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FO R E S T R E S E A R CH
V o l
.
7
,
N o
.
4
A u g
. ,
1 9 9 4
毛竹伐桩伤流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
张文燕 马乃训 封剑文 梁文焰 林阳峰 黄志伟
摘要 毛竹生长季节砍伐发生伤流 , 伤流液集中在砍伐后的 24 h 内 , 占总伤流量的 94 . 2 % 。 伤
流量随砍伐季节而变化 , 3 月下旬明显增加 , 5 月达高峰 , 以后逐渐减少 , 9 月下旬 已甚少 。 伤流量与
竹株胸径无相关性 , 在大小年周期相同的各发育阶段 , 伤流量具有幼壮龄竹大于老龄竹的趋势 . 立
地条件 , 特别是土壤水分和 降水对伤流量影响较大 。 伤流液中富含有机和无机营养 , 随季节变化及
立地条件而发生变化 。 灼伤对控制伤流效果较明显 , 而几种涂料效果不明显或不起作用 。
关链词 毛竹 、伐桩伤流 、控制技术
伤流是植物代谢活力的一种标志 。 生长季节砍伐 , 能起到调节生长的作用 , 但如过多的伤
流不仅会造成养分的大量流失 , 削弱林分的长势 , 甚至会招致病虫害的侵袭 。 因此要进行除冬
季以外的多季砍伐 , 伤流特点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
毛竹伤流在以往曾有过探讨〔’〕, 但缺乏系统的研究 。 本试验结合纸浆毛竹林合理砍伐技术
研究 , 进行了毛竹生长季节砍伐的伤流量 、伤流液营养成分及其变化规律 的研究 , 并初步探索
了伤流控制技术途径 , 为竹林的科学砍伐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1 试验地点
伤流测定工作以本所试验林场毛竹纯林内进行为主 , 福建省邵武市水北乡二都村竹阔混
交林改成的毛竹纯林为辅 。
本所试验林位于 1 1 90 56 , E , 30 o0 5’ N ,年平均气温 1 6 . 1 ℃ , 年降水量 1 4 06 . 5 m m , 无霜期
2 34 d
, 低丘红黄壤 , p H 4 . 6 左右 , 毛竹林密度 3 0 0 0 一 3 7 5 0 支 / hm Z , 平均胸径 9 e m 左右 , 系大
小年不很明显的均年竹林 。
邵武市二都村地处闽北 , 年平均气温 1 7 . 7 ℃ , 年降水量 1 8 54 m m , 无霜期 2 62 d , 砂质黄
壤 , 毛竹林密度 2 2 50 ~ 3 3 0 支 /h m , , 平均胸径 9 . 5 。m 左右 , 为大小年明显的竹林 。
2 试验方法
2. 1 伤流液的测定
于毛竹生长季节的 3 ~ 9 月 , 砍伐 4 或 5 年生竹 (伐桩高度在 巧 c m 以内) , 用塑料套袋收
集从砍 口溢出的伤流 , 分别测定 24 、 4 8 、 7 2 h 的伤流量 , 每次处理测定不 同径级的竹株 3 ~ 5
株 , 并于 6 月固定三支观察 2 个 月 。
1 9 9 4一0 1一0 5 收稿 。
张文燕副研究员 , 马乃训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富阳 31 1 4 00) ;封剑文 , 梁文焰 , 林阳峰 , 黄志
伟(福建省邵武市林业委员会 ) 。
. 本研究为“八五 ”国家科技攻关“纸浆竹林集约栽培模式研究 ”内容之一 。 伤流液营养成分 N 、P 、K 由裴致达高级工程
师测 定 ;氨基酸组分分析由费学谦副研究员测定 ; 可溶性糖由陆祥芳实验师测定 , 在此一并致谢 。
4 期 张文燕等 :毛竹伐桩伤流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4 1 5
2. 2 伤流液营养成分测定
用蕙酮法测定可溶性总糖 ;用 W a t e r s 2 4 4 一型液相色谱仪 、邻苯二甲醛法测定氨基酸组分 ;
常规测定 N 、P 、K 含量 。
2
.
3 伤流控制
竹株砍伐后 , 立即于伐桩砍口上分别进行接蜡 、涂料 、灼伤等不同处理 , 然后用塑料袋严密
包扎 。 每种处理样竹 4~ 6 株 。
2
.
3
.
1 接蜡配方 松香 16 、动物油 2 、松节油 1 、酒精 (95 % )6 。
2
.
3
.
2 涂杆配方 涂料 I : 生石灰 8 、动物油 1 、食盐 1 、加水 40 ;涂料 l : 10 7 胶 + 水泥 , 随配
随用 。
2
.
3
.
3 灼伤 用火将砍 口组织烧伤致死 。
3 试验结果
3
.
1 毛竹伤流里及其变异规律
3
.
1
.
1 毛行伤流的分布特 .点 据 1 9 92 、 1 9 9 3 年对 41 株 4 或 5 年生毛竹不同时期伐后连续 72
h 伤流测定 (表 l) 及对 04 、05 、 06 号 3 株竹伐后不定期连续 2 个多月的观测 (表 2 ) , 毛竹伤流
量主要集中在砍伐后的 24 h 内 , 24 h 伤流量占总伤流量的 94 . 2 % , 其中约 40 肠的毛竹在砍伐
2 4 h 后伤流即基本停止 。有些竹株伤流可延续较长时间 , 但其伤流量都很少 , 与 24 h 的伤流量
相比仅占很小比例 , 如 05 号样竹在伐口 已长霉的情况下 , 于砍伐后 2 个 多月时间内仍有 2 次
收集到少量的伤流 。
表 l 毛竹伤流且测定 (地点 : 本所 )
漪定日期
(月一 日)
伤流量 (m L ) 伤流量 (m lJ )
样竹号 脚 径
(e m ) 总 量
目定 日期
月一日) 样竹号
胸 径
(e m ) 总 量
0 3一 0 5
0 3一2 4
0 4一24
0 5一2 6
0 6一1 7
0 1
0 2
0 3
3一1
3一2
3一3
4一9
4一 1 0
4一1 1
5一1 2
5一 1 3
5一1 4
0 4
0 5
0 6
0 6一1 8 2 1 1
2 1 2
2 1 3
2 1 4
2 2 1
2 2 2
8
。
5
10
.
4
11
.
4
7
.
8
8
.
4
10
。
0
8
.
1
9
.
1
1 3
.
1
7
。
3
8
。
7
1 0
。
7
1 1
。
5
9
。
9
8
。
5
1 3
。
0
1 2
。
5
1 3
。
0
1 3
。
0
1 1
。
l
11
。
4
2
.
6 (g ) ¹
3
.
5 ( g )
6
.
1 ( g )
6 8
130
170
57 1
87 9
4 6 37
97 8
2 16 7
.
5
722
439
.
8
8 8 6
。
1
37 3
.
5
9 8
10 7
1 35 0
26
18 2
40
24 h 内
伤流
0
.
1 ( g )
0
.
3( g )
0
.
3( g )
6 l
130
15 0
49 1
8 5 7
4 29 5
9 28
2 16 7
6 7 0
439
.
8
8 6 0
.
1
37 1
.
5
9 6
10 7
1 16 8
26
18 0
38
24 h 伤
流占总
量 %
3
.
8
8 5
.
7
4
。
9
8 9
.
7
10 0
8 8
.
2
8 6
.
0
9 7
.
5
92
.
6
9 4
.
9
99
.
9 7
92
.
8
10 0
0 6一18 11 . 2
11
.
2
9
.
9
9
.
5
9
.
7
9
。
5
7
.
2
7
.
9
0 7一 0 7
24 h 伤
流 占总
量 %
0
10 0
10 0
10 0
10 0
9 9
.
6
10 0
10 0
10 0
5 0
28
.
3
20
0 8一 0 9
97
。
l
99
.
5
98
.
0
100
8 6
.
5
100
98
.
9
9 5
。
0
0 9一28
0 9一29
223
224
231
232
233
234
241
242
243
7一l
7一2
7一3
0 7
0 8
0 9
9一l
9一2
9一3
9一4
9一 5
7
.
7
10
.
8
8
.
8
8
.
3
1 0
.
9
8
.
2
9
.
6
8
。
0
9
.
4
10
。
9
11
.
9
9
.
1
2
36 7
6 0 2
7 24
18 2
28 2
5
5
29 0
2
237
2
.
5
0
0
0
10 8
30
8
20 5
35
24 h 内
伤流
0
36 7
6 0 2
7 24
18 2
28 1
5
5
29 0
1
6 7
0
.
5
0
0
0
10 8
30
6
20 5
35
10 0
10 0
7 5
10 0
10 0
注 :¹ 因伤流量甚微 , 用称量法测定 . 故用 g 表示 。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7 卷
表 2 毛竹伤流t 分布 (单位 : m L )
样竹号 (月一日)
0 6一 18
4 3 9
.
8
86 0
.
1
37 1
。
5
0 6一 1 9 0 6一 2 0 06一 2 2 0 6一2 8 0 7一 0 8 0 8一 1 2 08一2 4
0 4
0 5
0 6
3
.
1
.
2 伤流量与季节的关来 毛竹随着生长季节的变化 , 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不同 , 伤流量
变异较大 。 由表 1 资料进行汇总得到表 3 , 可见在 3 月初伤流量尚甚微 , 平均仅为 1 . 58 9 , 至 3
月下旬伤流量即明显增加 , 平均 为 1 2 . 7 m L , 4 月下旬至 5 月下旬为全年伤流的最高峰 , 4 月
份测定一支 4 年生竹的最大伤流量高达 4 6 37 m L , 其中 24 h 伤流量为 4 2 95 m L 。 5 月下旬的
平均伤流量为 1 2 89 . 2 m L , 而单株最大伤流量达 2 1 67 m L 。 5 月以后伤流呈减弱趋势 , 至 8 、 9
月份毛竹伤流量已明显减少 , 有时甚至已很微少 。
表 3 毛竹伤流随季节的变化
测定 日期 (月一 日) 侧定株数(支 ) 平均脚径(c m )
0 3一 05 ~ 0 9
03一 24 ~ 2 6
0 4一2 4 ~ 2 7
0 5一2 6 ~ 2 9
0 6一1 7 ~ 2 0
0 7一0 7 ~ 1 0
0 8一0 9 ~ 1 2
0 9一2 5 ~ 2 9
0 9一 2 8 ~ 1 0一 0 1
1 0
.
1
8
.
73
: :
9
.
9 6
9
.
3
平均伤流 (m L )
4
.
0 6 (g )
1 2 2
.
7
6 7 4
.
0
1 2 8 9
.
2
5 6 6
.
5
9
.
6
8
.
9
伤流幅度 (m IJ )
2
.
6一 6 . 1 (g )
6 8 ~ 1 7 0
5 7 1 ~ 8 7 9
7 2 2 ~ 2 16 7
.
5
3 7 3
.
5 ~ 8 8 6
.
1
2 ~ 2 3 7
0
0
.
1 ~ 2
8 ~ 2 0 5
7
;
.
:
注 : 竹龄为 5 年生 。
3
.
1
.
3 竹杆性状与伤流的关系 毛竹竹秆的年龄 、胸径等不同 , 伤流量亦有变化 。 表 4 、 5 为
1 9 9 2 年 6 月在本所庙山坞试验林场毛竹林内所测定的不同竹龄及不同径阶的毛竹伤流 。
表 4 不同年龄毛竹的伤流 表 S 不同径阶毛竹的伤流
年 龄 2 4 6 径 阶 7 . 0 ~ 2. 9 9一 9 . , 11 . 1~ l一 , 一2. 0门 5. 0
侧定株数(支) 3 3 3 测定株数(支) 3 4 4 4
平均胸径 (em ) 9 . 8 8 . 9 9 . 3 平均脚径 (e m ) 7 . 6 9 . 6 5 1 1 . 2 3 1 2 . 88
伤流幅度 (m L ) 7 8 ~ 1 8 0 7 ~ 3 7 4 3 9 ~ 1 0 8 . 5 伤流幅度 (m L ) 5 ~ 290 18 2~ 2 24 2 ~ 3 6 2 2 6~ 1 34 2
平均伤流量 (m L ) 1 4 4 . 2 1 3 7 . 3 8 0 . 8 平均伤流t (m l一 ) 1 00 4 4 7 . 3 1 4 7 3 94
注 : 竹龄为 5 年生 。
由表 4 , 幼壮龄竹 (2 ~ 4 年生 )的伤流量有大于老龄竹(6 年生 )的趋势 。 而 由表 5 可见 , 伤
流量 的大小与竹秆的粗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 且同一径阶内不同单株间其伤流量差异也很大
(表 1 ) 。
3
.
1
.
4 立地条件对伤流的影响 环境条件对竹林生长发育有直接的影响 , 从而也影响到伤流
量的多寡 , 这主要是降水及土壤水分等因子 , 在一些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还会对竹的伤流产生决
定性的影响 。 如 1 9 9 2 年 7 月 13 日至 8 月 12 日 , 天气一直持续高温 、干旱无雨 , 8 月 9 日伐竹 3
支 , 测定 72 h 的伤流均为零 (表 1 ) 。 又 6 月 18 日~ 21 日在正常天气下于富阳伐竹 3 支 , 平均
伤流为 3 31 . 2 m L , 而在相隔不几天的 6 月 25 一 28 日在福建邵武正常天气伐竹 4 支 , 测得伤流
4 期 张文燕等 :毛竹伐桩伤流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4 1 7
平均达 1 78 9 m L , 立地条件的差异使两者伤流量相差达数倍 。
3
.
2 毛竹伤流液的营养成分
3
.
2
.
1 可溶性糖和 氛基酸 毛竹伤流液中可溶性糖的含量随着季节变化而异 , 全年以 5 月份
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为最高 , 单株伤流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达 1 0 2 m g / m L (表 6 ) 。 由表 6
知 , 毛竹伤流液氨基酸组分有 15 一 26 种之多 , 其中 8 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即苏氨酸 、撷氨酸 、
蛋氨酸 、异亮氨酸 、亮氨酸 、苯丙氨酸 、赖氨酸 、组氨酸等均有 , 只是有一些组分的含量 比较微
弱 。 伤流液氨基酸的总量则以 3 月下旬一 4 月份含量为最高 。 3 月下旬伤流液中氨基酸含量约
为毛竹春笋中氨基酸总量的 9 % ~ 21 % [z] 。
3
.
2
.
2
. 无机营养成分 N 、 P 、K 的含 量 由表 6 可见 , 毛竹伤流液中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营
养 , 无机盐也有相当的含量 。 伤流液中 N 的含量平均 为 17 . 67 m g / 1 0 0 m L , 平均含 K 量 为
1 1 8. 12 m g / 1 0 0 m L
, 而磷的含量则较不稳定 。
表 6 毛竹伤流液的营养成分 (单位 : m g / 1 0 m l-)
采样 日期 0 3一 2 5 0 4一 2 5 0 5一 27 0 6一 1 9 0 7一 0 7 0 9一 2 9
(月一 日 )
样 号 3一 1 3一2 3一3 4一 1 4一 2 4一 3 5一 l 5一 2 5一3 叮 7一 4 9一l 9一 2 9一 4 9一 5
(棍 )⋯天冬氨酸. 4 3 . 4 6 3 0 . 0 8 3 0 . 0 4 5 . 2 8 1 . 8 4 7 . 3 2 3 . 64 1 . 9 9 1 . 8 2 0 . 7 9 1 . 3 8 0 . 6 4 1 1 . 8 7 4 . 1 1酸苏氨酸 2 1 . 9 6 1 7 3 . 8 3 1 5 1 . 3 5 8 3 . 6 1 16 2 . 9 1 1 73 . 7 8 9 8 . 1 4 1 15 . 8 5 10 6 . 6 1 2 8 . 2 1 4 7 . 5 0 4 . 9 0 4 3 . 5 4 3 8 . 5 3丝氨酸 1 7 . 9 7 1 5 . 3 4 37 . 3 3 9 2 . 3 0 2 . 2 0 3 . 6 1 0 . 2 4 0 . 2 8 0 . 2 6 0 . 4 9 1 . 6 8 0 . 7 7 1 7 . 8 5 0 . 5 5谷氨酸 6 . 3 4 1 0 n g 9 . 78 4 . 19 0 . 6 6 4 . 0 2 0 . 5 2 0 . 3 3 0 . 7 3 0 . 1 2 0 . 19 0 . 3 2 0 . 5 5 0 . 3 8甘氨酸 2 . 2 1 1 . 44 1 . 6 3 2 . 9 8 4 . 6 2 0 . 7 0 0 . 7 6 1 . 24 0 . 3 4 0 . 5 4 0 . 0 7 1 . 2 2 1 . 6 3丙 4 . 4 5 1 . 9 6 4 . 7 9 3 . 3 9 1 6 2 1 . 6 7 3 . 4 0 4 . 4 6 6 . 2 7 0 . 7 0 1 . 2 9 0 . 1 6 5 . 8 3 0 . 5 5缘氨酸 1 . 7 6 4 . 7 1 6 . 1 2 10 . 3 5 1 . 3 9 3 . 4 6 0 . 1 6 微量 0 . 3 3 0 . 1 5 0 . 3 9 0 . 1 4 1 . 1 1 微量0 . 3 5 6 . 3 1 0 , 3 4 1 7 . 4 0 13 . 3 8 1 2 7 4 1 . 6 2 2 . 2 0 3 . 4 9 0 . 5 2 0 . 9 6 0 . 0 6 0 . 1 7 0 . 2 3蛋 氨酸 0 . 4 5 0 . 2 4 2 . 6 0 0 . 14 4 . 0 7 7 . 8 3 1 . 0 6 1 . 2 6 0 . 9 5 0 . 3 0 0 . 4 5 微量 0 . 5 2 0 . 2 2异亮氨酸 0 . 2 6 2 . 8 1 0 . 8 9 6 . 0 2 5 . 7 4 8 . 6 9 0 . 8 3 0 . 8 2 1 . 5 6 0 . 2 4 0 . 3 8 2 . 7 8 0 . 4 2 微量亮氨酸 0 . 5 3 1 . 0 5 3 . 7 0 5 . 3 2 7 . 0 3 8 . 3 0 1 . 0 2 0 . 9 8 2 . 0 2 0 . 2 1 0 . 1 3 0 . 0 4 0 . 6 1 微量酩氨酸 : 0 . 7 4 3 . 3 3 1 . 6 5 4 . 6 8 34 . 1 2 3 7 . 7 6 34 . 7 7 3 3 . 7 1 5 3 . 7 8 5 . 5 7 4 . 9 5 9 . 8 2 0 . 4 7 16 . 2 8苯丙氨酸 6 3 . 4 9 1 . 7 4 9 1 . 3 4 5 6 . 1 1 0 0 0 0 . 7 5 1 . 1 5 5 . 6 1 14 . 0 1 3 0 . 2 5 0 . 3 1
组氨酸 0 9 1 . 4 0 0 0 2 5 . 5 7 1 9 . 7 5 7 . 69 4 0 . 6 0 3 3 . 6 8 4 3 . 23 3 . 0 0 0 . 1 1 微量
色氨酸 微量 0 5 . 6 7 2 5 . 2 4 0 6 . 3 6 2 3 . 9 6 0 . 7 7 0 . 5 9 7 6 . 8 4 微量 6 2 . 8 0
赖氨酸 0 6 . 0 1 1 6 . 3 9 1 3 . 6 3 2 6 3 . 5 1】2 9 9 · 8 9 1 7 7 . 7 5 20 4 . 74 2 0 8 . 9 6 1 14 . 5 2
精氨酸 16 3 . 9 5 8 . 03 3 6 3 . 4 3 3 2 9 . 2 9
总 计 3 5 6 . 8 1巨平均 { 2 9 7 . 56 1 9 7 . 1 5 4 3 . 2 3 6 5 . 9 9叉种定值 1 70 2 9 5 4 0 2 4 8 6 3 00 3 2 6 4 8 1 3 68 1 0 2 2 1 7 3 1 1 5 42 . 3 5 2 . 5 1 9 1 . 4 2 2 7 . 4辗知平均 2 8 9 3 7 0 . 7 6 2 3 . 7 1 7 3 1 1 5 1 2 8 . 4
无. N 1 0 . 66 27 . 4 1 1 7 . 0 5 2 3 . 1 4 1 4 . 4 6 3 1 . 3 6 1 1 . 1 1 14 . 0 1 15 . 0 7 1 2 . 4 6 1 飞 飞1
机一 P 0 . 6 1 9 . 34 5 . 8 2 0 . 0 7 0 . 2 7 4 . 15 0 . 8 9 0 . 3 3 0 . 18 8 . 28营 K 6 2 . 7 5 2 9 . 70 9 4 . 5 0 13 5 . 0 0 13 2 . 2 5 1 97 . 0 0 1 3 7 . 5 0 1 3 1 . 2 5 8 1 . 2 5 18 0 1 . 0 2
养 吕4 . 0
3
.
2
.
3 不 同立地条件的伤流及营养成分之变化 表 7 为同一时期不同地点进行的伤流测定
及营养成分分析 , 由表知邵武毛竹的伤流量比本所的毛竹伤流量要大近 2 倍 , 伤流液中无机盐
N
、
K 的含量均远远超过本所毛竹 , 而可溶性总糖和氨基酸含量则略低 。 伤流中的无机盐来源
于鞭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无机营养 , 两个采样地点所测定的伤流液成分的不同 , 也反映了两地之
间毛竹的养分供应状况的差异 。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7 卷
表 7 不同立地毛竹林伤流及其营养成分
采样地 』点 采样时间 平均伤 流 无机盐(m g /l )
福建邵武市
本所庙 山坞
(年一月一日)
1 9 9 2一 0 6一 2 6
1 9 9 2一 0 6一2 2
(n l l )
1 7 8 9
6 0 1
.
6
可溶性 』急糖
(m g 八 0 0 m l )
氨基酸总量
(m g / 10 0 m I
J
) N P K
1
.
17
1 1 9
.
2
1 4
.
44 2
1 9
.
85 7
2 1
.
4 9
6
.
2 3 ::
’ ‘ 3 17 . 5
7 3
.
3
3. 3 伤流控制技术
伤流控制技术对比试验结果如表 8 。 在 4
种控制方法试验 中 , 灼伤控制伤流的效果较
显著 , 伤流量分别为对照的 0 . 2 % 一 10 . 5 % ,
涂料 I 效果不稳定 , 涂料 I 及接蜡不仅没起
到控制伤流的作用 , 相反还刺激了伤流的增
多 , 分别为对照的 1 41 . 7 % 一 1 82 . 6 % 。
表 8 不同控制技术的伤流t
(单位 : m l )
试验年份 处 理灼伤 涂料 I 涂料 I 接蜡
::::
2 2 6
.
8
2 9 0
.
6
4 3 1
.
8 5 5 6
.
5 3 0 4
.
7
1 8 3
4 问题讨论
(1) 伤流亦称为溢泌 , 很大程度上为一种渗透现象 , 它受许多外部因素和内部因子的影响 ,
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渗透过程 , 一般认为与根压和蒸腾有关比 5 〕。本试验进行 了不同砍伐时期 , 砍
伐不 同年龄 、不同胸径样竹的伤流测定 , 除砍伐时期外 , 立竹的年龄似有幼壮龄竹 的伤流量大
于老龄竹的趋势 (相 同大小年鞭系 ) , 而立竹的胸径则与毛竹伤流量无明显的相关性 , 这一结论
与 Jo h n s o n 报道 的纸皮桦汁液产量不与直径成比例 , 有些小树 比大树产生更多汁液的结果是
一致的 。
(2) 以往对毛竹伤流量的研究结果均以 日平均伤流来表示 。 本试验经多次不同季节砍伐竹
的伤流测定表明 , 毛竹伤流主要集中在砍伐后的 24 h 内 , 这种现象是否因伤流液溢出后 , 根 压
等便很快消失或是竹子本身具有某种 自愈能力有关还待进一步探讨 。
(3) 关于伤流的控制技术 , 在木本植物上过去曾用过多种创伤敷料 。其 中包括沥青类物质 、
虫胶 、家用油漆和原油 ‘ , 对其有用性有过广泛争论 。 如吴耕民〔‘〕认为沥青有损坏木质组织 , 会使
伤 口愈合延迟 。 K ra m e r P J[s 〕报道 : “ N e ely (1 9 7 0) 结论说创伤敷料对增加创伤愈合的速率没有
显著的作用 。 一种原油敷料还降低愈合的速度 。Sh igo 和 w ils on (1 9 7 7) 发现几种创伤敷料对创
伤封 口 的速度 、变色和腐朽木材的纵 向扩展或腐烂真菌的存在没有重要影响 。而且敷料也不能
防止腐烂真菌的感染 ” 。 本试验进行了物理灼伤和化学涂剂两方面的控制技术探索 , 结果以物
理灼 伤方法效果较 显著 , 而化学涂剂 l 和接蜡方法 虽对 桃 、 李等果树伤 口愈合有 较好的效
果臼」, 但对毛竹伤流却未能起到抑制作用 , 反而刺激了伤流量的加大 , 这是否就是如前所述 , 上
述两种涂料 中掺有油质等的关系 。 涂料 皿进行了两次试验 , 重复 l 共 6 株竹 , 其中 5 株竹效果
较好 , 平均伤流 14 m L , 为对照 的 7 . 6 % , 而第 6 株竹因涂料中水泥掺少了 , 涂料较“稀 ” , 涂 时
伤流 即往外溢 , 单株竹伤流量达 1 6 74 m L , 远远超过了对照 , 致使该处理失效 , 这可能是 1 07
胶未能与水泥形成膜状物而直接刺激 了伐桩伤流的增加 , 由此可见 , 涂料技术对伤流的控制也
有一定的影响 。
4 期 张文燕等 :毛竹伐桩伤流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4 1 9
参 考 文 献
南京林产工业学院竹类室 . 竹林培育 . 北京 : 农业出版社 , 1 9 7 4.
刘跃荣 , 黎戊贤 , 吴敏 . 十一种食用竹笋营养的研究 . 亚林科技 , 19 85 , (4 ) : 23 一 28 .
Sl a v走 B (张祟浩 , 袁玉信等译) . 植物与水分关系研究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 8 6.
吴耕民 . 果树修剪学 . 上海 : 上海科技出版社 , 19 79 .
K r ame
r P J
,
K o z lo . k i T T (汪振儒等译 ) . 木本植物生理学 . 北京 : 中国林业 出版社 , 1 98 5 . 1 1 2 ~ 1 13 .
T h e R e s e a r e h o n B a m b o o B le e d in g a n d Its C o n tr o l T e c h n iq u e s
Z ha n g W e妙a n M a N a ix u n Fe n g J ia n w e n
L ,’a n g W e叮a n L in Ya n g f砂n g H u a n g Z h iw e i
A b stra et Ba m b
o o ble e d in g o fte n o e e u r r e d d u r in g the g r o w th s e a s o n a ft e r e u t tin g a n d
e o n e e n t r a te d in 2 4 ho u r s a ft e r e u t t in g
,
w h ie h a e e o u n te d fo r 9 4
.
2 % o f th e t o t a l b le e d in g
a m o u n t
.
T h e b le e d in g a m o u n t eh a n g e s w ith the eh a n g e o f s e a s o n
,
b e g in n in g t o in e r e a s e fr o m
la t e M a r eh
, r e a eh in g th e p e a k in M ay
, a n d d e e r e a s in g th e n u n t il t he la t e Se p te m b e r
.
N o 5 19
-
n ifie a n t e o r r e la tio n s w e r e fo u n d b e tw e e n b le e d in g a m o u n t a n d b a m b o o D BH
,
b u t ble e d in g
a m o u n t fro m y o u n g o r m id d le
一a g e b a m b o o o u t ela s s e d th a t fr o m o ld
一 a g e b a m b o o d u r in g th e
s a m e g r o w th s e a s o n w ithin b ie n n ia l e y e le Pe r io d
.
S it e e o n d it io n
s , e s Pe e ia lly 5 0 11 w a te r e o n
-
te n t a n d p r e e ip ita t io n
, a ffe c te d th e b le e d in g a m o u n t o b v io u s ly
.
T h e e o n t e n t o f o r g a n ie a n d
m in e r al n u t r ie n ts in b le e d in g w a s hig h
, a n d e ha n g e d w ith t h e e ha n g e o f s e a s o n a n d s it e e o n
-
d it io n s
.
B u r n in g h a d m o r e e v id e n t effe e t o n ble e d in g tha n th a t o f s e v e r a l o th e r e o a t in g tec h
-
n lq u e s
·
K e y w o r d s b am bo o
,
ble ed in g
, e o n t r o l te eh n iq u e s
Zh a n g W e n y a n
.
A s s oc ia te P r o fe s s o r
,
M a N a ix u n (T he R e s e a r eh In s tit u te o f S u b tr o p ie a l Fo r e s t r y
,
C AF F u y a n g
,
Z h e jia n g 5 2 2 4 0 0 ) ; Fe n g Jia n w e n
,
L ia n g W e n y
a n , L in y a n g fe昭 . H u a n g Zhiw e i (T he Sha o w u F o r e s tr y C o m m is s io n o f F u jia n
P
r o v in e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