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nch surface area(BSA), an essential crown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and branch surface area index (BAI), an important forest structural attribute,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studying forest structural and protective effects of shelterbelt. The variation in BSA was investigated for 6-year-old and 9-year-old Populus × euramericana "Zhonglin 46" stand in Henan Eastern Plai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pecific shoot area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tree age, and averaged 12.55 and 11.36 cm2·g-1 in 6-year-old and 9-year-old trees, respectively, however, total branch surface are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tree age, and averaged 7.53, 14.55 m2,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surface area of the primary branch axis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position in the crown. I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interior to the exterior of the crown, however,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area of the primary branch axis wasn‘t the same for 6-year-old and 9-year-old Populus × euramericana "Zhonglin 46" stand. There were different classes of lateral shoots in different stand age, three classes of lateral shoots in 6-year-old poplar and four classes of lateral shoots in 9-year-old poplar. Lateral shoot surface area decreased over successively higher order. Branch surface area on individual tree was a function of tree size and several variables representing the size and vigor of the crown. This equation was reliable to predict branch surface area at the tree-level and to estimate branch surface area and BAI at the stand-level.
全 文 :第 !" 卷 第 #$ 期
% $ # # 年 #$ 月
林 业 科 学
&’()*+(, &(-.,) &(*(’,)
./01!"!*/1#$
2345!% $ # #
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单木枝面积的变化!
樊6巍#6赵6东#!%6杨喜田%6王齐瑞#6杨海青#
"#1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6郑州 !9$$$:# %1河南农业大学6郑州 !9$$$%$
关键词’6比枝面积# 枝面积# 冠层位置# 防护林带# 中林 !8 杨
中图分类号! &"9:1#666文献标识码!,666文章编号!#$$# A"!::"%$####$ A$#:! A$9
收稿日期’ %$#$ A$7 A7## 修回日期’ %$#$ A$" A#!&
基金项目’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典型平原农区多目标农业防护林构建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的部分内容# 国家林业
局黄淮平原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资助项目&
! 杨喜田为通讯作者&
T#-%#$%,’,01-#’:;!<-0#:*=-*# %’S’(%7%(<#&)-**0,-.,"-!;*&$*-2*&$/
QIF RND#6n?I/H/FE#!%6OIFELD4DIF%6RIFE]DCPD#6OIFETIDlDFE#
"#1M%212 3.1A%G(#;"#$%&’$(6Z/%2+?/#0 !9$$$:# %1M%212 3+$-.0*’0$1*42-5%$&-’(6Z/%2+?/#0 !9$$$%$
=2/$-#:$’6GCIF3? VPCXI3NICNI"G&,$! IF NVVNF4DI03C/MF V4CP34PCI03?ICI34NCDV4D3! IFU YCIF3? VPCXI3NICNIDFUN_
"G,($! IF D@K/C4IF4X/CNV4V4CP34PCI0I4CDYP4N! ?I[NVDEFDXD3IF4D@K0D3I4D/FVX/CV4PUWDFEX/CNV4V4CP34PCI0IFU KC/4N34D[N
NXN34V/XV?N04NCYN045+?N[ICDI4D/F DF G&, MIVDF[NV4DEI4NU X/C8‘WNIC‘/0U IFU ;‘WNIC‘/0U @#=0*0&e %0$1G%$-.121
*n?/FE0DF !8+ V4IFU DF TNFIF )IV4NCF S0IDF5+?NCNVP04VV?/MNU 4?I4VKN3DXD3V?//4ICNIUN3CNIVNU VDEFDXD3IF40WMD4?
DF3CNIVDFE4CNNIEN! IFU I[NCIENU #%199 IFU ##178 3@%)EA# DF 8‘WNIC‘/0U IFU ;‘WNIC‘/0U 4CNNV! CNVKN34D[N0W! ?/MN[NC!
4/4I0YCIF3? VPCXI3NICNIDF3CNIVNU VDEFDXD3IF40WMD4? DF3CNIVDFE4CNNIEN! IFU I[NCIENU "197! #!199 @% ! CNVKN34D[N0W5(F
IUUD4D/F! VPCXI3NICNI/X4?NKCD@ICWYCIF3? I_DVMIVVDEFDXD3IF40WDFX0PNF3NU YW4?NK/VD4D/F DF 4?N3C/MF5(4UN3CNIVNU
VDEFDXD3IF40WXC/@4?NDF4NCD/C4/4?NN_4NCD/C/X4?N3C/MF! ?/MN[NC! [NC4D3I0UDV4CDYP4D/F /XVPCXI3NICNI/X4?NKCD@ICW
YCIF3? I_DVMIVFs44?NVI@NX/C8‘WNIC‘/0U IFU ;‘WNIC‘/0U @#=0*0&e%0$1G%$-.121 *n?/FE0DF !8+ V4IFU5+?NCNMNCN
UDXNCNF430IVVNV/X0I4NCI0V?//4VDF UDXNCNF4V4IFU IEN! 4?CNN30IVVNV/X0I4NCI0V?//4VDF 8‘WNIC‘/0U K/K0ICIFU X/PC30IVVNV
/X0I4NCI0V?//4VDF ;‘WNIC‘/0U K/K0IC5-I4NCI0V?//4VPCXI3NICNIUN3CNIVNU /[NCVP33NVVD[N0W?DE?NC/CUNC5GCIF3? VPCXI3N
ICNI/F DFUD[DUPI04CNNMIVIXPF34D/F /X4CNNVD^NIFU VN[NCI0[ICDIY0NVCNKCNVNF4DFE4?NVD^NIFU [DE/C/X4?N3C/MF5+?DV
NlPI4D/F MIVCN0DIY0N4/KCNUD34YCIF3? VPCXI3NICNII44?N4CNN‘0N[N0IFU 4/NV4D@I4NYCIF3? VPCXI3NICNIIFU G,(I44?N
V4IFU‘0N[N05
>*9 ?,-(/’6VKN3DXD3V?//4ICNI# YCIF3? VPCXI3NICNI# MD4?DF‘3C/MF K/VD4D/F# V?N04NCYN04# @#=0*0&e%0$1G%$-.121
*n?/FE0DF !8+
66枝面积指数同叶面积指数一样!是重要的林分
结构特征!但叶面积指数更受重视!而枝面积指数常
被忽略"RNDVZD4N0%’1*!%$$8$& 枝面积对总呼吸%
光能辐射及降雨截留等多种生理生态过程具有重要
意义"G/V3%’1*!%$$7# BND@! %$$!$# 枝面积及其
垂直分布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FECI@
%’1*!#;;7$& 由于受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对枝面积
研究仅限于较少的几个树种"GI0UMDF %’1*!#;;"#
G/V3%’1*! %$$7# TI0UDF! #;:9# (FECI@ %’1*!
#;;7# JNFFDFEV%’1*!#;;$# BND@! %$$!# RNDVZD4N0
%’1*!%$$8$!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比较有限& 林带
的结构影响着防护林的防护效能!而枝面积是重要
的林分结构特征!因此!研究农田防护林带的枝面积
及其分布对研究林带的防护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杨树"@#=0*0&VK5$是豫东平原区农田防护林的
主要造林树种!分布广!对当地农业建设具有重要作
用!且为其他行业提供大量的木材# 但是!当前关于
农田防护林带树冠结构的研究非常少见 "陈军等!
%$$8# n?/P %’1*!%$$%# %$$9$& 因此!需要开展相
关研究!深入了解农田防护林带的树冠结构变化机
制!为农田防护林经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本文以
中林 !8 杨 "@#=0*0&e%0$1G%$-.121 *n?/FE0DF !8+$
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枝面积及其变化!同
时简要分析其叶面积及林带的叶面积指数!以期为
6第 #$ 期 赵6东等’ 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单木枝面积的变化
了解农田防护林带的树冠结构%林分结构的变化及
林分管理提供基础理论和方法&
@A材料与方法
#1#6研究林带6研究区的基本情况见赵东等
"%$##$& 选取立地条件%营林措施及抚育措施一致
的中林 !8 杨两林龄样地!在 8 年生林地中选取相邻
网格的 ! 条林带"% 条主林带! % 条副林带$!; 年生
林地中选取相邻网格的 9 条林带"7 条主林带! % 条
副林带$!它们的模式相同"均为 ! 行窄林带!行距
为 717!91$!717 @!株距 %19 @$&
#1%6树木选择与解析6方法同赵东等"%$##$& 8
年生中林 !8 杨林带分化程度不大!树高差别较低!
因此所选样木均为平均木!共 8 株& 在 ; 年生林带
中选择 #% 株标准木"优势木 ! 株!平均木 9 株!被压
木 7 株$&
#176比枝面积&枝面积的测定6由上至下在每轮生
枝中及轮间枝中均选 # c% 个标准枝!根据主枝长度
"李火根等! %$$:$将主枝划分内%中%外 7 部分!分
别测量每部分的中点径# 然后!按其各年生级别测
量主枝各年生级别长度%中点径& 每一主枝上的侧
枝!按其级别"二级%三级等$分类!测量各个级别侧
枝的长度%中点径& 主枝按各年龄级别 "# 年生%%
年生等$分段!侧枝按其级别归类也分段!分别装
包!编号!测量各部分枝的鲜质量"精确至$1$$# E$!
在 "9 d下烘 "% ?!测其干质量"精确至$1$$# E$&主
枝根据其枝长和中点径测算其面积!而侧枝要测其
比枝面积!即把其干物质质量转化为表面积& 计算
方法为把各部分枝看作圆锥体 "RNDVZD4N0%’1*!
%$$8$或圆台体!计算其表面积! 各级别侧枝的比枝
面积为其表面积与其干质量的比率& 根据标准枝计
算单木水平相应各部分枝面积%比枝面积&
#1!6数学和统计分析6采用非线性回归模型
"GI0UMDF %’1*!#;;"# RNDVZD4N0%’1*!%$$8$对测量
数据进行拟合!根据渐进标准误判定参数的显著性!
且列出了复合相关指数及均方根误差’
6TN_K":$ c:#P# c:%P% c
:-P-c,$ c1& "#$
式中’ 6表示单木枝面积"主枝面积%侧枝面积及总
枝面积$!P-表示树冠特性因子!:-为参数!1为随
机误差!服从正态总体 F"$! -%$& 运用胸径%冠长%
冠率因子模拟单木枝面积& 采用 &S&G$ 统计软
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方差分析时进行方差齐次
性检验!方差不具齐时进行数据转换!且采用 &‘*‘B
法进行多重比较&
CA结果与分析
%1#6树木&树冠特征6两林龄样木的树木%树冠特
征见表 #& 8 年生中林 !8 杨单木的比枝面积"&&,$%
枝面积平均分别为 #%199 3@%)EA#!"197 @%! ; 年生对
应数值分别为 ##178 3@%)EA#!#!199 @%& 林龄增加!
单木侧枝的比枝面积减小!而枝面积增加& 方差分析
表明’ 两林龄单木比枝面积"@i$1$$!$%枝面积"主
枝面积!@i$1$%# 侧枝面积!@i$1$!$差异均达显
著水平& 此外!从树冠的上部到下部!随枝轮序数的
增加!各轮内标准枝的枝面积与叶面积的比率整体均
呈增加的趋势!即随着枝深度"枝的着生位置到树顶
端的距离$的增加!其枝面积a叶面积呈增加的趋势&
单木水平!8!; 年生枝面积a叶面积平均值分别为
#;1$8>!%!1%;>"表中未显示$&
表 @A中林 GV 杨林带的树木及树冠特征
)#2B@A)-**#’(:-,?’:;#-#:$*-%/$%:/,0/#+"&*($-**/
特征因子 ,4CDYP4NV
8 年 8‘WNIC‘/0U ; 年 ;‘WNIC‘/0U
平均 fNIF 标准误 &) 范围 kIFEN 平均 fNIF 标准误 &) 范围 kIFEN
树高 +CNN?NDE?4a@ #71"! $1#8 #71%# c#!5%8 #;1%% $1;8 #71!$ c%75!$
胸径 HGTa3@ #7199 $1#; #%1;$ c#!5#$ %$1"8 #1!! #%1%$ c%"57$
冠长 ’C/MF 0NFE4?a@ #$1;8 $1#: #$1%: c##599 #91$# $1;! ;1%$ c#;59$
冠率 ’C/MF CI4D/ $1";: $1$$8 $1": c$5:# $1""8 $1$#: $18; c$5::
比枝面积 &KN3DXD3V?//4ICNIa"3@%)EA# $ #%199 $1$" #%17: c#%5:$ ##178 $1%!# #$1#" c#%5!%
主枝面积 &PCXI3NICNI/X4?NKCD@ICWYCIF3? I_NVa@% 91$# $1!$ 71!8 c85!% :1!; #1%! %1;8 c#85""
侧枝面积 -I4NCI0V?//4VPCXI3NICNIa@% %19% $1#! #1;# c%5:9 81$8 #1!! #1$7 c#95%7
%1%6侧枝比枝面积的变化68 年生中林 !8 杨有 7
个级别侧枝!而 ; 年生有 ! 个级别侧枝"表 %$& 两
林龄比枝面积变化趋势相同!即随级别增高!比枝面
积逐渐增加& 对于相同级别的侧枝!其比枝面积随
林龄增加而降低& 研究表明’ 比枝面积与枝的基径
有关!枝径越大!比枝面积越小& 林龄大的树木!枝
径较大!因此!相同级别的侧枝其比枝面积较小!从
而表现为林龄增加比枝面积降低&
9:#
林 业 科 学 !" 卷6
表 CA不同级别侧枝的比枝面积!
)#2BCA!"*:%0%:/;,,$#-*# #+,’4 (%00*-*’$,-(*-/,0$*-#&/;,,$/ 3@%’EA#
级别 2CUNC
8 年 8‘WNIC‘/0U ; 年 ;‘WNIC‘/0U
平均 fNIF 标准误 &) 范围 kIFEN 平均 fNIF 标准误 &) 范围 kIFEN
二级枝 &N3/FUICWV?//4V ##18!3 $1#$ ##1%: c##5;% #$1893 $17$ ;1%: c##5;:
三级枝 +?DCU V?//4V #:1:8Y $1%; #"18: c#;58: #71;!Y $1!9 ##1:: c#95""
四级枝 Q/PC4? V?//4V %%1:8I $1%! %#1;7 c%758! #;1%7I #1$% #!19% c%759!
五级枝 QDX4? V?//4V a a a %%1!9I $1!# %$1:8 c%!5#8
66! 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性"@m$1$9$ !下同& +?N@NIF 0IYN0NU MD4? UDXNCNF40N4NCVMNCNUDXNCNF4I4@m$1$95+?NVI@NYN0/M5
%176主枝面积的变化6#$ 不同冠层位置主枝面积
的变化6主枝面积在树冠内的变化具有规律性"表
7$!8!; 年生中林 !8 杨的主枝面积在水平分布上具
有相同趋势!即由内层到外层依次降低# 而在垂直
分布上表现不同!8 年生中林 !8 杨主枝面积表现为
从上层到下层依次增加 "其值依次为 $17;!%1$#!
%18# @%$!而 ; 年生表现为中层"!1;7 @% $ <下层
"#1:" @%$ <上层"#18; @%$&
主枝面积由内到外依次降低!这是由枝径变化
引起的& 从枝基部到梢部!枝粗度逐渐降低!因而其
面积逐渐降低& 两林龄单木主枝面积垂直分布表现
不同!这可能与树种生物学特性及林龄有关& 杨树
在栽植后第 # 年!处于缓苗期!长势较慢# 而后 7
年!即林龄为 7 c9 年时!生长速度最快!处于极大
值# 此后!生长速度逐渐降低!冠长逐渐增加!但每
年增量不同!这种变化引起上%中%下层内轮枝数量
及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各部分枝面积的变化&
此外!林分树冠竞争亦对枝面积的分布产生影响!8
年生林带内树冠相互接触!产生竞争!但是竞争程度
不大!表现为中%下部的枝径%枝长均较上部的大#
而 ; 年生林带内树冠竞争剧烈!相互交错!树冠下部
光照强度弱!枝的生长速度受到抑制!较中%上部生
长慢!从而抑制了下部枝面积增加的速度!因此也影
响了枝面积的分布&
林龄%冠层位置对主枝面积均有显著性影响
"@m$1$9!数据未显示$!单木主枝面积表现为 ; 年
生显著高于 8 年生# 由内层到外层!由上层到下层!
它们的差异性均达显著水平"表 7$&
表 EA不同位置的主枝面积!
)#2BEA!<-0#:*#-*# ,0$;*"-%+#-9 2-#’:;#O%/0-,+’%’*:-,?’",/%$%,’/ @%
林龄 ,ENaI
垂直层 .NC4D3I00IWNC 水平层 T/CD^/F4I00IWNC
上 qKKNC 中 fDUU0N 下 -/MNC 内 (FFNC 中 fDUU0N 外 2P4NC
8 $17;"$1##$3 %1$#"$1#9$ Y %18#"$1%"$I %1!8"$1%$$I #18%"$1#7$ Y $1;!"$1$"$3
; #18;"$178$ Y !1;7"$1""$I #1:""$1#"$ Y !1%8"$18:$I %1"!"$17:$ Y #19$"$1#:$ Y
66! 括号内为标准误& +?N[I0PNDF KICNF4?NVDVMNCNV4IFUICU NCC/C5
66%$ 不同年龄级别主枝面积的变化6两林龄不
同年龄级别主枝面积变化趋势不同"表 !$& 林龄为
8 年时表现为 7 年生最高!#9 年生最低!而林龄为
; 年时表现为随年龄级别增加而增加& 这种差异性
是由林龄不同引起的!不同的林龄!其林木具有的轮
序枝数不同!且枝龄也不同!因此造成各年龄级别枝
的面积不同& 方差分析表明’ 两林龄各年龄级别主
枝面积均差异显著"@m$1$$#!表中未显示$!但每
一林龄内各年龄级别主枝面积两两间差异性不同
"表 !$&
表 GA不同年龄级别主枝的枝面积
)#2BGA!<-0#:*#-*# ,0$;*"-%+#-9 #O%/0,-0%7*#4*://*/,0$*-#&/;,,$/
级别 2CUNC
8 年 8‘WNIC‘/0U ; 年 ;‘WNIC‘/0U
平均 fNIF 标准误 &) 范围 kIFEN 平均 fNIF 标准误 &) 范围 kIFEN
# 年生 #‘WNIC‘/0U $1:#Y $1$8 $198 c#1$$ $1!:Y $1$! $1%; c$1""
% 年生 %‘WNIC‘/0U #1%:IY $1## $1:" c#1"% $18:Y $1$9 $1!7 c#1$:
7 年生 7‘WNIC‘/0U #199I $1#9 $1;! c%1$: #17;Y $1#7 $187 c%1%;
! 年生 !‘WNIC‘/0U #1#$Y $1## $1"7 c#178 #1"#Y $1%# $1:: c71%!
#9 年生 #9‘WNIC‘/0U $1%"3 $1$7 $1#; c$1!$ !1%7I $1:! $1"% c;17:
%1!6侧枝面积的变化6两林龄侧枝面积的变化具
有一致性!随侧枝级别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表 9$&
每一林龄!不同级别两两之间的差异性不同"表 9$&
此外!两林龄间对应级别侧枝面积之间均差异显著
"@m$1$$#!表中未显示$&
%196单木水平枝面积的方程模型6单木枝面积
8:#
6第 #$ 期 赵6东等’ 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单木枝面积的变化
随树木胸径%冠长%冠率的增加而增加 "表 8$ & 不
同林龄单木的主枝面积%侧枝面积及总枝面积与
胸径%冠长%冠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都达到极显著
水平& 虽然所选样木数量有限!可能对枝面积预
测有影响!但是!运用树木胸径%冠长及冠率因子
预测林带林木的枝面积可靠& 此外!运用此模型
可以测算林带单木枝面积指数及林带的枝面积及
其指数&
表 NA侧枝的枝面积
)#2BNA6#$*-#&/;,,$//<-0#:*#-*# @%
级别 2CUNC
8 年 8‘WNIC‘/0U ; 年 ;‘WNIC‘/0U
平均 fNIF 标准误 &) 范围 kIFEN 平均 fNIF 标准误 &) 范围 kIFEN
二级枝 &N3/FUICWV?//4V %1$8I $1#$ #18% c%17! !1##I $1:7 $1:: c;1#$
三级枝 +?DCU V?//4V $1!8Y $1$! $1%; c$198 #188IY $19# $1#! c!1:8
四级枝 Q/PC4? V?//4V $1$#3 $1$$7 $1$$# c$1$% $1%"Y3 $1## $1$# c#1%#
五级枝 QDX4? V?//4V a a a $1$%3 $1$# $ c$1$"
表 VA不同林龄林带单木枝面积回归方程!
)#2BVAD,(*&0,-+& "#-#+*$*-*/$%+#$*/& :C #’(QD!M0,-*X<#$%,’/*($, */$%+#$*1!=%’/;*&$*-2*&$/
林龄 ,ENaI 方程模型 f/UN0X/C@ >% kf&) 2
6主 iN_K" A!18%; j$1$%; HGTj$17:" ’-j%1;"%’k$ $1;9: $1%%8
8 6侧 iN_K" A718%: j$1#:8 HGTj$1$8! ’-j#188#’k$ $1;#" $1##% 8
6总 iN_K" A718!9 j$1$!7 HGTj$1%";’-j%197"’k$ $1;8$ $1%;7
6主 iN_K" A$1""; j$1$8! HGTj$1$:$’-j$17$7’k$ $1;8# $179$
; 6侧 iN_K" A71#!" j$1#8% HGTj$1$8$ ’-j$17!:’k$ $1;:$ $1%## #%
6总 iN_K" A#1$!: j$1#$% HGTj$1$"8 ’-j$1%;7’k$ $1;": $1988
66! 参数显著性水平为 $1$9& ,0KICI@N4NCNV4D@I4NVICNVDEFDXD3IF4I41 i$1$9 0N[N05
%186单木及林分的枝面积指数6单木水平!8!; 年
生中林 !8 杨枝面积指数平均分别为 $19$!$188
@%)@A%!; 年生较 8 年生枝面积指数高!其中主枝面
积指数分别占总枝面积指数的 88>!87>!两者之
间差别较小&
林分水平! 8 年生林带枝面积指数平均为
$199 @%)@A%! 对于 ; 年生林带!按优势木%平均木
及被压木分别计算!其值平均为 $1;# @%)@A%# 以
样木总体均值计算!其值平均为 $1;; @%)@A%!二者
差别很小& 可见!用单木水平枝面积方程测算林分
水平枝面积指数比较可靠&
EA结论与讨论
目前!关于枝面积的研究非常有限!国内还未见
此方面的报道!国外也仅对个别树种枝面积进行了
研究!如花旗松"@&%0A#’&0+1 G%2?-%&-$ "RNDVZD4N0%’
1*!%$$8 $%海岸松 "@-20&=-21&’%$$ "G/V3%’1*!
%$$7$% 松树 "@-20&$ "TI0UDF! #;:9 $ 及 火炬 松
"@-20&’1%A1$"GI0UMDF %’1*!#;;"$等!且这些研究
都集中在针叶树种!还未有报道对阔叶树种进行研
究& 本文首次开展了对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单木"中
林 !8 杨$比枝面积!枝面积的研究!对杨树结构及
农田防护林带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 ; 年生林带单木比枝面积显著低于
8 年生林带单木比枝面积# 两林龄具有不同的侧枝
级别数!但是其变化规律一致!即随着侧枝级别增
加!其比枝面积增加& 此外!相同级别的侧枝!比枝
面积随林龄增加而降低& 这些变化表明’ 枝径的增
加!枝表面积与枝的质量的比率降低!说明比枝面积
与枝径具有负相关性!RNDVZD4N0等"%$$8$对花旗松
的研究也表明类似的结果!说明阔叶树%针叶树种间
具有相似性# 但是!中林 !8 杨比枝面积显著高于花
旗松的比枝面积!这表明种间具有很大差异性&
枝面积的变化表明’ 林龄增加!单木主枝面积
和侧枝面积均增加& 8!; 年生中林 !8 杨单木总枝
面积平均分别为 "197! #!199 @%& 另外!林龄和冠
层位置对主枝面积均有显著性影响& 从内层到外
层!主枝面积均显著增加!而从上层到下层!两林龄
主枝面积表现出不同的变化& 另外!各年生级别主
枝面积在两林龄间亦呈不同的变化& 而对于侧枝面
积!从二级枝到更高级别!它们的面积均随级别的增
加而降低& RNDVZD4N0等"%$$8$及 (FECI@等"#;;7$
对枝面积的垂直分布做了研究!但他们不是把树冠
分为上%中%下 7 层!而是按冠深研究其面积变化的#
此外!他们也未对水平分布进行研究& 本文对中林
!8 杨主枝面积水平%垂直分布做了研究!且对各年
生主枝面积及各级别侧枝面积进行了更为详细的
研究&
枝面积是树木因子的函数!用胸径%冠长及冠率
因子与枝面积进行了拟合!取得满意的拟合效果&
":#
林 业 科 学 !" 卷6
运用单木枝面积模型将会方便地测算林带的枝面积
及其指数& 其他一些研究 "GI0UMDF %’1*!#;;"#
RNDVZD4N0%’1*!%$$8$运用树木因子模拟了单木枝
面积!但不同的研究采取的树木因子略有区别!这是
由树种及其所处的位置环境决定的& 如 RNDVZD4N0
等"%$$8$研究的花旗松树种受到当地病菌 " &*’$
的影响!引入了树冠稀疏度指标"’-&,$&
枝面积及其指数对木材组织呼吸%光能的吸收
等一些生理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过程又影
响到树木的生长发育!从而影响树冠结构%林带结构
的变化!而林带结构对防护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此
外!当前关于枝面积方面的研究非常有限%薄弱!理
论基础不足!这就更加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研究& 本
文从枝面积方面研究了中林 !8 杨农田防护林带单
木水平冠层特性!推算了林带枝面积指数!反映其林
带结构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但是!研究的深
度非常有限!只是初步对单一树种进行了研究!且仅
限于 8!; 年 % 个林龄& 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应更加
广泛%深入开展农田防护林带枝面积及其指数的研
究!再结合农田防护林的相关研究!将会在调节林带
树木的生长发育%改善其防护效能及提出合理经营
管理措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陈6军! 李春平!关文彬!等5%$$85林带小钻杨树冠的分维结构5
林业科学!!%"#%$ ’ 8 A#%5
李火根!黄敏仁5#;;:5杨树新无性系冠层特性及叶片的空间分布5
应用生态学报!;"!$ ’ 7!9 A7!:5
赵6东!杨喜田!樊6巍!等5%$##5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单木叶面积
的变化5林业科学!!""!$ ’ #$" A##75
GI0UMDF G’! SN4NCV/F BH! GPCZ?IC4T)! %’1*5#;;"5)lPI4D/FVX/C
NV4D@I4DFE0/Y0/0WKDFNYCIF3? IFU X/0DIENMNDE?4IFU VPCXI3NICNI
UDV4CDYP4D/FV5 ’IFIUDIF J/PCFI0 /X Q/CNV4 kNVNIC3?!
%""8$ ’ ;#: A;%"5
G/V3,! hCIF3/PC4, H! -/PV4/P H5%$$75.ICDIYD0D4W/XV4N@ IFU
YCIF3? @IDF4NFIF3NCNVKDCI4D/F DF I@-20&=-21&’%$4CNN5+CNN
S?WVD/0/EW! %7"!$ ’ %%" A%785
TI0UDF &1#;:95-NIXIFU YICZ ICNIUDV4CDYP4D/F DF IKDFNX/CNV4-
TP43?DFV/F G,! TD3ZVGG5+?NX/CNV4‘I4@/VK?NCNDF4NCI34D/F’
KC/3NNUDFEV/X4?NX/CNV4NF[DC/F@NF4I0@NIVPCN@NF4V3/FXNCNF3N5
H5kNDUN0! G/V4/F! f,! 7; A9:5
(FECI@& R! *IUZICFD* f5#;;75’/@K/VD4D/F IFU UDV4CDYP4D/F /X
NKDK?W4D3/CEIFD3@I4NCDF IFN/4C/KD3I030/PU X/CNV4! ’/V4IkD3I5
GD/4C/KD3I! %9"!$ ’ 7"$ A7:75
JNFFDFEVH+! HDI@/FU JG! RI4G,5#;;$5S/KP0I4D/F UNFVD4DNV/X
VKDUNCV",CIFNIN$ IFU VKCP3NYPUM/C@V" 9%=-A=’%$1 ’#$’$-.-A1%$ /F
X/0DIEN/XYI0VI@XDCIFU CNU VKCP3NDF NIV4‘3NF4CI0fIDFN5J/PCFI0/X
,CI3?F/0/EW! #:"%$ ’ #:# A#;75
BND@ kQ5%$$!5,4NFPI4D/F /XCIDFXI0YWX/CNV43IF/KDNV5S?5H5
UDVVNC4I4D/F! 2CNE/F &4I4NqFD[NCVD4W! ’/C[I0DV! 2k! #9$5
RNDVZD4N0,k! fIEPDCNH,5%$$85GCIF3? VPCXI3NICNIIFU D4V[NC4D3I0
UDV4CDYP4D/F DF 3/IV4I0H/PE0IV‘XDC5+CNNV! %$"8$ ’ 89" A88"5
n?/P LT! GCIFU0NJk! +IZ0N)&! %’1*!%$$%5)V4D@I4D/F /X4?CNN‘
UD@NFVD/FI0INC/UWFI@D3V4CP34PCN/XIECNNF IV? V?N04NCYN045
,ECD3P04PCI0IFU Q/CNV4fN4N/C/0/EW!###"%$ ’ ;7 A#$:5
n?/P LT! GCIFU0NJk! fD^N’R! %’1*5%$$95+?CNN‘UD@NFVD/F
INC/UWFI@D3 V4CP34PCN /X I 4CNN V?N04NCYN04’ UNXDFD4D/F!
3?ICI34NCD^I4D/F IFU M/CZDFE@/UN0V5,EC/X/CNV4CW&WV4N@V!87"%$ ’
#77 A#!"5
!责任编辑6石红青"
编辑部更正
第 !" 卷第 ; 期-观赏桃花新品种3品霞/.一文中*授权日期+应为 %$#$ A#% A%:!特此更正&
::#