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search on the Coriolus versicolor on Poplar Wood

杨木上彩绒革盖菌的研究



全 文 :绍 5 卷 第 1 期
1 9 9 2 年 2 月
林业 科学研 究
FO R E S T R E S E A R C H
V o l

5
,
N o

1
Fe b
. ,
1 9 9 2
杨木上彩绒革盖菌的研究
赵桂 华 宋 祯
(南京林业大学 )
关. 月 彩绒革盖菌 , 杨木 , 白腐菌
杨木是我国主要的速生丰产树种 , 但其材质松软 , 易受各种木腐菌的危害 , 引起木材腐
朽, 给生产上带来较大损失 。 近几年 , 在南京地区发现 了 引 起 工 一 63 杨 (Po pul 二 d e ltoi des
B a r t r

c v
. “
H a r v a r d
"
) 原木严重腐朽的彩绒 革盖菌 [ Co r io lu s o e r s ic o lo : (L . e x Fr 。 )
Q uel
. 〕。 该菌在我国的杨木上曾有过记载[ ’] , 但其分离培养方面的研究甚少 。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腐朽杨木中的彩绒革盖菌进行分离培养 , 在培养基中加龙胆紫来鉴别
该菌属于哪一种类型的腐朽菌 , 并对其形态进行观察 。
1 材料和方法
1

1 分离培养
1 9 8 8年 10 月 , 在南京林业大学校内胸径约30 c m 的 工一 63 杨原木上 , 采集彩绒革盖菌的子
实体和腐朽木 。 回室后取内部腐朽部分 , 用70 %酒精擦后 , 立即烧去表面酒精 , 重复三次 ,
取内部组织切成 3 m m x 3 m m 的小块 , 移到 PD A 培养基上 , 在27 ℃下 , 相对湿度60 写一
7 0 %的培养箱内培养 , 共 4 0 块组织 。
1
.
2 白腐, 的鉴定试脸
1
.
2
.
1 供试菌种 ¹ 从杨木上分离到 的 彩 绒 革 盖 菌 , º 密粘褶菌 [ Gl oe oP h班饭二 :二吞。。
( Pe r s
. e x Fr
.
) M u r r
。〕是一种褐腐菌。
1 . 2 . 2 鉴定 方法 采用了培养基上的褪色法区别白腐菌和褐腐菌I ‘J。 在灭菌的培养皿内分别
加入 l 、 2 、 3 、 4 、 5 滴0 . 0 07 %的龙胆紫溶液 , 再分别倒入麦芽糖琼脂培 养基和 PD A
培养基 , 这时培养基已变为紫色。 接种彩绒革盖菌和密粘褶菌后 , 在27 ℃下培养。 设 5 个重
复 。
2 结 果
2 . 1 分离培养
腐朽后的杨木组织经分离培养后 , 5
组织是彩绒革盖菌与细菌混生 , 占13 % ,
本文于 19 9 0年 9 月10 日收到 。
天就有 332 块组织长出了彩绒革盖菌 , 占幻 % , 52块
16 块组织长出细菌 , 占4 % 。 对分离到的细菌未作
1 期 赵桂华等: 杨木上彩绒革盖菌的研究 1 0 1
鉴定。
2
.
2 白腐菌的鉴定
结果表明 , 在两种培养基中分别加入 0 . 0 07 %龙胆紫的方法均能准确区分白、 褐腐菌 , 而
且在 PD A 培养基上比在麦芽糖琼脂培养基 [“〕上的结果更明显 。 因为彩绒革盖菌和 密粘褶菌
在 PD A 培养基上生长得更好 。 在麦芽糖琼脂培养基上 , 菌丝生长稀疏 , 鱼网状 , 只 有当菌
落到达培养皿内壁时 , 才可见到成团的菌丝 。 全部紫色褪掉需2 0天以上 。 而 在 PD A 培养基
上菌落生长正常 , 全部紫色褪掉只需10 ~ 14 天。 紫色消失与菌落生长的茂盛程度有关 , 菌落
生长茂盛 , 紫色消失快 , 否则就慢 。
实验证明 , 在 20 m l的培养基中加 4 一 5 滴0 . 007 %龙胆紫颜色明显 , 在菌 落生长过程
中能褪掉紫色的是白腐菌 , 不能褪掉紫色的是褐腐菌 。 已证实 , 杨木上的彩绒革盖菌是一种
白腐菌 , 这与野外采回的腐朽杨木相吻合。 把纯培养物接种到杨原木上 3 ~ 4 个月就形成彩
绒革盖菌的担子果 , 同样也引起杨木的白腐 , 再分离又得到了同样的分离物 。
2
.
3 担子果形态
在南京地区的杨木上 , 彩绒革盖菌担子果的生长始于每年 8 月上、 中旬 , 开始形成一个
小白点(菌丝团) , 不断长大 。 9 月初气温在25 一 28 ℃时 , 担子果生长加快 , 待长到 0 . 3一 。. 6
c m 时开始形成管孔 , 先平铺 , 后伸展立起 。
担子果菌盖革质 , 半圆形 , 覆瓦状 , 无柄或平铺而反卷 , 担子果之间往往相互连接 , 大
小为2 . 5~ 4 。 4 c m x l 。 5~ 3 . O c m , 平均为 3 。 4 c m X Z. O c m 。 菌盖有深褐色和黄褐 色相间的
绒毛 , 边缘绒毛为黄褐色 。 小担子果的颜色比较浅。 有光滑、 狭窄的同心环带 , 边缘薄 , 完
整 , 波浪状 ; 菌肉白色 , 厚 1 ~ 1 . 5 m m , 管孔长0 . 5~ O。6 m m , 中间管口浅黄色 , 边缘管 口
白色, 每毫米 4 ~ 5 个管孔 。
2. 4 培养性状
在 PD A 培养基上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7 ℃ 。 开始菌落稀疏 , 浅白色 , 后来菌落不断扩大 ,
中间变厚 , 雪白色 , 绒毛状 , 5 ~ 6 天就长满直径 9 c m 的培养皿 。 随着 培养时间的延长 ,
彩绒革盖菌在培养基上会产生酸 , 使培养基的 p H 值不断降低 , 培养14 天 , 培养基由原来的
PH 6 下降为 PH 5 . 4~ 5 。 5 , 3 0天下降为 PH S 。
2
.
5 菌丝形态
对培养35 天的菌落观察 , 菌丝无色 , 有粗 、 细之分 , 粗菌丝直径 2 . 3 ~ 2 . 5 “m , 细 菌丝
为 1 . 7~ 2 . 0 “m 。 菌丝分枝多, 一段菌丝上在往有多个锁状联合 。 在老的菌丝上产 生许多顶
生和 间生的厚垣抱子 , 近球形 , 壁厚 , 2 . 2~ 2 . 5 协m , 外壁褐色 , 内壁浅色 , 厚垣抱子顶生
的为 9 。9 “m x 7 。 5 “m , 间生的为 1 1 . 5 协m x i o . o “m 。
2

6 木材内部菌丝检查
苦 腐朽杨木经徒手切片后 , 用0 . 05 %结晶紫染色 5 m in , 水洗后 , 用光学显微镜观 察 , 菌
丝细胞壁紫色 , 内部细胞质无色透明 。 纵切面观察 , 菌丝在导管里纵向排列 , 在一个导管内
可由几根 , 甚至十几根菌丝在一起。 单根排列菌丝之间的距离为20 ~ 25 协m , 在菌 丝上附有
许多油球状物体 , 大小为 2 ~ 6 协m 。 在横切面上 , 主要看到的是菌丝的横切面 , 菌 丝 生长
在细胞腔内和细胞壁之间 , 横向生长的菌丝少 。
J
10 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5 卷
3 结论与讨论
(1) 本研究所采取的分离方法能在83 %的组织上分离到彩绒革盖菌的纯菌落 , 可见该方
法是成功的。 ’色也适用于各种木腐菌的分离。 分离过程中出现的一定量细菌 , 经培养试验 ,
彩绒革盖菌和细菌之间无拮抗现象。 这些细菌是活树上就 已存在 , 还是在木材伐倒后腐生上
去的 , 本次未做进一步的研究。 但是据报道 , 在欧 美杨 〔尸叩ul us K 。ul a o el ic a na (Co d e)
G ui n er 〕湿心材中就含有许多不同群体的细菌 , 在一棵树上可达 8 个细菌菌系 , 有的是半纤
维素菌系细菌 (E n t。; ba c re r s p . ) , 有的是降解果胶的菌系细菌 (C lo s t; id iu m s p . ) [“王。 木材中
的细菌是否有破坏性 , Sc h m idt 已用6 个细菌菌株对欧洲赤松和欧洲山毛样边 材 横 切面的
木质化细胞壁的分解进行研究 , 发现没有一个菌株能分解木质细胞壁 , 有些细菌能分解非木
质化的部分 , 如纹孔膜等 [弓 ] 。
(2 ) 前人在麦芽糖琼脂培养基中加龙胆紫区别的白腐菌有 T : a m ere s p in i, F o m e : 19 : ia -
r fu :
, 尸0 1夕p o r u : a n c ep s f等 , 褐 腐菌有 P o l夕p o : us a , a : : s , E c hio o d o n : , iu o tin c ro : i: m ,
L e n z ites se pia r ia
, L e n 才in u s lep id e u s 等〔2 ] 。 本研究在麦芽糖琼 脂培 养基和 p D A 培养基中
加龙胆紫区别白、 褐腐菌都取得成功 , 至于用其它的培养基区别这两大类真菌是否能行 , 有
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 , 也可用五倍子酸或单宁酸I“1和中性红 [么1区分这两类真菌。
(3 ) 破坏杨木的木腐菌是各种各样的 , 不仅有白腐菌 , 而且也有褐腐菌 , 除了彩绒革盖
菌外 , 还有 T r a m e te s t, 0 9 11 , T . 二a n宕c o la , P夕c n o p o : u s e fn , a ba : in a , 尸o r ia o ap o ; a : ia [日] ,
L en z ite s a bi‘ti”a [ 6 1, D a e d a lea a o big : a , p he ll‘n u s t: a m u la e [ 7 1等。 这些真菌对杨木 的 破坏
程度也各不相同。 即使是从杨木上分离到的同一种的不 同分离物对杨木的腐朽率也不同 , 尤
其是在 T . t1o g l’i 和 p . ‘f: : ab al in a 的研究中已得到证实。 在同一段腐朽杨木中可分 离到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离物 , 对杨木的腐朽程度和培养性状均有差异 。
参 考 文 献
[ 1 〕峨芳澜 , 1 97。, ‘卜国真菌总汇 , 科学出版社 , 55 9 ~ 6 0 3 。
〔2 〕俞文级 , 1 9 5 9 , 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技术汇编 (1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 46 ~ 1 4 7 。
〔3 〕 E ile e n o , 5 . S eo t t . , 1 9 8 4 , Po p u la tio n o f b a e te r ia in p o p la r s te m s , E “r o p . J . F o r . P 口th . , 1‘
(2 )
: 1 03 ~ 1 1 2
.
〔一〕 Se h m id t , 0 . , 1 9 5 2 , I;a c te r ia l d e e o m p s itio n o f w o o d y ee ll w a lls , 丁人e l 门te r n a r‘o ” a l J o u r” 。I
班。 o d P r e : e r v a tfo 陀 , 2 (1 ) : 1 3一 1 , .
〔5 〕 俞大级 , 1 9 7 了, 植物病理 学和真菌学技术汇编 (2 ) , 人 民教育 出版社 , 8 6 。
〔6 〕徐炭译 , 19 65 , 破坏杨树木材 的真菌 , 林业文摘 (森工部分 ), N o . 2 3 2‘.
[ 7 〕T s ily u r ik , A . V . , 1 07 6 , T he r e s is ta n ee o f a s p e n w o o d t o w o o d d e s tr o y in g fu n g i, F o r e s tr 夕
月b : tr a c ts , N o . 4 5 9 0 .
1 期 赵桂华等: 杨木上彩绒革盖菌的研究 1 03
R e se a r eh o n the C o r fo l“5 v e r s ie o lo r
Z h a o G u ihu a So n g Z h
o n P o Pla r 砰 o o d
e n
(N
a n
ji
n 夕 F o r e s tr , U 。‘v e r s‘t, )
A b strac t Is o la t io n
,
m o r Pho lo g ie a l o b se r v a t io n a n d id e n t ifie a t io n o f the
w h ite r o t fu n g u s (C o , fo lu s 刀 er sic o lo 犷 (L

e x Fr

) o n the PO P l
a r w o o d ha v e
b e e n co n d uc te d

T h e r e s u lt sh o w s tha t 8 3% o f the co lo n y
,
w h ieh g r e w o吐
0 1 th e t is sue a n d t h e d e e a y , 7 0 0 d w a s C
. u e 犷sfc o lo r 。 C 。 u e 犷s玄c o lo 犷 m ix e d
w ith b a e t e r ia
, 1 3 % ; b a e te r ia
,
4 %

If o

0 0 7 % G e n t io n v io le t w a s a d d e d t o
the m e d iu m
,
b o th C
。刀e : s ic o lo 了 a n d G lo犷OP h夕11赵优 t犷a beu m (Pe r s 。 e x Fr 。 ) co u ld
g r o w
.
It p r o d uc e d e hla m yd o s p o r e s a n d m ig h t p r o duce
a n ac id to m a k e PH
v a lue lo w e r d o w n o n th e m e d iu m

T h e fa e t h a s Pr o v e d th a t C
。 v e 了sic o lo r
15 a w h it e
一r o t fu n g us

K e y
wo
r d s C o : io lu s v o r s玄c o lo 了 ; Po Pla r wo o d : w h ite
一r o t fu n g u s
“改造利用野生倍林提高角倍产量技术 ”通过鉴定
“改造利用野生倍林提高角倍产量技术”项目1 98 4年由林业部下达 , 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主 持,
经 6 年深入研究 , 于 1 9 91年1 月29 日在昆明通过鉴定 。
本项目旨在为改造利用野生倍林提供可行的技术措施 , 使亩产仅 1 ~ 1 . 5 k g 的 野生倍林达到 高 产并
基本稳产。 在研究过程中, 总结理论 、 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相结合 , 依据产区的经济状况 、 生产水 平 、 技
术条件和倍林环境 , 首次成功地提出了不同经营强度、 不同适用范围的多种技术途径及具体措施 。 现已 准
广到全国 6 省12地 (州、 市 )3 0余县。
专家认为 , 该项研究立题紧密结合生产,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正确 , 资料翔实 , 数据充分 , 结论可靠 。
推广应用表明, 配套技术易为产区农民掌握 , 经济、 社会、 生态效益显著 , 对开发倍林资源 、 山区 农民脱
贫致富有显著作用。 所获结果在同类研究中达国际先进水平 。
(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