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4 1 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8 卷
不同光照周期对恒温和变温条件下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光 周
(I
:
D )
1 1
.
5 : 12
.
5
表 l
温 度
(C )
滞育率
(% )
幼 虫 各 龄 功 期 (d)
1 1 I N
历
12
.
5
:
1 1
.
5
13
.
5
: 1 0
.
5
1 4
.
5 9
.
5
1 5
.
5 8
.
5
恒 温 2 7 . 5
变 温 30 ~ 2 3
恒 温 2 7 . 5
变温 3 0 一2 3
恒温 27 . 5
变温 3 0 ~ 2 3
恒温 2 7 . 5
变温 3 0 ~ 2 3
恒温 2 7 . 5
变温 3 0 ~ 2 3
9 9
.
7
9 8
.
8
9 2
.
6
1 0 0
.
0
6 6
.
3
7 3
.
7
3
.
0
1 0
.
5
3
.
0
5
.
6
4
.
0 2 (4 ~ 1 2 )
4
.
6 4 (4 ~ 1 2 )
4
.
4 2 (4 ~ 1 2 )
4
.
7 3 (4 ~ 1 2 )
4
.
6 3 (4 ~ 1 2 )
5
.
15 (4 ~ 1 2 )
4
.
0 3 (4 ~ 8 )
5
.
1 7 (4 ~ 1 2 )
4
.
4 0 (4 ~ 1 2 )
4
.
8 3 (4 ~ 1 2 )
8
.
6 9 (8 ~ 24 )
9
.
0 5 (8一 1 6 )
8
.
5 5 (4 ~ 1 6 )
9
.
6 8 (8一 1 6 )
8
.
3 8 (4一 1 6 )
10
.
2 8 (8 ~ 20 )
7
.
8 0 (4一 16 )
9
.
7 0 (4 ~ 16 )
7
.
5 1 (4一 12 )
9
.
3 8 (8 ~ 16 )
1 3
.
73 (12 ~ 3 6 )
1 5
.
1 3 (12 ~ 3 2 )
1 3
.
8 2 (8一 2 8 )
1 6
.
00 (12 ~ 2 8 )
1 3
.
5 4 (8 ~ 2 8 )
1 9
.
8 1 (12 ~ 3 6 )
1 1
.
9 7 ( 8~ 2 0 )
1 4
.
64 (12 ~ 2 0 )
1 1
.
4 9 (8一 16 )
1 4
.
5 1 ( 12 ~ 2 0 )
2 8
.
5 2 (1 6 ~ 4 4 )
2 4
.
2 2 (1 6 ~ 4 4 )
2 1
.
9 5 (1 6 ~ 4 0 )
2 6
.
4 1 (1 6 ~ 4 4 )
2 2
.
2 0 (1 2 ~ 3 6 )
3 0
.
28 (1 6 ~ 4 4 )
16
.
7 5 (1 2一 28 )
2 0
.
3 0 (16 ~ 2 8 )
16
.
0 5 (12 一 2 4 )
1 9 5 3 (1 6 ~ 2 4 )
3 0
1 0 0
2 0
书)霖旧写拼
0
次恤哥袭
1 0 - - - - -一 - - - - - - - - - ~ -一_ . . . . . . . . . . 门口 口. .叮t飞 1 2 . 5 1 3 . 5 1 4 . 5
光照时数 (h / d )
1 5
.
5
图 1 恒温与变温 条件 「马尾松毛虫的临界光周测定
( 3) 第一批 (编号 1 , 2) 和第三 、 四批 (编号 5
一 8) 试验相隔 l a , 时间大体相 同 (第一批在季
节上更迟一些 ) , 但幼虫幼龄的存活率却相差悬 。
殊 。 查 1 9 9 2 年 1 1 、 12 月份未 见大的寒潮 , 而
1 9 9 3 年 n 月上旬一场大雪 , 接着强寒潮袭来 ,
这样的气候差异 , 是否会反应在冬 眠针叶中的
. . . . . . . . . . . . . ,
门‘. ‘ . 目 . . .
.
. .
-
月
. .
. .
.
. .
. . . . . .
1 1
.
5 1 2
.
5 13
.
5 1 4
.
5 1 5
.
5
光照时数 ( h / d )
图 2 不同光周 、恒温和变温条件 下马尾松
毛虫幼虫各龄 ( I ~ N )历期
营养成份上 , 从而影响了幼龄幼虫的存活 , 今后值得深入研究 。
( 4) 第三批和第四批试验 ,基本上是在同一时间 , 同一条件下进行的 , 差异只在一个卵是在
长光周条件下孵化的 , 而另一个是在 L : D 一 1 3 . 5 : 1 0 . 5 条件下孵化的 , 它们的结茧率明显不
同 , 这是否反映着马尾松毛虫在胚胎形成后已可感受到光周信号 ?这是马尾松毛虫光照周期反
4 期 李兆麟等 :温周对马尾松毛虫光照周期反应的影 响
应中又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
综上所述 , 清楚显示出在变温条件下 , 松毛虫的光照周期反应与恒温条件下 , 有明显差异 。
这与 B ec k 等 [l 。〕在温周试验中所得结论是一致的 , 即温周影响着昆虫的光照周期反应 。 滞育的
诱发随温周中暗相温度而波动 , 一般来说较低的暗相温度可增加滞育率 。
表 2 在 L : D 二 13 . 5 : 10 . 5 光周条件下 , 恒温与变温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温 度(℃ ) 幼 虫 结 茧
编号 试验开始 日期
(年一月一 日) 平均 最高 最低 起始虫数 初龄存活 4 龄前存活 总存 活 第16 日平均 占存活虫 平均历期兴 黔 (% )
总数
(个 )
1 9 9 2一 1 2一 0 4 2 8 . 0 一
1 9 9 2一 12 一 0 4 2 6 . 5 3 0
1 9 93 一 0 5 一 2 5 2 8 . 0 一
19 93 一 0 5 一 2 5 2 8 . 4 3 0
19 9 3 一 1 1一 0 6 2 7 . 5 一
1 9 9 3 一 1 1一 0 6 2 7 . 5 3 0
1 9 9 3 一 1 1一 0 7 2 7 . 5 一
1 9 9 3 一 11 一 0 7 2 7 . 5 3 0
黑 烹
;:
.
3 3
.
1 8
4 0
.
2 4
4 3
.
9 1
八610O匕只UO曰no
:
口
亡J一hbUQ几Jq曰nj807326.
51730062
乃了1月bg白9庄且n内匕门了J任卜?一b八U
.⋯,JOd几n口Q
liCO曰几JJ巴O
.⋯几h,Jg一09曰n凸月任Od匕d工LJhg自亡J任曰.⋯只U二J内匕J‘O,一bo曰八j亡JA.g⋯⋯亡J内0ALnCO叹」只UOd一匕b叹U勺d
.一一卜Cn
J头一Q八UQ
19 1
1 72 ¹
17 1¹
173º
176 À
¹ 卵在 I : D 一 16 : 8 光周条件下孵化 ; º 卵在 I , : D 一 13 . 5 : 10 . 5 光周条件下孵化 。
至于温 、光联合效应对松毛虫光照周期反应影响的确切参数 , 由于本文试验的条件 、设备
所限 , 温周变化 曲线不够规范 。而且迄今国外对昆虫光照周期反应中的温周效应是取决于温周
变化的幅度 ,还是冷相的温度值 , 也未下定论 。 所以 , 虽然前述试验结果是肯定的 , 但仅能看做
是趋势性的 , 为以后温 、光联合效应的深入试验指出了方向 。
以作者 19 9 3 年在江西省高安县用临界 表 3 马尾松毛虫二 、三代分化的预测和调查
( 江西高安 , 19 93 年 )
地 点 二
、三代分化率 ( % )
8 月初预测 9 月中旬实测 符合度
0八JA
‘
,
.⋯UOn践O,UQQ了内h尸O一匕八,O.⋯八UQ,1Q.任9,曰R061尹4628743.
分化 日方法预测当地马尾松毛虫二 、三代分
化率为例 。 在高安县共选了 4 块样地 , 其中 1
块仅于 8 月 3 日进行了 1 次调查 , 其余 3 块
由 7 月 2 4 日起 , 每隔 3 d 一次 , 共调查 5 次 。
内容包括标准株上的卵块数及卵的孵化率 。
从而预测出二 、三代的分化情况 。 至 9 月中
旬 , 在上述样地上实地进行二 、三代分化率的
调查 , 以资验证 , 结果见表 3 。
林场东侧
雷 家 山
西 安 山
漾 塘 村
¹ 仅 8 月 3 日一次调查预测 。
按作者等在恒温条件下得出的临界光周值 , 以及松毛虫不同地理种群临界光周变化的情
况 , 计算出在高安县的临界光周值为 13 h 19 m in 。 理论上的临界分化 日应为 8 月 9 日。 而根据
19 93 年实地调查结果 , 当地当年的临界分化 日在 8 月 4 、 5 日 , 其相应的临界光周值为 13 h 25
1ll ln o
上述结果说明 , 自然界的实际临界光周值大于恒温条件下的理论值 。这与本文所得结论一
致 。 所以其临界分化日较恒温下的理论值提前了 。 至于 19 9 3 年高安县的实际情况 , 其自然界
临界光周值与理论光周值之差 为什么小于本文中报道的差异 , 除了前述 由于设备 、条件所限 ,
温周变化不规范存在一定误差 , 以及 目前在温周对昆虫光照周期反应的影响诸多方面尚未最
后澄清外 , 马尾松毛虫的生长发育 , 在 自然条件下 , 还同时受到营养 、立地 、种群状态以及当地
大气候等条件的制约 . 这些也正是完善测报模型中必要的参数 。
另外 , 在本文试验中还显示了一个颇引人注意的现象 , 即不论任何条件下 , 变温时幼龄幼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8 卷
虫的成活率都较低 。 这虽不属本文试验的目的 ,但却提出了一个和种群动态密切相关的问题 。
在 30 “N 附近 , 马尾松毛虫二代虫与三代虫孵出时间相差 1 . 5 个月至 2 个月 , 在当地 8 月
与 10 月的温度 已差异明显 , 每日的温周变化 10 月更远远大于 8 月 。 所以 , 进一步研究不同温
周条件下 , 马尾松毛虫幼龄幼虫的存活情况 , 结合当地二 、三代分化率 , 将对来年的种群动态得
出更可靠的预测 。
参 考 文 献
1 李兆麟 . 贾凤友 . 油松毛虫光 照周期反应 . 昆虫学报 , 1 9 89 , 3 2( 4) : 41 。~ 41 7 .
2 李兆麟 , 贾凤友 . 松毛虫光照周期反应 W . 二 、三代分化的研究 . 林业科学研究 , 19 91 , 4 (4 ) ; 4 09 ~ 41 3.
3 李兆麟 , 贾凤友 . 油松毛虫的光照周期反应 : 温度和营养对临界光周的影响 . 昆虫学报 , 1 991 , 3 4 (2 ) : 178 ~ 18 3.
4 李兆麟 , 贾凤友 , 何忠 , 等. 油松毛虫滞后发育与寄 主的关系 . 林业科学研究 , 1 9 92 , 5 (6 ) : 671 ~ 6 74 .
5 李兆麟 . 贾凤友 , 何忠 , 等. 马尾松毛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光周效应 . 林业科学研究 , 1 993 . 6 (3 ) : 2 76 ~ 281 .
6 李兆麟 , 贾凤友 . 应用有效积温法则预测松毛虫发生世代的局限性 . 林业科学研究 , 19 93 , 6 (2 ) : 206 ~ 2 09 .
7 李兆麟 , 贾凤友 , 侯无危 .等 . 马尾松毛虫的光照周期反应 . 昆虫学报 , 1 9 94 , 3 7 (1 ) : 31 ~ 37 .
8 贾凤友 . 不同地理种群松毛虫的光照周期反应 . 林业科学研究 , 19 93 , 6 (1 ) : 5 2一 57 .
9 Be
e k S D
.
In s e e t p h o t o p e r iod i
s m
.
N e w Y o r k
:
A e a d e n i ie Pr e
s s , 19 8 0
.
3 60
.
10 Be
e k 5 D
.
In s e e r th e r m o pe r io d is m
.
A n n
.
R e v
.
E n to m o l
. ,
1 9 8 3
, 2 8
: 9 1 ~ 10 8
.
1 1 S a u n d e r s D 5
.
In s e e r elo ek s
.
()x fo rd
:
Pe r g a m o n P r e s s
, 1 9 8 2
.
40 9
.
1 2 T a u be r M J
,
T a u b e r C A
.
Sin zo M a s a k i
.
Se a s o n a l a d a p ta t io n
s o f In s e e t
.
()x fo r d
:
O x fo r d U n iv
.
Pr e s s
.
19 8 6
.
3 10
.
T h e Im Pa e t o f T h e r m o Pe r io d is m o n th e Pin e C a te r Pilla r
in P h o to Pe rio d ie R e sPo n s e
L i Z ha o li n J ia F e n gy
o u H e Z h o n g H o u W u w e i
A b st r a e t T he s t u d ie s
s
ho w th a t th e r m o Pe r io d
, a s o n e o f t he e n v ir o m e n ta l fa e t o r s
,
Play s
a n im p o r ta n t r o le in th e p h o to p e r io d ie r e s p o n s e o f th e p in e e a te r p illa r
.
T he e r itie a l p ho t o p e r i
-
o d o f t he la
r v a e tr e a t e d w it h t he t e m p e r a tu r e
v a r y in g fr o m 2 3 t o 3 0 C (a v e ra g e 2 7
.
5 ℃ ) 15
a b o u r 1 3 h 4 6 m in
, a 1 3 m in lo n g e r t h a n t ha t in t he e o n s t a n t t e m Pe r a tu r e (2 7
.
5 ℃ ). T he r -
m o p e r io d s e a n n o t o n ly m a ke the la r v a e t o ha
v e a lo n g e r e r it ie al p h o to p e r io d b u t a ls o m a k e
la
rv a e to p r o lo n g its la
r v a l d e v e lo p m e n ta l p e r io d a n d m a k e la rv a e h a v e a r e la t iv e ly hig he r d ia
-
p a u s e r a t io
.
In G a o a n
,
Jia n g x i P ro v in e e
,
th e in v e s t ig a t io n s d em o n s t ra t e th a t e o n s id e r in g the
e o 一 e ffe e t o f p h o t o P e r io d s a n d th e r m o Pe r io d s a m o r e a e e u r a t e m o d e l e a n be e s t ab lis he d
th r o u g h fix in g th e e r itie a l d a t e o f d iffe r e n tia t io n o f the p in e e a te r p illa r
,
w h ie h 15 the k e y fa e
-
t o r in th e p r e d ie t in g o f the p o p u la t io n d yn a m ie s o f th e p in e e a t e rp illa r
.
K ey w o r d s De
n d r o lim u s Pu n c ta tu s
,
t he r m o p e r io d
,
p h o to p e r io d
1 Zh a o lin
,
P
r o fe s s o r
,
Jia Fe n g y o u (T h e R e s e a r e h In
s t it u te o f F o r e s r P r o te e t io n
,
CA F 玫 ijin g 1 00 0 9 1 ) ; H e Z h o n g ,
H o u W u w e i(In s tit u t e o f Z o o lo g y
,
C hin e s e A e a d e m y o f段 ie n e e ) .
林 业科学研 究 1 9 9 5 , 8 (4 ) : 4 1 7 ~ 4 2 1
尸。re st R es ea rc h
丙硫磷对乙酸胆碱醋酶的抑制能力
及其毒力与药效研究 ‘
夏春胜 朱正 昌
摘要 以两种对称型有机磷杀虫剂倍硫磷和敌敌畏为对照 , 利用 El lm a n 法测定了不对称有机
磷杀虫剂丙硫磷 (P ro th iof os )对体外乙酞胆碱酷酶(A ch E )的抑制能力 , 并对褐刺蛾 (S et 口ra Po,t to 。
n at a H a m Ps
o n )进行了 3 种杀虫剂的触杀毒力测定和野外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 , 丙硫磷为弱的 A ch E
体外抑制剂 , 酶抑制能力与毒力和药效间无相关性 , 抑制能力最差 的丙硫磷对褐刺蛾幼虫毒力最
强 , 野外药效也最好 。说明丙硫磷的三元不对称结构和特殊的毒效基团与其高效低毒的特点之间可
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
关键词 丙硫磷 、 乙酞胆碱醋酶 、 毒力 、 药效 、 褐刺蛾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殊性使森林害虫羽化期多不整齐 , 大发生时危害时间长 , 给防治工作造
成许多困难 。 现有的有机磷及其它化学杀虫剂多为持效期较短 , 需要在害虫危害期 内多次施
药 , 累积用药量大 ;而持效期长的有机氯杀虫剂在环境中难于降解 , 易在生物体内富集 , 给环境
和人类健康造成不 良后果 ; 另外 , 由于许多害虫 已对现用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 大大
降低了药剂使用效果 。因此 , 研究开发高效 、 低毒 、具一定持效期 、在生物体和 自然界易于降解 ,
且具有克服害虫抗药性的杀虫剂是森林保护工作的迫切任务 。 结构不对称的有机磷杀虫剂丙
硫磷就是极有前途的替代品种 。
丙硫磷原为西德拜耳公司与日本特殊农药公司合作生产 , 近年引起我国同行注意 。其化学
结构突破了传统有机磷杀虫剂的模式 , 使其不仅高效 、低毒 、持效期长 , 而且对已产生抗性的许
多害虫特别有效〔’] 。 目前 , 国内尚未见有关丙硫磷的应用研究报道 。 为使这一优 良杀虫剂能尽
快在森林害虫防治上发挥作用 , 笔者就丙硫磷对乙酸胆碱醋酶的体外抑制能力 、对褐刺蛾幼虫
的毒力及药效进行了研究 , 为弄清其杀虫机理提供依据 , 以便指导剂型研制与应用 。
1 材料和方法
1
.
1 供试材料
1
.
1
.
1 药剂 9 5 . 6 %丙硫磷原油 (江苏农药研究所 ) ; 89 . 5写倍硫磷原油 (浙江黄岩农药厂 ) ;
92 %敌敌畏原油 (上海农药厂) 。
1
.
1
.
2 试 剂 毒扁 豆碱 (Fl u ka 公司 ) , 纯度 9 % , 配成 1 m g / m L 液 ; 硫代乙酞 胆碱 (C ar l
R ot h K G 公司 ) , 配成 1 x 1 0 ’ ‘ m ol / L 液 ; 显色剂二硫双对硝基苯甲酸 (D T N B) (东风生化试剂
厂 ) , 配成 4 x 1o 一 ’ m ol / L 液 ; o . l m ol 磷酸缓冲液 (p H 7 . 2 ) , 可作上述试剂的溶剂 。
19 94 一0 9一 0 2 收稿 。
夏春胜讲师 , 朱正 昌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 2 1 0 0 3 7 ) 。
, 本文为南京林业大学科研发展基金研究课题 “不对称有机磷杀虫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的一部分 。酶抑制试验得到南
京农业大学昆虫生理毒理室老师的指导 ;江苏农林厅王习保 、南京林业大学周贤军等同志参加部分试验 , 特此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