

!!!!!!!!!!!

!
原!等$拟南芥角质层发育突变体中
89:##
基因的分析与鉴定
物进行作图!在分子标记
NM#)&+#%
处产生了
%

单交换!在分子标记
NM#)&+!"&
处产生了
!
个单交
换通过以上实验最终将
./,
01
#
基因定位在分子
标记
NM#)&+#%

NM#)&+!"&
之间的
,& >^
区段
内在这
,& >^
区段内共有
!%
个基因!根据
3D12
网站"
@QQ
V
$%%
WWW+7S7>.P<
V
/./+=
#的相关信息分
析和预测!确定
89:##
为候选基因"图
!
#
对该候选基因进行测序!测序结果显示
./,
01
#

89:##
基因的第
,
个内含子与第
4
个外显子连
接处的
!#"&
位碱基由鸟嘌呤"
=
#变为腺嘌呤"
7
#!

Q
=
;7
=
F3N33
变为
Q
=
;77F3N33
"图
%
!
D

O
#根据以上测序结果推测!碱基突变可能影响
62CD
剪切对
./,
01
#

89:##
基因
;BCD

行测序!结果显示!
./,
01
#

89:##
基因的第
,
个内含子没有被剪切!即第
,
个内含子的全部
4#


!
!
./,
01
#
中突变基因的精细作图定位
图中从上往下是精细定位的顺序!作图使用的分子标记在
染色体上的相应位置均已标出&
!=#@#,4$"
是发现的突变基因
R.
=
+!
!
R.0K67
VV
.0
=
=
K0K.0./,
01
#
[7
V
/?S<6Q@KQ<
V
QV
SK/K0QQ@K67
VV
.0
=
+N@S<6V
Q@K67
VV
.0
=
7SK67S^KP+!=#@#,4$"./Q@K.PK0Q.?.KP6:Q70Q
=
K0K

#
!
./,
01
#
的表型及鉴定
D+
野生型
N<8
&
O+./,
01
#
&
N+

89:##
基因
./,
01
#
幼苗&
B+
甲苯胺蓝染色
R.
=
+#
!
J@K09V
K70P.PK0Q.?.;7Q.<001
#
D+N<8W.8PQ
9V
K
&
O+./,
01
#
&
N+./,
01
#/KKP8.0
=
W.Q@89:##
=
K0KQS70/?&
B+3<8:.P.0K>8:K/Q7.0.0
=

%
!
./,
01
#

89:##
基因的分析
D+89:##
基因的结构及在突变体
./,
01
#
中碱基的变化"小写字母表示内含子#&
O+
突变体
./,
01
#

89:##
基因的基因组
BCD
测序结果&
N+
野生型
N<8

./,
01
#

;BCD
序列及对应的氨基酸序列
"小写字母表示新增加的
;BCD
序列!红色表示突变引入的氨基酸序列#
R.
=
+%
!
D078
9
/./=
K0K.0./,
01
#
D+FK0K/QS:;Q:SK01
#
&
D/QKS./^ .0P.;7QK/Q@K
V
"
CV
SK/K0Q.0QS<0/
#&
O+LK
X
:K0;.0
=
SK/:8Q=
K0<6.;BCD=
K0K.0./,
01
#
&
N+;BCD/K
X
:K0;K/70PQ@K;V
<0P.0
=
76.0<7;.P/K
X
:K0;K/9V
KN<870P./,
01
#
"
CV
SK/K0Q
Q@K0KW8
9
7PPKP;BCD/K
X
:K0;K/70PQ@K8KQQKS/.0SKP;<8
9
Q@K6:Q7Q.<0
#
!"##
西
!

!

!

!

!

!!!!!!!!!!!!!!!!!!!
%$


$
!
89:##
基因转化
./,
01
#
互补结果
D+

89:##
基因
./,
01
#

JN2
分子标记鉴定"
#
"
4+

89:##
基因拟南芥&
NM#)*+#

NM#)&+!,

!
个鉴定用分子标记&
R
#

N<8
野生型和
AKS
野生型杂交子一代#&
O+./,
01
#
互补拟南芥基因型鉴定"上边为
JN2
扩增外源的
89:##
基因片段&下边为
JN2
扩增内源的
89:##
基因片段&
[+BA!"""
&
N<6+
转基因拟南芥#
R.
=
+$
!
N<6
V
8K6K0Q7Q.<001
#>
9
7W.8P)Q
9V
K89:##QS70/
=
K0K
D+1PK0Q.?.;7Q.<001
#QS70/?9V
K89:##U.7JN267S^KS/
"
#
"
4SK
V
SK/K0QQS70/?89:##.0!"#$%&
(
)%)
&
NM#)*+#70PNM#)&+!,7SK6<8K;:87S67S^KS/:/KP?01
#
&
R
#
./Q@K?.S/Q
=
K0KS7Q.<0#&
O+FK09V
K.PK0Q.?.;7Q.<0V
8K6K0QKPQS70/
=
K0.;./,
01
#!"#$%&
(
)%)
"
3@K:
VV
KS
V
70K8./Q@KJN276
V
8.?.;7Q.<0=
K0<:/89:##
=
K0K?S7
=
6K0Q
&
3@K8V
70K8./Q@KJN2
76
V
8.?.;7Q.<0=
K0<:/89:##
=
K0K?S7
=
6K0Q
&
[+BA!"""
&
N<6+3S70/
=
K0.;!"#$%&
(
)%)
#
碱基被留在成熟的
62CD
中"图
%
!
N
#这说明!由
于碱基突变使原有的
DF
剪切位点消失!导致内含
子无法被正常剪切
62CD
中引入的
4#
个碱基导
致该基因从第
$&#
位密码子开始!
62CD
序列发生
改变!并且翻译时引入了第
,
个内含子的前
&
个碱
基序列!随后翻译遇到终止密码子!发生无义突变!
导致翻译过程被提前终止"图
%
!
N
#
!
78A
9:
$
甲苯胺蓝染色分析
为了初步验证此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为
89:##
!
将生长于
#
%
![L
培养基上
!"P

N<8
野生型和
./,
01
#
突变体用
"+"*]
"
8
%
;
#甲苯胺蓝染色结
果显示
./,
01
#
突变体整株被染成蓝色"图
#
!
B
#!

N<8
野生型除了根部和子叶被轻微染色!真叶部
分均未被染上色说明该突变体表面角质层有缺
陷!使得甲苯胺蓝溶液可以进入表皮内部甲苯胺
蓝染色结果初步证明
./,
01
#
突变基因为
89:##


!
78A
9:
$
突变体的
1%2$$
基因互补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突变体
./,
01
#
中突变基因是
89:##
!克隆了含有自身启动子的
89:##
基因
由于
./,
01
#
突变体拟南芥只能在培养皿中生长且
生长发育严重受阻!故采用农杆菌侵染法将目的基
因转入
./,
01
#R
%
杂合型拟南芥中首先用分子标

NM#)*+#

NM)&+!,
对转基因植物进行初步
鉴定!从
$4
棵抗除草剂植物中筛选出
4
株在
NM#)
*+#

NM#)&+!,

N<8
纯合的转基因拟南芥植株
"图
$
!
D
#!从
4
棵筛选出的拟南芥中挑选
#
株进行
89:##
基因型鉴定
JN2
鉴定结果"图
$
!
O
#显示转基因拟南芥转
入了外源
89:##
基因!而作为对照的
./,
01
#
突变
体和
N<8
野生型拟南芥均无外源
89:##
基因对

*
!
89:##
基因半定量
23)JN2
分析
黑色三角指示连续
$
倍梯度稀释反转录
;BCD
的方向
R.
=
+*
!
LK6.)
X
:70Q.Q7Q.UK23)JN27078
9
/./3@K>87;^ QS.70
=
8K.0P.;7QK/Q@KP.SK;Q.<0/KS.78P.8:Q.<0V
Q.<0;BCD
该转基因互补拟南芥内源
89:##
进行测序!测序
结果显示转基因互补拟南芥中内源
89:##
基因在
./,
01
#
突 变 位 点 是 突 变 的 这 说 明 转 入
89:##
基因后
./,
01
#
突变体表型被恢复并生长
正常 "图
$
!
N
#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突变体
./,
01
#
中的突变基因是
89:##
!
./,
01
#
表型是由
89:##
突变造成的
!
78A
9:
$

1%2$$
基因
6CD%
含量
为了探究本实验中
89:##
基因无义突变对其
62CD
含量的影响!分别提取培养皿中相同生长条
件下的
./,
01
#
*转基因拟南芥和
N<8
野生型拟南芥

2CD
!进行半定量
23)JN2
分析!检测突变基因
89:##

62CD
含量
?=!
编码组蛋白
M
!
D
!
是一个持家基因因此!选取
?=!
基因作为对照
基因结果"图
*
#显示!
./,
01
#

89:##

62)
CD
水平比
N<8
野生型拟南芥低!约降低了
,*]
!说
明有很大一部分
62CD
被降解另外!转基因互补
%"##
&

!!!!!!!!!!!

!
原!等$拟南芥角质层发育突变体中
89:##
基因的分析与鉴定
拟南芥的
62CD
水平也有明显提高!这应该是由于
转入的一个野生型
89:##
基因导致的
%
!

!

./,
01
#
是一个以
N<8
为背景的角质层发育缺
陷突变体!其具体表型为叶片狭长且生长缓慢本
研究通过图位克隆技术将该突变基因定位于拟南芥
第一条染色体
NM#)&+#%

NM#)&+!"&

!
个分
子标记之间
,& >^
区间内通过测序和甲苯胺蓝染
色实验以及遗传互补实验最终确定
./,
01
#
的突变
表型是由
89:##
突变引起的
ZON##
蛋白对于角质层的形成和蜡质的聚集
是至关重要的($)
O.SP
等($)报道了带有标签的
ZON##
蛋白定位于表皮细胞质膜上!这一结果推测
ZON##
蛋白在运输蜡质和构建角质层并形成正常
器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的角质层突变

./,
01
#
在土中无法生长!只能生长在培养皿中!
但生长
#
个月后逐渐死亡推测原因可能是由于在
培养皿中水分充足且环境稳定!没有细菌等微生物
的侵染使得
./,
01
#
可以短暂生长!随后由于培养
皿中养分不足并且突变体本身弱小也无法提供足够
的养分!最终死亡另外!
./,
01
#
在发芽后的第一
个星期生长正常!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01
#
突变体的有些表型不同于以往报道的
89:##
基因的突变体表型($!#!!#*)#&)!主要表现为叶
片狭长!生长缓慢以往报道的
89:##
基因突变
体均为
3)BCD
插入突变体!而本研究的
89:##

因突变体是由
5[L
诱变引起的单个核苷酸序列的
突变!并且这一突变造成
62CD
翻译过程中引入了
!
个氨基酸后被提前终止半定量
23)JN2
显示!
突变体
./,
01
#

89:##
基因的
62CD
含量与
N<8

89:##
基因
62CD
含量相比下降了约
,*]
已有研究(#,)#4)显示!在动物体内!基因的无义
突变会介导
62CD
的降解!使突变基因
62CD

平下降综合分析以上结果!这些差异可能是导致
./,
01
#
突变体表型较以往报道不同的原因
参考文献!
(
#
)
!
3DCD` DM
!
GCGTNM1M
!
G`CBG[
!
3*#,+D/:>Q.8./.0)8.^K/KS.0K
V
SX
:.SKP?V
.PKS678/:S?7;K?(
)%)
K6>S
9
-
:UK0.8K
V
870Q/
(
I
)
+A3B3,
(
63-*
!
""#
!
$"
!%
#$
&4#($&4+
(
!
)
!
LMDGL
!
[5H52NI
!
[DR
!
3*#,+3@K<:QKS69
>K70/KKP/
$
;@K6.;78;<6
V
=
.6>.>.Q.<0
(
I
)
C
D/"-#,
0
E7
(
3"%63-*#,9*#-
1
!
"",
!
*4
$
#",#(#"4!+
(
%
)
!
[1C3b)G2GCL
!
3*#,+FK0KKY
V
SK//.<070P6KQ7><8./6.0Q<67Q(
I
)
+F,#-*F+
1
)%,
G1
!
""4
!
#$,
$
4!%(4*#+
(
$
)
!
O12BB
!
O51LLGCR
!
O21FMD[D
!
3*#,+N@7S7;QKS.c7Q.<0(
)%)DONF##
%
ZON##
!
70D3J>.0P.0
=
;7//KQQK
"
DON
#
QS70/
V
Q@7Q./SK
X
:.SKP?V
.P/K;SKQ.<0
(
I
)
+F,#-*D/"-#,
!
"",
!
@<
"
%
#$
4*($4+
(
*
)
!
C51CMT1LN
!
OD23MAG33Z+N@7S7;QKS.c7Q.<070PP./QS.>:Q.<0V
K8K0Q
!
/K8?);8K70.0
=V
870Q/:S?7;K/
(
I
)
+!--#,)
0
9*#-
1
!
#,
!
,
$
&&,(&,,+
(
&
)
!
3DCD` D3
!
3DCD` DM
!
[DNM1BDN
!
3*#,+D0KW6KQ@V
.PU./:78.c7Q.<0V
7Q)
QKS0/(
)%)
(
I
)
CF,#-*D/"-#,
!
""$
!
=A
"
#
#$
#%(#$&+
(
,
)
!
I533522
!
LNMDRR52L
!
215B5252[+AK7?;:Q.;:87SW7YK/7SK7SS70
=
KP.0;@K6.;78
9
70P6K;@70.;78
9
P./Q.0;Q87
9
KS/
$
KU.PK0;K?S<6
F"/-/),#/"53"#)/)A
(
I
)
+F,#-*:3,,HE-B%"-63-*
!
"""
!
%
$
&#(&!4+
(
4
)
!
F2DNDI
!
LNM251O52A
!
2GB21FT5LI
!
3*#,+F8
9
;KS<870P
=
8
9
;KS
9
8K/QKS/=
7)@
9
PS9
7;.P/.0;:Q.0/
(
I
)
+F+
1
*5+36%)*"
1
!
""!
!
&#
$
!"*(!#*+
(

)
!
T`CL3ALD[T5ALDA+O.9
0Q@K/./70P/K;SKQ.<0V
870Q;:Q.;:87SW7Y
(
I
)
CF"
G
"3))%-I%
(
%&J3)3#"5+
!
""%
!
><
"
#
#$
*#(4"+
(
#"
)
!
LNMTAbO
!
R2G[[52ZO+D
V
870QDONQS70/
V
(
I
)
C<5%3-53
!
""$
!
=FB
"
*&&
#$
&!!(&!*+
(
##
)
!
J1FM1CID
!
bM5CF M
!
ODAD` LM1CAI
!
3*#,+J870Q;:Q.;:87S8.
V
.PKY
V
X
:.SK/70DONQS70/
V
(
I
)
+<5%3-53
!
!""$
!
=FB
"
*&&
#$
,"!(,"$+
(
#!
)
!
ATGO
!
dT5dH
!
MT ZA
!
3*#,+D0DONQS70/
V
=
K0K(
)%)*+#,%#-#
!
!*89:##
!
./.0U<8UKP.0;:Q.;8KPKUK8<
V
6K0Q70P
V
SKUK0Q.<0=
70?:/.<0
(
I
)
+F,#-*H:3,,F+
1
)%,
G1
!
"",
!
>E
"
#!
#$
#,"(#4"!+
(
#%
)
!
D`B52IN+A.
V
.P)QS70/?KS
V
SV
870Q/
(
I
)
+!--/#,J3B%32F,#-*F+
1
)%,
G1
#-&F,#-*K,35/,#"9%,
G1
!
#&
!
$,
$
&!,(&*$+
(
#$
)
!
NAGTFMLI
!
O5C3DR+R8V
$
7/.6
V
8.?.KP6KQ@=
S<>7;QKS.:6)6KP.7QKPQS70/?(
)%)*+#,%#-#
(
I
)
CF,#-*
D/"-#,
!
#4
!
$B
"
&
#$
,%*(,$%+
(
#*
)
!
JDC1` DLMe1A1B
!
LDeDAB1)FGABL351CL
!
[DCB5A3
!
3*#,+3@K!"#$%&
(
)%)AE%
!*89:##QS70/
V
X
:.SKP
?(
I
)
CF,#-*F+
1
)%,
G1
!
"",
!
$>@
"
$
#$
#%$*(#%&"+
(
#&
)
!
T` 13LT M
!
T`2G[G213
!
3GHGG` D`
!
3*#,+N
9
Q<8<
=
.;7870P>.<;@K6.;787078
9
/./!
70!"#$%&
(
)%)6:Q70QQS70/
V
=
K0K
(
I
)
CF,#-*H:3,,F+
1
)%,
G1
!
"",
!
>E
"
##
#$
#*!$(#*%%+
(
#,
)
!
J5A3bLZ
!
O2GZCDM
!
IDNGOLGCD+62CDPK/Q7>.8.c7Q.<0QS.
==
KSKP>
9V
SK67Q:SKQS70/87Q.<078QKS6.07Q.<0PK
V
K0P/<07Q8K7/Q
Q@SKK5%))7;Q.0
=
/K
X
:K0;KK8K6K0Q/70P<0K*"#-))7;Q.0
=
?7;Q(
I
)
+@3-3)HA3B3,
(
63-*
!
#%
!
A
"

#$
#,%,(#,*$+
(
#4
)
!
bMDCFI
!
[DETD3A5+5U.PK0;KQ@7QQ@KPK;7
9
V
@V
@7QK./<6KS7/K.0U<8UK/
0<0/K0/K;=
0.Q.<07?QKS/
V
8.;.0
=
(
I
)
+JN!
!
#&
!
<
"
%
#$
!%*(!$%+
$"##
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