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Soil Physi-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he Tree Growth in Taiwania flousiana Plantations and Successive Rotation Plantations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秃杉林与杉木连栽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及林木生长量比较


选择在杉木1代林采伐迹地上营造的8,11和14年生秃杉林及8,11和14年生杉木连栽2代林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及林木生长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8,11和14年生秃杉林地土壤密度依次为0.893~1.112,0.797~1.256和0.598~1.211 g·cm-3,比杉木林下降0.9%~6.9%; 3个林龄秃杉林地土壤总孔隙度依次为45.69%~65.33%,46.45%~68.74%和39.82%~68.26%,比杉木林提高6.6%~8.7%; 3个林龄秃杉林地土壤通气度依次为3.43%~11.43%,4.15%~19.73%和2.28%~12.23%,比杉木林提高14.2%~24.4%; 3个林龄秃杉林地土壤饱和持水量依次为46.89%~66.50%,40.90%~68.09%和42.36%~98.15%,比杉木林提高12.4%~14.9%;3个林龄秃杉林地土壤pH值依次为4.30~5.10,4.40~4.80和4.13~4.55,比杉木林降低1.3%~6.3%; 3个林龄秃杉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依次为46.03~71.45,34.96~68.67和25.59~79.38 g·kg-1,8年生比杉木林略低,11和14年生比杉木林提高23.4%~77.1%; 3个林龄秃杉林地土壤全氮含量依次为1.78~3.55,1.97~3.04和2.01~3.12 g·kg-1,水解氮含量依次为146.9~355.3,185.0~370.5和136.6~365.9 mg·kg-1,均表现为8年生秃杉林比杉木林略低,11和14年生秃杉林比杉木林提高20.1%~35.6%; 3个林龄秃杉林地土壤速效磷含量依次为0.5~2.7,0.6~1.5和0.6~2.8 mg·kg-1,比杉木林提高11.1%~54.5%; 3个林龄秃杉林地土壤速效钾含量依次为15.4~137.5,34.5~115.5和18.7~89.1 mg·kg-1,比杉木林降低23.6%~47.6%;3个林龄秃杉林分平均胸径依次为10.70,12.67和14.13 cm,比杉木林提高12.4%~36.7%; 3个林龄秃杉林分平均树高依次为8.63,11.47和13.33 m,比杉木林提高11.7%~30.2%; 3个林龄秃杉林分平均蓄积量依次为93.308,153.418和203.824 m3·hm-2,比杉木林提高37.7%~117.5%。

Soil physi-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he tree growth were compared in successive rotation plantations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CR Chinese Fir) in tree different ages(8-year-old, 11-year-old and 14-year-old), and Taiwania flousiana plantations with the same age pattern which were afforested in previous slash of Chinese Fi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bulk densities were 0.893-1.112, 0.797-1.256 and 0.598-1.211 g·cm-3 respectively in 8,11,14-year-old Taiwania flousiana plantations soils (0~100 cm), which were lower 0.9%-6.9% than those in CR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Total soil porosity in the three ages of Taiwania flousiana plantations was respectively 45.69%-65.33%,46.45%-68.74% and 39.82%-68.26%,and all higher 6.6%-8.7% than that in the CR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The soil ventilation degree was respectively 49.57%-59.71%, 44.55%-66.68% and 42.38%-66.16%,and also higher 14.2 %-24.4% than that in the CR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The soil saturation moisture capacity was respectively 3.43%-11.43%,4.15%-19.73% and 2.28%-12.23%, and higher 12.4%-14.9% than that in the CR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The saturated water contents were 46.89%-66.50%, 40.90%-68.09% and 42.36%-98.15% respectively,and higher 12.4%-14.9% than that in the CR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pH values of forest soil (0-40 cm layer) were 4.30-5.10,4.40-4.80 and 4.13-4.55 respectively in 8,11,14-years-old of Taiwania flousiana plantations, which were lower 1.3%-6.3% than that in the CR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 and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were 46.03-71.45,34.96-68.67 and 25.59-79.38 g·kg-1 , and lower that in CR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in the 8-year-old, however higher 23.4%-77.1% than that in the 11, 14-years-old. Total nitrogen and hydrolysis nitrogen contents were 1.78-3.55,1.97-3.04,2.01-3.12 g·kg-1 and 146.9-355.3,185.0-370.5,136.6-365.9 mg·kg-1,and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in 8-year-old is and higher 20.1%-35.6% in the 11, 14-years-old. Available P contents were 0.5-2.7,0.6-1.5 and 0.6-2.8 mg·kg-1 respectively, and higher than that 11.1%-54.5% in the CR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Available K contents were 15.4-137.5, 34.5-115.5 and 18.7-89.1 mg·kg-1,and lower 23.6%-47.6% than that in the CR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In the 8,11,14 years-old of Taiwania flousiana plantations, the average diameter was 10.70 , 12.67 and 14.13 cm respectively, and higher 12.4%-36.7% than that in the CR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The average tree height were 8.63, 11.47 and 13.33 m respectively, and higher 11.7%-30.2% than that in the CR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Tree stands volumes were 93.308, 153.418 and 203.824 m3·hm-2 respectively, higher 37.7%-117.5% than that in the CR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全 文 :书第 !" 卷 第 ! 期
# $ % $ 年 ! 月
林 业 科 学
&’()*+(, &(-.,) &(*(’,)
./01 !",*/1 !
,234,# $ % $
秃杉林与杉木连栽林的土壤理化性质
及林木生长量比较
黄承标% 5 曹继钊# 5 吴庆标% 5 韦家国6 5 蒙跃环6 5 李保平%
(%1 广西大学林学院 5 南宁 76$$$7;#1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 5 南宁 76$$$%;61 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 5 南丹 7!8#$$)
摘 5 要:5 选择在杉木 % 代林采伐迹地上营造的 9,%% 和 %! 年生秃杉林及 9,%% 和 %! 年生杉木连栽 # 代林进行土
壤理化性质及林木生长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9,%% 和 %! 年生秃杉林地土壤密度依次为 $1 9:6 ; %1 %%#,$1 8:8 ;
%1 #7" 和 $1 7:9 ; %1 #%% <·=> ? 6,比杉木林下降 $1 :@ ; "1 :@;6 个林龄秃杉林地土壤总孔隙度依次为 !71 ":@ ;
"71 66@,!"1 !7@ ; "91 8!@和 6:1 9#@ ; "91 #"@,比杉木林提高 "1 "@ ; 91 8@;6 个林龄秃杉林地土壤通气度依
次为 61 !6@ ; %%1 !6@,!1 %7@ ; %:1 86@和 #1 #9@ ; %#1 #6@,比杉木林提高 %!1 #@ ; #!1 !@;6 个林龄秃杉林地
土壤饱和持水量依次为 !"1 9:@ ; ""1 7$@,!$1 :$@ ; "91 $:@ 和 !#1 6"@ ; :91 %7@,比杉木林提高 %#1 !@ ;
%!1 :@;6 个林龄秃杉林地土壤 2A 值依次为 !1 6$ ; 71 %$,!1 !$ ; !1 9$ 和 !1 %6 ; !1 77,比杉木林降低 %1 6@ ; "1 6@;
6 个林龄秃杉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依次为 !"1 $6 ; 8%1 !7,6!1 :" ; "91 "8 和 #71 7: ; 8:1 69 <·B< ? %,9 年生比杉木林略
低,%% 和 %! 年生比杉木林提高 #61 !@ ; 881 %@;6 个林龄秃杉林地土壤全氮含量依次为 %1 89 ; 61 77,%1 :8 ; 61 $!
和 #1 $% ; 61 %# <·B< ? %,水解氮含量依次为 %!"1 : ; 6771 6,%971 $ ; 68$1 7 和 %6"1 " ; 6"71 : ><·B< ? %,均表现为 9 年生
秃杉林比杉木林略低,%% 和 %! 年生秃杉林比杉木林提高 #$1 %@ ; 671 "@;6 个林龄秃杉林地土壤速效磷含量依次
为 $1 7 ; #1 8,$1 " ; %1 7 和 $1 " ; #1 9 ><·B< ? %,比杉木林提高 %%1 %@ ; 7!1 7@;6 个林龄秃杉林地土壤速效钾含量依
次为 %71 ! ; %681 7,6!1 7 ; %%71 7 和 %91 8 ; 9:1 % ><·B< ? %,比杉木林降低 #61 "@ ; !81 "@;6 个林龄秃杉林分平均胸
径依次为 %$1 8$,%#1 "8 和 %!1 %6 =>,比杉木林提高%#1 !@ ; 6"1 8@;6 个林龄秃杉林分平均树高依次为 91 "6,%%1 !8
和 %61 66 >,比杉木林提高 %%1 8@ ; 6$1 #@;6 个林龄秃杉林分 平 均 蓄 积 量 依 次 为 :61 6$9,%761 !%9 和
#$61 9#! >6·C> ? #,比杉木林提高 681 8@ ; %%81 7@。
关键词:5 杉木连栽;秃杉引种;土壤理化性质;林木生长量;广西南丹县
中图分类号:&8%91 775 5 5 文献标识码:,5 5 5 文章编号:%$$% ? 8!99(#$%$)$! ? $$$% ? $8
收稿日期:#$$: ? $% ? %:。
基金项目:广西“十五”林业科学研究项目(#$$% ? #8)。
!"#$%&%’()* +,%-./(/ ", 0"(- 12./(3!2*#(4%- 1&"$*&’(*/ %,5 ’2* 6&** 7&"8’2 (, !"#$"%#"
&’()*#"%" 1-%,’%’(",/ %,5 0944*//()* :"’%’(", 1-%,’%’(",/ "; +)%%#%,-".#" ’"%/0(’"1"
ADEF< ’CGF(%1 !"#$%&#’ ("))$*$,+,-.*/0 1.02$#%0&’5 3-..0.* 76$$$7;#1 +,-.*/0 45-6$7’ "8 !"#$%&#’5 3-..0.* 76$$$%;
6 9 :;-.<", !"#$%& !-#7 "8 3-.6-. (",.&’ 0. +,-.*/05 3-.6-. 7!8#$$)
+I=E0 23/2G3TIGR EFU TCG T3GG <3/VTC VG3G =/>2E3GU IF RD==GRRIWG 3/TETI/F 20EFTETI/FR /X
(,..0.*;-70- )-.5$")-&-(’Y ’CIFGRG ZI3)IF T3GG UIXXG3GFT E-.0-
8)",%0-.- 20EFTETI/FR VITC TCG RE>G ER/I0 HD0B UGFRITIGR VG3G $1 9:6 ? %1 %%#,$1 8:8 ? %1 #7" EFU $1 7:9 ? %1 #%% <·=> ?6 3GR2G=TIWG0Q IF 9,%%,%!SQGE3S/0U =-0>-.0-
8)",%0-.- 20EFTETI/FR R/I0R($ ;%$$ =>),VCI=C VG3G 0/VG3 $1 :@ ?"1 :@ TCEF TC/RG IF ’Y ’CIFGRG ZI3 20EFTETI/FR4 +/TE0 R/I0
2/3/RITQ IF TCG TC3GG E-.0- 8)",%0-.- 20EFTETI/FR VER 3GR2G=TIWG0Q !71 ":@ ? "71 66@,!"1 !7@ ? "91 8!@ EFU
6:1 9#@ ?"91 #"@,EFU E00 CI3GR2G=TIWG0Q !:1 78@ ?7:1 8%@,!!1 77@ ?""1 "9@ EFU !#1 69@ ?""1 %"@,EFU E0R/ CI’Y ’CIFGRG ZI3 20EFTETI/FR4 +CG R/I0 RETD3ETI/F >/IRTD3G =E2E=ITQ VER 3GR2G=TIWG0Q 61 !6@ ? %%1 !6@,!1 %7@ ? %:1 86@ EFU
#1 #9@ ?%#1 #6@,EFU CI!"1 9:@ ?""1 7$@,!$1 :$@ ?"91 $:@ EFU !#1 6"@ ? :91 %7@ 3GR2G=TIWG0Q,EFU CI’CIFGRG ZI3 20EFTETI/FR4 2A WE0DGR /X X/3GRT R/I0($ ?!$ => 0EQG3)VG3G !1 6$ ? 71 %$,!1 !$ ? !1 9$ EFU !1 %6 ? !1 77 3GR2G=TIWG0Q IF
9,%%,%!SQGE3RS/0U /X =-0>-.0- 8)",%0-.- 20EFTETI/FR,VCI=C VG3G 0/VG3 %1 6@ ? "1 6@ TCEF TCET IF TCG ’Y ’CIFGRG ZI3
林 业 科 学 !" 卷 #
$%&’(&()*’+ ,&’, (-. */0&’)1 2&((./ 1*’(.’(+ 3./. !"4 56 7 894 !:,6!4 ;" 7 "<4 "8 &’, =:4 :; 7 8;4 6< 0·>0 7 9,&’, %*3./ (-&( )’ ?@
?-)’.+. A)/ $%&’(&()*’+ )’ (-. -C,/*%C+)+ ’)(/*0.’ 1*’(.’(+ 3./. 94 8< 7 64 ::,94 ;8 7 64 5!,=4 59 7 64 9= 0·>0 7 9 &’, 9!"4 ; 7 6::4 6,9<:4 5 7 6854 :,96"4 " 7 6":4 ;
20·>0 7 9,&’, +%)0-(%C %*3./ (-&’ (-&( )’ 3./. 54 : 7 =4 8,54 " 7 94 : &’, 54 " 7 =4 < 20·>0 7 9 /.+$.1()D.%C,&’, -)0-./ (-&’ (-&( 994 9E 7 :!4 :E )’ (-. ?@ ?-)’.+. A)/
$%&’(&()*’+F HD&)%&I%. K 1*’(.’(+ 3./. 9:4 ! 7 9684 :,6!4 : 7 99:4 : &’, 9<4 8 7 <;4 9 20·>0 7 9,&’, %*3./ =64 "E 7 !84 "E (-&’
(-&( )’ (-. ?@ ?-)’.+. A)/ $%&’(&()*’+F L’ (-. <,99,9! C.&/+B*%, *M !"#$"%#" &’()*#"%" $%&’(&()*’+,(-. &D./&0. ,)&2.(./ 3&+
954 85 ,9=4 "8 &’, 9!4 96 12 /.+$.1()D.%C,&’, -)0-./ 9=4 !E 76"4 8E (-&’ (-&( )’ (-. ?@ ?-)’.+. A)/ $%&’(&()*’+F G-. &D./&0.
(/.. -.)0-( 3./. <4 "6,994 !8 &’, 964 66 2 /.+$.1()D.%C,&’, -)0-./ 994 8E 7 654 =E (-&’ (-&( )’ (-. ?@ ?-)’.+. A)/
$%&’(&()*’+F G/.. +(&’,+ D*%N2.+ 3./. ;64 65<,9:64 !9< &’, =564 <=! 26·-2 7= /.+$.1()D.%C,-)0-./ 684 8E 79984 :E (-&’ (-&(
)’ (-. ?@ ?-)’.+. A)/ $%&’(&()*’+F
!"# $%&’(:# 1*’()’N*N+ $%&’()’0 +)%%#%,-".#" ’"%/0(’"1";!"#$"%#" &’()*#"%" )’(/*,N1()*’ .O$./)2.’(+;+*)% $-C+)B
1-.2)1&% $/*$./().+;(/.. 0/*3(-;P&’,&’ ?*N’(C *M QN&’0O)
# # 杉木( +)%%#%,-".#" ’"%/0(’"1")连栽导致土壤
物理性质变差、地力衰退以及林分生产力下降等问
题早已被学术界和林业生产部门所证实。方晰等
(=55;)研究了连栽第 = 代杉木林和撂荒对第 9 代
杉木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显示撂荒地
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普遍高于连栽杉木林地,且腐
殖质碳、有效磷及全磷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
平。孙启武等(=556)对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土壤
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得出第 = 代土壤密度比第 9 代
大,土壤孔隙度、持水量、$R 值、有机质及主要养分
含量均低于第 9 代。俞元春等(=555)和杨玉盛等
(9;;<)对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土壤理化性质和林
分生长量进行测定,发现林地土壤密度随着杉木栽
植代数的增加而增大,土壤持水能力及渗透性能下
降,林分蓄积量降低。杨玉盛等(=555)对杉木林取
代杂木林后及随杉木多代连栽代数的增加,土壤保
水和供水能力下降,全量养分含量减少,土壤供肥、
保肥能力及林分生产力下降。王清奎等(=55!)研
究了杉木连栽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等的影响,得出杉
木连栽林地有机质含量和质量均低于混交林,且随
栽植代数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罗云建等
(=55")研究发现,随着杉木连栽代数的增加,林分
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均明显下降。国外 S.%%
等(9;;:)、S*++>.C 等( 9;;8)和 T&2.+ 等(9;;!)
对碳循环的研究十分关注。因此,寻求适宜种植于
杉木连栽迹地的树种,已成为当务之急。
秃杉(!"#$"%#" &’()*#"%")系杉科(G&O*,)&1.&. )台
湾杉属(!"#$"%#"),天然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垂直分
布海拔<55 U= :55 2,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中古老
孑遗植物和世界稀有珍贵树种。=5 世纪 85 年代末,广
西山口林场针对本地区因杉木连栽引发的地力衰退、
生物生产力下降等不良现状,先后从云南和贵州引种
秃杉优良种源进行育苗造林试验,经引种后发现该树
种比同龄同立地的杉木生长迅速,以后便陆续开展此
项研究工作。吴庆标等(=55<)研究得出秃杉的经济效
益优于同等立地的杉木 = 代林;何斌等(=55<;=55;)
研究了秃杉人工林各组分营养元素含量及凋落物储
量;梁宏温等(=55<)研究了秃杉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
性质。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已引种栽植秃杉 9 :"=4 9
-2=,并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本研
究选择在杉木 9代林采伐迹地上营造的 <,99 和 9! 年
生秃杉林及 <,99和 9! 年生杉木连栽第 = 代林,进行土
壤理化性质及林木生长量对比试验,为寻找杉木连栽
迹地替代树种、丰富速生丰产林造林树种提供参考。
9#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958V=;W—
958V::WX,=!V=!W—=:V68WP),海拔 "55 U 9 =55 2,坡度
=: U!5V,土壤为砂岩发育形成的山地黄壤,土层厚 <5
U965 12。根据引种区南丹县气象站(海拔 ";84 ; 2)
气象资料,研究区年均气温9"4 ; Y,最冷月(9 月)均温
84 ! Y,极端低温 7:4 : Y;最热月(8月)均温 =!4 " Y,
极端高温 6:4 : Y,年均降雨量 9 !;84 ; 22,其中 !—95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4 :E,年均蒸发量 9 96!,< 22,年
均相对湿度 <6E,年均日照时数 9 =:84 5 -,!95 Y年
积温 : =!!4 5 Y;年均 有 霜 期 ;4 6 天,年 均 风 速
94 : 2·+ 7 9,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型。
=# 研究方法
)* +, 试验设计
秃杉种源来自云南省腾冲县天然母树种源基地。
采种后,在引种试验区内进行播种育苗。造林试验地
=
! 第 " 期 黄承标等:秃杉林与杉木连栽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及林木生长量比较
选择在海拔 #$% & ’ ’$% ( 的地段上,造林试验地为杉
木 ’代林,经过皆伐炼山清理后进行穴垦整地,种植穴
规格为 %) " ( *%) " ( *%) + (,秃杉与杉木均采用 ’ 年
生裸根苗造林。造林时间分别为 ’,,, 年 + 月(# 年
生)、’,,- 年 + 月(’’ 年生)和 ’,,+ 年 + 月(’" 年生)。
造林后当年 $—- 月进行带状铲草抚育 ’ 次;造林后第
.—" 年,每年 $—- 月和 ,—’% 月各铲草抚育。造林
时,每个年龄段分别设置 + 个不同坡向,每个坡向设置
上坡、中坡和下坡 + 个坡位,每个坡位分别设置面积为
.% ( *.% (的样地 + 个。
!" !#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年 /—# 月,在各样地内,按对角线设置 + 个
土壤剖面,按 % &.%,.% &"%和 "% &’%% 0( +个土层,用
’%% 0(+不锈钢环刀取原状土样(每土层 +个重复)带回
室内,按中国林业标准———森林土壤分析方法(中国科
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分别测定 + 个土层的土壤
密度、孔隙度、通气度和持水量等,并测定 % & .% 和.% &
"% 0( 土层的 12值和养分含量。12 值采用电位法测
定;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氧化 3外加热法测定;全氮
采用浓 2.45" 62785"法 3凯氏半微量法测定;全磷采
用氢氧化钠碱溶 3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全钾采用火焰
光度计法测定;水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速效磷
采用 9:;< 浸提法测定;速效钾采用乙酸铵浸提 3原
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 $# 林分生长量测定
在各样地内进行每木检尺。胸径用围卷尺测
量,树高用测高杆测量,单株蓄积量按广西林业勘测
设计院等(’,,-)的回归公式 ! = %) -$- /’ * ’% 3 " *
"’) /-, "’. * #’) %-, /-,计算。式中:! 为单株平均立木蓄
积量((+)," 和 # 分别为平均胸径( 0()和平均树
高((),单株平均立木蓄积量乘以单位面积株数为
林分蓄积量。采用 9>79?,4@44 ’+) % 软件处理数
据,对秃杉林和杉木林 . 种林分的测定数据进行差
异显著检验,对 . 种林分 + 个年龄段不同坡位的测
定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 结果与分析
$" %# 土壤物理性质
+) ’) ’! 土壤密度 ! 由表 ’ 可看出,#,’’ 和 ’" 年生
秃杉林土壤密度依次为 %) #,+ & ’) ’’.,%) /,/ &
’) .$- 和 %) $,# & ’) .’’ A·0( 3 +,其中 % & .% 0( 土
层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大呈现下降趋势,相应比同龄
杉木林下降,平均值下降 +) %B。差异显著检验结
果表明,#,’’ 和 ’" 年生 . 种林分土壤密度的 $ 值统
计量依次为 ’) %,# C $%) %$ = .) ’+’,%) ’/% C $%) %$ =
.) ’+’ 和 %) ".. C $%) %$ = .) ’"$。由此说明,杉木 ’ 代
林引种秃杉可疏松林地土壤,降低土壤密度,但与同
龄杉木林地的差异不显著。. 种林分 + 种坡位土壤
密度的方差分析表明,% = %) .,- & .) ’/$ C %%) %$ =
+) -+",显示出土壤密度的坡位差异不显著。
+) ’) .! 土壤孔隙度 ! 土壤孔隙度是土壤中养分、水
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的迁移通道、贮存库和活动场地,
其数量上的大小及分配是土壤物理性质的基础,也是
评价土壤结构特征的重要指标。由测定结果可知(表
’):#,’’ 和 ’" 年生秃杉林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依次为
+) $$B & ’+) ’%B,") "+B & .’) ##B 和 -) /%B &
..) +%B,随林龄的增大呈现递增趋势以及随土层深度
的增加而减小,相应比同龄杉木林地提高 ’+) ,B &
.+) "B。差异显著检验结果表明:#,’’ 和 ’" 年生 . 种
林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 $ 值统计量依次为 %) $-’ C
$%) %$ = .) ’.%,%) ##’ C $%) %$ = .) ’+’ 和 %) $", C $%) %$ =
.) ’.%,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和 ’" 年生秃杉林土壤
毛管孔隙度依次为 ".) ,’B & $+) /’B,+,) +’B &
$’) #%B和 ++) ’.B & "/) ,’B,随林龄的增大呈现递减
趋势,相应比同龄杉木林地提高 $) ’B & $) $B。差异
显著检验结果表明:#,’’和 ’" 年生 . 种林分土壤毛管
孔隙度的 $ 值依次为 ’) /%’ C $%) %$ = .) ’.%,’) %,# C $%) %$
= .) ’.%和 %) ##" C $%) %$ = .) ’.%,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土壤总孔隙度是非毛管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的
综合表现,#,’’ 和 ’" 年生秃杉林土壤总孔隙度依
次为 "$) -,B & -$) ++B,"-) "$B & -#) /"B 和
+,) #.B & -#) .-B,相应比同龄杉木林地高。差异
显著检验结果表明:#,’’ 和 ’" 年生 . 种林分土壤
总孔隙度的 $ 值依次为 ’) ./. C $%) %$ = .) ’+.,
%) ,/# C $%) %$ = .) ’.% 和 %) /#/ C $%) %$ = .) ’.%,均未达
到显著水平。. 种林分 + 个坡位总孔隙度的方差分
析结果表明:% = %) %+$ & .) -$+ C %%) %$ = +) -+",说
明土壤总孔隙度的坡位差异均不显著。
+) ’) +! 土壤通气度! 土壤通气度与土壤孔隙度密切
相关,两者一般呈正相关关系。从测定结果可看出
(表 ’):# 年生秃杉林地土壤通气度为 +) "+B &
’’) "+B,比同龄杉木林地平均提高 ’") .B,$ =
%) -’# " C $%) %$ = .) ’.%;’’ 年生为 ") ’$B & ’,) /+B,
比同龄杉木林地平均提高 ’/) -B,$ = %) ,,% C $%) %$ =
.) ’.%;’" 年生为 .) .#B & ’.) .+B,比同龄杉木林地
平均提高 .") "B,$ = %) #/" C $%) %$ = .) ’.%。. 种林分
土壤通气度在不同坡位表现为下坡 D中坡 D上坡。.
种林分 + 个坡位土壤通气度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 = #) ..+ & #) --$ D %%) %’ = -) ..-,说明土壤通气度的
坡位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
林 业 科 学 !" 卷 #
表 !" 秃杉和杉木林地土壤物理性质
#$%& !" ’()* +,-.)/$* +0(+102)1. /(3+$0).(4 (5 !"##$#%&’($’ )’#*+,)’-’ $46 .’$/’#$’ 0),"1$’#’ +*$42$2)(4
林型
$%&’()
)*+’
林龄
,-’ .
/
坡位
01%+’
+%(2)2%3
土层
0%21
1/*’& . 45
密度
6’3(2)* .
( -·45 7 8)
非毛管孔隙度
9%3:4/+211/&*
+%&%(2)* . ;
毛管孔隙度
+%&%(2)* . ;
总孔隙度
=%)/1
+%&%(2)* . ;
通气度
>’3)23-
?@/12)* . ;
饱和持水量
0/)@&/)2%3
5%2()@&’
4/+/42)* . ;
A B CA AD EF8 GGD "C H8D IG "HD 88 GGD !8 ""D AE
上 J+ CA B !A AD EFF !D GE !FD G8 H8D 8G ED EF ""D HA
!A B GAA GD GA8 8D HH !ID "" HGD CG !D GH "CD 8!
E A B CA AD FAG G8D GA !HD CH HED 8H ED I8 ""D AE
中 K2LL1’ CA B !A AD FGG ED !C !"D A! H!D !" ID CE H!D F8
!A B GAA GD GAE "D F8 !HD AF HCD AC !D H" !"D EF
A B CA AD FG" FD "8 !FD EE HFD HG GGD !8 "CD HI
下 6%M3 CA B !A AD FC8 HD I8 !HD AF HAD EC ED I8 H!D F8
!A B GAA GD GGC CD IE !CD FG !HD "F 8D !8 HAD EF
A B CA AD FE" CGD "H !ID AF "ED I! GAD IF "GD 8!
上 J+ CA B !A GD A!E FD IH !"D A! HHD IF FD IH !8D HC
!A B GAA GD CH" !D !8 !CD H8 !"D F" !D GH !AD FA
秃杉 GG A B CA AD EG! GFD !H !ED IH "ED CA GED "I "ED AF
!"#$"%#" 中 K2LL1’ CA B !A AD E"C FD G! !!D C! H8D 8E G!D AH "AD G"
&’()*#"%" !A B GAA GD G!E ID CA !GD EA !FD AA FD IH HED AI
A B CA AD IFI CGD EE HGD EA I8D "E GFD I8 FID AE
下 6%M3 CA B !A AD EG! GGD !E 8FD 8G HAD IF GED !E HCD GA
!A B GAA AD FFI "D IC 8FD I8 !"D !H G8D AF !"D !H
A B CA AD HFE CGD FI !"D C! "ED CG FD EE FED GH
上 J+ CA B !A AD IFF GAD 8! !HD AF HHD !8 "D IA HED H8
!A B GAA AD FF! "D 8! !GD 8! !ID "E CD CE HAD FF
G! A B CA AD IH8 CAD 8H !ID FG "ED C" "D EC "ID C8
中 K2LL1’ CA B !A AD FIF FD IE !CD G8 HGD FG !D !G "GD !H
!A B GAA GD CGG ID H" !GD I" !FD 8C !D 8E !"D IE
A B CA AD I!I CCD 8A !!D CH ""D HH GED "8 EFD G"
下 6%M3 CA B !A AD EFI G8D "A 8HD "! !FD C! GCD C8 ""D "A
!A B GAA GD GEG "D IA 88D GC 8FD EC FD !G !CD 8H
A B CA AD FA" FD 8A HAD G8 HFD !8 ID AA "HD EH
上 J+ CA B !A AD FA8 8D HA !HD "G !FD GG 8D IH !!D IG
!A B GAA GD GGI CD EA !CD FE !HD IE CD !H !AD FA
E A B CA AD FGC GCD !A !!D IC HID GC GCD AA "!D !F
中 K2LL1’ CA B !A AD FC" ID IG !8D II HGD !E GAD IG !8D AA
!A B GAA GD GCC HD EI !8D A8 !ED FA HD IH 8ID !"
A B CA AD FCE ED FC !ED 88 HID CH ED EF "8D EI
下 6%M3 CA B !A AD F!! !D CE !CD 8A !"D HE ID GH "AD 8I
!A B GAA GD GA" CD EA !GD II !!D HI CD !H !CD HC
A B CA AD FFC CAD !C !ID 88 "ID IH FD IE "AD 8H
上 J+ CA B !A AD FFI FD GC !HD 8! H!D !" FD GG !CD AA
!A B GAA GD GC! !D EE !GD C8 !"D GG !D C8 8FD IA
GG A B CA AD EC! GGD C8 !8D "C H!D EH GCD IF "!D HC
杉木 中 K2LL1’ CA B !A AD EFC ED G8 !GD GA !FD C8 GCD A! HED C8
+)%%#%,-".#" !A B GAA GD G8" HD 8! 8FD AA !!D 8! HD I" !!D II
’"%/0(’"1" 下 A B CA AD EAC G"D IE !FD CG "HD FF G"D EE "ID C8
6%M3
CA B !A AD EII FD HH 8ID EE !ID !8 GHD IE !FD EE
!A B GAA GD A88 HD C8 8"D IE !CD AG GGD AE !CD EI
A B CA AD ""I GED "I !HD A! "8D IG ED AA "CD AC
上 J+ CA B !A AD FAE ED IC !!D I" H8D !E HD HE H8D "8
!A B GAA GD GEI "D GG !AD !G !"D HC CD HC !"D IE
G! A 7 CA AD IFF GED IF !!D GC "CD FG "D IA HED H8
中 K2LL1’ CA 7 !A AD FI! FD C8 8ID AF !"D 8C HD EE H"D GC
!A B GAA GD CCC "D !C !AD C! !"D "" CD H8 HAD FF
A B CA AD EC! GFD "I !CD "I "CD 8! GAD 8G HED HE
下 6%M3 CA B !A GD AA" FD FF 8CD I" !CD IH FD EE H"D GI
!A B GAA GD GE8 "D FA 8CD AG 8ED FG ED I" HAD 8F
!
! 第 " 期 黄承标等:秃杉林与杉木连栽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及林木生长量比较
#$ %$ "! 土壤饱和持水量 ! &,%% 和 %" 年生秃杉林
地土壤饱和持水量依次为 "’$ &() * ’’$ +,),
",$ (,) * ’&$ ,()和 "-$ #’ * (&$ %+)(表 %),相应
比同龄杉木林地提高 %"$ (),%-$ ")和 %"$ -)。差
异显著检验结果表明:&,%% 和 %" 年生 - 种林分土
壤饱和持水量的 ! 值依次为 %$ ’#" . !,$ ,+ / -$ %’, ,
,$ (’( . !,$ ,+ / -$ %’, 和 %$ +-+ . !,$ ,+ / -$ -’-,均未达
到显著水平。- 种林分 # 个坡位土壤饱和持水量的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 %$ &#" * -$ -’( . ",$ ,+ /
#$ ’#",说 明 土 壤 饱 和 持 水 量 的 坡 位 差 异 均
不显著。 ! !
!" #$ 土壤化学性质
#$ -$ %! 土壤 01 值 ! 由表 - 可看出:&,%% 和 %" 年
生秃杉林地 , * ", 23 土层的 01 值依次为 "$ #, *
+$ %,,"$ ", * "$ &, 和 "$ %# * "$ ++,相应比同龄杉木
林下降 %$ #) * ’$ #),并随着林龄增大逐渐减小。
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这 - 种林分的凋落物性
质以及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淋失等因素有关。-
种林分 # 个林龄土壤 01 值的差异性显著检验结果
表明:! / ,$ ’(+ . !,$ ,+ / -$ ,#+,差异不显著。- 种林
分 # 个坡位土壤 01 值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
,$ %’# * ,$ -"- . ",$ ,+ / #$ ’&-,差异也不显著。
表 #$ 秃杉和杉木林地土壤化学性质
%&’( #$ )*+, -./0+-&, 12*1/23+/4 -*01&2+4*5 *6 !"##$#%&’($’ )’#*+,)’-’ &57 .’$/’#$’ 0),"1$’#’ 1,&53&3+*5
林型
456789
9:07
林龄
;<7 = >
坡位
?@507
058A9A5B
土层
?5A@
@>:76 = 23
01
有机质
C6<>BA2
3>9976 =
( <·D< E %)
全 F
G59>@ BA965<7B
25B97B98 =
( <·D< E %)
水解 F
1:H65@:8A8
BA965<7B
25B97B98 =
(3<·D< E %)
速效 I
;J>A@>K@7
I 25B97B98 =
(3<·D< E %)
速效 L
;J>A@>K@7
L 25B97B98 =
(3<·D< E %)
上 , * -, "$ #, M%$ "+ #$ ++ #++$ # -$ M %#M$ +
N0 -, * ", "$ "& "’$ ,# %$ M& %"’$ ( ,$ + #%$ (
& 中 , * -, +$ %, ’M$ +- #$ ," #"($ ( -$ + %,&$ (
OAHH@7 -, * ", "$ && #+$ ++ %$ &# %"($ + %$ + #"$ %
下 , * -, "$ ++ +($ (, -$ M+ ##’$ - -$ - #&$ +
P5QB -, * ", "$ "- #($ M, %$ (% -%’$ , ,$ ’ %+$ "
上 , * -, "$ &, ’&$ -& #$ ,- -(’$ + %$ + %%+$ +
N0 -, * ", "$ M# #"$ (’ %$ (& %&+$ , ,$ ( ""$ ,
秃杉 %% 中 , E -, "$ ", ’M$ "- #$ ,% #M,$ + %$ % ’’$ ,
#$%&$’%$ OAHH@7 -, * ", "$ +- "’$ ,& -$ #( -’"$ ( ,$ ’ -’$ "
()*+,%$’$ 下 , * -, "$ ’& ’&$ ’M #$ ," -’&$ - %$ - (%$ "
P5QB -, * ", "$ +- #’$ "+ %$ (M -%M$ & ,$ M #"$ +
上 , * -, "$ ++ ’M$ "# #$ ,M #"&$ ’ %$ # ++$ ,
N0 -, * ", "$ "% -+$ +( -$ -, -,-$ M ,$ ’ -,$ (
%" 中 , * -, "$ %’ ’+$ #" #$ ,# #,M$ M %$ % "&$ "
OAHH@7 -, * ", "$ #- -"$ #+ -$ %- %#’$ ’ ,$ " %&$ M
下 , * -, "$ #& M($ #& #$ %- #’+$ ( -$ & &($ %
P5QB -, * ", "$ #M ""$ ,’ -$ ,% -%+$ & %$ ’ ",$ M
上 , * -, "$ &+ M%$ "+ #$ ’- #’-$ + ,$ & &"$ M
N0 -, * ", "$ M- "’$ ,# %$ M+ %#-$ & ,$ ’ #,$ &
& 中 , * -, +$ %, ’M$ +- #$ ,M #-+$ # %$ & %&($ -
OAHH@7 -, * ", +$ ,+ #+$ ++ %$ (’ %&&$ " ,$ M (%$ #
下 , * -, +$ %- +($ (, -$ ’# #",$ % %$ & %(&$ -
P5QB -, * ", "$ M& #($ M, %$ && --,$ - ,$ ( %,"$ (
上 , * -, "$ ’M ’&$ -& -$ "M -#($ " %$ , "’$ -
N0 -, * ", "$ &M #"$ (’ %$ (M -,#$ # ,$ M -#$ %
杉木 %% 中 , * -, "$ M’ ’M$ "- -$ "M -#($ " %$ % "’$ -
-+’’%’./$0%$ OAHH@7 -, * ", "$ &( "’$ ,& -$ %% -,#$ # ,$ & -#$ %
)$’12*)$!$ 下 , * -, "$ #+ ’&$ ’M -$ %- -#($ " %$ , "’$ -
P5QB -, * ", "$ "M #’$ "+ %$ ’M -,#$ # ,$ M -#$ %
上 , * -, "$ +M ’M$ "# -$ -" -+’$ ’ %$ M %#-$ M
N0 -, * ", "$ #% -+$ +( %$ #" %,M$ ( ,$ # #M$ "
%" 中 , * -, "$ +M ’+$ #" -$ -+ -+’$ ’ %$ M %#+$ "
OAHH@7 -, * ", "$ #% -"$ #+ %$ +’ %,M$ ( ,$ # "-$ +
下 , * -, "$ "’ M($ #& -$ #% -&-$ % %$ , %-#$ +
P5QB -, * ", "$ #" ""$ ,’ %$ M’ %&"$ ’ ,$ ’ #’$ ’
#$ -$ -! 土壤有机质 ! 由表 - 可看出:&,%% 和 %" 年 生秃杉土壤有机质含量依次为 "’$ ,# * M%$ "+,
+
林 业 科 学 !" 卷 #
$!% &" ’ "(% ") 和 *+% +& ’ )&% $( ,·-, . /,与同龄杉木
林土壤有机质含量相比,( 年生秃杉比杉木林地略
低,而 // 和 /! 年生则分别比杉木林提高 "% !0 和
**% &0。* 种林分 $ 个林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异
性显著检验结果表明:! 1 2% )!2 3 !2% 2+ 1 *% 2$+。*
种林分 $ 个坡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方差结果表明:
" 1 2% 2/* ’ 2% /*2 3 "2% 2+ 1 $% "(*,说明研究区土壤
有机质含量的坡位差异均不显著。
$% *% $# 土壤氮素 # 由表 * 可看出:(,// 和 /! 年生
秃杉林土壤全氮含量依次为 /% )( ’ $% ++,/% &) ’ $% 2!
和 *% 2/ ’ $% /* ,·-, . /,与杉木林土壤全氮含量相比
较,( 年生秃杉林比杉木林略低,而 // 和 /! 年生则分
别比杉木林提高 *2% /0和 $+% "0,与土壤有机质含
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种林分 $ 个林龄土壤全氮
含量的差异显著检验结果表明:! 1 /% &"( 3 !2% 2+ 1
*% 2$*,差异不显著。* 种林分 $ 个坡位土壤全氮含量
的方差结果表明:" 1 )% $)& ’ &% /*2 4 "2% 2/ 1 !% 2*",
说明研究区土壤全氮含量的坡位差异极显著。
由表 * 可看出:(,// 和 /! 年生秃杉林土壤水
解氮含量依次为 /!"% & ’ $++% $,/(+% 2 ’ $)2% + 和
/$"% " ’ $"+% & 5,·-, . /,与杉木林相比,( 年生秃杉
林比杉木林地略低,而 // 和 /! 年生则分别比杉木
林提高 *2% )0和 $*% 20,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趋
势相吻合。* 种林分 $ 个林龄土壤水解氮含量的差
异性显著检验结果表明:! 1 /% $&2 3 !2% 2+ 1 *% 2$*,差
异不显著。* 种林分 $ 个坡位土壤水解氮含量的方
差分析结果表明:" 1 2% (/2 ’ /% /!+ 3 " 1 $% "(!,差
异不显著。
$% *% !# 土壤磷素 # 由表 * 可看出:(,// 和 /! 年生
秃杉林土壤速效磷含量依次为 2% + ’ *% ),2% " ’ /% +
和 2% " ’ *% ( 5,·-, . /,相应比杉木林提高 //% /0 ’
+!% +0。* 种林分 $ 个林龄速效磷含量的差异性显
著检验结果表明:! 1 /% "$* 3 !2% 2+ 1 *% 2!(,差异不显
著。* 种林分 $ 个坡位土壤速效磷含量的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1 $% )++ ’ "% "$* 4 "2% 2+ 1 *% "+),达到
显著水平。
$% *% +# 土壤钾素 # 钾是林木生长过程吸收量最多
的营养元素之一,其中土壤速效钾是土壤钾素的现
实供应指标。由表 * 可看出:(,// 和 /! 年生秃杉
林土壤速效钾含量依次为 /+% ! ’ /$)% +,$!% + ’
//+% + 和 /(% ) ’ (&% / 5,·-, . /,随林龄增大呈波浪
式下降趋势,相应比杉木林降低 *$% "0 ’ !)% "0。
* 种林分 $ 个林龄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差异性显著检
验结果表明:! 1 /% $() 3 !2% 2+ 1 *% 2!+,差异不显著。
* 种林分 $ 个坡位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表明:" 1 +% &)& ’ &% !*$ 4 "2% 2/ 1 !% !+",达到极显
著水平。
!" !# 林分生长量
$% $% /# 胸径生长量 # 由表 $ 可知:(,// 和 /! 年生
秃杉林平均胸径依次为 /2% ),/*% ) 和 /!% / 65,年平
均生长量为 /% 2/ ’ /% $! 65,均达到速生标准,相应
比 (,// 和 /! 年生杉木林()% (,//% $ 和 //% ) 65)依
次提 高 $"% )0,/*% !0 和 *2% !0,平 均 值 提 高
*/% )0。* 种林分 $ 个林龄平均胸径的差异性显著
检验结果表明:! 1 *% "2$ 4 !2% 2+ 1 *% /$/,差异达到显
著水平。* 种林分 $ 个坡位平均胸径的方差分析结
果表明:" 1 2% *"! ’ 2% !+( 3 " 1 +% /!$,差异不
显著。
表 !# 秃杉和杉木林 $ 种林分的生长量
%&’( !# )*+,-. /+01&*23+4 +5 !"##$#%&’($’ )’#*+,)’-’ &46 .’$/’#$’ 0),"1$’#’ 17&4-&-2+4
林龄
7,8 9 :
坡位 ;<=>8
>=?@A@=B
秃杉 #$%&$’%$ ()*+,%$’$ 杉木林 -+’’%’./$0%$ )$’12*)$!$
CDE 9
65
树高
FG88 H8@,HA 9 5
蓄积量
;A:BI J=CDE 9
65
树高
FG88 H8@,HA 9 5
蓄积量
;A:BI J=上 L> &% ( )% & )/% !2( )% 2 +% / *+% (*"
(
中 M@II<8 /2% " (% 2 ($% /+$ (% " )% $ +!% ++&
下 C=NB //% ) /2% 2 /*+% )*+ )% & )% + !(% $*"
平均 M8:B /2% ) (% " &$% !*& )% ( "% " !*% &2!
上 L> /*% ) //% ! /+$% !/( /2% $ &% ! &(% "2!
//
中 M@II<8 /*% ( /2% & /!)% $/$ //% $ &% & ///% $+)
下 C=NB /*% + /*% / /+&% +** /*% * /2% $ /*!% *2/
平均 M8:B /*% ) //% + /+$% !/( //% $ &% & ///% $()
上 L> /$% + /*% ! /(!% *2" /2% " /2% ! //!% +(&
/!
中 M@II<8 /$% ( /*% & /(&% /)2 /*% * //% * /*&% "2/
下 C=NB /!% & /!% ) *$(% 2&) /*% $ //% $ /!+% +"2
平均 M8:B /!% / /$% $ *2$% (*! //% ) //% 2 /*&% &/)
$% $% *# 树高生长量 # 由表 $ 可知:(,// 和 /! 年生 秃杉林平均树高依次为 (% "$ ,//% !) 和 /$% $$ 5,年
"
! 第 " 期 黄承标等:秃杉林与杉木连栽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及林木生长量比较
平均生长量为 #$ %& ’ ($ #) *,也达到速生标准。比
相同环境条件 ),(( 和 (" 年生杉木林分(+$ +,,%$ %#
和 (($ %, *)依次提高 ,#$ -.,(&$ %. 和 (($ /.,,
个年龄平均值提高 (/$ ".。- 种林分 , 个林龄平均
胸径的差异性显著检验结果表明: ! 0 ($ &+( 1
!#$ #& 0 -$ (,(,差异均不显著,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
可能与秃杉尚未进入高生长速生期有关。- 种林分
, 个坡位平均树高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0
#$ ,-( ’ #$ +"/ 1 " 0 &$ (",,差异不显著。
,$ ,$ ,! 林分蓄积量 ! 由表 , 可知:),(( 和 (" 年生
秃杉林平均立木蓄积量依次为 %,$ ,#),(&,$ "() 和
-#,$ )-" *,·2* 3 -,相 应 比 杉 木 林 分( "-$ %#",
((($ ,)/ 和 (-)$ %(/ *,·2* 3 -)依次提高 ((/$ &.,
,/$ /.和 &+$ %.,平均提高 &)$ +.。- 种林分 , 个
林龄平均蓄积量的差异性显著检验结果表明:! 0
-$ "%, 4 !#$ #& 0 -$ (,(,达到显著水平。显然,秃杉引
种对提高林分生产力的效果相当显著。- 种林分 ,
个坡位平均蓄积量的方差结果表明:" 0 #$ -+# ’
#$ "(/ 1 " 0 &$ (",,差异不显著。
"! 结论与讨论
在广西南丹县境内的杉木林采伐迹地上引种秃
杉,分别对 ),(( 和 (" 年生 , 个不同年龄的秃杉林
与同立地相同年龄的杉木连栽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及
林木生长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区域引
种秃杉,对解决杉木连栽引发的地力衰退及生物生
产力下降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丰富造林树种。本研
究仅在广西北部南丹县 山 口 林 场 海 拔 )&% ’
( (-, *进行秃杉引种对比试验,存在一定的局限
性。因此,应扩大秃杉引种区域范围以及综合系统
的研究,例如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不同地理区域以及
垂直带谱的对比试验,深入开展秃杉优树的选择与
无性系的繁育、林木营养器官与土壤营养元素的同
步跟踪监测、配方施肥试验与密度控制等系统研究,
筛选出广西地区的最适宜引种栽培区和适宜栽
培区。
参 考 文 献
方 ! 晰,田大伦,秦国宣,等 5 -##%$ 杉木林采伐迹地连栽和撂荒对林
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 5林业科学,"&((-):+& 3 /($
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农学院林学分院 5 (%%+$ 森林调查手册 5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3 -%5
何 ! 斌,黄恒川,黄承标,等 5 -##)$ 秃杉人工林营养元素含量、积累
与分配特征的研究 5自然资源学报,-,(&):%#, 3 %(#5
何 ! 斌,黄承标,韦家国,等 5 -##%$ 不同林龄秃杉人工林凋落物储量
及其持水特性 5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3 "+5
梁宏温,黄恒川,黄承标,等 5 -##)$ 不同树龄秃杉与杉木人工林木材
物理力学性质的比较 5浙江林学院学报,-&(-):(,/ 3 ("-5
罗云建,张小全 5 -##+$ 多代连栽人工林碳贮量的变化 5 林业科学研
究,(%(+):/%( 3 /%)$
孙启武,杨承栋,焦如珍 5 -##,5江西大岗山连栽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
的变化 5林业科学,,%(,):( 3 &$
吴庆标,黄承标,黄恒川,等 5 -##)$ 杉木连栽迹地改植秃杉的经济效
益分析 5林业经济问题,-)(-):%& 3 %)5
王清奎,汪思龙,冯宗炜,等 5 -##"5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研究 5应用
生态学报,(&((#):(%"/ 3 (%&-$
杨玉盛,张其水,黄宝龙 5 -###$ 杉木多世代连栽的土壤水分和养分
变化 5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3 -)$
杨玉盛,邱仁辉,何宗明,等 5 (%%)$ 不同栽杉代数 -% 年生杉木林净
生产力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 5林业科学,,"(+):, 3 (($
俞元春,邓西海,盛炜彤,等 5 -###$ 杉木连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
响 5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3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5 (%/)$ 土壤理化分析 5 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 5
6788 9,:;8;<=>?@ A,BCDE7 F5 (%%&$ A?GCH7IG JHKDCJ7CK HI L8;IG;GHDI
#$%&’()!*5 M;IN7CC;:OMPOQ :DIDRC;L2 ,($
6DKK@7S : B,97CGK=2 T :5 (%%/$ FC;IKLDCG DU JHKKD8E7J DCR;IH= *;GG7C
G2CD?R2 ; K;IJS UDC7KG KDH8 5 VDH8 V=H7I=7 VD=H7GS DU O*7CH=;,+(:
%-# 3 %-/$
W;*7K X,:=8;?R2GHI ,W7UU7S M Y,+! &’ 5 (%%"$ VDH8 U;=GDCK C78;G7J GD
JHKKD8E7J DCR;IH= =;CNDI =DI=7IGC;GHDIK HI ; N8;=@ KLC?=7 KZ;*L,
:H=2HR;I5 VDH8 V=H7I=7,(&)(+):"&" 3 "+"$
(责任编辑 ! 于静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