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49 卷 第 5 期
2 0 1 3 年 5 月
林 业 科 学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Vol. 49,No. 5
May,2 0 1 3
doi:10.11707 / j.1001-7488.20130526
收稿日期: 2012 - 03 - 20; 修回日期: 2012 - 11 - 1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1946 ) ;湖南省高等学校科研委托项目( 2010CSUFT01 ) ;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2011 -
CSUFT01)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课题(201004321110004)。
* 杨道德为通讯作者。
尖吻蝮幼蛇快速增长法———热带异地人工饲养*
胡明行1,2 谭群英2 李 勇3 杨道德1
(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所 长沙 410004; 2.永州市异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永州 425006;
3.广西绿环现代养殖有限公司 南宁 530000 )
关键词: 尖吻蝮; 幼蛇; 异地人工饲养; 平均增重
中图分类号: S718. 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7488(2013)05 - 0194 - 05
Allopatric Captive Rearing in the Tropics Increases the Growth Rates of
Deinagkistrodon acutus Snakelets
Hu Minghang1,2 Tan Qunying2 Li Yong3 Yang Daode1
( 1. Institute of Wildlife Conservation,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2. Yongzhou Yishe Technology Co.,Ltd. Yongzhou 425006;
3. Guangxi Lühuan Modern Breeding Co.,Ltd. Nanning 530000 )
Abstract: The sharp-snouted pit viper (Deinagkistrodon acutus) is at a high risk of extinction because of high demand
for medicinal and food purposes. Therefore,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valuate the utility of captive rearing protocols to
supplement natural production. We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conditions during captive rearing on the juvenile growth. We
raised two captive populations of snakelets,one at the local in Yongzhou,Hunan Province,a tropical city,and the other,
allopatric population in Nanning,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a tropical city. We compared growth ( change in
body weight) between the two populations by using a paired sample t-test. The growth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allopatric population than in the local population. After one year of artificially feeding,the maximum body weight was
350 g in Nanning. Contrary to earlier reports,D. acutus snakelets readily consumed the juveniles of many frog species,
and were not limited to feeding on Fejervarya limnocharis. In addition,survival rates differed between the two populations
(88% in Yongzhou and 78% in Nanning) . We did not observe any incidences of aggression,despite the relatively high
rearing density. The snakelets’rapid growth rate was likely due to the ready availability of high-energy food sourc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captive rearing allopatrically in tropical areas can be used to increase growth rates in D. acutus
snakelets. Additional research is needed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approach.
Key words: Deinagkistrodon acutus; snakelets; allopatric captive feeding; growth of body weight
中国蛇类濒危的主要原因是食用和医用造成的
资源过度利用,乱采滥伐导致的生境破碎化,以及污
水 和 农 药 污 染 ( Li et al., 2005 )。 尖 吻 蝮
(Deinagkistrodon acutus) 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
值,是名贵中药材蕲蛇干的制作原料,由其蛇毒制成
的凝血酶药物市场前景广阔,而资源过度利用和生
境丧失导致近 10 多年内尖吻蝮野生种群数量减少
了 30%以上,2004 年尖吻蝮以易危种 (VU A2a)被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目前野生种群数量仍在
持续减少(Huang et al.,2007)。自 20 世纪 80 年代
开始,我国蛇类研究工作者便对尖吻蝮开展了人工
养殖研究(黄接棠,1985; 1990; 黄接棠等,1991),
且在人工条件下成功地繁育出子二代 (黄松等,
2003),但因饲养成本下的商业获利远小于盗猎获
利,同时由于尖吻蝮属于坐等式捕食蛇类(林植华
等,2010),一般仅食活体饵料,故尖吻蝮在很长一
段时间内主要是被囤养,远达不到自繁自养的标准,
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作为商业性用蛇的人工养殖开
发。要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性开发利用,就必须在降
低饲养成本的同时使其快速生长,而这亟需进一步
第 5 期 胡明行等: 尖吻蝮幼蛇快速增长法—热带异地人工饲养
的研究。
通过异地人工养殖珍稀经济动物发现,一些物
种的繁殖输出增加且生长发育加快,这既能缓解市
场需求的压力,又能保护野生种群资源(孙同秋等,
2009; 王素华,2010)。受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
乌龟(Chinemys reevesii)等爬行类在广州市进行无冬
眠养殖能加快其生长的启发,笔者认为广西南宁市
虽不是尖吻蝮的自然分布区,但因靠近热带北界,冬
季气温高,这种边缘热带气候有利于变温动物的生
长发育和减短冬眠时间,故选取广西南宁市开展尖
吻蝮幼蛇异地与湖南永州市就地人工饲养对比试
验,以初步探索主动捕食模式下尖吻蝮幼蛇在异地
的生长情况,为尖吻蝮的人工饲养提供新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 1 场地和材料 永州异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蛇
场(以下简称永州蛇场)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该地区为典型的丘陵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
均气温 16. 5 ~ 17. 6 ℃,无霜期 278 ~ 300 天,年均降
雨量 1 300 mm。广西绿环现代养殖有限公司蛇场
(以下简称南宁蛇场)位于广西南宁市,地处北回归
线南侧,气候炎热潮湿,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年均气
温 21. 6 ~ 22 ℃,年均降雨量1 304. 2 mm。
2010 年 9 月 10 日,从 2010 年 8 月 26—27 日永
州蛇场饲养的尖吻蝮本地种源所产卵孵出的幼蛇
中,挑选出身体健康、体型基本相同的 140 条幼蛇,
分别测量体质量和体长。将 70 条幼蛇留在永州蛇
场人工饲养,幼蛇体质量平均为(13. 3 ± 1. 5) g; 另
外将 70 条幼蛇于测量当日运至南宁蛇场进行异地
人工饲养,幼蛇体质量平均为(13. 8 ± 1. 8) g。
1. 2 试验方法 1)试验材料处理 两地均在 2010
年 9 月 15 日开始给幼蛇投食。2010 年 9—10 月,在
两地常温条件下饲养 60 天 (永州蛇场饲养房内温
度 16 ~ 26 ℃,相对湿度 75% ~ 90% ; 南宁蛇场饲养
房内温度 21 ~ 28 ℃,相对湿度 65% ~ 85% ); 在
11—12 月采取控温饲养(饲养箱温度均保持在 26 ~
28 ℃,相对湿度在 80%左右)。由于两地气候差异
较大,为了在试验期间使得两地饲养尖吻蝮幼蛇的
食物能持续供应,永州蛇场投喂泽陆蛙 ( Fejervarya
limnocharis )、 黑 斑 侧 褶 蛙 ( Pelophylax
nigromaculata); 南宁蛇场投喂泽陆蛙、人工养殖的
虎纹蛙 (Dicroglossidae hoplobatrachus)、人工养殖的
黑斑侧褶蛙、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leucomystax)、
中华 蟾 蜍 ( Bufo gargarizans )、黑 眶 蟾 蜍 ( B.
melanostictus)。饲养箱体均为泡沫板箱体 (规格:
1. 6 m × 0. 6 m × 0. 5 m),为了让减少其活动空间,
在 2010 年 12 月 30 日后改用水泥池池养 (规格:
2 m × 1. 2 m × 0. 8 m)。
2)相关指标测定 考虑到测量活体尖吻蝮的
体型指标危险性高,且逐条测量对其生长有影响,故
两地在冬眠前的每个月随机取 15 条幼蛇测量其体
长和体质量。其中,体质量测量采用常熟双杰
T1000 电子秤(0 ~ 1 000 g,精确到 0. 1 g),体全长测
量采用量衣软尺(0 ~ 1. 5 m,精确到 1 cm,测量时估
读至 0. 1 cm)。两地气候的差异导致翌年出蛰的时
间不同,如南宁蛇场在 2011 年 3 月 16 日尖吻蝮幼
蛇基本上已苏醒、吃食,而永州蛇场则要到 2011 年
4 月 18 日才陆续有尖吻蝮幼蛇苏醒、吃食。为保证
两地出蛰后的尖吻蝮幼蛇均已正常吃食而减少测量
误差,分别选在 2011 年 7 月 1 日和 8 月 30 日进行
体型指标测量。
1. 3 数据处理 采用 SPSS 13. 0 数据处理软件处
理数据并分析,显著性水平设置为 α = 0. 05。
2 结果与分析
2. 1 幼蛇生长 尖吻蝮幼蛇在就地人工饲养 (永
州蛇场)和异地人工饲养(南宁蛇场)的生长情况见
表 1 和表 2(每次样本数 n = 15,所有数据均用平均
值 ±标准差表示,95% 置信区间)。对以上数据制
作生长曲线图(图 1)后发现,异地人工饲养的尖吻
蝮幼蛇体质量和体长的增加均明显高于就地人工
饲养。
表 1 尖吻蝮幼蛇在永州蛇场和南宁蛇场人工饲养的体重质量增加比较
Tab. 1 The comparison of the mass of D. acutus snakelets raised at Yongzhou farm and Nanning farm g
日期 Date
永州就地饲养幼蛇 Snakelets raised at Yongzhou farm 南宁异地饲养幼蛇 Snakelets raised at Nanning farm
平均体质量 Mean of mass 平均增加值 Δmean 平均体质量 Mean of mass 平均增加值 Δmean
2010 - 09 - 15 13. 27 ± 1. 79 (11. 2 ~ 16. 4) 13. 80 ± 2. 21 (11. 3 ~ 18. 5)
2010 - 10 - 15 17. 80 ± 2. 27 (15. 1 ~ 23. 2) 4. 53 26. 06 ± 4. 83 (17. 4 ~ 33. 6) 12. 26
2010 - 11 - 15 21. 80 ± 2. 78 (18. 2 ~ 26. 4) 4. 00 53. 86 ± 13. 55 (38. 9 ~ 86. 3) 27. 80
2010 - 12 - 15 26. 33 ± 4. 80 (18. 4 ~ 34. 5) 4. 47 66. 33 ± 18. 76 (35. 6 ~ 98. 7) 12. 47
2011 - 07 - 01 59. 53 ± 17. 41 (35. 4 ~ 92. 4) 33. 20 117. 73 ± 52. 26 (65. 5 ~ 203. 3) 51. 40
2011 - 08 - 30 77. 80 ± 14. 57 (46. 8 ~ 102. 2) 18. 27 198. 86 ± 83. 44 (100. 9 ~ 350. 4) 81. 13
591
林 业 科 学 49 卷
表 2 尖吻蝮幼蛇在永州蛇场和南宁蛇场人工饲养的体长增加比较
Tab. 2 The comparison of the SVL ( snout-vent length) of D. acutus snakelets raised at Yongzhou farm and
Nanning farm cm
日期 Date
永州就地饲养幼蛇 Snakelets raised at Yongzhou farm 南宁异地饲养幼蛇 Snakelets raised at Nanning farm
平均体长 Mean of SVL 平均增加 Δmean 平均体长 Mean of SVL 平均增加 Δmean
2010 - 09 - 15 25. 55 ± 0. 64 (24. 5 ~ 26. 6) 25. 62 ± 0. 73 (24. 5 ~ 26. 80)
2010 - 10 - 15 27. 74 ± 2. 27 (24. 1 ~ 34. 2) 2. 19 34. 12 ± 4. 10 (26. 7 ~ 39. 5) 8. 50
2010 - 11 - 15 29. 62 ± 1. 76 (27. 4 ~ 33. 8) 1. 88 51. 56 ± 5. 12 (44. 1 ~ 58. 5) 17. 44
2010 - 12 - 15 33. 57 ± 3. 83 (26. 7 ~ 37. 6) 3. 95 52. 32 ± 6. 37 (40. 2 ~ 60. 2) 0. 76
2011 - 07 - 01 43. 85 ± 8. 42 (34. 1 ~ 57. 8) 10. 28 59. 88 ± 10. 48 (45. 1 ~ 76. 6) 7. 56
2011 - 08 - 30 50. 64 ± 6. 01 (36. 2 ~ 59. 5) 6. 79 70. 32 ± 8. 56 (56. 1 ~ 80. 8) 10. 44
图 1 尖吻蝮幼蛇在南宁、永州生长情况
Fig. 1 The growth rate of D. acutus snakelets
raised at Nanning farm and Yongzhou farm
对就地和异地人工饲养幼蛇生长情况进行配对
样本的 t 检验,结果表明(表 3):尖吻蝮幼蛇在就地
与异地人工饲养 1 个月后的各配对样本体质量统计
量 t2 - 6 值 ( t2 - 6 表示配对样本组 2 - 6 ),查表有
t(14) 0. 05双侧 = 2. 145, t2 - 6 > t(14) 0. 05 双侧,所 有 P <
0. 05,差异性显著。这表明尖吻蝮幼蛇就地与异地
人工饲养的生长发育存在显著性差异。
2. 2 幼蛇开口率、成活率及群体行为 2010 年 9
月 15 日投喂开口食,采用小空间饲养箱,永州蛇场
与南宁蛇场幼蛇开口率均达 95% 以上; 饲养至
2011 年 8 月,永州蛇场幼蛇成活率 88%,南宁蛇场
幼蛇成活率 78%。陈远辉(2010)报道大型剧毒蛇
莽山烙铁头(Zhaoermia mangshanensis)在群体散养
时具有亲杀行为,许多蛇类养殖场也发现游蛇科的
乌梢蛇 ( Zaocys dhumnades) 幼蛇、王锦蛇 ( Elaphe
carinata)幼蛇等在群体散养时互相吞食现象严重,
但在就地与异地人工饲养过程中,即使饲养密度较
高时,均未观察到尖吻蝮幼蛇发生互相吞食的现象。
表 3 尖吻蝮幼蛇永州和南宁幼蛇体质量人工饲养配对样本 t 检验
Tab. 3 The paired-samples t-test of mass of D. acutus snakelets raised between Yongzhou and Nanning
配对组 Pairs 95%置信区间 95% confidence interval
编号 No. 测量日期 Date 下限 Lower 上限 Upper
t DF 显著性
Sig.
(2-tailed)
Pair 1 2010 - 09 - 1. 284 13 0. 217 46 1. 524 14 0. 150
Pair 2 2010 - 10 - 10. 756 19 - 5. 777 14 7. 122 14 0. 000
Pair 3 2010 - 11 - 39. 689 87 - 24. 443 46 9. 022 14 0. 000
Pair 4 2010 - 12 - 50. 563 40 - 29. 436 60 8. 122 14 0. 000
Pair5 2011 - 07 - 93. 867 63 - 22. 532 37 3. 500 14 0. 004
Pair 6 2011 - 08 - 165. 334 30 - 76. 799 03 5. 866 14 0. 000
3 结论与讨论
3. 1 异地人工饲养 永州就地人工饲养的尖吻蝮
幼蛇的体质量增加与张耀忠等 (2011)在湖南省常
德市人工饲养的情况接近,但远低于南宁异地人工
饲养幼蛇的体质量增加量。南宁蛇场人工饲养的尖
吻蝮幼蛇在自行捕食情况下的增重加快,开口 2 个
月后的平均体质量就与安徽黄山市屯溪蛇伤防治研
究所温室饲养 4 个月的幼蛇相当(吴卯斌,2001),
饲养 4 个月的尖吻蝮幼蛇,最大者体质量达 100 g
左右,最小者也达 35 g; 到第 1 次冬眠前成活率为
100%,从孵化出壳至饲养 1 年时最大者可达 350 g,
这是目前已报道的尖吻蝮人工饲养数据中生长最快
的。同时,南宁蛇场也保持了较高的存活率,尽管有
些幼蛇身体瘦弱而出现死亡,但这主要与幼蛇不主
动捕食或缺少捕食能力有关(钟福生,2003),与其
他尖吻蝮主产区就地人工养殖的存活率记录差别不
大(黄接棠等,2003)。
一些无脊椎动物在异地人工饲养后,其幼体均
能快速增长且成活率高(孙同秋等,2009; 时勤等,
2009); 脊椎动物中的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在异
691
第 5 期 胡明行等: 尖吻蝮幼蛇快速增长法—热带异地人工饲养
地驯养后表现出更强的适宜性,食性也会发生改变
(张义正等,1985); 束带蛇(Thamnophis elegans)在
美国不同区域饲养时对蛞蝓(Slug)的捕食率明显不
同,美国内地群体捕食率达到 68% ~ 85%,而沿海
群体捕食率仅有 19% ~ 32% (Stevan,1981); 引种
的棘胸蛙(Paa spinosa)与本地棘胸蛙的人工养殖比
较显示出异地培育在成活率和生长发育较本地均有
优势(王素华,2010)。就地与异地人工饲养尖吻蝮
幼蛇的结果同样显示出: 幼蛇在热带地域的异地能
快速增长,食性也有拓展。这表明气候适宜和食物
源来多样的热带地域,对尖吻蝮幼蛇人工保育有明
显的气候与环境优势。
3. 2 幼蛇开口食选择 所有蛇类均通过连接下颚
的韧带左右收缩进而吞食整个猎物,而蛇类吞食猎
物的大小与其口腔前庭的宽窄有关 ( Richard,
2011)。已有研究表明: 泽陆蛙因体型小且野外数
量多、繁殖快而被选做尖吻蝮幼蛇开口的最佳饵料
(黄接棠,1985; 黄松等,2003)。本研究发现,泽陆
蛙幼蛙并非是尖吻蝮幼蛇开口无可替代的活饵(张
耀忠等,2011),只要与泽陆蛙体型大小相当的幼
蛙,如人工养殖的虎纹蛙、黑斑侧褶蛙等均可替代小
泽陆蛙作为幼蛇的开口食物。其中,人工养殖的虎
纹蛙幼蛙的持续性跳动能明显地增加尖吻蝮幼蛇开
口捕食的效果。如将幼蛇的饲养空间适当缩小,持
续性跳动的活饵可引发饲养空间的躁动,从而能提
高幼蛇的捕食欲望,促使幼蛇较快开口,这也是南宁
饲养的尖吻蝮幼蛇长势较快的主要原因。小乳鼠虽
个体大小适合幼蛇开口,但因活动性较差,对尖吻蝮
幼蛇的诱食效果并不理想。
4 饲养及保护建议
尖吻蝮幼蛇自行捕食的能力较弱,这除了受幼
蛇坐等式捕食模式的限制外,还与饲养箱设置、温度
等有关。如果饲养场地设置不合理,即使投喂再多
的泽陆蛙幼蛙活体,尖吻蝮幼蛇的捕食率也不高,且
因蛙类皮肤湿润易粘上其他杂物,幼蛇捕食后易引
发口腔炎或肠炎。因此,投喂蛙类的饲养箱体底部
应使用鹅卵石,大小适宜且平铺后不留缝隙,鹅卵石
上层无需做蛇窝,让小蛙类不能躲藏,在放入的浅盘
中盛少量水,构成一个简单的水体环境,饲养箱体大
小: 长 1. 6 m ×宽 0. 6 m ×高 60 cm。在箱体内放入
70 条幼蛇的饲养过程中发现,2 条幼蛇因捕食同一
只蛙会有误伤的情况发生(如一条幼蛇因捕食失误
咬中另外一条的头部,后者则会出现中毒歪头的症
状直至死亡),所以应适当降低饲养密度,此箱体可
放入 50 条幼蛇饲养,温度保持在 24 ~ 28 ℃,相对湿
度 80%左右,开口捕食效果较好。
尖吻蝮幼蛇不捕食小动物尸体,幼蛇开食后只
能投喂活体饵料。本研究发现尖吻蝮幼蛇对环境的
适应性强,当气温在 26 ~ 30 ℃和相对湿度 70% ~
90%时,只要有充足的活体饵料和大小适宜的空间,
尖吻蝮幼蛇就能快速生长。由于黑斑侧褶蛙、虎纹
蛙及小白鼠的人工养殖技术已非常成熟,泽陆蛙的
人工养殖也开始兴起且很容易养殖 (张耀忠等,
2011),只要进一步降低活体饵料的饲养成本,并提
供充足的活体饵料,就能真正快速高效地人工养殖
尖吻蝮。尖吻蝮是经济蛇类中的珍稀物种,目前在
其原产地滥捕现象严重,周志华等 (2004)曾报道
“中国国际贸易涉及的蛇类接近 100% 源自野生”,
故建立尖吻蝮人工饲养基地和开展异地保育是一种
有效的保护策略(章克家等,2002; 丁长青,2008)。
本研究与目前我国林业部门大力倡导的发展林下经
济养殖政策相吻合,也符合我国野生动物经营总方
针“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
故尖吻蝮热带异地人工养殖技术值得进一步完善和
推广。
参 考 文 献
陈远辉 . 2010. 莽山烙铁头蛇的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 . 蛇志,22
(1) : 50 - 51.
丁长青 . 2008. 冰雪灾害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及恢复重建的几点思
考 .林业科学,44(5) : 4 - 5.
黄接棠 . 1985. 尖吻蝮幼蛇的生物学观察 . 两栖爬行动物学报,4
(2) : 153 - 155.
黄接棠 . 1990. 尖吻蝮的人工繁殖 . 从水到陆———刘承钊教授诞辰
九十周年纪念文集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黄接棠,任筱兰 . 1991. 尖吻蝮蛇卵的孵化生态 . 动物科学研究祝
贺张孟闻教授九秩华诞纪念文集,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黄 松,黄接棠 . 2003. 尖吻蝮的人工繁育 . 动物学报,49(6) : 854
- 857.
林植华,樊晓丽,计 翔 . 2010. 尖吻蝮和舟山眼镜蛇初生幼体的
捕食性攻击行为 . 生态学报,30 (9) :2261 - 2269.
孙同秋,柴晓贞,李永明,等 . 2009. 渤海南部青蛤亲贝异地培育育
苗研究 . 齐鲁渔业,26(6) :9 - 10.
时 勤,赵敏芳 . 2009. 利用海蜇螅状幼体进行异地人工育苗试验
研究 . 上海农业科技,6: 84 - 86.
王素华 . 2010. 引种棘胸蛙与本地棘胸蛙的养殖比较 . 北京: 中国
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
吴卯斌 . 2001. 温室高效快速饲养五步蛇仔蛇的研究 . 蛇志,13
(3) : 79 - 80.
张义正,邓正已,李正昌 . 1985. 林麝的驯化及异地移养 . 中药材,
(2) : 14 - 16.
张耀忠,潘仁华 . 2011. 尖吻蝮规模化人工生态繁养技术研究 . 湖
南林业科技,38(4) :36 - 39.
791
林 业 科 学 49 卷
钟福生,宾冬梅,刘 军 . 2003. 尖吻蝮仔蛇的人工模拟生态养殖
试验 . 蛇志,15(3) : 23 - 27.
周志华,蒋志刚 . 2004. 我国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动态研究 . 林业
科学,40(5) : 151 - 156.
章克家,王小明,吴 巍,等 . 2002. 大鲵保护生物学及其研究进
展 . 生物多样性,10(3) : 291 - 297.
Huang S,He S P,Peng Z G,et al. 2007. Molecular phylogeography of
endangered sharp-snouted pitviper ( Deinagkistrodon acutus,
Reptilia,Viperidae) in Mainland Chin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44 (2007) : 942 - 952.
Li Y M,Wllcove D S. 2005. Threats to vertebrate specie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BioScience,55(2) : 147 - 153.
Richard T C. 2011. Vertebrate carntivores and predation in the oriental.
The Raffles Bulletin of Zoology,59(2) : 325 - 360.
Stevan J A. 1981. Behavioral variation in natural populations. II. The
inheritance of a feeding response in crosses between geographic races
of the garter snake,Thamnophis elegans. Evolution,35 ( 3 ) :510
- 515.
(责任编辑 朱乾坤)
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