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Opuntia ficus-indica

印榕仙人掌栽培技术研究



全 文 :收稿日期: 20040311
基金项目: 中国林科院重点基金 印榕仙人掌抗旱性及栽培技术研究的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杨文云( 1969 ) ,男,云南南涧人,副研究员.
* 通讯作者.
林业科学研究 ! 2004, 17( 6) : 741~ 745
Forest Research
! ! 文章编号: 10011498( 2004) 06074105
印榕仙人掌栽培技术研究
杨文云, 杨时宇* , 李志国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云南 昆明 ! 650224)
摘要: 对红果和黄果两个类型印榕仙人掌进行了节片直接扦插栽培试验, 结果表明:种片培育宜采用
模式∀ (每床 2 行,行距 30 cm,株距 30 cm, 714 万株#hm- 2 )、∃ (每床 3行, 扦插位置呈 X形, 外2 行
行距 40 cm,株距 40 cm, 7 69万株#hm- 2 ) , 蔬菜、养虫和饲料节片培育宜采用模式∀ , 果实培育则采用
模式% (株距 60 cm,床距 100 cm, 139 万株#hm- 2 ) ;次顶部成熟的 1片节片是扦插最好的节片;黄果类
型在不同土质上的栽培效果无明显差异,红果类型在偏黏性土壤上的栽培效果比黄果类型差,但在偏
砂性土壤上栽培的新长节片数量和质量分别是黄果类型的 1 19 倍和 154 倍, 是黏性土壤上同类型
的 207倍和 225 倍。
关键词: 印榕仙人掌;节片; 直接扦插;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8233 ! ! ! 文献标识码: A
印榕仙人掌( Opuntia f icusindica Mill)是重要生态经济多功能植物,自然分布于秘鲁、墨西
哥等国干旱、少雨的沙漠和半沙漠区, 野生于我国西部滇北、滇东、川西南、贵西南、藏西南及
桂西地区海拔 600~ 2 900 m的干热河谷[ 1~ 5] 。幼嫩节片可作新鲜蔬菜食用, 成熟节片则可饲
喂牛、羊等反刍类牲畜,或放养胭脂虫( Dactylopius coccus Costa) ,用于提取纯天然昆虫色素胭脂
红[ 1~ 3] 。果实味美可口,系著名无公害水果,红果类型尤受消费者欢迎, 售价较高。印榕仙人
掌十分耐干旱、贫瘠,现已作为蔬菜、饲料、养虫、水果等不同用途在墨西哥等 20余个国家广泛
栽培,也适宜在我国西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等省(自治区)干热、半干热河谷以及石质
山地,作为经济植物露天栽培,或用于水土流失治理。本文在印榕仙人掌引种繁殖获得成功并
初步掌握其生态适应性基础上,选择适生性较好的云南省元江干热河谷,研究节片直接扦插栽
培的关键技术, 为开展印榕仙人掌和胭脂虫的培育与利用提供依据。
1 ! 试验点概况
试验地点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的元江试验站( 101&59∋ E, 23&36∋ N) , 海拔
410m,属于北热带干热河谷气候类型,土壤类型为燥红土[ 6]。据多年统计: 年均气温 237 ( , 极
端最高气温423 ( ( 5月) ,极端最低气温28 ( ( 1月) , )10 ( 积温8 7089 ( ;年均降水量8051
mm;年均相对湿度 69%; 年蒸发力 1 5662 mm,干燥度 19;年日照时数 2 3406 h, 日照百分率
53%
[ 7]。试验地面积 016 hm2 , A地块014 hm2 ,土质偏黏; B地块 004 hm2 ,土质偏砂。
2 ! 材料与方法
21 ! 材料来源
印榕仙人掌种子于 1995年年底从秘鲁引进, 分红果和黄果两个类型, 1997年在昆明室内
培育出实生苗,同年 10月定植于元江试验站, 待长至高约15m,切取节片长15~ 20 cm、宽8~
11 cm、厚 06~ 10 cm节片作扦插材料。两个类型的形态学特征为: 红果类型, 基部节片肥厚,
表面无刺,刺座垫状,具长 04~ 07 cm 金黄色成束刚毛, 中部及上部节片表面无刺和刚毛,或
偶见 1~ 2枚白色细弱刺,长不超过 12 cm,浆果果肉红色;黄果类型, 基部节片稍薄, 表面近无
刺毛, 刺座常放射状着生 3~ 6枚乳白色硬刺,长 15~ 28 cm,中部及中上部节片表面刺稍弱,
常1~ 4枚,浆果果肉黄色。
22 ! 试验方法
试验地全面松翻后除去石块,并平整成床。在 A地块上, 于 1997年 8月中旬将平整后的
地块按床距20 cm 做成宽分别为 40 cm ( ∀)、50 cm( ∃)、100 cm( %) 3种床圃,选取红果类型长
15~ 25 cm、宽8~ 13 cm的单片节片,床∀按每床 2行、行距30 cm、株距 30 cm、714万片#hm- 2
扦插, 床∃按每床 3行、节片扦插成 X形、外 2行行距 40 cm、株距 40 cm、769万片#hm- 2扦
插,床 %按株距 60 cm、139万片#hm- 2扦插, 连续 3 a 观测植株高、株冠、新长节片数、节片大小
的生长情况; 1998年 7月底, 将两个类型待扦插节片切为 a(顶部幼嫩1片)、b(顶部成熟1片)、
c(顶部成熟 2片)、d(次顶部成熟 1片, 顶部成熟 1片已切除)、e(顶部幼嫩 1片和成熟 1片)、f
(中下部老熟 1片) 6类,测定鲜节片长、宽和质量,按株距 30 cm、行距 40 cm 单行直接扦插,分
2次于生长 05 a和 10 a左右全株切除,调查新长节片的数量、长、宽和总质量。1999年 8月
中旬,在A、B地块上将红果和黄果两个类型长20~ 28 cm、宽 10~ 16 cm 的成熟节片,按株距 30
cm、行距 40 cm单行直接扦插,约 05 a采收 A地块部分植株,调查新长节片数量、长、宽和质
量,约 1 a后将两块试验地的植株全部采收调查新长节片数量、长、宽和质量。
3 ! 结果与分析
31 ! 栽植模式对印榕仙人掌生长的影响
红果印榕仙人掌节片按 3种栽植模式直接扦插,调查生长 025、05、10、15、20、30 a 后
植株高、节片数、节片大小和株冠生长情况(图 1~ 4)。栽植后 025~ 05 a, 3种模式植株的平
均高度、新萌发节片数、节片大小和株冠基本接近。栽培 10 a 时, 3种模式的株高和株冠无
明显差异, 而模式 %的新长节片数为 72片、节片大约 198 cm2 , 模式 ∀、∃新长节片数仅有
58、51片,节片大小仅为 151、138 cm2 ,两者均明显低于模式 %。栽培后 15~ 30 a, 模式 ∀、
∃的株冠和节片大小增加缓慢,而模式%的株冠于 15 a 增至 117 cm后趋于平稳,节片大小则
于20 a 增加至383 cm2 后趋向平缓; 模式 ∀、∃的植株高生长于15 a分别达到175、158 cm后
增加缓慢,模式 %一直持续增长,至 30 a 时达到 273 cm,分别高出模式∀、∃约475%。
从3种栽植模式的生长情况看,栽培10 a后模式 ∀、∃相邻植株之间的节片互相交错,行
间基本郁闭,难以开展正常的松土、施肥及节片采收等工作,模式 %植株间仅有部分节片交错,
方便实施日常管理。按模式 ∀、∃栽培的植株,生长 15 a后除节片数量明显增加外, 株高、株
冠和节片大小增加缓慢, 而按模式 %栽培的, 生长 10 a 后的株高、株冠和节片大小一直持续
742 林 ! 业 ! 科 ! 学 ! 研 ! 究 第17卷
增加,新萌发节片数量较少,主要表现为原有节片长度、宽度和厚度的增大。同期观察到,栽培
至30 a左右,按模式 %栽培的开花结实株率约 60% ,而按模式 ∀、∃栽培的不足 10%。
图 5 ! 不同类型节片栽培的增值效果
32 ! 印榕仙人掌节片类型对栽培效果的影响
印榕仙人掌植株上往往同时存在较多类型的
节片, 有鲜嫩节片、成熟节片, 也有老熟节片。选
择两个类型计 7种节片直接扦插,约 10 a后调查
新长节片的数量和片面积增值结果(图 5)。
从图 5可以看出,随着节片片龄增加, 直接扦
插后新长节片的数量和节片面积均呈增加趋势,
其中黄果类型明显优于红果类型。两个类型的 d
节片是较理想的扦插节片, 其中红果类型新长节
片的数量及节片面积分别增长 256 倍和 413
倍,黄果类型分别增长 375倍和 887倍,均达到
同一类型的最高值。黄果类型 c(顶部成熟 2片)节片相当于 b与d之和,但其栽培效果明显比
b、d任一类型差,如在扦插时切开,栽培效果应为 b、d之和,栽培效果随之显著提高。
743第 6 期 杨文云等: 印榕仙人掌栽培技术研究
33 ! 印榕仙人掌类型和土壤对栽培效果的影响
印榕仙人掌红果和黄果两个类型节片,直接扦插在土壤质地不同、肥力有较大差异的两块
试验地内(表1) ,分别于约 05 a和 10 a时调查试验结果(表 2, 3)。可以看出, 印榕仙人掌在
相同管理条件下在A地块上生长约 05 a, 黄果类型的原有节片和新长节片均比红果类型小,
但新长节片数量和质量的增值倍率分别达 345倍和 389倍,均比红果类型的高。生长约 10
a后,两个类型的节片大小趋于一致, 但黄果类型的新长节片数量和质量仍比红果类型大,分
别是红果类型的 157倍和 138倍,说明黄果类型在偏黏性土壤上的栽培效果优于红果类型。
表 1 ! 试验地块的土壤肥力状况
地块 元素含量( g#kg- 1 )有机质 全N 全P 全 K
元素有效含量( mg#kg- 1)
碱解 N 速 P 速K 速 Ca 速 Fe 速 Zn 速 B 质地
A 253 089 125 1550 0456 5 1234 38761 2 0875 125 338 134 偏黏
B 346 110 184 1735 0926 8 5335 33738 2 2661 1999 958 019 偏砂
! ! 两地块的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基本接近,但 B地块的碱解 N和有效 P含量分别是 A地块的
203倍和 432倍,土壤供肥能力较强。从两个类型印榕仙人掌在两地块上生长约 1 a 的调查
结果看,红果类型在 B地块上长出的节片比 A地块的大, 节片数量和质量分别是试验地 A的
207倍和 225倍,与地块的元素有效含量成正比;黄果类型在两地块上新长的节片数量和质
量基本接近。印榕仙人掌在偏砂性地块上生长约 1 a 后, 红果类型的新长节片数量和质量分
别是黄果类型的 119倍和 154倍,说明红果类型在偏砂性地块上的栽培效果优于黄果类型。
表 2! 印榕仙人掌生长约 0 5 a的栽培效果
类 ! 型 节片数片 长cm 宽cm 质量kg
红果
黄果
原节片 100 247 121 032
新节片 277 234 109 103
净增长倍 277 322
原节片 100 215 113 027
新节片 345 218 101 105
净增长倍 345 389
表 3! 印榕仙人掌生长约 1 a的栽培效果
地块 类型 节片数片 长cm 宽cm 质量kg
A
B
红果 54 275 125 24
黄果 85 285 116 33
红果 112 309 128 54
黄果 94 272 130 35
4 ! 结论与建议
( 1)印榕仙人掌在我国西部干热、半干热河谷区可露天栽培, 但不同的培育目的应采取不
同的栽植模式: 培育种片宜采用模式∃,集约水肥管理,及时切取节片; 培育蔬菜、饲料宜采用
模式 ∀,注意加强水肥管理,促进萌发更多、更大的新节片;培育养虫用节片宜采用模式∀ ,在
植株生长约 10 a后注意定期抹除刚萌发的新节片, 促使原有节片增大增厚; 培育水果则宜采
用模式 %稀植, 培养高大的植株利于开花结果;结合栽培地土壤的肥力状况, 各模式的株行距
和床距应进行适当增减。同时,对按一定模式栽培的印榕仙人掌,可根据种片、蔬菜、胭脂虫产
品以及果实的市场变化, 对栽植密度进行适当调整, 并辅之以相应的抚育措施,提高栽培的经
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 2)直接扦插是印榕仙人掌栽培的最佳方法,扦插采用的较理想节片是次顶部成熟的单片
节片,其次是顶部成熟的单片节片。因此,培育用作种片的印榕仙人掌,前期应多施肥促进萌
744 林 ! 业 ! 科 ! 学 ! 研 ! 究 第17卷
发更多节片,后期需控制新节片萌发,已萌发的要及时抹除,以获得大量的顶部及次顶部成熟
节片。在扦插时,应将两片成熟节片切开扦插,可以显著提高栽培效果。
( 3)印榕仙人掌类型不同,利用价值不同, 在不同土壤上的栽培效果也不一样,必须根据培
育目标选择适宜的类型和土壤进行栽培。黄果类型节片刺硬且刺毛多,利用不方便,在偏黏性
和偏砂性土壤上的栽培效果无明显差异,可考虑在肥力较差的偏黏性土壤上栽培,用于采收果
实和治理生态环境; 红果类型节片刺弱且刺毛少,利用比较方便, 在偏砂性土壤上的栽培效果
比偏黏性土壤上的好,建议优先在质地偏砂性、肥力较高的地块大力推广栽培,充分发挥其在
水果、蔬菜、饲料、养虫等方面的利用优势。
参考文献:
[ 1] 徐民生,刘健,胡长征,等.墨西哥仙人掌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J] .世界农业, 1995( 3) : 28~ 33
[ 2] 杨时宇,杨文云,李志国,等.印榕仙人掌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J]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 1) : 85~ 89
[ 3] 杨文云,杨时宇,李志国.印榕仙人掌引种繁殖初步研究[ 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0, 20( 4) : 204~ 208
[ 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五十二卷第一分册)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276~ 282
[ 5] 吴克贤,汪金江,况成秋,等.食用仙人掌 栽培与应用[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1. 13~ 32
[ 6] 金振洲,鸥晓昆.干热河谷植被[M ]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0. 8~ 13
[ 7] 云南省气象局.云南省农业气候资料集[M ]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3
A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Opuntia f icusindica
YANG Wenyun , YANG Shiyu , LI Zhiguo
( Research Institute of Resource Insects, CAF, Kunming! 650216,Yunnan, China)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experiments of redfruit and yellowfruit types of Opuntia ficusindica were conducted
with cuttage of the joints.Model ∀ ( 2 parallel rows on one bed, row spacing 30 cm, spacing in the rows 30 cm)
and model ∃( 3 rows on one bed shaped the letter  X , 2 outside parallel rows and row spacing 40 cm) were fit
ed to the culture of seedling joints. Mode I was also suitable for the culture of joints used as vegetable, forage
and cochineal insects∗ food, and model %( 1 row in one bed, spacing in the row 60 cm, and bed spacing 100
cm) for fruits culture. A mature joint only inferior to the top posit ion of plant was the best to be used as cut
tings. There was no evident differences for yellowfruit type to be cultivated on either sandy or clay soil, but ob
vious for redfruit type. In spite of its inferior to yellowfruit type on the clay soil, the quantity and weight of new
joints of redfruit type were 1. 19 and 1. 54 times that of yellowfruit type on the sandy soil, and 2. 07 and 2. 25
times that of on the clay soil respectively.
Key words: Opuntiaf icusindica ; joints; cuttage; cultivation
745第 6 期 杨文云等: 印榕仙人掌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