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收稿日期: 2000-01-17
基金项目: 福建省科委“九五”攻关项目( 96Z24)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张飞萍( 1971-) ,男,福建邵武人,讲师,在读博士生.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 4) : 459~462 For est Resear ch
文章编号: 1001-1498( 2001) 04-0459-04
温度、光照对南京裂爪螨的影响
张飞萍1, 徐耀昌2 , 黄芙蓉2, 蔡秋锦1, 钟景辉1
( 1.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系,福建 南平 353001; 2.福建省漳州市森林植物防治检疫站,福建漳州 363000)
关键词: 南京裂爪螨; 毛竹; 生存率
中图分类号: S763. 46 文献标识码: A
南京裂爪螨 ( S chiz otetrany chus nanj ingensis Ma et Yan) 常与竹缺爪螨 ( Apony chus
corp uz ae Rimando )、竹裂爪螨( Schiz otetr any chus bambusae Recb)等害螨共同或单独在毛竹
( Phy llostachy s p ubescens Mazel et H. de Lehaie)叶背刺吸危害, 造成竹叶早衰、早落 [ 1~3]。有关
其生活习性及其发生与部分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防治技术, 前人已作了研究 [ 3~9] , 但未见光照
对其存活、发育、繁殖的影响以及温度与其存活的关系等文献报道,本文就此作一研究报道。
1 材料与方法
1. 1 温度试验
设置- 10 ℃±1 ℃、2 ℃±1 ℃、20 ℃±1 ℃、25℃±1 ℃、30 ℃±1 ℃、39 ℃±1 ℃、41
℃ 7种温度处理, 饲养方法同参考文献[ 4]。将林间采回具螨叶片于双目解剖镜下统计各螨态
数(挑去部分丝巢以便观察) ,并除去捕食螨及其它害螨后置于饲养器中分别进行以上 7种不
同温度处理, 24、48、72 h 后分别统计其存活情况, 72 h 观察进入下一螨态者计为前一螨态,
24、48 h观察进入下一螨态者不作计数, 卵以 72 h 后观察至第 10天孵化情况,第 10天未孵化
者作死亡计。每处理总数均为 20。
1. 2 光照试验
设置全黑、5 h、8 h、≥12 h 共 4种不同光照处理,光照时数由铝制饭盒加盖外罩黑布(每
天定时掀布开盖)控制。将林间采集具螨叶片于双目解剖镜下去其部分丝巢,以便观察并除去
捕食螨及除卵外其它螨态, 每丝巢至多留 2粒正常卵,将具卵叶片置于饲养器中分别进行以上
4种处理,每处理重复数 13~16次, 每日 8: 00至 9: 00观察并记录其孵化、存活、发育及雌螨
吐丝产卵情况。整个试验均在室温下进行( 23 ℃±1 ℃)。
2 结果与分析
1. 1 温度对南京裂爪螨存活的影响
不同温度处理下南京裂爪螨各螨态存活率见表 1, - 10 ℃±1 ℃情况各螨态均不能存活,
表 1 温度对南京裂爪螨存活率的影响 %
温度/℃ 卵
24 h 48 h 72 h
幼 螨
24 h 48 h 72 h
前若螨
24 h 48 h 72 h
后若螨
24 h 48 h 72 h
成 螨
24 h 48 h 72 h
- 10±1 - - - 0 - - 0 - - 0 - - 0 - -
2±1 - - - 100 100 85 90 90 90 95 95 95 95 95 95
20±1 - - 95 95 95 85 100 100 75 85 85 80 90 90 85
25±1 - - 100 100 100 95 95 90 85 75 70 65 95 85 85
30±1 - - 100 55 40 40 95 90 90 100 100 100 65 60 40
39±1 - - 100 70 65 35 60 60 50 75 60 55 50 35 15
每处理总数均为 20,卵孵化率以处理 72 h, 10 d 后统计。
卵经 72 h处理后, 10 d 内未见卵孵化。2 ℃±1℃处理后,各螨态(卵除外)均有较高的存活率,
但此间停止取食、行动等活动, 卵经 72 h 处理后 10 d 内未见孵化,可见该瞒(卵除外)对低温
的忍受能力较强。20~39℃间, 卵均有高的孵化率, 但其它螨态存活情况不同,可见,一定温度
范围内,温度对卵孵化率影响不大。20~25℃为最适存活温区, 30 ℃±1 ℃下,幼螨和成螨死
亡率增大, 39 ℃±1 ℃下, 死亡率大幅上升, 40℃下各螨态不能存活。经计算, 2~39℃ 5种温
度处理南京裂爪螨 72 h 后从幼螨到成螨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 8. 75%、18. 75%、17. 5%、
32. 5%、61. 25%。
2. 2 光照对南京裂爪螨的影响
2. 2. 1 光照时数对南京裂爪螨存活的影响 由表 2可知, 在全黑条件下,该螨只能发育至幼
螨期,不能完成整个发育阶段, 但卵孵化率较高( 85. 71% )。5 h、8 h、≥12 h光照处理均能完成
整个世代,但存活情况不同,卵在≥12 h 光照下孵化率最高, 幼螨、前若螨期 8 h 光照存活率较
其它处理高, 经计算 3种光照条件下, 由卵发育至成螨生存率分别为 0. 250 0、0. 357 2、0. 400
0, 以≥12 h 光照下生存率最高。不同光照下成螨寿命不同, 5 h光照下成螨平均寿命仅 10 d,
且未见产卵个体。8 h、≥12 h光照下成螨寿命相近。
表 2 光照时数对南京裂爪螨的影响( 23 °C±1 °C)
螨态
全 黑
个体数/
头
平均历
期/ d
死亡率/
%
5 h
个体数/
头
平均历
期/d
死亡率/
%
8 h
个体数/
头
平均历
期/ d
死亡率/
%
≥12 h
个体数/
头
平均历
期/d
死亡率/
%
卵 14 - 14. 29 16 - 12. 50 14 - 7. 14 15 - 0
幼 螨 12 - 100 14 5. 00 21. 43 13 3. 91 15. 38 15 3. 70 33. 33
前若螨 - - - 11 12. 33 45. 45 11 5. 00 9. 09 10 5. 00 20. 00
后若螨 - - - 6 15. 00 33. 33 10 5. 00 50. 00 8 6. 00 25. 00
成螨寿命 - - - 4 10. 00 - 5 25. 20 - 6 27. 20 -
2. 2. 2 光照时数对南京裂爪螨发育历期的影响 由表 2可知,不同光照时数各螨态发育历期
不同,其中尤以前若螨期、后若螨期差别最大, 可见这两个阶段对光周期反应敏感。在 5 h、8 h、
≥12 h 光照 3种条件下, 南京裂爪螨从幼螨发育至成螨(雌螨)总历期分别为 32. 33、13. 91、
460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4卷
14. 70 d,以 8 h 光照下历期最短, 5 h光照历期最长,可见该螨对光周期具有一定选择范围, 这
与其在林间栖息于竹叶背面且有丝巢保护,从而适应一定光周期道理相同。
2. 2. 3 光照时数对南京裂爪螨繁殖的影响 5 h光照条件下, 未观察到雌成螨产卵, 8 h、≥
12 h 光照下均有产卵但产卵量不同,平均每头雌成螨总产卵量分别为 9. 13、12. 67粒(总样本
数均为 15头)。
3 小 结
南京裂爪螨对低温适应性强, 2 ℃时仍有较高存活率, 但- 10℃以下不能存活,其最适温
区为 20~25 ℃, 30℃后死亡率增大, 41 ℃下不能存活。
光照时数对南京裂爪螨存活、发育及繁殖均有很大影响,全黑条件下不能完成发育世代,
但卵孵化率仍高, 5 h 光照死亡率较 8 h、≥12 h 高。8 h 光照下幼虫螨发育至成螨(雌螨)历期
最短( 13. 91 d) , 8 h、≥12 h光照下雌成螨寿命相近(分别为 25. 20、27. 20 d) , 而 5 h 光照下仅
为 100. 00 d 且未见雌成螨产卵, 8 h、≥12 h 光照下成螨能产卵但产卵量不同,平均每头雌成
螨产卵量分别为 9. 13、12. 67粒。在 5 h以下光照处理中死亡的个体均全身变化, 冬季滞育个
体也具有相同特性,但在低温下死亡个体未观察到此现象,这也许说明光照时数是引起该螨进
入滞育状态最主要的因素。
参考文献:
[ 1] 李隆术.蜱螨学[M ]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6. 429~450.
[ 2] 匡海源.农螨学[M ]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6. 110~137.
[ 3] 余华星,石纪茂.南京裂爪螨的研究[ J ] .竹子研究汇刊, 1991, 10( 2) : 61~67.
[ 4] 张飞萍,蔡秋锦,钟景辉,等.南京裂爪螨生物学及其发生与温度、降雨的关系[ J ]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9, 19( 4) : 372~
374.
[ 5] 蔡秋锦,张飞萍,刘巧云,等.南京裂爪螨种群与生态因子关联分析[ 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0, 20( 1) : 27~29.
[ 6] 石纪茂.竹子叶螨生物学及其防治技术[ J] .浙江林业科技, 1992, 12( 2) : 11~15.
[ 7] 张艳旋,刘巧云,宋美官,等.南京裂爪螨生活习性及防治研究[ J] .植物保护, 1997, ( 5) : 13~16.
[ 8] 张艳旋,刘巧云,林坚贞,等.南京裂爪螨危害对毛竹生理生化的影响研究[ J ] .华东昆虫学报, 1998, 7( 1) : 61~64.
[ 9] 刘巧云.毛竹叶螨防治技术的研究[ J ]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 3) : 315~320.
461 第 4 期 张飞萍等: 温度、光照对南京裂爪螨的影响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Photoperiod on
Schizotetranychus nanj ingensis
ZH A NG Fei-p ing
1
, X U Yao-chang
2
, H UA NG Fu-rong
2
,
CA I Qiu-j ing
1, ZH ON G Jing-hui
1
( 1.Department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 Fujian Agricul ture and Fores try University, Nanping 353001, Fujian, China;
2. For est Disease & Insect Pest Control and Quarant ine Stat ion of Zhangzhou, Zhangzhou 363000, Fujian , China)
Abstract: T he laborat ory experiment result s showed that t he mit e, Schiz otetrany chus nanj ingensis,
could not survive below - 10 °C and above 41 °C. Its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it was 20~25 °C.
It had very high survival rate at 2 °C. The survive,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 ion of t he mite varied
with photoperiod. T he development could not complet e in darkness, but t he eclos ion of eggs was
normal . T he highest survival rat e from egg to adult mit e w as in a photoperiod of ≥12 h. T he
short es t period ( 13. 91 d) from young mit e t o adult f emale mit e w as in a photoperiod of 8 h and the
longes t period ( 32. 33 d) w as in 5 h . In the photoperiod of 8 h, ≥12 h, t he f emale mite could
oviposit normally and the quant it y of egg s were 9. 13 and 12. 67, respectively . T he adult f emale
could not oviposit and had the short est longevit y ( 10 d) in a phot operiod of 5 h.
Key words: Schiz otetranychus nanj ingensis; Phy llostachys p ubecense; survial rat e
46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