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alysis of grassland farming systems’ economic benefit based on the short-term production model

草农结合的经济效益研究——基于短期生产理论分析



全 文 :书犇犗犐:10.11686/犮狔狓犫2015223 犺狋狋狆://犮狔狓犫.犾狕狌.犲犱狌.犮狀
刘云.草农结合的经济效益研究———基于短期生产理论分析.草业学报,2016,25(2):223230.
LIUYunHeng.Analysisofgrasslandfarmingsystems’economicbenefitbasedontheshorttermproductionmodel.ActaPrataculturaeSinica,
2016,25(2):223230.
草农结合的经济效益研究———基于短期生产理论分析
刘云1,2
(1.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2.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摘要:草农结合是一种充分利用农田资源和提高复种指数的种植模式,在我国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的背景下,草农结
合的“投入-产出”研究对该种植模式的农业推广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运用经济学中的短期生产理论作
为研究模型,从边际产量角度出发,利用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对传统粮食作物单作以及草农结合两种种植模式进
行具体比较和分析。分析得出:草农结合的种植模式具有明显优势,通过改变可变要素的投入种类,可以避免仅有
单一可变要素时粮食边际产量不断下降为负所带来的总产量降低的不利影响;同时可恢复土地肥力、提高粮食作
物的产量,进而提高农牧民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农区水土保持以及畜牧业的发展等方面
也有显著作用。因此,实施草农结合,有助于提高农民收益,更有助于农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效益的增长。
关键词:草农结合;短期生产理论;边际产量  
犃狀犪犾狔狊犻狊狅犳犵狉犪狊狊犾犪狀犱犳犪狉犿犻狀犵狊狔狊狋犲犿狊’犲犮狅狀狅犿犻犮犫犲狀犲犳犻狋犫犪狊犲犱狅狀狋犺犲狊犺狅狉狋狋犲狉犿狆狉狅
犱狌犮狋犻狅狀犿狅犱犲犾
LIUYunHeng1,2
1.犛犮犺狅狅犾狅犳犌犲狅犵狉犪狆犺犻犮犪狀犱犈狀狏犻狉狅狀犿犲狀狋犪犾犛犮犻犲狀犮犲狊,犖狅狉狋犺狑犲狊狋犖狅狉犿犪犾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犔犪狀狕犺狅狌730070,犆犺犻狀犪;2.犔犪狀狕犺狅狌犞狅犮犪
狋犻狅狀犪犾犜犲犮犺狀犻犮犪犾犆狅犾犾犲犵犲,犔犪狀狕犺狅狌730070,犆犺犻狀犪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Inputoutput”researchoffarmingsystemscanassistthedevelopmentofappropriateagricultural
structuresinChina.Suchanalysiscanassistgrasslandsystemstooptimizefarmlandresourcesandtomakebet
teruseofthemultiplecroppingindex.Inthispaper,weuseeconomictheory’sshorttermproductionmodel,
focusingonthemarginalproductandthelawofdiminishingmarginalreturns,tosystematicalycomparetradi
tionalgraincropsmonoculturewithgrasslandfarmingsystems.Ouranalysisconcludesthatthegrasslandsys
temhasclearadvantages.Itcanreadilyadjustvariablefactors,offsettingasinglevariableinputinordertore
ducetheadverseeffectsofnegativemarginaloutputsandproduction.Grasslandsystemsalsohavesubstantial
effectsontherecoveryofsoilfertilityandincreasedcropoutput,therebyincreasingactualeconomicbenefits
forfarmers.Theyplayasignificantroleintheoptimaluseoflandresources,agriculturalwaterandsoilconser
vationandalsothedevelopmentofanimalhusbandry.Inconclusion,grasslandfarmingsystemshelptoin
creasebothfarmerincomesandtheecologicalprotectionofagriculturalenvironments.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grasslandfarmingsystem;theshorttermproduction;marginalproduct
第25卷 第2期
Vol.25,No.2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223-230
2016年2月
收稿日期:20150429;改回日期:201506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地区项目(41261042)资助。
作者简介:刘云(1987),女,上海人,在读硕士。Email:kelyleo@126.com
草农结合,就是将部分农田拿来种草,收获牧草既可作为农区草食畜禽的饲料,其种植过程中的能量产出又
可改善土壤肥力,继而提高粮食产量,是充分利用农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的重要途径[1]。通过草农结合的种植模
式来促进农业生产在我国农业史上其实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如种植绿肥作物肥田和草田轮作等,都是草农结合
的相关农业技术,一些种植模式甚至沿用至今。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主要来自非口粮需求。任
继周[1]的研究中指出:我国人口口粮用粮的需求完全可以依靠自给满足,但饲料等非口粮的需求则是口粮需求的
2~3倍。实行草农结合,不但不会降低粮食产量,反而会提高粮食产量。同时收获牧草可作为禽畜饲料,这便是
藏粮于草,是经济而又安全解决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实行草农结合不但使粮食产量提高,同时还可改善生态环
境[2]。牧草使土壤容积质量下降,对土壤的有机质量分数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提高[3]。同时增加土壤酶的活性,使
土壤微生物量增加,改善土壤的微生物区系,为粮食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4]。在南方农区的研究显
示:冬闲田种植的牧草可获得每亩1.5万元以上的收益。因牧草种植使土地肥力恢复,来年早稻和晚稻的平均增
产幅度达10%[56];实行草农结合可培肥地力、提高单产,在保证粮食不减产的前提下,土地生产水平可提高
20%~100%[7];在抑制农田杂草发生的同时,还可减少土壤中活动的杂草种子数量[8]。因此,草农结合充分利用
自然资源,提高了农业系统的生产效率[9],可比单一种植粮食作物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1011]。是集社
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2]。
结合用地与养地的草农结合种植模式是我国传统耕作制度的精华,可提高整个农业系统的生产效率,也是实
现由传统的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的重要措施[13],对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牧业的
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国家远景目标纲要再一次强调“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1418]。
而调整种植结构、实行草农结合应当是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仍以作物单作种植模式为主,
草农结合种植模式的推广及应用范围仍有限。本文以经济学中的短期生产理论作为研究模型进行实例分析,比
较草农结合相对于作物单作模式在总产量及经济收益方面的优势,可作为草农结合农业推广方面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述
西峰区隶属甘肃省庆阳市,地处甘肃东部,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塬腹地,系黄土高原沟壑区。该地地势平
坦广阔,土壤肥沃,是甘肃省粮食主产区之一,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有“陇东粮仓”之称[15]。该区域由于同时具有黄
土高原气候和季风气候的双重特点,冬春两季多风干燥,夏秋两季炎热多雨。当地传统粮食作物主要为玉米
(犣犲犪犿犪狔狊)和小麦(犜狉犻狋犻犮狌犿犪犲狊狋犻狏狌犿),其他还有高粱(犛狅狉犵犺狌犿犫犻犮狅犾狅狉)、谷子(犛犲狋犪狉犻犪犻狋犪犾犻犮犪)、糜子(犘犪狀犻
犮狌犿犿犻犾犻犪犮犲狌犿)、洋芋(犛狅犾犪狀狌犿狋狌犫犲狉狅狊狌犿)、豆类等。经济作物有油菜(犅狉犪狊狊犻犮犪犮犪犿狆犲狊狋狉犻狊)、瓜类、烤烟(犉犾狌犲
犮狌狉犲犱狋狅犫犪犮犮狅)、蔬菜、胡麻(犔犻狀狌犿狌狊犻狋犪狋犻狊狊犻犿狌犿)等。当地最频繁的自然灾害主要为早春低温和冬前干旱,每年
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平均每2~3年1次重灾[16]。
1.2 研究基础
本文以黄土高原代表性塬区———庆阳市西峰区为研究区域,分析该区域玉米产量的相关数据,同时引用相近
海拔地区试验站进行的草农结合试验数据,进行草农结合和传统粮食单作两种种植模式的对比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变量确定
从“投入-产出”角度出发,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短期生产理论,研究短期生产函数中,可变生产要素变化带来
的各产量的变化。其中,短期生产对应的生产函数称为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表示产量(Q)随一种可
变投入(X)的变化而变化。函数形式如下:
犙=犳(犡)
本文主要针对两种种植模式的产量进行研究。首先根据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庆阳黄土高原试验站相关试验
数据可知,草农结合和作物单作两种种植模式所需的人工投入相等,因此将劳动力定为不变生产要素,以劳动
(L)表示。其次,在种植活动中,“种子”即是关键投入因素,又符合生产要素中对资本的定义:人类生产出来又用
于其他生产中的经济货物。所以将其设为可变生产要素,以资本(K)表示。则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短期生产函
422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6) Vol.25,No.2
数为:
犙=犳(珚犔,犓)
庆阳市西峰区传统粮食作物主要为玉米和小麦。由于缺水和冷热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从资源
利用角度分析,小麦对全年降水利用的比例只有52%,而以玉米为主的大秋作物利用效率稍高;从水土保持角度
分析,小麦连种地在多雨季节地表裸露,而玉米通常在雨季时开始收获[16]。玉米相对于小麦来说,自然条件对其
影响较小,因此本文选择玉米作为研究的粮食作物;根据玉米的播种技术,目前玉米生产中主要有60cm等行距
播种和60~40cm宽窄行两种播种方式,同时,根据玉米品种的不同,以及种植地土壤肥力和质地的不同,还有密
植和稀植的区分[17]。故每hm2 下种约在500~700粒。由此可知,作为可变要素的种子投入量的变化,其直接反
应为作物种植面积的多少,即投入玉米种子量与种植面积成正比。
1.4 数据来源及分析
选取《甘肃省发展年鉴》中2005-2011各年庆阳市西峰区玉米播种面积及总产量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整
理,资本投入量与产量之间关系的具体分析。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整理,结果见表1。
劳动力(L)为不变生产要素,用于购买玉米种子的资本(K)为可变生产要素。而作物种子的增加直接反映为
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即玉米种植面积为短期生产函数的自变量。因此,总产量是随玉米种植面积的变化而变化
的。为更直观体现出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关系,故以上西峰区历年统计数据整理结果如下。
图1中,随着可变生产要素-资本(K)的不断增加,即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玉米的总产量也不断增加,
但增长的趋势并未持续且到后期出现下降。说明资本投入与总产量并不总成正比。
表1 西峰区历年玉米播种面积及产量
犜犪犫犾犲1 犡犻犳犲狀犵犮狅狉狀狆犾犪狀狋犻狀犵犪狉犲犪犪狀犱犪狉犲犪
狔犻犲犾犱狋犺狉狅狌犵犺狅狌狋狋犺犲狔犲犪狉狊
年份
Year
西峰市玉米播种面积
Xifengcornplanting
area(hm2)
西峰市玉米产量
Xifengcornplanting
areayield(t)
2005 4000 2068
2006 3800 2007
2007 5280 2778
2008 4340 2198
2009 5460 2768
2010 5550 2683
2011 3870 2127
图1 西峰区历年玉米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分析
犉犻犵.1 犃狀犪犾狔狊犻狊狅犳犡犻犳犲狀犵犮狅狉狀犮狌犾狋犻狏犪狋犲犱犪狉犲犪犪狀犱狋狅狋犪犾
狅狌狋狆狌狋狋犺狉狅狌犵犺狅狌狋狋犺犲狔犲犪狉狊
  短期生产理论中除总产量外还涉及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总产量(TPK)是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资本的投入
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公式为:
犜犘犓=犳(珚犔,犓)
平均产量(APK)是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公式为:
犃犘犓=
犜犘犓
犓 =
犳(珚犔,犓)

边际产量(MPK)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动量。公式为:
犕犘犓=Δ
犜犘犓(珚犔,犓)
Δ犓
或犕犘犓=lim
Δ犓→0
Δ犜犘犓
Δ犓 =
犱犜犘犓(珚犔,犓)
犱犓
如图2所示,总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曲线随着可变生产要素资本投入的增加而上升,边际产量(MPK)随着可变
投入K的增加,到D点达极大值后开始下降,可下降为零,甚至为负,曲线上表示为曲线会穿过横轴继续下降。
522第25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6年
当边际产量为0时,总产量曲线(TPK)对应达到最高点
图2 各产量之间的关系
犉犻犵.2 犜犺犲狉犲犾犪狋犻狅狀狊犺犻狆犫犲狋狑犲犲狀狋犺犲狅狌狋狆狌狋
 
图3 西峰区历年玉米播种面积及边际产量分析
犉犻犵.3 犃狀犪犾狔狊犻狊狅犳犡犻犳犲狀犵犮狅狉狀犮狌犾狋犻狏犪狋犲犱犪狉犲犪犪狀犱
犿犪狉犵犻狀犪犾狔犻犲犾犱狋犺狉狅狌犵犺狅狌狋狋犺犲狔犲犪狉狊
 
C点,而随着K的继续增加总产量反而会出现下降。
3条曲线均是先呈上升的趋势,达到各自的最大
值后再呈下降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取决于短期生产
理论的核心思想-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
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的把某
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
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
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
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
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18]。
从边际产量角度对西峰区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的
数据进行整理,结果如图3所示。
随着资本(K)不断增加投入,即玉米种植面积不
断增加,边际产量(MPK)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图3)。
由此,对庆阳市西峰区玉米种植面积与总产量和边际
产量的分析结论与“各产量之间的关系”一图吻合。根
据短期生产理论分析,玉米总产量并不因种植面积的
不断扩大而增加,若只是单纯通过增加种子投入既增
加播种面积,在达到一定值后只会引起边际产量为负
而带来的总产量下降,继而使得经济收益也出现下降。
因此,玉米单作模式下增加播种面积并不能成为玉米
持续增产的决定因素。
2 结果与分析
2.1 翻耕粮草混作方式
选取相应海拔地区的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2
年期草农结合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该试验站以“翻耕粮
草混作”的种植模式,和当地常耕玉米单作作为对照,
进行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表2)。
试验结果分析表明:进行“翻耕粮草混作”模式的
玉米经济产量比玉米单作的产量提高了21.14%,同
时还收获了相应的鲜草,从而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力[19]。此外,总的生物能产出量以及能量产投比率显
著提高,水土保持效益和土壤肥力得到了明显改善,对下一年的粮食播种及收获极有益处。
表2 不同种植模式生产产量比较
犜犪犫犾犲2 犇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狆犾犪狀狋犻狀犵狆犪狋狋犲狉狀狊狅狌狋狆狌狋 kg/hm2
种植模式
Plantedmodel
玉米籽粒产量
Cornseeds
yield
玉米秸秆产量
Cornstover
yield
牧草产量
Grassyield
总生物产量
Totalbiomass
yield
蛋白质产量
Protein
yield
备注
Remark
翻耕粮草混作 Mixedcultivation 5760.0 6493.5 3156.0 15409.5 1231.5 产量为试验两年的平均值 Yieldis
theaverageof2years常耕玉米单作Cornmonoculture 4774.5 5446.5 ——— 10221.0 559.5
622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6) Vol.25,No.2
2.2 草田轮作方式
同样根据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数据,若采用
草田轮作的方式,比照作物单作模式,作物增产效果十
分明显。
据表3分析,草田轮作后土壤的生物及理化性状
明显改善,饲草茬地对作物增产效果显著。第1年试
验地玉米产量比对照地平均增产18% ,第2年平均增
产15% ,第3年平均增产10% ,3年平均增产14.3%。
表3 玉米试验地主要指标调查统计
犜犪犫犾犲3 犆狅狉狀狋犲狊狋犲犱犿犪犻狀犻狀犱犻犮犪狋狅狉狊狊狌狉狏犲狔狊狋犪狋犻狊狋犻犮狊
kg/hm2
项目
Item
第1年
First
year
第2年
Second
year
第3年
Third
year
草田轮作模式Grosscroprotation 6210.0 5992.5 5764.5
玉米单作模式Cornmonoculture 5250.0 5220.0 5244.0
  结合短期生产理论模型,对比以上草农结合和传
图4 生产阶段的划分
犉犻犵.4 犜犺犲犱犻狏犻狊犻狅狀狅犳狆狉狅犱狌犮狋犻狅狀狊狋犪犵犲
 
统单作模式可发现,单纯使用作物单作模式使得资本
的投入量不断增加但总产量反而会出现下降,而若采
用草农结合的作物种植模式可显著减少资本的投入
量,同时确保总产量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图4)。
在第Ⅰ阶段(O-L1 阶段)中:资本的边际产量上
升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资本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
说明在这一阶段,生产者只要增加可变要素资本的投
入量,就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总产量。因此,任何理性
的生产者都不会在这一阶段停止生产,而是连续增加
可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以增加总产量,并将生产扩大
到第Ⅱ阶段。
在第Ⅲ阶段(L3 之后):资本的边际产量降为负
值,资本的总产量也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在这一阶段,
可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是有利的。因此,这时即使资本要素是免费
供给的,理性的生产者也不会增加资本投入量,而是通过减少资本投入量来增加产量,以摆脱资本的边际产量负
值和总产量下降的局面,并退回到第Ⅱ阶段。
由此可见,任何理性的生产者既不会将生产停留在第Ⅰ阶段,也不会将生产扩张到第Ⅲ阶段,所以生产只能
在第Ⅱ阶段进行。在生产的第Ⅱ阶段,生产者可以得到由第Ⅰ阶段增加可变要素带来的全部好处,又可以避免将
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第Ⅲ阶段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第Ⅱ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18]。
对应短期生产理论模型分析玉米单作种植模式。在第Ⅰ阶段,农牧民仅通过增加种子的投入量就可以带来
总产量的增加,因此农牧民会进一步增加种子投入,使生产扩大到第Ⅱ阶段。此时边际产量MPK 达到最大值,但
仍大于零,因此随着种子投入量的不断增加总产量仍然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却是以递减的变化率增长。此时若仍
以为增加种子投入,遵循边际报酬的递减规律,边际产量 MPK 最终会达到0点,总产量TPK 也会达到最大点D
点并进入第Ⅲ阶段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结合短期生产理论模型就可使农牧民清晰地看出,合理的生产阶段是在
第Ⅱ阶段,随着生产行为的不断进行,理性的生产者应减少资本的投入量才能退回第Ⅱ阶段进行生产。而实行草
农结合的种植模式即是将一部分农田拿来种植牧草,将用于粮食作物的种子投入减少并用于他处,以此将粮食作
物的种植生产退回到第Ⅱ阶段,以期避免由于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第Ⅲ阶段而带来的不利影响。
3 讨论
草农结合的巨大优势已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高效农业中得以体现[2022]。草农结合的核心便是引草
入田,利用牧草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使农业发展具有质量效益,从而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化[23]。
之前对于草农结合效益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能量产出方面,祝廷成等[11]对东北平原区进行草粮轮作的研究表
明:“粮食-牧草-经济”的三元结构对经济效益的提高和良好生态效益的获得有显著地作用,粮草轮作不但使得
722第25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6年
粮食产量提高,同时提供大量的蛋白质饲料,还可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获得一举数得的功效[10]。有研究也证明
通过实行草农结合,饲草茬地在明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对粮食作物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2426]。针对黄土
丘陵半干旱区,辛业全等[26]在草田轮作的草农结合配套技术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研究表明,草田轮作的草农
结合是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农田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的根本措施,通过相关技术可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土
壤健康[12,27]。
以上研究多从土地肥力恢复、利用率提高,以及水土流失的改善等生态系统方面进行详尽分析。本文着重从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出发,结合短期生产理论中总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实行草农结合所带来的经济效
益。草农结合的种植模式有其显著的优势,但目前大部分农区牧区仍采用传统的作物单作模式,这主要源于草农
结合在农业推广方面的障碍。以研究区域为例,玉米相对于其他作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但即使在水热
配比最好的7、8、9三个月中,能够做到有效使用的比例也只有一半多,同时作物在雨季收获不利于储藏[28]。而
该地区农民仍选择种植玉米,且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对于地力的不断下降以及其造成水土流失则采取施肥、撂荒
或放任处理,使得农田生态系统恶性循环。出现这一矛盾的原因,除了由于当地地形等自然条件造成的土地面积
相对稀少之外,主要是由于草农结合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能马上得到体现。针对这一农业推广方面的障碍,通
过引入边际产量的概念对作物单作模式的效益进行分析,就可使农牧民直观看到:单纯增加种子这一种可变生产
要素的投入,在短期内确实能够带来产量的增加,但当其投入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会出现总产量的下降,由此带来
收入的减少。而采用草农结合的种植模式则能避免这一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对于持有土地和财力相对有限的
农牧民,通过短期生产理论对草农结合的分析,可使他们认识到在不增加播种面积的基础上,通过粮食作物和牧
草的合理分配种植,也可达到粮食总产量的增收,收获牧草还可作为饲料转化为肉产品或是直接进行草产品的加
工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这对草农结合种植模式的农业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对农区牧区农业种植结构
合理化起到积极的影响。
4 结论
通过短期生产理论的分析,传统单作模式以增加种子投入进而增加种植面积所带来的总产量在绝对数值上
确实有所增加,但从边际产量角度的相对考察上就可看出,当可变要素资本的投入不断增加并达到一定程度时,
作物总产量就会达到最大值,随着资本的进一步增加,作物总产量反而会出现下降趋势。因此作为理性的生产
者,应通过减少单一可变生产要素资本的投入来达到总产量的增加,转变投入方向,避免边际产量为负和总产量
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生产重回决策阶段。草农结合的实施正可有效缓解粮食单作模式造成的边际产量为负
以及总产量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种植面积不变的基础上,通过草农结合中的各类耕作方式,将一部分农田用
于种植牧草,种植过程中的能量产出可将粮食作物连续单作所带来的土地肥力丧失、土地板结等副作用降低,为
下一年粮食增产提供良好的土壤基础;草农结合还可解决部分地区因气候地形等条件造成的作物种植及收获次
数单一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其次,牧草籽实及鲜草的收获为农区畜牧养殖业提供大量饲料来源及
额外经济收益,获得畜粪进一步使得土壤培肥粮食增产。
另一方面,由于草农结合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较高,因而在能量产出方面的优势也明显在传统单作模式之
上,对后期粮食作物的种植有进一步的增产作用,也对水土保持等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其次,牧草的收获为农
区畜牧养殖业提供大量饲料来源及额外经济收益,同时获得畜粪进一步使得土壤培肥粮食增产。因此,草农结合
的实行不仅能够促进粮食的稳产、增产,对于生活、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可带来经济和生态收
益的同时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草农结合相对于传统粮食单作模式,可改变可变要素的投入方式,弥补因边际产量下降甚至
为负值时引发的总产量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本质上仍是以单一可变生产要素的变动来达到产量上升获得经
济收益的模式。在经过大规模和长期的实行之后,遵循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仍然会出现边际产量随着单一可变
要素的不断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当边际产量持续下降并为负值时,就会导致总产量出现下降的趋势。所以草农结
合的种植模式相对于传统粮食单作,可减缓边际产量不断下降成为负值的趋势,抵消一部分由此引发的总产量下
822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6) Vol.25,No.2
降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并不能彻底消除总产量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我们还需紧密结合
现代农业的理论,使可变生产要素不断优化,不断改变可变生产要素的选择范围和相应资本的投入方向,抵消单
一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下降为负导致的总产量下降的不利影响。进一步的,我们还需不断探索,发展
和引入更具有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结合多学科的交叉带动科技进步,打破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使边
际产量呈现上升态势。
犚犲犳犲狉犲狀犮犲狊:
[1] RenJZ.Storinggrainingrassofgrasslandagriculturalsystemanideaofthewesternreformofagriculturalstructure.Acta
PrataculturaeSinica,2002,11(1):13.
[2] ZhuTC,LiZJ,ZhangWZ.“Grain,forageandcashcrops”Theternarystructureofgrassfieldrotation.TheThirdChina
AlfalfaDevelopmentConferencePapers[C].Beijing:ChinaAnimalHusbandryAssociationBranchofGrassIndustry,2010:
37.
[3] XinGR,YueCY,LiXM,犲狋犪犾.“RyegrassPaddy”rhizosphereeffectofcroppasturerotationsystemⅡ.Winterwheat
ryegrasseffectsonsoil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JournalofSunYatsen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1998,37(5):
7882.
[4] XinGR,YueCY,LiXM,犲狋犪犾.“RyegrassPaddy”rhizosphereeffectofcroppasturerotationsystemⅢ.Theinfluenceof
perennialryegrassrootsystemonsoilbiologicalproperties.JournalofSunYatsen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1998,
37(6):9496.
[5] GanDX,HuangS.Simplyanalyseof“ricegrass”rotatingsystem’sdevelopmentprospectsforHunanprovince.Tilageand
Cultivation,2002,(14):1517.
[6] YangZY,XinGR,YueCY,犲狋犪犾.“RyegrassPaddy”apreliminaryapplicationbenefitofcroppasturerotationsystem(case
study).PrataculturalScience,1997,14(6):3539.
[7] WengBQ,WangYX.CountermeasuresofgrasslandagriculturalproductionmodeanddevelopmentforFujianmountainare
as.PrataculturalScience,2009,29(9):183189.
[8] SunX,LuPL,XinGR,犲狋犪犾.Winterwheatryegrassonfarmlandweedandtheimpactofseedbank.PrataculturalScience,
2011,28(6):10351040.
[9] RenJZ,HouFJ.Changethetraditionalconceptoffood,tryoutfoodequivalent.ActaPrataculturaeSinica,1999,8(supple
ment):5575.
[10] LiuJP,LiCZ,LiangXM.Effectresearchforrotationofgrassandfieldcrop,plantinggrassandraisinglivestock.Yunnan
JournalofAnimalScienceandVeterinaryMedicine,2004,(3):1618.
[11] ZhuTC,LiZJ,ZhangWZ,犲狋犪犾.ApreliminarystudyofNortheastplainleadforagegrassinthefieldandgrassgrainrota
tion.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03,12(3):3443.
[12] ShiSL,WuJF,LiuXN.Extremelydrydesertgrasslandagricultureingansuprovincepresentsituationandprospectanaly
sis.Journalof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2,37(3):351355.
[13] XuP.ThemanagementofgrasslandresourceinthehistoryofChinadevelopmentandthecurrenttask.ActaAgrestiaSinica,
2005,13(supplement):14.
[14] ChinaAnimalHusbandryYearbookNewsroom.ChinaAnimalHusbandryYearbook[M].Beijing:ChinaAgriculturePress,
2008.
[15] DongXB,GaoWS.TypicalhilygulyloessplateauwatershedagriculturalecosystemproductivityresearchincaseofZhi
fanggou.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03,12(4):1419.
[16] ZhuWB.StudyontheConceptandAccountingMethodsofAgriculturalProductivityonEcosystemScaleandTheirApplica
tions[D].Beijing: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5.
[17] WangXG.Cornhighyieldcultivationtechniques.CornCultivationTechniques[M].Shenyang:NortheasternUniversity
Press,2010.
[18] GaoHY.Avariablefactorofproductionfunction.Microeconomics[M].Beijing:ChinaRenminUniversityPress,2000.
[19] LeiYJ,WangXJ.“The3rdregioninloesshilyarea”Thepaperfarmlandintercroppinganditsbenefits.RenJZ.TheLo
essPlateauAgricultureSystemInternationalConferencePapers[M].Lanzhou:GansuSciencePress,1992:319322.
[20] HouFJ,NanZB,RenJZ.Integratedcroplivestockproductionsystem.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09,18(5):211234.
[21] WangWT.Newprogressinthegrassfieldrotation.PrataculturalScience,1989,6(4):2024.
[22] TingleCH,ChandlerJM.Theeffectofherbicidesandcroprotationonweedcontrolinglyphosateresistantcrops.Weed
Technology,2004,18:940946.
922第25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6年
[23] ChineseAssociationofProductivity.Chinagrassindustry,thedevelopmentresearchreport.2007-2008China’sProductivi
tyDevelopmentResearchReport[M].Beijing:ChinaStatisticsPress,2009:176194.
[24] LuHP,SunAH.Thegrassfieldrotationeffecttoincreaseproductionoffoodcrops.PrataculturalScience,2003,20(4):
1013.
[25] YangJK,KangZQ,FuYZ.Cloverwithwheatinterplantingtestreport.HeilongjiangJournalofAnimalScienceandVet
erinaryMedicine,1998,(3):20.
[26] XinYQ,ShanL,SunJB.Ningnandrylandagriculturalproductiontechnologysystemresearch.JournalofSoilandWater
Conservation,1990,4(2):3339.
[27] WangMM,LiJC,ShenYY.Croprotationsysteminloessplateauunderconservationtilagesoilhealthevaluation.Pratac
ulturalScience,2011,28(6):882886.
[28]  DongXB,GaoWS.Countyofhilygulyloessplateautypicalenergyanalysis.Journal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
2003,17(1):8992.
参考文献:
[1] 任继周.藏粮于草施行草地农业系统-西部农业结构改革的一种设想.草业学报,2002,11(1):13.
[2] 祝廷成,李志坚,张为政.“粮食、牧草和经济作物”三元结构草田轮作的初探.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北京:
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2010:37.
[3] 辛国荣,岳朝阳,李雪梅,等.“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的根际效应Ⅱ.冬种黑麦草对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影响.中山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7(5):7882.
[4] 辛国荣,岳朝阳,李雪梅,等.“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的根际效应Ⅲ.黑麦草根系对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中山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7(6):9496.
[5] 甘德欣,黄琐.浅析湖南“稻-草”轮作制的发展前景.耕作与栽培,2002,(14):1517.
[6] 杨中艺,辛国荣,岳朝阳,等.“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应用效益初探(案例研究).草业科学,1997,14(6):3539.
[7] 翁伯琦,王义祥.福建山区草地农业生产模式与发展对策.草业科学,2009,29(9):183189.
[8] 孙雪,卢鹏林,辛国荣,等.冬种黑麦草对农田杂草及其种子库的影响.草业科学,2011,28(6):10351040.
[9] 任继周,侯扶江.改变传统粮食观,试行食物当量.草业学报,1999,8(增刊):5575.
[10] 刘建平,李彩之,梁新民.草田轮作、种草养畜效应研究.云南畜牧兽医,2004,(3):1618.
[11] 祝廷成,李志坚,张为政,等.东北平原引草入田、粮草轮作的初步研究.草业学报,2003,12(3):3443.
[12] 师尚礼,吴劲锋,柳小妮.甘肃省极干荒漠区草地农业现状及前景分析.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2,37(3):351355.
[13] 许鹏.中国草地资源经营的历史发展与当前任务.草地学报,2005,13(增刊):14.
[14] 中国畜牧业年鉴编辑部.中国畜牧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5] 董孝斌,高旺盛.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以纸坊沟为例.草业学报,2003,12(4):14
19.
[16] 朱万斌.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概念、计量方法与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17] 王晓光.玉米高产的栽培技术.玉米栽培技术[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
[18] 高鸿业.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9] 雷元静,汪习军.“黄土丘陵Ⅲ区”坡耕地粮草间混作及其效益研究.任继周,黄土高原农业系统国际会议论文篇[M].兰
州:甘肃科学出版社,1992:319322.
[20] 侯扶江,南志标,任继周.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草业学报,2009,18(5):211234.
[21] 王无怠.草田轮作的新进展.草业科学,1989,6(4):2024.
[23] 中国生产力学会.中国草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7-2008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176194.
[24] 鲁鸿佩,孙爱华.草田轮作对粮食作物的增产效应.草业科学,2003,20(4):1013.
[25] 杨俊奎,康占秋,付玉柱.苜蓿草与小麦套种试验报告.黑龙江畜牧兽医,1998,(3):20.
[26] 辛业全,山仑,孙纪斌.宁南山区旱地农业增产技术体系的研究.水土保持学报,1990,4(2):3339.
[27] 王明明,李峻成,沈禹颖.保护性耕作下黄土高原作物轮作系统土壤健康评价.草业科学,2011,28(6):882886.
[28] 董孝斌,高旺盛.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县域的能值分析.水土保持学报,2003,17(1):8992.
032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6) Vol.25,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