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病理学报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 41(1): 64-71(2011)
收稿日期: 2010-04-04; 修回日期: 2010-10-1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1397);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8A05); 公益性(农业)行业科技专项
(200903035);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No. B07049)
通讯作者: 王保通,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小麦条锈病研究; Tel&Fax: 029-87092601, E-mail: wangbt@nwsuaf. edu. cn
李 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小麦抗病性遗传研究; Tel: 15319489826, E-mail: qiangli@nwsuaf. edu. cn
第一作者: 田月娥(1985 - ),女,甘肃会宁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小麦抗锈遗传机制研究; E-mail: tianyuee1985@163. com。
源于华山新麦草抗条锈病基因
YrH122 遗传分析和 SSR标记
田月娥, 黄 静, 李 强*, 侯 璐, 李高宝, 王保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与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杨凌 712100)
摘要: H122 是 1 个通过杂交和回交选育的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 为明确其抗条锈病基因及遗传特点,建立抗病基
因 SSR标记,利用我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 CYR29、CYR31、CYR32、CYR33 和致病类型 Su11-4、Su11-11 对 H122 进行苗期
抗性鉴定,根据鉴定结果选用 CYR32、CYR33 和 Su11-4 对其与铭贤 169 杂交 F1、F2 及 BC1 代进行了遗传分析,同时应用
258 对 SSR引物对将 H122 /铭贤 169 F2 代接种 Su11-4 的 185 个单株构建的作图群体进行了 PCR 扩增和电泳分析。 结果
表明,H122 对供试小种均表现免疫或近免疫,对 CYR32 的抗病性由 1 对显性基因控制,对 CYR33 的抗病性由 1 对隐性基
因控制,对 Su11-4 的抗病性亦由 1 对显性基因控制,将其暂命名为 YrH122。 筛选到 3 个与 YrH122 连锁的 SSR 标记
Xbarc229、Xwmc339 和 Xwmc93,遗传距离分别为 7. 7、4. 3 和 11. 0 cM,并将该基因定位于小麦染色体 1DL上。 SSR标记回
检显示,YrH122 来源于华山新麦草。 通过基因来源、分子检测及染色体位点比较,YrH122 可能是 1 个不同于目前已知抗条
锈病基因的新基因。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华山新麦草; 抗病基因; 遗传分析; SSR标记
Inheritance and SSR mapping of a stripe-rust resistance gene YrH122 derived from
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 TIAN Yue-e, HUANG Jing, LI Qiang, HOU Lu, LI
Gao-bao, WANG Bao-tong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Shaanxi 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for Agricul-
ture,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Abstract: H122 is one of translocation lines of Triticum aestivum and 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through
cross and back-cross. To identify and map the gene(s)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H122 was inocula-
ted with four Chinese prevalent races, CYR29, CYR31, CYR32 and CYR33, and two pathotypes, Su11-4
and Su11-11. Based on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CYR32, CYR33 and Su11-4 were selected to test the
F1, F2 and BC1 generations from the cross H122 / Mingxian 169.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122 was resistant to
all the tested races, and one dominant gene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CYR32, one recessive gene conferring re-
sistance to CYR33 and one dominant gene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Su11-4 which was temporarily designated
YrH122. Also, linkage group was constructed for YrH122 using 185 F2 populations. Among 258 SSR primer
pairs, three SSR primers, Xbarc229, Xwmc339 and Xwmc93, were linked to YrH122 with genetic distance
from 4. 3 to 11. 0 cM.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s of linked markers, the resistance gene was located on chro-
mosome 1DL. The results of back tests of the three SSR markers indicated that YrH122 was derived from P.
huashanica. Further, based on the source of the gene YrH122,molecular detection and chromosome location,
YrH122 might be a novel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
1 期 田月娥,等:源于华山新麦草抗条锈病基因 YrH122 遗传分析和 SSR标记
Key words: wheat stripe rust; 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 resistant gene; genetic analysis; SSR
中图分类号: S432. 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12-0914(2011)01-0064-08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 (Puccinia stri-
iformis f. sp. tritici )引起的气流传播性真菌病害,
遍及世界各主要麦区,也是我国小麦上最重要的病
害之一和主要监控对象。 国内外研究和生产实践
证明,种植抗锈良种是综合控制该病危害、保证小
麦稳产增产最经济、有效和对环境安全的措施,并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实践中卓有
成效。 但是由于小麦条锈菌的高度变异性,品种抗
病性很容易被条锈菌新小种所克服,一般 3 ~ 5 年
便会“丧失”原有的抗病性。 自 1950 年至今,我国
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已经发生了 7 ~ 8 次大规模
的品种更替[1]。 品种抗病性的丧失也是造成小麦
条锈病周期性大流行的最重要原因。 在目前国际
上已经正式命名的 40 多个小麦抗条锈病基因中,
仅 Yr5、Yr10、Yr15、Yr24 和 Yr26 等少数基因对我国
小麦条锈病流行小种 CYR31 和 CYR32 表现高度
抗性[2]。 因此,发掘和鉴定新的抗条锈病基因,利
用其与其他有效抗条锈病基因聚合培育持久抗病
性品种,对延缓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毒性变异,拓宽
小麦品种抗性遗传多样性、延长抗病品种的使用寿
命非常必要,这也是实现我国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控
制的根本措施。
由于栽培小麦品种自身的抗条锈基因数量和
作用已相当有限,许多研究者便把注意力集中到利
用外源基因来解决这一难题。 而且外源抗条锈病
基因已经在小麦条锈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
已正式命名的抗条锈病基因中,Yr5 来自六倍体斯
卑尔脱小麦(T. spelta album),Yr7、Yr24 来自硬粒
小麦(T. durum),Yr8 来自顶芒山羊草(Ae. Como-
saua),Yr9 来自黑麦(S. cereala),Yr15 来自四倍
体野生二粒小麦(T. dicoccoides),Yr17 来自偏凸
山羊草(Ae. Ventricosa),Yr26 来自簇毛麦(T. tur-
gidum),Yr28 来自粗山羊草(Ae. tauschii),Yr40
来自小伞山羊草(Ae. geniculata)。
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是分
布于我国秦岭山脉华山段的一个特有物种,具有耐
寒、耐旱、耐瘠薄、抗病、优质等特点,被列为中国珍
稀物种及国家一级保护对象。 Jing 等[3]通过接种
鉴定发现,华山新麦草对我国当时小麦条锈菌生理
小种均表现免疫或高抗,是一个优良的抗条锈病资
源。 Chen 等[4]和 Hou 等[5]利用远缘杂交结合胚
拯救技术获得了普通小麦与华山新麦草的杂种,杂
种 F1 代经过多代回交,选育出一系列附加系、代换
系和易位系材料,为开发和利用这一珍稀种质资源
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试材。
Cao等[6]研究发现,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易
位系 H9020-17-5 对小麦条锈菌 CYR31 的抗病性
由 1 对显性基因控制,并通过 AFLP和 SSR标记将
该抗条锈基因定位于小麦染色体 6AS 上。 Liu
等[7]对另一个易位系 H9020-1-6-8-3 研究表明,其
对 CYR29 的抗病性由 1 对显性基因控制,应用
SSR标记将抗病基因定位于小麦染色体 2DL 上。
为了进一步挖掘来源于华山新麦草的抗条锈病基
因,本研究利用常规杂交分析法和 SSR 标记技术
对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 H122 进行了抗条
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以期为利用其进
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 H122 由原西北
植物研究所提供,由供体亲本华山新麦草与受体亲
本 7182 杂交,经自交和回交若干代选育而成。 为
了鉴定其抗条锈病基因,将 H122 与至今尚未发现
有抗条锈病基因的感病品种铭贤 169 杂交、自交和
测交,获得杂交的 F1、F2 及 BC1 代群体。
供试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为 CYR29、CYR31、
CYR32、CYR33、Su11-4 和 Su11-11 的单孢菌系,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植物免疫学研究室提
供。 经国内 19 个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鉴定无误
后,在铭贤 169 上繁殖备用。
1. 2 抗条锈性鉴定及遗传分析
H122 苗期抗条锈病鉴定在农业部太白小麦条
锈病菌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低温温室进行。
挑选供试材料华山新麦草、7182、H122 和铭贤 169
健康饱满籽粒,分别种植在直径 10 cm 的花盆中,
每盆 15 ~ 20 粒,待小麦幼苗第一叶充分展开二叶
56
植物病理学报 41 卷
露尖时,采用涂抹法分别接种小麦条锈菌 CYR29、
CYR31、CYR32、CYR33、Su11-4 和 Su11-11。 接种
15 ~ 17 d后待感病品种铭贤 169 充分发病时,采用
0、0;、0; + 、1、1 + 、2、2 + 、3 -、3、3 + 、4 等 11 级标准调
查所有材料的侵染型。
根据 H122 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以及供试小
麦条锈菌近几年在我国的出现频率,选择 CYR32、
CYR33 以及 Su11-4 对其与铭贤 169 杂交的后代群
体进行遗传分析。 接种 CYR32 和 CYR33 的材料
亲本各 15 ~ 20 粒,反交 F2 代各 250 粒左右。 接种
Su11-4 的材料亲本各 15 ~ 20 粒,反交 F1 代 15 粒,
F2 代 200 粒左右,BC1 代 15 粒,正交 F2 代 120 粒
左右。 接种及调查方法同上。 根据双亲、F1、F2 和
BC1 代侵染型级别及各级侵染型数目确定抗、感类
型[8],用卡方法(χ2)对其分离后代进行统计分析,
确定最合适的分离比率,明确供试材料 H122 对
CYR32、CYR33 和 Su11-4 抗条锈病基因的数目、
显隐性及互作方式。
1. 3 基因组 DNA的提取及抗、感池的构建
根据抗病性遗传分析结果,以 H122 与铭贤
169 反交 F2 代接种 Su11-4 的 185 个单株构建作图
群体。 按照 Sharp 等[9]提供的 CTAB 方法提取小
麦基因组 DNA。 参照 Michelmore 等[10]提出的建
立抗、感池的方法,从 F2 代抗感分离群体中随机选
取 10 株抗病植株 DNA组成抗病池(RB),10 株感
病植株 DNA 组成感病池(SB),用于 SSR 标记的
初步筛选。
1. 4 SSR扩增及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SSR 引物分别根据 Röder 等[11]、 Pestsovca
等[12]和 Song等[13]报道的引物序列,由上海生物
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PCR反应体积为 15 μL,其中
包括 10 × buffer 1. 5 μL,25 mmol·L -1 MgCl2 1. 3
μL,2. 5 mmol·L -1 dNTPs 1. 3 μL,30 ng 上下游
引物各 1. 5 μL,30 ng 基因组 DNA 1. 5 μL,0. 8 U
Taq酶。 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 4 min;94℃
变性 1 min,50 ~ 61℃退火 1 min(依具体引物而
定),72℃延伸 10 min,共 35 个循环;最后 72℃延
伸 10 min。 扩增反应在 M J Research PTC-200 型
PCR仪上进行。 扩增产物用 8%非变性聚丙烯酰
胺凝胶电泳,经硝酸银染色后记录观察结果,分析
SSR扩增产物。
1. 5 遗传距离估算
应用Mapmaker EXP 3. 0b 软件进行 SSR标记
和 H122 抗条锈病基因的连锁性分析,用 Kosambi
作图函数[14]将重组率转化为遗传距离(cM),LOD
的阈值设为 3. 0。 应用 Mapdraw 2. 0 软件绘制该
基因的遗传连锁图谱。
2 结果与分析
2. 1 H122 抗条锈性鉴定及遗传分析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 H122 对小麦条
锈菌流行小种 CYR29、CYR31、CYR32、CYR33、
Su11-4 和 Su11-11 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H122
及其供体亲本华山新麦草对 6 个菌系均表现免疫
或近免疫,侵染型为 0 ~ 0; +型,而受体亲本 7182、
感病对照品种铭贤 169 对 6 个菌系均表现高感,侵
染型为 3 或 4 型(表 1)。 因此,H122 对我国当前
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均具有良好抗性。
Table 1 Infection types on translocation line H122, its parents, 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and 7182 tested with races of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in seedling
Cultivars or lines CYR29 CYR31 CYR32 CYR33 Su11-4 Su11-11
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0 0 0 ~ 0; + 0 ~ 0; + 0 ~ 0; + 0
7182 4 3 4 4 4 4
H122 0 0; 0 0; 0 0
Mingxian 169 4 4 4 4 4 4
66
1 期 田月娥,等:源于华山新麦草抗条锈病基因 YrH122 遗传分析和 SSR标记
对 H122、铭贤 169 及杂交后代抗性鉴定和遗
传分析表明(表 2),H122 对小麦条锈菌 CYR32 表
现高抗,侵染型为 0 ~ 0; +型,铭贤 169 表现高感,
侵染型为 4 型。 根据双亲及 F2 代侵染型级别及各
级侵染型数目,将 0 ~ 2 +型划为抗病类型,3 ~ 4 型
划为感病类型。 共鉴定反交 F2 代 273 株,其中,抗
病植株 204 株,感病植株 69 株,经卡方检验符合
3∶ 1 的分离比(χ2 = 0. 01,P = 0. 92),表明 H122 对
CYR32 的抗病性由 1 对显性基因控制。
H122 对 CYR33 表现高抗,侵染型为 0 ~ 0; +
型,铭贤 169 表现高感,侵染型为 4 型。 根据双亲
及 F2 代侵染型级别及各级侵染型数目,将 0 ~ 2 +
型划为抗病类型,3 - ~ 4 型划为感病类型。 鉴定的
256 株反交 F2 代群体中,73 株表现抗病,183 株表
现感病,经卡方检验符合 1∶ 3 的分离比(χ2 = 1. 69,
P =0. 19),说明 H122 对 CYR33 的抗病性由 1 对
隐性基因控制。
H122 对 Su11-4 表现高抗,侵染型为 0 ~ 0; +
型,铭贤 169 表现高感,侵染型为 4 型。 根据双亲、
F1、F2和 BC1 代侵染型级别及各级侵染型数目,将
0 ~ 2 + 型划为抗病类型,3 ~ 4 型划为感病类型。
H122 与铭贤 169 反交 F1 代植株全部表现抗病,鉴
定的 185 株 F2 代分离群体中,抗病植株和感病植
株分别是 135 株和 50 株,经卡方检验符合 3∶ 1 的
分离比(χ2 =0. 41,P = 0. 52)。 BC1 代共 14 株,其
中,8 株表现抗病,6 株感病,经卡方检验符合 1∶ 1
的分离比(χ2 =0. 29,P =0. 67)。 正交 F2 代分离群
体共 110 株,其中,抗病植株是 78 株,感病植株是
32 株,经卡方检验亦符合 3 ∶ 1 的分离比 ( χ2 =
0. 98,P = 0. 32)。 综合上述分析,H122 对小麦条
锈菌 Su11-4 的抗病性由 1 对显性基因控制,属核
遗传。
2. 2 抗条锈病基因 YrH122 的 SSR分子标记
随机选取分布于小麦 21 条染色体上的 258 对
SSR引物,在抗病亲本 H122、感病亲本铭贤 169、
抗病池及感病池之间进行特异性引物的筛选。 结
果显示,SSR 引物 Xbarc229、Xwmc339 和 Xwmc93
在抗病亲本、感病亲本、抗病池和感病池之间能稳
定扩增出特异性条带。 随后用这 3 对 SSR 引物分
别对 F2 代作图群体的 185 个单株进行 PCR 扩增
检测,以确定抗病基因 YrH122 与标记位点之间的
连锁关系,所有标记引物对 F2 代部分单株的扩增
结果见图 1,带型统计结果见表 3。
Table 2 Inheritance analysis of H122 for stripe rust resistance to CYR32, CYR33 and Su11-4
Race
Parent
or cross
Progeny
Infection type and plant number
0 0; 0; + 1 1 + 2 2 + 3 - 3 3 + 4
Expected ratio
(R∶ S)
χ2 P
CYR32 H122 P1 5 3 6
M169 P2 13
P1 × P2 F2 19 56 50 22 27 18 12 12 10 13 34 3∶ 1 0. 01 0. 92
CYR33 H122 P1 4 3 3
M169 P2 12
P1 × P2 F2 9 26 13 6 7 10 2 14 34 37 98 1∶ 3 1. 69 0. 19
Su11-4 H122 P1 3 6 6
M169 P2 13
P1 × P2 F1 2 9 4
F2 1 62 48 8 1 6 9 7 6 15 22 3∶ 1 0. 41 0. 52
BC1 2 3 1 2 2 4 1∶ 1 0. 29 0. 67
P2 × P1 F2 3 22 19 6 9 7 12 2 2 5 23 3∶ 1 0. 98 0. 32
Note: M169 indicated Mingxian 169.
76
植物病理学报 41 卷
应用 Mapmaker EXP 3. 0b 软件对抗条锈病基
因 YrH122 与 SSR位点进行连锁分析表明,这 3 对
SSR标记均与抗条锈病基因 YrH122 连锁,在染色
体上的排列顺序为 Xbarc229-YrH122-Xwmc339-
Xwmc93,遗传距离分别为 7. 7、4. 3 和 11. 0 cM(图
2)。 根据小麦分子标记图谱网 ( http: / / www.
graingenes. org), SSR 引物 Xbarc229、Xwmc339 和
Xwmc93 均位于小麦染色体 1DL 上,据此推测
YrH122 亦位于小麦染色体 1DL上。
Fig. 1 PCR amplification with YrH122 SSR markers Xbarc229 (A), Xwmc
339 (B) and Xwmc93 (C) of partial individuals of F2 population
M: DNA marker; RP: Resistant parent H122; SP: Susceptible parent Mingxian 169;
RB: Resistant bulk; SB: Susceptible bulk; R: Resistant plant; S: Susceptible plant.
Table 3 Amplification results of linked markers on F2 population of YrH122
Resistance
Xbarc229
A H B
Xwmc339
A H B
Xwmc93
A H B
Resistant plant 43 87 5 41 87 7 35 92 11
Susceptible plant 2 1 47 4 2 44 3 6 40
Total 45 89 52 45 89 51 38 98 51
A: Homozygous resistant plants; H: Heterozygous resistant plants; B: Homozygous susceptible plants.
86
1 期 田月娥,等:源于华山新麦草抗条锈病基因 YrH122 遗传分析和 SSR标记
Fig. 2 Linkage map of YrH122 by three SSR
markers
2. 3 特异性 SSR标记的回检
为进一步证明抗病基因 YrH122 的来源,利用
与其连锁的 SSR 引物 Xbarc229、 Xwmc339 和
Xwmc93 回检易位系 H122 的原始供体亲本华山新
麦草和受体亲本 7182。 结果表明,利用 Xbarc229、
Xwmc339 和 Xwmc93 引物在供体亲本华山新麦草
的基因组 DNA中均能稳定扩增出与 H122 一致的
特异性片段,而在受体亲本 7182 中均扩增出与铭
贤 169 相同的带型(图 3)。 据此可以推断,H122
的抗条锈病基因 YrH122 来源于华山新麦草。
3 讨论
已有的研究资料表明[15 ~ 17],小麦的野生近缘
属蕴含着丰富的抗条锈病基因资源。 分子生物学
技术的发展,为开发和利用这些抗病基因提供了快
速而有效的手段。 迄今为止,利用 RAPD、RFLP、
AFLP、SSR和 RGAP等分子标记技术,许多外源抗
条锈病基因被相继鉴定和定位于小麦染色体上。
其中,SSR分子标记由于多态性高、重复性好、操作
简便而且染色体位点已知等优点成为抗病基因标
记和定位作图的首选。 应用 SSR 分子标记技术,
Wei等[15]将来自斯卑尔脱小麦的抗条锈病新基因
YrSp定位在小麦 3D 染色体上。 Zhang 等[16]将来
自粗山羊草的抗条锈病基因 YrY206 定位于小麦
3DS染色体上。 Yang 等[17]从普通小麦-柔软滨麦
草易位系 M853-2 中将来自柔软滨麦草的抗条锈
病基因 YrElm2 定位于小麦 4BL染色体上。
本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
系 H122 对我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 CYR29、
CYR31、CYR32、CYR33、Su11-4 和 Su11-11 均表现
免疫或近免疫。 对 CYR32 的抗病性由 1 对显性基
因控制,对 CYR33 的抗病性由 1 对隐性基因控制,
对 Su11-4 的抗条锈性亦由 1 对显性核基因控制。
根据 2006、2007 及 2008 年全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
种监测结果,Su11-4 在 2006 和 2008 年的出现频率
分别为 7. 07%和 7. 15% ,仅次于 CYR32 和 CYR33
居第三位,在 2007 的出现频率 4. 93% ,居第四位。
因此,H122 对 Su11-4 的抗病基因 YrH122 在目前
小麦抗条锈病育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利用 SSR分子标记和 BSA 方法,筛选到 3 个
与 YrH122 连锁的分子标记 Xbarc229、Xwmc339 和
Xwmc93,并将该抗病基因定位于小麦染色体 1DL
上。 Ma等[18]通过连锁分子标记检测携带 Yr26 基
因品种的原始亲本圆锥小麦,确定其来源于簇毛
麦。 本研究通过用与 YrH122 连锁的 3 个 SSR 标
记对 H122 供体亲本华山新麦草和受体亲本 7182
的回检,结合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H122 的抗病基
因 YrH122 来自华山新麦草。
Fig. 3 Back tests of original parents 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and 7182 using
SSR markers Xbarc229 (A), Xwmc339 (B) and Xwmc93 (C)
M: DNA marker; H: 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M169: Mingxian 169.
96
植物病理学报 41 卷
目前国际上已经正式命名和暂命名的抗条锈
病基因中,仅 Yr25 位于小麦染色体 1D 上,其抗条
锈病基因来源于普通小麦 ( T. aestivum) [19],而
YrH122 来源于华山新麦草(P. huashanica),因此,
YrH122 明显不同于 Yr25。 Cao 等[6]将普通小麦-
华山新麦草易位系 H9020-17-5 对 CYR31 的抗条
锈病基因 YrHua 定位于小麦染色体 6AL, Liu
等[7]报道的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 H9020-1-
6-8-3 对 CYR29 的抗条锈病基因 YrHs位于小麦染
色体 2DL,而 H122 对 Su11-4 的抗条锈病基因
YrH122 位于小麦染色体 1DL 上。 本研究通过分
子标记检测发现,易位系 H9020-17-5 和 H9020-1-
6-8-3 的特异性 SSR标记在 H122 中均不能扩增出
与 H9020-17-5 和 H9020-1-6-8-3 一致的特异性条
带,同样 H122 的特异性 SSR 标记在 H9020-17-5
和 H9020-1-6-8-3 中亦不能扩增出与 H122 相同的
条带。 根据引物的特异性及染色体位点比较,
YrH122 与 YrHua、YrHs均不可能相同。 综上所述,
YrH122 很可能是一个不同于目前已知抗条锈病基
因的新基因。
华山新麦草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对我国目
前流行的所有条锈菌生理小种均具有良好的抗性,
是一个优良的小麦条锈病抗源材料。 Ding 等[20]
研究发现,小麦和华山新麦草杂交有较高的受精率
(36. 67% ) 和成胚率(26. 67% ), 有效地利用华山
新麦草这一优良的珍稀种质资源,有望提高杂种植
株的获得率。 Wang等[21]的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小
麦和华山新麦草的衍生后代具有多分蘖、复小穗、
抗寒、抗旱、耐瘠薄、早熟、优质,高抗小麦条锈病和
全蚀病,中抗赤霉病等优良特性,是小麦改良的重
要基因资源。 H122 是普通小麦和华山新麦草的易
位系,具有普通小麦的背景,更容易与其他小麦材
料配合育种。 本研究对 H122 所含抗条锈病基因
YrH122 遗传特点的明确以及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
获得必将加速其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的
应用。
参考文献
[1] Li Z Q, Zeng S M. Wheat stripe rust in China ( in
Chinese) [M] . Beijing: Chinese agricultural publi-
shing company(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41
-50, 164 -173.
[2] Yang Z M , Tang B R, Shen K Q, et al. Situation of
the sources of stripe rust resistance of wheat in post-
CYR32 era in China ( in Chinese) [ J] . Acta Agro-
nomica Sinica (作物学报), 2003, 29 (2): 161 -
168.
[3] Jing J X , Fu J , Yuan H X , et al. A preliminary
study on heredity of the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in three
wild relatives of wheat ( in Chinese)[J] . Acta Phyto-
pathologica Sinica(植物病理学报) , 1999, 29(2):
147 -150.
[4] Chen S Y, Zhang A J, Fu J. The hybridization be-
tween Triticum aestivum and Psathyrostachys huasha-
nica ( in Chinese)[ J] . Acta Genetica Sinica(遗传学
报), 1991, 18 (6): 508 -512.
[5] Hou W S, Zhang A J, Yang Q H, et al. Breeding and
cytogenetic study of Triticum aestivum-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alien substitution lines ( in Chinese) [ J] .
Acta Bot. Boreal. Occident. Sin. (西北植物学报),
1997, 17 (3) : 368 -373.
[6] Cao Z J, Deng Z Y, Wang M N,et al. Inheritance
and molecular mapping of an alien stripe-rust resistance
gene from a wheat-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translo-
cation line [J] . Plant Science, 2008, 174: 544 -549.
[7] Liu P, Yang M N, Zhou X L, et al. Genetic analysis
and molecular mapping of stripe rust resistance of wheat
transloation line H9020-1-6-8-3 derived from Psa-
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 ( in Chinese) [J] . Ac-
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 (植物病理学报), 2008,
38(1): 104 -107.
[8] Liu X K.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of re-
sistance to stripe rust in wheat ( in Chinese) [J] . Acta
Phytophylacica Sinica (植物保护学报), 1988, 15
(1): 33 -39.
[9] Sharp P J, Kreis M, Shrwry P R, et al. Location of β-
amylase sequence in wheat and its relatives [J] . The-
or. Appl. Genet. , 1988, 75: 289 -290.
[10] Michelmore R W, Paran I, Kesseli R V. Identification
of markers linked to disease resistance genes by bulked
segregate analysis: a rapid method to detect markers in
specific genomic regions by using segregating popula-
tions [ J]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91, 88:
9828 -9832.
[11] Röder M S, Korzun V, Wendehake K, et al. A mic-
rosatellite map of wheat [ J] . Genetics, 1998, 149:
207 -223.
07
1 期 田月娥,等:源于华山新麦草抗条锈病基因 YrH122 遗传分析和 SSR标记
[12] Pestsovca E, Ganal M W, Roder M S. Isolation and
mapping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specific for the D
genome of bread wheat [J] . Genome, 2000, 43: 689
-697.
[13] Song Q J, Shi J R, Sigh S, et al. Development and
mapping of microsatellite ( SSR) markers in wheat
[J] . Theor. Appl. Genet. , 2005, 110 (3): 550 -
560.
[14] Kosambi D D. The estimation of map distances from
recombination values[ J] . Ann. Eugen. , 1944, 12:
172 -175.
[15] Wei Y L, Ni Z F, Xie C J, et al. Molecular marker
location of a novel yellow rust resistance gene YrSp de-
rived from Spelt wheat[J]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
otechnology(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3, 11(1): 30
-33.
[16] Zhang H Q, Lang J , Ma S Q, et al. Genetic analysis
and SSR mapping on an new stem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 YrY206 in Aegilops tauschii ( in Chinese) [ J] .
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生物工程学报),
2008, 24(8): 1475 -1479.
[17] Yang M N, Jing J X, Liu P, et al. Genetic analysis
and microsatellite markers of a resistance gene YrElm2
in wheat from Elymus mollis (Trin. ) Hara ( in Chi-
nese) [ J] . Journal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Nat . Sci. E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 2008, 36(4): 187 -192, 198.
[18] Ma J X, Zhou R H, Dong Y S. Molecular mapping
and detection of the yellow rust resistance gene Yr26 in
wheat transferred from Triticum turgidum L. using mi-
crosatellite marker [J] . Euphytica, 2001, 120: 219 -
226.
[19] Calonnec A, Johnson R. Chromosomal location of
genes for resistance to Puccinia striiformis in the wheat
line TP1295 selected from the cross of Soissonais-De-
sprez with Lemhi[ J] .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
thology, 1998, 104: 835 -847.
[20] Ding C B, Zhou Y H.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deve-
lopment in hybridization between wheat and Psathy-
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 ( in Chinese)[ J] . Journal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四川农业大学学
报), 1997, 15(1): 18 -20.
[21] Wang Y, Kang H Y, Yuan H J , et al. Cytogenetic
and morphological studies on the derivative progenies
of Triticum aestivum × 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 in
Chinese)[J] . Journal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
sity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8, 6(4): 405 -410.
责任编辑:曾晓葳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