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istribution of the existing natural vegetation in China based on CSCS

基于CSCS的中国现存自然植被分布研究



全 文 :书基于犆犛犆犛的中国现存自然植被分布研究
冯琦胜,修丽娜,梁天刚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 兰州730020)
摘要:植被类型是研究自然植被的基础,CSCS模型的模拟结果反映潜在自然植被的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因此,进
一步研究基于CSCS模型的现存自然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对CSCS模型在天然草地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价、草地畜
牧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在基于CSCS模型确定的中国潜在自然植被图的基础上,结合1∶100
万中国植被图和DEM数据,研究了现存自然植被分布范围,并划分了现存自然植被典型区,首次制作出基于CSCS
的中国现存自然植被分布图和现存自然植被典型区分布图,对指导CSCS草地类型外业调查样点位置的选择及不
同类型植物生物学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CSCS模型;现存自然植被;典型区
中图分类号:Q94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13)03001609
犇犗犐:10.11686/cyxb20130303  
  植被类型是进行植被研究的基础,植被类型的变化是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器[1]。综合顺序分类法(compre
hensiveandsequentialclassificationsystem,CSCS)自提出以来,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2]。
如任继周等[3]将CSCS模型理论成功地应用于全球植被类型的划分,得到了基于CSCS模型的全球植被分布图,
并分析研究了当前和未来情景下中国和世界草原类型演替及碳汇动态。高怀瀛等[4]依据1961-1990年的气象
台站数据计算得到各个台站的年积温和湿润度指数,利用普通克里金法对这2个分类指标进行插值制作了世界
草地综合顺序分类图,将世界陆域草地划分为38类。李红梅等[5]基于CSCS模型理论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植被演
替的影响,认为青藏高原植被都朝着暖干化方向发展,植被类型逐渐减少。邹德富等[6]和赵军等[7]分别使用不同
的资料和插值方法研究了基于CSCS模型的甘南地区植被类型分布,都认为甘南地区寒冷潮湿多雨冻原-高山
草甸类和寒温潮湿寒温性针叶林类的面积最大。张美玲等[8]将CSCS模型中的气候指标>0℃年积温和湿润度
指标引入到CASA模型中,改进了CASA模型的计算方法。蒲小鹏等[9]利用Java语言设计并编写了 Window
XP系统下的综合顺序分类软件,实现了对全国不同区域草地类型的划分和查询功能。李飞等[10,11]研究了基于
CSCS模型的中国西北地区潜在自然植被分布及变化动态,认为CSCS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西北地区潜在植被
分布格局。这些成果表明CSCS模型不仅适用于中国植被类型的划分,而且适用于全球陆地植被类型的模拟研
究,有助于更深刻地揭示气候变化同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对科学地指导草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同时可以看
出CSCS模型确定的植被类型属于潜在自然植被(potentialnaturalvegetation,PNV)类型的范畴,现实植被由于
受到人类活动等的影响,而导致植被分布范围、组成和类型发生改变。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CSCS模型划分的
某一类对应区域的现实植被就确切地表示了该类的分布和特征。然而,这一因素在现有研究中并未考虑[1214]。
因此,如何依照CSCS模型理论,确定现实状况下的植被空间分布范围,尤其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典型区的
空间分布范围,成为当前CSCS模型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基于以上因素,本研究尝试借助1∶100万中国植被图和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DEM)数据,
在全国潜在自然植被类型图的基础上,确定基于CSCS模型的现存自然植被分布图及其典型区分布范围,以期为
16-24
2013年6月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第22卷 第3期
Vol.22,No.3
收稿日期:20110915;改回日期:201110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2135),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70808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C53B01),国
家高技术研究发展专项(2007AA10Z232)和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lzujbky2013201)资助。
作者简介:冯琦胜(1983),男,甘肃镇原人,博士。Email:fengqsh@lzu.edu.cn
通讯作者。Email:tgliang@lzu.edu.cn
进一步建立CSCS模型模拟预测的不同类型的生物学特征描述和命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全国PNV图
本研究使用CSCS模型模拟计算全国潜在自然植被类型图,该理论以量化的生物气候指标———>0℃的年积
温(∑θ)和湿润度(K)为依据,将具有同一热量级和湿润度相结合的植被划分为类。其中湿润度计算公式如下:
犓= 狉0.1×∑θ
式中,犓 为湿润度指数,狉为年降水量(mm),∑θ为>0℃年积温(℃),0.1为调节系数。
CSCS模型确立了7个热量带和6个湿润度等级,共组合成42个类。并依据类之间的相关关系,结合生物气
候指标和使用习惯,将42个类组成10个类组[15]。
为了模拟近年来高空间分辨率的全国CSCS潜在自然植被类型图,使用了近50年全球气候模拟数据集。该
数据集包括全球30s空间分辨率(约1km)的近50年(1950-2000年)各月平均降水量及温度数据库,为Arc
GISGRID数据格式,由全球1950-2000年期间气象台站观测的数据采用薄板平滑样条插值方法(thinplate
smoothingsplinealgorithmimplementedinANUSPLINsoftwarepackage)建立[16]。可从 WorldClimGlobal
ClimateData网站(http://www.worldclim.org/current)下载得到。用该数据集中的多年逐月平均降水和温度
数据,分别计算了1950-2000年的年平均降水量和>0℃的年积温,依据CSCS模型理论的湿润度指数模型计算
得到全国湿润度分布图。并对湿润度和年积温进行分级和叠置分析得到代表2000年状况的全国PNV类型图,
该图在全国范围划分出40个潜在自然植被类型,其中亚热极干亚热带荒漠类和炎热极干热带荒漠类在中国没有
分布(图1)。
1.2 中国植被图
1∶100万中国植被图数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http://westdc.westgis.ac.cn)和“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http://www.geodata.cn/Portal/)。该数据是
根据2001年出版的《1∶100万中国植被图集》数字化而来,依据资料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50年来在全国各地
所进行的植被调查研究成果,在时间尺度上能够较好地同全国CSCSPNV地图匹配。中国植被图全面反映出我
国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丛、草丛、草原、草甸、高山植被、沼泽、荒漠和栽培植被等11个植被类型组,
54个植被型的833个群系和亚群系(包括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以及2000多个群落优势种、主要农作物和经济
植物的地理分布。为了同中国潜在自然植被图格式相匹配,并尽可能保证数据精度,将中国植被图转换为Arc
GISGRID格式,投影为Albers,栅格大小定义为500m。
1.3 SRTM-DEM数据
SRTM-DEMVERSION4数据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空间信息联盟(TheConsultativeGrouponInter
nationalAgriculturalResearchConsortiumforSpatialInformation,CGIAR-CSI)的SRTM 网站(http://
srtm.csi.cgiar.org/)下载得到。数据空间分辨率为90m,数据格式为GeoTiff。为了和已有数据相匹配,将经过
拼接的全国数字高程数据进行转投影和重采样处理。投影方式选择Albers,栅格单元重采样至500m。
1.4 现存自然植被图的制作
为了制作现存自然植被图,利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代表2000年的全国PNV图同代表同时期的
1∶100万中国植被图进行了空间叠置分析,以全国PNV图为基础,替换1∶100万中国植被图中的栽培植被和
无植被地段区域(图2),得到能够反映现实植被分布范围及特征的现存自然植被图。
1.5 现存自然植被典型区的确定
现存自然植被图虽然考虑了栽培植被和无植被地段,但由于现存自然植被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人类活动的
影响(如放牧、森林砍伐等),为了尽量消除这种影响,寻找现存自然植被中较能反映潜在自然植被特征的典型区
域,在1.4制作的现存自然植被图的基础上,考虑海拔因素,选取各个类型中海拔较高(海拔大于平均值加标准
差)的区域作为该类型的典型分布区,具体流程及规则如图2所示。
71第22卷第3期 草业学报2013年
图1 中国潜在自然植被类组(犪)和类(犫)分布[17]
犉犻犵.1 犜犺犲犱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犿犪狆狊犳狅狉犆犺犻狀犪’狊狆狅狋犲狀狋犻犪犾狀犪狋狌狉犪犾狏犲犵犲狋犪狋犻狅狀犮犪狋犲犵狅狉犻犲狊(犪)犪狀犱犮犾犪狊狊(犫)
图例参见表1。ThelegendreferstoTable1.
8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3) Vol.22,No.3
图2 现存植被分布及典型区绘制算法和流程
犉犻犵.2 犜犺犲犪犾犵狅狉犻狋犺犿狊犪狀犱狆狉狅犮犲狊狊犲狊狅犳犿犪狆狆犻狀犵狋犺犲犲狓犻狊狋犻狀犵狏犲犵犲狋犪狋犻狅狀犱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犪狀犱狋狔狆犻犮犪犾犪狉犲犪狊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现存自然植被图
结合全国潜在自然植被类型图和1∶100万植被图,得到的中国现存自然植被图(图3),将全国划分为现存
自然植被区、栽培植被区和无植被地段三大部分。其中,现存自然植被区面积约为624.71万km2,占国土面积的
65.07%,包括CSCS模型划分的10个类组中的40个类;栽培植被区面积约为187.11万km2,占国土面积的
19.49%,包括作物地、果园和经济林,主体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地区
和珠江三角洲;无植被地段面积约为148.18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5.44%,包括水体、戈壁、沙漠、石山、常年积
雪、裸地等,大片位于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区域。
分析现存自然植被类型的海拔高程范围,海拔最低的类型是暖热极干亚热带荒漠类,DEM 均值仅为-62.1
m。海拔最高的类型是寒冷潮湿多雨冻原、高山草甸类,DEM均值达4728.5m,同时它也是海拔高程变化幅度
最大的一类,DEM最小值和最大值相差5807m。暖热干旱亚热带半荒漠类的海拔高程变化幅度最小,残存区
面积也最小,仅有5km2。寒温潮湿寒温性针叶林类垂直分布最离散(DEM标准差为1499.6),亚热干旱亚热带
荒漠灌丛类和暖热干旱亚热带半荒漠类DEM的标准差最小,表明这2个类型垂直分布较集中(表1)。
2.2 中国现存自然植被典型区分布特征
现存自然植被典型区是现存自然植被中少受或不受人类影响的区域,具体分布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
出,现存自然植被典型区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青藏高原东南部和西北部、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
线、天山山脉一线,在台湾岛、海南岛上也有大面积分布。总的来看,主要分布在人口较少、海拔较高、地形复杂的
西南和西部地区,而地势较平坦的东北、华北、华中地区没有现存自然植被典型区分布,东南及沿海区域有零星的
分布。从面积上来看,典型区占现存自然植被面积的16.13%,占国土面积的9.65%。
91第22卷第3期 草业学报2013年
图3 中国现存自然植被分布
犉犻犵.3 犜犺犲犲狓犻狊狋犻狀犵狀犪狋狌狉犪犾狏犲犵犲狋犪狋犻狅狀犱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狅犳犆犺犻狀犪
3 讨论
3.1 中国现存自然植被图的误差分析
在考虑了人类活动等影响(栽培植被)和无植被地区(水体、冰雪、岩石、沙漠等)的基础上,制作的中国现存自
然植被图可以较好地反映现存自然植被的分布。但也存在如下主要问题:1)除了栽培植被和无植被地区之外,天
然草地、林区等也受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如放牧、刈割、挖药材、采伐等活动都对草地、林地产生影响,但这种
影响程度很难被量化,在本研究中没有得到体现。2)中国潜在植被类型的确定,使用了1950-2000年年平均气
象数据,它反映的是中国地区1950-2000年间的潜在自然植被类型。中国1∶100万植被图是根据新中国成立
以后,50年来在全国各地所进行的植被调查研究成果汇编而成。两者在时间上有一定差异,这是导致现存自然
植被图误差的一个方面。3)潜在自然植被的观点认为,潜在自然植被是假定植被全部演替系列在没有人为干扰、
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如气候、土壤条件,包括由人类所创造的条件)完成时,立地应该存在的植被,潜在自然植被
不一定是植被现状,而是一种与它所处立地达到一种平衡的演替终态,即潜在的自然植被终态[18]。但现实情况
下不存在这样的区域,因此,所谓现存自然植被是一种介于理想状况和现实情况之间的过渡,这种过渡有利于对
潜在自然植被的研究和对现实植被状况的分析。
3.2 现存自然植被典型区分析
现存自然植被典型区是各个现存自然植被类型中相对受人类影响较小或基本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这
样的区域更能代表某个潜在自然植被类型的特征。本研究借助海拔指标量化了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程度,具
有便于计算和理解的优势,一般认为较高海拔地区人类活动相对较小,如青藏高原,人口稀少,相对于其他地区受
人类影响较小[19,20],是研究现存自然植被及其典型区的理想区域,计算结果也体现出这一特征。但对于低海拔
地区,尤其在平原地带很难找到典型区(图4),这就导致对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地区的现存自然植被类型而言,不
能准确地确定其典型区分布范围,如暖热微干亚热带禾草-灌木草原类。另一方面,有些植被类型分布的海拔跨
度很大,如寒冷潮湿多雨冻原-高山草甸类,DEM最小值和最大值相差5807m(表1),海拔最高的区域不一定
能够代表这个类型植被组成的全部特征。
02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3) Vol.22,No.3
表1 中国现存自然植被统计
犜犪犫犾犲1 犜犺犲狊狋犪狋犻狊狋犻犮狊狅犳犲狓犻狊狋犻狀犵狀犪狋狌狉犪犾狏犲犵犲狋犪狋犻狅狀狅犳犆犺犻狀犪
编码
Code
CSCS类型名称
Thetypenameof
CSCS
>0℃年积温
>0℃annualaccumulated 
temperature
 犓值
 犓value
面积
Area
(km2)
DEM统计值ThestatisticsofDEM (m)
最小值
Min
最大值
Max
均值
Mean
标准差
Stddeviation
ⅠA1 寒冷极干寒带荒漠、高山荒漠类Frigidextrar
idfrigiddesert,alpinedesert
<1300 <0.3 383.0 3256 5001 4254.8 206.8
ⅡA2 寒温极干山地荒漠类Coldtemperateextrarid
montanedesert
1300~2300 <0.3 34282.5 1924 4980 3282.6 424.7
ⅢA3 微温极干温带荒漠类Cooltemperateextrarid
temperatezonaldesert
2300~3700 <0.3242050.0 654 4479 1706.1 565.2
ⅣA4 暖温极干暖温带荒漠类 Warmtemperateex
traridwarmtemperatezonaldesert
3700~5300 <0.3378644.0 14 2983 1065.7 330.8
ⅤA5 暖热极干亚热带荒漠类 Warmextraridsub
tropicaldesert
5300~6200 <0.3 2526.5 -155 265 -62.1 96.4
ⅠB8 寒冷干旱寒带半荒漠、高山半荒漠类Frigid
aridfrigidzonalsemidesert,alpinesemidesert
<1300 0.3~0.9 79037.0 2896 5758 4429.2 524.9
ⅡB9 寒温干旱山地半荒漠类 Coldtemperatearid
montanesemidesert
1300~2300 0.3~0.9 64474.8 1178 5073 3121.7 622.5
ⅢB10 微温干旱温带半荒漠类 Cooltemperatearid
temperatezonalsemidesert
2300~3700 0.3~0.9415261.0 385 3686 1369.6 496.1
ⅣB11 暖温干旱暖温带半荒漠类 Warmtemperate
aridwarmtemperatezonalsemidesert
3700~5300 0.3~0.9 96109.7 31 2075 870.9 391.7
ⅤB12 暖热干旱亚热带半荒漠类 Warmaridwarm
subtropicalsemidesert
5300~6200 0.3~0.9 5.0 1030 1400 1100.0 92.5
ⅥB13 亚热干旱亚热带荒漠灌丛类Subtropicalarid
subtropicaldesertbrush
6200~8000 0.3~0.9 122.0 907 1517 1167.5 92.5
ⅦB14 炎热干旱热带荒漠灌丛类Tropicalaridtropi
caldesertbrush
>8000 0.3~0.9 82.5 1 1354 700.4 471.3
ⅠC15 寒冷微干干燥冻原、高山草原类Frigidsemiar
iddrytundra,alpinesteppe
<1300 0.9~1.2 57245.2 3177 5988 4654.5 538.1
ⅡC16 寒温微干山地草原类Coldtemperatesemiarid
montanesteppe
1300~2300 0.9~1.3 29544.5 764 5026 2582.6 616.8
ⅢC17 微温微干温带典型草原类 Cooltemperate
semiaridtemperatetypicalsteppe
2300~3700 0.9~1.4193101.0 129 3390 1077.6 550.0
ⅣC18 暖温微干暖温带典型草原类 Warmtemperate
semiaridwarmtemperatetypicalsteppe
3700~5300 0.9~1.5 31262.5 -3 3564 429.0 417.4
ⅤC19 暖热微干亚热带禾草-灌木草原类 Warm
semiaridsubtropicalgrassesfruticoussteppe
5300~6200 0.9~1.6 2606.5 19 1572 100.3 177.7
ⅥC20 亚热微干亚热带禾草-灌木草原类Subtropi
calsemiaridsubtropicalbrushsteppe
6200~8000 0.9~1.7 4003.3 17 2158 1194.7 323.9
ⅦC21 炎热微干稀树草原类Tropicalsemiaridsavanna >8000 0.9~1.8 2412.0 -7 1467 445.6 397.1
ⅠD22 寒冷微润少雨冻原、高山草甸草原类Frigid
subhumidmoisttundra,alpinemeadowsteppe
<1300 1.2~1.5 67758.0 2082 6066 4719.2 507.0
12第22卷第3期 草业学报2013年
 续表1 Continued
编码
Code
CSCS类型名称
Thetypenameof
CSCS
>0℃年积温
>0℃annualaccumulated
temperature
 犓值
 犓value
面积
Area
(km2)
DEM统计值ThestatisticsofDEM (m)
最小值
Min
最大值
Max
均值
Mean
标准差
Stddeviation
ⅡD23 寒温微润山地草甸草原类 Coldtemperate
subhumidmontanemeadowsteppe
1300~2300 1.2~1.5 34475.2 632 4788 2377.8 817.4
ⅢD24 微温微润草甸草原类 Cooltemperatesubhu
midmeadowsteppe
2300~3700 1.2~1.5 213790.0 81 4878 967.2 657.5
ⅣD25 暖温微润森林草原类 Warmtemperatesubhu
midforeststeppe
3700~5300 1.2~1.5 86881.7 -4 3724 473.3 490.3
ⅤD26 暖热微润落叶阔叶林类 Warmsubhumidde
ciduousbroadleavedforest
5300~6200 1.2~1.5 38371.5 10 2871 215.1 442.4
ⅥD27 亚热微润硬叶林和灌丛类Subtropicalsubhu
midsclerophylousforest
6200~8000 1.2~1.5 22858.3 1 2818 1310.5 445.5
ⅦD28 炎热微润干旱森林类Tropicalsubhumidtrop
icalxerophyticforest
>8000 1.2~1.5 6662.3 -2 1413 222.9 226.6
ⅠE29 寒冷湿润冻原、高山草甸类Figidhumidtun
dra,alpinemeadow
<1300 1.5~2.0 121401.0 2022 6137 4685.6 577.3
ⅡE30 寒温湿润山地草甸类 Coldtemperatehumid
montanemeadow
1300~2300 1.5~2.0 89555.0 273 5402 2500.6 1306.6
ⅢE31 微温湿润森林草原、落叶阔叶林类Cooltem
peratehumidforeststeppe,deciduousbroad
leavedforest
2300~3700 1.5~2.0 220892.0 19 4779 931.3 780.0
ⅣE32 暖温湿润落叶阔叶林类 Warmtemperatehu
middeciduousbroadleavedforest
3700~5300 1.5~2.0 152526.0 -7 3843 842.8 752.3
ⅤE33 暖热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林类 Warmhumid
evergreendeciduousbroadleavedforest
5300~6200 1.5~2.0 134521.0 -16 3515 996.3 761.7
ⅥE34 亚热湿润常绿阔叶林类Subtropicalhumidev
ergreenbroadleavedforest
6200~8000 1.5~2.0 134964.0 -2 2560 668.2 482.4
ⅦE35 炎热湿润季雨林类 Tropicalhumidseasonal
rainforest
>8000 1.5~2.0 33187.3 -14 1322 198.4 208.4
ⅠF36 寒冷潮湿多雨冻原、高山草甸类Frigidperhu
midraintundra,alpinemeadow
<1300 >2.01400320.0 1065 6872 4728.5 558.9
ⅡF37 寒温潮湿寒温性针叶林类Coldtemperateper
humidtaigaforest
1300~2300 >2.0 469137.0 165 5409 2236.2 1499.6
ⅢF38 微温潮湿针叶阔叶混交林类 Cooltemperate
perhumidmixedconiferousbroadleavedforest
2300~3700 >2.0 360104.0 2 4683 1232.7 1163.5
ⅣF39 暖温潮湿落叶阔叶林类 Warmtemperateper
humiddeciduousbroadleavedforest
3700~5300 >2.0 257872.0 -1 4176 1638.6 712.7
ⅤF40 暖热潮湿落叶、常绿阔叶林类 Warmperhumid
deciduousevergreenbroadleavedforest
5300~6200 >2.0 335368.0 -2 3082 748.6 528.1
ⅥF41 亚热潮湿常绿阔叶林类Subtropicalperhumid
evergreenbroadleavedforest
6200~8000 >2.0 407636.0 -15 2334 457.5 376.2
ⅦF42 炎热潮湿雨林类Tropicalperhumidrainforest >8000 >2.0 22838.2 -8 1321 141.0 157.6
22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3) Vol.22,No.3
图4 中国现存自然植被典型区(犪)及其类组(犫)分布
犉犻犵.4 犜犺犲犱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犿犪狆狊犳狅狉犆犺犻狀犪’狊狋狔狆犻犮犪犾犪狉犲犪狊狅犳犲狓犻狊狋犻狀犵狀犪狋狌狉犪犾狏犲犵犲狋犪狋犻狅狀(犪)犪狀犱狋犺犲犮狅狉狉犲狊狆狅狀犱犻狀犵犮犪狋犲犵狅狉犻犲狊(犫)
4 结论
依据CSCS模型确定的潜在自然植被图,结合1∶100万中国植被图和DEM 数据制作并完成了中国现存自
然植被分布图和中国现存自然植被典型区分布图,为深入研究CSCS模型确定的不同植被类型生物学特征提供
了前提和帮助。
现存自然植被分布图的制作仅依赖于1∶100万中国植被图的非自然植被区域,没有考虑受人类影响区域随
着时间推移的变化,这是进一步研究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32第22卷第3期 草业学报2013年
参考文献:
[1] 陈君颖,田庆久.高分辨率遥感植被分类研究[J].遥感学报,2007,11(2):221227.
[2] 梁天刚,冯琦胜,黄晓东,等.草原综合顺序分类系统研究进展[J].草业学报,2011,20(5):252258.
[3] 任继周,梁天刚,林慧龙,等.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碳汇潜势研究[J].草业学报,2011,20(2):122.
[4] 高怀瀛,郭婧,任正超,等.世界草地综合顺序分类图的制作[J].草原与草坪,2011,31(3):1519.
[5] 李红梅,马玉寿,白彦芳.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植被演变的影响分析[J].冰川冻土,2010,32(2):414421.
[6] 邹德富,冯琦胜,王莺,等.基于GIS的甘南地区草原综合顺序分类研究[J].草业科学,2011,28(1):2732.
[7] 赵军,刘?,杨梅.基于GIS的甘南高原草原分类与制图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1,1(1):3941.
[8] 张美玲,陈全功,蒋文兰,等.基于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的CASA模型改进[J].中国草地学报,2011,33(4):511.
[9] 蒲小鹏,武学敏,张德罡.WindowsXP系统下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草地类的计算机检索工具开发[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1,(6):9395.
[10] 李飞,赵军,赵传燕,等.中国西北干旱区潜在植被模拟与动态变化分析[J].草业学报,2011,20(4):4250.
[11] 李飞,赵军,赵传燕,等.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潜在植被演替[J].生态学报,2011,31(3):689697.
[12] 马轩龙,李文娟,陈全功.基于GIS与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对甘肃省草地类型的划分初探[J].草业科学,2009,26(5):7
13.
[13] 徐吉宏,柳小妮,张德罡.天祝县草地综合顺序分类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J].中国草地学报,2009,31(5):2329.
[14] 徐吉宏,柳小妮,张德罡,等.基于ArcGIS的天祝草地综合顺序分类研究[J].草业科学,2011,28(5):866870.
[15] 许鹏.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6] HijmansRJ,CameronSE,ParraJL,犲狋犪犾.Veryhighresolutioninterpolatedclimatesurfacesforgloballandareas[J].In
ternationalJournalofClimatology,2005,25(15):19651978.
[17] RenJZ,HuZZ,ZhaoJ,犲狋犪犾.AgrasslandclassificationsystemanditsapplicationinChina[J].TheRangelandJournal,
2008,30(2):199209.
[18] 刘华民,吴绍洪,郑度,等.潜在自然植被研究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1):6270.
[19] 毕思文.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统一研究的最佳天然实验室———青藏高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17(5):72
77.
[20] 莫申国,张百平,程维明,等.青藏高原的主要环境效应[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2):8896.
犇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狅犳狋犺犲犲狓犻狊狋犻狀犵狀犪狋狌狉犪犾狏犲犵犲狋犪狋犻狅狀犻狀犆犺犻狀犪犫犪狊犲犱狅狀犆犛犆犛
FENGQisheng,XIULina,LIANGTiangang
(StateKeyLaboratoryofGrasslandFarmingSystemsColegeofPastoralAgricultureScience
andTechnology,LanzhouUniversity,Lanzhou730020,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Vegetationtypeisthebasisforthestudyofnaturalvegetation.TheCSCS(comprehensiveandse
quentialclassificationsystem)modelreflectsthepotentialnaturalvegetationtypesandtheirspatialdistribu
tion.Therefore,researchonthespatialdistributionofexistingnaturalvegetationtypesbasedontheCSCS
modelhaspracticalsignificanceingrasslandresourcemonitoringandanimalhusbandryproductionmanage
ment.BasedonthepotentialnaturalvegetationmapofChinaproducedbytheCSCSmodel,thedistribution
wasanalysedanddividedintotypicalareasofexistingnaturalvegetationbycombiningitwiththeChinesevege
tationmapandDEM (digitalelevationmodel)data.Thisisthefirsttimethattheexistingnaturalvegetation
distributionmapandthetypicalareaofexistingnaturalvegetationdistributionmapofChinahavebeenpro
duced.ItwilplayanimportantroleinthesamplingpositionselectionofCSCSbasedgrasslandtypesinfield
investigationsandinthestudyoftheirplant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CSCSmodel;existingnaturalvegetation;typicalarea
42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3) Vol.22,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