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CONVERSING EFFECT OF AERIAL SEEDED VEGETATION ON THE MOVING SAND DUNE CHAINS IN YULIN AREA OF MAOWUSU DESERT

榆林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对流动沙丘链的逆转作用



全 文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林 业 科 学研 究
         
  。 
   。 ,
  。 
  
榆林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对流动
沙丘链的逆转作用
周 士 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漆建忠 麻保林 刘冰泉
映西省榆林地区治沙研究所 
摘要 本文系  年在榆林毛乌素沙地 , 采用  个梯度 ,  个测风探头 , 对流
动沙丘和 飞播地进行风速的同步或相对值观测报告 。测试阐明  飞播形成的植被踏郎
 勿  二 二          与花棒  如      叩  坛         ,
尤 以踏郎对流 动沙丘的逆转作用效果显著。 由于踏郎地下茎的萌生 , 使原来  宽
的植被带扩 大到      后保存面积由    增到  以 上 , 形 成固 定沙地 。
改造后 的沙丘 , 不仅坡度减 小 、 坡长增大 , 沙丘高度显著降低 , 并呈 “舌状”前
移 , 丘间地也 不断缩小等 , 出现一 系列 飞播地的地貌形态变化 , 使 “水平” 、 “垂直”
风速的降低值均衡 。 对比封禁十年后 的流动沙丘 , 除沙丘前移外 , 坡面上仍然寸草
不长 。 因此 , 提倡远处飞播 , 近处人工直播是改造沙漠的有效措施 。
关键词 飞播植被 , 流动沙丘链  逆转作用
榆林地 区沙地总面积 万五 , 其中尚未治理的流沙   万   。  一年飞 播 试
验及近年生产性飞播固沙    万 。 对改变沙区恶劣的自然面貌、 改善人 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及减少黄河泥沙沉积具有重要意义 。
对各种类型流动沙丘的形态发生 、 发育 , 国内外学者进行过大量的研究〔’。 但用地貌学
观点 , 认识大面积流动沙丘 , 在植被作用下的良性转化过程 , 前人研究的并不多。 毛乌素沙
地边缘的流动沙丘 , 形成的历史已有几百年 , 在飞播 或人工直播后   左右的时间 或更
短 里已形成固定沙地 , 主要是介入的飞播植被的群体抗逆性改变了风对沙质地表的吹蚀 、搬
运和沉积的结果 。 因此进行风速观测 , 揭示风与植被及其下垫面的沙质地表 被覆盖的 或 裸
露的的动力学机理 , 阐明在长有植被的沙丘上 , 风的分布规律和流动沙丘在被植被 固 定过程
中 , 所形成的活跃地貌 , 尤为必要。 此项野外观测研究国内外迄今尚未系统做过。
一 、 自 然 概 况
榆林沙区地处毛乌素沙地 的 南 缘 , 地 理 坐 标为     ‘一    ‘、  “  
本文于年月 吕 日收到 。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卷
     ’ , 海拔   。一   。本区大部分母岩由侏罗纪、 白至纪地层的杂色沙岩 、 页岩 、
砂砾岩 、 泥岩等组成 。 由于风沙地貌发育 , 形成了新月形沙丘链、 格状沙丘等类型。 本区为
大陆性季风气候 , 降水量变化大 , 多雨年份高达      , 旱年仅      , 平均为  · 
  。 风速   一      , 在寒冷季节 , 盛行西北风 , 温暖季节盛行偏南风 ,  月的风速为
全年最大值 。 全年沙暴日    , 扬沙 日    。 干燥度   一   , 属温带半干旱气候。
年平均日照时数      。年 平均气温了 一  。℃ , 极端最低温 一    ℃ , 最高 。  ℃ ,
 ℃以上积温   !。 一    ℃ , 无霜期一    。
本区流动沙地植被稀疏 , 通常只有沙米 盯叩  二  。  细。     、 沙 竹    
,     二         、白沙篙  二    ,           等的分布 。在沙地自
然固定过程中逐渐形成以油篙  汀 耐’   ’      为主的群种 , 并伴有白草 凡  
。  二     二       、 沙 芦 草 ,  ,   二   。 材     、 苦 豆 子    
 王   。,       、 棘豆 万,         宕       、 冷 篙  材。, 畜   
 一  等。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流沙低地 , 常有沙柳灌 丛      优       
           生长 。
本区属黄河水系 , 主要有无定河、 窟野河 、 秃尾河及其支流 , 流域面 积     。 水
质矿化度多在    以下 , 水资源较丰富 。
二 、 观测内容和方法
观测飞播地独特的地貌对风速的影响 , 飞播植物种踏郎 、 花棒的不同盖度、 群体大小和
高度对风速分布状况的影响 。
测 区选在榆林红石峡西沙飞播封禁区中航 、 南航境内 , 共  块观测样地 , 分别设在  、
 、 了年播的花棒林地和  、  、  年播的踏郎林地内。 两块对照 , 一块选在附
近未飞播过的流动沙丘 另一块设在附近平沙地 高处风向杆上 , 每次与观测点同步取值 ,
公式为, 
 互一  了。  ‘  卜二一厂一一二  一 一乙 玉 一  。奋。
 —任意高度风速值   —任意高度的对数值 , u :—10 m高处 已 知 风 速 值 ,
L
. 盆:—10m高度的对数值 , L. :‘—现场地表粗糙度值为。. 0 2 5 c m 。先求 出与测点对应高度的风速值 , 再与样地测值比较 , 最后用百分数表示 , 若是同步观
测时 , 以绝对值表示。 测值 (。2 )均为 5 分钟 5 次的平均值 。 测试仪器为 SF Y 四道 电子风 速
仪。 观测前 , 对上述所有样地进行了地形测量和用线段法对植物种做常规调 查 。 另外在面上
对42 个飞播后沙丘的地貌形态的发生、 发育和消失与飞播植被的关系进行了调查 。
风速观测点设置有两种形式:
1 . 贴地层25 cm 高观测点 自沙丘迎风坡至背风坡 、 丘间地 , 布点28 一30 个 , 同 步 观
测 。
2
. 不同梯度的观沏l点 每个测点上分25 em 、 1 0 0 e m 、 2 0 0 e m 、 3 0 0 e m 四种高度 , 测
点沿沙丘中心线等距分布 , 从沙丘迎风坡 、 背风坡到丘间地 , 一般设14一16 个测点。
期 周士威等:榆林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对流动沙丘链的逆转作用 103
三 、 结果与分析
1. 流动沙丘上风速分布的规律和特征 从表 1看出: 迎风坡上的平均风速绝对值 , 由下
往上是递增趋势。 说明迎风坡有聚风的作用 , 和受布点高度增加的影响 , 其风蚀强度亦基本
表 1 流动沙丘各部位25 cm 高度密集布点同步风速观侧
~蔺温藻孟’l. ,t’’一 ’“. ~ . ” ’一 ’ 一” ’1 1- .聂 一风 L一 玻-- 一—靡烹平牛斗立片日}立件牛平抨‘阵川兰件华风 { 了篇弓二 13 461 3 .7 0 1 3 .94 1 4 .22 1 4.4砚 1 4 .5 8 ! 4 .6 0 { 4 .7 6 } 5 .1引 5 .32 } 5 .3 6} 5 .64} 5.55} 5 .06} 5 .72划草鲜辈鸳黑星翔军业鞘缨翠经卿笃竺黑掣华坐当竺兰相邵点 差值 I ’· 2 ‘ J “· 2 ‘ ! ”· 2 8 ) ”· 2 2 1 ”· , 4 { ”· 0 2 1 “· ‘6 } ”·’s j 。·’8 1 ’·”4 } “· 2 8 …。· 2 ‘ 1 0 · “8 1 0 · “4 {o · 2 6需共…弃沂子认汗护兹畏福音先……讼{乎…孺风 . 了丫号尝 1 5.98 1 6 .84 { 7 .50 { 6 .50 }4 .28JI .801 1.62 1 1 .46 }1 .4412 .通2 { 2 . 66 { 2 . 72 1 2 .5 4 } 3 .16 】3 .36 { 砚. 5 6
迷 }—一亡- 一一- 全一于一一- 一一一一~ 一但 1 ‘’“艺菇;一 }‘3 , · ’望{竺}{11到竺吧.5{35‘ 5 { 3 2 二0_【3‘· 6 15 ‘·’JS ‘· 3 …5。· 6 } 6 “· 3 { 6 9 · 3 7 } 了3 · 7 { ”。相邻点差值 。· 。6 { 。· : 2 4 。· 3 2 } 。· : 。表 2 , · “6 {一 ‘· 。。}一 , : 2 2 1一2 ·‘“}一。· ‘“}一。· , 6 {一。·。2 {”· , “1 。·2 ‘流动沙丘不同梯度同步风速观浦风 速 观 测 梯 度2 5 Clll 100 C 】1 1 2 0 0 C m 3 O O C 盆】1 对值)速%风相(值速s)测对毛的m风观(r风 速观测 值(m /s)相对风!风速递}风 速 !相 对{风 速!风 速速 值 增 率 观测值(m /s) 风速值}递增率!观测值(% ) (% ) (% ) (% )7 。 9 1 ( m / s ) 相 对风速值( % ) 风 速递增率(% )测号编点测位部点植被盖度.…?。一m沙丘高度一1背风坡迎 度风坡长迎风坡度 n乙8丹DJI‘n甘一O7280879210
一土目
Žn石匕”UnUC石叹”咬口比乙启,njl‘tIQ口.…六Q3八J44月,恤l
.l
les
.
es
we.月1
几石O‘丹匕九J,l.…”UnO甘J从一Ž7OU曰1‘
曰.上
n.oŽ08n.4丹石.UOno舀.…4355勺自297山。,Ž台已nU6的心O。…九匕33
9丹舀
.土8丹b71匕94.…,土, .几JO甘1山八Un.7SQ”O曰,上n山几舀!!…以
|匕.11-一|恤Žl”匕八U内卜0丹nJ斤才。‘.boU口7, r”.…n自360内舀445les..esesi…9一DSn石心0n.OU11Q…1上1一勺4”1Ž0‘土,注,上.2 。 5
’…6m
768。 7
9 7

5
1 1 3

5
1 2 1

5
1 3 8
.
6
1 5 6
.
4
6
.
6 7
5

2 9
2

1 0
1 1
1 2 2

8
1 2 5

0
1 0
.
0
一 1 1 . 8 9
一 5 . 8 3
一 7 。 5 5
内匕sn”丹O,曰八U8,工t了O甘哎上…2内舀介J,口45
1 1 3 1

迎风坡
和背风
坡无植被

2 8

0 2
1 3
,
1 3
1 5 5
.
8
9

3 5
2

3 9
4
.
6 8
5

1 4
1 9
.
7 6
.
8 4 5 0
1 4 2 一 0 。 3 9 5 . 1 2
1 2 7
.
8
1 3 1

3
1

6 0
一 1 。 1 7
丘顶
113 。 3
2 5

1
6 0
6 3

1
4
.
0 7
6 3
.
3 3
一 1 0 . 2 6
一 1 2 。 1 4
5
.
0 8 1 2 4

5
5

0 6 1 2 4

0
4

6 0 1 1 2
。 了
1 。 6 0 3 9 . 2
2

1 0 5 1

5
2

4 6 6 0

3
284
n甘4gn舀8.…1lb.介乙一J,,土n”上,g一O甘O公q山月吮J任一自O48汽02乙内7J性口Ž.…比|冈l曰1esl
wI-513九OU D污‘心,二.…192”勺5 Zt舀一1亮七护舀熊‘U .孟,曰内」背风坡
丘 间 14 38 73 .0 5 。 0 4 5 0 8 4 1 2 。 8 一 5 。 6 3 2 。 6 8 6 5 。 7
对照 26 }100 19 .93{ 3 .91 !100 2 4 100 4 。 4 8 4 。 4 3 1 0 0
随.巧一巨匡四匕日冲Ž曰
林 业 科 学 研 冗 2 卷
上由下而 _仁增强 。 唯有迎风坡中上都 , 风速增值减小 , 并出现负值 (15测点) , 说明受迎风坡
巾上部稍有隆起的微地形影响 , 因而此处风蚀强度亦相对轻些 。 迎风坡下 1 / 3 处的风速值 ,
稍低于 一} 毛沙地 _L汤”“点的风速位 , 说明该处多少还受到后而沙丘的庇护 。 此处向上 , 风速值
开始大于对热玉{乙沙坟 。 丘顶风速位最大 , ,迢出对照6 4 .4 % 。 沙丘 背风琴_ ;部 , 风速位最小 ,
仅为对照的 31.6 % , 即 1 / 3 的风速值。
表 2 的 4 个梯度的“水平” (只是借用术语 , 其实并不水平 , 是沿沙丘外形设点)风速值 ,
亦是符合表 1 沙丘各部位风速值的分布规律。 但是第 14 个测点上的风速梯度值例外 , 不完全
符合平沙地上的风速与高度的对效正比规徉 〔Zj。 各测点上的梯度风速的分布特征是 :
迎风坡中部以下 ( 1一 4 测点)各测点的梯度风速值随高度的拼加而增加 ;
迎风坡中部以上( 5 一 7 测点)各测点的梯度风速值 , 开始随着高度增加 , 而后又降低;
背风坡中上部(10 一11测点)的梯度风 速值 , 随高度增加 ;
背风坡中下部(12 一13测点)的梯度风速值 , 开始随高度场加 , l叮后又降低 。
迎风坡上测点的梯度风速值之所以随高度增加 , 其原因是 3 m 的梯度 , 还在受 迎 风 坡
聚风的控制(尤如半边风 速“管道”效应); 随着高度增加 , 梯度风 速值反而下降 , 是因为测点
的高度已脱离了迎风坡聚风的影响。 背风坡中上部梯度风速增值是受迎风坡丘顶高速风加速
的影响 , 特别是测杆高出丘 顶时; 背风坡中下部风速梯度值下降 , 是测点接近回旋紊流中心
的缘故。 口旋紊流气团外围风速 , 上面受丘顶强风加速 , 风速大 , 下面受地表摩擦 , 风速减
衰 3 沙丘上的花棒、 踏 郎林地的防风效应观洲¹
观侧 {测点

地点}编号’
一 一
测点
花榨 位皿一 林 外迎风坟脚
丁O 1 1
林后迎风
坡 平 台
林·…磐卜3一 , 4。· 邃 ; 魂6一{32· 5 5 } : 9一}23一}35一, 33一 {:6一…:5一}18一 ;2了一, 。。
i
些公 、 。 。; , , j。 …
当矍’ ‘.2 . ’。 3 ”‘ ”。 : :’日 ’ 、’ : .”‘ 2 ‘’.乙o ’ 8 7 一 ‘’2竺二”。…‘: ’. { { 1 ‘: .”。…厂‘ 。三{ .5”艺I‘2 ’ { . 6 .…32’‘7…‘””5二兰
骊靡忍JIG 17 一;一}厂 22 一’ 2 3 } 2 4 ” } 艺5 ’ ‘2;.‘2; 一 …29.{一…石·、:、…裂盗… ‘” 11亏 “ , ; 几 “ ;: “ ’ 丘 ;“ , 工“ 坡 …坡脚 }丘 间地}{相 对刁木地 !风 速一( % )
助郎
林地
}测点
{位皿
“ ‘ ’。
!
5 。
林 内
平 台 一
3 6 5 8 · 7 己 〔, 8一…73· 5 。} 9 。· 7 0 . 1 0 5一 ,104一…SC一{22一…36一…45一…39一…1。。
相对
风速 匀 .38 59 .b6( % ) }
一 一 一
83 .7 8 ‘”· ‘。…’“ ‘。 5”” 7…’‘’ 8 8 5 7 . 0 8 2 7 . 7 2
¹ 花伟、 踏郎均为19 7 5年 飞播。 花棒、 咬郎侧点间满分别为 3 m 、 2 . s m , 侧 点高度均为25 cm
期 周士威等: 榆林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对流动沙丘链的逆转作用 105
- ~-一- 一 一- 一 - - ~ - - - ~ 一一-- -一-一一小 , 而气团中心风速最小 , 这就是造成背风坡下部风速随高度增加 , 而后又 降 低 的 原因 。 总之沙丘上的风速分布 , 无论是 “水平”和“垂直”两个方面 , 都受到沙丘高度 、 坡度和坡长等影响 。2 。 沙丘上 花棒、 踏郎林地的防风效应从表 3 可以看出: 花棒林地风速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 都出现在林外迎风坡上 。 丘顶风速最大 , 为平沙地对照风速的105 % ; 最小风速在林后 6 m 处(13 号测点) , 约为对照风速的
l / 5 , 说明整个花棒林地地形起伏较大 。 在
踏郎林地所有的测点 , 包括丘顶各点 , 没有
一处超过平沙地对照风速(表 3 ) , 说明整个
踏郎林地风速降低比较均衡 , 沙 丘 变 得 平
缓 , 高凸的丘顶 已不明显了 。 花棒林和踏郎
林相比 , 后者改造沙丘地形的功能强 。 两块
林地所测得的数据 , 并不因林内 测 点 的 增
加 , 风速有规律的降低 , 仍有高有低 , 因为
植被有疏有密 。 在林地中部一般积沙较多 ,
形成几平方米的小平台 , 此处植 被 较 少 或
无 , 因此风速值就大 (表 3 踏 郎 林10 一11测
点)。 花棒林后 g m 距离内 , 风速降低 , 风速
最大降低值在 6 m 处(13 号测点) , 踏郎却在
3 m ( 5 号一个测点)。 说明花棒林的积沙高
度大 , 林缘后几乎形成了小背风坡 , 而踏郎
林后仍较平缓 。
从表 4 看出 “水平 ”布点的风速规律 , 已
完全被林地植被干扰打乱 , 花棒林地无论是
“水平”或梯度风速观测值 , 变幅较大 , 如林
内 25cm 高度的风速降低非常明显。 踏郎林
内25cm 高 度风速降低值与花棒林内_100 cm
高度观测值相近似 (表 5 )。 表明林地降低风
速的能力 , 与植物种有关。 花棒植株长得稀
而高 (比踏郎高两倍多) , 而且林下混主许多
天然侵入植物; 踏郎林稠而低 (约1.5 m 高) ,
天然侵入植物较少。 花棒 、 踏郎 同 播 种 于
1975 年 , 但固沙效果显 然 不 同 。 从现场看
24 m 宽的花棒林地(表 3 , 从 4 一1 号测点),
户日O教”眼众婆逗城氯仇卑尸玲畏州。歌打盆纽户耸粉O利 -气

{ 宜跪 { 瑞叫 谈、是二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2 卷
除积沙增高 , 形成 “台地状”林地(或“孤岛状” 林地)外 , 林带宽度几乎没有增加 , 而路 郎靠地
下茎的萌生 , 从原有24 m 带宽扩大到40 m (表 3 中 1一 16 号点), 沙丘迎风坡地形变得 比较
平缓 。 所以单靠林地降低风速的大小 , 来评定植物种固沙能力是不够的 , 更重要的是考虑植
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 。
表 S 花棒 、 踏郎林地和流动沙丘降低风速百分数象计值对比¹
百认今专等‘…应飞竺鑫州“3 ‘· ““ . 7 , ‘·。“ … ‘, 5 · 2 “ … “3”· ‘“ i‘8 3 · ‘8 { 6 3 9 · 0 4
}
“3 。· 9 4
}
‘6 7 · ‘6
}3 8 0 · 4 9
}
“1 6 · 3 7
}
“5 6 、 3 毛
}
3 7 0 · 0 5 】一竺i二竺一 } 一二竺三竺一_}一 ~全竖竺兰一}一 ~资些二竺一 }‘7‘5 · 5 ‘
}
2 2“6 · 2 。
{
‘, ‘“· 3 ”
1
‘“:卜‘,
}
对 照 流 功 沙 丘观 测 梯 度 迎 风 坡 . 全 沙 丘º
2 5 C m
100 Cm
2 00 C】1 1
3 0 0 C m
合 计
一 9 1 8 9
一 4 3 . 6 1
一 3 。 5 4
4 0
.
( 8
1 幻9 C l
1 6 1 .4 1
1 72 .名Q
2 2 7 .52
一 9 8 . 9 6 } 6 7 1 . 4
¹ 花 棒、 踏郎均为19了5年飞 播。 º 全 沙丘即包括丘顶 和背风坡侧点。
对照流动沙丘 , 同样处于飞播的封禁区内 , 无人畜破坏 。然而 13 a 后 , 除了沙丘前移外 ,
沙丘的迎风 、 背风坡仍无植被。 与平沙地相 比(表 5 ) , 其不同梯度风速降低值的 累 计 百 分
数 , 在迎风坡上 出现负值 (因沙丘各测点的相对高程 , 相应大于平沙地四个梯度 , 以及坡度 、
坡长的影响) , 说明迎风坡的 总风速值要大于对照平沙地 , 因此 , 风蚀必然 比平沙 地 大; 而
背风坡风速值 比平沙地小得多 , 造成沙粒大量沉积 , 即严重的沙埋 。 在流动沙丘上风蚀和沙
埋严重 , 都是植物生长不利条件。
上述分析 , 仅仅说明由于飞播植物种、 群体密度和高度不同 , 因而防风固沙 效 益 不 一
样。 为了进一步了解活 动沙丘被飞播植被固定的过程 , 现举踏郎为例:
19 7了年飞播于中等高度( 7 一10 m )的新月形沙丘链上踏郎植物 , 当年保存面积 为37 .7%
(沙丘背风坡和副梁背风坡无苗)。 幼苗在迎风坡上呈横向“绿色带”着生 , 这种“绿色带 ”在平
四梁
沙丘许幼
幼苗在沙丘粉生 部位典型棋式图
台状的迎风坡上 , 有时会出现两条。 而在风以
较轻的副梁上 , 幼苗呈现纵 向“绿 色 带”着 生
(见图 )。 但是在以后的 3一 4 a 中 , 由于风$1l
植被消长作用 , 出现了飞播 (或直播 )独特的地
貌和逐年下降的保存面积 , 第三年仅为17 .4 % 。
但林带内积沙逐年 增 高 , 适 度 的 沙 埋 为天
然植被沙米 、 棉蓬等侵入创造了条件。横向“绿
色带”前缘出现“风蚀基线” , 最初几年 “ 基 线 ”
缓慢前移 , 到风蚀停止时 , “基线 ” 有 的 高 达
: m 。 “绿色带”林缘后亦被风蚀 , 前后遭受风
蚀 , 结果 , “绿色带”被切割成长短不等 的 “绿
色带”或圆形的 “绿色孤岛” , 其 间 形 成 “风 蚀
槽 ” , 宽几米到十儿米不等 。 沙丘两翼副 梁 和
迎风坡上的纵 、 横 “绿色带” 、 “绿色孤岛”林缘
期 周士威等: 榆林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对流动沙丘链的逆转作用 10夕
被风蚀的同时 , 林内仍不断积沙 , 但侵入的植被和踏郎却生长旺盛 , 这样就增强了整体的防
风固沙效应 , 表现为丘顶不断被削平 , 使原来凹形的背风坡 , 呈“舌状”向前推进 。表面上看 ,
迎风坡支离破碎 、 幼苗保存面积明显缩小 , 给人一种飞播固沙前景暗淡的感觉 , 实际上 , 飞
播后的流动沙丘已蕴藏着一种质的转变 。 定居下来的踏郎 为自身创造了适生的沙埋条件 , 加
上踏郎本身串茎萌生的生物学特性 , 使林地逐年向外扩展 。 1 9 8 了一1988年每 年 以1.6 m 的距
离向外延伸 , 每条地可萌发 5一 6 株。 1 9 7 7 年飞播 , 到198。年面积有所下降 , 但到1986年又
增到60 % 以上 。 上述就是踏郎 3 一 4 a 后保存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 。 由于沙丘“舌状 ”前移 ,
与后一沙丘相连接 , 除沙丘个别部位外 , 踏郎植被已连成片。 林下苔醉结皮不断增多 , 厚度
约 1 cm 左右 。 值 得一提的是 , 1 9 8 8 年 7 月 7 日 , 林地经一次暴雨袭击 , 雨量3 .l m m , 雨
后竟出现地表通流的痕迹 (完全是沙质地段) , 这是流沙上不曾见过的现象 。 以上仅是中等高
度的沙丘上 , 踏郎的 固沙作用 , 倘若在平缓的流沙地上 , 单播踏郎或踏郎、 白沙篙、 沙打旺
混播 , 则第二年就能固定流沙。
13 a 的事实说明: 单靠封禁恢复流动沙丘的植被 , 不仅岁月漫长 , 而且成 效 甚 微。 今
后在毛乌素流动沙丘类型 区 , 不应采用这种措施 。 目前通过飞播或人工直播试验 , 已掌握了
最适宜沙地生长的植物种 , 同时建立了充足的种源基地 , 制定了最佳的技术规范 。 今后应大
力提倡远处飞播 , 近处人工直播固沙造林 , 只有这样才能把毛乌素沙地改变为收草丰盛的收
业基地。
四 、 结 论
1. 在中等高度 流动沙丘迎风坡上 , 25 c m 高 度的 风速绝对值 , 基本上由下往上呈递增
趋势 , 唯有迎风坡上部风速增值减小 。 迎风坡下 1 / 3 处 , 仍受到后一沙丘的庇护 , 其风 速
低于对照平沙地 。 丘顶风速最大 , 超 出对 照 64 。 4 % 。 背风 坡 中部 风 速 最 小 , 为 对 照 的
31 。 6 % 。
2
. 各测点 3 m 高梯度风速分布值 , 不完全符合风速与高度的对数正比的规律。 某些 测
点上 , 风速的梯度分布(高 3 m 以内)随高度增加风速反而降低。 前者是测点开始脱 离 迎 风
坡聚风影响造成; 后者是测点接近背风坡回旋紊流中心的低风区造成 。
3
. 花棒林地25 cm 水平 测点 , 降低风速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 都是在林外迎风坡 上 , 说
明花棒林地地形起伏变化大 。 踏郎林地的风速降低值比较均衡 , 所有测点没有一处超过对照
风速 , 沙丘地形变得比较平缓。 花棒和踏郎相 比 , 后者改造沙丘地形功能强 。
4
. 花棒林地无论是水平或梯度风速值都变幅较大 。花棒 100 cm 高度风速值与踏郎 25 cm
高处近似。 因此 , 林地降低风速的大小 , 关键在于不同植物种在流动沙丘上的适应性。
5
. 流动沙丘被植被 固定过程中 , 具有独特的地貌形态: 纵 、 横“绿色带 ”; “绿色孤岛” ,
“舌状”推进的丘顶; 林地前沿 “风蚀基线” ; 风蚀槽等 , 其形态 出现的种类 、 存在时间的长短
与植物种有关 。 流沙一旦被固定 , 这些地貌特征也随之先后消失。
6
. 流动沙丘靠封禁恢复植被 , 13 a 未见成效。 因此 , 流动沙丘上封禁固沙的措施不 宜
采用。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2 卷
— 一一- 一 一一一 一一一一 一, , - ~ . - ~ ~ 一 -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 - ~ - - 一-~.参 考 文 献
〔1 〕拜格诺 , 1 9 5 9 , 风沙 和荒 漠沙丘物理学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 〕吴 正 , 1 9 8 7 , 风沙地貌学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3 〕翁笃鸣等 , 1 9 8 0 , 小气候 与农田 小气候 , 农业 出版社 。
T H E C O N V E R S ! N G E F F E C T O F A E R I A L S E E D E D
V E G E T A T ! O N O N T H E M O V I N G S A N D O U N E C H A ! N S
I N Y U L ! N A R E A O F
Z h 0 U
M A O W
U S U O E S 〔R下
Sh iw ei
(Tho Roseare人 1 05亡公亡。亡。 o f F o : e s亡r, C A F )
Q i J i
a n z
h
o n g M
a B a o l i n L i u B i
n
gq
i a n
( T h
e
R
o s e a r c
h I
o s t i t u t e o f F
o r e s t勺 of Y ulio P rej ecture , S h a n 、1 P r o 。 :。c 。)
A b s t r a e t T h e m ea s u r e m e n t s o f s y n e h r o n o u s a n d r e l a t i v e v a l u e o f w i n d
v e l o e i t y w e r e e o n d u e t e d w i t h 5 6 P r o b e s o f 4 l e v e l s i n a e r i a l s e e d i n g l a n d a n d
m o v i n g d u n e s i n Y u l i n a r e a o f M a o w u s u D e s e r t i n 1 9 8 8
.
T h e r es u l t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e o n v e r s i n g e f f e e t o f a e r i a l s e e d e d H e d 夕sa :u m m on g o lfe a T u r e z . a n d
H e d g sa : “饥 sc o p a 7fu m F is e h e t M e y . , es p e e i a l l y t h a t o f H . m o n g o l i c a
wa
s r e
ma
r
-
k
a
b l
e

T h e f o r m e r v e g e t a t i o n b e l t w a s w i d e n e d f r o m 2 4 m e t r e s t o 3 5 m e t
-
r e s b e e a u s e o f g e r m i n a t i o n o f t h e s u b t e r r a n e o u s s t e m
.
T h e r a t e o f s u r v i va l
a r
ea i nc
r e a s e d f r o m 1 7
.
7 % t o m o r e t h a n 6 0 % 1 0 y
e a r s l a t e r a n d t h e l a n d
e h a n g e d i n t o s t a b l i z e d sa
n d l a n d
.
A s f o r t h e r e fo r m e d d u n e
,
i t
s s
l
o
P
e
b
e
ca m
e s
ma
l l
e r
,
i t
s
l
e n g t h b
e e a
m
e
l
o n g e r
,
i t
s
h
e
i g h t b
e e a
m
e
l
o
w
e r
,
i t w
e n t
fo
r
w
a r
d i
n a t o n g
u e
一 s h a P e d fo r m
a n d t h e l a n d b e t w e e n d u n e s b e e a m e s m a l l e r
.
A s e r i e s o f e h a n g e s o f t h e t o P o g
-
r a P h i e f ea t
u r e s O f a e r i a l s e e d i n g l a n d o e e u r r e d
.
T h e w i n d v e l o e i t y t h e r e
w a s r e d u e e d h o r i z o n t a l l y
,
v e r
t i
ca
l l y
a n
d h
a r
m
o n
i
o u s
l y
.
T h
a t t
h
e r e s u
l t
o
f
e
l
o s
i
n
g t h
e
m
o v
i
n g
d
u
ne
a
f t
e r 1 0 y
ea
r s
w
as
s t i l l w i t h
o u t v e g
e t a t i
o n o n s
l
o
p
e
b
u t t h
e
d
u n e
w
e n
t f
o r
w
a r
d
.
T h
u s
,
a e r
i
a
l
3 e e
d i
n g i
n t h
e
fa
r t
h
e r
P l
a e e a n
d
a r
t i f i
e
i
a
l
s e e
d i
n
g i
n t h
e n e a r
P l
a e e a r e e o n s
i d
e r e
d t
o
b
e g o o
d m
e t h
o
d
s
t
o
e o n
t
r o
l t h
e
d
u n e s

I t s h o u l d b e P r o m o t e d i n t h e f u t u r e
.
K e y w o r d s a e r i a l s e e d e d v e g e t a t i o n ; m o v i n g d u n e e h a i n : e o n v e r s i n g
e f f e e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