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ontratest Investigation on Seven Clones ofEucalyptus MultiplaceForestation inM iddle??subtropics of Fujian

福建中亚热带7个桉树无性系多点造林对比试验研究



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 2): 181~ 187
Forest R esearch
  文章编号: 10011498( 2007) 02018107
福建中亚热带 7个桉树无性系多点
造林对比试验研究
李宝福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南方山地用材林培育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12 )
摘要: 在福建中亚热带开展 7个桉树无性系的区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巨桉 3号速生性、适应性和耐寒性强, 生长量
高, 稳定性较好,可耐 - 4~ - 4. 5  的低温。DH 2012、巨桉 1号和 DH1841生长量较高, 速生性、适应性和抗逆性
较强, 稳定性好,可耐 - 3. 5~ - 4. 0  的低温。这 4个无性系适合在福建中亚热带年均温 19  以上的不同区域选
择应用; 柳窿桉 9号速生性中等,耐寒性有限, 只可耐 - 2. 0~ - 2. 5  的低温, 而赤桉 1号和赤桉 3号虽耐寒性强,
可耐 - 5  的低温,但速生性差、产量低,而且这 3个无性系的变异性大 ,稳定性差, 适应范围窄,只适合局部小区域
生长, 作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不提倡在该区发展。
关键词: 福建中亚热带;耐寒桉树无性系;区域试验
中图分类号: S792. 39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060704
基金项目: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攻关项目 按树良种选育与扩繁应用 ! (闽林科 200310)专项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 李宝福 ( 1968∀ ) ,男,福建仙游人,高级工程师,农业推广硕士,研究方向为森林培育与森林土肥.
联系电话: 059187911431, Ema i:l 2003 libaofu@ 163. com
Contratest Investigation on Seven C lones ofEucalyp tusMultiplace
Forestation inM iddlesubtropics of Fujian
LI Baofu
( Fu jianA cadem y of Forestry, K ey Laboratory of SouthernMountain T imber
Forest Cu ltivat ion, S tate Forestry Adm in istrat ion, Fuzhou 350012, Fu jian, Ch ina)
Abstract: Contratest investigat ion on 7 clones ofEucalyp tus in the m iddlesubtrop ics of Fu jian w as conducted and
the resu lt show ed that the adaptability, fastgrow th and co ldresistance ofE. grandisN o 3w ere strong, the g row th in
crementw as h igh, the stability w as better, it could bear the low temperatures of - 4~ - 4. 5  . The adaptability,
fastg row th and co ldresistance ofE. grandis No 1, DH 1841 and DH2012 w ere stronger, the yie ld w as h igher, the
stability w as excellen,t they could bear the low temperature of - 3. 5~ - 4. 0  . They were suitab le to be planted in
Fu jian m iddlesubxropica l areaw ith average temperature above 19  ; The fastg row th ofE. saligna #E. exserta No 9
w ere generic but its resistant to co ld w as lim ited, could on ly bear low temeratures o f - 2. 0~ - 2. 5  , the rate of
freeze in juryw as h igh. The co ldresistance ofE. camaldulensisNo 1andNo 3 w ere strong, cou ld bear the low temper
atures of - 5  , but the ir fastg row th w ere poor and y ie lds w ere low. M oreover, the variability of th is three clones
w as b ig and the stab ilityw as not good, the adapt ive areaw as narrow, they cou ld on ly f it to p lant on local small areas
and d idn∃ t advocate deve lopment in them idd lesubtrop ics of Fu jian.
Key words: m iddlesubtropics of Fujian; Eucalyp tus o f co ldresistance clone; reg ional experimentation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0卷
桉树 ( Eucalyp tu s spp. )作为一类重要的短周
期工业用材树种近几年发展迅猛 [ 1 ]。福建省现
有桉树速丰林面积约 10万 hm2且每年以约 1. 33
万 hm 2的速度递增并逐步向北推移, 但在闽西北
中亚热带地区,桉树人工林的栽培仍处于试验阶
段, 长期以来在引种栽培中时常遭受不同程度的
冻害, 损失较大, 不少地方的领导和群众对进一
步发展桉树产生严重顾虑。因此, 选择既抗寒又
速生的桉树良种, 是该区发展桉树短周期工业原
料林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虽然近 20年来国内
较多地开展有关耐寒桉树的选育研究 [ 2~ 4 ] , 但目
前可供推广应用的耐寒无性系仍然较少, 尤其是
经过试验认定的优良无性系极为缺乏, 也未见有
关于耐寒桉树无性系区域试验效应分析的文献
报道, 生产上选用耐寒桉树无性系显得比较盲
目。针对这种情况,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攻关项
目根据福建中亚热带地区的气候和立地条件, 将
收集到的耐寒桉树无性系在不同区域内开展多
点造林对比试验, 评价不同无性系的适应性并明
确其种植范围,为推广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点选择在立地类型和气候条件不同的南
平太平林业试验场信坑山 46林班 3大班 1、2小
班 (代表闽北南部, 118%25& E, 26%27&N )、邵武
市沿山镇固源村满山 1大班 9小班 (代表闽北北
部, 117%35&E, 27%20&N )、永安市大湖镇坑源村
7大班 2、3小班 (永安林业集团基地, 代表闽中,
117%30&E, 25%54&N )和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大梧
工区禾坑亭 10大班 2小班 (代表闽西, 116%35&
E, 25%15&N )。试验林地除上杭白砂点为杂灌地
外, 其他 3个点均为杉木 ( Cunningham ia lanceola
ta ( Lamb. ) Hook. )采伐迹地, 土壤均为花岗岩发
育的红壤 ,土层厚度大于 100 cm, 腐殖质层厚度 5
~ 23 cm, 4个试验点的林下植被主要有芒萁骨
(D icranop teris d icho toma ( Thunb. ) B ernh. )、桂竹
(Phy llo stachy s bambusoides S ieb. et Zucc. )、五节芒
(M iscanthu s f lor idulus ( Lab il.l ) W arb. )。各试验
地的气候及立地基本情况见表 1。
表 1 试验点气候及立地基本情况
地点 年均温 / 最冷月 ( 1月 )均温 /
最热月 ( 7月 )
均温 /
年降水
量 /mm
相对湿
度 /% 无霜期 /d
极端低
温 / 海拔 /m 坡向 坡度 / ( % )
土壤肥
力等级
南平太平 19. 4 9. 1 28. 4 1 817 81 300 - 5. 0 116 东 28 ∋
永安大湖 19. 1 10. 0 28. 0 1 700 80 295 - 5. 6 380 西南 26 ∋
上杭白砂 19. 2 10. 5 27. 5 1 720 80 295 - 5. 5 475 东南 20 (
邵武沿山 18. 0 6. 3 26. 5 1 783 78 264 - 7. 5 468 西南 24 ∋
2 材料与方法
2. 1 试验材料
参加区域试验的无性系有: 柳窿桉 9号 [ ( E.
sa ligna Sm ith #E. ex serta F. M ue l.l N o 9) ]、赤桉 1
号 ( E. camaldu lensis Dehnh. N o 1 )、赤桉 3号 ( E.
camaldulensis N o 3)、巨桉 1号 ( E. grand isW. H ill
ex M aiden N o 1 )、巨桉 3号 ( E. grand is N o 3 )、尾
赤桉 DH 2012 [ (E. urophy lla S. F. B lake # E. ca
ma ldu lensis Dehnh) DH2012 ]和尾细桉 DH 1841
[ (E. urophy lla # E. tereticorn is Sm ith ) DH1841 ]
共 4个树种 7个无性系 , 材料来源见表 2。苗木
均为组培苗,苗高 15~ 20 cm, 由福建省林业科学
研究院桉树种苗科技攻关项目组负责调度。
表 2 参试桉树无性系基本情况
试验号无性系名称 来源
1 DH 1841 福建省林业试验中心提供 (广西东门林场选育 )
2 柳窿桉 9号 福建省林科院组培室提供 (广西林科院选育 )
3 DH 2012 福建省林业试验中心提供 (广西东门林场选育 )
4 巨桉 1号 福建省龙岩市种苗站提供 (永安林业集团选育 )
5 赤桉 1号 永安林业集团种苗中心提供 (永安林业集团选育 )
6 巨桉 3号 福建省龙岩市种苗站提供 (永安林业集团选育 )
7 赤桉 3号 永安林业集团种苗中心提供 (永安林业集团选育 )
2. 2 试验设计与造林
以无性系为处理,随机区组设计, 重复 3次,每处
理小区面积 0. 1 hm2左右,同一个试验点的同一区组
内各小区的立地条件 (坡向、坡度、海拔、坡位、土壤肥
力 )基本一致。
造林措施为:造林密度 1 665株) hm- 2 (株行距 3
m # 2m )。造林地经全面劈草清杂、炼山及残留物进
182
第 2期 李宝福: 福建中亚热带 7个桉树无性系多点造林对比试验研究
行堆烧后,块状整地挖明穴, 穴规格 50 cm # 40 cm #
30 cm,造林前一周施钙镁磷肥 500 g)穴 - 1作基肥后
回表土。苗木于 2003年 4月下旬定植, 造林时苗木
用白蚁驱避药液 ( 800倍 )沾根并在造林后每穴施呋
喃丹 5 g以防白蚁 ( Term it idae等 )危害。定植后 15 d
调查成活率并补植,造林后当年 6、9月全锄草和扩穴
培土各 1次,次年 5月全锄草 1次并结合抚育追施复
合肥每株 250 g。
2. 3 调查与数据处理
造林后每年定期调查各样地 (抽取中间 3 ~ 5
列,至少确保每小区调查株数 30株以上 )的林木树
高、胸径等生长量指标,以及风害、旱害、寒害和病虫
害等情况并记录自然灾害气候资料。
寒害情况分析,参照国家林木寒害分级标准,结
合桉树的受冻特点,将按树受冻后的生态反映分为
6级 [ 5] , 其标准见表 3。在调查中, 对照桉树冻害分
级标准逐株目测调查评定冻害级, 其计算式为: 平
均冻害级代表值 = ∗ (受冻级代表值 #该级受冻株
数 ) /调查总株数 ) [ 6]。
表 3 寒害等级标准
寒害等级
代表值
症状
叶 枝 主干
0(无冻 ) 叶片正常,未受冻失绿或脱落 未受冻害 树干无损伤
1(轻微冻 ) 树冠 1 /4的叶片受冻失绿、干枯宿存或脱落 嫩梢枝条受冻轻微,过后很快恢复生长 树干无损伤
2(轻冻 ) 树冠 1 /4~ 1 /2叶片受冻失绿、干枯宿存或脱落 顶梢枯萎 树干冻枯 < 1 /3
3(中冻 ) 树冠 1 /2~ 3 /4叶片受冻失绿、干枯宿存或脱落 当年生枝条大部分受冻枯死,部分多年生枝条受冻 树干冻枯 1 /3~ 1 /2
4(重冻 ) 树冠 > 3 /4的叶片受冻失绿、干枯宿存或脱落 多年生枝条大部分受冻枯死 树干冻枯+ 1 /2
5(冻死 ) 树冠全枯 全部受冻枯死 树干全枯
按福建省桉树二元材积公式 [ 7]:
V= 0. 000 035 46D
1. 782 514 957
H
1. 256 710 514计算材积。
数据统计分析由 DPS专业统计软件完成,其中区
域效应分析的数学模型为 [ 8, 9] :
ijk = + i + !j + ( !) ij + ∀jk + #ij k ( i= 1, 2, 3, ,
a j= 1, 2, 3, ,b k= 1, 2, 3, ,n)
品系效应、地点效应、品系与地区的互作效应均属
固定型效应。式中 ij k表示第 i个品系在第 j个地点第
k区组的观测值, 为公共总体平均值, i为第 i个品系
效应, !j为第 j地点效应, ( !) ij为 i品系与 j地点的交
互效应, ∀jk为 j地点内第 k区组效应, #ijk是服从 N ( 0,
∃2 )分布的随机误差。互作效应 ( !) ij = ij) - i) )
- ) j) + ,设无性系与地点的交互效应方差为 k2 !,即
K
2 != ∗a
i= 1
∗b
j= 1
( !) 2tj / ( a - 1) ( b- 1),则在固定模型中, k2 !
= (MSAB -MSe) /n,第 i无性系与地点的交互效应方差
k
2 !( i) =MSAB ( i) - a- 1
an
MSe,MSAB ( i)为第 i无性系与地点
的交互效应均方,MSe为误差均方。为便于比较和提高
评价精度,引入互作效应的相对变异系数 (C) V )来评
价无性系的稳定性,计算式: C ) V !( i) = k2 !( i) / i) )
#100,相对变异系数小,则说明该无性系稳定性好、适
应范围广,反之则说明稳定性差,适应范围窄。
3 结果与分析
3. 1 参试无性系的速生性和适应性分析
造林当年成活率调查表明, 参试的 7个无性系
的成活率均较高, 达 95% 以上。随后, 不同无性系
间的保存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表 4) , 其中赤
桉 3号和赤桉 1号的保存率相对低些。总体上, 参
试无性系的保存率均较高, 当年在 85%以上,第 2年
在 83. 5% ~ 90. 5%之间, 28个月生时仍高达 80%以
上。说明在福建中亚热带山地, 参试的无性系都有
一定的适应能力。
表 4 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项目 DH 1841 柳窿桉 DH 2012 巨桉 1号 赤桉 1号 巨桉 3号 赤桉 3号 方差分析及其显著性检验 (F值 )
造林成活率 /% 96. 2 96. 8 95. 8 96. 4 95. 9 97. 1 95. 7 1. 124
保存率 /% 8个月 91. 1 92. 1 93. 9 91. 9 85. 9 91. 1 86. 1 11. 719* *
20个月 88. 8 87. 8 90. 5 89. 7 83. 7 88. 6 83. 5 6. 654* *
28个月 83. 9 83. 0 85. 6 87. 8 80. 3 83. 2 80. 8 3. 648*
  注: F (6, 18) 0. 05 /0. 01= 2. 661 /4. 015, F ( 6, 12) 0. 05 /0. 01= 2. 996 /4. 821
183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0卷
表 5 参试无性系生长情况
项目 地点 无性系
DH2012 巨桉 3号 DH 1841 巨桉 1号 柳窿桉 9号 赤桉 1号 赤桉 3号
8个月树高 /m 太平 1. 55 1. 50 1. 37 0. 96 1. 21 1. 52 1. 04
永安 1. 54 1. 21 1. 67 0. 95 1. 15 1. 09 0. 99
上杭 1. 48 1. 48 1. 50 1. 10 1. 10 1. 30 1. 05
邵武 1. 33 1. 57 1. 14 0. 86 1. 01 1. 59 0. 98
(平均 ) 1. 48 a 1. 44a 1. 42a 0. 97b 1. 12b 1. 38a 1. 02b
20个月树高 /m 太平 8. 76 7. 62 6. 63 6. 90 7. 64 5. 12 5. 19
永安 7. 97 7. 04 7. 54 5. 95 4. 36 4. 50 4. 61
上杭 6. 20 5. 80 4. 60 4. 20 4. 30 3. 60 3. 80
(平均 ) 7. 64 a 6. 82ab 6. 26bc 5. 68 bcd 5. 43 cd 4. 41e 4. 53 e
20个月胸径 / cm 太平 8. 02 8. 12 6. 42 6. 95 7. 23 5. 29 5. 06
永安 7. 55 7. 18 7. 57 6. 15 4. 82 4. 26 4. 17
上杭 5. 60 6. 30 4. 00 4. 50 3. 80 3. 20 3. 50
(平均 ) 7. 06 a 7. 20a 6. 00b 5. 87b c 5. 28 c 4. 25 d 4. 24d
28个月树高 /m 太平 10. 90 11. 82 10. 40 10. 52 9. 95 7. 71 8. 65
永安 10. 15 9. 37 9. 49 8. 66 4. 96 5. 87 5. 68
上杭 7. 03 6. 80 6. 80 6. 40 2. 63 5. 33 5. 37
(平均 ) 9. 36 9. 33 8. 90 8. 53 5. 85 6. 30 6. 57
28个月胸径 / cm 太平 9. 31 11. 79 8. 79 9. 78 9. 28 6. 21 7. 09
永安 10. 33 10. 26 8. 62 9. 59 7. 80 5. 66 5. 07
上杭 7. 17 7. 95 6. 70 6. 83 2. 10 4. 43 4. 60
(平均 ) 8. 94 10. 00 8. 04 8. 73 6. 39 5. 43 5. 59
  注: − 8个月生的数据为 2003年 12月 15日受冻前调查, 20个月生数据为 2004年 12月 28日受冻前调查, 28个月数据为经受冻害后 2005
年 8月 23日调查。 . 两两之间含有相同的字母说明没有差异,否则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在速生性方面, 从表 5可以看出, 造林当年
DH2012、巨桉 3号、DH 1841和赤桉 1号生长较快,
8个月平均树高在 1. 4 m以上, 而柳窿桉 9号、巨桉
1号和赤桉 3号早期生长相对较慢, 8个月平均树高
仅 1. 0m左右。经方差分析及 SSR多重比较表明
(树高 F值为 8. 088* * ) DH 2012、巨桉 3号、DH184
1、赤桉 1号无性系造林当年的树高生长量显著或极
显著地高于柳窿桉 9号、赤桉 3号和巨桉 1号。可
见, DH 2012、巨桉 3号、DH1841和赤桉 1号的速生
性在造林当年就表现得较为突出。随后, 经受造林
当年严冬 ( 2003年 12月 20日 )的考验, 在邵武低温
- 6. 5  的霜冻下, 所有无性系均受冻达 5级而全
部冻死,在太平、永安、上杭低温 - 2~ - 4  下, 除
赤桉 2个无性系未受冻或只轻微受冻外, 其余无性
系均不同程度的受冻 (小于 3级 ) ,过后恢复了抽梢
生长。 2005 年 1 月 1 日 3 个试验地出 现了
- 4. 5~ - 5  的低温和 3月份连续长时间的低温
霜冻,参试的无性系再次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特别
是永安和上杭试验点的大部分无性系受冻严重, 直
接影响了生长量。考虑到某些无性系较速生但耐寒
性有限如柳窿桉 9号,在经受严重冻害后,生长量大
大降低,倘若以经受重冻后的生长量来衡量速生性
则显然会产生偏差。为此,以 20个月生未经受严重
冻害的生长量来评价速生性, 经方差分析及 SSR多
重比较结果表明, 参试无性系的林分树高、胸径的 F
值分别为 8. 714* * 和 10. 521* * [F ( 6, 12) 0. 05 /0. 01=
2. 996 /4. 821], DH2012和巨桉 3号间的树高、胸径
没有差异且树高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柳窿桉 9号和
赤桉 2个无性系,胸径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所有的
参试无性系 (表 5)。参试无性系的速生性大小排序
为: DH2012和巨桉 3号 > DH1841和巨桉 1号 >
柳窿桉 9号 >赤桉 3号和赤桉 1号。
3. 2 参试无性系的抗逆性分析
定期观测表明,试验期间,参试的无性系很少出
现风折、断干、倒伏现象, 也没出现严重的病虫危害
及旱害现象。这足以证明 7个无性系在福建中亚热
带地区表现有很强的抗倒伏、抗旱和抗病虫害能力。
184
第 2期 李宝福: 福建中亚热带 7个桉树无性系多点造林对比试验研究
表 6 参试无性系受冻情况
无性系 当年生平均受冻等级太平 - 2  上杭 - 3. 5  永安 - 4  邵武 - 6. 5 
20个月生平均受冻等级
太平 - 4. 5  上杭 - 4. 8  永安 - 5 
DH 2012 0 1. 0 1. 5 5 1. 4 2. 3 2. 0
巨桉 3号 0 1. 2 1. 4 5 0. 4 2. 0 1. 8
DH 1841 0 1. 8 2. 0 5 1. 1 2. 8 2. 5
赤桉 1号 0 0 0 5 0. 1 0. 8 0. 7
柳窿桉 9号 1. 1 2. 8 3. 0 5 2. 4 4. 1 3. 3
赤桉 3号 0 0. 5 0. 6 5 0 0. 4 0. 2
巨桉 1号 0 1. 6 2. 0 5 1. 0 2. 5 2. 0
  但是,福建中亚热带地区突出的气候特点是冬
季低温寒流,在幼林阶段,因枝、叶比较嫩弱,寒害成
了制约该区桉树速丰林成败的主导因子。 2003年
冬、2004年冬至 2005年春, 该区分别出现了 2次典
型低温天气,据调查, 不同无性系的耐寒性及对低温
的表现情况见表 6。从表 6看出, 2003年冬 ( 2003
年 12月 20日受冻 ) ,林分正处于幼林初期, 对低温
反映比较敏感,在邵武低温 - 6. 5  的情况下, 参试
的无性系全部受冻而报废。在 - 4  以上的低温
下,不同无性系受冻表现不一, 其中柳窿桉 9号在
- 2. 0  的低温天气下, 就有 35%的林木顶梢受冻
约 20 cm,受害平均等级达 1. 1级, 而在低温 - 3. 5~
- 4. 0  下, 100%受冻且冻害等级达 2. 8~ 3. 0级;
在低温 - 3. 5~ - 4. 0  的情况下, DH2012和巨桉
3号受冻等级在 1. 0 ~ 1. 5级之间, 过后恢复较好。
DH1841和巨桉 1号受冻等级在 1. 6~ 2. 0级之间,
过后也恢复抽梢但不如 DH2012和巨桉 3号好。而
赤桉 1号和赤桉 3号耐寒性相对较强, 没有或只轻
微受冻。
2004年冬至 2005年春 ( 2005年 1月 1日、2005
年 3月受冻 ), 太平、上杭、永安 3地出现了 - 4. 5~
- 5  的低温天气且持续时间达 5 h左右,该气温是
福建省中亚热带温区冬季时常出现的低温天气, 虽
然随着林木的生长, 林木本身抗性的增强而耐寒性
大大提高,但由于气温低且持续时间长,除赤桉 2个
无性系基本没有受冻外,其他无性系均不同程度地
受冻,其中柳窿桉 9号受冻严重 ( 100%受冻,受冻平
均等级 2. 4~ 4. 1之间 )且恢复较差 (多形成多头开
杈 ) ;巨桉 3号在 - 4. 5  的低温下, 有 42%的林木
的幼叶和嫩梢受轻微危害 (嫩梢受冻约 5~ 10 cm ) ,
平均受害等级 0. 4级, 寒流过后恢复生长, 但在 - 5
 的低温下, 平均受冻等级在 2级左右; DH2012、巨
桉 1号和 DH 1841的耐寒性相当, 在 - 4. 5  的低
温下,受冻率在 76% ~ 85% 之间, 嫩梢受冻 15~ 40
cm, 平均受害等级在 1. 0~ 1. 4, 在 - 5  的低温下,
均 100%受冻且冻害等级在 2. 0~ 2. 8之间。
根据冻害及其恢复生长状况调查结果, 幼树赤
桉 3号和赤桉 1号可耐 - 5  的低温, 巨桉 3号可耐
- 4. 0 ~ - 4. 5  的低温, DH201 - 2、巨桉 1号和
DH 1841可耐 - 3. 5~ - 4. 0  的低温,柳窿桉 9号
只可耐 - 2. 0~ - 2. 5  的低温。
3. 3 参试无性系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及综合评价
选择
前述分析已表明, 参试无性系的造林成活率、林
分保存率均较高, 且抗倒伏、抗旱和抗病虫害能力均
较强,为此,本研究将这些性状指标忽略而不作为评
价依据。因经受两次不同程度的冻害考验, 目前近
3年生的生长量不但可以反映出无性系的适应性和
速生性,同时可以间接反映无性系的抗逆性特别是
抗寒能力,因为受冻及其恢复情况直接影响着林木
的生长和产量,而且对短周期桉树用材林来说, 林龄
28个月已达半个轮伐期, 此时的生长量基本上可以
反映主伐时产量的高低趋势和树木本身的遗传潜
力 [ 10、11]。为此, 在前述各性状差异性分析的基础
上,以经受不同程度霜冻后的材积生长量为指标采
用品系区域试验专业统计分析方法 [ 9] , 对参试无性
系主效应、地点效应以及无性系与地点的交互效应
及其变异性进行分析, 综合评价无性系的速生性、适
应性、抗逆性和稳定性。
185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0卷
表 7 无性系 #地点材积互作效应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
无性系 28个月生材积 /m 3太平 ( E1) 永安 ( E 2) 上杭 ( E3 )
三地材积均值
SSR多重比较* 主效应值
互作变异
系数 C. V /%
综合评
定值 p i 适应地区 优劣排序
巨桉 3号 0. 064 4 0. 037 6 0. 016 2 0. 039 4 aA 0. 017 3 29. 806 7 0. 663 E1, E1~ E3 1
DH 2012 0. 038 2 0. 042 1 0. 014 1 0. 031 5 b B 0. 009 4 26. 823 2 0. 712 E2, E1~ E3 3
巨桉 1号 0. 040 5 0. 030 1 0. 011 3 0. 027 3 bc BC 0. 005 2 9. 621 2 0. 664 E1~ E 3 2
DH 1841 0. 032 7 0. 028 0 0. 012 3 0. 024 3 c C 0. 002 2 13. 756 4 0. 839 E1~ E 3 4
柳窿桉 9号 0. 033 9 0. 010 4 0. 000 5 0. 014 9 d D - 0. 007 2 42. 121 9 1. 716 E1 5
赤桉 3号 0. 017 5 0. 005 7 0. 004 9 0. 009 4 e DE - 0. 012 7 78. 851 7 2. 808 E1 6
赤桉 1号 0. 012 2 0. 007 2 0. 004 3 0. 007 9 e E - 0. 014 2 110. 414 5 3. 736 E1 7
  * 两两之间含有相同的字母说明没有差异,否则有差异。小写字母为 5%显著水平,大写字母为 1%极显著水平。
经对参试无性系 28个月生材积的区域效应分
析结果表明,参试无性系主效应、地点副效应以及无
性系与地点交互作用的 F 值分别为 63. 506 4* * 、
169. 030 2
* * 和 10. 081 6* * , 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
为深入了解各无性系在具体环境的适应情况, 进一
步对无性系主效应以及无性系与地点的互作效应进
行分析,从表 7的综合分析结果看出,巨桉 3号无性
系主效应大,生长量高, 其次为 DH2012、巨桉 1号
和 DH1841无性系, 经 SSR多重比较结果表明, 巨
桉 3号的材积极显著地高于参试的所有无性系,
DH2012、巨桉 1号和 DH1841的材积也均极显著
地高于柳窿桉 9号、赤桉 3号和赤桉 1号。从各无
性系与地点交互效应的变异性来看, 巨桉 1号和
DH1841的互作变异系数小, 其次为巨桉 3号和
DH2012,而柳窿桉 9号、赤桉 3号和赤桉 1号的互
作变异系数大,稳定性差, 适应性窄。
在育种试验和生产实际中, 希望所选的品系 (或
无性系 )主效应大, 有较高的生产能力, 同时还希望
这些品系与环境的交互效应小, 稳定性好, 对环境有
广泛的适应性 [ 12]。为此,用无性系 #地点互作效应
的相对变异系数以及基因型主效应值作为多性状综
合评价、选择优良无性系以及确定供试无性系适宜
种植范围的依据 [ 13]。
多性状综合评价,以 P i值小为优,公式 [ 14] : P i =
∗K j (1- a ij /a0j ) 2 , 式中 P i为第 i个无性系的综合
评定值; K j为 j个性状的权重系数,根据生产实际, 在
本研究中,主效应值是速生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的综
合反映,其权重系数定为 0. 9,而互作效应变异系数
的权重系数定为 0. 1; a ij为第 i个无性系的第 j个性
状指标数据; a0j为第 j个性状指标最优的数据, 其中
主效应指标值取参试无性系的最大者, 变异系数取
最小值者。经计算, 巨桉 3号的 P i值最小 ( P i =
0. 663), 其综合性状最优, 而赤桉 1号的 P i值最大
(P i = 3. 736), 其综合性状最差。依 P i值的大小, 参
试无性系综合性状优劣排序为: 巨桉 3号 > 巨桉 1
号 > DH 2012> DH1841> 柳窿桉 9号 > 赤桉 3号
>赤桉 1号。
在多性状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以无性系主效应
值+0(正效应, 产量大于群体均值 )且无性系 #地
点互作效应的相对变异系数 / 总体平均值 ( C. V =
44. 485% )为选择优良无性系的入选标准,选出巨桉
3号、巨桉 1号、DH2012和 DH1841为耐寒优良无
性系。其中巨桉 3号生长量高, 速生性、适应性和抗
逆性特别是耐寒性强, 稳定性较好,适应范围广, 尤
其适合在南平太平生长。 DH2012、巨桉 1号和
DH 1841生长量较高, 速生性、适应性和抗逆性较
强,稳定性好,变异小, 适应范围也广,其中 DH2012
尤其适合在永安生长。这 4个无性系可在福建中亚
热带年均温高于 19  的不同区域选择种植。
4 结论与讨论
( 1)经综合评价, 选出较耐寒较速生且对环境
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的优良无性系巨桉 3
号、DH2012、巨桉 1号和 DH1841,可供福建中亚热
带年均温 19  以上的不同区域选择应用。其中, 巨
桉 3号 28个月生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可达 6. 8~
11. 8m、8. 0~ 11. 8 cm和 0. 016~ 0. 064m 3,可耐 - 4
~ - 4. 5  的低温; DH2012、巨桉 1号和 DH1841
无性系 28个月生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可达 6. 4~
10. 9m、6. 7~ 10. 3 cm和 0. 011~ 0. 042 m3, 可耐 -
3. 5~ - 4. 0  的低温。此外, 巨桉 3号和 DH2012
可能对立地条件要求相对高些, 在较好的立地条件
下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既速生又耐寒的优势, 因此
在推广中应根据各地的具体立地条件针对性地加以
选择应用。
( 2)柳窿桉 9号速生性中等, 耐寒性有限, 幼树
只可耐 - 2. 0~ - 2. 5  的低温,易受冻且受冻后恢
复生长较难或恢复不理想。而赤桉 1号和赤桉 3号
186
第 2期 李宝福: 福建中亚热带 7个桉树无性系多点造林对比试验研究
虽耐寒性强,可耐 - 5  的低温, 但速生性差、产量
低。而且这 3个无性系与地点的交互效应的变异性
大,稳定性差,适应范围窄, 综合性状较差, 作为短周
期工业原料林不提倡在该区发展。
( 3)速生性和耐寒性除了与林木本身的遗传特
性有关外,还与海拔、小地形因子、土壤肥力、栽培管
理措施以及林木长势等有关, 如本研究中的上杭试
验点虽然 2005年初的低温比永安高,但受冻程度均
比永安严重,这主要与其立地条件较差、林木长势较
弱有关。因此,中亚热带山地栽培耐寒桉树无性系,
除了考虑选择适宜造林地包括海拔、土壤、小地形等
因素外,还应注意栽培措施的到位。有关耐寒优良
桉树无性系适宜种植的海拔高度还有待进一步
研究。
参考文献:
[ 1] 黄晖.我国营造桉树人工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 J] .广西热带农
业, 2004 ( 6) : 42~ 43
[ 2 ] 林睦就,杨民胜,李柏海,等.湖南耐寒桉树引种试验研究 [ J] .桉
树科技, 2003 ( 1) : 1~ 12
[ 3 ] 黄德龙,黄秀美,吴载璋,等.耐寒桉树树种及种源引种试验 [ J] .
林业科技开发, 2003, 17( 6 ): 18~ 21
[ 4 ] 陈健波,项东云,张建明,等.广西耐寒桉树育种研究现状与对策
[ J] .广西林业科学, 2003, 32 ( 1) : 7 ~ 11
[ 5 ] 林小凡,王文辉. 江西桉树冻害的调查研究 [ J] .江西林业科技,
1992 ( 6) : 16~ 22
[ 6 ] 林业寒害联合调查组.广东省林业寒害情况 [ J] .广东林业科技,
2000 ( 4) : 26~ 33
[ 7 ] DB35 /T5152003. 福建省桉树丰产标准 [ S ] . 福建省标准局发
布, 2003
[ 8 ]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 DPS数据处理系统 [M ] .北
京:科学出版社, 2002: 256~ 259
[ 9 ] 廖桂宗,彭世揆.试验设计与抽样调查 [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 1993: 154~ 158
[ 10 ] 王豁然, 柴修武,郑勇奇, 等. 不同种源巨桉生长与材性变异
[ J]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 ( 2) : 199~ 202
[ 11 ] 姚庆端, 张金文,洪长福, 等.闽南山地桉树纤维材优良无性系
的选择研究 [ J].林业科学, 2003, 39(专 ) : 87~ 92
[ 12 ] 姚庆端.桉树优良无性系制浆造纸性能与适应性的研究 [ J] .福
建林学院学报, 2004, 24( 4 ): 316~ 322
[ 13 ] 王克胜, 卞学瑜,李淑梅, 等.欧美杨无性系区域试验的效应分
析与稳定性测定 [ J]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 1) : 92~ 96
[ 14 ] 陆钊华, 徐建民,卢国桓, 等.韦塔桉种源多性状综合评价及育
种值的估算 [ J].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 2) : 220~ 225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